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中第一支到达陕北根据地的红军部队是哪一支?

核心提示:毛泽东后来曾经评价说:“徐海东之由陕南经陇东入陕北,乃偶然做成中央红军之向导。”

本文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作者:曲爱国 张从田,原题:《红25军与陕甘红军会师》

陕甘苏区,位于陕西省和甘肃省的交界地区,包括陕甘边和陕北两块革命根据地。这块苏区是历经艰难曲折而发展起来的,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全国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革命根据地。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陕西省委先后发动了清涧起义、渭华起义等,举起了武装斗争的旗帜。1932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成立,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先后任总指挥,在陕甘边开展游击战争。同年12月,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开始创建苏区。至1934年11月,形成了以南梁为中心的纵横各七十公里的陕甘边苏区。与此同时,陕北地区的游击战争也逐步发展,开辟出了陕北苏区,并于1934年底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27军。1935年2月,中共陕甘边和陕北特委举行联会议;决定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和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在刘志丹的统一指挥下,红26军和红27军相互配合,粉碎了陕、甘、宁、晋四省军阀发动的第二次“围剿”,解放了延长、延川、安塞、靖边、保安(今志丹)六座县城,使陕甘边、陕北两个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革命力量有了新的发展,主力红军发展到五千余人,并成立了陕甘边工农民主政府和陕北工农民主政府。到1935年9月,陕甘苏区已在陕甘两省的二十余县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拥有人口约90万,为中国革命保留了一块巩固的根据地,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主力由南方向北方战略转移的立足点。

1935年9月,红25军率先结束长征,到达陕甘苏区,与陕甘红军胜利会师,从而拉开了各路红军会师陕北的帷幕。

红25军到达陕甘苏区

马鸿宾第35师连战皆败,气焰顿失。其他国民党军部队也慑于红25军的战斗力,暂时不敢逼近。红25军西进金龙庙,威逼崇信县城;南下什字镇,逼近灵台县城,并在崇信与灵台之间的上良镇、梁原镇、赤城镇等地积极活动。军部每天都派人搜集报纸,访问客商,极力探寻有关主力红军北上的动向。但由于张国焘的阻挠,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滞留于川西北地区迟迟无法北上,加之双方没有电台联络,红25军始终无法得到主力红军活动的准确消息。

这时,红25军已经在陇东的隆德、平凉、泾川、灵台、崇信、华亭等广大地区活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并切断西(安)兰(州)公路有力地牵制和吸引了国民党军的力量,打乱了国民党军围堵红军的部署,在一定时期内减轻了主力红军的压力,有力地配合了主力红军的行动。

国民党军被迫抽调更多的兵力围堵红25军。国民党军第6师第17旅由兰州乘汽车到达泾川县城,第35师也向泾川附近开进,位于陕甘边之第51军第113师则由凤翔、清水向北推进到陇县、马鹿镇一带,第3军第12师由武山、甘谷等地向华亭方向前进,逐步形成对红25军的合围之势。

国民党军日益迫近,主力红军却不知去向。红25军部队连日在大雨和泥泞中行军作战已经非常疲劳,伤病员也难以安置,如果继续进行无后方依托的行动将十分不利。中共鄂豫陕省委研究后,决定按照沣峪口会议所确定的北上方针,不再等候与北上的主力红军会师,而是立即北上陕甘革命根据地,首先与陕甘红军会师。

8月30日,红25军为进一步调动敌人,打开入陕通道,突然掉头西进,进入华亭境内,接着由安口镇转向北进,于31日晚在平凉县城以东的四十里铺涉过泾河,向东北方向经由镇原、庆阳县境兼程前进。国民党军第35师以骑兵团和一个步兵团跟踪追击,红25军先后在西峰镇、赤城源两次打退敌骑兵的尾追,于9月3日渡过马莲河,进抵合水县板桥镇宿营。

9月4日晨,红25军准备由板桥镇出发继续前进。军参谋长戴季英集合部队讲话,由于时间过长,耽误了出发时间,加之警戒疏忽,国民党军骑兵悄然而至。部队出发后,后卫红225团3营突然遭到袭击。3营打退敌骑兵袭击后,官兵杀得性起,奋勇追击敌人。不料敌骑兵团主力到达,从两翼展开包围,步兵也随之到达,从正面猛攻,3营陷入包围。徐海东接报,从前卫部队飞马赶到后尾,亲自指挥该团2营投入战斗,掩护3营突围。但因敌众我寡,部队被冲散。

