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关于小学生科学素养调查问卷总体设计的思考

附:关于小学生科学素养调查问卷总体设计的思考

(修订一稿)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合作研究》课题组*

常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蔡正秋 执笔

2002年5月16日

教育部制订的《科学(3-6年级) 课程标准》开卷明示:“从小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这是小学科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可见它的重要性。

然而,科学素养的概念是什么?它的内涵是什么?如何进行调查?┄┄这些问题都有待

于研究。我们认为,科学素养是一个复合概念,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我们在进行了大量的文献研究之后,又进行了反复的讨论,认为科学素养至少应涵盖情

感态度价值观、科学探究方法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三个维度。而每个维度又可分解为若干个调查指标,每个调查指标又应该采用多种的调查方法。

鉴于调查指标的复杂性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们归纳了20个具体指标,并

对20个具体指标进行了概念界定,以便通过调查,全面地、客观地反映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实际水平,以此作为下一步研究具体对策的依据。

一、小学三年级学生科学素养调查问卷的总体框架

注:1、本资料由武进市湖塘桥中心小学吴小江、常州师范二附小潘亚清、常州市盛毓度小学蒋 钰、常州

市博爱路小学自然组、常州市局前街小学自然组编写,由常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蔡正秋修改统稿。

2、我们在进行小学生科学素养调查(问卷) 总体设计的过程中,曾得到苏州大学心理学博士樊 琪教授

的指导,并得到武进市湖塘桥中心小学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需要说明的是,这20个调查指标并不是具体的测试题,而是作为编制测试题时的参考。

编制测试题同样是一个艰巨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如在调查学生的个性时,可以按科技、社会、文学、艺体、环境、学习、其他、未填等若干类设计填充题或别的题型。

二、各调查指标的具体概念界定

(一)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

● 能敏锐地从多个角度对周围观察到的现象或事物提出疑问,并对问题进行比较、评价和

筛选,从而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方向性问题或提出富有成效的研究活动的问题。

● 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新的角度针对已有的现象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猜想与假设:

● 能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或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和对所观察到的新的科学事实及所要研

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一种具有一定说服力的或与观察结果相一致的推测论断和

假定性解释。

● 能对所提出的问题的结果和未来发展作出可能性预测。

● 能认识到不论哪一种科学设想和假设对某种现象的解释是要多么完美,但总是不断地进

行理验证、修改,甚至有可能会被抛弃。

制定计划:

● 能根据假设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如解决问题

的策略、探究的步骤、方法,安排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行动方案,并做出书

面记录。

观察、实验、制作:

观察

● 能用各种感觉器官对自然界的事物,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细致的感知,

并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事实的特征;

● 能借助简单的工具(如测量工具) 或实验手段对事物和现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采集数

据,并作简单记录和整理;

实验

● 能根据研究课题规定的任务,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对研究对象进行积极的干预、人

为地控制变量、变革或模拟研究对象,并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的图表,

进行操作、记录和整理事实;

制作

●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选定原材料,设计简单的科学模型,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测量:

● 能设计并使用简单的测量仪器(工具) ,选择和应用恰如其分的标准或专用单位对现象或

物体的某些属性进行量化的操作、采集数据、记录整理,并会核定给定测量法的精确度。

搜集整理信息:

● 能根据活动的需要,检索、查阅和筛选书刊、上网及其他信息源,并能对所获取的信息,

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分类和科学的分析,利用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从中归纳出有价值的信息。

思考与结论:

● 在探究过程中,能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或

对同一现象作不同的解释,并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后对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 能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对问题、现象作出

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认为这个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表达与交流:

● 能用一种可让别人接受,并去复做的方法报告自己研究的(实验) 过程。

●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表演等)简明地陈述自己的研究过

程和结果,能认真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对其他同学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以达到与他人互相沟通的目的。

● 将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以报告的形式进行描述,并进行质的分析,得出结论。在互相

交流中,形成鲜明的观点,求同存疑,不断生成新的问题。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好奇心:

● 有探求世界的强烈愿望,对周围的事物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引发要探索其中秘密

