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

第二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三条线索:

(1)一对主要矛盾: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

(2)两条抗战路线和两个战场:国民党执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的路线。在两条不同抗战路线的指导下,分别出现了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负责的正面战场。

(3)三个发展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

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爆发

【考点清单】 (1)七七事变;(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3)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

【解析】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但近年来出题频率在增加。对“七七事变”应突出其全面侵华和全民族抗战的特征;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应掌握其主要步骤与实现的标志;对“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应了解课本上的三大会战及主要战役并分析片面抗战路线。 【知识梳理】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从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日本大举侵华,分路深入中国领土,企图以速战灭亡中国,侵略态势达到顶点。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配合。

1.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日本全面侵华:1936年日本制定了“ ”的侵华方案;全面侵华的标志是 。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①中共发表“七八”通电,号召国共两党合作,组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 ;②几天后,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 的方针”;③“八一三事变”的第二天国民政府发表 ,表示要“抵抗暴力;④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改编了八路军和 ;⑤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提交的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实现)。 2.正面战场的抗战

(1)指导思想:片面抗战路线(仅依靠政府和军队,不发动人民,是由其阶级本质决定的)。 (2)初期四大会战:①1937年8月, 会战,粉粹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②太原会战中,林彪率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 的胜利,这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国民党军队在山西 阻击敌人,这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光辉典范。

③1938年春, 会战,李宗仁指挥的 ,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④武汉会战,武汉失守。

(3)1937年12月南京失陷,国民政府迁往重庆。

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被日军占领,中国丢掉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国民党片面抗战带来的恶果)标志着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3.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1)指导思想: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1937年秋,会议确定的。 (2)根据地:第一块是 , 是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4.抗战指导方针的确立:面对“”和“”,为了给全国人民指出抗战的正确道路,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 》,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 之中。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比较:

4、全面抗战和片面抗战两条路线的比较: 区别:

A、依靠的力量不同: B、抗战的结果不同: 区别的原因:

5、比较农村革命根据地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不同点。这两个时期,根据地武装斗争的最终结果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 (1)不同点: ①.指导思想: ②.斗争对象: ③.分布地域变化及原因: (2).最终结果: (3)说明了:

1.国共两党合作的共同基础是( ) A.社会性质决定的 B.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 C.两党的阶级性质决定的

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2.1937年日本积极策划全面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A.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 B.扩大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C.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 D.制定了所谓的“国策基准” 3.电视剧《亮剑》成功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的形象。右图是该剧中李云龙和楚云飞共同抗日的情景,你认为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是( )

①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③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基本一致 ④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4.全民抗战开始后,国共两党先后发表通电和宣言,其基本精神的共同点是( ) A.两党合作,共同抗日 B.坚决抵抗日本的进攻

C.希望国际组织出面调停中日争端 D.发动人民,驱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国

5.民族统一战线与革命统一战线的相同点在于( )

①共产国际的促进 ②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 ③目的都是反帝反封建 ④实现了所承担的历史任务

A.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从北伐战争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所在地的迁移顺序依次是( ) A.广州 武汉 南京 重庆 B.广州 南京 武汉 重庆 C.广州 武汉 重庆 南京 D.广州 南京 重庆 南京 7.(03广东历史12)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其主要内容是 A.政府与军队共同努力作战 B.在一切日军占领区都进行抵抗

C.海外华侨也要参加抗战 D.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进行人民战争 8.八路军、新四军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质上是 A.协助国民党正面战场 B.收复失地 C.壮大人民力量 D.开辟新的战场 9.抗战初期,国共两个战场的相同之处是

A.采取了相同的抗战路线 B.进行了积极抵抗 C.积极组织民众抗战 D.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10. 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的区别,实质上反映了

A.作战方针的区别 B.战略战术的区别 C.认识水平的区别 D.阶级本质的区别 1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共中央再次郑重向全国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动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并待命出动,担任前线之职责。

——1937年《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材料二

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所举诸项,均与国民党三中全会之宣言及决议案相

合,在存亡危机之秋,不应计较过去之一切,而当使全国国民党彻底更始,为谋团结,以共保国家之生命与生存,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政府无不开诚接纳。

——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关于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谈话 (1)指出材料一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否有矛盾?说明理由。(2分)

(2)材料一中第一条为“三民主义”奋斗与中共当时的目标有无矛盾?说明理由(2分)

(3)指出材料二中国民党在第二次国共合作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态度。(2分)

(4)对比材料一、二,简要评析国共两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的表现。(4分)

第二节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考点清单】

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1)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2)野蛮的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3)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

【解析】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野蛮的经济掠夺,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奴化教育、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应突出抗战相持阶段到来的原因和日本侵华策略的改变;对“野蛮的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应熟悉经济掠夺的总方针和掠夺的方式并了解奴化教育的手段与目的;对“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应了解残暴统治的手段及人民反抗的斗争事例 【知识梳理】

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5年8月初。日本把军事进攻的重点指向敌后战场,对国民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国民政府由抗战初的积极抗日转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与敌伪顽强斗争。 1. 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政治上:以华治华) (1).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原因: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战线太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抗日根据地的威胁;国民党 ;中国人民 ,由此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相持阶段的到来,宣告了日本侵略者妄图“ ”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 (2)日本改变侵华方针

A. 原因:抗战相持阶段到来

B.内容:对国民党实行 为主,军事进攻为辅;对共产党集中兵力打击。 C.影响: ①日本诱降;(“近卫三原则”) ②英美劝降;(推动日本进攻苏联) ③国民党内部分裂;(蒋、汪之间) ④根据地面临严重困难。(日军扫荡;国军封锁) (3):1938年底,汪精卫叛国, 年建立了南京伪国民政府,这是日本推行“以华治华”政策的产物。

2. 野蛮的经济掠夺(经济上:以战养战)

(1)总方针:把沦陷区的经济变为它的 经济。

(2)掠夺的表现:农业;工矿交通运输被定为“ 事业”;金融方面 。 3. 文化教育:奴化教育

(1)学校教育:向青少年灌输奴化思想,企图消磨、摧残中国人民的 和 ,实行 政策。

(2)社会教育:进行奴化宣传和反共宣传。 4. 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 (1)日军:在华北推行“ ”;在华中推行“ ”。 (2)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以各种形式进行反抗斗争。 【重难点突破】

归纳总结日本改变侵华方针对中国的影响?

【课堂练习】

1、下面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日军迫于战线过长,无力对正面战场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B:中国方面在正面战场连续败退,没有力量很快打败侵略者 C.西方国家普遍支持日本帝国主义改变战略方针

D.汪伪政权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侵华政策的产物和工具

2、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国内阶级关系的重大变化表现在 ①日本对国民党集团采取诱降政策 ②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

③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④共产党开始采取“抗日反蒋”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 3、汪伪政权与伪满洲国政权的相同之处是

①日本控制的卖国政权 ②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的产物 ③主要成员是国民党内的亲日派 ④帮助日本侵略者奴役中国同胞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4、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集团与汪精卫集团的矛盾实质上是

A.抗战派与投降派的矛盾 B.英美与日本争夺中国的矛盾 C.国民党集团内部争夺权利的矛盾 D.爱国者与卖国者之间的矛盾 5、抗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大肆进行经济掠夺的直接目的是 A.积累发展资本主义的资金 B.实现中日经济提携

C.转嫁30年代大危机 D.满足战争需要,以战养战

6、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进行经济掠夺,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推行“统制事业”。“统制事业”的主要范围包括

A.火柴和造纸业 B.纺织、烟草和水泥制造业 C.面粉和制糖业 D.矿产、钢铁和交通运输业 7、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

