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仔细体会本文的结构。
2、你认为这篇报告好在哪里?给出理由。 3,与你的初稿做个比较,确定你的读书报告的结构。 我设计这三个问题,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第一,luo同学的读书报告,在结构上问题
较大,而且阅读时过于纠缠细节,缺乏整体的把握。这点我在此前的通信中已经指出,我希
望他能从陈先生的书评中,体会到如何有层次地展开写作的技艺。第二,我希望我们的同学
能够关注他人的优点,并能够反思自己的不足,最好落实到具体的写作实践上,只有这样才
能获得实质性的提高。
luo同学很快给了我一个回复,尽管这个回复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但整体上理解还
算准确,而且能够把握这篇书评的优点,并结合自己的写作,有针对性地反思,提出合理的
写作计划,我以为非常不错,所以转载在下面,供其他同学参考。同时我也希望有志于学习
的同学,也能够多做一些这样的工作,即有意识地向优秀的作者和作品学习,切实提高自己
的能力。
以下是luo同学的回答。粗体字是我认为写得不错的部分,括号内是我的一些看法。
1、 本文的论证结构。 首先在第一部分作者由一个大背景引出这本书,以及本书要讨论的主题。作者在主题方
面做了简要的概括。其次,第二部分作者就本书的章节做了一个言简意赅的回顾,梳理了每
一章的大意,每一章作者的论证所体现出来的“洞见”。第三部分作者开始综合评价此书,提
出这本书的美中不足之处,并加深论证予以补充(原著作者集中于讨论英美法系的法治,作
者认为视野还应该更广阔,故补充了德国法治建设的过程)。最后再对比德国的情况结合我国
的现状提出自己的建议。(这里的把握不够准确,作者最后介绍了国内学者的一些看法,但在
此之前,作者对法治为何能够作为一种普遍的政治理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算是对前文的一
个概括和反思,并基于这一看法重新反思了法治的“中国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最
后一个部分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升华之类的说法过于含糊,应该具体说明升华的“内容”)
作者的讨论不再仅仅停留在欧美法治的层面上,提出了将中华文化与法治相结合的思路。( 这
句说明也不准确,可以重写。不准确是因为读得不深入,尚未把握作者的论证要旨,而这一
部分正是本文最精要的地方。)
2、你认为这篇报告好在哪里?给出理由。 a. 先说整体的感觉。结构非常清楚,文章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说什么,第二部分
说什么,第三部分说什么都交代得非常明了,而且是层层递进的思路,读者读起来就很有一 气呵成的畅快感觉。我觉得我那篇就读起来很喘气,读一会儿长篇大论一下,读一会儿
又长篇大论一下,读到最后,作者写作的线条都串丢了。 b. 第一部分:开头很好。背景介绍得很清楚。问题引出得也很直接。读这里的时候想起
老师上次发给我的您的《法学方法论》短评。我觉得那个开头就特别好。您一开篇马上就提
出了问题,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那个论证思路我觉得就十分典型,应该可以作
为模板的一种。对比我之前写的,就发现我的开头就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缺乏对问题的背
景介绍,缺乏对本书核心问题的引出;其次一读起来就是“就书读书”的感觉,开头非常生
硬,没有那种“带着问题读书,尝试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点我会再好好改进。 c. 第二部分:作者对全书的介绍一气呵成,对作者论证结构的梳理简明扼要,而且都
写到了点上,重点突出,安排也很合理。我记得老师的那篇短评也是这样的,最后梳理作者
观点时都只是纯粹地介绍作者的论证思路与结构,不会在这个部分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读
起来我就一点梗的感觉都没有,很顺畅。对比我自己的读书报告,就发现我把对作者论证的
总结和自己的观点全部杂糅在一起了,显得非常杂乱,没有章法。我在想,一篇优秀的读书
报告里,对作者观点的把握和概括应该算比较核心的一部分吧,即便读者本人读完此书,没
有产生任何自己的观点,只要能够把作者的论证思路阐述明白,这样的读书报告也能算是完
整的了吧。我觉得我当时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想明白,总想着要提出所有值得讨论的问题,
到时候写论文时就可做挑选了„其实这样反而显得杂乱无章,找不到重点,执迷于细节,忽
视了核心与方向。这点也是我该改正的地方。 d. 第三部分:作者在这个部分主要论述自己的读后感。他用辩证的态度指出了本书美中
不足的地方,但又不流于无力的批判,并写出了大概的作者认为可以作为弥补的部分。我觉
得这点十分可贵。很多人写批判的文章,仅仅是批判,说别人哪里哪里不好,但是却不会进
一步来解决问题。我觉得这篇文章作者的态度就很好。批判也批判得十分有底气。他认为作
者的书没有讨论德国法治的部分比较遗憾,所以他就对这方面进行了补充,进而结合我国的
法治历史与现状提出了自己的核心观点与倡议,即我国的法治国家构建应该与我国的法治文
化和历史相结合,寻找出适合我国发展的法治思路来。(这部分要结合作者对法治的理解来谈,
注意,作者对法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正是基于这一看法,他才能顺利过渡到后面的论证。
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应该反思自己为何会漏掉了这一点。)
3、 与你的初稿做个比较,确定你的读书报告的结构。 这个我在上一部分也粗略说了些,这里总结一下我的读书报告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本书的主题缺乏一个有背景有力度的引论。开头十分干瘪。 再次,写作层次与结构十分混乱。一篇优秀的读书报告应该是一气呵成的。但我的过于
执迷于细节,忽略了对整本书整体的体系化的把握。开头部分本来就没有开好,到第二部分 的写作时又将作者的论述总结与自己的随意观点杂糅在一起,感觉完全没有重点,写作
太随意,结构太松散,没有凝聚力。另外,即便是写自己观点的地方的论证也都十分弱。当
然,我了解得不多本身也是个原因,还需要深入阅读,形成比较体系化的观点和概念体系。 针
对以上问题,我觉得我的读书报告还需要做以下修改: 其一,开头重新写。按照老师的短评的方法,或者陈的这篇读书报告的方法。思路是以
背景提出问题。重点在于将问题提出来,然后用最简练的方法总结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回应。 其
二,把第二部分中作者的论证与自己的观点剥离开。第二部分整体只介绍作者的论证思路与
结构。把作者的观点提炼出来。这部分的介绍一定要有重点,简练,有力,这部分十分考验
自己对本书的理解以及自己对问题的概括能力。所以一定要好好写。 其三,可以集中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但切记不可流于对某些问题的逐一评论。最好是能
够按照作者写作本书的思路来串自己的看法。一定要写出串起来的感觉,要使这部分的写作
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可松散。也不要仅仅提出问题,切记不要用自己朴素的正义观来论述,
这是外行人的做法。最好有理有据。 最后,最好做一个升华。可以结合大陆的实践谈一谈发展方向。毕竟法学之理论探讨到
最后也是为法律之实践服务。若能结合一下,应该能使此读书报告的写作显得更有价值一些。
(如何写好这部分,还要多思考和揣摩。读书报告可以沿着作者的思路往下谈,但不必一定
