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实录

湖心亭看雪实录

一、激情导入揭示任务

老师:同学们,世界上最动人的表情是什么?(微笑)那什么样的微笑最迷人呢?(真诚的、会心的、发自内心的)我希望同学们能微笑着上我的课,因为这是对我最大的奖励。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1.看图吟诗,导入新课

老师:我们先来欣赏一幅图画,这是一幅什么图?(屏显雪景图)

学生1:雪景图。

老师:能不能用几个词描述一下这幅图?

学生2:银装素裹。

学生3:白雪茫茫。

老师:这样的一幅图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哪首古诗?

学生齐说:《江雪》。

老师:我们师生一同来吟诵这首诗。

(屏显《江雪》诗,师生齐诵,很有感情)

老师:唐代柳宗元的《江雪》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也写了一篇冰清玉洁的雪的文章。现在让我们随着张岱,一起到《湖心亭看雪》!(屏显课题)

2.简介作者,揭示任务

老师:请大家齐读课题。(学生读)

老师:让我们先来认识张岱。(屏显作者概况)请大家特别注意红笔标出的句子,对理解张岱这位特殊的知识分子的性格特点有提示作用。

(老师介绍作者概况)

老师:《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怎么读呢? 学生读:在读中质疑,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

老师:达到什么目的呢?

学生读:读懂张岱,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感知找准切入点

老师:我想请你们班朗读得最好的同学来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一女学生读,读得很有感情,学生齐鼓掌)

老师:大家不约而同地掌声向我传达什么信息?

学生:读得非常好。(简评)

老师:好文要多读。接下来,我们再读一遍课文。这回有一个要求:找出文中一处明显的意思前后矛盾的地方。我读同学们找。

(老师范读,绘声绘色,极富有感染力。)

学生1:我认为矛盾的地方是这两句。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应是独自一人,后面又说“舟中人两三粒”前后矛盾。

老师:这个同学很敏锐。那这个问题是作者的疏忽呢,还是另有奥妙?

学生齐说:另有奥妙。

(却说不出奥妙何在,大家面面相觑)

老师:这问题有难处。我们暂时放一放,说不定读到后面问题就自然解决了。(同学们表示同意)

老师:来,我们一起再有感情地读一遍课文。读后,请找出一个词来概括张岱的性格特点。

(学生齐读,老师也加入其中,并引领学生读,读得很好)

学生:最后一句中的“痴”字概括了作者的形象。(屏显“痴”)

老师:同学们真是独具慧眼,一下就找准了,真厉害!

三、分步赏读领悟情感

1.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

老师:“痴”字用我们的话怎么解释?

学生1:呆。学生2:傻。学生3:笨,行为古怪。

老师: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他的“痴”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屏显:1、张岱的“痴”体现在哪里?找原文句子回答。)

学生读:大雪三日———独往湖心亭看雪。

老师:你找得真准,读得也好,理解能力很强。我们来讨论一下:去湖心亭看雪这件事呆不呆?学生4:呆。

老师:你们也看过雪,你们也很呆吗?

学生4反应过来说:看雪是不呆的,呆就呆在他在特别的天气里去看雪。

老师:怎样的天气?学生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老师:这种情形用古诗怎么说?学生6: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老师:为什么会鸟飞绝,人踪灭?

学生6:因为天气太冷了,冷得不得了。晚上更冷,张岱还晚上去,更显得呆。

老师:像这样奇寒雪夜,你一般在家干什么?学生7:烤火看电视。学生8:在被窝里看书。

老师:可是张岱,居然在这样的天寒地冻的晚上,独自一人去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学生9:清高、孤傲。学生10:孤独,没有朋友,独来独往。 学生11:高傲,不同常人。

老师:当我们了解了张岱是个清高孤傲、没有知己的人,是不是可以解决我们开始遗留下来的问题?

(屏显:解决问题:“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之间是否矛盾?“独”到底怎么理解?)

学生12:我认为“独”字是指张岱内心很孤独,而不是独自一人的意思。

学生13:独是孤独,舟子他们不理解他的心,不知心的人就好像不存在似的。这里并不矛盾。

学生14:这个“独”字更显出他的清高、孤傲。

2.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

老师:孤独的张岱,去湖心亭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老师:写雪景的有两句。我想请男、女同学来分读一遍。男生读前句,女生读后句。男生,请想想:为什么请你们读前句?

