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说课稿
文法学院 2014级汉语言文学(1)班 陈皓 1405060113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咏雪》,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分析、说学生情况、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实施、说教学延伸及说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
《咏雪》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世说新语》二则中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以“人间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的感情。《陈太丘与友期》这篇课文讲述了儿童陈元方小小年纪但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优秀品质,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描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与无尽的爱,以及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十分令人感动;《散步》这篇课文描写了祖孙三代一家人散步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金色花》与《荷叶·母亲》这两首诗歌都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深切地表达了子女对母亲的感激和爱恋。
《咏雪》这篇文章讲的是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展现了家庭和美温馨的一面,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的画面,展现了一个典型的书香世家。本文只有70多字,却鲜明地塑造了谢安、谢朗、谢道韫这三个人物。“咏雪”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由此也有了“柳絮才高、咏雪之才、咏絮才”等典故。
二、说学生情况先一般再具体,逻辑混乱
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文言文阅读也有了初步的鉴赏能力,为学习这篇文言文打下了基础。本班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理解语言的的绘画美。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知识掌握不够,阅读感悟能力较差,对于文章的感悟、欣赏层次较低,需要教师加以引导。这是一篇文言文,阅读是学生感受课文的最好方法,在朗读中,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七年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对于文章语气、节奏的把握不够准确,不能深层次的领悟文章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格式不对
新课标中第四阶段的目标,培养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养成阅读习惯。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能听出
讨论的焦点,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所以针对我班学生的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1.学生在快速朗读全文的基础上,掌握“俄而、骤、欣然、差可拟、因”等文言词语;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能够快速流利的阅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掌握咏雪名句,明确比喻之精妙在于神似而非形似。
2.学生在朗读全文、思考讨论的基础上,体会文章语言的巧妙,掌握本文的写作思路。学生在分析人物的基础上,学习通过课文中两种不同的比喻体会描写事物着重在于神似而非形似。
3.学生在分析人物的基础上,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4.学生能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感受文化古人的情操,感受文化魅力,最终达到提高文学审美素养的目的。
教学重点
学生可以熟练地诵读课文,掌握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欣赏咏雪名句,感受课文中两种比喻的妙处。
四、说教法学法
因为语文教学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等教学原则和“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的规律”等规律,在写作过程中要注重神似的写作手法等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时因为本班课堂活跃积极的的课堂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教学环境,以及我自身的语文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和七年级阶段及本班学生的积极进取的学习特点,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因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一)讲授法
我将向学生介绍课文作者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知讲,分析文章主旨,然后让学生先结合课下注释自行朗读课文,根据学生读课文的情况,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再利用范读音频纠正学生字音,并配合板书设计。在运用讲授法时,我会注意启发学生,讲授的内容也会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便于学生学习。运用此方法的目的是发展学生智能,陶冶学生性情,便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
(二)讨论法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课文中的两种不同比喻孰优孰劣的问题,我会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全班再次进行讨论。最后给出评价并进行总结。运用此方法的目的是为学生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
信息呈立体交叉式传递,也更能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和“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新理念。
(三)谈话法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从多方面设计学生乐于讨论的话题。比如在课堂中,我会问同学们在生活中观察到的雪是什么样的,并让同学们自由发言,并用自己的话描述雪的形态。谈话教学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调动课堂氛围。
(四)演示法
这节课我还准备了一些图片和电影动画片段,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是为复述课文提供了素材,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运用此方法的目的是教师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手段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五)复述法
课堂上学生朗读课文以后,找几位同学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运用此方法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多说,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教学实施
由于本篇课文是学生升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准备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我的课堂结构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品味语言,小组讨论--强化理解,课堂小结--升华主题五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本次教学我采用问题导入法,利用谜语向学生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出本文的主题---咏雪,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学过的有关描写“雪”的诗句,进而带领学生走入“咏雪”的书香世家,最后教师板书课文标题。此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由于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在导入课文之后,我便请学生根据课文注释及工具书标注字音,字义,自行朗读课文,在朗读的形式上,我力求做到个别读与集体读、小组读与全班读相结合,从而力争读准字音,读好。然后再为学生播放范读录音,以便对学生的朗读节奏进行指导。(此环节的目的是促使学生积累生字词,提高识字写字能力;训练朗读能力;简要概述文章内容,增强表达能力。)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在把握字音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翻译理解。第一步是翻译,在课文翻译这一教学环节当中,我先引导学生落实文言字词,并结合翻译方法,如增添法、替换法等,然后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试着翻译全文,其间老师进行点拨,师生一起合作解答疑难;接着再请学生翻译全文,这样便使学生能够大致地了解课文内容;当然,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还是注重朗读,在读中翻译,在读中理解。