要落实到如何为实践服务。把理论问题谈清楚了也是一种重要贡献。) 另外想补充的是,看完老师的批改后,我觉得我的读书报告估计得全盘推翻„加上本身
对法学方法论的东西了解得也不多,我在想,我是再将杨的《法学方法论》精读一遍再理出
一份专门针对此书的读书报告呢(这样我觉得论证有些干瘪,因为老师提到的那些名字还有
他们写的书我都没看过,比如什么阿列可西啦,拉伦茨的那本书我也没读过),还是先大致了
解一下其他关于法学方法论的著作,结合这些了解再深入地重写读书报告?这样视野会不会
就宽一点?写作也不至于流于无力的讨论?(此点我在信件中会有所建议,略) 突然想起我准备学术十星答辩的事儿。那时候文章已经写完了,但是答辩要求花5分钟
左右介绍自己的论证结构与思路。当时我的方法就是画图。拿出一张白纸开始一点一点缕思
路,理结构。从哪一步到哪一步之间的逻辑纽带是什么,论证的理由够不够充分,整篇文章
的体系有没有偏离轨道,是不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写作的„就这样一
次又一次地重新审视自己的写作。后来我觉得这个方法对我的写作来说十分有用。每一次的
反思都促进了我进一步完善论文,本来有一些没理清楚的地方因为自己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
地发问也理清楚了。跟老师说这个,是想问老师,这样的方法是不是也可以运用在所有的写
作中呢。或者说,或许也可以用在阅读中,读书的时候也边读边画图,在每一个画箭头的地
方都写上,从论点a到论点b的逻辑思路。额,只是突然想到的。或许这个方法能融到整个
阅读,思考,论证,写作的过程中去呢。(这是一个好方法,可以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成功经验,
提炼和升华,转化成自觉的技能) 感谢老师的批改和指导!! 祝开心。
luo篇二:关于读书作文的开头 关于读书作文的开头
大文学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没有阳光;
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人类的进步离不开书,在书的指引下,人类的文
明与智慧得以流传和发扬。书是人类的朋友,更是人类的的导师,我爱读书。 我爱读书,喜
欢在书的海洋徜徉,因为书给予我力量与智慧,在我成长道路上犹如黑暗中的启明星为我指
引方向,给我信心与力量,帮助我到达成功的彼岸,充实我的生活,是我忠实的朋友。篇三:
三遍经典名著读书报告--简评 《林徽因传》读书报告——简评 ★文章开头:
①文章开头新颖具有先声夺人之效。使读者一见面就能对人物产生孤寂、伤感的印象。 ②开头引用书中隽语“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打动人心,具有真情实感。 ③文章开头
交待得非常清楚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文章进程:
①文章将“林徽因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写得细致入微,重点突出详略得
当内容具体。
②文章线索明朗主题突出紧紧围绕“林徽因传奇的人生经历”进行。 ③通过丰富人物的
语言和动作衬托出人物的思想品质。 ④一些精妙词语的使用无形中为文章增添了不少情趣。 ⑤作者观察阅读缜密叙沭时井然有序。 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的描绘使读者宛然置身于梦境一般。 ⑦以缓慢低沉的语气向
我们娓娓道来令人回味无穷。
⑧文章来源于生活因此语言虽然不怎样优美但却真实有趣写得入情入理。 ★文章结尾:
①以感想开关以感想结尾。这样便使文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同时又使文章主题回环复沓
感染力极强。
②结尾处集中表达情感既照应开头又总结全文。首尾连贯一气呵成。 ③结尾令人饱含期
待与激情言已尽意犹未了。 《夹缝中的历史》读书报告——简评 ★文章开头:
①文章语言生动丰富可读性强。 ②开头简明扼要
③开头直奔主题,也是一种写法. ★文章进程: ①运用比喻,将“屈辱”比作一根皮鞭。比喻贴切用词生动。 ②不同角
度叙述,选材新颖,语言朴实流畅,感情真挚感人。 ③文章边叙事边抒情。 ④细节刻画颇具匠心。极富功底。 ⑤场面和气氛描写为文章增色不少。 ⑥过渡自然,每一段交待得很清楚. ⑦文章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际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文章结尾:
①结尾恰到好处地点明中心语言朴实而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②文章最后揭示中心之句实属点晴之笔概括之语短促而有力。 ③结尾呼应应开头,结构
完整。
④文章边叙事边抒情.结尾处集中表达情感,既照应开头又总结全文.首尾连贯,一气呵成。 《目送》读书报告——简评 ★文章开头:
①文章开头引人入胜吸引读者。“目”与“送”点面结合使文章生动具体详略得当。 ②开头直奔主题,让人一目了然。 ③开头点题,用词很吸引人。 ★文章进程:
①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内容极其丰富具体。 ②充分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并辅以比喻、拟人等手法 ③描写细腻,生活气息浓厚,遣词造句准确传神。 ④全文可圈可点的佳句不少,给文章增添了些文学情趣。 ⑤作者构思巧,善于选点展开,行文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⑥本文取材真实生活,选材恰当,很有新意,段落分明,过渡自然,情趣盎然,可读性强。 ⑦本文语言虽然并不华丽,但却极为准确生动,情感丰富而真实,读来津津有味。 ★文章结尾:
①文章结尾不落俗套,给人以欲还休的感觉。 ②文章线索明朗,主题突出,紧紧围绕?进行.文章开头与结尾时的诗化语言,充满想象与
韵律之美,令人愿读,爱读,不忍释手. ③对细节传神的刻画恰恰相反到好处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本文的成功之处。篇四:
读书报告写作格式规范整理 读书报告写作规范(资料来源何海波) 本写作规范包括“内容要求”、“排版格式”、“引注体例”三个部分。 内容要求:
1、 体裁:全篇报告应该思维连贯、结构完整,不能仅仅是零碎资料 的堆砌,内容应该基本覆盖相关主题的基本问题,可以有侧重点,也可以发展为专题讲
述或论文。
2、 附加信息:在文章标题前面应该注明“第几讲”,标题下面分两 行表明作者信息(姓名、学号)和报告时间(年月日),靠右。不要求写摘要和关键词。
篇尾应当注明主要参考文献。
3、 结构:文章结构不宜过于繁复。需要区分的依次用一、二、三„„
(一)、(二)、(三)„„1、2、3„„(1)、(2)、(3)„„
4、 引注:尊重学术规范,引注重要观点和资料来源应予注明。但不 必繁琐,一句一注。证引前人观点,不遗漏重要的观点,不曲解原作的观点。同一观点
有多人表述的,应引注最早的著作,或者引注其他有代表性的著作。证引资料来源,原则上
应当引注原始资料;引注第二手资料的,应当引注比较权威的来源。
5、 字数:每篇读书报告正文不超过两万字。
排版格式 :
1、 文件格式:排版统一用word格式。文件应当著名“第几讲”、 标题及作者名字,例如“第八讲 。。。。。(某某某)”。
2、 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字,1.5倍行距,每段开头缩进两个字。 标题:主标题用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主标题下的一级标题,即“一、二、三„„”,使用宋体四号字, 加粗,与正文对齐(缩进两个小四字符)。一级标题上面,空一行。 主标题下的二级标题,即“(一)、(二)、(三)„„”,使 用宋体小四,加粗,与正文对齐。二级标题上面,空一行。 主标题下的三级标题,使用宋体小四号字,不加粗,与正文对齐。 注释:注释用宋体小五号字,一倍行距,开头缩进两个字。 特殊情况:案例或者引证文字超过三行字的,缩格,并变换字体排版(建议用仿宋体)。
