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3提纲

7、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控制人口增长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大力宣传教育,进行生态移民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退耕还林、换草,封沙禁牧 禁樵禁采,解决生活能源问题 合理用水,发展节水农业

利用生物措施(如:“三北防护林”)和工程措施(设置草方格沙障)构筑防护林体系,植树种草,防风固沙 8、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10、红色荒漠(红壤的水土流失)

(1)分布范围:南方低山丘陵(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雷州半岛以北)

(2)原因 自然原因 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坡度大 降水多,降水强度大,地表侵蚀作用强烈

人为原因 人多地少,开荒种地 能源缺乏,砍伐森林 植被破坏,加重了水土流失 (3)治理措施——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走立体农业之路) 水土流失的治理 解决能源问题 推广生活用煤 推广节能技术——节

1、湿地的定义

简明的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世界《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地带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2、湿地的类型

按形成原因分,可以分为:

天然湿地:沼泽、河流、湖泊、浅海滩涂、草甸、低潮时水

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等

人工湿地:水塘、稻田、水库、人工河等 3、湿地的特点

地表常年或经常有谁,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度地带。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9、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1)分布范围: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古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2)原因

自然原因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易被流水侵蚀

夏季降水集中,而多暴雨,流水冲蚀严重 地表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

持的能力差

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过度开垦、放牧、樵采)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如:轮荒 开矿 (3)治理措施

小流域综合治理 保塬 平整土地,增加水流入渗,减少地表径流 营造护田林网,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 护坡 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果基地 封坡育林育草

固沟 沟道打坝建库,拦泥蓄水,支沟分段营造防

护林

能灶

发展沼气,营造速生薪

炭林

发展小水电

封山育林,植树造林 红壤的改良 肥力低——种绿肥,施矿质肥料

酸性强——施石灰中和 土质黏重——土壤中掺沙子 11、我国北方的沙尘暴及其危害和对策 沙尘暴多发的原因 1) 西北部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口增长过快过多,人口素质较低,是根本原因。

2) 过度放牧,无度开发、开垦,滥挖药材,草场遭到破坏,荒漠化不断加重和扩大是造成沙尘暴的地表原因。 3)

气候异常,北方持续干旱,气温又普遍偏高,是造成沙尘暴的天气原因。春季多风是北方气候固有的特点。这是由于内陆入春后地表温度迅速升高,气压差异较大,就会形成较大的风;北方的春天多浮尘,是因为北方是沙质土,此时温度回升迅速,且又少雨,土地解冻后,水分被蒸发,土地墒情较差,大片没有职务覆盖的土地呈干松状态,遇风而起,形成浮尘、扬沙乃至沙尘暴天气。同样,南方之所以遇大风也不会出现类似天气,一是南方以粘质土为主,而是南方多雨,三是南方植被覆盖率较高。近年来北方持续干旱,气温又普遍高,地表非常干燥,这就为沙尘暴的形成准备了充分的条件。为此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出现沙尘暴天气。

沙尘暴的危害——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大气污染。 沙尘暴的治理对策 1)

加强法制,完善机制,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牧区生产方式和牧场生态状况,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改善农牧民生活是根本途径。 2)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关键。 3)

进一步营造“三北”防护林,扩大防护林面积,提高防护林质量,使“绿色长城”更加坚固耐用。

4) 在荒漠化地区,要坚决地退耕还林还草,只有多种林草,

才能固住泥沙,挡住风沙,改善生态环境才是根本出路。2.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1.2.1湿地的基本内容

4、我国湿地的分布

我国湿地类型多样,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都有较为广泛的分布;

沿海、沿江、沿河、临湖分布广泛,东多西少,湿地分布不均匀。

5、我国湿地的类型

沼泽湿地——东北三江平原湿地 湖泊湿地——洞庭湖湿地、鄱阳湖湿地 河流湿地——长江下游湿地

浅海、滩涂湿地——海南岛红树林湿地 人工湿地——水库、池塘 1.2.2湿地的作用

生产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资源的宝库 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生命的摇篮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天然空调机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天然水库 净化水中污染物质——地球之肾 众多鸟类的栖息地——鸟类的乐园 1.2.3湿地资源的问题 1、湿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天然湿地的数量减少,面积减小 天然湿地的质量在不断下降 生物多样性减少 湿地水污染严重

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降低 2、湿地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 蒸发(气候变暖,蒸发旺盛) 泥沙淤积

人为原因人口的快速增长(根本原因)