学生1:因为这句显得很大气有气势,而男生就很有气势。

老师:很好。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男生读,不够大气。) 老师: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学生3:读好“上下一白”。老师:三个“与”也要重读。男生再读一遍。

老师:这次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

(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

学生4:我认为“与”字不能去掉。“与”字把这些景物连成了一片。

学生5:我也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老师:去掉呢?

学生5: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老师带头鼓掌: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现在女生读一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味? 女生:轻柔点、渺小的味道。

(女生读,读得很轻,量词和“而已”读出了语气)

老师:女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量词读得真好。可我记得小时候,你们做量词填空题:一()人,如果你填成一(粒)人,老师会怎么样?(学生笑。)

老师:你写一粒人,是绝对不行的。那张岱这样用到底妥不妥呢?

(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此句中量词的使用妥当不妥当?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学生6:不要改。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景物的渺小。

学生7:这些量词都缩小了,作者可能是借这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的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

学生8:我认为这不是错用,而是妙笔。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似乎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渺小之感叹。

老师:听到你们这样精彩的发言,真是美的享受。

老师: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学生11:白描。

(屏显: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张岱在自然中如此忘情,表明他对自然有什么

感情?)学生12:热爱自然。学生13:痴迷自然。

3.读文,议“奇遇”,三悟痴心。

老师:清高孤傲、痴迷自然的张岱寒夜去看雪,万万没想到会碰到像自己一样的人。他们这一相遇,心情如何?学生1:大喜。

老师:那我们就高兴地读出大喜句。(学生读)

老师:哪几个词重读,可以更好地表现他们的高兴?学生2:更、此人。(学生再读) 老师:这种人,指什么人?学生3:指有雅兴的人。学生4:指张岱这样的痴人。 老师:痴人碰到痴人,那他们是———志同道合、知己。

老师:“酒逢知己千杯少”。于是,他们痛饮而别。我们把张岱他们在湖上相遇的这一段读一读,注意不要多读。(学生读“到亭上———金陵人,客此”)

老师:非常了不起,异口同声,理解到位。现在请同学们把目光锁定到酒后话别这句话,看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

老师:一般我们是问什么答什么。如果我问你叫什么名字,你答你是南昌人,行吗? 学生7:我知道,是答非所问。问姓名答地点。

老师:很聪明,发现了问题。下面大家根据提示讨论这个问题。

(屏显:新的发现: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提示:你能不能联系作者的思想性格和“金陵”的特殊含义来想想?)

学生8:张岱是个清高的人,那两个人和他一样也很清高。他不想告诉别人自己是谁。 老师:张岱问他姓名,他不答。张岱深究了没有?生气了没有?学生:没有。

老师:如果是我们,问了别人什么,别人不答,我们要么追根问底,要么就生气。而张岱既不深究也不生气,这说明他什么性格?洒脱。超然。

老师:那“金陵”有什么含义?“金陵”是南京。

老师:南京和明朝有什么关系?请你联系作者对明朝的感情来思考。

学生13:客人说是金陵人,张岱就会想起南京。

学生14:客人是金陵人,却住在杭州,肯定会思乡、思念金陵。

老师:客人思念金陵家乡,张岱听到“金陵”一词会思念什么?会思念明朝。 学生16:是思念故国。因为张岱本来就是个不忘明朝故国的人。

老师:这是本课最难的一个问题。你们都能想出来,有这种赏读的本领真是可以写论文

了。同学们把自己在赏读文章时的新发现新见解写成小文章,就是论文。美国小孩一年级就开始写论文,我们也可以写,不要以为写论文是专家、学者、大人的事。像我们就文中问姓名答地点这一问题想透彻了,就可以写成一篇好论文。

四、评点张岱

老师:同学们,我们通过找“痴行”、品“痴景”、议“奇遇”,已经体会到了张岱的痴心,他是个怎样的人呢?请你用“好个______________的张岱”的句式评点张岱其人。 学生1:好个孤独的张岱。

学生2:好个清高的张岱。

学生3:好个痴人张岱。

学生4:好个超凡脱俗的张岱。

学生5:好个痴迷自然的张岱。

学生6:好个思恋故国的张岱。

学生7:好个内心孤独的张岱。

五、在音乐声中试背课文

老师:同学们,通过赏读,我们读懂了张岱其人,那么我们还要背诵张岱其文。大家自由诵读,试背全文。

(师生共背。师背一句,生背一句。在朗朗的书声中下课。)