正文中的图表,可根据排版需要变换字号。 引注体例:1、引注方式 引注采用页下脚注,连续编码。
2、引注符号 引注符号直接用阿拉伯数字,不加圆圈或括号。对整句话的引注,引注符号置于句后标
点符号外;其余情形,引注符号一般放在句中标点符号前。例如: 在行政诉讼法起草过程中,关于受案范围问题曾有激烈的争论。1„„比起此前各个单行
法,《行政诉讼法》第二章对受案范围“有所扩大”2,但与概括式规定的主张还相距很远。
3、引注已经发表的著述文献 引注已经发表的著述文献,在保证提供必要信息的前提下,力求文字简略、意思连贯。
下面先提供3个范例,然后对相关问题进行说明和例示。 例1:张春生《对全国人大专属立法权的理论思考》,《行政法学研究》2000年第3期; 例2:参见[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
四章“行政法的法律渊源”,尤其是55、64-68页; 例3:俞梅荪、孙林《行政诉讼法草案修改意见综述》,《法制日报》1989年3月15日。
(1)信息顺序与间隔
引用专著的信息顺序为:作者及书名,出版社及出版年份、版次,页码或章节。 引用文章的信息顺序为:作者及文章名,刊物名及卷次;作者及文章名,编者及书名,
出版社及出版年份、版次,页码或章节;作者及文章名,报纸名及日期。 引注翻译作品,还应在原作者和书名(文章名)之后,加翻译者名字。 作者与书名、文
章名之间不加逗号、冒号等标点;出版社与出版年份、版次之间不用标点隔断;刊物名与卷
次、报纸名与年月日之间,不用标点隔断。
(2)引领词
直接引用文献的,省略引领词“见”;间接引用的,引注前加引领词“参见”。如显示其
他支持性文献,可用“另参见”;其他不同见解或者否定性文献,则加说明性字句,诸如“不
同的观点,参见??”。
(3)作者(及编者、译者)信息 编辑、整理作品的编者(主编)、整理者与书名间,应用括号表明“编”、“主编”或者“整
理”,个人著作或者合作著作的作品,作者后省略“著”。翻译作品的译者后加“译”,置于原
作者和书名(文章名)之后。 作者姓名后不加“教授”之类的头衔。但如果文章有显示作者身份的特殊需要,可以用
括号注明作者身份,例如“李国光(上海市高级法院副院长)《在上海法院第三次行政审判工
作会议上的报告》,1994年3月10日”。
作者、编者、译者两人以上的,应显示全部作者、编者、译者名字。
(4)文章名与书名
文章名和书名,均用书名号标明。 文章名和书名应当完整。名称冗长,而又将反复出现的,可以使用缩略名,但应在第一
次出现时说明。
(5)出版时间与地点
书的出版时间只写年份不写月份,除非文章有特殊需要。 出版年份后不写“出版”或“版”;再版的,应予标明,如“翁岳生编《行政法》,2000
年第2版”。
出版社地点以及报刊的出版地点,一律省略。千万不要写“北京:××出版社,×××
×年”。
(6)刊载信息
引注定期出版刊物和报纸上的文章,省略刊物的主编、出版社等信息;文章名与刊物名、
报纸名之间,省略“载”或者“载于”字样。 引注学界周知的其他连续出版物(包括各种以书代刊的“论丛”)上的文章,也可省略上
述信息。例如,“高家伟《论行政诉讼举证责任》,《行政法论丛》第1卷”,而不写“高家伟
《论行政诉讼举证责任》,载罗豪才主编《行政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 引注其他文集(包括多位作者文章的合集和单个作者的文集)上的文章,除了文章作者
和文章名,还应提供文集的编辑和出版信息,可用“载”或者“载于”标明,例如“叶必丰
《公务论研究》,载刘莘、马怀德、杨惠基主编《中国行政法学新理念》,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
年”。
(7)页码等具体引注信息 书的页码,用“第**页”,超过第10页的,可以省略“第”字;连续2页以上的,用连
字号标注起始页和结束页,如“90-103页”;涉及两处以上的,页码间用顿号标明,例如“8、
15、60-88页”。
如果标注章节或者其他顺序标记,能够更清晰地显示引文在原文中的位置,可以不(转载
于:读书报告的开头)写页码,只写章节等其他顺序号,例如“最高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
编《人民法院案例选(1992-1999年合订本)〃行政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案例17、
18、37、38”。
引用刊物和书上的文章,一般不再标明页码。如果文章篇幅特别长,为查找方便,也可
进一步标明引注内容在刊物或书中的页码,例如“参见高家伟《论行政诉讼举证责任》,《行
政法论丛》第1卷,440页”。 引用报纸上的文章,注明报纸名称及年月日后,可以进一步标明版次,例如“《法制日报》
2002年8月16日第8版”。
4、引用互联网上的文献 如果文章已在传统媒体和出版物上发表,原则上应引用传统媒体和出版物上发表的文章;
传统媒体和出版物未刊载的,可以引用互联网上的文献;传统媒体和出版物曾经刊载但不易
查阅的,可以转引互联网上的文献,但应注明转引。 如果多个网站都有该文献,原则上应当引用最初发表的文献;最初发表情况不易确认的,
可以引用性能比较稳定的网站上的文献。
5、引用未发表的文献或者口头讲话 引用未发表的文献或者口头讲话,应征得作者同意(不涉及秘密的官方报告、讲话除外),
并适当注明文献产生、保管或者公开之时间、地点和方式,例如“何海波《行政诉讼受案范
围:一页司法权的实践史(1990-2000)》,2001年行政法年会论文”;“上海市浦东新区法院
行政庭《2001年行政庭工作总结》”。
6、引注法律文本和其他官方法律文件 引注法律文本,应加书名号,第一次一般用全称,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
例》”;以后可以简称,仍加书名号,如“《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但通常不用“处罚条例”、
“征管法”之类的缩略语。 引注法规、规章等并非众所周知的法律文本,通常应注明文本的制定机构和年份,以便
检索;涉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等可能不易轻易查找的官方文件,通常还应注明文件号。例如“《民
政部关于在全国农村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通知》,民基发(1990)25号,1990年9月26
日”。
引注司法裁判文书,应标明司法机构、文书类型和文号,例如“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行
政裁定书,(2000)一中行终字第45号”。
7、引注外文文献
直接引用外文文献,包括直接翻译并引注外文文献,可以直接使用该外文。外文文献的
引注体例,适用各自的引注规范。
8、转引
(c.a.), affirmed (1886), 11 app. cas. 47(h.l.),转引自高家伟《论行政诉讼举证
责任》,《行政法论丛》第1卷”。
9、重复引用
在同一章中多次引用同一文献,第一次应全面显示上述信息,以后可以省略出版社及出
版时间、刊物名称及卷次等信息,只写作者(编者)和书名(文章名),前面标注“前引”,
例如“前引应松年主编《行政行为法》,58页”;翻印作品的,还可以省略译者名字,只写原
作者和书名(文章名),例如“参见前引毛雷尔《行政法总论》,155页”;有多位作者(编者
或译者)的,可以只写第一作者(编者或译者),后加“等”,例如“前引刘莘等主编《中国
行政法学新理念》”。篇五:读书报告会主持词 开场白 读书报告会主持词 开场白: a:书是一道厚重的门,垂青着每一位敲门者。 b:那
敞开的门扉里, 是一口淘不完的井。 是一座掘不尽的矿。 a: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学
