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中国文化的特性(上)

信仰是构成传统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信仰的参与,传统便无法形成。传统之所以有力量,在于它的神圣感,由于有信仰的因素渗透其中。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信仰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文化思想趋向多元,中国文化的发生也是多元的。

·中国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

信仰与中国文化的特性(上)

刘梦溪

文化,宽泛一点的定义,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狭窄一点的定义,应包括知识、宗教、信仰、艺术、哲学等。传统文化是指传统社会的文化,也就是1911年帝制瓦解以前的社会文化。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链条,它是看不见的,是由文化精神的规则、秩序特别是信仰构成的。秩序,用西方的话讲,就是结构。精神是文化的理性结晶。信仰是构成传统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信仰的参与,传统便无法形成。传统之所以有力量,在于它的神圣感,由于有信仰的因素渗透其中。缺少信仰的传统,是松散的,脆弱的,不坚牢的。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信仰有自己的特点。孔子有句名言,“祭神如神在”。意思是说,在祭神的时候要在内心保持一种庄严和崇敬。怎样才能保持呢?不妨假设有一个神在那里享受你的祭品。这句话包含了对信仰对象的一种假设。但孔子可能没有想到,这种假设本身给信仰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因为真正的宗教信仰是不允许假设的。既然孔子如此假设,我们也可以做另外一个假设,即,神是不是也可能不在?如果祭祀时神不在,怎么办?孔子没有说。

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也有同样的问题。它没有单一的神,带有泛自然的倾向。道教的信仰层面其实也不是很坚牢。佛教是外来宗教,传入中国后它走了两条路:一是往人文知识分子层面走,成为禅宗。如果仔细分析禅宗,会发现它显现的信仰因素也不是很坚牢,特别是禅宗的一些“话头”,如问“如何是禅心”,回答竟是“镇州萝卜重三斤”。这是禅意,跟信仰无关。禅宗流于了智辩。但禅的境界对人类内心的调适作用,也不可低估。佛教的另一流向是往民间走,形成世俗性的人间佛教。佛教在民间香火很旺盛,但信仰层面也不无为我所用的情形。有人炒股票,先许下愿,说如果炒赢了,将重塑金身。结果炒输了,牌位都砸掉了。

在中国人眼里,还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天”。中国人对天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甚至有一种皈依感。但这种感情不是信仰,而是崇拜。中国人感到天的浩渺,无限苍茫,不可测量,有一种不可捉摸的神秘感和敬畏感。但对天的态度,中国人也有两重性,有时候信任,有时候不信任。中国民间有两句话,一是“苍天有眼”,可委屈老得不到解决,也会抱怨“老天瞎了眼睛”。

中国人的这种信仰特征,是好还是不好?不能做简单价值判断。好处是它使中国没有宗教战争。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就跟中国文化对信仰的这种态度有关。东汉时佛教传入,没有引起大的文化冲突,几乎是静悄悄地传入的。儒家作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对外来的佛学采取了包容的态度。倒是道教的信徒对佛教有批评。例如南北朝时期写《神灭论》的范缜,就是道教的一个分支天师道的信徒。据陈寅恪先生考证,天师道是范缜的家世信仰。为什么儒家能够包容道教甚至佛教?因为儒家不是宗教。在民间,中国文化也有很大的包容性。即使穷乡僻壤也不排外,对陌生的文化现象采取的是理解的态度。中国人文化思想的取向,趋向多元,对不同的文化都能欣赏。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文化本身是多元的。儒家、道家、佛家,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思想主干,它们彼此相处得很好,甚至是合一的,所谓“理一分殊”、多元一体者也。

不仅中国文化思想是多元的,中国文化的发生也是多元的。可以认为,中国文化也是两河流域的文化。黄河文化是它的一元,长江文化是它的另一元。过去说中国文化是黄河文化,是黄土地文化,是内陆文化,现在看这样的讲法未免失之偏颇。因为长江文化有黄河文化所不具备的特征。长江自古航运便利,东面有直接的出海口,已经不完全是内陆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有海洋文化的一些特点。