品 读 细 腻,情 趣 盎 然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

王君

师: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生兴致勃勃背诵“孤山寺北贾亭西”,背诵“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呢,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自评:三言两语的导入,留下了悬念】

师:请一位同学朗诵全文,同学们仔细听,粗步感知一下课文内容。

(生陈熙之读,很有感情,师生简评。)

师:再请一位同学读一遍。这次朗读的要求高了一点儿:这篇短文中,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请你把它找出来。

(一同学举手要求读,也还不错。)

生:老师,我找出来了,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一个舟子在说话。

生:还不仅有舟子呢,前文还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这几处都是矛盾的。

师:同学们好敏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啊?我们是不是应该和张岱商量一下让他改改?嗯,先不要急,等咱们深入专研了课文再作定夺。

师:来,我们一起来再齐诵一遍,这次要求更高了。文中啊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

(生齐读,老师适时多次幽默提醒:没有陈熙之读得好。学生会意,迅速主动调整。) 生:老师,我找出来了,这个字是“痴”。

(学生纷纷表示赞成)

【设计意图:三次朗读,次次要求不一样,抓矛盾是为下文留下伏笔,抓“痴”是抓全文切入点。三次朗读为学生进入文本作了准备。】

师:“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

生:傻,笨!

生:呆。反正就是行为举止不同常人。

师:对,这个张岱啊,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呆人。大家再自由读两遍,咱们讨论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现出特别的呆气了。

(生自由朗读,讨论,纷纷举手。)

生:“是夜更定”,他居然在凌晨的时候去看雪,真不可思议!

生:还自称是一个人驾船去的,胆子可真大。(众笑)

生:还不是一个普通的冬天的凌晨,是“大雪三日,西湖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

师:你把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夸张地读一遍。

(生动情读,有意识地夸大处理了“大”字和“绝”字,师生颔首。)

师:想想,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

师:什么声音都没有。

师:用一个成语如何?

生(想了想):万籁俱寂。

生:一片死寂。

师:这是从哪个感觉器官来描写的?

生:听觉。

师:能从其他角度来写吗?

生:湖上白茫茫的一片,白得刺人的眼睛,人呵出的气,到空中马上就被凝固了,耳边是呼呼的风声,空气都是冰凉的。

师:想象得还可以。能用一成语来表达吗?

生:天寒地冻。

师:好。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你会在家干什么?

生:烤火。

生:缩在被窝里看书睡觉。

生:喝热茶热咖啡聊天。

师:可是张岱,居然在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你看他,是不是有些“异”啊?痴人首先是行痴啊!

(众笑)

生:还有老师,你看张岱,他眼中的西湖雪景我觉得也挺异的。

师:你读读,说说异在哪儿?

(生读,还挺有感情。但是抓耳搔腮说不出来)

师:来,咱们一起读这两句,细细体会一下。

(生读,摇头晃脑的,颇有韵味儿)

生:这幅图嘛,反正就是觉得很异,一会儿大一会儿小的。(众笑)

师:不着急,我来帮你。老师觉得呀,这一句问题也挺多的。你看“天与云与山与水”

多拖沓啊,古人不是说要惜墨如金吗?一连用了四个“与”,我看一个都不用也行。

生:不行,老师。

师:为什么不行?你看我读。

(师去掉四个“与”,很认真地读了)

生:效果不对了。

师:哪点不对,你得说服我。

(大家仿佛表达不出来一样)

师:那我们对比读一读。先去掉,然后照原文读。

(生对比读了一遍)

生:哦,老师,我感觉出来了,这四个“与”并不多余,他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他们就有界限似的。

生: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

师:好样的,有眼光!来,咱们读出天地苍茫的景象。

(生拖长音调读,摇头晃脑,韵味儿十足)

师:还有一个地方,老师不解啊。你说文中那些量词怎么这么怪啊?明明应该是这样的嘛: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湖中人两三个而已。

生:不好,显得好大哟!

师:大有什么不好吗?看得更清楚有什么不好吗?

生:前面的大和后面的小形成鲜明对比,这样才“异”嘛!(众笑)

师:哼,不仅是量词有问题,我还觉得顺序也有问题呢,如果我来写就这样安排“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你看,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清晰,符合人的心理要求嘛!

生:不好,味道全没有了。

师:啥味道?