校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图书馆。” b: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与我们
相伴一生。 a:尊敬的老师们 b: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好。 a:现在,我校的读书活动
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各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b:今天,我们欢聚一堂,
“ ——读书汇报会现在开始”。 a:当岁月尘封了所有过往的时间与空间,
切断了一切回路,是什么将生活转化为回忆,沉 淀为永恒?是书籍,用它优美的文字、浪漫
的情怀、真实的故事、动人的情感描绘出来自书海的安慰。 b:每读一本书,就像遇到了一
位良师,似与圣贤对话,如同今哲低语。这种境界能使人忘 记一切得失荣辱,拥有一份恬谈
求知的心境。有时,书又是益友,听着他跌宕起伏的故事,被那种娓娓叙说的气氛感动着,
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所以说,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a:现在我们来听听书中伟人所要告诉
我们的话语,有请郑奕燕同学为我们朗读她从《名人 传》中所聆听到的话语。 第一部分:
《名人传》读后有感 朗读者:三名 a:谢谢**同学深情的朗读,诚然,《名人传》中的三位
伟人,以他们鲜明的个性、丰富的 阅历、睿智以及他们的精神,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奕燕同学将自己的体会用文字表达出这三位作家带给自己的影响,那么,现在让我们更深入
地了解这三位作家。首先,有请**为我们介绍这位被尊称为乐圣的音乐家——贝多芬。
作品朗读 b:作曲家只在人世间停留了57年,一生完成了一百多部作品。他集古典音乐的
大成,同时 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样的
伟大人物命运却是如此坎坷,同样,作为雕塑家、绘画家、诗人兼建筑师的米开朗琪罗,同
样是拥有不凡的才能,却同样忍受着人世间不公平的待遇。米开朗琪罗的艺术不同于达·芬
奇的充满科学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这种
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应。
这些都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体会
这位伟人在人生之路的喜与悲。 作品朗读 a:在《名人传》三位名人中,贝多芬“用
痛苦换来欢乐”的音乐;米开朗琪罗以一生的心 血奉献出震撼心灵的杰作;托尔斯泰始终关
心万千生灵的伟大与渺小,借以传播爱的种子和宽容的理想。在这三人中,托尔斯泰是罗曼?
罗兰的启示者和引路人。在这位被罗兰称之为英雄的身上,体现了激流一般的生命力,这位
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文学巨匠,有关人生目的、宗教和社会的阐述又使他成为
一位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为我们带来的,对于托尔斯泰的感悟。
作品朗读 b:传记里的三人,虽然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绘画家、诗人兼建筑师,
另一个是 小说家,各有自己的园地,但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
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他们坚信只要自
己的 2 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与劫难而一味地沉沦,那么就定能冲破肉身的束
缚,奔向人生的崇高境界。 第二部分 名人的力量 a:前人常以杜甫的“好雨知时节,
润物细无声”来喻指潜移默化的力量。书籍对人们的影 响,通常是逐渐渗透、慢慢浸润的。
《名人传》中所写的名人,都是一个时代一个领域中的杰出人物,他们都有着辉煌的成就,
是成功的典范。他们无疑都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最优秀的头脑之一,也是一个时代、一个
民族最杰出的灵魂之一。他们既像星斗辉煌于当时,也像阳光灿烂于今天。他们所留下的一
份份珍贵的思想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没有时空界限,也没有地域之分。 b:名人的力量
是无穷的,特别是对于处在成长中的我们来说,名人事迹的激励作用,更是 无可比拟的。有
一句名言说得好,“把脸转向太阳,这样你将看不到黑暗。”凡是有血性、灵性、悟性的心灵,
无不被他们的精神所感染、所激动、所亢奋。让我们把脸转向名人吧,知晓他们,了解他们,
从他们传奇的事迹中吸取奋进的力量,从而走向成功。特别是成长中 的我们,更应该用他们来激励自我,指引人生方向。现在,进入第二个环节——名人的
力量。 a:在人生的海洋中,书承载着人们的探索,在波涛中漂流;在人生的旅途中,书引
领着人 们走出误区,走入辉煌。曾经,在一本书中,有这么一艘潜水艇,一个神秘的船长尼
摩,一个学富五车的科学家,在各种探险历程中,在将近一年的时间中,纵横海底两万里,
为我们演绎出一个个故事,展现出一幅幅画面,海底墓地,珊瑚谷,巨型章鱼??故事曲折惊
险,引人入胜,画面多姿多彩,气象万千。这样一部小说,读来既使人赏心悦目,也令人惊
心动魄。令人永生难忘,令人百看不厌。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同学的朗读,随同尼摩船长
的“鹦鹉螺号”一同去两万里深的海底探险吧。 作品朗读 b:《海底两万里》描绘
的是人们在大海里的种种惊险奇遇。潜艇在大海中任意穿梭,海底 时而险象丛生、千钧一发,
时而景色优美、令人陶醉。美妙壮观的海底世界充满了异国情调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体
现了人类自古以来渴望上天入地、自由翱翔的梦想。凡尔纳没有到过海底,却把海底的景色
写的如此生动,读来引人入胜,使读者身临其境,表明他具有非凡的想象力。 a:是啊,大
海总是充满着神秘色彩。大海的日出,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大海的夕阳, 招惹多少诗
人温柔的怀想。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还由海风日夜地呢喃。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
足迹,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都被海涛秘密地埋葬。幸好,鲁滨逊的船只没有被大海的风
浪吞没,于是,才有了他后来的种种不平凡的经历,而在他的身上,也展现了人类的智慧。
现在请**同学,为我们讲讲关于这位探险家的曲折故事。 作品朗读 b:大海是
美丽的,是个充满梦幻的世界。每天吹过的海风,卷起了多少人的记忆。在风的 记忆里,保
存着一张忧伤的脸,她孤独地守在白塔下,默默地??下面有请**同学引领我们进入充满着雨
后清歌的美丽湘西,那里有甘甜泉水般的的动人的故事,让你遗忘尘世的雾霭,仿若一朵《边
城》的水莲花。 作品朗读 a:告别一朵不胜凉风的娇羞的水莲花,轻轻地从沈
从文的边城悄然离去,让我们乘着明媚 的阳光,向遥远的大西洋彼岸靠拢,认识一位如花般
的少女。巴尔扎克说:“苦难和挫折对于人生是一块垫脚石。”19世纪的这位娇艳的少女,
