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应对网络舆情工作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4-09-17来 源:湖北省纪委监察厅阅读次数:79

分享 0

梅 华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拓宽了社会公众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渠道,如何积极回应和妥善处置网络舆情,已成为一个新的课题。纪检监察机关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切实做好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置工作,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积极作用。

一、网络舆情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

网络舆情具有传递快、互动性强、影响深远等特点,它是纪检监察机关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有力武器。

1.网络舆情有利于收集案件线索。在信访举报工作中,网络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与举报信、举报电话等传统方式相比,网络举报来源渠道更广、受理更加方便快捷,网络蕴藏的海量信息,为纪检监察机关提供了大量的反腐线索。近年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从网络舆情中挖掘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涉腐案件线索,并成功查处了一批有影响的违纪违法案件。

2.网络舆情有利于强化社会监督。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发表意见建议,推动网络舆论的形成,使虚拟的网络空间变成现实的监督平台。网络监督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监督手段,为纪检监察机关履行监督职能提供了有力支撑。

3.网络舆情有利于了解社情民意。网络信息资源的瞬间共享和立体传播,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畅通无阻的民意反映渠道。当前,各种论坛、微博等发展迅速,网民获取信息、表达诉求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网络舆情可以最快速度、最大限度地满足纪检监察机关真实了解民意的需要,并为其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4.网络舆情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在社会转型以及各种利益群体博弈的背景下,网络使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通过特定的渠道,及时反映到相关部门,使其合理的诉求能得到积极的回应,从而有效缓解各种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通过网络对征地拆迁、安全生产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报道,很多问题受到有关部门重视并得以解决。纪检监察机关肩负着维护社会稳定的崇高使命,必须善于从舆情信息中发现不稳定因素和苗头性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二、纪检监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央纪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加强反腐倡廉舆情信息的收集研判处置,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内部协调机制和上下联动机制,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工作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改进和加强。

1.思想认识不到位。对网络舆情存在三种错误心理。一是盲目排斥的心理。对舆情信息既不信也不用,甚至把互联网当“洪水猛兽”,有很强的对立情绪。二是过度反应心理。对互联网传播不实舆情信息反应过度强烈,动不动就上纲上线。三是无所作为的心理。对互联网的舆情信息既不排斥也不忽视,但没有有效应对的办法。

2.组织机构不健全。一是缺少专门机构。目前,纪检监察机关网络舆情,归口管理部门是宣教室,新闻发布归办公室负责,没有成立专门机构。二是缺少专职人员。从目前情况看,多数地方特别是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宣教室人员少,网络舆情信息员、网络评论员大多都是兼职,工作精力有限。三是缺少专项经费。目前,纪检监察机关用于网络舆情应对的经费基本上都是从宣教经费中列支,工作经费落实不到位。

3.应对手段不得力。一是工作机制不顺。一些地方纪检监察机关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的体制机制不顺,没有建立舆情监测、舆情分析、舆情预警、舆情处置工作机制链,责任不明,存在“缺位、失位、错位”的现象。二是方式方法简单。习惯采用“封、堵、删”的应对模式,以行政干预为主,不在第一时间回应社会关切,错失舆论引导的有利时机。三是技术手段落后。纪检监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的监控手段还比较落后,获取信息主要靠人工浏览网页的办法进行,一旦遇到危机事件,难以及时获取更深层次的舆情情况,容易造成舆情危机事件处置工作的被动局面。

三、纪检监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和建议

互联网发展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给反腐倡廉建设带来了新挑战。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强调:“要加强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的收集、研判、处置工作,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要求我们要善于利用和管理网络,科学应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正确引导反腐倡廉网络舆论,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1.把握规律,科学应对,建立健全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的舆情处置机制。一是监测收集机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建立专门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并加强与宣传、公安、通信等部门以及相关网络媒体的沟通联系,全面做好舆情信息的监测、收集、采写和报送工作。要开发应用专用舆情监控系统,加强对网评、跟帖、博客等网络反腐败舆情的跟踪监控。二是分析研判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内部协调、上下联动机制,加强对舆情事件的科学研判,对事件的性质、舆情走势、可能出现的风险等进行准确评估;对可能发生的舆情事件,按照其性质、涉及范围、影响程度划定等级,制定完善的应急处置预案。三是核查反馈机制。注重对舆情信息线索的梳理和排查,对可信度高、可查性强的案件线索,要组织调查核实,对突发事件,要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处理。调查结束后,对舆情反映属实的,及时按程序处理到位,并通报处理结果;对舆情反映不属实的,用证据消除网民的顾虑,并做好解释疏导工作。

2.注重防范,主动作为,建立健全方向正确、导向有力的舆情引导机制。一是加强宣传,把握主动权。一方面,及时宣传报道反腐倡廉建设的战略方针、中心工作、热点话题、创新成果等,让网络成为传播廉政文化的前沿阵地。另一方面,对涉腐网络舆情事件,要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避免不实消息被恶意炒作。二是抓好公开,提高透明度。凡是可公开的信息,都要通过信息公开平台、门户网站、广播报纸等媒体主动公开。三是建设平台,增强保障力。加强纪检监察网站建设,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开办纪检监察机关门户网站,开设网络问政、论坛、公告等栏目,作为宣传纪检监察工作、通报反腐倡廉建设情况的载体和窗口。

