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一战促使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边缘

2014-08-20 11:11:00 来源: 责任编辑:李昊天

核心提示:一战削弱了殖民宗主国的力量,缓解了民族解放运动面对的政治军事压力。

在以达达尼尔海峡为目标的加里波利战役期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军队是协约国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为澳大利亚士兵在该战役期间的一次进攻行动。(资料图片)

1919年,英国第三次入侵阿富汗,并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汉德利·佩奇型轰炸机空袭喀布尔。但这也未能改变英国最终被迫承认阿富汗为独立国家的结局。(资料图片)

参考消息网8月20日报道 1914年6月28日,波斯尼亚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一条街道的拐角处枪杀了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和夫人,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谁应为战争负责,谁该受到世人的唾弃?这个持续百年的追问仍旧是当今最吸引人的话题之一。

一战源于帝国殖民争霸

一战的爆发根源于世界殖民体系。20世纪初,广大亚非拉地区成为殖民宗主国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资本输出地、农业附庸和军事基地,形成了以英国为首的世界殖民体系。随着整个世界被瓜分完毕,当时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遇到瓶颈,逼迫各资本主义列强为争夺殖民地展开激烈斗争。由于在殖民体系内宗主国的力量占优,所以整个体系的民族矛盾主要表现为殖民宗主国之间的矛盾。

英国和德国之间争夺殖民霸权的矛盾是殖民宗主国矛盾中最突出的。德国作为后起资本主义强国,其工业生产能力赶超英国,希望借此取得殖民霸主地位。当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后,作为奥匈帝国靠山的德国想凭借赢得更大规模的战争获得世界殖民霸权,英国也想通过一场大战消除德国对其殖民霸主地位的威胁。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不计其数的人倒在战火之中,众多国家的边界和民族的未来被战争所改变。

战后变相维系殖民体系

经过一战的洗礼和战后的协调,殖民宗主国之间的矛盾暂时得到缓和。从这个意义上讲,一战是一场维系殖民体系的战争。

一战后,德国、奥匈帝国和俄国等殖民宗主国退出殖民体系。它们又可根据主动与否分为两类。一类为战败的德国和奥匈帝国被迫退出殖民宗主国行列。根据1919年巴黎和会条款,德国被迫放弃了“其对海外领地的一切权利和称号”,但它不甘心丧失殖民宗主国地位,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奥匈帝国则瓦解为多个民族国家。欧洲各国建立起凡尔赛体系。另一类为自愿退出殖民宗主国行列的俄国。俄国由于十月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的苏联,自愿放弃所有殖民权益。在十月革命影响和共产国际的推动下,世界许多地方成立反殖民民族统一战线,如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第一次国共合作。一战后全球性民族解放运动浪潮的兴起与此不无关系。

德国等战败国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被称作委任统治地,成为殖民宗主国缓和彼此矛盾的战利品。战胜国将委任统治地分为甲、乙、丙三类。殖民宗主国对甲类地区实行行政“指导及帮助”,地域为前奥斯曼帝国的阿拉伯领土;对乙类地区担负地方行政责任,但在经济上要对他国实行“门户开放”,地域为中非的前德国殖民地;对丙类地区则将其作为自己领土的组成部分加以治理,这类地区为德国曾经的西南非殖民地及太平洋上的岛屿属地。委任统治制度是战后宗主国慑于民族解放斗争的声势,对殖民体系的一种改造,并不能避免体系危机的发展。

由于分赃不均,美国和日本向殖民体系发起新的挑战。这两个新兴殖民宗主国发了战争财,重新分割殖民地的要求更为强烈。美国取代了整个欧洲在世界中的经济地位,既包括工业领域也包括金融领域。可以说,美国此时已成为世界工厂和银行。日本实行宣战但不参战的手法,不仅夺取了德国在太平洋的殖民地和原德国占据的中国青岛和胶州湾,而且对外贸易总额几乎增加了三倍,成为欧洲国家的债权国。日本贪婪的殖民扩张,引发美国和英国的不满。英国看到美国实力远超日本,便废除了《英日同盟条约》,在同美国进行利益交换后,形成了有利于美国的华盛顿体系,英美联手暂时压服了日本,日本不情愿接受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殖民优先权和英国的殖民霸权,在军国主义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