她用行动向我们证实了在人生磨难面前什么叫做坚强和执著。她更像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生命
的奇迹在于永不放弃。她就是生命的斗士——海伦·凯勒。下面请欣赏**同学的朗读:《奇迹,
其实就是不放弃》。 作品朗读 3 b:奇迹,其实就是不放弃。说得多好啊!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遭受命运捉弄的,又何止 海伦一个?当一位年已67岁的老人被逼无
奈,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时,祥子的车轮却也滚进了人们的心里。这位老人,就是一生总
是在忘我地工作、被誉为文艺界的“劳动模范”,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的老舍先生。现
在,就让我们走近这位人民艺术家的作品,感受这位作家不凡的魅力。 作品朗
读 a:老舍先生已经远去,留下的却是灌注他一生心血的作品,老舍生命的完结,是一个悲
剧。 曾有人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说这话的人,就是鲁迅先生。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
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b: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
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 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
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
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a:读鲁迅的作品,在其间总能感受到他
对祖国的一片热忱,对敌人的憎恨,以及对人性的 一种思考。法国思想家笛卡尔说过:“阅
读优秀的名著就像和高尚的人进行交谈,这些伟人在谈话中向我们展示的是他们智慧的思想。”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亲近鲁迅,体会闪烁在字里行间的点滴智慧与他对祖国深深的爱。 作品朗读 b:鲁迅,不愧是人民的战士,英勇的革命家。而在另一个城市,也同样有这样一
位伟人, 他出身贫苦,亲身经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了重
要影响。登上文坛后,他塑造了一系列工人和无产 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抨击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反动思潮。他的英勇奋战,人民都
看在眼里,他的诞生地也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就是马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
级作家,社会活动家。现在,让我们去了解一下,这个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文学最杰出代
表”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前苏联文学的创始人——高
尔基吧。 作品朗读 a:谢谢以上这些同学跟我们分享他们心中的伟人,以及这
些伟人对其的影响。在我们小时 候,大家一定写过“长大了我要??”之类的作文吧,那时,
我们幼小的心灵中,会闪现无数个理想:老师、医生、科学家、作家、军人??我们也会将一
些名人铭藏在心:鲁迅、周恩来、文天祥、张海迪??这些从小就深藏于心的名人伟人,时时
刻刻在激发着我们奋进。 b: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存于心中的名人也
会更改变化,但无论在人 生的哪个阶段,我们或多或少地会将某几个时代伟人铭刻于心,化
作我们前进的目标和动力。现今社会的成功人士,心中都有一个或几个名人来作为偶像,作
为参照物,作为奋斗的目标,也正因为有了名人作为人生理想的参照物,他们才从中吸取了
力量,最终最得了辉煌成就。 a:当然,有时候名人的真正涵义是很难界定的。但无论怎样
解释和界定名人,有一点是可 以肯定的,这就是,他们无疑都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最优秀
的头脑之一,也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最杰出的灵魂之一。 a:他们在各自的国度、各自的
民族、各自的领域里和各自的岗位上,从事着自己最热爱的 事业,并最大限度地张扬着自己
的灵性,勃发着自己的生命激情,时时守护着自己的理想与情操,处处呵护着国家、民族、
人民的利益与安宁。 b:他们是时代的高昂精神的代表,也是民族精神人格化的象征。他们
是既像星斗辉煌于当 时,也像阳光灿烂于今天。他们所留下的一份份珍贵的思想遗产和宝贵
的精神财富,没有 4 时空界限,也没有地域之分。凡是有血性、灵性、悟性的心灵,无
不被他们的精神所感染、所激动、所亢奋。 a:那么,关于这些名人名著你知道多少呢?接
下来,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名人名著知多少? 第三部分 名人名著知多少 设计一些卡
片,写上作者,名著,以及里面的主人公或者有名的人物,分组进行游戏。 结束语: a:一个人在其中学时代,了解那些对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等有重大影响和对人类有重要启示作用的名人,不仅可以启迪心智、完善知识结构,而且还能汲取人生经验和智慧,将对其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b:都说没有读过名著的心灵是粗糙的 , 没有被感动过的情怀是苦涩的 , 没有被厚重的经典名著洗礼过的人 , 也许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 今天,我们在这里共赴了精神的盛宴,共享了读书的快乐。“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读书的人不一定成功,但成功的人一定读了许多书。” a:今天的我们——生活在阳光下的年轻一代,我们更应该努力丰满自己的羽翼。要知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得更远;以书作垫脚石,我们可以攀得更高。让读书伴我成长! a: 感谢以上各位同学的精彩演讲。今天的读书报告会即将结束,但我们的读书生活才刚 刚开始并将伴随终生。 b: 聆听了同学们的演讲让我们领略了读书的优美和崇高,我们对每一天的读书、生活有了 更深更新的认识。 a: 好书,能使你畅游瑰丽多姿的海洋; b: 好书,能带你去探索古今中外的趣事奇谈; a: 好书,能使你明辨是非,分清美丑,为你指出生活方向,教给你做人的道理。
1、仔细体会本文的结构。
2、你认为这篇报告好在哪里?给出理由。 3,与你的初稿做个比较,确定你的读书报告的结构。 我设计这三个问题,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第一,luo同学的读书报告,在结构上问题
较大,而且阅读时过于纠缠细节,缺乏整体的把握。这点我在此前的通信中已经指出,我希
望他能从陈先生的书评中,体会到如何有层次地展开写作的技艺。第二,我希望我们的同学
能够关注他人的优点,并能够反思自己的不足,最好落实到具体的写作实践上,只有这样才
能获得实质性的提高。
luo同学很快给了我一个回复,尽管这个回复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但整体上理解还