(四)小组讨论--强化理解
在理解课文大意并且弄清字词的基础上,我会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并说出理由。如:文中的这一家人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下聚会的?从哪里看出来?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又什么不同?“公大笑”一句省略了谢安的话,如果你是谢安,你会说出什么话来?把雪比作“柳絮因风起”和“撒盐空中”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我会请学生先朗读再小组讨论,之后班级交流。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做出答案,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五)课堂小结--升华主题
我先将本课知识点串讲一遍,然后由学生思考课文的主旨是什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最后学生各抒己见,我加以总结。(此环节的目的是既让学生对须掌握的知识点有明确的认识,使学生系统地学习知识,又有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延伸
因为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强调优秀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健全人格得到培养。本次课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描写事物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描写事物重在神似而非形似,所以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这一理念,我认为有必要进行教学延伸。
我会以诗歌的方式进行教学延伸,让学生在本课的最后欣赏席慕蓉的诗歌《溶雪的时刻》,然后课上进行交流,说出这首诗歌精髓所在。采用诗歌延伸有利于促使学生放飞想象,培养创新思维,课堂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表达能力。
用席慕蓉的这首诗歌来进行延伸是因为这首诗歌与课文主题相对应,同样是描写雪,并且很好的写出了雪的神韵,可以让学生在加深对课文理解的同时,又领略到不同风格的雪的描写。教学延伸这一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即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发展学生个性。
七、说板书设计
因为板书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出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因为要让学生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疏通文意,因为要达到使学生理解课文中心思想的教学目的,因为本次课堂讲授、讨论、谈话式的教学情景,因为本课的内容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因为我擅长归纳总结的方法,因此,我运用了“归纳概括法”来设计板书,以此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咏雪
撒盐空中---色、形 柳絮因风起---形、神
神形兼备
此板书清晰直观,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此设计的目的是既符合我教学的三维目标,又在教学实际中与教法相辅相成,强化了学生的直观形象,使学生直观的看到课文的重点以及中心思想,便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咏雪》说课稿
文法学院 2014级汉语言文学(1)班 陈皓 1405060113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咏雪》,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分析、说学生情况、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实施、说教学延伸及说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
《咏雪》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世说新语》二则中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以“人间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的感情。《陈太丘与友期》这篇课文讲述了儿童陈元方小小年纪但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优秀品质,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描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与无尽的爱,以及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十分令人感动;《散步》这篇课文描写了祖孙三代一家人散步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金色花》与《荷叶·母亲》这两首诗歌都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深切地表达了子女对母亲的感激和爱恋。
《咏雪》这篇文章讲的是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展现了家庭和美温馨的一面,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的画面,展现了一个典型的书香世家。本文只有70多字,却鲜明地塑造了谢安、谢朗、谢道韫这三个人物。“咏雪”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由此也有了“柳絮才高、咏雪之才、咏絮才”等典故。
二、说学生情况先一般再具体,逻辑混乱
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文言文阅读也有了初步的鉴赏能力,为学习这篇文言文打下了基础。本班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理解语言的的绘画美。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知识掌握不够,阅读感悟能力较差,对于文章的感悟、欣赏层次较低,需要教师加以引导。这是一篇文言文,阅读是学生感受课文的最好方法,在朗读中,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七年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对于文章语气、节奏的把握不够准确,不能深层次的领悟文章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格式不对
新课标中第四阶段的目标,培养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养成阅读习惯。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能听出
讨论的焦点,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所以针对我班学生的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1.学生在快速朗读全文的基础上,掌握“俄而、骤、欣然、差可拟、因”等文言词语;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能够快速流利的阅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掌握咏雪名句,明确比喻之精妙在于神似而非形似。
2.学生在朗读全文、思考讨论的基础上,体会文章语言的巧妙,掌握本文的写作思路。学生在分析人物的基础上,学习通过课文中两种不同的比喻体会描写事物着重在于神似而非形似。
3.学生在分析人物的基础上,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4.学生能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感受文化古人的情操,感受文化魅力,最终达到提高文学审美素养的目的。
教学重点
学生可以熟练地诵读课文,掌握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欣赏咏雪名句,感受课文中两种比喻的妙处。
四、说教法学法