板桥镇,位于马莲河与台水川的汇流处且与川塬相连,沟壑纵横,地形复杂。马家军多为回民,兵强马壮,作战凶猛剽悍,加上官兵都是当地人,善于山地作战,步兵与骑兵配合默契,进攻异常凶猛。激战中,敌人发现了骑马的徐海东,认定是红军高级军官,遂打马狂追,高叫“捉活的!”危急关头,红225团1营营长韩先楚、营政委刘震带领部队主动出击,抢占山头,以猛烈的火力制止了敌人的进攻,掩护徐海东率部突出包围。此战,红25军损失二百余人,红225团团长方炳仁壮烈牺牲。

红25军迅速与国民党军脱离接触,在东华池、太白镇之间渡过葫芦河,沿陕甘边界的崇山峻岭继续向北前进。这里位于子午岭山区,重峦叠嶂,遍山梢林,野兽出没,地瘠民贫,人烟稀少,无粮可筹,加之道路崎岖难行,战士体力消耗很大。尽管部队千方百计节约粮食,最后还是全军断粮。连续两天,官兵粒米未进,许多人饥不可支,走着走着就昏倒在地。就在无计可施的时候,恰遇一位赶羊商贩,军经理处立即以一块大洋一只羊的高价全部买下其贩运的五百多只羊,暂时解除了饥荒,才使部队得以继续前进。

9月7日,部队终于走出山区,到达保安(今志丹)县合水东北的豹子川(今属华池县)。这里已经进入了陕甘根据地,艰苦的转战即将结束,与陕北红军的会师就在眼前。

中共鄂豫陕省委在豹子川召开会议,决定由程子华代理中共鄂豫陕省委书记兼红25军政治委员,徐海东任红25军军长,戴季英任参谋长,郭述申任政治部主任。同时对部队进行进入陕甘革命根据地与陕甘红军会师的政治动员,要求官兵整顿军容,遵守纪律,注意团结,讲究礼节,尊重地方政府,虚心向兄弟的陕甘红军学习,向根据地人民学习。

9日,红25军抵达保安(今志丹)县永宁山,与陕甘革命根据地党组织取得了联系。稍作休息后,红25军在陕甘苏区党组织、红军和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声中,向永坪镇开进。一路上,根据地人民群众送水送饭,送米送柴,送鞋送袜,到处可见到欢迎红25军的标语,听到热烈欢迎的口号。一首陕北民歌唱道:“一杆杆红旗空中飘,红25军上来了。来到陕甘洛河川,劳动百姓好喜欢。”陕甘党组织和人民的热情,使艰苦转战的红25军重新感受到了根据地的温暖,深受感动。

经过四天行军,9月15日,红25军到达延川县永坪镇。至此,红25军经过两个月的艰苦转战,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这时,全军总共有三千四百多人。毛泽东后来曾经评价说:“徐海东之由陕南经陇东入陕北,乃偶然做成中央红军之向导。”

从1934年11月离开鄂豫皖地区,红25军的长征历时十个月,行程近万里,在与中央长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独立决策,独立行动,不但冲破了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而且开辟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并成为红军长征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队伍。在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红25军的行动在中国革命形势急骤变化的棋盘上,投下了一枚举足轻重的棋子。

永坪会师,组建红15军团

中共陕甘边特委、军委得悉红25军到达永宁山的消息后,立即写信报告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并派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陕甘边军事委员会主席刘景范前往迎接。

西北工委组织部印发了《为欢迎红二十五军北上给各级党部的紧急通知》,《通知》指出:“这一胜利的红二十五军、二十六军、二十七军的会合,是争取陕甘、川陕的联系及联系全国各苏区,在苏维埃中央政府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下的一致行动。为苏维埃在整个西北及全中国的胜利而斗争的这个伟大胜利消息,使我们西北劳苦群众听见了,没有一个不手舞足蹈、鼓掌欢迎与庆祝的。我们党应该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动员全体党员及全苏区的每个劳苦群众,欢迎红二十五军上陕甘[同]红军的会合,庆祝红二十五军北上的伟大胜利”,并要求各级党组织立刻动员起来,举行各种形式的欢迎会与庆祝会,散发传单,广贴标浯,发动群众捐助各种食品与鞋袜,派代表慰问,欢迎远征的红25军。

