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0课诗五首赏析

八年级下册第30课《诗五首》赏析

《饮酒》

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心远,也是全诗的诗眼。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2、谈谈你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理解

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记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义,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为“望”好不好?为什么?不好,“见”字写出了陶渊明宁静安详、安逸恬淡的心情。

“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苏东坡曾经说: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望”南山,则一片神气都索然矣。

4写诗人悠闲自得生活的一句诗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5、“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

不能。见”字的妙处在写采菊时于无意间偶见南山,使南山静穆超然的风景正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把人和物融为一体,表现了一种天真自然的意趣。而“望”字确是有意为之。妙在美景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6.“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指诗人从自然与人和谐的景象中所体悟到了自然之趣。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写一个“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志趣。

8.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二句景物描写的含义。

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9.根据提示填空。

(1)诗中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明心情闲适,心志高远的诗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2)表现诗人无我之境,物我合一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3)诗中“真意”和“忘言”的意思分别是生活的真谛、无法形象。

(4)本诗中纯写景的句子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叙事、写景相结合的句子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5)“问君何能尔”一句中的“尔”指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表达了诗人悠然闲适、以劳动

为乐的情感。

《行路难》

1.“斗十千”的“金樽清酒”,“直万钱”的“玉盘珍馐”,为什么勾不起诗人的食欲?因为此时诗人政治上遭受挫折,心中抑郁不平,倍感世事艰难。2.诗人拔剑四顾看到了什么?黄河冰塞川,太行雪满山。这里指前途一片渺茫。3.“闲来”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理?

表达了诗人希望能跟传说中的吕尚、伊尹一样,有朝一日被朝廷重用,成就功名。

4.有一位同学在好友的毕业留言上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这首诗谈一谈。

“长风”句表现了诗人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同学们用它作为赠言,是希望友人对自身的能力坚信不疑,对人生前途充满希望。

5.“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欢宴场面;反衬作者悲苦、失望的情绪。6.诗中哪些典型的动作细节揭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

“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揭示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7.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

不是写实。此处“冰塞川”、“雪满山”用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

8.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希望)再到(坚信)。9.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10.“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诗人盼望自己也有姜太公(吕尚)、伊尹他们那样的官运重新受到朝廷的重用,旋展自己的抱负,为国建功立业。表达对从政仍有所期待11.①诗中采用“垂钓碧溪”(西汉·吕尚,姜太公)和“乘舟梦日”(商朝·伊尹)(限填四字)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用“长风破浪”(南朝宋·宗悫)的典故比喻实现政治理想的坚定信念。

②诗中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出诗人自信、积极、乐观的性格。

1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分别含有吕尚(姜太公)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朝廷重用的思想感情。

13.作者唱出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展望的两句诗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4.写出与下面典故对应的人物。

A垂钓碧溪——吕尚B乘舟梦日边——伊尹C长风破浪——宗悫

15.诗人在“欲渡黄河

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中,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明了沮丧失望。冰塞川雪满山比喻自己仕途不顺,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释下面的多义词。

A.高高者挂罥长林梢(飞得高)八月秋高风怒号(高阔)B.安安得广厦千万间(怎么)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C.向秋天漠漠向昏黑(渐近)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从前)2.句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理解:这句话说明南村的儿童思想素质不高。

八年级下册第30课《诗五首》赏析

《饮酒》

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心远,也是全诗的诗眼。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2、谈谈你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理解

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记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义,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为“望”好不好?为什么?不好,“见”字写出了陶渊明宁静安详、安逸恬淡的心情。

“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苏东坡曾经说: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望”南山,则一片神气都索然矣。

4写诗人悠闲自得生活的一句诗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5、“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

不能。见”字的妙处在写采菊时于无意间偶见南山,使南山静穆超然的风景正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把人和物融为一体,表现了一种天真自然的意趣。而“望”字确是有意为之。妙在美景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6.“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指诗人从自然与人和谐的景象中所体悟到了自然之趣。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写一个“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志趣。

8.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二句景物描写的含义。

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9.根据提示填空。

(1)诗中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明心情闲适,心志高远的诗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2)表现诗人无我之境,物我合一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3)诗中“真意”和“忘言”的意思分别是生活的真谛、无法形象。

(4)本诗中纯写景的句子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叙事、写景相结合的句子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5)“问君何能尔”一句中的“尔”指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表达了诗人悠然闲适、以劳动

为乐的情感。

《行路难》

1.“斗十千”的“金樽清酒”,“直万钱”的“玉盘珍馐”,为什么勾不起诗人的食欲?因为此时诗人政治上遭受挫折,心中抑郁不平,倍感世事艰难。2.诗人拔剑四顾看到了什么?黄河冰塞川,太行雪满山。这里指前途一片渺茫。3.“闲来”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理?