生:好像作者要把自己融和进苍茫宇宙的那种味道。

师(惊喜的):漂亮!咱们读读最后一句,把那个“而已”的味道读出来。

(生反复读“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教师反复指导“而已”的读法)

师:这“而已”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呀?

生:景啊,人啊,不过是这沧海一粟罢了,算什么呢?就让这“天人合一”吧! (师生惊喜,热烈鼓掌)

师:哦,这同学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的愿望啊!

【设计点评:一翻假设性的对话,一步步引导学生品味痴人之“痴景”,读得细腻读得丰满,读出了内涵读出了妙处。】

生:老师,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突然又写喝酒聊天什么的,是不是意境全破坏了? 师:问得好。说不定这后边还藏着关于“痴人”的秘密呢!咱们先到对话中去找。来,请一同学读读“大喜”一句。

(一生起,读得回肠荡气)

师: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种人,咱们用文言文说出来。

生: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生:湖中焉得有此豪情之人。

生:湖中此人,知音也!

生:志同道合,三生有幸!(众笑)

师: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如何回答?

生(抱拳):彼此彼此!(众大笑)

生(抱拳鞠躬):幸会幸会!(众笑)

师: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师有一疑问啊: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地址,不留电话不留e-mail,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众笑)

生:应该是故意的吧。正如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文中三人都是痴人,何需留名,一留反而就俗了。

生:我想起《还珠格格》中的一个细节,小燕子的哥哥才出现时,尔康他们问他姓名,他不答,只说“一箫一剑走天涯”。(众笑)

师: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啊?

生:他不愿和人深交,他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

生:他只愿融入自然中,和自然为友,而不愿进入世俗的生活。

师:我们现在来看最初我们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楚人数吗?是张岱一不小心犯了一个可笑的错误吗?

生:我懂了,根本就不是失误,根本就是因为他“眼中无人”,知音尚且不顾,何况舟子。(生鼓掌)

师:那他的眼中只有什么呢?

生: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属于自然的。

师:哦,同学们一点拨,老师懂了。世上居然有如此痴人,视世俗世界而不顾,一心要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可是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如此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会不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

生:不会。

师:为何?

生:舟子没有文化,不可能懂他。

师: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

生:他一言不发,摇着头,脸上有一丝琢磨不透的微笑。

师:此时此刻,他心里会说什么呢?

(生蹙眉思考)

师: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张岱心中有寒冰,同学们,找找这个迷,就在全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一。

(生急看,恍然大悟)

生: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岂可因那繁华红尘忘记故国?

生:他想: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

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张岱,绝不媚俗失节,一湖寒冰,就是我的志向。(生鼓掌)

师:同学们,老师非常佩服你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走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

杆,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不仅仅是寄情于山水,而且是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寻找心智的独一。同学们,正如那位同学所说,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凝寒独立是其人格。让我们回顾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那首《江雪》。

(师生齐诵《江雪》)

师:同学们,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

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在动情的朗读中结束全文)

【设计点评:巧设情景,让学生过了一把应用文言文的瘾。痕迹不露的引导、巧妙自然的回扣、水到渠成的点睛都让人感觉酣畅淋漓。】

湖心亭看雪实录

一、激情导入揭示任务

老师:同学们,世界上最动人的表情是什么?(微笑)那什么样的微笑最迷人呢?(真诚的、会心的、发自内心的)我希望同学们能微笑着上我的课,因为这是对我最大的奖励。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1.看图吟诗,导入新课

老师:我们先来欣赏一幅图画,这是一幅什么图?(屏显雪景图)

学生1:雪景图。

老师:能不能用几个词描述一下这幅图?

学生2:银装素裹。

学生3:白雪茫茫。

老师:这样的一幅图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哪首古诗?

学生齐说:《江雪》。

老师:我们师生一同来吟诵这首诗。

(屏显《江雪》诗,师生齐诵,很有感情)

老师:唐代柳宗元的《江雪》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也写了一篇冰清玉洁的雪的文章。现在让我们随着张岱,一起到《湖心亭看雪》!(屏显课题)

2.简介作者,揭示任务

老师:请大家齐读课题。(学生读)

老师:让我们先来认识张岱。(屏显作者概况)请大家特别注意红笔标出的句子,对理解张岱这位特殊的知识分子的性格特点有提示作用。

(老师介绍作者概况)

老师:《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怎么读呢? 学生读:在读中质疑,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

老师:达到什么目的呢?