正在安定县王家湾休整的陕北红军接到《通知》后,红26军军长兼政委刘志丹亲自起草《欢迎红二十五军的指令》,并主持召开红军干部会议,讨论欢迎红25军的有关事项。刘志丹在会上讲话,指出:红25军到陕甘根据地是一件大喜事,革命的力量更加强大了。红25军是老红军,他们带来了建设红军的经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大家不要放过。两军会合后,我们要有好饭让给老大哥吃,有好房让给老大哥住;调什么就给什么,不能讲价钱;打仗要配合,缴获战利品要互相推让。总之,要照顾大局,绝不能有本位主义。会议同时决定,部队立即结束休整,准备南下与红25军会合。

9月16日,刘志丹率领红26、红27军到达永坪镇,与红25军胜利会师。

9月17日,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与中共鄂豫陕省委在永坪镇召开联席会议。为了统一党的领导和集中兵力,统一指挥作战,会议决定:撤销中共西北工委和鄂豫陕省委,成立中共陕甘晋省委员会,朱理治任书记,郭洪涛任副书记;改组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聂洪钧任主席,戴季英兼任参谋长;撤销红25、红26、红27军番号,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高岗任政治部主任,郭述申任副主任。

9月18日,在永坪镇举行盛大的军民联欢大会,庆祝红25军与陕甘红军胜利会师和纪念九一八事变四周年。刘志丹、徐海东、郭述申、聂洪钧、朱理治分别代表陕甘革命根据地军民、红25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共西北工委讲话,号召全体军民互相学习,加强团结,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坚决粉碎敌人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为巩固和扩大陕甘革命根据地而奋斗。

会后,红25、红26、红27军部队在中共中央西北代表团和陕甘晋省委的主持下,合编为红15军团,三个军依次改编为第75、第78、第81师。整编后的红15军团,合计三个师九个团,共七千余人。

红25军与陕甘红军的永坪会师,是中国工农红军在西北大会师的前奏。而红15军团的建立,对粉碎国民党军对陕甘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巩固和扩大陕北根据地,迎接党中央和主力红军北上,推动革命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的劳山战役、榆林桥战斗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陕甘革命根据地,壮大了红军的力量。战役中缴获的大量物品,使红15军团的武器装备得到改善,服装给养得到补充,为迎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到来创造了有利条件。

核心提示:毛泽东后来曾经评价说:“徐海东之由陕南经陇东入陕北,乃偶然做成中央红军之向导。”

本文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作者:曲爱国 张从田,原题:《红25军与陕甘红军会师》

陕甘苏区,位于陕西省和甘肃省的交界地区,包括陕甘边和陕北两块革命根据地。这块苏区是历经艰难曲折而发展起来的,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全国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革命根据地。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陕西省委先后发动了清涧起义、渭华起义等,举起了武装斗争的旗帜。1932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成立,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先后任总指挥,在陕甘边开展游击战争。同年12月,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开始创建苏区。至1934年11月,形成了以南梁为中心的纵横各七十公里的陕甘边苏区。与此同时,陕北地区的游击战争也逐步发展,开辟出了陕北苏区,并于1934年底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27军。1935年2月,中共陕甘边和陕北特委举行联会议;决定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和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在刘志丹的统一指挥下,红26军和红27军相互配合,粉碎了陕、甘、宁、晋四省军阀发动的第二次“围剿”,解放了延长、延川、安塞、靖边、保安(今志丹)六座县城,使陕甘边、陕北两个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革命力量有了新的发展,主力红军发展到五千余人,并成立了陕甘边工农民主政府和陕北工农民主政府。到1935年9月,陕甘苏区已在陕甘两省的二十余县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拥有人口约90万,为中国革命保留了一块巩固的根据地,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主力由南方向北方战略转移的立足点。

