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园地] 教育孩子的方法要实际
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但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因为孩子的先天素质不同,接受能力各异,如果不顾孩子的兴趣与天赋,仅凭家长的一厢情愿,逼迫孩子学这学那,盲目攀比,必然造成孩子的逃避行为,逐渐形成在家长面前一套,家长不在又一套的两面人格。实际上,学业成绩一直优秀的学生仅占学生总数的大约3%左右,6O %的学生难以达到这个水平。只要帮助孩子寻找自己独特的“成才点”,做到难易适宜,才能天遂人愿,心想事成。
重抚养,轻教养。不少家长是孩子要什么就买什么,甚至孩子不要的也硬是给买,根本木考虑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副作用。而当孩子提出买几本课外书时,却没有钱,向家长讨教一些问题时,却没有时间。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除了物质以外,很少有精神的营养。
重分数,轻能力。在中国,家长总是问孩子今天考试得了多少分;而在美国,家长则问孩子今天你向老师提了几个有意义的问题。不同的发问,反映了家长不同的价值观。西方的家长重能力,我们的家长重分数。实际上,高分未必就高能。
重“主”科,轻“辅”科。家长们总是把数学、语文视为“主科”,而把“思想品德”、“美术”、„音乐”''„林育”等现为“辅科”。从而用木同的态度和精力对待所谓的“主”与“辅”,影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实际上,上述各科都是孩子全面发展的需要,都是基础性课程,人为地偏重哪一科都会给孩子的全面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重批评,轻表扬。许多孩子在家长面前只知道不该怎么做,却很少知道应该怎么做。这是因为,家长总是孩子做错了就加以指责和训斥,而孩子做对了却不给以表扬。实际上,既要让孩子知道不该怎么做,更要让孩子知道应该怎么做。这就需要当孩子做对了时应及时给以表扬。心理学认为,一种行为如果能得到成功的奖赏,那么,这种行为就会继续下去;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奖赏,那么,这种行为就难以持续下去。尤其对那些自觉性木强、自控能力尚不发达的儿童来说,尤其如此。
对孩子教育方式上的成人化和简单化。
评价标准的成人化。许多家长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希望孩子像成人那样地学习和安排自己的时间,将孩子成人化,孩子又做不到,于是,一颗稚嫩脑动灵里便深深地埋下一颗自卑的种子,以至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教育方式的简单化。不少家长对孩子教育方式单调、方法简单。或者恨铁不成 1
钢,施加棍棒教育,相信“棍棒下面出孝子”;或者包办代替;或者放任自流,以为“树大自然直”。这种简单化的教育方式都不能使孩子健康地成长。
转自家乡论坛之教育茶座
2
[家教园地] 家教的智慧与孩子的成长 家教的智慧与孩子的成长
——读周秀凤散文集《走向100——给孩子一架登高的云梯》
黄叶斌
一个人的成长与成才,往往离不开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的综合施教、有效结合与相互渗透。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也是一个实践的课题。可是,作为家长,我们往往陷入一种家教的误区和认识的盲点:有的是严格管理,信服暴力下出才子;有的是疏于管教,崇拜顺其自然的教育方式;还有的是介于这两者之间,威严和怀柔之术的并驾齐驱,言传身教和及时引导的两相呼应。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子女的效果出现差异和迥异的现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怎样才能使众多家长尽快走出家教的误区呢?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子女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呢?近日,由华夏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走向100——给孩子一架登高的云梯》,就是作者以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而回答的一部新书。该书内容分为“善于沟通”、“文明有礼”、“自尊自信”、“热爱学习”、“勤劳诚信”、“养成习惯”、“创新实践”等7章56篇文章,以生活化、情景化、故事化和戏剧性的文字,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而生动的情景之中,将家教中的困惑与成功的经验转化为一个个新鲜而感性的认知与思考。因此,读之似在观摩一幕幕情景话剧,如在欣赏一篇篇叙事诗。有时,读着读着,我们或者为书中的机敏和智慧莞尔一笑,或者对号入座如芒刺背,或者海边拾贝欣喜不已。
家教,是一个古老而新颖的话题。说它古老,从《论语》到《弟子规》的儒教学说,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所在,并日益渗透于我们的生活秩序和学习理念之中;说它新颖,在时代特点的制约和社会变迁的影响下,当代的家长和孩子已经以自己的言行为它注入了新的内涵和外延。作者是一名从事家教工作的资深教师,尤其是对于幼儿教育颇有心得和研究。于是,她以自己的女儿和身边的学生为观察对象和考察标本,在生活的浪花中采撷家教的教材,培植理性的慧根,探寻有效的方法,为现代社会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增添了一笔亮丽的色彩,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成功教育的文学范本。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或继续扮演着子女的角色,体验过父母家庭教育的甜蜜和遗憾;之后,我们还将继续扮演父母的角色,并在自己子女的身上储存和延续个人的人格和性格的密码基因。这种代际相传的文化传统,在我国具有巨 3