中国文化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多元一体,是经过长时间形成的,不像有些国家那样很晚才形成,容易解体。中国怎么可能解体?它是命定地连在一起的华夏圣土。举例来说,广东广西跟湖南湖北是分不开的,湖广一直连在一起。广东广西离开两湖,就没有了后座,有了湖北湖南的大后院,广东的意义才能够凸显。因此可以说,岭南文化是湖湘文化的延伸,湖湘文化是岭南文化的后座。同样,黄河流域的文化有长江文化为伴,才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整体。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中国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学历史,大家会知道“汉承秦制”。这是告诉我们,秦朝和汉朝是中国制度文化的成熟期,秦汉形成了完整的帝制时代的政治制度架构。所以你要谈秦汉,会发现它是制度文化的典范。可是到了隋唐,隋朝短,主要是到唐朝的时候,当时的文化是多元繁荣的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朝代像唐朝那样,跟四面八方的文化都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特别是跟中亚各国的文化,往来密切。很多带“胡”字的东西都是在这个时候传到首都长安,然后又通过长安向中华大地乃至东北亚蔓延。

在唐代,胡人可以到朝廷做官。长安的大街上,可见各种奇装异服。如果你看《东城老父传》——一本笔记性质的书,书里就记载有“长安少年有胡心”,这有点像现在的青少年喜欢西方的新奇事物一样。正是在唐代,由于跟西域的交流,形成了有名的丝路文化。更不要说唐代诗歌的繁荣,那么多的诗人,那么多的流派,那么大的气魄,真可以说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唐诗毫无疑问是中国诗歌的高峰。到了宋代,你会发现又一个高峰,就是宋代的思想高峰。宋代产生了理学,以朱熹为代表,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宋代的濂、洛、关、闽四大家,濂是周敦颐,他是湖南人,家前面有一条溪水叫濂溪,所以他的学派称作濂学;程颢、程颐“二程”,河南洛阳人,称作洛学;张载是陕西人,他的学派叫关学;而朱熹出生于福建龙溪,故称闽学。宋学的濂、洛、关、闽四大家,把中国思想推向了一个高峰,其标志是他们既承继了先秦以来的孔孟儒家思想,又吸收了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思想,还吸收了道家和道教的思想。所以宋代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思想大汇流,而朱熹也例外地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中国的学问是不追求体系的,这跟西方学者动辄要建立自己的体系不同。西方的思想家,不论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是康德、黑格尔,他们都有自己完整的体系。中国的学问,文学思想方面,南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与他受佛教的义理影响有关,刘勰晚年正式出家做了僧人。刘勰是一个例外,朱熹理学的哲学体系也是一个例外。朱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可谓集大成,如同孔子是集大成一样。

那么明代的文化有什么特点呢?明代的学术思想有王阳明,有心学,儒学新的流派。再就是明代中晚期的城市生活相当发达,城市文明达到很高的程度。生活、饮食、艺术都极为精细考究,商业化、世俗化相当严重,甚至由于过分追求生活享受而出现了腐败。《金瓶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明式家具的高度审美特征,也可以作为一个例证。大家都知道明式家具现在是珍贵的收藏品。它的线条、式样、审美特征,几百年后仍然不过时,因为它已经带有现代性的因素。清代文化的特征,不好简单概括,但清代中叶的学术,那是很了不起的,一大批大学者出现,形成不同于以往的朴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特征。

(刘梦溪,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责任编辑:于洁秋)

信仰是构成传统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信仰的参与,传统便无法形成。传统之所以有力量,在于它的神圣感,由于有信仰的因素渗透其中。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信仰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文化思想趋向多元,中国文化的发生也是多元的。

·中国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

信仰与中国文化的特性(上)

刘梦溪

文化,宽泛一点的定义,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狭窄一点的定义,应包括知识、宗教、信仰、艺术、哲学等。传统文化是指传统社会的文化,也就是1911年帝制瓦解以前的社会文化。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链条,它是看不见的,是由文化精神的规则、秩序特别是信仰构成的。秩序,用西方的话讲,就是结构。精神是文化的理性结晶。信仰是构成传统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信仰的参与,传统便无法形成。传统之所以有力量,在于它的神圣感,由于有信仰的因素渗透其中。缺少信仰的传统,是松散的,脆弱的,不坚牢的。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信仰有自己的特点。孔子有句名言,“祭神如神在”。意思是说,在祭神的时候要在内心保持一种庄严和崇敬。怎样才能保持呢?不妨假设有一个神在那里享受你的祭品。这句话包含了对信仰对象的一种假设。但孔子可能没有想到,这种假设本身给信仰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因为真正的宗教信仰是不允许假设的。既然孔子如此假设,我们也可以做另外一个假设,即,神是不是也可能不在?如果祭祀时神不在,怎么办?孔子没有说。