1935年9月,红25军率先结束长征,到达陕甘苏区,与陕甘红军胜利会师,从而拉开了各路红军会师陕北的帷幕。

红25军到达陕甘苏区

马鸿宾第35师连战皆败,气焰顿失。其他国民党军部队也慑于红25军的战斗力,暂时不敢逼近。红25军西进金龙庙,威逼崇信县城;南下什字镇,逼近灵台县城,并在崇信与灵台之间的上良镇、梁原镇、赤城镇等地积极活动。军部每天都派人搜集报纸,访问客商,极力探寻有关主力红军北上的动向。但由于张国焘的阻挠,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滞留于川西北地区迟迟无法北上,加之双方没有电台联络,红25军始终无法得到主力红军活动的准确消息。

这时,红25军已经在陇东的隆德、平凉、泾川、灵台、崇信、华亭等广大地区活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并切断西(安)兰(州)公路有力地牵制和吸引了国民党军的力量,打乱了国民党军围堵红军的部署,在一定时期内减轻了主力红军的压力,有力地配合了主力红军的行动。

国民党军被迫抽调更多的兵力围堵红25军。国民党军第6师第17旅由兰州乘汽车到达泾川县城,第35师也向泾川附近开进,位于陕甘边之第51军第113师则由凤翔、清水向北推进到陇县、马鹿镇一带,第3军第12师由武山、甘谷等地向华亭方向前进,逐步形成对红25军的合围之势。

国民党军日益迫近,主力红军却不知去向。红25军部队连日在大雨和泥泞中行军作战已经非常疲劳,伤病员也难以安置,如果继续进行无后方依托的行动将十分不利。中共鄂豫陕省委研究后,决定按照沣峪口会议所确定的北上方针,不再等候与北上的主力红军会师,而是立即北上陕甘革命根据地,首先与陕甘红军会师。

8月30日,红25军为进一步调动敌人,打开入陕通道,突然掉头西进,进入华亭境内,接着由安口镇转向北进,于31日晚在平凉县城以东的四十里铺涉过泾河,向东北方向经由镇原、庆阳县境兼程前进。国民党军第35师以骑兵团和一个步兵团跟踪追击,红25军先后在西峰镇、赤城源两次打退敌骑兵的尾追,于9月3日渡过马莲河,进抵合水县板桥镇宿营。

9月4日晨,红25军准备由板桥镇出发继续前进。军参谋长戴季英集合部队讲话,由于时间过长,耽误了出发时间,加之警戒疏忽,国民党军骑兵悄然而至。部队出发后,后卫红225团3营突然遭到袭击。3营打退敌骑兵袭击后,官兵杀得性起,奋勇追击敌人。不料敌骑兵团主力到达,从两翼展开包围,步兵也随之到达,从正面猛攻,3营陷入包围。徐海东接报,从前卫部队飞马赶到后尾,亲自指挥该团2营投入战斗,掩护3营突围。但因敌众我寡,部队被冲散。

板桥镇,位于马莲河与台水川的汇流处且与川塬相连,沟壑纵横,地形复杂。马家军多为回民,兵强马壮,作战凶猛剽悍,加上官兵都是当地人,善于山地作战,步兵与骑兵配合默契,进攻异常凶猛。激战中,敌人发现了骑马的徐海东,认定是红军高级军官,遂打马狂追,高叫“捉活的!”危急关头,红225团1营营长韩先楚、营政委刘震带领部队主动出击,抢占山头,以猛烈的火力制止了敌人的进攻,掩护徐海东率部突出包围。此战,红25军损失二百余人,红225团团长方炳仁壮烈牺牲。

红25军迅速与国民党军脱离接触,在东华池、太白镇之间渡过葫芦河,沿陕甘边界的崇山峻岭继续向北前进。这里位于子午岭山区,重峦叠嶂,遍山梢林,野兽出没,地瘠民贫,人烟稀少,无粮可筹,加之道路崎岖难行,战士体力消耗很大。尽管部队千方百计节约粮食,最后还是全军断粮。连续两天,官兵粒米未进,许多人饥不可支,走着走着就昏倒在地。就在无计可施的时候,恰遇一位赶羊商贩,军经理处立即以一块大洋一只羊的高价全部买下其贩运的五百多只羊,暂时解除了饥荒,才使部队得以继续前进。