学生读:读懂张岱,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感知找准切入点

老师:我想请你们班朗读得最好的同学来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一女学生读,读得很有感情,学生齐鼓掌)

老师:大家不约而同地掌声向我传达什么信息?

学生:读得非常好。(简评)

老师:好文要多读。接下来,我们再读一遍课文。这回有一个要求:找出文中一处明显的意思前后矛盾的地方。我读同学们找。

(老师范读,绘声绘色,极富有感染力。)

学生1:我认为矛盾的地方是这两句。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应是独自一人,后面又说“舟中人两三粒”前后矛盾。

老师:这个同学很敏锐。那这个问题是作者的疏忽呢,还是另有奥妙?

学生齐说:另有奥妙。

(却说不出奥妙何在,大家面面相觑)

老师:这问题有难处。我们暂时放一放,说不定读到后面问题就自然解决了。(同学们表示同意)

老师:来,我们一起再有感情地读一遍课文。读后,请找出一个词来概括张岱的性格特点。

(学生齐读,老师也加入其中,并引领学生读,读得很好)

学生:最后一句中的“痴”字概括了作者的形象。(屏显“痴”)

老师:同学们真是独具慧眼,一下就找准了,真厉害!

三、分步赏读领悟情感

1.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

老师:“痴”字用我们的话怎么解释?

学生1:呆。学生2:傻。学生3:笨,行为古怪。

老师: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他的“痴”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屏显:1、张岱的“痴”体现在哪里?找原文句子回答。)

学生读:大雪三日———独往湖心亭看雪。

老师:你找得真准,读得也好,理解能力很强。我们来讨论一下:去湖心亭看雪这件事呆不呆?学生4:呆。

老师:你们也看过雪,你们也很呆吗?

学生4反应过来说:看雪是不呆的,呆就呆在他在特别的天气里去看雪。

老师:怎样的天气?学生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老师:这种情形用古诗怎么说?学生6: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老师:为什么会鸟飞绝,人踪灭?

学生6:因为天气太冷了,冷得不得了。晚上更冷,张岱还晚上去,更显得呆。

老师:像这样奇寒雪夜,你一般在家干什么?学生7:烤火看电视。学生8:在被窝里看书。

老师:可是张岱,居然在这样的天寒地冻的晚上,独自一人去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学生9:清高、孤傲。学生10:孤独,没有朋友,独来独往。 学生11:高傲,不同常人。

老师:当我们了解了张岱是个清高孤傲、没有知己的人,是不是可以解决我们开始遗留下来的问题?

(屏显:解决问题:“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之间是否矛盾?“独”到底怎么理解?)

学生12:我认为“独”字是指张岱内心很孤独,而不是独自一人的意思。

学生13:独是孤独,舟子他们不理解他的心,不知心的人就好像不存在似的。这里并不矛盾。

学生14:这个“独”字更显出他的清高、孤傲。

2.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

老师:孤独的张岱,去湖心亭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老师:写雪景的有两句。我想请男、女同学来分读一遍。男生读前句,女生读后句。男生,请想想:为什么请你们读前句?

学生1:因为这句显得很大气有气势,而男生就很有气势。

老师:很好。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男生读,不够大气。) 老师: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学生3:读好“上下一白”。老师:三个“与”也要重读。男生再读一遍。

老师:这次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

(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

学生4:我认为“与”字不能去掉。“与”字把这些景物连成了一片。

学生5:我也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老师:去掉呢?

学生5: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老师带头鼓掌: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现在女生读一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味? 女生:轻柔点、渺小的味道。

(女生读,读得很轻,量词和“而已”读出了语气)

老师:女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量词读得真好。可我记得小时候,你们做量词填空题:一()人,如果你填成一(粒)人,老师会怎么样?(学生笑。)

老师:你写一粒人,是绝对不行的。那张岱这样用到底妥不妥呢?