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也有同样的问题。它没有单一的神,带有泛自然的倾向。道教的信仰层面其实也不是很坚牢。佛教是外来宗教,传入中国后它走了两条路:一是往人文知识分子层面走,成为禅宗。如果仔细分析禅宗,会发现它显现的信仰因素也不是很坚牢,特别是禅宗的一些“话头”,如问“如何是禅心”,回答竟是“镇州萝卜重三斤”。这是禅意,跟信仰无关。禅宗流于了智辩。但禅的境界对人类内心的调适作用,也不可低估。佛教的另一流向是往民间走,形成世俗性的人间佛教。佛教在民间香火很旺盛,但信仰层面也不无为我所用的情形。有人炒股票,先许下愿,说如果炒赢了,将重塑金身。结果炒输了,牌位都砸掉了。

在中国人眼里,还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天”。中国人对天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甚至有一种皈依感。但这种感情不是信仰,而是崇拜。中国人感到天的浩渺,无限苍茫,不可测量,有一种不可捉摸的神秘感和敬畏感。但对天的态度,中国人也有两重性,有时候信任,有时候不信任。中国民间有两句话,一是“苍天有眼”,可委屈老得不到解决,也会抱怨“老天瞎了眼睛”。

中国人的这种信仰特征,是好还是不好?不能做简单价值判断。好处是它使中国没有宗教战争。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就跟中国文化对信仰的这种态度有关。东汉时佛教传入,没有引起大的文化冲突,几乎是静悄悄地传入的。儒家作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对外来的佛学采取了包容的态度。倒是道教的信徒对佛教有批评。例如南北朝时期写《神灭论》的范缜,就是道教的一个分支天师道的信徒。据陈寅恪先生考证,天师道是范缜的家世信仰。为什么儒家能够包容道教甚至佛教?因为儒家不是宗教。在民间,中国文化也有很大的包容性。即使穷乡僻壤也不排外,对陌生的文化现象采取的是理解的态度。中国人文化思想的取向,趋向多元,对不同的文化都能欣赏。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文化本身是多元的。儒家、道家、佛家,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思想主干,它们彼此相处得很好,甚至是合一的,所谓“理一分殊”、多元一体者也。

不仅中国文化思想是多元的,中国文化的发生也是多元的。可以认为,中国文化也是两河流域的文化。黄河文化是它的一元,长江文化是它的另一元。过去说中国文化是黄河文化,是黄土地文化,是内陆文化,现在看这样的讲法未免失之偏颇。因为长江文化有黄河文化所不具备的特征。长江自古航运便利,东面有直接的出海口,已经不完全是内陆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有海洋文化的一些特点。

中国文化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多元一体,是经过长时间形成的,不像有些国家那样很晚才形成,容易解体。中国怎么可能解体?它是命定地连在一起的华夏圣土。举例来说,广东广西跟湖南湖北是分不开的,湖广一直连在一起。广东广西离开两湖,就没有了后座,有了湖北湖南的大后院,广东的意义才能够凸显。因此可以说,岭南文化是湖湘文化的延伸,湖湘文化是岭南文化的后座。同样,黄河流域的文化有长江文化为伴,才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整体。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中国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学历史,大家会知道“汉承秦制”。这是告诉我们,秦朝和汉朝是中国制度文化的成熟期,秦汉形成了完整的帝制时代的政治制度架构。所以你要谈秦汉,会发现它是制度文化的典范。可是到了隋唐,隋朝短,主要是到唐朝的时候,当时的文化是多元繁荣的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朝代像唐朝那样,跟四面八方的文化都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特别是跟中亚各国的文化,往来密切。很多带“胡”字的东西都是在这个时候传到首都长安,然后又通过长安向中华大地乃至东北亚蔓延。

在唐代,胡人可以到朝廷做官。长安的大街上,可见各种奇装异服。如果你看《东城老父传》——一本笔记性质的书,书里就记载有“长安少年有胡心”,这有点像现在的青少年喜欢西方的新奇事物一样。正是在唐代,由于跟西域的交流,形成了有名的丝路文化。更不要说唐代诗歌的繁荣,那么多的诗人,那么多的流派,那么大的气魄,真可以说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唐诗毫无疑问是中国诗歌的高峰。到了宋代,你会发现又一个高峰,就是宋代的思想高峰。宋代产生了理学,以朱熹为代表,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宋代的濂、洛、关、闽四大家,濂是周敦颐,他是湖南人,家前面有一条溪水叫濂溪,所以他的学派称作濂学;程颢、程颐“二程”,河南洛阳人,称作洛学;张载是陕西人,他的学派叫关学;而朱熹出生于福建龙溪,故称闽学。宋学的濂、洛、关、闽四大家,把中国思想推向了一个高峰,其标志是他们既承继了先秦以来的孔孟儒家思想,又吸收了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思想,还吸收了道家和道教的思想。所以宋代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思想大汇流,而朱熹也例外地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中国的学问是不追求体系的,这跟西方学者动辄要建立自己的体系不同。西方的思想家,不论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是康德、黑格尔,他们都有自己完整的体系。中国的学问,文学思想方面,南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与他受佛教的义理影响有关,刘勰晚年正式出家做了僧人。刘勰是一个例外,朱熹理学的哲学体系也是一个例外。朱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可谓集大成,如同孔子是集大成一样。