9月7日,部队终于走出山区,到达保安(今志丹)县合水东北的豹子川(今属华池县)。这里已经进入了陕甘根据地,艰苦的转战即将结束,与陕北红军的会师就在眼前。

中共鄂豫陕省委在豹子川召开会议,决定由程子华代理中共鄂豫陕省委书记兼红25军政治委员,徐海东任红25军军长,戴季英任参谋长,郭述申任政治部主任。同时对部队进行进入陕甘革命根据地与陕甘红军会师的政治动员,要求官兵整顿军容,遵守纪律,注意团结,讲究礼节,尊重地方政府,虚心向兄弟的陕甘红军学习,向根据地人民学习。

9日,红25军抵达保安(今志丹)县永宁山,与陕甘革命根据地党组织取得了联系。稍作休息后,红25军在陕甘苏区党组织、红军和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声中,向永坪镇开进。一路上,根据地人民群众送水送饭,送米送柴,送鞋送袜,到处可见到欢迎红25军的标语,听到热烈欢迎的口号。一首陕北民歌唱道:“一杆杆红旗空中飘,红25军上来了。来到陕甘洛河川,劳动百姓好喜欢。”陕甘党组织和人民的热情,使艰苦转战的红25军重新感受到了根据地的温暖,深受感动。

经过四天行军,9月15日,红25军到达延川县永坪镇。至此,红25军经过两个月的艰苦转战,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这时,全军总共有三千四百多人。毛泽东后来曾经评价说:“徐海东之由陕南经陇东入陕北,乃偶然做成中央红军之向导。”

从1934年11月离开鄂豫皖地区,红25军的长征历时十个月,行程近万里,在与中央长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独立决策,独立行动,不但冲破了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而且开辟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并成为红军长征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队伍。在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红25军的行动在中国革命形势急骤变化的棋盘上,投下了一枚举足轻重的棋子。

永坪会师,组建红15军团

中共陕甘边特委、军委得悉红25军到达永宁山的消息后,立即写信报告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并派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陕甘边军事委员会主席刘景范前往迎接。

西北工委组织部印发了《为欢迎红二十五军北上给各级党部的紧急通知》,《通知》指出:“这一胜利的红二十五军、二十六军、二十七军的会合,是争取陕甘、川陕的联系及联系全国各苏区,在苏维埃中央政府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下的一致行动。为苏维埃在整个西北及全中国的胜利而斗争的这个伟大胜利消息,使我们西北劳苦群众听见了,没有一个不手舞足蹈、鼓掌欢迎与庆祝的。我们党应该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动员全体党员及全苏区的每个劳苦群众,欢迎红二十五军上陕甘[同]红军的会合,庆祝红二十五军北上的伟大胜利”,并要求各级党组织立刻动员起来,举行各种形式的欢迎会与庆祝会,散发传单,广贴标浯,发动群众捐助各种食品与鞋袜,派代表慰问,欢迎远征的红25军。

正在安定县王家湾休整的陕北红军接到《通知》后,红26军军长兼政委刘志丹亲自起草《欢迎红二十五军的指令》,并主持召开红军干部会议,讨论欢迎红25军的有关事项。刘志丹在会上讲话,指出:红25军到陕甘根据地是一件大喜事,革命的力量更加强大了。红25军是老红军,他们带来了建设红军的经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大家不要放过。两军会合后,我们要有好饭让给老大哥吃,有好房让给老大哥住;调什么就给什么,不能讲价钱;打仗要配合,缴获战利品要互相推让。总之,要照顾大局,绝不能有本位主义。会议同时决定,部队立即结束休整,准备南下与红25军会合。

9月16日,刘志丹率领红26、红27军到达永坪镇,与红25军胜利会师。

9月17日,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与中共鄂豫陕省委在永坪镇召开联席会议。为了统一党的领导和集中兵力,统一指挥作战,会议决定:撤销中共西北工委和鄂豫陕省委,成立中共陕甘晋省委员会,朱理治任书记,郭洪涛任副书记;改组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聂洪钧任主席,戴季英兼任参谋长;撤销红25、红26、红27军番号,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高岗任政治部主任,郭述申任副主任。