的想法和行为。

● 对新鲜事物或异常事物表现关注和感兴趣,对各种各样的细节追根究底,并乐于进行科

学探究,从而得出新的想法和顿悟。

● 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的世界、想知道生活中的更多奥秘,喜欢尝试用新的经验发现和解

释原因与关系,形成对事物发展的兴趣;

创造性:

● 能超脱常规地自行设计和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实践活动去尝试不熟悉的新事物,应

用已有的经验去解决新的问题。

● 能灵活应用以往的经验和有关知识(而又不受他们的限制)提出几种可供选择的、具有

独创性和缜密性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或开展活动,并在此过程找到或改进活动所需的器材。

务实性:

● 关注别人的解释和这种解释是怎样被获得的;

● 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准确地了解自己的不足,勇于提出不懂的问题,善于在与他人的

交流与合作中汲取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 既能接受自己认可的观点,又能听取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并根据别人的意见及时审视和

反思自己的做法。

坚持性:

● 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当自己确定了一个研究主题并有了探究方案之后,肯花

时间去观察与之相关的注意项目,直到获得满意的结果为止。

● 力图自己攻克疑难问题,敢于冒试验失败的危险而决不放弃。

● 在探究一个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能(1)制定日常计划,分清主次。(2)耐心等待,不急

于求成。(3)面对失败,再次奋争。(4)敞开心扉,与人接触。(5)注意调节身心,不为一时所困。(6)做好各种准备,不畏意外困难。(7)认清目标,刻苦努力。

责任感(关心环境) :

● 主动承担并按时完成科学研究中的各项任务;

● 对自己的言论、行为、承诺等持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态度;

● 勇于承担在科学研究中的失误和对他人、集体产生不良影响的责任;

● 主动思考人类生存环境的情况,懂得生态平衡的道理,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

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 积极参加欣赏、体验、赞美大自然的活动,主动接受关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任务,

用图画、诗歌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大自然的美,提出保护和改善自己周围环境的方法和建议。

批判性:

● 不为情景性的暗示所左右,善于冷静而客观地分析问题。

● 能准确地调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已有水平,客观而认真地把握事物的实质,从正反两个

方面对事物作出自己的判断而不盲从。

● 尊重事实,不迷信专家、教师、书本,敢于对自己和别人的发现提出疑问,甚至敢于向

权威挑战。

● 能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

①对自己和别人的发现提出疑问;②看出自己的方法的差错并从中学到东西;③试图获得数据资料去证实或否定推测和辩解的理由;④形成的结论跟证据是一致的,对无根据的结论提出异议;⑤做好准备去保留大家目前不能接受的看法;⑥区别出是观察到的事实还是推测,是有客观根据的结论还是想当然。

合作性:

● 能自觉遵守合作规则,明确合作关系中各自分工的重要作用,尊重他人的意见。

● 能意识到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集体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

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

● 能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乐意跟别人互相协作,分担任务,分用材料或分享发现,并

能热情地传输信息,以便共同出色地完成任务。

自主性:

● 能自尊自信、自我调控、自觉自理、独立自主地进行创造性地学习作业。

● 能主动积极地根据既定的目标,选择合理的方法,独立自主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

议,解决自己或别人的疑难问题。

● 在研究过程中,愿意独立自主地进行实验、观察、思考,愿意试验多种想法,并做好不

成功的准备。

(三)科学知识

1、 课本知识

● 小学各科[以自然(科学) 课、社会课为主]中要求掌握的、并与《科学(3-6年级)课程

标准》、现行教学大纲相匹配的有关生命科学、物质世界、地球宇宙、人文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2、课外知识

生命科学:

● 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

初步的认识。

● “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和它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不

断地新陈代谢,而且这种新陈代谢一停止,生命就随之停止,结果便是蛋白质的分解。” ● 了解关于生命起源与进化,地球生命的诞生,基因和遗传,克隆技术等方面的科学。 ● 了解80年代我国生物学家把“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生

态学”“发育生物学”作为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

物质世界:

● 了解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 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则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 了解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各种不同表现形态。

● 了解物质不能被创造和被消灭,世界上各种事物的产生和消失,只是物质形态在一定条

件下的转化。

● 了解物质概念是世界上一切现象(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根本特性的最高概括,物质