A.培养反华人才 B.宣传法西斯主义 C.实现民族同化 D.缓和中日民族矛盾 8、枣宜会战和豫湘桂战役的结局表明①正面战场仍是抗日的主战场②正面战场的形势严重恶化③国民政府仍坚持片面抗战路线④英美在华的绥靖政策破产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 9、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对付长期的作战,当将以前对华处理办法明确修改„„攻占汉口.广东(州)作为行使武力的一个时期。然后,主动地指导新中国的建设,特别防止急躁。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在其内部进行基本工作──恢复治安„„治安地区大体包括从包头连接黄河下游.新黄河.庐州.芜湖.杭州一线以东的地区。„„为了迅速达到治安的目的,当固定地配备相当的兵力„„

除上述以外的占领地区,则作为作战地区。„„根据敌我形势而配备的兵力,要限制在必要的最少限度内。„„亲日政权的扶植,特别是有关亲日政权的统一,其主要目标是使之逐步稳健地发展。

──摘自1938年12月日本陆军省.参谋本部《昭和十三年秋以后对华处理办法》 材料二 日军在当地独立生活的必要物资,及属于物资动员范围之物资,特别是对地下埋藏资源,帝国对华要求数额之全量应如数取得。

在取得上述以外的一般物资时,只要治安情况等现时形势许可,则避免通过压力取得,而尽量尊重中国的习惯和原来的经济组织,通过正常的经济手段,圆满且恰当地取得之。同时应避免过分压迫民需,特别是食品资源,以资收揽民心,且便于我之长期取得。 ──摘自1941年1月日本《对华长期作战策略要领》

材料三 每当学校举行朝会或逢到日本什么纪元节.明治节.天皇诞辰纪念日的时候,全部学生被命令向太阳旗致敬,唱日本的国歌,向天皇所在地方的东方遥拜,并听“日满不可分”.“日满一心一德”.“民族协和”以及“忠君”.“服从”等反动训诫。„„在伪满的修身教科书上,日寇尽量赞美与宣扬中国封建时代一套吃人的旧礼教,如什么“尊孔”.“忠君”.“以服从为伦理的第一要件”„„

──摘自l943年9月《解放日报•东北沦陷十二周年纪念特刊》

(1)分析材料一,概括归纳日本对华作战方针政策与战争初期阶段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不得摘抄材料原句)(1分)

(2)材料二体现了日本怎样的侵略方针?(1分)它强调通过“正常的经济手段”取得一般物资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实际情况如何?(1分)

(3)材料三揭露了日本怎样的侵华政策?(1分)日本大力宣扬儒家思想的目的是什么?(2分)

(4)你如何理解上述日本侵华方针政策的内在联系?(1分)对此你有何认识?(2分)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考点清单】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1)国民政府的对内政策和皖南事变;(2)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解析】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是近年来的高考重点;国民政府的对内政策和皖南事变,是近年来高考的相对冷点。对“国民政府的对内政策和皖南事变”应掌握国民政府政策转向反动的原因和恶果并了解皖南事变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对“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要突出两大战役和溃败原因并指出抗战时期的外交成果。 【知识梳理】

(一)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1.标志:1939年(1)背景:武汉失守以后,国民党领导集团反共投降倾向日益滋长。 (2)内容:确定“ ”的反动方针。 (3)影响:

①标志着国民政府自抗战以来在政策上的重要转变:重心由 转向 ,由积极抗日到积极反共

②不久,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1939年冬至1940年春) 2.后果: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3.斗争:中共巩固统一战线的斗争

(1)提出斗争方针:在顽固派军事进攻前,提出“三坚持三反对”,继续争取维持合作,巩固扩大统一战线。

(2)进行坚决回击:面对顽固派的军事进攻,中共领导抗日军民坚持回击,打退了第一次反共高潮。

(二)皖南事变 (时间:1941年初; 地点:安徽南部茂林地区) 1.背景:

(1)方针改变: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顽固派开始实行积极反共路线; 2.概况:

强令北移,遵令北上,突遭袭击,血战牺牲,军长被扣,副军长被杀。 3.围绕事变的斗争: (1)蒋介石诬蔑威胁:(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声称将叶挺送交军事法庭审判) (2)中共的坚决回击:重建 ;揭露 (3)国内民主人士愤怒声讨; (4)国际进步舆论强烈谴责。 4.结果:

打退了第二次反共高潮,民主党派要求与共产党积极合作。 (三)正面战场形势恶化 1.枣宜会战:(1940年5月)

(1)背景:日军为逼迫国民政府投降,向华中华南正面战场发动局部进攻。 (2)结果:张自忠壮烈殉国,日军占领宜昌。 2.豫湘桂战役:(1944年4月初至11月底)

(1)背景:1944年初,日本在太平洋战场逐渐失利,它与南洋的海上交通线被美军切断,迫切需要打通 。

(2)规模:抗战时期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3)败因:国民政府 恶果。 3.外交成果:废除(《南京条约》附件:领事裁判权)

(四)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

1.独裁统治 :特征、2.经济掠夺

实行 经济政策;加强经济垄断地位;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归纳:相持阶段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1)对内:积极反共,独裁统治,经济掠夺; (2)对外:消极抗日,废除治外法权。 【重难点突破】

1.作为1944年美军派赴延安的军事观察组成员之一的原美国外交官约翰·谢伟思先生曾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说:“无疑,„„是中共吸引了日军的大部分注意力,将它们牢牢拖在了战场上。中共发动的多次战役,给日军沉重打击。”这种评价是否正确,请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国共两党的抗战。

2. 评价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政治态度和政策上的两面性。

3.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结束这一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所执行的对内外政策都经过了一系列的发展变化,而这些“变化”中又都包含着“不变”。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两党政策的变与不变,并指出其中蕴含的本质规律是什么?

【课堂练习】

1、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蒋介石集团始终未放弃抗日的主要原因是

A.英美支持抗日 B.日本未改变灭亡中国的方针 C.人民反对投降 D.中国共产党的反击 2、将下列事件按因果关系排列应是

①蒋介石反共倾向日益增长 ②日本对国民政府采取诱降政策

③日军侵华战线太长,兵力不足 ④蒋介石政策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 A.②①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②③④①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共两党仍然存在斗争的一面,其根本原因是 A.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B.两党的抗战路线不同

C.两党对日本侵略者认识程度不同 D.国民党是被迫与共产党合作的 4、皖南事变反映出

A.蒋介石集团企图重演“四一二”政变故技 B.国民政府的政策重心开始由抗日转向反共 C.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与中共决裂

D.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阶级斗争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5、西安事变和皖南事变的相同点是

A.都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 B.都是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破坏 C.都是通过军事或强制手段实现政治目的 D.都得到和平解决

6、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蒋介石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其中,最为险恶、影响最大,反共面目也暴露最彻底的一次事件发生在

A.1939年底 B.1940年秋 C.1941年初 D.1943年夏

7、抗战相持阶段,中共坚决回击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其根本用意是 A.与国民党不能再继续合作 B.以斗争求团结

C.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8、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1943年1月相关外交文件的签署“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关系的新纪元”。这一评论指的是

A.中国与英、美等国签署宣言,保证团结一致打败法西斯

B.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署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 C.中国与英、美两国发表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D.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约,宣布废除英美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 9、官僚资本在抗战时期急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 A.大发战争财 B.依靠英美的扶植 C.实行统制经济政策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0、抗战开始以后,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的特征是 A.以命令的形式处理党政军的一切事务

