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选择题
(包括绪论、认知过程和注意)
一、人的心理
1、心理学是一门 D 的科学。
A、古老 B、年轻 C、新兴 D、既古老又年轻
2、( C )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A.冯特 B.罗杰斯 C.华生 D.弗洛伊德
3、研究者有计划、有目的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这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 B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4、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的是 ( A ) 的主要观点。
A、行为主义学派 B、格式塔学派
C、精神分析学派 D、人本主义学派
二、心理和行为生物学基础
1、“望梅止渴”是属于( B )。
A、第一信号系统 B、第二信号系统 C、无条件反射 D、防御反射
三、感觉和直觉
1、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是个别属性的反映叫做(B)。
A、反映B、感觉C、知觉D、直觉
2、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C)。
A、认识过程B、心理过程C、感觉过程D、知觉过程
3、能够引起感觉的某种刺激的最小刺激量叫做(A)。
A、绝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受阈限D、差别感受性
4、人的感受性的大小是用(A)的值的大小来度量的。
A、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受性D、差别感觉阈限
5、差别感觉阈限越小,则感受性越大,其感觉能力也(A)。
A、越强B、越弱C、一样D、呈正比
6、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感觉的(B) 现象。
A、对比 B、适应 C、相互作用 D、感受性
7、人们进入百货公司,各人注意的东西总不一样,这是知觉 ( A ) 的表现。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8、对寂静的适应是当一定声音突然停止以后,感受性(A)的过程。
A、升高B、降低C、保持不变D、a和b
9、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叫做(D)。
A、运动知觉B、听知觉C、空间知觉D、时间知觉
10、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被称为(B)。
A、空间知觉B、错觉C、时间知觉D、运动知觉
11、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且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这种知觉的特征叫做
(B)。
A、知觉的恒常性B、知觉的理解性C、知觉的选择性D、知觉的整体性
12、同一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角大小,总是随着距离的远近而变化的。但是由于知识经验参与,人仍然对不同距离的物体的大小知觉保持相对稳定不变,这种知觉特征称之为(A)。
A、知觉的恒常性B、知觉的理解性C、大小知觉恒常性D、距离知觉恒常性
13、一支白粉笔,无论把它置于明亮处还是黑暗处,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是白粉笔,这种知觉特性被称之为(C)。
A、明度知觉恒常性B、大小知觉恒常性C、颜色知觉恒常性D、形状知觉恒常性
14、人们总是把红旗知觉为红色,无论它是在黄光或蓝色日光照射下都是如此。这种知觉的持性被称之为(C)。
A、明度知觉恒常性B、大小知觉恒常性C、颜色知觉恒常性D、形状知觉恒常性
15、人在知觉对象时,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对象的特性称之为
(C)。
A、知觉的理解性B、知觉的恒常性C、知觉的选择性D、知觉的整体性
16、彼此接近的物体比相隔较远的物体容易产生(D)的倾向。
A、知觉恒常B、知觉选择C、知觉理解D、知觉整体
17、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 B )关系。
A、正比;B、反比;C、正相关;D、负相关。
18. 形状、大小、远近、方位和立体等特性的知觉称为(C)。
A、时间知觉;B、运动知觉;C、空间知觉;D、图形知觉。
19.知觉对象有各种不同的特性,往往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个体并不是仅反映其个别的特性或孤立的部分,而是将各种信息进行加工组织成一个统一整体,这是(D)。
A、知觉的恒常性;B、知觉的理解性;C、知觉的选择性;D、知觉的整体性。
20.军队中不同兵种采用不同的颜色作伪装,如海军—蓝色,与海洋色相近;陆军—绿色,与草木色彩相近,这些伪装利用了(C)。
A、知觉的恒常性;B、知觉的理解性;C、知觉的选择性;D、知觉的整体性。
21.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C)。
A、恒定现象;B、减退现象;C、适应现象;D、对比现象。
22、同一分析器接受不同的刺激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
(A)。
A、感觉对比;B、同时对比;C、联觉;D、继时对比。
23、当几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叫(B)。
A、感觉对比;B、同时对比;C、继时对比;D、彩色对比。
24、当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个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叫做(A)。
A、继时对比;B、同时对比;C、感觉对比;D、彩色对比。
25、“一叶知秋”属于知觉的( D )。
A. 理解性 B. 选择性 C. 恒常性 D. 整体性
26. 在下列各种感觉现象中,( D)是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A.光适应 B.暗适应 C.嗅适应 D.痛适应
27、对于同一事物,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由于人的知觉具有( C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四、记忆
1、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它表现为 ( B ) 。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中间稍快 D、中间稍慢
2、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是 ( B ) 。
A、储存 B、编码 C、保持 D、提取
3、人脑中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叫做(D)。
A、思维B、感觉C、过去D、记忆
4、记忆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D)。
A、再认和回忆B、保持和遗忘C、识忆、保持和遗忘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5、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的编码方式和储存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记忆先后分为三个阶段(A)。
A、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B、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瞬
时记忆;C、长时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D、瞬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
6、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里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叫做
(D)。
A、保持B、想象C、回忆D、表象
7、以感知过去的事物在头脑中再现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叫做
(B)。
A、表象B、形象记忆C、再记D、运动记忆
8、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形式,对事物关系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叫做(A)。
A、逻辑记忆B、运动记忆C、动作记忆D、形象记忆
9、以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叫做(B)。
A、运动记忆B、情绪记忆C、动作记忆D、形象记忆