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

● 了解对物质的特殊属性、结构和形态的具体认识,是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改变

和深化着的。

● 了解物质世界能为人的感觉和意识所反映,但不可穷尽。

● 了解物质概念将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 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

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可结合课本知识)

地球与宇宙:

● 了解地球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各具特性的地核、地幔、地壳、水圈、气圈、生物圈、

人类圈和地球空间系统的圈层综合继承的连续开放的复杂动力系统。

● 了解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宇宙是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并处在

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在时间上没有开始又没有终结,在空间上没有边界又没有尽头。宇宙是多样而又统一的:多样性在于物质表现形态的多样性,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 了解宇宙的诞生、黑洞、外星人、恒星、九大行星、地球形成过程,对一些还在探索中

的边沿问题有较强的求知欲,如外星飞碟,其他星球的生命存在等问题。

● 了解地球、太阳系的概况及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

得地球是人类惟一家园的道理。

人文社会:

● 了解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地大物博,各地民族民情民风,了解家乡情况。懂得人际交

往,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有良好的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能力。

● 科学、技术与社会 在生活学习中,通过社会实践,懂得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对于

自然、社会与人的意义和价值,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知道人类在不断发明制造东西、解决问题和完成工作;知道科学技术已经大大改善了食物的质量和数量、运输、健康、环境卫生和通信。

● 个人健康 个人对自己的健康负有一定的责任;知道营养对健康十分重要;知道有些

物质可能对人体和机体的功能造成危害;

● 资源问题 了解资源的种类,有些属于基本资源,有些是由基本资源制造的,有些资

源是非物质的(如安静的场所)。

● 环境问题 了解环境的变化可以是自然而然的,也可能受到人的影响;知道污染是一

种影响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体的健康、生存和活动的环境变化。

限于我们的水平和时间,肯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恳请专家、学者和同仁不惜赐教。

参考资料: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 ; 顾志跃著:《科学教育概论》 (科学出版社 1999年2月第1版) ;

● 刘默耕:《刘默耕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8月第1版) ;

● 《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教与学的指南》(罗星凯译。英文原载: Science Education Revolu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 APS View, Education Outreach-Special Issue of APS News, 1998, January)“科学 探究课程设计研究与实验”;

●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年月第1版); 赵刚等主编:《教育科研手册》 (大连出版社) ; 袁桂林主编:《小学教育科研方法基础》 (东北师大出版社) ; 郭景扬主编:《中小学素质教育论》 (学林出版社) ; 蔡正秋主编:《小学自然能力培养教学提示》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3年5月第1版) ; 《小学教育科研方法》(小学教师自学考试教材) (苏州大学出版社) ; 《小学自然教材教法》(小学教师培训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 ; 董奇主编:《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 (浙江教育出版社) ; 《辞海1989年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 《新华词典》 (商务印书馆 2001年版) 。

附:关于小学生科学素养调查问卷总体设计的思考

(修订一稿)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合作研究》课题组*

常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蔡正秋 执笔

2002年5月16日

教育部制订的《科学(3-6年级) 课程标准》开卷明示:“从小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这是小学科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可见它的重要性。

然而,科学素养的概念是什么?它的内涵是什么?如何进行调查?┄┄这些问题都有待

于研究。我们认为,科学素养是一个复合概念,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我们在进行了大量的文献研究之后,又进行了反复的讨论,认为科学素养至少应涵盖情

感态度价值观、科学探究方法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三个维度。而每个维度又可分解为若干个调查指标,每个调查指标又应该采用多种的调查方法。

鉴于调查指标的复杂性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们归纳了20个具体指标,并

对20个具体指标进行了概念界定,以便通过调查,全面地、客观地反映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实际水平,以此作为下一步研究具体对策的依据。

一、小学三年级学生科学素养调查问卷的总体框架

注:1、本资料由武进市湖塘桥中心小学吴小江、常州师范二附小潘亚清、常州市盛毓度小学蒋 钰、常州

市博爱路小学自然组、常州市局前街小学自然组编写,由常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蔡正秋修改统稿。