英国和法国的殖民版图得到扩展,但工业能力和金融能力受到一战的严重削弱,成为力不从心的殖民体系捍卫者。1918年英国海外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仅为1913年间的一半;英国从战前的债权国变为债务国,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向纽约转移,海外投资直到1929年才超过1914年的水平。法国作为大战的主要战场,1919年工业产量只及战前的57%,农产品的产量只及战前的60%,商船沉没了一半以上。以“高利贷帝国主义”著称的法国因战争欠美国160亿法郎,欠英国130亿法郎。英、法的这种窘境塑造了其保守性的外交政策,即在确保自身全局性殖民利益的前提下,向美、日等新兴殖民宗主国实现有限让步,形成华盛顿体系,稍后又不惜姑息纳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可笑的是终究也未能保全殖民霸主的地位。

相关阅读:

2014-08-20 11:11:00 来源: 责任编辑:李昊天

核心提示:一战削弱了殖民宗主国的力量,缓解了民族解放运动面对的政治军事压力。

在以达达尼尔海峡为目标的加里波利战役期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军队是协约国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为澳大利亚士兵在该战役期间的一次进攻行动。(资料图片)

1919年,英国第三次入侵阿富汗,并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汉德利·佩奇型轰炸机空袭喀布尔。但这也未能改变英国最终被迫承认阿富汗为独立国家的结局。(资料图片)

参考消息网8月20日报道 1914年6月28日,波斯尼亚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一条街道的拐角处枪杀了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和夫人,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谁应为战争负责,谁该受到世人的唾弃?这个持续百年的追问仍旧是当今最吸引人的话题之一。

一战源于帝国殖民争霸

一战的爆发根源于世界殖民体系。20世纪初,广大亚非拉地区成为殖民宗主国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资本输出地、农业附庸和军事基地,形成了以英国为首的世界殖民体系。随着整个世界被瓜分完毕,当时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遇到瓶颈,逼迫各资本主义列强为争夺殖民地展开激烈斗争。由于在殖民体系内宗主国的力量占优,所以整个体系的民族矛盾主要表现为殖民宗主国之间的矛盾。

英国和德国之间争夺殖民霸权的矛盾是殖民宗主国矛盾中最突出的。德国作为后起资本主义强国,其工业生产能力赶超英国,希望借此取得殖民霸主地位。当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后,作为奥匈帝国靠山的德国想凭借赢得更大规模的战争获得世界殖民霸权,英国也想通过一场大战消除德国对其殖民霸主地位的威胁。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不计其数的人倒在战火之中,众多国家的边界和民族的未来被战争所改变。

战后变相维系殖民体系

经过一战的洗礼和战后的协调,殖民宗主国之间的矛盾暂时得到缓和。从这个意义上讲,一战是一场维系殖民体系的战争。

一战后,德国、奥匈帝国和俄国等殖民宗主国退出殖民体系。它们又可根据主动与否分为两类。一类为战败的德国和奥匈帝国被迫退出殖民宗主国行列。根据1919年巴黎和会条款,德国被迫放弃了“其对海外领地的一切权利和称号”,但它不甘心丧失殖民宗主国地位,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奥匈帝国则瓦解为多个民族国家。欧洲各国建立起凡尔赛体系。另一类为自愿退出殖民宗主国行列的俄国。俄国由于十月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的苏联,自愿放弃所有殖民权益。在十月革命影响和共产国际的推动下,世界许多地方成立反殖民民族统一战线,如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第一次国共合作。一战后全球性民族解放运动浪潮的兴起与此不无关系。

德国等战败国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被称作委任统治地,成为殖民宗主国缓和彼此矛盾的战利品。战胜国将委任统治地分为甲、乙、丙三类。殖民宗主国对甲类地区实行行政“指导及帮助”,地域为前奥斯曼帝国的阿拉伯领土;对乙类地区担负地方行政责任,但在经济上要对他国实行“门户开放”,地域为中非的前德国殖民地;对丙类地区则将其作为自己领土的组成部分加以治理,这类地区为德国曾经的西南非殖民地及太平洋上的岛屿属地。委任统治制度是战后宗主国慑于民族解放斗争的声势,对殖民体系的一种改造,并不能避免体系危机的发展。