10、以过去经历过的运动或做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叫做(C)。
A、动作记忆B、情绪记忆C、运动记忆D、形象记忆
11、当回忆发生困难,需要积极思维和作出一定的意志努力,这种回忆叫做(A)A、有意回忆B、追忆C、有意识记D、理解识忆
12、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是错误地再认或回忆叫做
(D)。
A、无意回忆B、无意识记C、追忆D、遗忘
13、一时不能再现或回忆,但有了适当条件,记忆还可能再恢复的现象叫做(A)。A、暂时性遗忘B、遗忘C、永久性遗忘D、部分遗忘
14、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确良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做
(B)。
A、倒摄抑制B、前摄抑制C、干扰D、抑制
15、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做(A)。
A、倒摄抑制B、前摄抑制C、干扰D、抑制
16、一个较长的学习材料,它的开头与末尾遗忘较少,而中间部分则遗忘较多,这是因为受到了(A)的影响。
A、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B、前摄抑制C、倒摄抑制的干扰抑制D、倒摄抑制
17、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复习要采用(C)。
A、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B、采取多样化的复习方法C、及时复习D、试图回忆和反复阅读相结合
18、“触景生情”是一种(A)。
A、无意回忆B、有意回忆C、再忆D、识记
19、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续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B)。
A、过度学习B、无倒摄抑制的影响C、记忆的恢复现象D、无前摄抑制的影响
20、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了(C)。
A、识记后不会遗忘B、遗忘是逐渐产生的C、遗忘是先快后慢的D、遗忘的先慢后快的
21、根据艾宾浩斯研究得出的遗忘规律,背诵掌握好一篇文章后,如
果不再学习这篇文
章,一般会出现下面( A )的情况。
A、1天内就会遗忘60%以上;B、第2天才开始遗忘;C、第3天才开始遗忘;D、从第1天开始,按每天遗忘20%的进程发展。
22. 假如小张用20分钟就恰好能记忆掌握好10个英语新单词,小张用下面(B )时间来学习这10个英语新单词是最理想的。
A、20分钟;B、30分钟;C、40分钟;D、25分钟。
23.以概念、判断、推理等的意义为内容的记忆,叫做(A )。
A、语言—逻辑记忆;B、运动记忆;C、动作记忆;D、形象记忆。
24、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 B )
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25、进入到瞬时记忆阶段的信息,如果受到 ( A ) 就转入到短时记忆阶段,否则就会很快消失。
A、注意 B、感觉 C、知觉 D、思维
五、思维与想象
1. 凭借头脑中已有的形象或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叫做(A)。
A、形象思维;B、运动思维;C、具体思维;D、动作思维。
2.人们在以某种思路解决问题以后,在随后解决类似特点的问题时,会不自觉地继续沿用这种思路。这种以特定思路解决问题的心理准备
状态叫(D)。
A、刻板现象;B、功能固着;C、原型启发;D、定势。
3.在抽象思维中起特别重要作用的是(B)。
A、形象;B、语言;C、动作;D、图表。
4、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叫(D)。
A、知觉;B、想象;C、表象;D、思维。
5、人类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思维之间规律性的联系的反映,是思维(C)的特点。
A、间接性;B、直接性;C、概括性;D、推理过程。
6、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概括称为(B),它是概括的低级形式。
A、理解概括;B、感性概括;C、抽象概括;D、语词概括。
7、在人脑中确定对象之间相同点和差异点的思维过程叫做(C)。
A、分析;B、综合;C、比较;D、抽象和概括。
8、从其它类似的事物中,引起联想,从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称之为(B)。
A、原型;B、原型启发;C、问题解决;D、定势。
9、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那些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称之为(A)。
A、原型;B、原型启发;C、问题解决;D、启发。
10、在人脑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特的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用以组织某种活动或解决某种问题的思维过程,称之为(C)。
A、发散;B、集中思维;C、创造性思维;D、再造性思维。
11、(C)是属于形成科学概念的思维过程。
A、抽象;B、比较;C、抽象概括;D、具体化。
12、在人脑中,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关系的突然接通,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心理活动称之为(D)。
A、直觉;B、感觉;C、知觉;D、灵感。
13、(B)是指人的思考不受定势作用的影响而能触类旁通,灵活多变和举一反三,并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
A、灵敏性;B、变通性;C、独特性;D、流畅性。
14、(D)指人能对客观事物做出超乎异常的独特见解。
A、敏捷性;B、变通性;C、流畅性;D、独特性。
15、(A)是指人在短暂时间里,能迅速地表达出较多的观念。
A、敏捷性;B、变通性;C、独特性;D、流畅性。
16、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叫做
(B)。
A、表象;B、想象;C、心象化;D、意象。
17、人在头脑中创造形象的基本材料(A)。
A、表象;B、感知;C、记忆;D、想象。
18、在人脑中重现过去所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叫(C)。
A、想象;B、知觉;C、记忆表象;D、再造想象。
19、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产生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称为(C)。A、想象;B、表象;C、再造想象;D、创造想象。
20、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叫做(A)。
A、创造想象;B、再造想象;C、表象;D、想象。
21、在创造性活动中,新形象的出现常常带有突然性,这种心理状态称为(D)。A、思维敏捷性;B、再造想象;C、幻想;D、灵感。
22、粘合、强调、夸张、典型化是(C)所具有的特点。
A、再造想象;B、记忆表象;C、创造想象;D、幻想。
23、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叫(D),它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A、表象;B、再造想象;C、梦;D、幻想。
24、在正确的世界观指导下,符合自然、社会发展规律,并且是可能实现的幻想叫做(B)。
A、创造想象;B、理想;C、幻想;D、空想。
25、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形式是(D)。
A、幻想;B、表象;C、梦;D、空想。
26、幻想是一种(B)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A、凭空的;B、与生活愿望相结合的;C、突然产生的;D、与客观现实相结合的。
27、再造想象和创造性想象都是有意想象,它们主要是在想象的(D)上存在着差异。
A、表象储备;B、知识经验;C、实践要求;D、独创性和新颖性。
28、阅读《红楼梦》时,关于林黛玉形象的想象是( C )。
A. 无意想象 B. 有意想象 C. 再造想象 D. 创造想象
29、问题解决的第一阶段是:( A )
A. 提出问题 B. 提出假设 C. 检验假设 D. 分析问题
30、能说出某一事物的多种用途,这种思维是( D )。
A.形象思维 B.逻辑思维 C.集中思维 D.分散思维
31、学生只根据教师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诗句的描述,在头脑中也会浮现出一幅草原牧区的图景,这种心理现象是( B )。
A. 记忆 B. 想象 C. 注意 D.知觉
32、梦是一种 ( B) 。
A、有意想象 B、无意想象 C、幻想 D、创造想象
33、“一题多解”可以训练学生的( B )思维。
A、集中 B、发散 C、习惯 D、直觉
六、注意