变湿地为耕地,如:围湖造田,开垦沼泽为耕地

砍伐森林,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湿地

泥沙淤积

过度对湿地淡水开发利用,如:引水灌溉 滥捕滥杀,破坏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向湿地排放污染物 3、湿地资源不合理利用的方式

上游:受水库影响,河流水位明显上升,河流流速较修筑 2、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是指一个地区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

农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专业生产区。

3、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目的——在于根据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对种植业和畜下游:受水库的调节作用,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较修筑前

2.4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自然条件 位置 25°N-49°N ,80°W-120°

N

三面临海 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

北邻加拿大,南邻墨西哥湾

气候 气候缺失,热带作物需要进口 为三大纵列带,在落基山脉和阿巴拉契亚

山脉之间,是广阔的平原

地形 中部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农业机械

耕作和大规模经营

山区有利于发展林业和畜牧业

土壤 温带草原气候区的黑土和密西西比河冲积

平原的沃土

水源 密西西比河流经,五大淡水湖群附近 美国年降水量丰富

市场——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对农

业区域专门化起了决定性作用。

交通运输——完整而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世界上

最完整而广泛的储运系统,加

快农产品的流通和出口,促进

农业地域专业化的发展。 经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小,地广人稀(930万km 2,济2.3亿人口)。劳动力缺乏,为条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提供了可

能,农业生产率高,商品率高。 工业和科技——高度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机械设

备和最新科技成果,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国家政策与法规——执行力强。促进了农业的发

展,促进了农业的专业化和区域化。

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特征是——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牧业进行合理布局,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4、农业地区专门化生产的意义——可以充分发挥农业自然资源优势,更好地利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装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5、美国农业的专业化生产带 7、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其对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影响

8、根据东北地区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2.4.3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6、常见农业地域类型 (1)美国政府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

生态农业——按照持续发展的观念,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的持续发展模式,它最大优势在于减少污染,降低成本,保护生态环境。

有机农业——在肥料的利用上,不是大规模投施化肥而是使用粪肥和绿肥,这样避免了土壤的酸化、板结及环境污染,做到秸秆还田,补偿土壤有机质肥力,维护农业生态环境向良好方向发展。 精确农业——卫星导航理性化分析,生产决策系统。

处方农业——农场主在购买化肥农药之前必须请农业技术人员到现场勘查,根据农作物的长势和病虫害的程度,结合用地规模,开出使用化肥、农药的处方。

(2)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耕地和农业生产环境的政策、法规和计划,推广了大量农业新技术,采取了许多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的对策措施,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限耕政策、休耕政策、补贴政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等。 免耕——为保护土地资源不再耕作的一种方式。

休耕——为保护耕地,恢复土壤肥力,暂时不进行耕作的耕作方式。 轮作——在一块田地上轮换栽种几种作物,改善土壤肥力,减少病害。

2、美国农业的发展政策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我国发展农业生产,也必须制定一系列宝华耕地和农业生产环境的政策、 增加资金投入,促进设备更新,技术创新

2.6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4、外来劳动力所占的比重高,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比较完善,供水、供电和通信等水平居全国前列。 严重; 环境污染:工业三废,酸雨,“水质性”缺水,噪音污染,环境质量下降; 生态破坏: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森林减少,绿地面积减少,法规和计划,推广大量农业新技术,采用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的对策,以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5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2.5.1本节课主线

区位优势条件(5

个)繁荣(19世纪上半叶)

原因、表现、问题(5

个) 衰落(20世纪中叶)

措施(5个) 复兴(20世纪60年代) 2.5.2鲁尔区繁荣

2.5.2.1鲁尔区繁荣的区位条件

条件 煤炭资源——资源1

区位条件 离铁矿区较近(洛林、瑞典、俄罗斯)——资源2 水资源——资源3

社会经济条件 交通——交通运输 广阔的市场——市场 工业部门(5个)

2.5.3鲁尔区的衰落

煤的需求量及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煤业危机——钢 铁危机

鲁尔区工业 生产结构单一,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衰落的 原因 世界性钢铁过剩(产刚国、钢铁出口国增多)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劳动力减少,大批工人失业) 环境污染严重(三废) 2.5.4鲁尔区的复兴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鲁尔区复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兴的 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工业布局的调整 扩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2.5.5辽中南地区

2.5.5.1 煤、铁资源丰富 辽中南地区 水陆交通便利 的区位优势 以辽河为水源 接近消费市场

2.5.5.2 东北区煤炭资源几乎枯竭 辽中南地区面临的问题 水资源严重不足

2.5.5.3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辽中南地区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采取的 措施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培养和引进人才 进一步完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