B.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加强经济垄断地位 C.大力发展特务组织,残害革命人士

D.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互相结合、渗透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我最高统帅,已严令18集团军及新四军概于(民国)30年1月底以前遵照前令撤至冀察鲁北及晋北之一部„„。(如中共)置军纪国法于不顾,是即有意破坏抗战„„中央必能以极周密之处置与严正之方式执行军纪„„我各级党部团部各宣传机关,„„应根据前述事实与下列方针,以纠正中央之态度;以泛指口吻影射中共违反军令军纪之行为,督促政府严肃军纪。„„

——1940年10月国民党中央给《上海报》密令

材料二 国内一部分人士正在策动所谓新的反共高潮,欲以所谓中日联合“剿共”结束抗战局面。„„兹奉电示,限期北移。德等考虑再三,认为尊行命令与府顺舆情,仍请中央兼筹并顾。对于江南正规部队,德等正拟苦心说服,劝其顾全大局,尊令北移。 ——1940年11月9日,朱德、彭德怀等复何应钦电文

材料三 重庆对于中国共产党势力的不断增长确实感到担忧。„„蒋介石集团现在应有所选择。„„如果重庆不能镇压共产党,那么日本不得不考虑共产党势力增加的后果。 ——1940年12月10日,日本东京《国民新闻》报社社论 材料四 现在,我们对国民党政府对新四军所采取的行动表示了否定态度。这(皖南事变)有碍于抵抗日本的进攻。„„如果日本人在中国感到吃紧,他们就会节制自己向南方和北方扩张的野心。 ——1940年1月底,美国驻华代理武官巴雷特谈话摘自《在华使命》 (1)据材料一,指出国民党政府蓄意制造皖南事变的表现(2分)。纵观材料一、材料三,指出国民党政府与日本政府有何共识(1分)?达成共识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1分)?

(2)从材料二看,中共对“北移”存在顾虑,为什么还要让部队“遵令北移”?(2分)

(3)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美国政府否定皖南事变的原因(2分)。这是否表明它放弃了一贯对待共产党的基本立场(2分)?

第四节 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考点清单】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提法上一、四节联系):(1)毛泽东的《论持久战》;(2)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3)百团大战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4)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中共七大;(5)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解析】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中共七大,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百团大战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应了解其背景、内容和意义;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应注意洛川会议并对应人物与根据地;对“百团大战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应强调百团大战的意义和敌后军民的斗争方式;对“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中共七大”应注意巩固根据地的四方面措施(军事、政治、经济、思想)并明确中共七大原内容与意义;对“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应突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知识梳理】抗日战争的反攻阶段:从1945年8月初到9月初。国际反法西斯力量联合斗争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日本法西斯由最后挣扎到无条件投降。国共两党就中国命运展开了新的斗争。

(一)百团大战

1.概况:

1940年下半年,指挥

2.目的:_

3.意义:

打击日军气焰,提高中共和人民军队的威望,坚定人民信心。(缺点:过早暴露实力)

(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

1.日军的“扫荡”

(1)目的:消灭抗日根据地,巩固占领区,把中国变成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

(2)手段:集中兵力进行大扫荡,实行“三光政策”(烧杀抢),施放毒气、细菌,制造无人区。

2.根据地反“扫荡”

(1)战略:

(2)战术: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破袭战等游击战术。

(3)少数民族抗战: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

3.根据地的严重困难局面

(1)原因: , , 。

(2)表现:面积缩小、人口减少、经济困难。

(三)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1.军事:斗争

意义:为根据地建设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

2.政治:

(1)性质:共产党领导的 政权。

(2)意义:加强了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经济:两减两交的土地政策和大生产运动

(1)两减两交的土地政策:地主 ,农民

①依据:中国社会 的变化;

②意义:“减租减息”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提高了农民 ;“交租交息”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地主的利益,有利于联合 一致抗日。

(2)大生产运动

①模范:八路军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

②意义:使根据地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

4.思想:整风运动(1942年延安)

(1)内容:反对 、反对 、反对

(2)意义:党从 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3)性质: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

(四)中共七大的召开(1945年春,延安)

1.背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

2.内容:

(1)毛作政治报告;_ (2)提出党的任务:建立_

(3)确立指导思想;_ (4)选举中央委员:毛泽东为首

3.意义: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中共党代会)

(五)日本无条件投降

1.反攻阶段到来:第一种观点:1944年春(局部反攻)——1945年8月(全面反攻);第二种观点:1945年8月初到9月初。

2.日本无条件投降:

(1)国际形势:

①日本孤立②苏联参战③美国投弹

(2)国内形势:

①毛发声明: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

②蒋下命令:蒋介石命令人民军队“原地驻防待命”,命令国民党军队积极推进,命令日军只能向国民党军队投降;

③共军行动: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遵照朱总司令的命令,坚决消灭拒绝投降的敌人。

(3)日本投降: 8月15日宣布投降; 正式投降。

3.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1)回顾过去:是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 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2)展望将来: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 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放眼全球:它是 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4)提高地位:它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重难点突破】

1、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如何取得的?

2、试从战争领导、民众动员、战略战术、国际环境四个方面比较中国在甲午战争中遭到失败而抗日战争却取得胜利的原因。

【课堂练习】

1、在1941—1942年,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陕北延安附近南十里堡的农民李大全一家,可能经历的情况有( )

①李大全的大儿子担任八路军驻西安与国民政府的联络官

②李大全是地主刘有财的佃户,交给刘有财的田租数额有所减少

③李大全的二儿子将随八路军参加百团大战

④刘有财和李大全通过民主选举都成为当地抗日民主政府的成员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三三制”原则推行后,陕甘宁边区政权的性质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权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政权

C.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政权 D.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3、在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措施中,适应现实要求的经济内容是

A.打土豪分田地 B.废除封建债务

C.限制富农经济 D.减轻封建剥削

4、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A.恢复遭受战争破坏的农业生产 B.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C.重新划分报据地的阶级成份 D.执行国民政府的行政命令

5、下列关于延安整风运动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A.在思想上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

B.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

C.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D.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6、中共七大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的具体方案是

A.打倒国民党,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B.废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C.打败日本侵略者,打倒蒋介石 D.解放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7、关于中共七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会议规定了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

B.在世界反法西斯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在望的形势下召开

C.毛泽东在会上指出必须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D.会议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8、下列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主要特点的概括,比较全面完整的是

A.由局部抗战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全民族团结的民族解放战争

B.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国共两党联合抗日战争

C.在两条抗战路线指导下的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的民族战争

D.世界现代史上最早起来单独抗击侵略的反法西斯战争

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坚持到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A.有利于维护国民党统治 B.中共努力维护统一战线

C.英美迫使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 D.中日民族矛盾占主要地位

10、抗战胜利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主要是因为

A.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壮大 B.中国取得了近代反帝斗争的彻底胜利

C.社会各界强烈要求和平民主建国 D.蒋介石集团的统治力量受到严重削弱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

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 自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洲,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 材料四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3分)

(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2分)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3分)

(4)材料四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4分)

第二章答案

第一节【重难点突破】5、⑴.不同点:

①.指导思想:前者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后者是全面抗战路线;

②.斗争对象:前者是国民党反动派;后者是日本侵略者、顽固派、伪军等;

③.分布地域:前者主要在江南地区;后者主要在华北地区;原因:王明“左”错导致红军被迫转移;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最终结果:

农村革命根据地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根据地大都丧失,红军被迫进行长征;抗日根据地抗击了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根据地得到发展;