算准确,而且能够把握这篇书评的优点,并结合自己的写作,有针对性地反思,提出合理的
写作计划,我以为非常不错,所以转载在下面,供其他同学参考。同时我也希望有志于学习
的同学,也能够多做一些这样的工作,即有意识地向优秀的作者和作品学习,切实提高自己
的能力。
以下是luo同学的回答。粗体字是我认为写得不错的部分,括号内是我的一些看法。
1、 本文的论证结构。 首先在第一部分作者由一个大背景引出这本书,以及本书要讨论的主题。作者在主题方
面做了简要的概括。其次,第二部分作者就本书的章节做了一个言简意赅的回顾,梳理了每
一章的大意,每一章作者的论证所体现出来的“洞见”。第三部分作者开始综合评价此书,提
出这本书的美中不足之处,并加深论证予以补充(原著作者集中于讨论英美法系的法治,作
者认为视野还应该更广阔,故补充了德国法治建设的过程)。最后再对比德国的情况结合我国
的现状提出自己的建议。(这里的把握不够准确,作者最后介绍了国内学者的一些看法,但在
此之前,作者对法治为何能够作为一种普遍的政治理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算是对前文的一
个概括和反思,并基于这一看法重新反思了法治的“中国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最
后一个部分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升华之类的说法过于含糊,应该具体说明升华的“内容”)
作者的讨论不再仅仅停留在欧美法治的层面上,提出了将中华文化与法治相结合的思路。( 这
句说明也不准确,可以重写。不准确是因为读得不深入,尚未把握作者的论证要旨,而这一
部分正是本文最精要的地方。)
2、你认为这篇报告好在哪里?给出理由。 a. 先说整体的感觉。结构非常清楚,文章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说什么,第二部分
说什么,第三部分说什么都交代得非常明了,而且是层层递进的思路,读者读起来就很有一 气呵成的畅快感觉。我觉得我那篇就读起来很喘气,读一会儿长篇大论一下,读一会儿
又长篇大论一下,读到最后,作者写作的线条都串丢了。 b. 第一部分:开头很好。背景介绍得很清楚。问题引出得也很直接。读这里的时候想起
老师上次发给我的您的《法学方法论》短评。我觉得那个开头就特别好。您一开篇马上就提
出了问题,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那个论证思路我觉得就十分典型,应该可以作
为模板的一种。对比我之前写的,就发现我的开头就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缺乏对问题的背
景介绍,缺乏对本书核心问题的引出;其次一读起来就是“就书读书”的感觉,开头非常生
硬,没有那种“带着问题读书,尝试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点我会再好好改进。 c. 第二部分:作者对全书的介绍一气呵成,对作者论证结构的梳理简明扼要,而且都
写到了点上,重点突出,安排也很合理。我记得老师的那篇短评也是这样的,最后梳理作者
观点时都只是纯粹地介绍作者的论证思路与结构,不会在这个部分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读
起来我就一点梗的感觉都没有,很顺畅。对比我自己的读书报告,就发现我把对作者论证的
总结和自己的观点全部杂糅在一起了,显得非常杂乱,没有章法。我在想,一篇优秀的读书
报告里,对作者观点的把握和概括应该算比较核心的一部分吧,即便读者本人读完此书,没
有产生任何自己的观点,只要能够把作者的论证思路阐述明白,这样的读书报告也能算是完
整的了吧。我觉得我当时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想明白,总想着要提出所有值得讨论的问题,
到时候写论文时就可做挑选了„其实这样反而显得杂乱无章,找不到重点,执迷于细节,忽
视了核心与方向。这点也是我该改正的地方。 d. 第三部分:作者在这个部分主要论述自己的读后感。他用辩证的态度指出了本书美中
不足的地方,但又不流于无力的批判,并写出了大概的作者认为可以作为弥补的部分。我觉
得这点十分可贵。很多人写批判的文章,仅仅是批判,说别人哪里哪里不好,但是却不会进
一步来解决问题。我觉得这篇文章作者的态度就很好。批判也批判得十分有底气。他认为作
者的书没有讨论德国法治的部分比较遗憾,所以他就对这方面进行了补充,进而结合我国的
法治历史与现状提出了自己的核心观点与倡议,即我国的法治国家构建应该与我国的法治文
化和历史相结合,寻找出适合我国发展的法治思路来。(这部分要结合作者对法治的理解来谈,
注意,作者对法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正是基于这一看法,他才能顺利过渡到后面的论证。
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应该反思自己为何会漏掉了这一点。)
3、 与你的初稿做个比较,确定你的读书报告的结构。 这个我在上一部分也粗略说了些,这里总结一下我的读书报告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本书的主题缺乏一个有背景有力度的引论。开头十分干瘪。 再次,写作层次与结构十分混乱。一篇优秀的读书报告应该是一气呵成的。但我的过于
执迷于细节,忽略了对整本书整体的体系化的把握。开头部分本来就没有开好,到第二部分 的写作时又将作者的论述总结与自己的随意观点杂糅在一起,感觉完全没有重点,写作
太随意,结构太松散,没有凝聚力。另外,即便是写自己观点的地方的论证也都十分弱。当
然,我了解得不多本身也是个原因,还需要深入阅读,形成比较体系化的观点和概念体系。 针
对以上问题,我觉得我的读书报告还需要做以下修改: 其一,开头重新写。按照老师的短评的方法,或者陈的这篇读书报告的方法。思路是以
背景提出问题。重点在于将问题提出来,然后用最简练的方法总结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回应。 其
二,把第二部分中作者的论证与自己的观点剥离开。第二部分整体只介绍作者的论证思路与
结构。把作者的观点提炼出来。这部分的介绍一定要有重点,简练,有力,这部分十分考验
自己对本书的理解以及自己对问题的概括能力。所以一定要好好写。 其三,可以集中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但切记不可流于对某些问题的逐一评论。最好是能
够按照作者写作本书的思路来串自己的看法。一定要写出串起来的感觉,要使这部分的写作
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可松散。也不要仅仅提出问题,切记不要用自己朴素的正义观来论述,
这是外行人的做法。最好有理有据。 最后,最好做一个升华。可以结合大陆的实践谈一谈发展方向。毕竟法学之理论探讨到
最后也是为法律之实践服务。若能结合一下,应该能使此读书报告的写作显得更有价值一些。
(如何写好这部分,还要多思考和揣摩。读书报告可以沿着作者的思路往下谈,但不必一定
要落实到如何为实践服务。把理论问题谈清楚了也是一种重要贡献。) 另外想补充的是,看完老师的批改后,我觉得我的读书报告估计得全盘推翻„加上本身
对法学方法论的东西了解得也不多,我在想,我是再将杨的《法学方法论》精读一遍再理出
一份专门针对此书的读书报告呢(这样我觉得论证有些干瘪,因为老师提到的那些名字还有
他们写的书我都没看过,比如什么阿列可西啦,拉伦茨的那本书我也没读过),还是先大致了
解一下其他关于法学方法论的著作,结合这些了解再深入地重写读书报告?这样视野会不会
就宽一点?写作也不至于流于无力的讨论?(此点我在信件中会有所建议,略) 突然想起我准备学术十星答辩的事儿。那时候文章已经写完了,但是答辩要求花5分钟
左右介绍自己的论证结构与思路。当时我的方法就是画图。拿出一张白纸开始一点一点缕思
路,理结构。从哪一步到哪一步之间的逻辑纽带是什么,论证的理由够不够充分,整篇文章