3.加强管理,完善措施,建立健全奖惩严明、科学有效的责任机制。一是健全队伍,夯实基础。建立网络发言人队伍。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明确网络发言人。充实舆情信息员队伍。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安排至少1名专职舆情信息员,负责网络舆情的监控。壮大网络评论员队伍。着力培养一批熟悉互联网、表达能力强、政治素质高的网络评论员。同时,加强对网络舆情知识的培训。二是严格考核,落实责任。建立舆情处置机制链,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将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和网络宣传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纪检监察业务目标考核内容。三是强化问责,严明纪律。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和责任倒查制度。一方面,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认识不足、应对不力、处置不当,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另一方面,对迟报、谎报、瞒报、漏报有关重大事件信息,严重影响事件处置的,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作者系丹江口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发布时间:2014-09-17来 源:湖北省纪委监察厅阅读次数:79

分享 0

梅 华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拓宽了社会公众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渠道,如何积极回应和妥善处置网络舆情,已成为一个新的课题。纪检监察机关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切实做好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置工作,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积极作用。

一、网络舆情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

网络舆情具有传递快、互动性强、影响深远等特点,它是纪检监察机关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有力武器。

1.网络舆情有利于收集案件线索。在信访举报工作中,网络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与举报信、举报电话等传统方式相比,网络举报来源渠道更广、受理更加方便快捷,网络蕴藏的海量信息,为纪检监察机关提供了大量的反腐线索。近年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从网络舆情中挖掘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涉腐案件线索,并成功查处了一批有影响的违纪违法案件。

2.网络舆情有利于强化社会监督。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发表意见建议,推动网络舆论的形成,使虚拟的网络空间变成现实的监督平台。网络监督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监督手段,为纪检监察机关履行监督职能提供了有力支撑。

3.网络舆情有利于了解社情民意。网络信息资源的瞬间共享和立体传播,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畅通无阻的民意反映渠道。当前,各种论坛、微博等发展迅速,网民获取信息、表达诉求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网络舆情可以最快速度、最大限度地满足纪检监察机关真实了解民意的需要,并为其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4.网络舆情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在社会转型以及各种利益群体博弈的背景下,网络使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通过特定的渠道,及时反映到相关部门,使其合理的诉求能得到积极的回应,从而有效缓解各种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通过网络对征地拆迁、安全生产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报道,很多问题受到有关部门重视并得以解决。纪检监察机关肩负着维护社会稳定的崇高使命,必须善于从舆情信息中发现不稳定因素和苗头性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二、纪检监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央纪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加强反腐倡廉舆情信息的收集研判处置,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内部协调机制和上下联动机制,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工作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改进和加强。

1.思想认识不到位。对网络舆情存在三种错误心理。一是盲目排斥的心理。对舆情信息既不信也不用,甚至把互联网当“洪水猛兽”,有很强的对立情绪。二是过度反应心理。对互联网传播不实舆情信息反应过度强烈,动不动就上纲上线。三是无所作为的心理。对互联网的舆情信息既不排斥也不忽视,但没有有效应对的办法。

2.组织机构不健全。一是缺少专门机构。目前,纪检监察机关网络舆情,归口管理部门是宣教室,新闻发布归办公室负责,没有成立专门机构。二是缺少专职人员。从目前情况看,多数地方特别是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宣教室人员少,网络舆情信息员、网络评论员大多都是兼职,工作精力有限。三是缺少专项经费。目前,纪检监察机关用于网络舆情应对的经费基本上都是从宣教经费中列支,工作经费落实不到位。

3.应对手段不得力。一是工作机制不顺。一些地方纪检监察机关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的体制机制不顺,没有建立舆情监测、舆情分析、舆情预警、舆情处置工作机制链,责任不明,存在“缺位、失位、错位”的现象。二是方式方法简单。习惯采用“封、堵、删”的应对模式,以行政干预为主,不在第一时间回应社会关切,错失舆论引导的有利时机。三是技术手段落后。纪检监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的监控手段还比较落后,获取信息主要靠人工浏览网页的办法进行,一旦遇到危机事件,难以及时获取更深层次的舆情情况,容易造成舆情危机事件处置工作的被动局面。