(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此句中量词的使用妥当不妥当?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学生6:不要改。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景物的渺小。

学生7:这些量词都缩小了,作者可能是借这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的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

学生8:我认为这不是错用,而是妙笔。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似乎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渺小之感叹。

老师:听到你们这样精彩的发言,真是美的享受。

老师: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学生11:白描。

(屏显: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张岱在自然中如此忘情,表明他对自然有什么

感情?)学生12:热爱自然。学生13:痴迷自然。

3.读文,议“奇遇”,三悟痴心。

老师:清高孤傲、痴迷自然的张岱寒夜去看雪,万万没想到会碰到像自己一样的人。他们这一相遇,心情如何?学生1:大喜。

老师:那我们就高兴地读出大喜句。(学生读)

老师:哪几个词重读,可以更好地表现他们的高兴?学生2:更、此人。(学生再读) 老师:这种人,指什么人?学生3:指有雅兴的人。学生4:指张岱这样的痴人。 老师:痴人碰到痴人,那他们是———志同道合、知己。

老师:“酒逢知己千杯少”。于是,他们痛饮而别。我们把张岱他们在湖上相遇的这一段读一读,注意不要多读。(学生读“到亭上———金陵人,客此”)

老师:非常了不起,异口同声,理解到位。现在请同学们把目光锁定到酒后话别这句话,看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

老师:一般我们是问什么答什么。如果我问你叫什么名字,你答你是南昌人,行吗? 学生7:我知道,是答非所问。问姓名答地点。

老师:很聪明,发现了问题。下面大家根据提示讨论这个问题。

(屏显:新的发现: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提示:你能不能联系作者的思想性格和“金陵”的特殊含义来想想?)

学生8:张岱是个清高的人,那两个人和他一样也很清高。他不想告诉别人自己是谁。 老师:张岱问他姓名,他不答。张岱深究了没有?生气了没有?学生:没有。

老师:如果是我们,问了别人什么,别人不答,我们要么追根问底,要么就生气。而张岱既不深究也不生气,这说明他什么性格?洒脱。超然。

老师:那“金陵”有什么含义?“金陵”是南京。

老师:南京和明朝有什么关系?请你联系作者对明朝的感情来思考。

学生13:客人说是金陵人,张岱就会想起南京。

学生14:客人是金陵人,却住在杭州,肯定会思乡、思念金陵。

老师:客人思念金陵家乡,张岱听到“金陵”一词会思念什么?会思念明朝。 学生16:是思念故国。因为张岱本来就是个不忘明朝故国的人。

老师:这是本课最难的一个问题。你们都能想出来,有这种赏读的本领真是可以写论文

了。同学们把自己在赏读文章时的新发现新见解写成小文章,就是论文。美国小孩一年级就开始写论文,我们也可以写,不要以为写论文是专家、学者、大人的事。像我们就文中问姓名答地点这一问题想透彻了,就可以写成一篇好论文。

四、评点张岱

老师:同学们,我们通过找“痴行”、品“痴景”、议“奇遇”,已经体会到了张岱的痴心,他是个怎样的人呢?请你用“好个______________的张岱”的句式评点张岱其人。 学生1:好个孤独的张岱。

学生2:好个清高的张岱。

学生3:好个痴人张岱。

学生4:好个超凡脱俗的张岱。

学生5:好个痴迷自然的张岱。

学生6:好个思恋故国的张岱。

学生7:好个内心孤独的张岱。

五、在音乐声中试背课文

老师:同学们,通过赏读,我们读懂了张岱其人,那么我们还要背诵张岱其文。大家自由诵读,试背全文。

(师生共背。师背一句,生背一句。在朗朗的书声中下课。)

品 读 细 腻,情 趣 盎 然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

王君

师: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生兴致勃勃背诵“孤山寺北贾亭西”,背诵“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呢,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自评:三言两语的导入,留下了悬念】

师:请一位同学朗诵全文,同学们仔细听,粗步感知一下课文内容。

(生陈熙之读,很有感情,师生简评。)

师:再请一位同学读一遍。这次朗读的要求高了一点儿:这篇短文中,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请你把它找出来。

(一同学举手要求读,也还不错。)

生:老师,我找出来了,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一个舟子在说话。

生:还不仅有舟子呢,前文还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这几处都是矛盾的。

师:同学们好敏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啊?我们是不是应该和张岱商量一下让他改改?嗯,先不要急,等咱们深入专研了课文再作定夺。

师:来,我们一起来再齐诵一遍,这次要求更高了。文中啊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

(生齐读,老师适时多次幽默提醒:没有陈熙之读得好。学生会意,迅速主动调整。) 生:老师,我找出来了,这个字是“痴”。

(学生纷纷表示赞成)

【设计意图:三次朗读,次次要求不一样,抓矛盾是为下文留下伏笔,抓“痴”是抓全文切入点。三次朗读为学生进入文本作了准备。】

师:“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

生:傻,笨!