9月18日,在永坪镇举行盛大的军民联欢大会,庆祝红25军与陕甘红军胜利会师和纪念九一八事变四周年。刘志丹、徐海东、郭述申、聂洪钧、朱理治分别代表陕甘革命根据地军民、红25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共西北工委讲话,号召全体军民互相学习,加强团结,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坚决粉碎敌人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为巩固和扩大陕甘革命根据地而奋斗。

会后,红25、红26、红27军部队在中共中央西北代表团和陕甘晋省委的主持下,合编为红15军团,三个军依次改编为第75、第78、第81师。整编后的红15军团,合计三个师九个团,共七千余人。

红25军与陕甘红军的永坪会师,是中国工农红军在西北大会师的前奏。而红15军团的建立,对粉碎国民党军对陕甘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巩固和扩大陕北根据地,迎接党中央和主力红军北上,推动革命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的劳山战役、榆林桥战斗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陕甘革命根据地,壮大了红军的力量。战役中缴获的大量物品,使红15军团的武器装备得到改善,服装给养得到补充,为迎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到来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关内容

  • 回顾红军长征路
  •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了长征.1936年10月,最后一支红军抵达陕北,结束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历程.红军铁流两万里,从东南地区转移到西北,进入接近华北抗日前线的陕甘宁.中国革命力量重新在西北建立了新的战略基地,为随后迎接全国 ...

  • 解读长征(10):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还剩多少兵力?
  • 作者:军史专家.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 姜廷玉 央广网8月31日消息 1934年秋,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被迫长征.那么长征期间,中央红军的兵力发生了哪些变化?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还有多少兵力?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军委第一野战纵队(由红军总部 ...

  • 红军长征与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 红军长征与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2016-12-08 09:33 石仲泉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这次交流我想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红军长征历史的简单概括,也就是长征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基本内涵是什么.第二,如何看待遵义会议伟大的转折.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党的领导核心.第三,如何看待长征精神 ...

  • 长征中的女红军
  • 长征中的女红军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时,对于女同志参加长征,党中央和中革军委当时规定了3个条件:一是共产党员,政治可靠:二是有独立工作能力,会做群众工作:三是要身强体壮,能适应艰苦环境.经过严格筛选和把关,最终确定参加长征的女同志共有32人:蔡畅.邓颖超.康克清.贺子珍.刘英. ...

  • 重读长征之二·中央红军长征中如何果断结束陕北肃反
  • 2016-10-09 18:03 凤凰历史 黄勇 1935年9月10日,中共中央识破了张国焘的分裂阴谋,毅然率红1.3军团主力组成陕甘支队,单独北上,一路斩关夺隘,于8天后到达甘肃宕县的哈达铺.此时,由于张国焘的破坏,红四方面军已南下,原定建立川陕甘新苏区的计划完全落空.而中央红军已由一年前从江西出 ...

  • 岷山千雪:红军长征在甘肃概略
  • 一.红25军首先进入甘肃 公元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诞生于鄂豫皖苏区的红25军3000多人,于公元1934年11月开始转移.公元1935年8月1日,在陕甘交界的双石铺,消灭胡宗南部4个连后,经凤县西进入甘肃.8月3日,攻克两当县城.然后挥师北上 ...

  • 从完整意义上认识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 广义上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九一八事变后,各路红军以北上抗日.应对国民党围剿.扩大革命根据地.打通同苏联的通道为主要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长途征战;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最困难的情况下,同时与国民党军队.恶劣自然条件.党内错误路线进行斗争,并对少数民族及地方群众进行教育 ...

  • 长征路上的那些"孤军"
  • 慷慨赴死 央视电视剧<绝命后卫师>热映,80年前那支为红军突破湘江浴血奋战全军覆灭的红军第三十四师,其悲壮的历史,通过电视艺术再现于人们面前. 红军第三十四师,奉命在长征途中担任全军后卫,在红军向西突破湘江期间奉命坚守阵地狙击数倍于己的敌军,战至最后,终于保障红军主力突破湘江,而自己却被 ...

  • 6.长征知识问答
  • 长征知识问答 1.1929年12月邓小平.张云逸等百色起义,了工农红军第七军,邓小平任(A). A.政治委员和前委书记 B.军长 C.总指挥 2.下列哪一项不是遵义会议的内容(C). A.全力纠正了"左"倾错误 B.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主张 C.选择毛泽东为中共主席 3.井冈山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