珠江三角洲的基本概况

珠江三角洲“一镇一品”特色经济的优点: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

1、位置——珠江三角洲地处我国南部沿海,广东省中南部,珠1) 专业化程度高,具有规模效益;

2、跨国公司在珠江三角洲建厂的原因(如:日本汽车行业)

江下游,南临香港、澳门,靠近东南亚。

2) 便于经营管理,改进技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占领中国市场的需要; 通过关税壁垒;

2、珠江三角洲的土地面积约4.2万km 2,约占广东省面积的23%。 竞争力;

土地租金及劳动力低廉;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制造业基础好 3、狭义的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3)

便于企业间技术和信息交流,互相促进,进而促进了珠江3、比较京津唐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主要发展优势 莞、中山等市的全部和惠州、肇庆粮食的部分县、市。 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 人才、科研优势突出

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香港和澳门。

二、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

京津唐都市圈 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 “泛珠三角”,简称“9+2”,即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 具有独特真实资源优势

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9个省(区)。再加上香港和澳门所 珠江 形成的超级经济圈。

三角

然的港口资源。 “泛珠三角”提出的原因:目前珠三角面临发展空间不足和工 与香港、澳门毗邻,珠三角也是我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业资源有限等问题,需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整合资源。 市圈 经济持续高速度增长,经济国际化水平较高

1、自然区位条件

社会信息化水平较高,珠三角的社会信息化水平也居全国各地之首 珠江三角洲地处我国南部沿海,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南 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信息、旅游中心 临香港、澳门,靠近东南亚(位置);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 全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 候区,雨热同期(气候);地势平坦开阔(地形:珠江三角洲);长三 世界各大河三角洲人口数量最多、密度最高和城镇数量最多 土壤肥沃(土壤);河网密集,水资源丰富(水源);农业基础角都 经济总量大、加工工业发达;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总量规模最大的经条件好。

市圈 济区 2、社会经济区位条件 注: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 城市化水平较高,城镇体系层次性明显;区域形象力较强。

1) 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地价便宜,交通便利(内河航运、海三、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运、陆路交通),市场广阔。

1、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 六、地理信息系统(GIS )

2)

发达国家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2、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业下降,第三产业上升;劳动力、资源资源密集型产业下3、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降,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上升;劳动力、资源密集型产2.6.7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业寻找新的出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四、问题

化提供了契机)——国际背景。 1、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3)

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作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城市

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国家给予很多的优惠政策,使珠规模结构不合理。 四、遥感(RS )

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国内背景)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4)

良好的区位条件——本区的位置、劳动力丰富、地价便宜、4、 “城市病” ——就业困难、人口密集、交通拥挤、住房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转移,利用港困难、环境恶化、社会不安定等。

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环境污染:工业三废,酸雨,“水质性”缺水,噪音污染,环

5)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改革开放后,广大华侨和港澳台境质量下降

通报利用他们在海外的各方面关系,通过投资、招商、引生态破坏: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森林减少,绿地面积

资,带来资金、技术、管理,推动了珠江三角洲的发展。 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

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措施

五、全球定位系统(GPS )

1、产业结构调整

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3、加强规划与管理,制定发展规划,加强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问题

4、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的区规模,分散城市职能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污染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较高的表现 (补充拓展)1、城市化对农村的影响

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比重大; 利 增加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2、城镇数量多,分布密度大; 加强与外界的思想与文化交流,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转变。

3、城镇的经济实力较强

不利 劳动力流失,公共基础设施失修,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

7、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控制人口增长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大力宣传教育,进行生态移民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退耕还林、换草,封沙禁牧 禁樵禁采,解决生活能源问题 合理用水,发展节水农业

利用生物措施(如:“三北防护林”)和工程措施(设置草方格沙障)构筑防护林体系,植树种草,防风固沙 8、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10、红色荒漠(红壤的水土流失)

(1)分布范围:南方低山丘陵(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雷州半岛以北)

(2)原因 自然原因 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坡度大 降水多,降水强度大,地表侵蚀作用强烈

人为原因 人多地少,开荒种地 能源缺乏,砍伐森林 植被破坏,加重了水土流失 (3)治理措施——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走立体农业之路) 水土流失的治理 解决能源问题 推广生活用煤 推广节能技术——节

1、湿地的定义

简明的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世界《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地带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2、湿地的类型