三、纪检监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和建议

互联网发展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给反腐倡廉建设带来了新挑战。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强调:“要加强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的收集、研判、处置工作,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要求我们要善于利用和管理网络,科学应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正确引导反腐倡廉网络舆论,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1.把握规律,科学应对,建立健全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的舆情处置机制。一是监测收集机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建立专门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并加强与宣传、公安、通信等部门以及相关网络媒体的沟通联系,全面做好舆情信息的监测、收集、采写和报送工作。要开发应用专用舆情监控系统,加强对网评、跟帖、博客等网络反腐败舆情的跟踪监控。二是分析研判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内部协调、上下联动机制,加强对舆情事件的科学研判,对事件的性质、舆情走势、可能出现的风险等进行准确评估;对可能发生的舆情事件,按照其性质、涉及范围、影响程度划定等级,制定完善的应急处置预案。三是核查反馈机制。注重对舆情信息线索的梳理和排查,对可信度高、可查性强的案件线索,要组织调查核实,对突发事件,要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处理。调查结束后,对舆情反映属实的,及时按程序处理到位,并通报处理结果;对舆情反映不属实的,用证据消除网民的顾虑,并做好解释疏导工作。

2.注重防范,主动作为,建立健全方向正确、导向有力的舆情引导机制。一是加强宣传,把握主动权。一方面,及时宣传报道反腐倡廉建设的战略方针、中心工作、热点话题、创新成果等,让网络成为传播廉政文化的前沿阵地。另一方面,对涉腐网络舆情事件,要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避免不实消息被恶意炒作。二是抓好公开,提高透明度。凡是可公开的信息,都要通过信息公开平台、门户网站、广播报纸等媒体主动公开。三是建设平台,增强保障力。加强纪检监察网站建设,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开办纪检监察机关门户网站,开设网络问政、论坛、公告等栏目,作为宣传纪检监察工作、通报反腐倡廉建设情况的载体和窗口。

3.加强管理,完善措施,建立健全奖惩严明、科学有效的责任机制。一是健全队伍,夯实基础。建立网络发言人队伍。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明确网络发言人。充实舆情信息员队伍。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安排至少1名专职舆情信息员,负责网络舆情的监控。壮大网络评论员队伍。着力培养一批熟悉互联网、表达能力强、政治素质高的网络评论员。同时,加强对网络舆情知识的培训。二是严格考核,落实责任。建立舆情处置机制链,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将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和网络宣传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纪检监察业务目标考核内容。三是强化问责,严明纪律。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和责任倒查制度。一方面,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认识不足、应对不力、处置不当,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另一方面,对迟报、谎报、瞒报、漏报有关重大事件信息,严重影响事件处置的,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作者系丹江口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相关内容

  • 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其治理机制
  • 集思广益 CHINAHIGHEREDUCATION 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其治理机制 ◆赵中源/王国栋 目前,互联网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新闻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情民意的传输带,由于缺乏网络舆情引导的专门人才以及与之配套的技术.制度等,网络舆情极易成为整个社会信息舆论中的不确定因素.在这一背景下,高校网络 ...

  • 试论公诉工作中舆论的应对和引导
  •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舆论对社会公共生活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这一现状对我国的司法工作包括公诉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公诉工作该如何应对和引导舆论,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公诉工作舆论应对与引导 作者简介:陈可可,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检察院公诉科科员. 中图分类 ...

  • 社会化媒体时代商业银行舆情管理研究
  • 社会化媒体时代商业银行舆情管理研究 万至臻 [摘要]微博等新媒体的兴起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化媒体的时代.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显著特点就是每个人都拥有舆论制造与传播的条件,这给商业银行的舆情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如何应对社会化媒体时代的舆情环境,及时发现和预警各类舆情危机,借助新媒体树立商业银行形象 ...

  • [大象舆情]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
  • [最新成果]高校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机制的构建 编者按:高校网络是高校师生民意表达.信息交流.思想传播的重要场所,高校网络舆情状况与社会舆情状况既有共性, 又有特殊性.作为社会舆情的"激发者"与"引导者",高校舆情发展态势直接影响着社会舆情的整体走向.当前高校网 ...

  • 网络舆情运行机制研究
  •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会公众通过网络表达社情民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对公共政策的话语权.互联网引爆的众多热点话题涉及到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网络舆情高潮.本文试对网络舆情运行机制进行积极探索,以期发挥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的优势,为建设和谐社会尽一份力. 关键词 互联网 网络舆 ...

  • 高校突发事件处置中网络舆情引导的预警机制
  • 摘 要 当前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舆情已超越了传统媒介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在新形势下,如何紧跟"新媒体"步伐,把握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处置环节.化解网络舆论危机 .妥善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正面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成功应对新兴媒体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工 ...

  • 舆情"风险敞口"的规避与控制
  • 6月29日,一艘货船在宜昌夜明珠码头装运大米的过程中,不少大米散落在了地上,20余只麻雀在此抢食大米后相继死亡.事发后,相关部门对该船装运的4批大米进行取样抽检化验,确认大米并无问题. 食品安全是基本的民生问题,故而一直是舆论场的焦点所在.在此背景下出现的宜昌麻雀抢食大米死亡事件,引发舆论场食品安全 ...

  • 舆论与舆情的关系辨析
  • 第8卷第4期 2009年12月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 Vo.l8No.4 Dec.2009 文章编号:100624303(2009)0420393206 舆论与舆情的关系辨析 李昌 ...

  • 做好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几点思考
  • 做好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几点思考 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宣传思想战线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委部署,围绕全市工作大局,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文化保证和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手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