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刘备与诸葛亮的相会

浅谈刘备与诸葛亮的相会

先前我读了《三国演义》,刘备和诸葛亮在我心里有一个巨大的落差,诸葛亮的智慧深不可测,而刘备是窝囊无能。我常常想,诸葛亮怎么看中这样的主子,我都为他叫屈。读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后,我对诸葛亮选择刘备有了一定的认识。近日,读《三国志》,又有了一些启发,我把易中天先生的观点与自己的想法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看法,于是,也想来聊一聊。

刘备和诸葛亮走到一起,我认为是历史的必然。就让我们一起来聊聊当时的风云际会吧。当时,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但志存天下,“每自比管仲、乐毅”(见《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出将入相的远大理想和抱负。一个志存天下的人,怎么会甘心隐居山林呢?他应该择主而仕。我认为他之所以开始不出山,是在坐观天下之变。是时,天下大乱,群雄割据,袁术、袁绍、曹操、刘表、孙策、公孙赞、吕布、刘璋等各割据州县,逐鹿中原,鹿死谁手,还未可知。所以他还在静观其变。然而,赤壁之战前,为什么又出山选择了刘备呢?我为什么又说是历史的必然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先说说刘备吧。前面我已经论述过刘备了,他是一个英雄,是一个潦倒的英雄,一个屈辱的英雄,屡战屡败但不屈服,又屡败屡战,毫不气馁。他有天下超一流的大将,关羽、张飞、赵云,为什么还会败呢?他缺少的是智谋之士,需要一些出谋划策的人。当他来到荆州,寄禺刘表数年。一次,他上厕所,看见自己大腿内生赘肉,不禁潸然泪下,刘

表问他,他说“„„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九州春秋》)”他想建功立业,但无人相佐,无人为他谋划,而且老之将至,能不心急吗?能不感叹吗?所以当徐庶来到他身边,他“器之”。徐庶向他推荐诸葛亮,并说:“此人可屈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刘备“由是遂诣亮”。刘备在荆州数年,当然不可能没有听过诸葛亮的贤名。《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襄阳记》:“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也。此间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刘备能够放下皇叔、左将军的架子,三次去拜访一个小自己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能不说他是求贤若渴吗?能不看出他是心有所急吗?我看是的,且天意使然。

再重点说说诸葛亮吧。

首先,诸葛亮是一个有出将入相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三国志.诸葛亮传》:“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魏略》:“亮在荆州,„„而谓三人曰:卿诸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志,笑而不言。”诸葛亮每次自比管仲、乐毅,徐庶他们当然知道他的志向。管仲相齐,齐恒公为之称霸;乐毅带领燕国的军队连下齐国70余城。可见,诸葛亮的志向就是出将入相。一个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不可能常年隐居山林,只有出山,择主而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诸葛亮要选怎样的主子呢?

其次,诸葛亮所选的主子必须也是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诸葛亮有远大理想,要出将入相。那只有他的主子也有远大理想时,他的理想才能实现。那他为什么选择刘备呢?有理想和抱负的主子又不只刘备一人,曹操、孙权都是这样的主子,而且曹操、孙权不但有理想,而且有基业。曹操已经是“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了大半个江山。孙权也有了江东,且已历三世。如果去投奔他们,比刘备无立锥之地不容易得多吗?这还得从诸葛亮的志向谈起,诸葛亮是一个自比管仲、乐毅的人,也就是说他立志要做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要做一个建立丰功伟业的人。生于乱世,要建功立业,只有辅佐君主为他开疆拓土,平定天下。假如他选择曹操,曹操能重用他吗?能以他为丞相吗?显然是不可能的。首先,虽然说曹操素有平定天下的大志,然而他也就为“周文王”而矣。再者,曹操他本人就是一个智谋之士,他雄才大略,用兵诡秘,《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魏书》:“太祖自统御海内,芟夷群丑,其行军用师,大较依孙、武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致胜,变化如神。”他或许能采纳诸葛亮的建议,但诸葛亮只不过是他手下一谋士而已。第三,可以说曹操是“财大气粗”,他手下谋士如云,荀彧、荀攸、贾诩、程昱、刘晔、司马懿等,个个都是一流谋士,能看重他一介儒生吗?第四,这一点是我主观臆断的,那就是诸葛亮可能很不欣赏曹操的为人。诸葛亮是一个主张礼制和法度的人,而曹操是一个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人,他性格深邃,高深莫测,高兴时,他是你的上帝,不高兴时,他会把你打入十八层地狱,他杀人如麻,从不手软,屠徐州、屠柳城;杀孔融、荀彧、崔琰、杨修等等就是很好的证明。加