那么明代的文化有什么特点呢?明代的学术思想有王阳明,有心学,儒学新的流派。再就是明代中晚期的城市生活相当发达,城市文明达到很高的程度。生活、饮食、艺术都极为精细考究,商业化、世俗化相当严重,甚至由于过分追求生活享受而出现了腐败。《金瓶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明式家具的高度审美特征,也可以作为一个例证。大家都知道明式家具现在是珍贵的收藏品。它的线条、式样、审美特征,几百年后仍然不过时,因为它已经带有现代性的因素。清代文化的特征,不好简单概括,但清代中叶的学术,那是很了不起的,一大批大学者出现,形成不同于以往的朴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特征。

(刘梦溪,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责任编辑:于洁秋)


相关内容

  • 引用 信仰与中国文化的特性
  • 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也有同样的问题.它没有单一的神,带有泛自然的倾向.道教的信仰层面其实也不是很坚牢.佛教是外来宗教,传入中国后它走了两条路:一是往人文知识分子层面走,成为禅宗.如果仔细分析禅宗,会发现它显现的信仰因素也不是很坚牢,特别是禅宗的一些"话头",如问"如何是 ...

  •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对基督教的影响
  • [ 来源:中国知网 | 发布日期:2013-04-07 ] 高师宁 民间信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恢复发展迅速的现象,表明了民间信仰在中国民众意识中根深蒂固,体现了民间信仰早已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织部分.作为文化,民间信仰必然具备文化的某些特性,例如渗透性与融合性.这种特性也必然反映在与作为外来文化的 ...

  •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对基督教的影响[1]
  •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对基督教的影响 高师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原载<浙江学刊>2005年第2期 「内容提要」民间信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恢复发展迅速的现象,表明了民间信仰在中国民众意识中根深蒂固,体现了民间信仰早已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织部分.作为文化,民间信 ...

  •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导学
  •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复习指导 一.课程介绍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2学分,课内学时36,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了解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自觉地维护祖国的统一,增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 ...

  • [人类学概论]纲要
  • 人类学天地-->基本知识--><人类学概论>纲要 人类学概论 一.导论 (-)人类学的学科体系 1.人类学的定义,人类学是一门广泛地.综合地研究人类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生物特性和社会特性的实证科学. 2.人类学的体系,国内外几种不同的看法. 3.人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社会一文 ...

  • 从回族角度谈伊斯兰教的中国化_纳麒
  • 回族研究 1999年第4期 总第36期 [回族文化] 从回族角度谈伊斯兰教的中国化 纳 麒 内容提要 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文化,传入中国后经历了"蕃坊".儒化和回族化 阶段.在与中国主流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吸收汉文化的因素,实现自身的再造,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大文化的组成部分.从 ...

  • 信仰的力量读书心得
  • 最近系里一直在开展有关党的相关活动,其中一项就是组织大家学习和讨论<信仰的力量>这本书,大家也是非常积极响应的.上半年曾在网上看到过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讲师.史学博士唐富满的一篇关于信仰的文章,我从中受益良多,体会至深.在文章中,他曾提到"信仰对社会与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导 ...

  • 读信仰的力量感想
  • 最近系里一直在开展有关党的相关活动,其中一项就是组织大家学习和讨论<信仰的力量>这本书,大家也是非常积极响应的.上半年曾在网上看到过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讲师.史学博士唐富满的一篇关于信仰的文章,我从中受益良多,体会至深.在文章中,他曾提到"信仰对社会与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导 ...

  • 电大中华文化概说复习试题
  • 名词解释 :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 2.<神灭论>:佛教在中国的流行,必然地与中国固有的社会秩序.文化伦理产生矛盾和冲突.南朝时最富有观念论色彩的是神灭论的争论.这场争论以范缜的<神灭论>最著名.范缜本着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