(3).说明了: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军事方针和思想路线,才能巩固和发展根据地;中共在抗战时期已更加成熟,更具有革命斗争的经验;

【课堂练习】

BCCBA ADDBD

(1)(从社会主要矛盾方面说明理由)不矛盾。民族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实现民族独立是人民群众最迫切的要求。

(2)(思考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最低革命纲领的一致性地)不矛盾。宣言指的是新三民主义,在反对帝国主义方面一致。

(3)(思考“接纳”的含义)国民党虽然同意国共合作,但仍然坚持一党专政,把合作说成是政府接纳共产党。

(4)(对比两党代表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真正以民族利益;国民党维护一党专政,把集团私利放在民族利益之上。

第二节【重难点突破】

①对国民党亲日派的影响: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公开投敌叛国。

②对国民党亲英美派的影响: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产生的后果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是,日本侵略者的政治诱降,加速了国民党内的动摇和分裂,出现了亲日派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投敌充当汉奸的事件。汪伪政权的建立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的产物,是日寇侵略中国的工具。日伪勾结,使中国的抗战更为艰苦困难,也使国民党内的抗战态度更加转向动摇和消极。

③对共产党的影响: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国民党发动反共高潮,并派兵封锁、包围根据地;造成根据地的严重困难。

④对中国抗战形势的影响:中国出现了投降的危险。

【课堂练习】 CBABD DCC

(1)(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的战术变化及对国、共两党策略的变化)速决战改为长期作战;集中兵力进攻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扶植傀儡政权。

(2)(经济掠夺方针和具体方法)以战养战。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反抗斗争。实际上都是通过军事手段强制加以实行的。

(3)(透过现象看本质)民族同化和文化愚民政策。强迫学生接受封建奴才思想,培养对日本绝对效忠服从的年轻一代,便于进行殖民统治。

(4)(归纳侵略本质,联系日本的帝国主义特征)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把中国沦为殖民地的手段。日本是军事封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成性,手段野蛮而又残酷

第三节【重难点突破】

1、(1)此论看到了中共在抗战中发挥的重大历史作用,是正确的;但却忽视了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尤其是在抗日战争防御阶段所起的主要作用,忽视了中共在思想路线方面对中国抗战胜利所做的贡献,因此又失之片面。因此,分析该问题应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各个阶段的不同体现。

(2)在抗战初期,八路军积极参与抗日会战,取得了平型关战役的重大胜利,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在抗战相持阶段,由于日军侵华方针调整和国民党的消极抗战,中共领导的革命力量则抗击了当时日军侵华的主要兵力,中共加强根据地建设,领导根据地军民坚持抗战,成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为争取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巨大的贡献。

除军事斗争外,中共的持久战思想和全面抗战路线也为中国抗战的胜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对日军进行了较为积极的抗战,先后在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组织了大规模的会战,国民党正面战场是当时抗日的主要战场,其军队是抗日的主力。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抗战具有重要意义。它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牵制了日军

主力,客观上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也鼓舞了全国人民,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

由于国民党推行片面抗战路线,在战略战术上只是消极防御,不敢主动寻机歼敌,往往造成被动挨打局面,使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失利。

抗日战争中后期,由于日本改变侵华方针,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国民党正面战场不再是抗日的主战场,敌后战场在全面抗战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2、(1)实质:两面政策——蒋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蒋要反共又不敢彻底决裂

(2)两面政策的原因:日本的诱降——蒋想投降;日本灭亡中国的方针不变——蒋不放弃抗日;蒋的阶级本质——蒋要反共;中共力量可以利用来抗日——不敢彻底决裂。

(3)两面政策的恶果:①削弱、破坏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使国民政府处在十分孤立的地位;③导致正面战场大溃败的局面;④埋下了国民党败亡的伏笔。

3、⑴变化 南京国民政府:①九一八事变至西安事变:投降反共。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先后奉行“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内集中兵力进攻中共及其领导的革命群众;②西安事变至七七事变:犹豫不定。西安事变中蒋介石被迫同意联共抗日,国共关系初显转折;七七事变后,蒋表示抗战,但仍消极观望。③八一三事变至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联共抗日。八一三事变发生,日本企图吞并中国的野心进一步暴露,国民政府开始全力抗战,组织淞沪、太原、武汉、徐州四大会战。对内则同中共实现第二次合作,联合作战。④五届五中全会至抗战结束:抗日反共。其内外政策均表现出两面性特征。对日仍予低抗,在正面战场相继组织南昌会战、枣宜会战等;但态度消极,谋求妥协。对内积极反共,发动两次反共高潮,制造皖南事变,封锁抗日根据地;但又未同中共彻底决裂。

中共:①九一八事变后:反蒋抗日。在根据地进行反围剿斗争,进行长征,坚持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同时发表抗日宣言,并派遣干部北上,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救国斗争。②西安事变前后:逼蒋抗日。③国共合作宣言发表前后,联蒋抗日。

⑵不变 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共的性质、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改变。前者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其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其反动统治,为此宁可放弃民族利益;后者是中国最广泛劳动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其政策的根本目的是解放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

⑶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国共不同的阶级性质决定了它们各自执行的内外政策,而各个时期不同的政策又都是对两党阶级性质的体现与反映。

【课堂练习】

BCACC CBDCD

(1)(归纳材料要点,联系日本、中共、蒋介石三方力量思考)表现:武力消灭新四军的计划;事先制造舆论。共识:削弱(遏制)中国共产党势力发展。原因:日本帝国主义诱降政策的影响;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壮大;蒋介石集团不放弃反共立场。

(2)(显然是为了抗战大局)顾全抗战大局,作出让步,维护统一战线团结。

(3)(从美国的利益出发)原因:皖南事变不利于中国继续抗日;损害美国在华利益。反共立场不变。

第四节【重难点突破】

1、(1)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凝聚力,同仇敌忾、众志成城。(2)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民心的向背,得道多助。(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4)国共两个战场的相互配合,尤其是相持阶段敌后战场的抗战和抗日军民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5)中共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是指导全国抗战的伟大纲领和指南。

2、(1)战争领导:甲午战争时是腐败的清政府;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2)民众动员: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压制民众抗日热情;抗日战争时期,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使它成为一场真正的民族革命战争。

(3)战略战术: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执行保船避战的方针,最后导致全军覆灭;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持久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两大战场互相配合,最后赢得了抗战的胜利。

(4)国际环境:甲午战争时,西方列强偏袒日本;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课堂练习】

BADBC BAADA

(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2)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3)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

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

(4)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中日两国政府致力于发展两国友好关系,中日民间交流活动的推动。

第二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三条线索:

(1)一对主要矛盾: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

(2)两条抗战路线和两个战场:国民党执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的路线。在两条不同抗战路线的指导下,分别出现了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负责的正面战场。

(3)三个发展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

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爆发

【考点清单】 (1)七七事变;(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3)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

【解析】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但近年来出题频率在增加。对“七七事变”应突出其全面侵华和全民族抗战的特征;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应掌握其主要步骤与实现的标志;对“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应了解课本上的三大会战及主要战役并分析片面抗战路线。 【知识梳理】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从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日本大举侵华,分路深入中国领土,企图以速战灭亡中国,侵略态势达到顶点。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配合。

1.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日本全面侵华:1936年日本制定了“ ”的侵华方案;全面侵华的标志是 。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①中共发表“七八”通电,号召国共两党合作,组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 ;②几天后,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 的方针”;③“八一三事变”的第二天国民政府发表 ,表示要“抵抗暴力;④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改编了八路军和 ;⑤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提交的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实现)。 2.正面战场的抗战