1.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注意的( D )。
A、强度;B、广度;C、转移;D、分配。
2.(B)是属于注意灵活性的表现。
A、注意的范围;B、注意的转移;C、注意的分散;D、注意的分配。
3.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主要是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以及(D)。
A、创造力;B、意志品质;C、情绪状态;D、知觉对象的特点。
4、注意具有两个基本特点(B)。
A、指向性和选择性;B、指向性和集中性;C、集中性和紧张性;D、
以上一个也不是。
5、有自觉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
A、有意后注意;B、有意注意;C、无意注意;D、以上一个也不是。
6、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还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C)。
A、无意注意;B、有意后注意;C、有意注意;D、以上一个也不是。
7、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是(B)。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有意注意;D、以上一个也不是。
8、刺激物的强度是引起(A)的重要原因。
A、无意注意;B、有意后注意;C、有意注意;D、以上一个也不是。
9、间接兴趣是引起(C)的原因。
A、无意注意;B、有意后注意;C、有意注意;D、以上一个也不是。
10、注意的范围是指(A)。
A、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B、先后把握对象的数量;
C、a和b都是;D、a和b都不是 。
11、如果活动的任务多,注意范围就(A)。
A、大;B、稳定不变;C、小;D、以上一个也不是。
12、注意的转移与神经过程的(A)有关。
A、强度;B、平衡性;C、灵活性;D、以上一个也不是。
13、上课时“左顾右盼”,“交头接耳”。这属于( B )。
A.注意分配 B. 注意分散 C. 注意转移 D. 注意起伏
七、情感与情感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明情绪、情感具有( B )特征。
A 感染性 B 情境性 C 两极性 D 移情性
2、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某种事物是否满足或符合自己的( C )为中介的。
A 动机 B 态度 C 需要 D 感觉
3、情绪和情感过程是伴随人的(A)产生的,它们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个性的心理特征 D、以上几个都不是
4、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称为( D )。
A、气质 B、性格
C、意志 D、情绪
5、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C )。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热情
6、( D)是情绪的基本形式。
A、激情、心境、应激 B、理智感、道德感、美感
C、热情 D、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7、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产生的主观体验是( A )。
A、理智感 B、美感
C、激情 D、道德感
8、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B )
A. 热情 B. 心境 C. 激情 D.应激
9、“只有知之深,才有爱之切”,这是( A)的影响。
A、认知对情感 B、情感对认知 C、需要对情感 D、情感对需要。
10、“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B)影响所致。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前三个都不是。
11、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叫( C )。
A、需要 B、情绪 C、情绪和情感 D、情感
12、情绪和情感是(D )。
A、对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规律性的反映
B、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C、对过去经验过的、体验过的事物的反映
D、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13、维持有机体生存的条件,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需要叫做( B )。
A、情绪和情感 B、社会性需要 C、生理性需要 D、需要
14、在有机体的生理必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是( C )。
A、态度 B、需要 C、情绪 D、情感
15、在人的社会性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是(B )。
A、情绪 B、情感 C、态度 D、需要
16、一个人盼望或追求的目的达到后,继之而来的紧张解除时的情绪
体验叫( A )
A 快乐 B、愤怒 C、恐惧 D、悲哀
17、个体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所中产生的情感叫做( B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认知
18、失去某种追求的目标或所盼望的东西引起的情绪体验叫做( C )。
A、恐惧 B、表情 C、悲哀 D、快乐
19、伴随情绪体验出现的有机体的外部表现叫做( B )。
A、情绪 B、表情 C、情感 D、感情
20、带有宣染作用的,比较持久而又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叫做(C )。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情感
21、猛烈爆发而短暂的情绪状态叫做( A )。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情感
22、在激情状态发生的过程中,很难用( D )进行控制和调节,因此应该在发生前加以预防和控制。
A、思维力 B、想象力 C、能力 D、意志力
23、在出乎意料的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叫做( B )。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意义
24、道德,理智感和美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条件下对( A )的反映,并且还调节着人的社会性行为。
A、社会需求B、生理需求C、态度D、体验
25、个体对别人和自己行为的举止,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要求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叫做( A )。
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D、责任感
26、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 )。
A、马斯洛 B、勒温 C、默里 D、罗杰斯
27、( A )是指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A、需要 B、内驱力
C、动机 D、情绪
28、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概括为下列五个层次:( A )
A、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B、物质的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认知的需要
C、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美的需要
D、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社会价值的需要
29、马斯洛认为需要的满足是( B)。
A、无规律的 B、由低层向高层不断发展
C、由高层向低层 D、以上都不是
八、意志
1、与盲目性、易受暗示性相反的品质是( A )。
A、自觉性 B、坚韧性
C、果断性 D、自制力
2、对于缺乏毅力的学生,应特别注意培养他的( B )。
A、果断性 B、坚韧性
C、自制性 D、自觉性
3、意志行动具有三个特征:自觉的目的性、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和以
(C )为基础。
A、动机斗争 B、兴趣
C、随意运动 D、自由意志。
4、个体动机性活动受到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反映是( D )。