2、我们在进行小学生科学素养调查(问卷) 总体设计的过程中,曾得到苏州大学心理学博士樊 琪教授

的指导,并得到武进市湖塘桥中心小学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需要说明的是,这20个调查指标并不是具体的测试题,而是作为编制测试题时的参考。

编制测试题同样是一个艰巨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如在调查学生的个性时,可以按科技、社会、文学、艺体、环境、学习、其他、未填等若干类设计填充题或别的题型。

二、各调查指标的具体概念界定

(一)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

● 能敏锐地从多个角度对周围观察到的现象或事物提出疑问,并对问题进行比较、评价和

筛选,从而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方向性问题或提出富有成效的研究活动的问题。

● 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新的角度针对已有的现象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猜想与假设:

● 能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或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和对所观察到的新的科学事实及所要研

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一种具有一定说服力的或与观察结果相一致的推测论断和

假定性解释。

● 能对所提出的问题的结果和未来发展作出可能性预测。

● 能认识到不论哪一种科学设想和假设对某种现象的解释是要多么完美,但总是不断地进

行理验证、修改,甚至有可能会被抛弃。

制定计划:

● 能根据假设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如解决问题

的策略、探究的步骤、方法,安排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行动方案,并做出书

面记录。

观察、实验、制作:

观察

● 能用各种感觉器官对自然界的事物,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细致的感知,

并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事实的特征;

● 能借助简单的工具(如测量工具) 或实验手段对事物和现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采集数

据,并作简单记录和整理;

实验

● 能根据研究课题规定的任务,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对研究对象进行积极的干预、人

为地控制变量、变革或模拟研究对象,并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的图表,

进行操作、记录和整理事实;

制作

●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选定原材料,设计简单的科学模型,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测量:

● 能设计并使用简单的测量仪器(工具) ,选择和应用恰如其分的标准或专用单位对现象或

物体的某些属性进行量化的操作、采集数据、记录整理,并会核定给定测量法的精确度。

搜集整理信息:

● 能根据活动的需要,检索、查阅和筛选书刊、上网及其他信息源,并能对所获取的信息,

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分类和科学的分析,利用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从中归纳出有价值的信息。

思考与结论:

● 在探究过程中,能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或

对同一现象作不同的解释,并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后对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 能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对问题、现象作出

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认为这个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表达与交流:

● 能用一种可让别人接受,并去复做的方法报告自己研究的(实验) 过程。

●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表演等)简明地陈述自己的研究过

程和结果,能认真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对其他同学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以达到与他人互相沟通的目的。

● 将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以报告的形式进行描述,并进行质的分析,得出结论。在互相

交流中,形成鲜明的观点,求同存疑,不断生成新的问题。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好奇心:

● 有探求世界的强烈愿望,对周围的事物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引发要探索其中秘密

的想法和行为。

● 对新鲜事物或异常事物表现关注和感兴趣,对各种各样的细节追根究底,并乐于进行科

学探究,从而得出新的想法和顿悟。

● 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的世界、想知道生活中的更多奥秘,喜欢尝试用新的经验发现和解

释原因与关系,形成对事物发展的兴趣;

创造性:

● 能超脱常规地自行设计和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实践活动去尝试不熟悉的新事物,应

用已有的经验去解决新的问题。

● 能灵活应用以往的经验和有关知识(而又不受他们的限制)提出几种可供选择的、具有

独创性和缜密性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或开展活动,并在此过程找到或改进活动所需的器材。

务实性:

● 关注别人的解释和这种解释是怎样被获得的;

● 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准确地了解自己的不足,勇于提出不懂的问题,善于在与他人的

交流与合作中汲取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 既能接受自己认可的观点,又能听取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并根据别人的意见及时审视和

反思自己的做法。

坚持性:

● 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当自己确定了一个研究主题并有了探究方案之后,肯花

时间去观察与之相关的注意项目,直到获得满意的结果为止。

● 力图自己攻克疑难问题,敢于冒试验失败的危险而决不放弃。

● 在探究一个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能(1)制定日常计划,分清主次。(2)耐心等待,不急

于求成。(3)面对失败,再次奋争。(4)敞开心扉,与人接触。(5)注意调节身心,不为一时所困。(6)做好各种准备,不畏意外困难。(7)认清目标,刻苦努力。

责任感(关心环境) :