大的心理市场和惯性气场。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世俗化的功利欲望追求下,我们的家教,已经在培养目标、学习内容、教育手段等方面发生了历史的变革和一定程度的异化。面对这些变化和变异,我们应该怎样才能适应社会新一代人才的培养要求和目标确立呢?我想,该书主要从学生的人文素质、意志品格、精神道德、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有力的论证,同时,也为我们读者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蓝本。
家长的权威从哪里来?家教的效果如何评价?子女的学习成绩怎样衡量?孩子成长的目标如何定位?这些,看似简单而平常的话题,其实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与反思的。鲁迅先生曾经对此写过文章回答了。该书中也说,“生活不可能彩排”。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当家长面临着烦恼、焦虑、困惑、无奈时,适时地阅读一下该书,或许会从中得到许多解困的秘方和淘宝的惊喜。比如,孩子厌学、学会说谎、注意力不集中、上网成瘾、性格孤僻、依赖家长、逆反心理、蛮横霸道等恶习或缺点,都是可以在赏识教育、挫折教育、爱心教育、劳动教育、感恩教育中得到纠正和改变的。这是一种动态寻找的过程,也是一种反复强化的过程。我们需要耐心和细心,也需要智慧和方法。因此,家教的智慧与孩子的成长,往往是成正比的。书中的案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家教,是家长与孩子施教过程中的一对矛盾的出现与排解,是主观意愿与客观现实的一种碰撞与融合。这里,矛盾的主导方面是家长,是家长的知识结构和心态情商的恰当运用与发挥。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家教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家教的最终效果,是与社会、学校的教育大氛围密切相关的,是与国家的教育理念、政策和目标相吻合的,是与家长的个体素质和人文气质相关联的。我们现在的任务是,营造一种家庭范围内的小环境,以积极、乐观、融洽、平等、互谅和互助的气氛,为我们的子女树立一种奋发向上的、热爱学习的、自尊自强的、民主自由的、友爱和谐的生活标杆。这样,何愁子女不能健康成长?何忧子女不能顺利成才?
作者深谙“实践出真知”的真谛,她在家教实践中,善于学习、不断总结,在观察和记录的勤奋中,终于写就了这一部别具一格的文学作品。它是作者心血的结晶,也是爱心奉献的体现。我们在颇感欣慰的同时,也向所有从事家教和学校教育的朋友致意——相信在这本书的影响、借鉴和指导下,祖国未来的一代代新型的栋梁人才,就会在你们的手中涌现——祝贺与期待永远伴随着每一位读者!
转自家乡论坛之教育茶座
4
[家教园地] 教育孩子的方法要实际
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但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因为孩子的先天素质不同,接受能力各异,如果不顾孩子的兴趣与天赋,仅凭家长的一厢情愿,逼迫孩子学这学那,盲目攀比,必然造成孩子的逃避行为,逐渐形成在家长面前一套,家长不在又一套的两面人格。实际上,学业成绩一直优秀的学生仅占学生总数的大约3%左右,6O %的学生难以达到这个水平。只要帮助孩子寻找自己独特的“成才点”,做到难易适宜,才能天遂人愿,心想事成。
重抚养,轻教养。不少家长是孩子要什么就买什么,甚至孩子不要的也硬是给买,根本木考虑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副作用。而当孩子提出买几本课外书时,却没有钱,向家长讨教一些问题时,却没有时间。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除了物质以外,很少有精神的营养。
重分数,轻能力。在中国,家长总是问孩子今天考试得了多少分;而在美国,家长则问孩子今天你向老师提了几个有意义的问题。不同的发问,反映了家长不同的价值观。西方的家长重能力,我们的家长重分数。实际上,高分未必就高能。
重“主”科,轻“辅”科。家长们总是把数学、语文视为“主科”,而把“思想品德”、“美术”、„音乐”''„林育”等现为“辅科”。从而用木同的态度和精力对待所谓的“主”与“辅”,影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实际上,上述各科都是孩子全面发展的需要,都是基础性课程,人为地偏重哪一科都会给孩子的全面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重批评,轻表扬。许多孩子在家长面前只知道不该怎么做,却很少知道应该怎么做。这是因为,家长总是孩子做错了就加以指责和训斥,而孩子做对了却不给以表扬。实际上,既要让孩子知道不该怎么做,更要让孩子知道应该怎么做。这就需要当孩子做对了时应及时给以表扬。心理学认为,一种行为如果能得到成功的奖赏,那么,这种行为就会继续下去;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奖赏,那么,这种行为就难以持续下去。尤其对那些自觉性木强、自控能力尚不发达的儿童来说,尤其如此。
对孩子教育方式上的成人化和简单化。
评价标准的成人化。许多家长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希望孩子像成人那样地学习和安排自己的时间,将孩子成人化,孩子又做不到,于是,一颗稚嫩脑动灵里便深深地埋下一颗自卑的种子,以至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教育方式的简单化。不少家长对孩子教育方式单调、方法简单。或者恨铁不成 1
钢,施加棍棒教育,相信“棍棒下面出孝子”;或者包办代替;或者放任自流,以为“树大自然直”。这种简单化的教育方式都不能使孩子健康地成长。
转自家乡论坛之教育茶座
2