A、应激 B、理智感
C、心境 D、挫折感。
5、( B )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A、本能 B、随意运动
C、不随意运动 D、以上都不是
6、面对多重选择时的心理冲突是哪种冲突表现? ( A )
A、多重趋避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双趋式冲突
能力&人格
1.个性倾向性
1、个性是指一个人的( B )。
A、心理过程 B、整个心理面貌 C、气质 D、性格
2、“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B )做了最好的诠释。
A、稳定性 B、独特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3、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 B )
A、追求利益的倾向 B、回避失败的倾向
C、回避困难的倾向 D、追求刺激的倾向
4、所谓归因,就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因果关系的现象。李果把自己的学习成绩差归因于老师出题太难,这一归因会( A )。
A、降低李果的学习动力 B、提高李果的学习动力
C、对李果的学习动力无影响 D、前三项中没有一个是正确选项。
5、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 )。
A、个性倾向性 B、气质
C、性格 D、能力
6、引起动机的内在心理条件是( C )
A、感觉 B、思维 C、需要 D、性格
7、人类主要的社会性动机是( B )
A、饥饿动机和干渴动机 B、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
C、好奇动机和探索动机 D、探索动机和操弄动机
8、下列哪个选项是指对活动结果的兴趣?( D )
A、物质兴趣 B、精神兴趣 C、直接兴趣 D、间接兴趣
9、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是( A )
A、动机 B、需要 C、兴趣 D、理想
10、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 )。
A、个性倾向性 B、气质
C、性格 D、能力
2、能力
1、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 较少依赖于文化和知识, 而主要依赖于个人先天禀赋是能力是 ( A )。
A、流体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交能力 D、晶体能力
2、按照能力发展的高低程度,可以把能力分为( A)。
A、能力、才能和天才 B、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C、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D、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3、通常把IQ超过(c)的儿童称为智力超常儿童。
A、120 B、130 C、140 D、150
4、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 C )。
A、认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交能力 D、模仿能力
5、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 ( B )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6、智力的核心成分是( D )。
A、观察能力 B、记忆能力
C、创造能力 D、抽象概括能力
7、提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 )。
A、卡特尔 B、吉尔福特
C、斯腾伯格 D、达斯和纳格利里
8、在测验时,如果一个11岁的儿童通过11岁组的全部项目,还通过12岁组
的两个项目和13岁组的一个项目,他的智龄是(A )。
A、11岁6个月 B、11岁8个月
C、1岁10个月 D、12岁
9、下列选项哪种是特殊能力?( B )
A、观察力 B、节奏感 C、思维力 D、记忆力
10、顺利完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 A )。
A、能力 B、智力 C、技能 D、知识
11、通过因素分析提出构成能力的群因素说是由( A )提出。
A、塞斯顿 B、桑代克 C、斯皮尔曼 D、费侬
12、与一个人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的能力, 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 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的能力是( A )。
A、晶体能力 B、模仿能力 C、流体能力 D、认知能力
13、离差智商的计算公式是(A)。
A、IQ=智力年龄/实足年龄╳100
B、IQ=实足年龄/智力年龄╳100
C、IQ=(x-x)/s
D、IQ=100+15Z
14、智力分布呈常态分布是指( B )。
A、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上没有明显的个别差异
B、智力中等的占多数
C、智力超常的占多数
D、智力低常的占多数
3.性格
1、性格属于下列那种心理现象?( D )
A、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心理特征
2、在家庭诸因素中,对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作用的( D )。
A、家庭结构 B、出生顺序 C、家庭的贫富程度 D、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
3、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坚定、勇敢、顽强的特点,属于性格上的( B )特征。
A、态度 B、意志
C、情绪 D、理智
4、人们在各种认识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的性格特征是
(C)。
A、性格的态度特征 B、性格的意志特征
C、性格的认知特征 D、性格的情绪特征
5、个人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之间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是( A )。
A、性格 B、能力 C、气质 D、胆汁质
6、毛泽东曾评价叶剑英“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对叶剑英( B )的评价。
A、能力 B、性格 C、气质 D、兴趣。
4、气质
1、气质类型在社会上评价是( D )。
A、都是好的 B、都是坏的 C、有好有坏 D、无好坏之分
2、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C )。
A、兴奋过程 B、抑制过程
C、兴奋与抑制过程 D、兴奋与诱导过程
3、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抑制型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D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4、粘液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本特征是( C )。
A、强、平衡、灵活 B、强、不平衡 C、强、平衡、不灵活 D、弱
5、受先天因素影响最大的是(C)。
A、兴趣 B、能力 C、气质 D、性格
6、以心境变化剧烈,热情但易急噪冲动,刚强但易粗暴为心理特征的气质类型是( A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7、作为气质类型的生理学基础,神经过程弱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属于( B )。
A、胆汁质 B、抑郁质
C、黏液质 D、多血质
8、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C)。
A、不可遏制型 B、活泼型 C、安静型 D、抑郁型
9、与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中的强、平衡、灵活型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B)。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10、传统上把黏液质人的典型特点描述为( C)
A、精力旺盛、勇敢果断、热情直率,但鲁莽、易感情用事
B、活泼好动、善于交往、行动敏捷,但稳定性差、易见异思迁
C、安静稳重、喜欢沉思、自制力强,但行为主动性较差、行动迟缓
D、情绪体验深刻、多愁善感、不善于交际、行为举止缓慢、胆小优柔
11、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A )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制