由于分赃不均,美国和日本向殖民体系发起新的挑战。这两个新兴殖民宗主国发了战争财,重新分割殖民地的要求更为强烈。美国取代了整个欧洲在世界中的经济地位,既包括工业领域也包括金融领域。可以说,美国此时已成为世界工厂和银行。日本实行宣战但不参战的手法,不仅夺取了德国在太平洋的殖民地和原德国占据的中国青岛和胶州湾,而且对外贸易总额几乎增加了三倍,成为欧洲国家的债权国。日本贪婪的殖民扩张,引发美国和英国的不满。英国看到美国实力远超日本,便废除了《英日同盟条约》,在同美国进行利益交换后,形成了有利于美国的华盛顿体系,英美联手暂时压服了日本,日本不情愿接受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殖民优先权和英国的殖民霸权,在军国主义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

英国和法国的殖民版图得到扩展,但工业能力和金融能力受到一战的严重削弱,成为力不从心的殖民体系捍卫者。1918年英国海外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仅为1913年间的一半;英国从战前的债权国变为债务国,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向纽约转移,海外投资直到1929年才超过1914年的水平。法国作为大战的主要战场,1919年工业产量只及战前的57%,农产品的产量只及战前的60%,商船沉没了一半以上。以“高利贷帝国主义”著称的法国因战争欠美国160亿法郎,欠英国130亿法郎。英、法的这种窘境塑造了其保守性的外交政策,即在确保自身全局性殖民利益的前提下,向美、日等新兴殖民宗主国实现有限让步,形成华盛顿体系,稍后又不惜姑息纳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可笑的是终究也未能保全殖民霸主的地位。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 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归类
  • 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归类 (一)国际矛盾冲突焦点的演变 1.16-18世纪中期--西.葡.英.法.荷争夺殖民霸权. 2.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期--欧洲国家与法国的战争. 3.19世纪中期--英法与俄国争夺巴尔干. 4.19世纪中后期--普鲁士为统一德国与邻国的战争. 5.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大 ...

  •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知识归纳
  • 世界近现代史 专题一 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 (一)政治篇 一.知识归类 1.资本主义政治发展的几个阶段 ⑴14-17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⑵17-19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政治上的重大转折和变化时期: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封建国家改革.殖民扩张.启 ...

  • 高三历史二战及二战后的世界1
  • 二战及二战后的世界(1939-1989) 一.知识结构-必看清 -相对衰退-复苏-繁荣: (1)恢复-美国扶植:宏观调控:科技:社会稳定. (2)联合-欧共体成立,原因,发展趋势,影响. 腾飞-改革,美扶,非军事化,战略,科教,订货. 60年代瓦解. 背景-体制弊端:经济困难:人民要求:国内动荡:2 ...

  • 高二历史试卷(选修三)
  • 高二历史试卷(选修三) 第一部分(选择题)(1--40每题1分) 1. "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对我们说:怎么办?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愿消极地 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上述材料反映了德国要求 A.加快经济发展 B.扩军备战 C 重新瓜分世界 D控制巴尔干半岛 2. 凡 ...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导学案 主备人:温瑞瑞 王育娟 审核: 备课组长:温瑞瑞 [学习目标]1.识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德国与英法矛盾的激化:帝国主义国家的扩军备战: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三国同盟:三国协约:两次巴尔干战争:奥匈帝国吞并波黑: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2.简述第 ...

  • 凡尔赛_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之比较_黄玉军
  • 2013年第13期No.13,2013历史教学HistoryTeaching总第674期SumNo.674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之比较 黄玉军 (济宁学院,山东曲阜273155) [关键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联系,区别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 ...

  • 历史~总结世界史
  • 第一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l.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 (1)条件: 客观条件:俄国已具有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俄国成为各种矛盾的集合点: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主观条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 (2)十月革命的胜利:二月革命及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四 ...

  • 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
  • 高二历史说课稿 专 题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 2013-2-28 课标要求: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 1. 了解一战前夕欧洲 ...

  • 高中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一战.二战年表整理(重新整理)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年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 20世纪初的世界,被列强基本瓜分完毕.全球各地区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背景). ★ 动荡的根源: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 列强间矛盾的实质? ★ 三对矛盾:法德矛盾(欧洲大陆霸权).英德矛盾(世界殖民霸权和海上霸权(英:大陆均势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