新课程背景下一节好课标准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由传统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化发展性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我认为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应该具备“新”“趣”“活”“实”的特点。
一、新——就是不步人后尘,不因循守旧,不照搬别人的教案,不复制别人的思路,努力把课讲出新意,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能引起同行们产生学习仿效的欲望。
(一)理念新——即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所谓理念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观念是改革的先导,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设计,取得不同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是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新课程的学生观: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全面和谐地发展,都能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独立的人。
新课程的的评价观:自觉地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不断改进教学的作用。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 和改进教师的教 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 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 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新课程的课程资源观:教师应跳出封闭的教材和教室,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利用和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社会。
(二)思路新——即体现构思新颖,实用高效的教学思路。
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5分钟,同样的教师,由于教学设计思路不同,课堂教学效果却大不相同。案例1:讲应用题这一章节中,有一类“送礼物”、“打电话”问题的应用题。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把握其规律。在新课引入时,可创设一个游戏情境:圣诞节即将来临,希望每一位同学为其他同学准备一份礼物,请大家回去准备一下吧!这一下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嚷开了,„„这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他们对此很感兴趣!于是教师又抽取了四位学生进行演示:四位同学要完成送礼物任务,大家看“每一位同学要准备几份礼物,最后所有的同学将共送出几份礼物?”很快地,学生发现:每位同学要准备的礼物数比人数少 1 ,因此如果有 n 个学生的话,礼物的总数可归纳为 n ( n-1 )。通过学生亲身演示与体验,把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可操作化,这样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借助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予枯燥以趣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新颖的设计,调动了学生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现了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三)手段新——即重视现代化手段的运用
近年来,多媒体计算机又进入课堂,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好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教学“相交弦定
理”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几何画板画出圆的两条相交弦AB 与CD ,交于圆内一点P ,通过计算得出相交弦定理的结论PA·PB=PC·PD。用鼠标推动任意一点改变PA ,PB ,PC ,PD 及圆半径的长度,这时学生会发现各条线段的长度虽然改变了,但始终有PA·PB=PC·PD这个结论。在教学完成后,还可以把AB 、CD 交于圆外一点P ,让学生课后思考是否有PA·PB=PC·PD这个结论。这样的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体会变化,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加强了知识的连续性与系统性。
二、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愿学、越爱学。
(一)导入新课时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时一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如在上《一百万有多大? 》时,首先问学生:“某地的特产食品创收了近5.9亿美元,你知道5.9亿美元有多大吗?”“„„”“那么谁还在其它地方见过这么大的数吗?”这种谈话方式学生很容易接受,提到本地的特产,学生自然感到既亲切又自豪,再从特产联系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类似的大数,引入自然、亲切而又贴近生活,为学习新知陈设了一种民主、科学、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二)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
学习新知识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也需要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七年级数学(上)的第一章让学生以给定图形“ ” (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构思独特且有意义图形,并写一 两句诙谐的解说词。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个人设计,发挥想象,然后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最后由教师汇总全班同学中的优秀作品展示评奖。如战车、风筝、夕阳夹山、倒影入溪、一个人、一座山、一个太阳、等式、企鹅、两盏电灯等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象之丰富,语言之诙谐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这样的数学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亲切和数学智慧的力量。
(三)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
巩固练习阶段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心理实验证明:学生经过近三十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度过了最佳时期。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容易降低,差生的表现尤为明显。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注意使练习有趣味性。
三、活——就是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活”表面上是课程的内容活、经验活、情境活,实质上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活”意味着师生双方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个性的张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意味着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精神的感召。
(一)教学方法灵活。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如:新教材第七册的掷硬币实验问题:前九次都是正面超上,第十次正面超上的概率为多少?这道题,放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实验论证,(1)两人一组进行实验(2)累计数据(3)讨论交流实验结果(4)论证实验次数足够多时,正反面朝上的概率为 在交流的过程中那些不爱表现自己的孩子,也在小组内积极探讨,至少他是在思考同伴说得结果是否合理,这就留给了他思考的空间。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是幸福的,而且在小组这种宽松氛围下大家的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不同的
(二)把教材用活
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要想教得好,全在于运用;要想运用得好全在于吃透,只有熟悉新课标,吃透新教材,使新教材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上课时才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才能做到教的轻松、学的愉快。
(三)把学生教活。
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把学生教活很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有思维活动,有数学思考。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数学课要有“数学味”。
四、实——就是教学中要讲求实效,不走过场,不摆花架子,用足球场上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教学要“到位”。即努力做到教学内容充实,课堂训练扎实,教学目标落实。
(一)教学内容充实
主要指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要把数学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来源,讲用处,改变过去" 掐头去尾只烧中段" 做法。让学生感到生活周围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亲切感、真实感,要靠知识本身魅力来吸引学生。同时教学过程中做到三个" 延伸" 。一是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 延伸" 。 二是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 延伸" 。三是由传授知识向发展智能" 延伸" 。
(二)课堂训练扎实。
即体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做到练有目,练有重点,练有层次,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并注意反馈及时、准确、高效。
(三)教学目标落实。