之他淫威驾临皇帝之上,欺凌汉室,残暴无度。我相信诸葛亮不愿出仕这样的人。

不选曹操,选孙权可以吧。同样不可以,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江东基业呈现出中兴之状,江东重臣张昭、周瑜等名声显赫,功勋卓著且颇有才华,不可能让位于他。再者,孙权在江东,荆州又不是他的地盘,诸葛亮也不可等孙权来拜访他。他的兄长诸葛谨在江东,诸葛亮要想投奔孙权,早就让他的兄长代为举荐了。况孙权也是有大志的人,他或许闻过“卧龙”之名,诸葛亮如到了江东,他岂能不重用?诸葛亮没有选择他。

像刘表、刘璋、张鲁等辈,诸葛亮是不屑一顾的。他住在刘表的地盘上,而且刘表是自己妻子的姨父,想出来谋一官半职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然而诸葛亮认为他无所作为,还会失去地盘,“其主不能守”。刘璋呢,暗弱无能;张鲁也不过尔尔,“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终会失去土地。诸葛亮不选曹操、孙权,刘表、刘璋、张鲁之流又不足以共事,那么所选就只有刘备了。

刘备、诸葛亮的结合是历史的必然。刘备虽然无立身之地,但他坚忍不拔、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诸葛亮很是欣赏的。诸葛亮关注时事,洞悉天下,对刘备当然也是了如指掌的。不然,他也不会刚与刘备见面就说:“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三国志.诸葛亮传》)”刘备虽然没有地盘,但他有远大理想,有夺取地盘实力的。他文有徐庶(当时他投奔了刘备)、麋竺、孙乾、简雍等,武有关羽、张飞、赵云、刘封、关平等。也有夺取地盘的可能,荆州、

益州、汉中等地,“其主不能守”。而且诸葛亮也很自信,相信自己才能比徐庶他们强,投刘备不但能得到重用,而且能够尽其才。这也是诸葛亮看中刘备的原因。诸葛亮之所以没有自己去投奔刘备,而是让刘备来“三顾茅庐”。我认为诸葛亮是想测试一下刘备是否恭谦下士,是否有宽大胸怀,以便日后自己出仕刘备把握好分寸。不然以诸葛亮的智慧,他不可能不知道失去刘备,他自己的理想也就随风而逝了,他看中的人、想选择的人就是刘备,刘备急需要他这样的谋士,难道他还要高卧隆中,以待时变吗?等到曹操打败了刘表、刘璋、张鲁之后再投刘备吗?到那时,曹操更强,刘备还有可能占有一席之地吗?或许刘备已经被剿灭了,自己也就只能老死隆中了。我又大胆地猜测了一下,或许徐庶去投刘备就是诸葛亮的投石问路,他叫徐庶先去,然后向刘备举荐他,说出:“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然后又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探一下刘备的动静。因为徐庶是诸葛亮的好友,且交往甚密,他知道诸葛亮有大志,商量一同为刘备效力,所以徐庶一投刘备就举荐了诸葛亮,不然刘备也不会说:“君与俱来”。我相信,刘备如果没有“三顾茅庐”,诸葛亮也会投刘备,因为“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错过了刘备,诸葛亮也只有老死在隆中了。只不过,他认为刘备没有那么求贤若渴了,只不过如曹操、孙权一样尊贤重能了。诸葛亮一定是要出山的,一个自比管仲、乐毅的人,能终老山林吗?刘备“三顾茅庐”,我想并不是诸葛亮一定要刘备三次去请自己,或许是刘备时运不济,一、二次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真的出去了,不在家。第三次去才见到面。究竟是诸葛亮故意要刘备三次相请自己,