生:呆。反正就是行为举止不同常人。

师:对,这个张岱啊,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呆人。大家再自由读两遍,咱们讨论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现出特别的呆气了。

(生自由朗读,讨论,纷纷举手。)

生:“是夜更定”,他居然在凌晨的时候去看雪,真不可思议!

生:还自称是一个人驾船去的,胆子可真大。(众笑)

生:还不是一个普通的冬天的凌晨,是“大雪三日,西湖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

师:你把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夸张地读一遍。

(生动情读,有意识地夸大处理了“大”字和“绝”字,师生颔首。)

师:想想,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

师:什么声音都没有。

师:用一个成语如何?

生(想了想):万籁俱寂。

生:一片死寂。

师:这是从哪个感觉器官来描写的?

生:听觉。

师:能从其他角度来写吗?

生:湖上白茫茫的一片,白得刺人的眼睛,人呵出的气,到空中马上就被凝固了,耳边是呼呼的风声,空气都是冰凉的。

师:想象得还可以。能用一成语来表达吗?

生:天寒地冻。

师:好。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你会在家干什么?

生:烤火。

生:缩在被窝里看书睡觉。

生:喝热茶热咖啡聊天。

师:可是张岱,居然在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你看他,是不是有些“异”啊?痴人首先是行痴啊!

(众笑)

生:还有老师,你看张岱,他眼中的西湖雪景我觉得也挺异的。

师:你读读,说说异在哪儿?

(生读,还挺有感情。但是抓耳搔腮说不出来)

师:来,咱们一起读这两句,细细体会一下。

(生读,摇头晃脑的,颇有韵味儿)

生:这幅图嘛,反正就是觉得很异,一会儿大一会儿小的。(众笑)

师:不着急,我来帮你。老师觉得呀,这一句问题也挺多的。你看“天与云与山与水”

多拖沓啊,古人不是说要惜墨如金吗?一连用了四个“与”,我看一个都不用也行。

生:不行,老师。

师:为什么不行?你看我读。

(师去掉四个“与”,很认真地读了)

生:效果不对了。

师:哪点不对,你得说服我。

(大家仿佛表达不出来一样)

师:那我们对比读一读。先去掉,然后照原文读。

(生对比读了一遍)

生:哦,老师,我感觉出来了,这四个“与”并不多余,他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他们就有界限似的。

生: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

师:好样的,有眼光!来,咱们读出天地苍茫的景象。

(生拖长音调读,摇头晃脑,韵味儿十足)

师:还有一个地方,老师不解啊。你说文中那些量词怎么这么怪啊?明明应该是这样的嘛: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湖中人两三个而已。

生:不好,显得好大哟!

师:大有什么不好吗?看得更清楚有什么不好吗?

生:前面的大和后面的小形成鲜明对比,这样才“异”嘛!(众笑)

师:哼,不仅是量词有问题,我还觉得顺序也有问题呢,如果我来写就这样安排“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你看,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清晰,符合人的心理要求嘛!

生:不好,味道全没有了。

师:啥味道?

生:好像作者要把自己融和进苍茫宇宙的那种味道。

师(惊喜的):漂亮!咱们读读最后一句,把那个“而已”的味道读出来。

(生反复读“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教师反复指导“而已”的读法)

师:这“而已”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呀?

生:景啊,人啊,不过是这沧海一粟罢了,算什么呢?就让这“天人合一”吧! (师生惊喜,热烈鼓掌)

师:哦,这同学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的愿望啊!

【设计点评:一翻假设性的对话,一步步引导学生品味痴人之“痴景”,读得细腻读得丰满,读出了内涵读出了妙处。】

生:老师,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突然又写喝酒聊天什么的,是不是意境全破坏了? 师:问得好。说不定这后边还藏着关于“痴人”的秘密呢!咱们先到对话中去找。来,请一同学读读“大喜”一句。

(一生起,读得回肠荡气)

师: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种人,咱们用文言文说出来。

生: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生:湖中焉得有此豪情之人。

生:湖中此人,知音也!

生:志同道合,三生有幸!(众笑)

师: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如何回答?