(1)指导思想:片面抗战路线(仅依靠政府和军队,不发动人民,是由其阶级本质决定的)。 (2)初期四大会战:①1937年8月, 会战,粉粹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②太原会战中,林彪率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 的胜利,这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国民党军队在山西 阻击敌人,这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光辉典范。

③1938年春, 会战,李宗仁指挥的 ,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④武汉会战,武汉失守。

(3)1937年12月南京失陷,国民政府迁往重庆。

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被日军占领,中国丢掉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国民党片面抗战带来的恶果)标志着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3.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1)指导思想: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1937年秋,会议确定的。 (2)根据地:第一块是 , 是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4.抗战指导方针的确立:面对“”和“”,为了给全国人民指出抗战的正确道路,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 》,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 之中。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比较:

4、全面抗战和片面抗战两条路线的比较: 区别:

A、依靠的力量不同: B、抗战的结果不同: 区别的原因:

5、比较农村革命根据地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不同点。这两个时期,根据地武装斗争的最终结果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 (1)不同点: ①.指导思想: ②.斗争对象: ③.分布地域变化及原因: (2).最终结果: (3)说明了:

1.国共两党合作的共同基础是( ) A.社会性质决定的 B.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 C.两党的阶级性质决定的

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2.1937年日本积极策划全面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A.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 B.扩大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C.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 D.制定了所谓的“国策基准” 3.电视剧《亮剑》成功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的形象。右图是该剧中李云龙和楚云飞共同抗日的情景,你认为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是( )

①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③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基本一致 ④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4.全民抗战开始后,国共两党先后发表通电和宣言,其基本精神的共同点是( ) A.两党合作,共同抗日 B.坚决抵抗日本的进攻

C.希望国际组织出面调停中日争端 D.发动人民,驱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国

5.民族统一战线与革命统一战线的相同点在于( )

①共产国际的促进 ②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 ③目的都是反帝反封建 ④实现了所承担的历史任务

A.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从北伐战争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所在地的迁移顺序依次是( ) A.广州 武汉 南京 重庆 B.广州 南京 武汉 重庆 C.广州 武汉 重庆 南京 D.广州 南京 重庆 南京 7.(03广东历史12)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其主要内容是 A.政府与军队共同努力作战 B.在一切日军占领区都进行抵抗

C.海外华侨也要参加抗战 D.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进行人民战争 8.八路军、新四军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质上是 A.协助国民党正面战场 B.收复失地 C.壮大人民力量 D.开辟新的战场 9.抗战初期,国共两个战场的相同之处是

A.采取了相同的抗战路线 B.进行了积极抵抗 C.积极组织民众抗战 D.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10. 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的区别,实质上反映了

A.作战方针的区别 B.战略战术的区别 C.认识水平的区别 D.阶级本质的区别 1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共中央再次郑重向全国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动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并待命出动,担任前线之职责。

——1937年《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材料二

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所举诸项,均与国民党三中全会之宣言及决议案相

合,在存亡危机之秋,不应计较过去之一切,而当使全国国民党彻底更始,为谋团结,以共保国家之生命与生存,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政府无不开诚接纳。

——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关于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谈话 (1)指出材料一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否有矛盾?说明理由。(2分)

(2)材料一中第一条为“三民主义”奋斗与中共当时的目标有无矛盾?说明理由(2分)

(3)指出材料二中国民党在第二次国共合作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态度。(2分)

(4)对比材料一、二,简要评析国共两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的表现。(4分)

第二节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考点清单】

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1)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2)野蛮的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3)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

【解析】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野蛮的经济掠夺,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奴化教育、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应突出抗战相持阶段到来的原因和日本侵华策略的改变;对“野蛮的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应熟悉经济掠夺的总方针和掠夺的方式并了解奴化教育的手段与目的;对“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应了解残暴统治的手段及人民反抗的斗争事例 【知识梳理】

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5年8月初。日本把军事进攻的重点指向敌后战场,对国民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国民政府由抗战初的积极抗日转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与敌伪顽强斗争。 1. 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政治上:以华治华) (1).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原因: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战线太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抗日根据地的威胁;国民党 ;中国人民 ,由此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相持阶段的到来,宣告了日本侵略者妄图“ ”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 (2)日本改变侵华方针

A. 原因:抗战相持阶段到来

B.内容:对国民党实行 为主,军事进攻为辅;对共产党集中兵力打击。 C.影响: ①日本诱降;(“近卫三原则”) ②英美劝降;(推动日本进攻苏联) ③国民党内部分裂;(蒋、汪之间) ④根据地面临严重困难。(日军扫荡;国军封锁) (3):1938年底,汪精卫叛国, 年建立了南京伪国民政府,这是日本推行“以华治华”政策的产物。

2. 野蛮的经济掠夺(经济上:以战养战)

(1)总方针:把沦陷区的经济变为它的 经济。

(2)掠夺的表现:农业;工矿交通运输被定为“ 事业”;金融方面 。 3. 文化教育:奴化教育

(1)学校教育:向青少年灌输奴化思想,企图消磨、摧残中国人民的 和 ,实行 政策。

(2)社会教育:进行奴化宣传和反共宣传。 4. 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 (1)日军:在华北推行“ ”;在华中推行“ ”。 (2)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以各种形式进行反抗斗争。 【重难点突破】

归纳总结日本改变侵华方针对中国的影响?

【课堂练习】

1、下面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日军迫于战线过长,无力对正面战场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B:中国方面在正面战场连续败退,没有力量很快打败侵略者 C.西方国家普遍支持日本帝国主义改变战略方针

D.汪伪政权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侵华政策的产物和工具

2、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国内阶级关系的重大变化表现在 ①日本对国民党集团采取诱降政策 ②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

③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④共产党开始采取“抗日反蒋”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 3、汪伪政权与伪满洲国政权的相同之处是

①日本控制的卖国政权 ②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的产物 ③主要成员是国民党内的亲日派 ④帮助日本侵略者奴役中国同胞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4、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集团与汪精卫集团的矛盾实质上是

A.抗战派与投降派的矛盾 B.英美与日本争夺中国的矛盾 C.国民党集团内部争夺权利的矛盾 D.爱国者与卖国者之间的矛盾 5、抗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大肆进行经济掠夺的直接目的是 A.积累发展资本主义的资金 B.实现中日经济提携

C.转嫁30年代大危机 D.满足战争需要,以战养战

6、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进行经济掠夺,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推行“统制事业”。“统制事业”的主要范围包括

A.火柴和造纸业 B.纺织、烟草和水泥制造业 C.面粉和制糖业 D.矿产、钢铁和交通运输业 7、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

A.培养反华人才 B.宣传法西斯主义 C.实现民族同化 D.缓和中日民族矛盾 8、枣宜会战和豫湘桂战役的结局表明①正面战场仍是抗日的主战场②正面战场的形势严重恶化③国民政府仍坚持片面抗战路线④英美在华的绥靖政策破产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 9、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对付长期的作战,当将以前对华处理办法明确修改„„攻占汉口.广东(州)作为行使武力的一个时期。然后,主动地指导新中国的建设,特别防止急躁。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在其内部进行基本工作──恢复治安„„治安地区大体包括从包头连接黄河下游.新黄河.庐州.芜湖.杭州一线以东的地区。„„为了迅速达到治安的目的,当固定地配备相当的兵力„„

除上述以外的占领地区,则作为作战地区。„„根据敌我形势而配备的兵力,要限制在必要的最少限度内。„„亲日政权的扶植,特别是有关亲日政权的统一,其主要目标是使之逐步稳健地发展。