还是无意的,现在也不得而知了。总之,刘备是时不我待,亟需智谋之士,不然他也不会降低自己左将军的身架,三次去访一个小自己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假如是曹操、孙权他们可能去“三顾茅庐”吗?不可能。面诸葛亮也是急于出山,一展抱负。由于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也就出山了,而如诸葛亮所说:“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为刘备出谋划策。刘备呢,借用易中天老师的话:“然而苍天不负有心,人,刘备终于等到了时来运转的一天。”刘备和诸葛亮的结合,是当时历史条件下自然发展的必然。这样一来,刘备和诸葛亮就一起开疆拓土,也就共同创造了一段不朽的历史神话。

2010年10月16日

浅谈刘备与诸葛亮的相会

先前我读了《三国演义》,刘备和诸葛亮在我心里有一个巨大的落差,诸葛亮的智慧深不可测,而刘备是窝囊无能。我常常想,诸葛亮怎么看中这样的主子,我都为他叫屈。读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后,我对诸葛亮选择刘备有了一定的认识。近日,读《三国志》,又有了一些启发,我把易中天先生的观点与自己的想法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看法,于是,也想来聊一聊。

刘备和诸葛亮走到一起,我认为是历史的必然。就让我们一起来聊聊当时的风云际会吧。当时,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但志存天下,“每自比管仲、乐毅”(见《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出将入相的远大理想和抱负。一个志存天下的人,怎么会甘心隐居山林呢?他应该择主而仕。我认为他之所以开始不出山,是在坐观天下之变。是时,天下大乱,群雄割据,袁术、袁绍、曹操、刘表、孙策、公孙赞、吕布、刘璋等各割据州县,逐鹿中原,鹿死谁手,还未可知。所以他还在静观其变。然而,赤壁之战前,为什么又出山选择了刘备呢?我为什么又说是历史的必然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先说说刘备吧。前面我已经论述过刘备了,他是一个英雄,是一个潦倒的英雄,一个屈辱的英雄,屡战屡败但不屈服,又屡败屡战,毫不气馁。他有天下超一流的大将,关羽、张飞、赵云,为什么还会败呢?他缺少的是智谋之士,需要一些出谋划策的人。当他来到荆州,寄禺刘表数年。一次,他上厕所,看见自己大腿内生赘肉,不禁潸然泪下,刘

表问他,他说“„„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九州春秋》)”他想建功立业,但无人相佐,无人为他谋划,而且老之将至,能不心急吗?能不感叹吗?所以当徐庶来到他身边,他“器之”。徐庶向他推荐诸葛亮,并说:“此人可屈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刘备“由是遂诣亮”。刘备在荆州数年,当然不可能没有听过诸葛亮的贤名。《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襄阳记》:“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也。此间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刘备能够放下皇叔、左将军的架子,三次去拜访一个小自己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能不说他是求贤若渴吗?能不看出他是心有所急吗?我看是的,且天意使然。

再重点说说诸葛亮吧。

首先,诸葛亮是一个有出将入相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三国志.诸葛亮传》:“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魏略》:“亮在荆州,„„而谓三人曰:卿诸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志,笑而不言。”诸葛亮每次自比管仲、乐毅,徐庶他们当然知道他的志向。管仲相齐,齐恒公为之称霸;乐毅带领燕国的军队连下齐国70余城。可见,诸葛亮的志向就是出将入相。一个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不可能常年隐居山林,只有出山,择主而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诸葛亮要选怎样的主子呢?

其次,诸葛亮所选的主子必须也是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诸葛亮有远大理想,要出将入相。那只有他的主子也有远大理想时,他的理想才能实现。那他为什么选择刘备呢?有理想和抱负的主子又不只刘备一人,曹操、孙权都是这样的主子,而且曹操、孙权不但有理想,而且有基业。曹操已经是“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了大半个江山。孙权也有了江东,且已历三世。如果去投奔他们,比刘备无立锥之地不容易得多吗?这还得从诸葛亮的志向谈起,诸葛亮是一个自比管仲、乐毅的人,也就是说他立志要做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要做一个建立丰功伟业的人。生于乱世,要建功立业,只有辅佐君主为他开疆拓土,平定天下。假如他选择曹操,曹操能重用他吗?能以他为丞相吗?显然是不可能的。首先,虽然说曹操素有平定天下的大志,然而他也就为“周文王”而矣。再者,曹操他本人就是一个智谋之士,他雄才大略,用兵诡秘,《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魏书》:“太祖自统御海内,芟夷群丑,其行军用师,大较依孙、武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致胜,变化如神。”他或许能采纳诸葛亮的建议,但诸葛亮只不过是他手下一谋士而已。第三,可以说曹操是“财大气粗”,他手下谋士如云,荀彧、荀攸、贾诩、程昱、刘晔、司马懿等,个个都是一流谋士,能看重他一介儒生吗?第四,这一点是我主观臆断的,那就是诸葛亮可能很不欣赏曹操的为人。诸葛亮是一个主张礼制和法度的人,而曹操是一个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人,他性格深邃,高深莫测,高兴时,他是你的上帝,不高兴时,他会把你打入十八层地狱,他杀人如麻,从不手软,屠徐州、屠柳城;杀孔融、荀彧、崔琰、杨修等等就是很好的证明。加