就是一节课下来,看一看自己所定教学目标是否得到了很好体现。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下评定: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新课程背景下一节好课标准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由传统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化发展性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我认为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应该具备“新”“趣”“活”“实”的特点。
一、新——就是不步人后尘,不因循守旧,不照搬别人的教案,不复制别人的思路,努力把课讲出新意,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能引起同行们产生学习仿效的欲望。
(一)理念新——即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所谓理念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观念是改革的先导,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设计,取得不同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是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新课程的学生观: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全面和谐地发展,都能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独立的人。
新课程的的评价观:自觉地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不断改进教学的作用。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 和改进教师的教 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 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 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新课程的课程资源观:教师应跳出封闭的教材和教室,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利用和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社会。
(二)思路新——即体现构思新颖,实用高效的教学思路。
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5分钟,同样的教师,由于教学设计思路不同,课堂教学效果却大不相同。案例1:讲应用题这一章节中,有一类“送礼物”、“打电话”问题的应用题。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把握其规律。在新课引入时,可创设一个游戏情境:圣诞节即将来临,希望每一位同学为其他同学准备一份礼物,请大家回去准备一下吧!这一下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嚷开了,„„这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他们对此很感兴趣!于是教师又抽取了四位学生进行演示:四位同学要完成送礼物任务,大家看“每一位同学要准备几份礼物,最后所有的同学将共送出几份礼物?”很快地,学生发现:每位同学要准备的礼物数比人数少 1 ,因此如果有 n 个学生的话,礼物的总数可归纳为 n ( n-1 )。通过学生亲身演示与体验,把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可操作化,这样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借助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予枯燥以趣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新颖的设计,调动了学生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现了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三)手段新——即重视现代化手段的运用
近年来,多媒体计算机又进入课堂,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好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教学“相交弦定
理”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几何画板画出圆的两条相交弦AB 与CD ,交于圆内一点P ,通过计算得出相交弦定理的结论PA·PB=PC·PD。用鼠标推动任意一点改变PA ,PB ,PC ,PD 及圆半径的长度,这时学生会发现各条线段的长度虽然改变了,但始终有PA·PB=PC·PD这个结论。在教学完成后,还可以把AB 、CD 交于圆外一点P ,让学生课后思考是否有PA·PB=PC·PD这个结论。这样的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体会变化,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加强了知识的连续性与系统性。
二、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愿学、越爱学。
(一)导入新课时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时一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如在上《一百万有多大? 》时,首先问学生:“某地的特产食品创收了近5.9亿美元,你知道5.9亿美元有多大吗?”“„„”“那么谁还在其它地方见过这么大的数吗?”这种谈话方式学生很容易接受,提到本地的特产,学生自然感到既亲切又自豪,再从特产联系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类似的大数,引入自然、亲切而又贴近生活,为学习新知陈设了一种民主、科学、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二)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
学习新知识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也需要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七年级数学(上)的第一章让学生以给定图形“ ” (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构思独特且有意义图形,并写一 两句诙谐的解说词。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个人设计,发挥想象,然后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最后由教师汇总全班同学中的优秀作品展示评奖。如战车、风筝、夕阳夹山、倒影入溪、一个人、一座山、一个太阳、等式、企鹅、两盏电灯等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象之丰富,语言之诙谐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这样的数学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亲切和数学智慧的力量。
(三)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
巩固练习阶段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心理实验证明:学生经过近三十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度过了最佳时期。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容易降低,差生的表现尤为明显。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注意使练习有趣味性。
三、活——就是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活”表面上是课程的内容活、经验活、情境活,实质上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活”意味着师生双方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个性的张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意味着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精神的感召。
(一)教学方法灵活。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如:新教材第七册的掷硬币实验问题:前九次都是正面超上,第十次正面超上的概率为多少?这道题,放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实验论证,(1)两人一组进行实验(2)累计数据(3)讨论交流实验结果(4)论证实验次数足够多时,正反面朝上的概率为 在交流的过程中那些不爱表现自己的孩子,也在小组内积极探讨,至少他是在思考同伴说得结果是否合理,这就留给了他思考的空间。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是幸福的,而且在小组这种宽松氛围下大家的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不同的
(二)把教材用活
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要想教得好,全在于运用;要想运用得好全在于吃透,只有熟悉新课标,吃透新教材,使新教材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上课时才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才能做到教的轻松、学的愉快。
(三)把学生教活。
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把学生教活很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有思维活动,有数学思考。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数学课要有“数学味”。
四、实——就是教学中要讲求实效,不走过场,不摆花架子,用足球场上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教学要“到位”。即努力做到教学内容充实,课堂训练扎实,教学目标落实。
(一)教学内容充实
主要指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要把数学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来源,讲用处,改变过去" 掐头去尾只烧中段" 做法。让学生感到生活周围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亲切感、真实感,要靠知识本身魅力来吸引学生。同时教学过程中做到三个" 延伸" 。一是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 延伸" 。 二是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 延伸" 。三是由传授知识向发展智能" 延伸" 。
(二)课堂训练扎实。
即体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做到练有目,练有重点,练有层次,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并注意反馈及时、准确、高效。
(三)教学目标落实。
就是一节课下来,看一看自己所定教学目标是否得到了很好体现。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下评定: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