──摘自1938年12月日本陆军省.参谋本部《昭和十三年秋以后对华处理办法》 材料二 日军在当地独立生活的必要物资,及属于物资动员范围之物资,特别是对地下埋藏资源,帝国对华要求数额之全量应如数取得。

在取得上述以外的一般物资时,只要治安情况等现时形势许可,则避免通过压力取得,而尽量尊重中国的习惯和原来的经济组织,通过正常的经济手段,圆满且恰当地取得之。同时应避免过分压迫民需,特别是食品资源,以资收揽民心,且便于我之长期取得。 ──摘自1941年1月日本《对华长期作战策略要领》

材料三 每当学校举行朝会或逢到日本什么纪元节.明治节.天皇诞辰纪念日的时候,全部学生被命令向太阳旗致敬,唱日本的国歌,向天皇所在地方的东方遥拜,并听“日满不可分”.“日满一心一德”.“民族协和”以及“忠君”.“服从”等反动训诫。„„在伪满的修身教科书上,日寇尽量赞美与宣扬中国封建时代一套吃人的旧礼教,如什么“尊孔”.“忠君”.“以服从为伦理的第一要件”„„

──摘自l943年9月《解放日报•东北沦陷十二周年纪念特刊》

(1)分析材料一,概括归纳日本对华作战方针政策与战争初期阶段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不得摘抄材料原句)(1分)

(2)材料二体现了日本怎样的侵略方针?(1分)它强调通过“正常的经济手段”取得一般物资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实际情况如何?(1分)

(3)材料三揭露了日本怎样的侵华政策?(1分)日本大力宣扬儒家思想的目的是什么?(2分)

(4)你如何理解上述日本侵华方针政策的内在联系?(1分)对此你有何认识?(2分)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考点清单】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1)国民政府的对内政策和皖南事变;(2)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解析】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是近年来的高考重点;国民政府的对内政策和皖南事变,是近年来高考的相对冷点。对“国民政府的对内政策和皖南事变”应掌握国民政府政策转向反动的原因和恶果并了解皖南事变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对“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要突出两大战役和溃败原因并指出抗战时期的外交成果。 【知识梳理】

(一)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1.标志:1939年(1)背景:武汉失守以后,国民党领导集团反共投降倾向日益滋长。 (2)内容:确定“ ”的反动方针。 (3)影响:

①标志着国民政府自抗战以来在政策上的重要转变:重心由 转向 ,由积极抗日到积极反共

②不久,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1939年冬至1940年春) 2.后果: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3.斗争:中共巩固统一战线的斗争

(1)提出斗争方针:在顽固派军事进攻前,提出“三坚持三反对”,继续争取维持合作,巩固扩大统一战线。

(2)进行坚决回击:面对顽固派的军事进攻,中共领导抗日军民坚持回击,打退了第一次反共高潮。

(二)皖南事变 (时间:1941年初; 地点:安徽南部茂林地区) 1.背景:

(1)方针改变: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顽固派开始实行积极反共路线; 2.概况:

强令北移,遵令北上,突遭袭击,血战牺牲,军长被扣,副军长被杀。 3.围绕事变的斗争: (1)蒋介石诬蔑威胁:(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声称将叶挺送交军事法庭审判) (2)中共的坚决回击:重建 ;揭露 (3)国内民主人士愤怒声讨; (4)国际进步舆论强烈谴责。 4.结果:

打退了第二次反共高潮,民主党派要求与共产党积极合作。 (三)正面战场形势恶化 1.枣宜会战:(1940年5月)

(1)背景:日军为逼迫国民政府投降,向华中华南正面战场发动局部进攻。 (2)结果:张自忠壮烈殉国,日军占领宜昌。 2.豫湘桂战役:(1944年4月初至11月底)

(1)背景:1944年初,日本在太平洋战场逐渐失利,它与南洋的海上交通线被美军切断,迫切需要打通 。

(2)规模:抗战时期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3)败因:国民政府 恶果。 3.外交成果:废除(《南京条约》附件:领事裁判权)

(四)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

1.独裁统治 :特征、2.经济掠夺

实行 经济政策;加强经济垄断地位;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归纳:相持阶段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1)对内:积极反共,独裁统治,经济掠夺; (2)对外:消极抗日,废除治外法权。 【重难点突破】

1.作为1944年美军派赴延安的军事观察组成员之一的原美国外交官约翰·谢伟思先生曾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说:“无疑,„„是中共吸引了日军的大部分注意力,将它们牢牢拖在了战场上。中共发动的多次战役,给日军沉重打击。”这种评价是否正确,请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国共两党的抗战。

2. 评价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政治态度和政策上的两面性。

3.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结束这一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所执行的对内外政策都经过了一系列的发展变化,而这些“变化”中又都包含着“不变”。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两党政策的变与不变,并指出其中蕴含的本质规律是什么?

【课堂练习】

1、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蒋介石集团始终未放弃抗日的主要原因是

A.英美支持抗日 B.日本未改变灭亡中国的方针 C.人民反对投降 D.中国共产党的反击 2、将下列事件按因果关系排列应是

①蒋介石反共倾向日益增长 ②日本对国民政府采取诱降政策

③日军侵华战线太长,兵力不足 ④蒋介石政策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 A.②①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②③④①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共两党仍然存在斗争的一面,其根本原因是 A.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B.两党的抗战路线不同

C.两党对日本侵略者认识程度不同 D.国民党是被迫与共产党合作的 4、皖南事变反映出

A.蒋介石集团企图重演“四一二”政变故技 B.国民政府的政策重心开始由抗日转向反共 C.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与中共决裂

D.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阶级斗争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5、西安事变和皖南事变的相同点是

A.都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 B.都是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破坏 C.都是通过军事或强制手段实现政治目的 D.都得到和平解决

6、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蒋介石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其中,最为险恶、影响最大,反共面目也暴露最彻底的一次事件发生在

A.1939年底 B.1940年秋 C.1941年初 D.1943年夏

7、抗战相持阶段,中共坚决回击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其根本用意是 A.与国民党不能再继续合作 B.以斗争求团结

C.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8、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1943年1月相关外交文件的签署“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关系的新纪元”。这一评论指的是

A.中国与英、美等国签署宣言,保证团结一致打败法西斯

B.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署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 C.中国与英、美两国发表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D.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约,宣布废除英美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 9、官僚资本在抗战时期急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 A.大发战争财 B.依靠英美的扶植 C.实行统制经济政策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0、抗战开始以后,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的特征是 A.以命令的形式处理党政军的一切事务

B.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加强经济垄断地位 C.大力发展特务组织,残害革命人士

D.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互相结合、渗透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我最高统帅,已严令18集团军及新四军概于(民国)30年1月底以前遵照前令撤至冀察鲁北及晋北之一部„„。(如中共)置军纪国法于不顾,是即有意破坏抗战„„中央必能以极周密之处置与严正之方式执行军纪„„我各级党部团部各宣传机关,„„应根据前述事实与下列方针,以纠正中央之态度;以泛指口吻影射中共违反军令军纪之行为,督促政府严肃军纪。„„

——1940年10月国民党中央给《上海报》密令

材料二 国内一部分人士正在策动所谓新的反共高潮,欲以所谓中日联合“剿共”结束抗战局面。„„兹奉电示,限期北移。德等考虑再三,认为尊行命令与府顺舆情,仍请中央兼筹并顾。对于江南正规部队,德等正拟苦心说服,劝其顾全大局,尊令北移。 ——1940年11月9日,朱德、彭德怀等复何应钦电文

材料三 重庆对于中国共产党势力的不断增长确实感到担忧。„„蒋介石集团现在应有所选择。„„如果重庆不能镇压共产党,那么日本不得不考虑共产党势力增加的后果。 ——1940年12月10日,日本东京《国民新闻》报社社论 材料四 现在,我们对国民党政府对新四军所采取的行动表示了否定态度。这(皖南事变)有碍于抵抗日本的进攻。„„如果日本人在中国感到吃紧,他们就会节制自己向南方和北方扩张的野心。 ——1940年1月底,美国驻华代理武官巴雷特谈话摘自《在华使命》 (1)据材料一,指出国民党政府蓄意制造皖南事变的表现(2分)。纵观材料一、材料三,指出国民党政府与日本政府有何共识(1分)?达成共识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1分)?