之他淫威驾临皇帝之上,欺凌汉室,残暴无度。我相信诸葛亮不愿出仕这样的人。

不选曹操,选孙权可以吧。同样不可以,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江东基业呈现出中兴之状,江东重臣张昭、周瑜等名声显赫,功勋卓著且颇有才华,不可能让位于他。再者,孙权在江东,荆州又不是他的地盘,诸葛亮也不可等孙权来拜访他。他的兄长诸葛谨在江东,诸葛亮要想投奔孙权,早就让他的兄长代为举荐了。况孙权也是有大志的人,他或许闻过“卧龙”之名,诸葛亮如到了江东,他岂能不重用?诸葛亮没有选择他。

像刘表、刘璋、张鲁等辈,诸葛亮是不屑一顾的。他住在刘表的地盘上,而且刘表是自己妻子的姨父,想出来谋一官半职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然而诸葛亮认为他无所作为,还会失去地盘,“其主不能守”。刘璋呢,暗弱无能;张鲁也不过尔尔,“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终会失去土地。诸葛亮不选曹操、孙权,刘表、刘璋、张鲁之流又不足以共事,那么所选就只有刘备了。

刘备、诸葛亮的结合是历史的必然。刘备虽然无立身之地,但他坚忍不拔、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诸葛亮很是欣赏的。诸葛亮关注时事,洞悉天下,对刘备当然也是了如指掌的。不然,他也不会刚与刘备见面就说:“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三国志.诸葛亮传》)”刘备虽然没有地盘,但他有远大理想,有夺取地盘实力的。他文有徐庶(当时他投奔了刘备)、麋竺、孙乾、简雍等,武有关羽、张飞、赵云、刘封、关平等。也有夺取地盘的可能,荆州、

益州、汉中等地,“其主不能守”。而且诸葛亮也很自信,相信自己才能比徐庶他们强,投刘备不但能得到重用,而且能够尽其才。这也是诸葛亮看中刘备的原因。诸葛亮之所以没有自己去投奔刘备,而是让刘备来“三顾茅庐”。我认为诸葛亮是想测试一下刘备是否恭谦下士,是否有宽大胸怀,以便日后自己出仕刘备把握好分寸。不然以诸葛亮的智慧,他不可能不知道失去刘备,他自己的理想也就随风而逝了,他看中的人、想选择的人就是刘备,刘备急需要他这样的谋士,难道他还要高卧隆中,以待时变吗?等到曹操打败了刘表、刘璋、张鲁之后再投刘备吗?到那时,曹操更强,刘备还有可能占有一席之地吗?或许刘备已经被剿灭了,自己也就只能老死隆中了。我又大胆地猜测了一下,或许徐庶去投刘备就是诸葛亮的投石问路,他叫徐庶先去,然后向刘备举荐他,说出:“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然后又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探一下刘备的动静。因为徐庶是诸葛亮的好友,且交往甚密,他知道诸葛亮有大志,商量一同为刘备效力,所以徐庶一投刘备就举荐了诸葛亮,不然刘备也不会说:“君与俱来”。我相信,刘备如果没有“三顾茅庐”,诸葛亮也会投刘备,因为“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错过了刘备,诸葛亮也只有老死在隆中了。只不过,他认为刘备没有那么求贤若渴了,只不过如曹操、孙权一样尊贤重能了。诸葛亮一定是要出山的,一个自比管仲、乐毅的人,能终老山林吗?刘备“三顾茅庐”,我想并不是诸葛亮一定要刘备三次去请自己,或许是刘备时运不济,一、二次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真的出去了,不在家。第三次去才见到面。究竟是诸葛亮故意要刘备三次相请自己,