三、选择题
(包括绪论、认知过程和注意)
一、人的心理
1、心理学是一门 D 的科学。
A、古老 B、年轻 C、新兴 D、既古老又年轻
2、( C )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A.冯特 B.罗杰斯 C.华生 D.弗洛伊德
3、研究者有计划、有目的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这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 B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4、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的是 ( A ) 的主要观点。
A、行为主义学派 B、格式塔学派
C、精神分析学派 D、人本主义学派
二、心理和行为生物学基础
1、“望梅止渴”是属于( B )。
A、第一信号系统 B、第二信号系统 C、无条件反射 D、防御反射
三、感觉和直觉
1、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是个别属性的反映叫做(B)。
A、反映B、感觉C、知觉D、直觉
2、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C)。
A、认识过程B、心理过程C、感觉过程D、知觉过程
3、能够引起感觉的某种刺激的最小刺激量叫做(A)。
A、绝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受阈限D、差别感受性
4、人的感受性的大小是用(A)的值的大小来度量的。
A、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受性D、差别感觉阈限
5、差别感觉阈限越小,则感受性越大,其感觉能力也(A)。
A、越强B、越弱C、一样D、呈正比
6、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感觉的(B) 现象。
A、对比 B、适应 C、相互作用 D、感受性
7、人们进入百货公司,各人注意的东西总不一样,这是知觉 ( A ) 的表现。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8、对寂静的适应是当一定声音突然停止以后,感受性(A)的过程。
A、升高B、降低C、保持不变D、a和b
9、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叫做(D)。
A、运动知觉B、听知觉C、空间知觉D、时间知觉
10、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被称为(B)。
A、空间知觉B、错觉C、时间知觉D、运动知觉
11、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且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这种知觉的特征叫做
(B)。
A、知觉的恒常性B、知觉的理解性C、知觉的选择性D、知觉的整体性
12、同一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角大小,总是随着距离的远近而变化的。但是由于知识经验参与,人仍然对不同距离的物体的大小知觉保持相对稳定不变,这种知觉特征称之为(A)。
A、知觉的恒常性B、知觉的理解性C、大小知觉恒常性D、距离知觉恒常性
13、一支白粉笔,无论把它置于明亮处还是黑暗处,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是白粉笔,这种知觉特性被称之为(C)。
A、明度知觉恒常性B、大小知觉恒常性C、颜色知觉恒常性D、形状知觉恒常性
14、人们总是把红旗知觉为红色,无论它是在黄光或蓝色日光照射下都是如此。这种知觉的持性被称之为(C)。
A、明度知觉恒常性B、大小知觉恒常性C、颜色知觉恒常性D、形状知觉恒常性
15、人在知觉对象时,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对象的特性称之为
(C)。
A、知觉的理解性B、知觉的恒常性C、知觉的选择性D、知觉的整体性
16、彼此接近的物体比相隔较远的物体容易产生(D)的倾向。
A、知觉恒常B、知觉选择C、知觉理解D、知觉整体
17、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 B )关系。
A、正比;B、反比;C、正相关;D、负相关。
18. 形状、大小、远近、方位和立体等特性的知觉称为(C)。
A、时间知觉;B、运动知觉;C、空间知觉;D、图形知觉。
19.知觉对象有各种不同的特性,往往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个体并不是仅反映其个别的特性或孤立的部分,而是将各种信息进行加工组织成一个统一整体,这是(D)。
A、知觉的恒常性;B、知觉的理解性;C、知觉的选择性;D、知觉的整体性。
20.军队中不同兵种采用不同的颜色作伪装,如海军—蓝色,与海洋色相近;陆军—绿色,与草木色彩相近,这些伪装利用了(C)。
A、知觉的恒常性;B、知觉的理解性;C、知觉的选择性;D、知觉的整体性。
21.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C)。
A、恒定现象;B、减退现象;C、适应现象;D、对比现象。
22、同一分析器接受不同的刺激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
(A)。
A、感觉对比;B、同时对比;C、联觉;D、继时对比。
23、当几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叫(B)。
A、感觉对比;B、同时对比;C、继时对比;D、彩色对比。
24、当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个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叫做(A)。
A、继时对比;B、同时对比;C、感觉对比;D、彩色对比。
25、“一叶知秋”属于知觉的( D )。
A. 理解性 B. 选择性 C. 恒常性 D. 整体性
26. 在下列各种感觉现象中,( D)是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A.光适应 B.暗适应 C.嗅适应 D.痛适应
27、对于同一事物,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由于人的知觉具有( C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四、记忆
1、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它表现为 ( B ) 。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中间稍快 D、中间稍慢
2、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是 ( B ) 。
A、储存 B、编码 C、保持 D、提取
3、人脑中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叫做(D)。
A、思维B、感觉C、过去D、记忆
4、记忆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D)。
A、再认和回忆B、保持和遗忘C、识忆、保持和遗忘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5、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的编码方式和储存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记忆先后分为三个阶段(A)。
A、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B、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瞬
时记忆;C、长时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D、瞬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
6、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里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叫做
(D)。
A、保持B、想象C、回忆D、表象
7、以感知过去的事物在头脑中再现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叫做
(B)。
A、表象B、形象记忆C、再记D、运动记忆
8、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形式,对事物关系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叫做(A)。
A、逻辑记忆B、运动记忆C、动作记忆D、形象记忆
9、以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叫做(B)。
A、运动记忆B、情绪记忆C、动作记忆D、形象记忆