[家教园地] 家教的智慧与孩子的成长 家教的智慧与孩子的成长
——读周秀凤散文集《走向100——给孩子一架登高的云梯》
黄叶斌
一个人的成长与成才,往往离不开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的综合施教、有效结合与相互渗透。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也是一个实践的课题。可是,作为家长,我们往往陷入一种家教的误区和认识的盲点:有的是严格管理,信服暴力下出才子;有的是疏于管教,崇拜顺其自然的教育方式;还有的是介于这两者之间,威严和怀柔之术的并驾齐驱,言传身教和及时引导的两相呼应。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子女的效果出现差异和迥异的现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怎样才能使众多家长尽快走出家教的误区呢?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子女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呢?近日,由华夏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走向100——给孩子一架登高的云梯》,就是作者以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而回答的一部新书。该书内容分为“善于沟通”、“文明有礼”、“自尊自信”、“热爱学习”、“勤劳诚信”、“养成习惯”、“创新实践”等7章56篇文章,以生活化、情景化、故事化和戏剧性的文字,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而生动的情景之中,将家教中的困惑与成功的经验转化为一个个新鲜而感性的认知与思考。因此,读之似在观摩一幕幕情景话剧,如在欣赏一篇篇叙事诗。有时,读着读着,我们或者为书中的机敏和智慧莞尔一笑,或者对号入座如芒刺背,或者海边拾贝欣喜不已。
家教,是一个古老而新颖的话题。说它古老,从《论语》到《弟子规》的儒教学说,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所在,并日益渗透于我们的生活秩序和学习理念之中;说它新颖,在时代特点的制约和社会变迁的影响下,当代的家长和孩子已经以自己的言行为它注入了新的内涵和外延。作者是一名从事家教工作的资深教师,尤其是对于幼儿教育颇有心得和研究。于是,她以自己的女儿和身边的学生为观察对象和考察标本,在生活的浪花中采撷家教的教材,培植理性的慧根,探寻有效的方法,为现代社会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增添了一笔亮丽的色彩,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成功教育的文学范本。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或继续扮演着子女的角色,体验过父母家庭教育的甜蜜和遗憾;之后,我们还将继续扮演父母的角色,并在自己子女的身上储存和延续个人的人格和性格的密码基因。这种代际相传的文化传统,在我国具有巨 3
大的心理市场和惯性气场。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世俗化的功利欲望追求下,我们的家教,已经在培养目标、学习内容、教育手段等方面发生了历史的变革和一定程度的异化。面对这些变化和变异,我们应该怎样才能适应社会新一代人才的培养要求和目标确立呢?我想,该书主要从学生的人文素质、意志品格、精神道德、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有力的论证,同时,也为我们读者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蓝本。
家长的权威从哪里来?家教的效果如何评价?子女的学习成绩怎样衡量?孩子成长的目标如何定位?这些,看似简单而平常的话题,其实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与反思的。鲁迅先生曾经对此写过文章回答了。该书中也说,“生活不可能彩排”。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当家长面临着烦恼、焦虑、困惑、无奈时,适时地阅读一下该书,或许会从中得到许多解困的秘方和淘宝的惊喜。比如,孩子厌学、学会说谎、注意力不集中、上网成瘾、性格孤僻、依赖家长、逆反心理、蛮横霸道等恶习或缺点,都是可以在赏识教育、挫折教育、爱心教育、劳动教育、感恩教育中得到纠正和改变的。这是一种动态寻找的过程,也是一种反复强化的过程。我们需要耐心和细心,也需要智慧和方法。因此,家教的智慧与孩子的成长,往往是成正比的。书中的案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家教,是家长与孩子施教过程中的一对矛盾的出现与排解,是主观意愿与客观现实的一种碰撞与融合。这里,矛盾的主导方面是家长,是家长的知识结构和心态情商的恰当运用与发挥。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家教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家教的最终效果,是与社会、学校的教育大氛围密切相关的,是与国家的教育理念、政策和目标相吻合的,是与家长的个体素质和人文气质相关联的。我们现在的任务是,营造一种家庭范围内的小环境,以积极、乐观、融洽、平等、互谅和互助的气氛,为我们的子女树立一种奋发向上的、热爱学习的、自尊自强的、民主自由的、友爱和谐的生活标杆。这样,何愁子女不能健康成长?何忧子女不能顺利成才?
作者深谙“实践出真知”的真谛,她在家教实践中,善于学习、不断总结,在观察和记录的勤奋中,终于写就了这一部别具一格的文学作品。它是作者心血的结晶,也是爱心奉献的体现。我们在颇感欣慰的同时,也向所有从事家教和学校教育的朋友致意——相信在这本书的影响、借鉴和指导下,祖国未来的一代代新型的栋梁人才,就会在你们的手中涌现——祝贺与期待永远伴随着每一位读者!
转自家乡论坛之教育茶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