按形成原因分,可以分为:

天然湿地:沼泽、河流、湖泊、浅海滩涂、草甸、低潮时水

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等

人工湿地:水塘、稻田、水库、人工河等 3、湿地的特点

地表常年或经常有谁,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度地带。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9、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1)分布范围: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古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2)原因

自然原因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易被流水侵蚀

夏季降水集中,而多暴雨,流水冲蚀严重 地表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

持的能力差

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过度开垦、放牧、樵采)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如:轮荒 开矿 (3)治理措施

小流域综合治理 保塬 平整土地,增加水流入渗,减少地表径流 营造护田林网,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 护坡 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果基地 封坡育林育草

固沟 沟道打坝建库,拦泥蓄水,支沟分段营造防

护林

能灶

发展沼气,营造速生薪

炭林

发展小水电

封山育林,植树造林 红壤的改良 肥力低——种绿肥,施矿质肥料

酸性强——施石灰中和 土质黏重——土壤中掺沙子 11、我国北方的沙尘暴及其危害和对策 沙尘暴多发的原因 1) 西北部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口增长过快过多,人口素质较低,是根本原因。

2) 过度放牧,无度开发、开垦,滥挖药材,草场遭到破坏,荒漠化不断加重和扩大是造成沙尘暴的地表原因。 3)

气候异常,北方持续干旱,气温又普遍偏高,是造成沙尘暴的天气原因。春季多风是北方气候固有的特点。这是由于内陆入春后地表温度迅速升高,气压差异较大,就会形成较大的风;北方的春天多浮尘,是因为北方是沙质土,此时温度回升迅速,且又少雨,土地解冻后,水分被蒸发,土地墒情较差,大片没有职务覆盖的土地呈干松状态,遇风而起,形成浮尘、扬沙乃至沙尘暴天气。同样,南方之所以遇大风也不会出现类似天气,一是南方以粘质土为主,而是南方多雨,三是南方植被覆盖率较高。近年来北方持续干旱,气温又普遍高,地表非常干燥,这就为沙尘暴的形成准备了充分的条件。为此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出现沙尘暴天气。

沙尘暴的危害——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大气污染。 沙尘暴的治理对策 1)

加强法制,完善机制,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牧区生产方式和牧场生态状况,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改善农牧民生活是根本途径。 2)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关键。 3)

进一步营造“三北”防护林,扩大防护林面积,提高防护林质量,使“绿色长城”更加坚固耐用。

4) 在荒漠化地区,要坚决地退耕还林还草,只有多种林草,

才能固住泥沙,挡住风沙,改善生态环境才是根本出路。2.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1.2.1湿地的基本内容

4、我国湿地的分布

我国湿地类型多样,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都有较为广泛的分布;

沿海、沿江、沿河、临湖分布广泛,东多西少,湿地分布不均匀。

5、我国湿地的类型

沼泽湿地——东北三江平原湿地 湖泊湿地——洞庭湖湿地、鄱阳湖湿地 河流湿地——长江下游湿地

浅海、滩涂湿地——海南岛红树林湿地 人工湿地——水库、池塘 1.2.2湿地的作用

生产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资源的宝库 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生命的摇篮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天然空调机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天然水库 净化水中污染物质——地球之肾 众多鸟类的栖息地——鸟类的乐园 1.2.3湿地资源的问题 1、湿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天然湿地的数量减少,面积减小 天然湿地的质量在不断下降 生物多样性减少 湿地水污染严重

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降低 2、湿地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 蒸发(气候变暖,蒸发旺盛) 泥沙淤积

人为原因人口的快速增长(根本原因)

变湿地为耕地,如:围湖造田,开垦沼泽为耕地

砍伐森林,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湿地

泥沙淤积

过度对湿地淡水开发利用,如:引水灌溉 滥捕滥杀,破坏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向湿地排放污染物 3、湿地资源不合理利用的方式

上游:受水库影响,河流水位明显上升,河流流速较修筑 2、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是指一个地区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

农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专业生产区。

3、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目的——在于根据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对种植业和畜下游:受水库的调节作用,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较修筑前

2.4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自然条件 位置 25°N-49°N ,80°W-120°