10、以过去经历过的运动或做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叫做(C)。
A、动作记忆B、情绪记忆C、运动记忆D、形象记忆
11、当回忆发生困难,需要积极思维和作出一定的意志努力,这种回忆叫做(A)A、有意回忆B、追忆C、有意识记D、理解识忆
12、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是错误地再认或回忆叫做
(D)。
A、无意回忆B、无意识记C、追忆D、遗忘
13、一时不能再现或回忆,但有了适当条件,记忆还可能再恢复的现象叫做(A)。A、暂时性遗忘B、遗忘C、永久性遗忘D、部分遗忘
14、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确良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做
(B)。
A、倒摄抑制B、前摄抑制C、干扰D、抑制
15、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做(A)。
A、倒摄抑制B、前摄抑制C、干扰D、抑制
16、一个较长的学习材料,它的开头与末尾遗忘较少,而中间部分则遗忘较多,这是因为受到了(A)的影响。
A、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B、前摄抑制C、倒摄抑制的干扰抑制D、倒摄抑制
17、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复习要采用(C)。
A、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B、采取多样化的复习方法C、及时复习D、试图回忆和反复阅读相结合
18、“触景生情”是一种(A)。
A、无意回忆B、有意回忆C、再忆D、识记
19、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续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B)。
A、过度学习B、无倒摄抑制的影响C、记忆的恢复现象D、无前摄抑制的影响
20、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了(C)。
A、识记后不会遗忘B、遗忘是逐渐产生的C、遗忘是先快后慢的D、遗忘的先慢后快的
21、根据艾宾浩斯研究得出的遗忘规律,背诵掌握好一篇文章后,如
果不再学习这篇文
章,一般会出现下面( A )的情况。
A、1天内就会遗忘60%以上;B、第2天才开始遗忘;C、第3天才开始遗忘;D、从第1天开始,按每天遗忘20%的进程发展。
22. 假如小张用20分钟就恰好能记忆掌握好10个英语新单词,小张用下面(B )时间来学习这10个英语新单词是最理想的。
A、20分钟;B、30分钟;C、40分钟;D、25分钟。
23.以概念、判断、推理等的意义为内容的记忆,叫做(A )。
A、语言—逻辑记忆;B、运动记忆;C、动作记忆;D、形象记忆。
24、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 B )
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25、进入到瞬时记忆阶段的信息,如果受到 ( A ) 就转入到短时记忆阶段,否则就会很快消失。
A、注意 B、感觉 C、知觉 D、思维
五、思维与想象
1. 凭借头脑中已有的形象或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叫做(A)。
A、形象思维;B、运动思维;C、具体思维;D、动作思维。
2.人们在以某种思路解决问题以后,在随后解决类似特点的问题时,会不自觉地继续沿用这种思路。这种以特定思路解决问题的心理准备
状态叫(D)。
A、刻板现象;B、功能固着;C、原型启发;D、定势。
3.在抽象思维中起特别重要作用的是(B)。
A、形象;B、语言;C、动作;D、图表。
4、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叫(D)。
A、知觉;B、想象;C、表象;D、思维。
5、人类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思维之间规律性的联系的反映,是思维(C)的特点。
A、间接性;B、直接性;C、概括性;D、推理过程。
6、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概括称为(B),它是概括的低级形式。
A、理解概括;B、感性概括;C、抽象概括;D、语词概括。
7、在人脑中确定对象之间相同点和差异点的思维过程叫做(C)。
A、分析;B、综合;C、比较;D、抽象和概括。
8、从其它类似的事物中,引起联想,从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称之为(B)。
A、原型;B、原型启发;C、问题解决;D、定势。
9、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那些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称之为(A)。
A、原型;B、原型启发;C、问题解决;D、启发。
10、在人脑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特的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用以组织某种活动或解决某种问题的思维过程,称之为(C)。
A、发散;B、集中思维;C、创造性思维;D、再造性思维。
11、(C)是属于形成科学概念的思维过程。
A、抽象;B、比较;C、抽象概括;D、具体化。
12、在人脑中,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关系的突然接通,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心理活动称之为(D)。
A、直觉;B、感觉;C、知觉;D、灵感。
13、(B)是指人的思考不受定势作用的影响而能触类旁通,灵活多变和举一反三,并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
A、灵敏性;B、变通性;C、独特性;D、流畅性。
14、(D)指人能对客观事物做出超乎异常的独特见解。
A、敏捷性;B、变通性;C、流畅性;D、独特性。
15、(A)是指人在短暂时间里,能迅速地表达出较多的观念。
A、敏捷性;B、变通性;C、独特性;D、流畅性。
16、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叫做
(B)。
A、表象;B、想象;C、心象化;D、意象。
17、人在头脑中创造形象的基本材料(A)。
A、表象;B、感知;C、记忆;D、想象。
18、在人脑中重现过去所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叫(C)。
A、想象;B、知觉;C、记忆表象;D、再造想象。
19、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产生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称为(C)。A、想象;B、表象;C、再造想象;D、创造想象。
20、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叫做(A)。
A、创造想象;B、再造想象;C、表象;D、想象。
21、在创造性活动中,新形象的出现常常带有突然性,这种心理状态称为(D)。A、思维敏捷性;B、再造想象;C、幻想;D、灵感。
22、粘合、强调、夸张、典型化是(C)所具有的特点。
A、再造想象;B、记忆表象;C、创造想象;D、幻想。
23、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叫(D),它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A、表象;B、再造想象;C、梦;D、幻想。
24、在正确的世界观指导下,符合自然、社会发展规律,并且是可能实现的幻想叫做(B)。
A、创造想象;B、理想;C、幻想;D、空想。
25、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形式是(D)。
A、幻想;B、表象;C、梦;D、空想。
26、幻想是一种(B)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A、凭空的;B、与生活愿望相结合的;C、突然产生的;D、与客观现实相结合的。
27、再造想象和创造性想象都是有意想象,它们主要是在想象的(D)上存在着差异。
A、表象储备;B、知识经验;C、实践要求;D、独创性和新颖性。
28、阅读《红楼梦》时,关于林黛玉形象的想象是( C )。
A. 无意想象 B. 有意想象 C. 再造想象 D. 创造想象
29、问题解决的第一阶段是:( A )
A. 提出问题 B. 提出假设 C. 检验假设 D. 分析问题
30、能说出某一事物的多种用途,这种思维是( D )。
A.形象思维 B.逻辑思维 C.集中思维 D.分散思维
31、学生只根据教师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诗句的描述,在头脑中也会浮现出一幅草原牧区的图景,这种心理现象是( B )。
A. 记忆 B. 想象 C. 注意 D.知觉
32、梦是一种 ( B) 。
A、有意想象 B、无意想象 C、幻想 D、创造想象
33、“一题多解”可以训练学生的( B )思维。
A、集中 B、发散 C、习惯 D、直觉
六、注意