的体系有没有偏离轨道,是不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写作的„就这样一
次又一次地重新审视自己的写作。后来我觉得这个方法对我的写作来说十分有用。每一次的
反思都促进了我进一步完善论文,本来有一些没理清楚的地方因为自己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
地发问也理清楚了。跟老师说这个,是想问老师,这样的方法是不是也可以运用在所有的写
作中呢。或者说,或许也可以用在阅读中,读书的时候也边读边画图,在每一个画箭头的地
方都写上,从论点a到论点b的逻辑思路。额,只是突然想到的。或许这个方法能融到整个
阅读,思考,论证,写作的过程中去呢。(这是一个好方法,可以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成功经验,
提炼和升华,转化成自觉的技能) 感谢老师的批改和指导!! 祝开心。
luo篇二:关于读书作文的开头 关于读书作文的开头
大文学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没有阳光;
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人类的进步离不开书,在书的指引下,人类的文
明与智慧得以流传和发扬。书是人类的朋友,更是人类的的导师,我爱读书。 我爱读书,喜
欢在书的海洋徜徉,因为书给予我力量与智慧,在我成长道路上犹如黑暗中的启明星为我指
引方向,给我信心与力量,帮助我到达成功的彼岸,充实我的生活,是我忠实的朋友。篇三:
三遍经典名著读书报告--简评 《林徽因传》读书报告——简评 ★文章开头:
①文章开头新颖具有先声夺人之效。使读者一见面就能对人物产生孤寂、伤感的印象。 ②开头引用书中隽语“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打动人心,具有真情实感。 ③文章开头
交待得非常清楚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文章进程:
①文章将“林徽因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写得细致入微,重点突出详略得
当内容具体。
②文章线索明朗主题突出紧紧围绕“林徽因传奇的人生经历”进行。 ③通过丰富人物的
语言和动作衬托出人物的思想品质。 ④一些精妙词语的使用无形中为文章增添了不少情趣。 ⑤作者观察阅读缜密叙沭时井然有序。 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的描绘使读者宛然置身于梦境一般。 ⑦以缓慢低沉的语气向
我们娓娓道来令人回味无穷。
⑧文章来源于生活因此语言虽然不怎样优美但却真实有趣写得入情入理。 ★文章结尾:
①以感想开关以感想结尾。这样便使文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同时又使文章主题回环复沓
感染力极强。
②结尾处集中表达情感既照应开头又总结全文。首尾连贯一气呵成。 ③结尾令人饱含期
待与激情言已尽意犹未了。 《夹缝中的历史》读书报告——简评 ★文章开头:
①文章语言生动丰富可读性强。 ②开头简明扼要
③开头直奔主题,也是一种写法. ★文章进程: ①运用比喻,将“屈辱”比作一根皮鞭。比喻贴切用词生动。 ②不同角
度叙述,选材新颖,语言朴实流畅,感情真挚感人。 ③文章边叙事边抒情。 ④细节刻画颇具匠心。极富功底。 ⑤场面和气氛描写为文章增色不少。 ⑥过渡自然,每一段交待得很清楚. ⑦文章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际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文章结尾:
①结尾恰到好处地点明中心语言朴实而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②文章最后揭示中心之句实属点晴之笔概括之语短促而有力。 ③结尾呼应应开头,结构
完整。
④文章边叙事边抒情.结尾处集中表达情感,既照应开头又总结全文.首尾连贯,一气呵成。 《目送》读书报告——简评 ★文章开头:
①文章开头引人入胜吸引读者。“目”与“送”点面结合使文章生动具体详略得当。 ②开头直奔主题,让人一目了然。 ③开头点题,用词很吸引人。 ★文章进程:
①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内容极其丰富具体。 ②充分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并辅以比喻、拟人等手法 ③描写细腻,生活气息浓厚,遣词造句准确传神。 ④全文可圈可点的佳句不少,给文章增添了些文学情趣。 ⑤作者构思巧,善于选点展开,行文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⑥本文取材真实生活,选材恰当,很有新意,段落分明,过渡自然,情趣盎然,可读性强。 ⑦本文语言虽然并不华丽,但却极为准确生动,情感丰富而真实,读来津津有味。 ★文章结尾:
①文章结尾不落俗套,给人以欲还休的感觉。 ②文章线索明朗,主题突出,紧紧围绕?进行.文章开头与结尾时的诗化语言,充满想象与
韵律之美,令人愿读,爱读,不忍释手. ③对细节传神的刻画恰恰相反到好处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本文的成功之处。篇四:
读书报告写作格式规范整理 读书报告写作规范(资料来源何海波) 本写作规范包括“内容要求”、“排版格式”、“引注体例”三个部分。 内容要求:
1、 体裁:全篇报告应该思维连贯、结构完整,不能仅仅是零碎资料 的堆砌,内容应该基本覆盖相关主题的基本问题,可以有侧重点,也可以发展为专题讲
述或论文。
2、 附加信息:在文章标题前面应该注明“第几讲”,标题下面分两 行表明作者信息(姓名、学号)和报告时间(年月日),靠右。不要求写摘要和关键词。
篇尾应当注明主要参考文献。
3、 结构:文章结构不宜过于繁复。需要区分的依次用一、二、三„„
(一)、(二)、(三)„„1、2、3„„(1)、(2)、(3)„„
4、 引注:尊重学术规范,引注重要观点和资料来源应予注明。但不 必繁琐,一句一注。证引前人观点,不遗漏重要的观点,不曲解原作的观点。同一观点
有多人表述的,应引注最早的著作,或者引注其他有代表性的著作。证引资料来源,原则上
应当引注原始资料;引注第二手资料的,应当引注比较权威的来源。
5、 字数:每篇读书报告正文不超过两万字。
排版格式 :
1、 文件格式:排版统一用word格式。文件应当著名“第几讲”、 标题及作者名字,例如“第八讲 。。。。。(某某某)”。
2、 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字,1.5倍行距,每段开头缩进两个字。 标题:主标题用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主标题下的一级标题,即“一、二、三„„”,使用宋体四号字, 加粗,与正文对齐(缩进两个小四字符)。一级标题上面,空一行。 主标题下的二级标题,即“(一)、(二)、(三)„„”,使 用宋体小四,加粗,与正文对齐。二级标题上面,空一行。 主标题下的三级标题,使用宋体小四号字,不加粗,与正文对齐。 注释:注释用宋体小五号字,一倍行距,开头缩进两个字。 特殊情况:案例或者引证文字超过三行字的,缩格,并变换字体排版(建议用仿宋体)。
正文中的图表,可根据排版需要变换字号。 引注体例:1、引注方式 引注采用页下脚注,连续编码。
2、引注符号 引注符号直接用阿拉伯数字,不加圆圈或括号。对整句话的引注,引注符号置于句后标
点符号外;其余情形,引注符号一般放在句中标点符号前。例如: 在行政诉讼法起草过程中,关于受案范围问题曾有激烈的争论。1„„比起此前各个单行
法,《行政诉讼法》第二章对受案范围“有所扩大”2,但与概括式规定的主张还相距很远。
3、引注已经发表的著述文献 引注已经发表的著述文献,在保证提供必要信息的前提下,力求文字简略、意思连贯。