N

三面临海 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

北邻加拿大,南邻墨西哥湾

气候 气候缺失,热带作物需要进口 为三大纵列带,在落基山脉和阿巴拉契亚

山脉之间,是广阔的平原

地形 中部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农业机械

耕作和大规模经营

山区有利于发展林业和畜牧业

土壤 温带草原气候区的黑土和密西西比河冲积

平原的沃土

水源 密西西比河流经,五大淡水湖群附近 美国年降水量丰富

市场——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对农

业区域专门化起了决定性作用。

交通运输——完整而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世界上

最完整而广泛的储运系统,加

快农产品的流通和出口,促进

农业地域专业化的发展。 经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小,地广人稀(930万km 2,济2.3亿人口)。劳动力缺乏,为条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提供了可

能,农业生产率高,商品率高。 工业和科技——高度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机械设

备和最新科技成果,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国家政策与法规——执行力强。促进了农业的发

展,促进了农业的专业化和区域化。

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特征是——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牧业进行合理布局,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4、农业地区专门化生产的意义——可以充分发挥农业自然资源优势,更好地利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装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5、美国农业的专业化生产带 7、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其对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影响

8、根据东北地区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2.4.3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6、常见农业地域类型 (1)美国政府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

生态农业——按照持续发展的观念,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的持续发展模式,它最大优势在于减少污染,降低成本,保护生态环境。

有机农业——在肥料的利用上,不是大规模投施化肥而是使用粪肥和绿肥,这样避免了土壤的酸化、板结及环境污染,做到秸秆还田,补偿土壤有机质肥力,维护农业生态环境向良好方向发展。 精确农业——卫星导航理性化分析,生产决策系统。

处方农业——农场主在购买化肥农药之前必须请农业技术人员到现场勘查,根据农作物的长势和病虫害的程度,结合用地规模,开出使用化肥、农药的处方。

(2)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耕地和农业生产环境的政策、法规和计划,推广了大量农业新技术,采取了许多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的对策措施,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限耕政策、休耕政策、补贴政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等。 免耕——为保护土地资源不再耕作的一种方式。

休耕——为保护耕地,恢复土壤肥力,暂时不进行耕作的耕作方式。 轮作——在一块田地上轮换栽种几种作物,改善土壤肥力,减少病害。

2、美国农业的发展政策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我国发展农业生产,也必须制定一系列宝华耕地和农业生产环境的政策、 增加资金投入,促进设备更新,技术创新

2.6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4、外来劳动力所占的比重高,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比较完善,供水、供电和通信等水平居全国前列。 严重; 环境污染:工业三废,酸雨,“水质性”缺水,噪音污染,环境质量下降; 生态破坏: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森林减少,绿地面积减少,法规和计划,推广大量农业新技术,采用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的对策,以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5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2.5.1本节课主线

区位优势条件(5

个)繁荣(19世纪上半叶)

原因、表现、问题(5

个) 衰落(20世纪中叶)

措施(5个) 复兴(20世纪60年代) 2.5.2鲁尔区繁荣

2.5.2.1鲁尔区繁荣的区位条件

条件 煤炭资源——资源1

区位条件 离铁矿区较近(洛林、瑞典、俄罗斯)——资源2 水资源——资源3

社会经济条件 交通——交通运输 广阔的市场——市场 工业部门(5个)

2.5.3鲁尔区的衰落

煤的需求量及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煤业危机——钢 铁危机

鲁尔区工业 生产结构单一,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衰落的 原因 世界性钢铁过剩(产刚国、钢铁出口国增多)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劳动力减少,大批工人失业) 环境污染严重(三废) 2.5.4鲁尔区的复兴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鲁尔区复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兴的 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工业布局的调整 扩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2.5.5辽中南地区

2.5.5.1 煤、铁资源丰富 辽中南地区 水陆交通便利 的区位优势 以辽河为水源 接近消费市场

2.5.5.2 东北区煤炭资源几乎枯竭 辽中南地区面临的问题 水资源严重不足

2.5.5.3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辽中南地区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采取的 措施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培养和引进人才 进一步完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

珠江三角洲的基本概况

珠江三角洲“一镇一品”特色经济的优点: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

1、位置——珠江三角洲地处我国南部沿海,广东省中南部,珠1) 专业化程度高,具有规模效益;

2、跨国公司在珠江三角洲建厂的原因(如:日本汽车行业)

江下游,南临香港、澳门,靠近东南亚。

2) 便于经营管理,改进技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占领中国市场的需要; 通过关税壁垒;

2、珠江三角洲的土地面积约4.2万km 2,约占广东省面积的23%。 竞争力;

土地租金及劳动力低廉;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制造业基础好 3、狭义的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3)