1.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注意的( D )。
A、强度;B、广度;C、转移;D、分配。
2.(B)是属于注意灵活性的表现。
A、注意的范围;B、注意的转移;C、注意的分散;D、注意的分配。
3.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主要是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以及(D)。
A、创造力;B、意志品质;C、情绪状态;D、知觉对象的特点。
4、注意具有两个基本特点(B)。
A、指向性和选择性;B、指向性和集中性;C、集中性和紧张性;D、
以上一个也不是。
5、有自觉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
A、有意后注意;B、有意注意;C、无意注意;D、以上一个也不是。
6、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还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C)。
A、无意注意;B、有意后注意;C、有意注意;D、以上一个也不是。
7、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是(B)。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有意注意;D、以上一个也不是。
8、刺激物的强度是引起(A)的重要原因。
A、无意注意;B、有意后注意;C、有意注意;D、以上一个也不是。
9、间接兴趣是引起(C)的原因。
A、无意注意;B、有意后注意;C、有意注意;D、以上一个也不是。
10、注意的范围是指(A)。
A、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B、先后把握对象的数量;
C、a和b都是;D、a和b都不是 。
11、如果活动的任务多,注意范围就(A)。
A、大;B、稳定不变;C、小;D、以上一个也不是。
12、注意的转移与神经过程的(A)有关。
A、强度;B、平衡性;C、灵活性;D、以上一个也不是。
13、上课时“左顾右盼”,“交头接耳”。这属于( B )。
A.注意分配 B. 注意分散 C. 注意转移 D. 注意起伏
七、情感与情感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明情绪、情感具有( B )特征。
A 感染性 B 情境性 C 两极性 D 移情性
2、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某种事物是否满足或符合自己的( C )为中介的。
A 动机 B 态度 C 需要 D 感觉
3、情绪和情感过程是伴随人的(A)产生的,它们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个性的心理特征 D、以上几个都不是
4、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称为( D )。
A、气质 B、性格
C、意志 D、情绪
5、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C )。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热情
6、( D)是情绪的基本形式。
A、激情、心境、应激 B、理智感、道德感、美感
C、热情 D、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7、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产生的主观体验是( A )。
A、理智感 B、美感
C、激情 D、道德感
8、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B )
A. 热情 B. 心境 C. 激情 D.应激
9、“只有知之深,才有爱之切”,这是( A)的影响。
A、认知对情感 B、情感对认知 C、需要对情感 D、情感对需要。
10、“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B)影响所致。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前三个都不是。
11、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叫( C )。
A、需要 B、情绪 C、情绪和情感 D、情感
12、情绪和情感是(D )。
A、对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规律性的反映
B、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C、对过去经验过的、体验过的事物的反映
D、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13、维持有机体生存的条件,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需要叫做( B )。
A、情绪和情感 B、社会性需要 C、生理性需要 D、需要
14、在有机体的生理必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是( C )。
A、态度 B、需要 C、情绪 D、情感
15、在人的社会性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是(B )。
A、情绪 B、情感 C、态度 D、需要
16、一个人盼望或追求的目的达到后,继之而来的紧张解除时的情绪
体验叫( A )
A 快乐 B、愤怒 C、恐惧 D、悲哀
17、个体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所中产生的情感叫做( B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认知
18、失去某种追求的目标或所盼望的东西引起的情绪体验叫做( C )。
A、恐惧 B、表情 C、悲哀 D、快乐
19、伴随情绪体验出现的有机体的外部表现叫做( B )。
A、情绪 B、表情 C、情感 D、感情
20、带有宣染作用的,比较持久而又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叫做(C )。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情感
21、猛烈爆发而短暂的情绪状态叫做( A )。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情感
22、在激情状态发生的过程中,很难用( D )进行控制和调节,因此应该在发生前加以预防和控制。
A、思维力 B、想象力 C、能力 D、意志力
23、在出乎意料的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叫做( B )。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意义
24、道德,理智感和美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条件下对( A )的反映,并且还调节着人的社会性行为。
A、社会需求B、生理需求C、态度D、体验
25、个体对别人和自己行为的举止,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要求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叫做( A )。
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D、责任感
26、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 )。
A、马斯洛 B、勒温 C、默里 D、罗杰斯
27、( A )是指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A、需要 B、内驱力
C、动机 D、情绪
28、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概括为下列五个层次:( A )
A、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B、物质的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认知的需要
C、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美的需要
D、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社会价值的需要
29、马斯洛认为需要的满足是( B)。
A、无规律的 B、由低层向高层不断发展
C、由高层向低层 D、以上都不是
八、意志
1、与盲目性、易受暗示性相反的品质是( A )。
A、自觉性 B、坚韧性
C、果断性 D、自制力
2、对于缺乏毅力的学生,应特别注意培养他的( B )。
A、果断性 B、坚韧性
C、自制性 D、自觉性
3、意志行动具有三个特征:自觉的目的性、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和以
(C )为基础。
A、动机斗争 B、兴趣
C、随意运动 D、自由意志。
4、个体动机性活动受到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反映是( D )。
A、应激 B、理智感