还是无意的,现在也不得而知了。总之,刘备是时不我待,亟需智谋之士,不然他也不会降低自己左将军的身架,三次去访一个小自己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假如是曹操、孙权他们可能去“三顾茅庐”吗?不可能。面诸葛亮也是急于出山,一展抱负。由于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也就出山了,而如诸葛亮所说:“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为刘备出谋划策。刘备呢,借用易中天老师的话:“然而苍天不负有心,人,刘备终于等到了时来运转的一天。”刘备和诸葛亮的结合,是当时历史条件下自然发展的必然。这样一来,刘备和诸葛亮就一起开疆拓土,也就共同创造了一段不朽的历史神话。

2010年10月16日


相关内容

  • 浅谈刘备之哭
  • 浅谈刘备之哭 95版<三国演义>大型电视连续剧总投资1.7亿元人民币,尊重原著以及三国正史,演员的表演堪称经典,如唐国强版诸葛亮.鲍国安版曹操.濮存昕版孙策等,至今印在观众心里,被誉为最经典的三国题材影视剧. 最近笔者又将这部经典名剧重温了一遍,也在网上搜集了相关的一些资料,发现不少网友 ...

  • 三国演义重要情节概括
  • 三国演义重要情节概括 1.桃园三结义 2 3义,在夜里提刀到丁原帐中,杀之,砍下他的首级,投了董卓, 4.曹孟德献刀(七星宝刀) 董卓欺主弄权,曹操借王允七星宝刀进府行刺,恰遇董卓叫吕布去挑好马赐给曹操.吕布去后,董卓因不耐久坐而侧卧,曹操正要行刺,却被董卓在镜子里看见.这时吕布已牵马回来,曹操跪下 ...

  • [三国演义]主要情节(1-60)
  • <三国演义>主要情节 (1-20回) 1.桃园三结义: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皇室后代刘备见国家不安,想干一番大事业,可惜力量不足.一天他正在看官府的招兵告示,遇上路过的张飞,张飞听说了刘备的宏图大志,决定与刘一起做番大事.于是,二人相约到酒店相商,巧遇关羽,三人志向相同,在张飞家后的桃 ...

  • 源于三国演义的成语
  • 源于三国演义的成语, 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诸葛亮) 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刘备立军令状,三天备十万支箭) 千里走单骑(关羽主要讲述关羽.刘备下邳失散,关羽陷身曹营.刘备去投袁绍,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单人匹马保护二家皇嫂千里寻兄.在五关当中分别受到了孔秀.韩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 ...

  • 三国演义故事梗概
  • [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天下大乱.汉皇室后代刘备见太守刘焉张榜招募义兵,决定匡扶社稷.刘备看榜时遇见张飞,饮酒间又与关羽相会,三人共论天下大事,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桃园焚香祭拜天地,义结金兰,立誓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刘备为兄,关羽第二,张飞为弟. [曹操诈叔]曹操小时

  • 三国演义竞赛题答案.doc
  • 三国演义竞赛题 第一部分 选择题 (50分) 1. 王允利用貂禅除掉董卓的过程中用了哪些计策( C ) ①美人计 ②连环计 ③反间计 ④苦肉计 ⑤声东击西计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⑤ C ①②③ D ②④⑤ 2.关于<三国演义>,正确的一项是 ( A ) A.刘备字玄德,曹操字孟德,张 ...

  • 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及情节
  • 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及情节 张 飞 翼 得 <断喝长坂桥> 关 羽 云 长 <千里走单骑> 刘 备 玄 得 <煮酒论英雄> 诸葛亮 孔明 <空城计> 诸葛亮和马缩<挥泪斩马缩> 刘备 玄德 > 曹操 孟德 > 刘备 玄德 > ...

  • 三国演义重要易考章回概括(中考复习)
  •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1.请简述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故事 汉朝末年,黄巾倡乱,幽州太守刘焉发榜招军,榜至涿县,为刘备所见,叹息之余,偶遇屠户张飞,张飞见刘备出生不俗,便约其至村店饮酒,期间又遇因杀恶霸而逃难的关羽,三人志趣相投,次日便于桃园处结义,相约共谋大事(同心协力,救困扶危, ...

  • 桃园三结义
  • 桃园三结义 最初是小说<三国演义>里记载的故事,述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三英战吕布 刘备有心抱负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