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论语·颜渊篇(11)被误读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原文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注释

(1)齐景公,前547年―前490年,姜姓,吕氏,名杵臼,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春秋时期齐国君主。

(2)善,《说文》:“善,吉也。” 会意,从言,从羊。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本义是吉祥。本章表示应诺,对、好。

(3)信,《说文》:“信,诚也。”即诚实不欺。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是真心诚意。本章指信,的确,确实,这里译作“果真”。

(4)如,《尔雅》:“如,往也。”即去,往。《说文》:“如,从随也。”按,此字疑从女,若省声。女子从人者也。本章指像,如同。

(5)得,《说文》:“得,行有所得也。” 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贝”(财货)加“手”,左边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本义是得到,获得。本章是助动词,能,能够。

译文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君要像君,臣就会像臣。父要像父,子就会像子。”齐景公回答说:“对呀!果真如国君不像国君,大臣也跟着不像大臣。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也跟着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

解读

在齐桓公时代,齐国因为有管仲为相,而称霸天下。到了齐景公时代,他的大臣中早期的相国有崔杼庆封,后有相国晏婴、司马穰苴以及梁丘据等人。齐景公既有治国的壮怀激烈,又贪图享乐。作为君主,他不愿放弃其中的任何一个,与此相应,他的身边就必有不同的两批大臣,一批是治国之臣,一批是享乐之臣。本章这段问话发生在鲁昭公末年,孔子因昭公之变来到齐国。齐国大夫陈恒的先人陈完,在陈国乱后投奔齐国。陈完人很好,但有人预言:五世其昌。到了陈恒深受百姓爱戴,齐景公却只重视享乐,大失人心。整个朝廷出现百姓失心的局面。由于陈恒专权,国内政治混乱,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如何处理君臣关系和家庭关系。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向孔子问如何治理国家。对于这八个字的理解,后人认为是并列关系,所以翻译为: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这种理解,是把君、臣、父、子这四种身份独立来说的,孔子所表达的意思就成为叙述这四种身份各自如何做而已。我们从《论语》中找出叙述君臣关系的章句,有《八佾篇》(19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意思是,国君对臣下要依礼而行,那么臣下就会忠于国君。君臣的关系是要求国君先要做好,臣子才能做好,其责任主要在国君。对于相同结构的父子关系表达,《易·家人·彖传》:“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对于孔子所表达的“君君臣臣”关系,《孟子·离娄篇下》有:“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其中所表达的是君臣之间做法的因果关系。所以,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应理解为:君要像君,臣就会像臣。父要像父,子就会像子。后人,尤其是宋儒,歪曲了孔子的本意,认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使得淳朴自然的夫子之道,蒙上了政治奴性的意味,成为后世诽谤儒学者诟病的借口。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齐景公是理解了孔老夫子的意思。对当时齐国政坛的重病,孔子开了可以药到病除的药方。可惜齐景公并没有听孔子的劝告,自然也就应了他自己的回答“君不君,臣不臣”。其实,一个国家礼崩乐坏,政坛腐败的始作俑者,就是国君。盛世,必须圣君横空出世;乱世,一定有一个昏君在兴妖作怪。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齐景公的回答内容,自然就会明白为什么他听不进孔子的话了。信,的确,确实,这里译作“果真”。相同的意思比如,《孟子·公孙丑上》:“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像、如同。诚如,果真如。得,助动词。能,能够。齐景公回答说:“对呀!果真如国君不像国君,大臣也跟着不像大臣。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也跟着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从答话中,我们看出这个齐景公真是个“君不君”的活典型。他心里惦记的不是国家大事,而是自己的衣食,这哪里像一个国君的样子。

要深刻理解孔子所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运用,须要了解“五伦”的概念。“五伦”是我国传统社会基本的五种人伦关系,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古人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伦,人伦,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回归传统,用圣贤思想来治理我们这个社会,已经刻不容缓。民国时期,在民间流传的几句歌谣,描述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当今君子去偷牛,文武官员爬墙头,公公拉着儿媳手,儿子打破老子头。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

原文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注释

(1)齐景公,前547年―前490年,姜姓,吕氏,名杵臼,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春秋时期齐国君主。

(2)善,《说文》:“善,吉也。” 会意,从言,从羊。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本义是吉祥。本章表示应诺,对、好。

(3)信,《说文》:“信,诚也。”即诚实不欺。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是真心诚意。本章指信,的确,确实,这里译作“果真”。

(4)如,《尔雅》:“如,往也。”即去,往。《说文》:“如,从随也。”按,此字疑从女,若省声。女子从人者也。本章指像,如同。

(5)得,《说文》:“得,行有所得也。” 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贝”(财货)加“手”,左边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本义是得到,获得。本章是助动词,能,能够。

译文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君要像君,臣就会像臣。父要像父,子就会像子。”齐景公回答说:“对呀!果真如国君不像国君,大臣也跟着不像大臣。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也跟着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