因为语文教学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等教学原则和“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的规律”等规律,在写作过程中要注重神似的写作手法等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时因为本班课堂活跃积极的的课堂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教学环境,以及我自身的语文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和七年级阶段及本班学生的积极进取的学习特点,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因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一)讲授法
我将向学生介绍课文作者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知讲,分析文章主旨,然后让学生先结合课下注释自行朗读课文,根据学生读课文的情况,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再利用范读音频纠正学生字音,并配合板书设计。在运用讲授法时,我会注意启发学生,讲授的内容也会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便于学生学习。运用此方法的目的是发展学生智能,陶冶学生性情,便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
(二)讨论法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课文中的两种不同比喻孰优孰劣的问题,我会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全班再次进行讨论。最后给出评价并进行总结。运用此方法的目的是为学生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
信息呈立体交叉式传递,也更能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和“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新理念。
(三)谈话法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从多方面设计学生乐于讨论的话题。比如在课堂中,我会问同学们在生活中观察到的雪是什么样的,并让同学们自由发言,并用自己的话描述雪的形态。谈话教学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调动课堂氛围。
(四)演示法
这节课我还准备了一些图片和电影动画片段,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是为复述课文提供了素材,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运用此方法的目的是教师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手段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五)复述法
课堂上学生朗读课文以后,找几位同学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运用此方法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多说,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教学实施
由于本篇课文是学生升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准备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我的课堂结构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品味语言,小组讨论--强化理解,课堂小结--升华主题五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本次教学我采用问题导入法,利用谜语向学生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出本文的主题---咏雪,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学过的有关描写“雪”的诗句,进而带领学生走入“咏雪”的书香世家,最后教师板书课文标题。此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由于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在导入课文之后,我便请学生根据课文注释及工具书标注字音,字义,自行朗读课文,在朗读的形式上,我力求做到个别读与集体读、小组读与全班读相结合,从而力争读准字音,读好。然后再为学生播放范读录音,以便对学生的朗读节奏进行指导。(此环节的目的是促使学生积累生字词,提高识字写字能力;训练朗读能力;简要概述文章内容,增强表达能力。)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在把握字音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翻译理解。第一步是翻译,在课文翻译这一教学环节当中,我先引导学生落实文言字词,并结合翻译方法,如增添法、替换法等,然后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试着翻译全文,其间老师进行点拨,师生一起合作解答疑难;接着再请学生翻译全文,这样便使学生能够大致地了解课文内容;当然,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还是注重朗读,在读中翻译,在读中理解。
(四)小组讨论--强化理解
在理解课文大意并且弄清字词的基础上,我会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并说出理由。如:文中的这一家人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下聚会的?从哪里看出来?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又什么不同?“公大笑”一句省略了谢安的话,如果你是谢安,你会说出什么话来?把雪比作“柳絮因风起”和“撒盐空中”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我会请学生先朗读再小组讨论,之后班级交流。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做出答案,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五)课堂小结--升华主题
我先将本课知识点串讲一遍,然后由学生思考课文的主旨是什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最后学生各抒己见,我加以总结。(此环节的目的是既让学生对须掌握的知识点有明确的认识,使学生系统地学习知识,又有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延伸
因为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强调优秀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健全人格得到培养。本次课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描写事物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描写事物重在神似而非形似,所以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这一理念,我认为有必要进行教学延伸。
我会以诗歌的方式进行教学延伸,让学生在本课的最后欣赏席慕蓉的诗歌《溶雪的时刻》,然后课上进行交流,说出这首诗歌精髓所在。采用诗歌延伸有利于促使学生放飞想象,培养创新思维,课堂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表达能力。
用席慕蓉的这首诗歌来进行延伸是因为这首诗歌与课文主题相对应,同样是描写雪,并且很好的写出了雪的神韵,可以让学生在加深对课文理解的同时,又领略到不同风格的雪的描写。教学延伸这一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即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发展学生个性。
七、说板书设计
因为板书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出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因为要让学生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疏通文意,因为要达到使学生理解课文中心思想的教学目的,因为本次课堂讲授、讨论、谈话式的教学情景,因为本课的内容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因为我擅长归纳总结的方法,因此,我运用了“归纳概括法”来设计板书,以此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咏雪
撒盐空中---色、形 柳絮因风起---形、神
神形兼备
此板书清晰直观,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此设计的目的是既符合我教学的三维目标,又在教学实际中与教法相辅相成,强化了学生的直观形象,使学生直观的看到课文的重点以及中心思想,便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我的说课完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