(2)从材料二看,中共对“北移”存在顾虑,为什么还要让部队“遵令北移”?(2分)

(3)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美国政府否定皖南事变的原因(2分)。这是否表明它放弃了一贯对待共产党的基本立场(2分)?

第四节 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考点清单】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提法上一、四节联系):(1)毛泽东的《论持久战》;(2)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3)百团大战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4)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中共七大;(5)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解析】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中共七大,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百团大战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应了解其背景、内容和意义;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应注意洛川会议并对应人物与根据地;对“百团大战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应强调百团大战的意义和敌后军民的斗争方式;对“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中共七大”应注意巩固根据地的四方面措施(军事、政治、经济、思想)并明确中共七大原内容与意义;对“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应突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知识梳理】抗日战争的反攻阶段:从1945年8月初到9月初。国际反法西斯力量联合斗争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日本法西斯由最后挣扎到无条件投降。国共两党就中国命运展开了新的斗争。

(一)百团大战

1.概况:

1940年下半年,指挥

2.目的:_

3.意义:

打击日军气焰,提高中共和人民军队的威望,坚定人民信心。(缺点:过早暴露实力)

(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

1.日军的“扫荡”

(1)目的:消灭抗日根据地,巩固占领区,把中国变成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

(2)手段:集中兵力进行大扫荡,实行“三光政策”(烧杀抢),施放毒气、细菌,制造无人区。

2.根据地反“扫荡”

(1)战略:

(2)战术: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破袭战等游击战术。

(3)少数民族抗战: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

3.根据地的严重困难局面

(1)原因: , , 。

(2)表现:面积缩小、人口减少、经济困难。

(三)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1.军事:斗争

意义:为根据地建设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

2.政治:

(1)性质:共产党领导的 政权。

(2)意义:加强了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经济:两减两交的土地政策和大生产运动

(1)两减两交的土地政策:地主 ,农民

①依据:中国社会 的变化;

②意义:“减租减息”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提高了农民 ;“交租交息”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地主的利益,有利于联合 一致抗日。

(2)大生产运动

①模范:八路军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

②意义:使根据地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

4.思想:整风运动(1942年延安)

(1)内容:反对 、反对 、反对

(2)意义:党从 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3)性质: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

(四)中共七大的召开(1945年春,延安)

1.背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

2.内容:

(1)毛作政治报告;_ (2)提出党的任务:建立_

(3)确立指导思想;_ (4)选举中央委员:毛泽东为首

3.意义: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中共党代会)

(五)日本无条件投降

1.反攻阶段到来:第一种观点:1944年春(局部反攻)——1945年8月(全面反攻);第二种观点:1945年8月初到9月初。

2.日本无条件投降:

(1)国际形势:

①日本孤立②苏联参战③美国投弹

(2)国内形势:

①毛发声明: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

②蒋下命令:蒋介石命令人民军队“原地驻防待命”,命令国民党军队积极推进,命令日军只能向国民党军队投降;

③共军行动: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遵照朱总司令的命令,坚决消灭拒绝投降的敌人。

(3)日本投降: 8月15日宣布投降; 正式投降。

3.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1)回顾过去:是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 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2)展望将来: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 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放眼全球:它是 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4)提高地位:它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重难点突破】

1、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如何取得的?

2、试从战争领导、民众动员、战略战术、国际环境四个方面比较中国在甲午战争中遭到失败而抗日战争却取得胜利的原因。

【课堂练习】

1、在1941—1942年,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陕北延安附近南十里堡的农民李大全一家,可能经历的情况有( )

①李大全的大儿子担任八路军驻西安与国民政府的联络官

②李大全是地主刘有财的佃户,交给刘有财的田租数额有所减少

③李大全的二儿子将随八路军参加百团大战

④刘有财和李大全通过民主选举都成为当地抗日民主政府的成员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三三制”原则推行后,陕甘宁边区政权的性质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权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政权

C.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政权 D.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3、在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措施中,适应现实要求的经济内容是

A.打土豪分田地 B.废除封建债务

C.限制富农经济 D.减轻封建剥削

4、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A.恢复遭受战争破坏的农业生产 B.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C.重新划分报据地的阶级成份 D.执行国民政府的行政命令

5、下列关于延安整风运动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A.在思想上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

B.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

C.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D.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6、中共七大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的具体方案是

A.打倒国民党,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B.废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C.打败日本侵略者,打倒蒋介石 D.解放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7、关于中共七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会议规定了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

B.在世界反法西斯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在望的形势下召开

C.毛泽东在会上指出必须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D.会议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8、下列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主要特点的概括,比较全面完整的是

A.由局部抗战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全民族团结的民族解放战争

B.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国共两党联合抗日战争

C.在两条抗战路线指导下的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的民族战争

D.世界现代史上最早起来单独抗击侵略的反法西斯战争

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坚持到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A.有利于维护国民党统治 B.中共努力维护统一战线

C.英美迫使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 D.中日民族矛盾占主要地位

10、抗战胜利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主要是因为

A.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壮大 B.中国取得了近代反帝斗争的彻底胜利

C.社会各界强烈要求和平民主建国 D.蒋介石集团的统治力量受到严重削弱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

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 自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洲,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 材料四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3分)

(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2分)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3分)

(4)材料四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4分)

第二章答案

第一节【重难点突破】5、⑴.不同点:

①.指导思想:前者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后者是全面抗战路线;

②.斗争对象:前者是国民党反动派;后者是日本侵略者、顽固派、伪军等;

③.分布地域:前者主要在江南地区;后者主要在华北地区;原因:王明“左”错导致红军被迫转移;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最终结果:

农村革命根据地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根据地大都丧失,红军被迫进行长征;抗日根据地抗击了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根据地得到发展;

(3).说明了: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军事方针和思想路线,才能巩固和发展根据地;中共在抗战时期已更加成熟,更具有革命斗争的经验;

【课堂练习】

BCCBA ADDBD

(1)(从社会主要矛盾方面说明理由)不矛盾。民族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实现民族独立是人民群众最迫切的要求。

(2)(思考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最低革命纲领的一致性地)不矛盾。宣言指的是新三民主义,在反对帝国主义方面一致。

(3)(思考“接纳”的含义)国民党虽然同意国共合作,但仍然坚持一党专政,把合作说成是政府接纳共产党。

(4)(对比两党代表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真正以民族利益;国民党维护一党专政,把集团私利放在民族利益之上。

第二节【重难点突破】

①对国民党亲日派的影响: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公开投敌叛国。

②对国民党亲英美派的影响: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产生的后果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是,日本侵略者的政治诱降,加速了国民党内的动摇和分裂,出现了亲日派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投敌充当汉奸的事件。汪伪政权的建立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的产物,是日寇侵略中国的工具。日伪勾结,使中国的抗战更为艰苦困难,也使国民党内的抗战态度更加转向动摇和消极。