生(抱拳):彼此彼此!(众大笑)

生(抱拳鞠躬):幸会幸会!(众笑)

师: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师有一疑问啊: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地址,不留电话不留e-mail,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众笑)

生:应该是故意的吧。正如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文中三人都是痴人,何需留名,一留反而就俗了。

生:我想起《还珠格格》中的一个细节,小燕子的哥哥才出现时,尔康他们问他姓名,他不答,只说“一箫一剑走天涯”。(众笑)

师: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啊?

生:他不愿和人深交,他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

生:他只愿融入自然中,和自然为友,而不愿进入世俗的生活。

师:我们现在来看最初我们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楚人数吗?是张岱一不小心犯了一个可笑的错误吗?

生:我懂了,根本就不是失误,根本就是因为他“眼中无人”,知音尚且不顾,何况舟子。(生鼓掌)

师:那他的眼中只有什么呢?

生: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属于自然的。

师:哦,同学们一点拨,老师懂了。世上居然有如此痴人,视世俗世界而不顾,一心要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可是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如此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会不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

生:不会。

师:为何?

生:舟子没有文化,不可能懂他。

师: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

生:他一言不发,摇着头,脸上有一丝琢磨不透的微笑。

师:此时此刻,他心里会说什么呢?

(生蹙眉思考)

师: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张岱心中有寒冰,同学们,找找这个迷,就在全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一。

(生急看,恍然大悟)

生: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岂可因那繁华红尘忘记故国?

生:他想: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

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张岱,绝不媚俗失节,一湖寒冰,就是我的志向。(生鼓掌)

师:同学们,老师非常佩服你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走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

杆,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不仅仅是寄情于山水,而且是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寻找心智的独一。同学们,正如那位同学所说,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凝寒独立是其人格。让我们回顾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那首《江雪》。

(师生齐诵《江雪》)

师:同学们,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

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在动情的朗读中结束全文)

【设计点评:巧设情景,让学生过了一把应用文言文的瘾。痕迹不露的引导、巧妙自然的回扣、水到渠成的点睛都让人感觉酣畅淋漓。】


相关内容

  • 名师(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集锦(王君篇)
  • 王君,重庆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优秀教师,全国中语教改新星,重庆市骨干教师.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在国家级报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 150 多篇,近 10 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语文教学通讯><教育文摘周报>等多家报刊推荐为封面人物.头版人物.曾应邀 ...

  •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
  •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的语言风格.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 2.雪后奇景的赏析.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 ...

  • 余映潮老师[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 余映潮老师<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熟悉课文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 ...

  • 教学实录集--余映潮
  • 余映潮教学实录汇集(1) 1. <我的叔叔于勒> 2. <云南的歌会> 3. <说屏> 4. <记承天寺夜游> 5. <狼> 余映潮<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请同学们读作家作品简介. ...

  • 奇闻实录:我去地狱亲见阎王,阎王答应给我延寿
  • 特别提示:本文作者是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创始人晋美彭措法王的弟子,法王圆寂后她亦皈依龙多活佛.俄波活佛等大德学法.她也是五明佛学院扶贫会四位永久工作人员之一.本文转载自珍宝生源的博客,原文标题为<我与死神对话>,链接地址为: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 ...

  •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实录
  •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王亚利 (课件播放钢琴曲<Kisstherain>,营造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同时,以此作为背景音乐引入新课) 一.引入新课 师: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 ...

  • 关于过桥米线的传说那么多,到底哪个是真的?
  • 为过桥米线拨乱反正? 王璞,美食专栏作者.微信公众号:馋人事务所. 你对过桥米线了解多少? 相信只要吃过过桥米线的人肯定都看到过餐厅里贴着这样的一个唯美感人的爱情故事吧! 故事的确很美好,但--你真的信吗?反正,我是但凡看到"从前"."有一天"一出现,就真的看 ...

  • [湖滩上,有一对天鹅]教学实录
  •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儿童文学作家腾毓旭的一首意境优雅的小诗.诗人以淡定的心境.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一幅人类与自然融融共处的和谐画面.蓝天.湖滩.天鹅.孩子诗中不仅流动着一幅幅色彩明丽的画面,更流淌着一股股温馨可人的爱意.这淡淡的爱意与诗中的自然美景相伴相随,融为一体,传达出一种令人心醉的神韵. ...

  • 盐边县代理发表职称论文发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盐边县代理发表职称论文发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论文选题题目 盐边县代理发表职称论文发表-以下是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职称论文发表选题参考题目,均采用云论文发表选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