解读

在齐桓公时代,齐国因为有管仲为相,而称霸天下。到了齐景公时代,他的大臣中早期的相国有崔杼庆封,后有相国晏婴、司马穰苴以及梁丘据等人。齐景公既有治国的壮怀激烈,又贪图享乐。作为君主,他不愿放弃其中的任何一个,与此相应,他的身边就必有不同的两批大臣,一批是治国之臣,一批是享乐之臣。本章这段问话发生在鲁昭公末年,孔子因昭公之变来到齐国。齐国大夫陈恒的先人陈完,在陈国乱后投奔齐国。陈完人很好,但有人预言:五世其昌。到了陈恒深受百姓爱戴,齐景公却只重视享乐,大失人心。整个朝廷出现百姓失心的局面。由于陈恒专权,国内政治混乱,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如何处理君臣关系和家庭关系。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向孔子问如何治理国家。对于这八个字的理解,后人认为是并列关系,所以翻译为: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这种理解,是把君、臣、父、子这四种身份独立来说的,孔子所表达的意思就成为叙述这四种身份各自如何做而已。我们从《论语》中找出叙述君臣关系的章句,有《八佾篇》(19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意思是,国君对臣下要依礼而行,那么臣下就会忠于国君。君臣的关系是要求国君先要做好,臣子才能做好,其责任主要在国君。对于相同结构的父子关系表达,《易·家人·彖传》:“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对于孔子所表达的“君君臣臣”关系,《孟子·离娄篇下》有:“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其中所表达的是君臣之间做法的因果关系。所以,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应理解为:君要像君,臣就会像臣。父要像父,子就会像子。后人,尤其是宋儒,歪曲了孔子的本意,认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使得淳朴自然的夫子之道,蒙上了政治奴性的意味,成为后世诽谤儒学者诟病的借口。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齐景公是理解了孔老夫子的意思。对当时齐国政坛的重病,孔子开了可以药到病除的药方。可惜齐景公并没有听孔子的劝告,自然也就应了他自己的回答“君不君,臣不臣”。其实,一个国家礼崩乐坏,政坛腐败的始作俑者,就是国君。盛世,必须圣君横空出世;乱世,一定有一个昏君在兴妖作怪。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齐景公的回答内容,自然就会明白为什么他听不进孔子的话了。信,的确,确实,这里译作“果真”。相同的意思比如,《孟子·公孙丑上》:“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像、如同。诚如,果真如。得,助动词。能,能够。齐景公回答说:“对呀!果真如国君不像国君,大臣也跟着不像大臣。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也跟着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从答话中,我们看出这个齐景公真是个“君不君”的活典型。他心里惦记的不是国家大事,而是自己的衣食,这哪里像一个国君的样子。

要深刻理解孔子所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运用,须要了解“五伦”的概念。“五伦”是我国传统社会基本的五种人伦关系,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古人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伦,人伦,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回归传统,用圣贤思想来治理我们这个社会,已经刻不容缓。民国时期,在民间流传的几句歌谣,描述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当今君子去偷牛,文武官员爬墙头,公公拉着儿媳手,儿子打破老子头。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


相关内容

  • 论"三纲五常"的形成和影响
  • 一般认为,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体系基本核心的是"三纲五常".所谓"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亦即根据上下.尊卑之序,严格加以界定的三种伦理关系:所谓"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亦即五种恒常不 ...

  •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法律史论文)
  •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历史上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时孔子已经去世有一百多年.由于社会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派林立,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作为孔子的四传弟子和崇拜者,孟子以孔子的继承者自居,以延续儒家道统.捍卫和发扬孔子的学说特别是孔子仁学为己任,践 ...

  • 白鹿洞书院揭示
  • 白鹿洞书院揭示 原文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 ...

  • 关于孝敬的名言警句
  • 篇一:关于孝敬父母的名言警句 关于孝敬父母的名言警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 ...

  • 论孔子的家国同构观念
  • 第27卷第5期2010年10月 晋中学院学报Vol.27No.5Oct. 2010 Journal of Jinzhong University 论孔子的家国同构观念 王 平 (长治学院师范分院,山西长治046000) 摘 要:孔子通过对周朝政治制度的观察,努力构建一个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政治国家 理 ...

  • 韩师伦理学古文翻译
  • 1.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从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 翻译: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 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 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2.孔子 ...

  • 这两句话俗语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
  • 这两句话俗语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首先做人要精,做事要明,说的是 我们做事情要认真,要有条理,不要稀里糊涂,浑浑噩噩.更不要不清不楚的办事.在工作中要多想.多问.多做.但是 我们要精在明处,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大公无私,要为民着想.不要谋私利,干私事. 先做人 后做事.是教育我们.要想做好事就必须拥 ...

  • 儒家的"五达道"和"三达德"
  • 儒学经典<中庸>说:"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这就是儒家的"五达道"和"三达德". 所谓"五达道& ...

  • [论语]中孝道观
  • 浅谈<论语>中孝道观 中国一直有一句古话: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为人之本,百善之首,在儒家思想中占据了一席重要之地的,是儒家思想用以规范父母和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论语>中出现"孝"字18次,谈到"亲"但没有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