C、心境 D、挫折感。
5、( B )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A、本能 B、随意运动
C、不随意运动 D、以上都不是
6、面对多重选择时的心理冲突是哪种冲突表现? ( A )
A、多重趋避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双趋式冲突
能力&人格
1.个性倾向性
1、个性是指一个人的( B )。
A、心理过程 B、整个心理面貌 C、气质 D、性格
2、“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B )做了最好的诠释。
A、稳定性 B、独特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3、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 B )
A、追求利益的倾向 B、回避失败的倾向
C、回避困难的倾向 D、追求刺激的倾向
4、所谓归因,就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因果关系的现象。李果把自己的学习成绩差归因于老师出题太难,这一归因会( A )。
A、降低李果的学习动力 B、提高李果的学习动力
C、对李果的学习动力无影响 D、前三项中没有一个是正确选项。
5、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 )。
A、个性倾向性 B、气质
C、性格 D、能力
6、引起动机的内在心理条件是( C )
A、感觉 B、思维 C、需要 D、性格
7、人类主要的社会性动机是( B )
A、饥饿动机和干渴动机 B、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
C、好奇动机和探索动机 D、探索动机和操弄动机
8、下列哪个选项是指对活动结果的兴趣?( D )
A、物质兴趣 B、精神兴趣 C、直接兴趣 D、间接兴趣
9、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是( A )
A、动机 B、需要 C、兴趣 D、理想
10、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 )。
A、个性倾向性 B、气质
C、性格 D、能力
2、能力
1、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 较少依赖于文化和知识, 而主要依赖于个人先天禀赋是能力是 ( A )。
A、流体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交能力 D、晶体能力
2、按照能力发展的高低程度,可以把能力分为( A)。
A、能力、才能和天才 B、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C、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D、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3、通常把IQ超过(c)的儿童称为智力超常儿童。
A、120 B、130 C、140 D、150
4、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 C )。
A、认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交能力 D、模仿能力
5、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 ( B )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6、智力的核心成分是( D )。
A、观察能力 B、记忆能力
C、创造能力 D、抽象概括能力
7、提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 )。
A、卡特尔 B、吉尔福特
C、斯腾伯格 D、达斯和纳格利里
8、在测验时,如果一个11岁的儿童通过11岁组的全部项目,还通过12岁组
的两个项目和13岁组的一个项目,他的智龄是(A )。
A、11岁6个月 B、11岁8个月
C、1岁10个月 D、12岁
9、下列选项哪种是特殊能力?( B )
A、观察力 B、节奏感 C、思维力 D、记忆力
10、顺利完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 A )。
A、能力 B、智力 C、技能 D、知识
11、通过因素分析提出构成能力的群因素说是由( A )提出。
A、塞斯顿 B、桑代克 C、斯皮尔曼 D、费侬
12、与一个人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的能力, 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 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的能力是( A )。
A、晶体能力 B、模仿能力 C、流体能力 D、认知能力
13、离差智商的计算公式是(A)。
A、IQ=智力年龄/实足年龄╳100
B、IQ=实足年龄/智力年龄╳100
C、IQ=(x-x)/s
D、IQ=100+15Z
14、智力分布呈常态分布是指( B )。
A、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上没有明显的个别差异
B、智力中等的占多数
C、智力超常的占多数
D、智力低常的占多数
3.性格
1、性格属于下列那种心理现象?( D )
A、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心理特征
2、在家庭诸因素中,对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作用的( D )。
A、家庭结构 B、出生顺序 C、家庭的贫富程度 D、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
3、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坚定、勇敢、顽强的特点,属于性格上的( B )特征。
A、态度 B、意志
C、情绪 D、理智
4、人们在各种认识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的性格特征是
(C)。
A、性格的态度特征 B、性格的意志特征
C、性格的认知特征 D、性格的情绪特征
5、个人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之间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是( A )。
A、性格 B、能力 C、气质 D、胆汁质
6、毛泽东曾评价叶剑英“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对叶剑英( B )的评价。
A、能力 B、性格 C、气质 D、兴趣。
4、气质
1、气质类型在社会上评价是( D )。
A、都是好的 B、都是坏的 C、有好有坏 D、无好坏之分
2、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C )。
A、兴奋过程 B、抑制过程
C、兴奋与抑制过程 D、兴奋与诱导过程
3、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抑制型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D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4、粘液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本特征是( C )。
A、强、平衡、灵活 B、强、不平衡 C、强、平衡、不灵活 D、弱
5、受先天因素影响最大的是(C)。
A、兴趣 B、能力 C、气质 D、性格
6、以心境变化剧烈,热情但易急噪冲动,刚强但易粗暴为心理特征的气质类型是( A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7、作为气质类型的生理学基础,神经过程弱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属于( B )。
A、胆汁质 B、抑郁质
C、黏液质 D、多血质
8、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C)。
A、不可遏制型 B、活泼型 C、安静型 D、抑郁型
9、与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中的强、平衡、灵活型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B)。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10、传统上把黏液质人的典型特点描述为( C)
A、精力旺盛、勇敢果断、热情直率,但鲁莽、易感情用事
B、活泼好动、善于交往、行动敏捷,但稳定性差、易见异思迁
C、安静稳重、喜欢沉思、自制力强,但行为主动性较差、行动迟缓
D、情绪体验深刻、多愁善感、不善于交际、行为举止缓慢、胆小优柔
11、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A )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