● 主动承担并按时完成科学研究中的各项任务;

● 对自己的言论、行为、承诺等持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态度;

● 勇于承担在科学研究中的失误和对他人、集体产生不良影响的责任;

● 主动思考人类生存环境的情况,懂得生态平衡的道理,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

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 积极参加欣赏、体验、赞美大自然的活动,主动接受关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任务,

用图画、诗歌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大自然的美,提出保护和改善自己周围环境的方法和建议。

批判性:

● 不为情景性的暗示所左右,善于冷静而客观地分析问题。

● 能准确地调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已有水平,客观而认真地把握事物的实质,从正反两个

方面对事物作出自己的判断而不盲从。

● 尊重事实,不迷信专家、教师、书本,敢于对自己和别人的发现提出疑问,甚至敢于向

权威挑战。

● 能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

①对自己和别人的发现提出疑问;②看出自己的方法的差错并从中学到东西;③试图获得数据资料去证实或否定推测和辩解的理由;④形成的结论跟证据是一致的,对无根据的结论提出异议;⑤做好准备去保留大家目前不能接受的看法;⑥区别出是观察到的事实还是推测,是有客观根据的结论还是想当然。

合作性:

● 能自觉遵守合作规则,明确合作关系中各自分工的重要作用,尊重他人的意见。

● 能意识到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集体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

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

● 能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乐意跟别人互相协作,分担任务,分用材料或分享发现,并

能热情地传输信息,以便共同出色地完成任务。

自主性:

● 能自尊自信、自我调控、自觉自理、独立自主地进行创造性地学习作业。

● 能主动积极地根据既定的目标,选择合理的方法,独立自主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

议,解决自己或别人的疑难问题。

● 在研究过程中,愿意独立自主地进行实验、观察、思考,愿意试验多种想法,并做好不

成功的准备。

(三)科学知识

1、 课本知识

● 小学各科[以自然(科学) 课、社会课为主]中要求掌握的、并与《科学(3-6年级)课程

标准》、现行教学大纲相匹配的有关生命科学、物质世界、地球宇宙、人文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2、课外知识

生命科学:

● 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

初步的认识。

● “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和它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不

断地新陈代谢,而且这种新陈代谢一停止,生命就随之停止,结果便是蛋白质的分解。” ● 了解关于生命起源与进化,地球生命的诞生,基因和遗传,克隆技术等方面的科学。 ● 了解80年代我国生物学家把“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生

态学”“发育生物学”作为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

物质世界:

● 了解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 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则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 了解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各种不同表现形态。

● 了解物质不能被创造和被消灭,世界上各种事物的产生和消失,只是物质形态在一定条

件下的转化。

● 了解物质概念是世界上一切现象(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根本特性的最高概括,物质

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

● 了解对物质的特殊属性、结构和形态的具体认识,是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改变

和深化着的。

● 了解物质世界能为人的感觉和意识所反映,但不可穷尽。

● 了解物质概念将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 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

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可结合课本知识)

地球与宇宙:

● 了解地球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各具特性的地核、地幔、地壳、水圈、气圈、生物圈、

人类圈和地球空间系统的圈层综合继承的连续开放的复杂动力系统。

● 了解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宇宙是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并处在

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在时间上没有开始又没有终结,在空间上没有边界又没有尽头。宇宙是多样而又统一的:多样性在于物质表现形态的多样性,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 了解宇宙的诞生、黑洞、外星人、恒星、九大行星、地球形成过程,对一些还在探索中

的边沿问题有较强的求知欲,如外星飞碟,其他星球的生命存在等问题。

● 了解地球、太阳系的概况及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

得地球是人类惟一家园的道理。

人文社会:

● 了解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地大物博,各地民族民情民风,了解家乡情况。懂得人际交

往,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有良好的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能力。

● 科学、技术与社会 在生活学习中,通过社会实践,懂得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对于

自然、社会与人的意义和价值,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知道人类在不断发明制造东西、解决问题和完成工作;知道科学技术已经大大改善了食物的质量和数量、运输、健康、环境卫生和通信。

● 个人健康 个人对自己的健康负有一定的责任;知道营养对健康十分重要;知道有些

物质可能对人体和机体的功能造成危害;