表达了诗人希望能跟传说中的吕尚、伊尹一样,有朝一日被朝廷重用,成就功名。

4.有一位同学在好友的毕业留言上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这首诗谈一谈。

“长风”句表现了诗人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同学们用它作为赠言,是希望友人对自身的能力坚信不疑,对人生前途充满希望。

5.“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欢宴场面;反衬作者悲苦、失望的情绪。6.诗中哪些典型的动作细节揭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

“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揭示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7.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

不是写实。此处“冰塞川”、“雪满山”用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

8.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希望)再到(坚信)。9.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10.“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诗人盼望自己也有姜太公(吕尚)、伊尹他们那样的官运重新受到朝廷的重用,旋展自己的抱负,为国建功立业。表达对从政仍有所期待11.①诗中采用“垂钓碧溪”(西汉·吕尚,姜太公)和“乘舟梦日”(商朝·伊尹)(限填四字)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用“长风破浪”(南朝宋·宗悫)的典故比喻实现政治理想的坚定信念。

②诗中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出诗人自信、积极、乐观的性格。

1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分别含有吕尚(姜太公)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朝廷重用的思想感情。

13.作者唱出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展望的两句诗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4.写出与下面典故对应的人物。

A垂钓碧溪——吕尚B乘舟梦日边——伊尹C长风破浪——宗悫

15.诗人在“欲渡黄河

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中,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明了沮丧失望。冰塞川雪满山比喻自己仕途不顺,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释下面的多义词。

A.高高者挂罥长林梢(飞得高)八月秋高风怒号(高阔)B.安安得广厦千万间(怎么)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C.向秋天漠漠向昏黑(渐近)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从前)2.句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理解:这句话说明南村的儿童思想素质不高。


相关内容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十首赏析
  •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1.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参考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 ...

  • 2013江苏高考优秀作文赏析:嘘,请轻轻地
  • 2013江苏高考优秀作文赏析:嘘,请轻轻地 嘘,轻轻地,请不要惊扰了它们.它们是生命,是历史,是记忆.当你经过时,请轻轻地,轻轻地.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弘一法师如是说.自然自有其规则,生命的传承,四季的流传有着默认的规律,我们不应打扰,几支小小的蜡烛便能惊扰一洞的蝴蝶.尊重 ...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10首古诗鉴赏
  • 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 (一)<山中杂诗> [南朝]吴均 (三)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本诗作者是被称为" 诗仙 "的 李白 ,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浪漫主义大诗人.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峨眉 ...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上) 作者:田记 阅读次数:2259 更新时间:2010-5-10 19:24:06 - 一. <赠从弟>(其二) 魏晋●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特色探究] 这是一首咏 ...

  •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旅游节]说课稿
  •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旅游节>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下册第18课<旅游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旅游节>是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下册第18课,属于 ...

  •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十首古诗词默写
  •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默写 1.<别云间>回忆诗人艰苦的战斗生活的句子是 , .: (一)<从军行> 写作者几年来的生活遭遇,表达无限哀怨而又无可奈何心情的两句是三年羁旅 1.<从军行>中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的句子(或写出书生强烈的客,今日又南冠 ...

  •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后十首名句赏析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后诗词名句赏析 名句赏析 1..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表明诗人家住于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山中的两句是: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反映山中屋宇地势高峻的(富有情趣的) 两句是 :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 ...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牧童][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借助注释理解诗意,通过诵读体会童趣,凭借比读体悟童真,发挥想象品味童心,在与"牧童"."渔童"的对话中,感悟诗人的心中真情真意,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诵读,交流感受 1.猜诗:大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我们来比一比 ...

  •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葡萄沟]教学设计
  • 第10课<葡萄沟>教学设计 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西街实验小学 李艳芳 一.教材分析: <葡萄沟>是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是围绕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专题来组织的.通过这组教材的学习,进一步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并激发学生认识家乡的渴望和赞美家乡的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