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芳(右一)正在给参观者讲解展品背后的故事。
□记者 侯梦菲 通讯员 沈潜 文图
核心提示丨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2016年3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今天是第二个中国航天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航一代”老兵,到航天员刘洋、陈冬,中国的航天事业被深深打上了河南烙印。为了庆祝第二个中国航天日,“2017年中国航天日集邮、像章、图片展览”正在郑州市科技馆举行,记者带你去听听老航天的故事。
【展览】
300多张报纸“号外”,记录航天事业发展
展览是从4月20日开始的,要持续到25日。上周末的郑州市科技馆,门口排满了等待参观的孩子们。一拨拨参观者拥进展览室,王友芳一遍遍讲述着展品背后的故事。
送走参观者,王友芳抱起水杯“咕咚咕咚”喝几口水润润嗓子。尽管辛苦,作为第一代航天人,能把他们的经历分享给参观者,王友芳觉得值。航天事业“号外”展区,挂着70多张报纸,这些号外见证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我收集了300多张号外,这是其中的一部分。”
几张发黄的人民日报号外格外引人注目。其中,1970年4月26日的人民日报最为珍贵。1970年4月24日,王友芳也参与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他所在的警卫连负责人员的疏散,他曾两次获得三等功。1970年4月26日,为庆祝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人民日报专门出了号外。
【故事】
33位老兵,用老证件讲述“航一代”的故事
上世纪60年代的入伍通知书、立功受奖书、部队任命书……这些老物件,平时都难得见到。
去年6月开始,王友芳就开始筹备这场展览。他给32个战友“打欠条”,借来各种原始证件和照片,还原河南航天老兵故事。
1966年10月27日,我国“两弹结合实验”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1960年入伍的杜兴云,是第二十训练基地第一试验站横较中队一分队主车技师。两弹结合实验的“横较”工作就由他担任。由于距离近、任务重,任务圆满完成后,他被授予二等功。
另一位航天老兵李亚峰,曾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先后7次获得三等功,1次获得二等功。从朝鲜回国后,1958年3月15日,他是首批进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老兵。在汽车队服役的他,在一望无垠的戈壁滩上,用车辙“画”下了基地的大致范围。
王友芳和32个战友的原始证件和照片,被制作成了22面展示框,贴上手写的背景介绍。一张张照片和证件,诉说着航天人的故事。
“刚到基地报到的时候,住的是‘地窝子’,吃的是‘沙土饭’。”王友芳说,这些照片和资料反映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刚建设时的情况,十分宝贵。
【寻人】
13年战友情、兄弟情,陈长安你在哪里
而就在前几天,记者接到一位老兵的委托。河南漯河的老兵史良离开部队后落户甘肃,他想通过大河报寻找失去联系40多年的老战友陈长安。
史良告诉记者,陈长安1943年出生,中专学历,1961年到原0029部队第一试验部一大队发射二中队当兵(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曾任操作手、技师,分队长,副中队长。1973年转业到河南信阳市工作,从此与他失去联系。史良告诉记者,他比陈长安早当兵两年,他们同在一个班、一个分队、一个中队。“我们从事火箭(导弹)发动机专业,他是一号操作手,我是二号。”史良说,后来到中队,他是副中队长,我是指导员,两人工作配合默契,先后完成了我国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中国笫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试验及数十次重大发射试验任务。
“两人相处13载,建立了深厚战友情、兄弟情以及患难之情。”史良说,退休后,他用十年的时间搜集资料,将自己和战友们的经历写出来,印刷出版,用文字的方式,纪念这些为国防科研事业作出贡献的“航一代”!
王友芳(右一)正在给参观者讲解展品背后的故事。
□记者 侯梦菲 通讯员 沈潜 文图
核心提示丨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2016年3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今天是第二个中国航天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航一代”老兵,到航天员刘洋、陈冬,中国的航天事业被深深打上了河南烙印。为了庆祝第二个中国航天日,“2017年中国航天日集邮、像章、图片展览”正在郑州市科技馆举行,记者带你去听听老航天的故事。
【展览】
300多张报纸“号外”,记录航天事业发展
展览是从4月20日开始的,要持续到25日。上周末的郑州市科技馆,门口排满了等待参观的孩子们。一拨拨参观者拥进展览室,王友芳一遍遍讲述着展品背后的故事。
送走参观者,王友芳抱起水杯“咕咚咕咚”喝几口水润润嗓子。尽管辛苦,作为第一代航天人,能把他们的经历分享给参观者,王友芳觉得值。航天事业“号外”展区,挂着70多张报纸,这些号外见证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我收集了300多张号外,这是其中的一部分。”
几张发黄的人民日报号外格外引人注目。其中,1970年4月26日的人民日报最为珍贵。1970年4月24日,王友芳也参与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他所在的警卫连负责人员的疏散,他曾两次获得三等功。1970年4月26日,为庆祝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人民日报专门出了号外。
【故事】
33位老兵,用老证件讲述“航一代”的故事
上世纪60年代的入伍通知书、立功受奖书、部队任命书……这些老物件,平时都难得见到。
去年6月开始,王友芳就开始筹备这场展览。他给32个战友“打欠条”,借来各种原始证件和照片,还原河南航天老兵故事。
1966年10月27日,我国“两弹结合实验”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1960年入伍的杜兴云,是第二十训练基地第一试验站横较中队一分队主车技师。两弹结合实验的“横较”工作就由他担任。由于距离近、任务重,任务圆满完成后,他被授予二等功。
另一位航天老兵李亚峰,曾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先后7次获得三等功,1次获得二等功。从朝鲜回国后,1958年3月15日,他是首批进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老兵。在汽车队服役的他,在一望无垠的戈壁滩上,用车辙“画”下了基地的大致范围。
王友芳和32个战友的原始证件和照片,被制作成了22面展示框,贴上手写的背景介绍。一张张照片和证件,诉说着航天人的故事。
“刚到基地报到的时候,住的是‘地窝子’,吃的是‘沙土饭’。”王友芳说,这些照片和资料反映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刚建设时的情况,十分宝贵。
【寻人】
13年战友情、兄弟情,陈长安你在哪里
而就在前几天,记者接到一位老兵的委托。河南漯河的老兵史良离开部队后落户甘肃,他想通过大河报寻找失去联系40多年的老战友陈长安。
史良告诉记者,陈长安1943年出生,中专学历,1961年到原0029部队第一试验部一大队发射二中队当兵(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曾任操作手、技师,分队长,副中队长。1973年转业到河南信阳市工作,从此与他失去联系。史良告诉记者,他比陈长安早当兵两年,他们同在一个班、一个分队、一个中队。“我们从事火箭(导弹)发动机专业,他是一号操作手,我是二号。”史良说,后来到中队,他是副中队长,我是指导员,两人工作配合默契,先后完成了我国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中国笫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试验及数十次重大发射试验任务。
“两人相处13载,建立了深厚战友情、兄弟情以及患难之情。”史良说,退休后,他用十年的时间搜集资料,将自己和战友们的经历写出来,印刷出版,用文字的方式,纪念这些为国防科研事业作出贡献的“航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