便于企业间技术和信息交流,互相促进,进而促进了珠江3、比较京津唐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主要发展优势 莞、中山等市的全部和惠州、肇庆粮食的部分县、市。 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 人才、科研优势突出

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香港和澳门。

二、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

京津唐都市圈 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 “泛珠三角”,简称“9+2”,即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 具有独特真实资源优势

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9个省(区)。再加上香港和澳门所 珠江 形成的超级经济圈。

三角

然的港口资源。 “泛珠三角”提出的原因:目前珠三角面临发展空间不足和工 与香港、澳门毗邻,珠三角也是我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业资源有限等问题,需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整合资源。 市圈 经济持续高速度增长,经济国际化水平较高

1、自然区位条件

社会信息化水平较高,珠三角的社会信息化水平也居全国各地之首 珠江三角洲地处我国南部沿海,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南 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信息、旅游中心 临香港、澳门,靠近东南亚(位置);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 全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 候区,雨热同期(气候);地势平坦开阔(地形:珠江三角洲);长三 世界各大河三角洲人口数量最多、密度最高和城镇数量最多 土壤肥沃(土壤);河网密集,水资源丰富(水源);农业基础角都 经济总量大、加工工业发达;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总量规模最大的经条件好。

市圈 济区 2、社会经济区位条件 注: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 城市化水平较高,城镇体系层次性明显;区域形象力较强。

1) 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地价便宜,交通便利(内河航运、海三、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运、陆路交通),市场广阔。

1、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 六、地理信息系统(GIS )

2)

发达国家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2、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业下降,第三产业上升;劳动力、资源资源密集型产业下3、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降,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上升;劳动力、资源密集型产2.6.7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业寻找新的出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四、问题

化提供了契机)——国际背景。 1、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3)

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作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城市

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国家给予很多的优惠政策,使珠规模结构不合理。 四、遥感(RS )

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国内背景)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4)

良好的区位条件——本区的位置、劳动力丰富、地价便宜、4、 “城市病” ——就业困难、人口密集、交通拥挤、住房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转移,利用港困难、环境恶化、社会不安定等。

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环境污染:工业三废,酸雨,“水质性”缺水,噪音污染,环

5)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改革开放后,广大华侨和港澳台境质量下降

通报利用他们在海外的各方面关系,通过投资、招商、引生态破坏: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森林减少,绿地面积

资,带来资金、技术、管理,推动了珠江三角洲的发展。 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

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措施

五、全球定位系统(GPS )

1、产业结构调整

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3、加强规划与管理,制定发展规划,加强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问题

4、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的区规模,分散城市职能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污染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较高的表现 (补充拓展)1、城市化对农村的影响

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比重大; 利 增加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2、城镇数量多,分布密度大; 加强与外界的思想与文化交流,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转变。

3、城镇的经济实力较强

不利 劳动力流失,公共基础设施失修,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


相关内容

  •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
  • 返回 导航 首页 分类 专题 客户端 充值 建筑 考研 小说 微案例 日报 分享 收藏 下载 1/31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 上传人:lflvpeipei 2012-03-31 举报 相关文档 doc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提纲及要点)(人教版) 热度: doc高一地理 ...

  •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3复习提纲
  •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 ...

  • 必修一地理复习提纲
  • 必修一地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复习 1.(1)天体系统的级别: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 : 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 和 之间. 八大行星运行特征 . . . 八大行星结构分类特征 . . . (3)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于 , 其原因是 ①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 ...

  • 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
  • 高一地理 必修1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月系 其他行星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宇宙) 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太阳系的九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为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

  •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教doc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4(理解记忆) 公 ...

  • 高一必修二地理复习提纲
  • 地理必修2复习纲要 D总结版 第1页共9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 ...

  • 2014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优)
  • 人教版地理必修1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总星系 1.天体:卫星.行星.恒星,流星.星云.彗星 2.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 银河系其它行星系 太阳系其他 地月系月球 二.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1.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普通性 ·类地行星:水. ...

  • 鲁教版必修三地理期中提纲
  •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认识区域 一.区域的含义 1.含义: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的. 2.区域特点:区域是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形状或界线:区域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划分指标:可采用 ...

  •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知识汇总 1.1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1.相关概念 人口自然增长:即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数量的变化 人口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 2. 人口过渡理论 3.应用举例 世界人口增长 1770年之前增长缓慢:工业化之前 1770-1950年快速增长:西方国家开始工业化 1950-1999 ...

  •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 地理必修Ⅱ复习提纲 1.1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