③对共产党的影响: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国民党发动反共高潮,并派兵封锁、包围根据地;造成根据地的严重困难。

④对中国抗战形势的影响:中国出现了投降的危险。

【课堂练习】 CBABD DCC

(1)(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的战术变化及对国、共两党策略的变化)速决战改为长期作战;集中兵力进攻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扶植傀儡政权。

(2)(经济掠夺方针和具体方法)以战养战。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反抗斗争。实际上都是通过军事手段强制加以实行的。

(3)(透过现象看本质)民族同化和文化愚民政策。强迫学生接受封建奴才思想,培养对日本绝对效忠服从的年轻一代,便于进行殖民统治。

(4)(归纳侵略本质,联系日本的帝国主义特征)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把中国沦为殖民地的手段。日本是军事封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成性,手段野蛮而又残酷

第三节【重难点突破】

1、(1)此论看到了中共在抗战中发挥的重大历史作用,是正确的;但却忽视了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尤其是在抗日战争防御阶段所起的主要作用,忽视了中共在思想路线方面对中国抗战胜利所做的贡献,因此又失之片面。因此,分析该问题应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各个阶段的不同体现。

(2)在抗战初期,八路军积极参与抗日会战,取得了平型关战役的重大胜利,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在抗战相持阶段,由于日军侵华方针调整和国民党的消极抗战,中共领导的革命力量则抗击了当时日军侵华的主要兵力,中共加强根据地建设,领导根据地军民坚持抗战,成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为争取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巨大的贡献。

除军事斗争外,中共的持久战思想和全面抗战路线也为中国抗战的胜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对日军进行了较为积极的抗战,先后在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组织了大规模的会战,国民党正面战场是当时抗日的主要战场,其军队是抗日的主力。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抗战具有重要意义。它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牵制了日军

主力,客观上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也鼓舞了全国人民,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

由于国民党推行片面抗战路线,在战略战术上只是消极防御,不敢主动寻机歼敌,往往造成被动挨打局面,使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失利。

抗日战争中后期,由于日本改变侵华方针,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国民党正面战场不再是抗日的主战场,敌后战场在全面抗战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2、(1)实质:两面政策——蒋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蒋要反共又不敢彻底决裂

(2)两面政策的原因:日本的诱降——蒋想投降;日本灭亡中国的方针不变——蒋不放弃抗日;蒋的阶级本质——蒋要反共;中共力量可以利用来抗日——不敢彻底决裂。

(3)两面政策的恶果:①削弱、破坏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使国民政府处在十分孤立的地位;③导致正面战场大溃败的局面;④埋下了国民党败亡的伏笔。

3、⑴变化 南京国民政府:①九一八事变至西安事变:投降反共。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先后奉行“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内集中兵力进攻中共及其领导的革命群众;②西安事变至七七事变:犹豫不定。西安事变中蒋介石被迫同意联共抗日,国共关系初显转折;七七事变后,蒋表示抗战,但仍消极观望。③八一三事变至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联共抗日。八一三事变发生,日本企图吞并中国的野心进一步暴露,国民政府开始全力抗战,组织淞沪、太原、武汉、徐州四大会战。对内则同中共实现第二次合作,联合作战。④五届五中全会至抗战结束:抗日反共。其内外政策均表现出两面性特征。对日仍予低抗,在正面战场相继组织南昌会战、枣宜会战等;但态度消极,谋求妥协。对内积极反共,发动两次反共高潮,制造皖南事变,封锁抗日根据地;但又未同中共彻底决裂。

中共:①九一八事变后:反蒋抗日。在根据地进行反围剿斗争,进行长征,坚持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同时发表抗日宣言,并派遣干部北上,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救国斗争。②西安事变前后:逼蒋抗日。③国共合作宣言发表前后,联蒋抗日。

⑵不变 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共的性质、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改变。前者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其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其反动统治,为此宁可放弃民族利益;后者是中国最广泛劳动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其政策的根本目的是解放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

⑶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国共不同的阶级性质决定了它们各自执行的内外政策,而各个时期不同的政策又都是对两党阶级性质的体现与反映。

【课堂练习】

BCACC CBDCD

(1)(归纳材料要点,联系日本、中共、蒋介石三方力量思考)表现:武力消灭新四军的计划;事先制造舆论。共识:削弱(遏制)中国共产党势力发展。原因:日本帝国主义诱降政策的影响;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壮大;蒋介石集团不放弃反共立场。

(2)(显然是为了抗战大局)顾全抗战大局,作出让步,维护统一战线团结。

(3)(从美国的利益出发)原因:皖南事变不利于中国继续抗日;损害美国在华利益。反共立场不变。

第四节【重难点突破】

1、(1)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凝聚力,同仇敌忾、众志成城。(2)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民心的向背,得道多助。(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4)国共两个战场的相互配合,尤其是相持阶段敌后战场的抗战和抗日军民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5)中共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是指导全国抗战的伟大纲领和指南。

2、(1)战争领导:甲午战争时是腐败的清政府;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2)民众动员: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压制民众抗日热情;抗日战争时期,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使它成为一场真正的民族革命战争。

(3)战略战术: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执行保船避战的方针,最后导致全军覆灭;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持久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两大战场互相配合,最后赢得了抗战的胜利。

(4)国际环境:甲午战争时,西方列强偏袒日本;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课堂练习】

BADBC BAADA

(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2)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3)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

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

(4)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中日两国政府致力于发展两国友好关系,中日民间交流活动的推动。


相关内容

  • [独家]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大核心特征
  •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到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14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求得中华民族整体的.共同的.实体的民族解放的历史.在这14年里,国家衰弱导致的失败和抗争刺激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各族同胞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自觉地形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 ...

  •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感想
  • 浅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的感想 大力弘扬抗战精神 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大规模入侵我国东北地区.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又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开始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使中国陷 ...

  • 抗日是民族觉醒
  • 抗日战争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 ...

  •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极其艰苦的斗争,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取得的.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是全民族利益的最坚定的维护者,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历史特点,及时调整并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及战略.战术 ...

  • 关于抗日战争的思索
  • 关 于 抗 日 战 争 的 思 索 关于抗日战争的思索 [内容摘要]走过时间的沧桑,穿过空间的辽阔,我们随着卢沟桥石狮的讲述,来到了六十多年前的中国,看到了那场悲壮激越.一寸河山一寸血的反法西斯斗争.在这场斗争中,中国人民与反法西斯同盟国人民并肩作战,在世界反法西斯的中国战场上,经历了八年的浴血奋战 ...

  • "九·三"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有感
  • "九·三"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有感 [篇一] 从1931年9月18日开始,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中华民族为了抵御外敌入侵,为捍卫国家和民 ...

  •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铭记历史
  • 摘要: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它的规模之广泛,区域之辽阔,斗争之英勇,场面之悲壮,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 在世纪之初,面对民族纷争此起彼伏的国际社会,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各民族在抗日战 ...

  • 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启示
  •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科学评价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以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讲话用世界眼光和创新思维科学地总结了抗日战争胜利留给我们的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深刻的历史启示.他深刻指出:"我们回顾历史,是为 ...

  •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伟大的历史转折 - 今日头条 -手机光明网
  • url:http://news.gmw.cn/2015-06/13/content_15968666.htm,id:15968666 [光明日报·理论·党史·特别关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正是由于全民 ...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 "睡狮"渐醒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导入]5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调休放假的通知>:9月3日至5日调休放假,共3天.其中9月3日(星期四)放假,9月4日(星期五)调休,9月6日(星期日)上班. 19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