● 资源问题 了解资源的种类,有些属于基本资源,有些是由基本资源制造的,有些资

源是非物质的(如安静的场所)。

● 环境问题 了解环境的变化可以是自然而然的,也可能受到人的影响;知道污染是一

种影响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体的健康、生存和活动的环境变化。

限于我们的水平和时间,肯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恳请专家、学者和同仁不惜赐教。

参考资料: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 ; 顾志跃著:《科学教育概论》 (科学出版社 1999年2月第1版) ;

● 刘默耕:《刘默耕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8月第1版) ;

● 《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教与学的指南》(罗星凯译。英文原载: Science Education Revolu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 APS View, Education Outreach-Special Issue of APS News, 1998, January)“科学 探究课程设计研究与实验”;

●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年月第1版); 赵刚等主编:《教育科研手册》 (大连出版社) ; 袁桂林主编:《小学教育科研方法基础》 (东北师大出版社) ; 郭景扬主编:《中小学素质教育论》 (学林出版社) ; 蔡正秋主编:《小学自然能力培养教学提示》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3年5月第1版) ; 《小学教育科研方法》(小学教师自学考试教材) (苏州大学出版社) ; 《小学自然教材教法》(小学教师培训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 ; 董奇主编:《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 (浙江教育出版社) ; 《辞海1989年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 《新华词典》 (商务印书馆 2001年版) 。


相关内容

  • 西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教学辅导资料
  •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教学辅导资料 (2012年试用版) 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系 编写杜文武 2012.8 前言 LA(LandscapeArchitecture)学科根据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统一命名,其全称是风景园林学,对应的实践工作是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规划与设计是本学科达成专业 ...

  • 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
  • 首次中国居民 健康素养调查报告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 /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中国健康教育中心/ 2009年12月 目录 摘要............................................................................... ...

  • [小学生"五小"活动实践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 宜宾县泥溪镇小学校 <小学生"五小"活动实践的研究>课题 结 题 报 告 前 言 宜宾县教育局承担的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长效教育机制建设与实践研究>,确定了<长效教育机制建设与实践研究>的A级子课题4个,B级子课题13 ...

  • 山东省中小学生人文底蕴素养的调查研究
  • ●王运贵 姜言霞 摘要:基于对山东省161806名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全省中小学生人文底蕴素养的现状.结果显示:(1)全省中小学生人文底蕴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其中人文情怀的发展水平较高,人文积淀次之,审美情趣最低.(2)男.女生在人文底蕴素养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女生在这三个方面都高于男生,并且方差 ...

  • 大学生媒介接触及媒介素养研究
  • [摘要]本文对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和西北师范大学进行调查对比,试图找出两校学生媒介接触的差异性及可能存在的原因. [关键词]媒介接触 媒介素养教育 为了调查大学生在不同媒介环境下的媒介接触情况,我们特选地理位置很有对比性的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和西北师范大学安宁校区的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于20 ...

  • 山东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
  • 山东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 山东省卫生厅 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山东省健康教育所 二〇一〇年五月 摘 要 一.背景 公民健康素养是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含义是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判断,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提高全体公 ...

  • 关于[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开发与利用]
  • 关于<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开发与利用>教材式案例和各类案例的编写说明 一.课题及案例研制目标 以积累学生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围绕聚焦课程内容.体现数学本质及思想.集中反映课程达成的10个核心目标 在综合与实践的活动中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

  • 公民科学素养调查分析报告
  • 公民科学素养调查分析报告 --以吉林省长春市324位公民为例 孙 宇 [摘 要]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推动,也离不开国民素质的整体提 高.作为国民素质核心内容的科学素养,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和谐社会的进程,甚至影响着 国家整体实力的提高.因此,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就必须了解和掌握公民 ...

  • 生态文明视域下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研究
  • [摘 要]研究新形势.新背景下浙江省内师范类大学生的生态素养具有现实意义.应该对其现状进行调查.探讨.分析,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增强其生态文明意识和观念,提高其整体的生态素养,为培养新一代公民的生态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为贯彻实施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加快建设生态浙江做出贡献. [关键词]师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