下面先提供3个范例,然后对相关问题进行说明和例示。 例1:张春生《对全国人大专属立法权的理论思考》,《行政法学研究》2000年第3期; 例2:参见[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
四章“行政法的法律渊源”,尤其是55、64-68页; 例3:俞梅荪、孙林《行政诉讼法草案修改意见综述》,《法制日报》1989年3月15日。
(1)信息顺序与间隔
引用专著的信息顺序为:作者及书名,出版社及出版年份、版次,页码或章节。 引用文章的信息顺序为:作者及文章名,刊物名及卷次;作者及文章名,编者及书名,
出版社及出版年份、版次,页码或章节;作者及文章名,报纸名及日期。 引注翻译作品,还应在原作者和书名(文章名)之后,加翻译者名字。 作者与书名、文
章名之间不加逗号、冒号等标点;出版社与出版年份、版次之间不用标点隔断;刊物名与卷
次、报纸名与年月日之间,不用标点隔断。
(2)引领词
直接引用文献的,省略引领词“见”;间接引用的,引注前加引领词“参见”。如显示其
他支持性文献,可用“另参见”;其他不同见解或者否定性文献,则加说明性字句,诸如“不
同的观点,参见??”。
(3)作者(及编者、译者)信息 编辑、整理作品的编者(主编)、整理者与书名间,应用括号表明“编”、“主编”或者“整
理”,个人著作或者合作著作的作品,作者后省略“著”。翻译作品的译者后加“译”,置于原
作者和书名(文章名)之后。 作者姓名后不加“教授”之类的头衔。但如果文章有显示作者身份的特殊需要,可以用
括号注明作者身份,例如“李国光(上海市高级法院副院长)《在上海法院第三次行政审判工
作会议上的报告》,1994年3月10日”。
作者、编者、译者两人以上的,应显示全部作者、编者、译者名字。
(4)文章名与书名
文章名和书名,均用书名号标明。 文章名和书名应当完整。名称冗长,而又将反复出现的,可以使用缩略名,但应在第一
次出现时说明。
(5)出版时间与地点
书的出版时间只写年份不写月份,除非文章有特殊需要。 出版年份后不写“出版”或“版”;再版的,应予标明,如“翁岳生编《行政法》,2000
年第2版”。
出版社地点以及报刊的出版地点,一律省略。千万不要写“北京:××出版社,×××
×年”。
(6)刊载信息
引注定期出版刊物和报纸上的文章,省略刊物的主编、出版社等信息;文章名与刊物名、
报纸名之间,省略“载”或者“载于”字样。 引注学界周知的其他连续出版物(包括各种以书代刊的“论丛”)上的文章,也可省略上
述信息。例如,“高家伟《论行政诉讼举证责任》,《行政法论丛》第1卷”,而不写“高家伟
《论行政诉讼举证责任》,载罗豪才主编《行政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 引注其他文集(包括多位作者文章的合集和单个作者的文集)上的文章,除了文章作者
和文章名,还应提供文集的编辑和出版信息,可用“载”或者“载于”标明,例如“叶必丰
《公务论研究》,载刘莘、马怀德、杨惠基主编《中国行政法学新理念》,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
年”。
(7)页码等具体引注信息 书的页码,用“第**页”,超过第10页的,可以省略“第”字;连续2页以上的,用连
字号标注起始页和结束页,如“90-103页”;涉及两处以上的,页码间用顿号标明,例如“8、
15、60-88页”。
如果标注章节或者其他顺序标记,能够更清晰地显示引文在原文中的位置,可以不(转载
于:读书报告的开头)写页码,只写章节等其他顺序号,例如“最高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
编《人民法院案例选(1992-1999年合订本)〃行政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案例17、
18、37、38”。
引用刊物和书上的文章,一般不再标明页码。如果文章篇幅特别长,为查找方便,也可
进一步标明引注内容在刊物或书中的页码,例如“参见高家伟《论行政诉讼举证责任》,《行
政法论丛》第1卷,440页”。 引用报纸上的文章,注明报纸名称及年月日后,可以进一步标明版次,例如“《法制日报》
2002年8月16日第8版”。
4、引用互联网上的文献 如果文章已在传统媒体和出版物上发表,原则上应引用传统媒体和出版物上发表的文章;
传统媒体和出版物未刊载的,可以引用互联网上的文献;传统媒体和出版物曾经刊载但不易
查阅的,可以转引互联网上的文献,但应注明转引。 如果多个网站都有该文献,原则上应当引用最初发表的文献;最初发表情况不易确认的,
可以引用性能比较稳定的网站上的文献。
5、引用未发表的文献或者口头讲话 引用未发表的文献或者口头讲话,应征得作者同意(不涉及秘密的官方报告、讲话除外),
并适当注明文献产生、保管或者公开之时间、地点和方式,例如“何海波《行政诉讼受案范
围:一页司法权的实践史(1990-2000)》,2001年行政法年会论文”;“上海市浦东新区法院
行政庭《2001年行政庭工作总结》”。
6、引注法律文本和其他官方法律文件 引注法律文本,应加书名号,第一次一般用全称,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
例》”;以后可以简称,仍加书名号,如“《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但通常不用“处罚条例”、
“征管法”之类的缩略语。 引注法规、规章等并非众所周知的法律文本,通常应注明文本的制定机构和年份,以便
检索;涉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等可能不易轻易查找的官方文件,通常还应注明文件号。例如“《民
政部关于在全国农村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通知》,民基发(1990)25号,1990年9月26
日”。
引注司法裁判文书,应标明司法机构、文书类型和文号,例如“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行
政裁定书,(2000)一中行终字第45号”。
7、引注外文文献
直接引用外文文献,包括直接翻译并引注外文文献,可以直接使用该外文。外文文献的
引注体例,适用各自的引注规范。
8、转引
(c.a.), affirmed (1886), 11 app. cas. 47(h.l.),转引自高家伟《论行政诉讼举证
责任》,《行政法论丛》第1卷”。
9、重复引用
在同一章中多次引用同一文献,第一次应全面显示上述信息,以后可以省略出版社及出
版时间、刊物名称及卷次等信息,只写作者(编者)和书名(文章名),前面标注“前引”,
例如“前引应松年主编《行政行为法》,58页”;翻印作品的,还可以省略译者名字,只写原
作者和书名(文章名),例如“参见前引毛雷尔《行政法总论》,155页”;有多位作者(编者
或译者)的,可以只写第一作者(编者或译者),后加“等”,例如“前引刘莘等主编《中国
行政法学新理念》”。篇五:读书报告会主持词 开场白 读书报告会主持词 开场白: a:书是一道厚重的门,垂青着每一位敲门者。 b:那
敞开的门扉里, 是一口淘不完的井。 是一座掘不尽的矿。 a: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学
校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图书馆。” b: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与我们
相伴一生。 a:尊敬的老师们 b: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好。 a:现在,我校的读书活动
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各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b:今天,我们欢聚一堂,
“ ——读书汇报会现在开始”。 a:当岁月尘封了所有过往的时间与空间,
切断了一切回路,是什么将生活转化为回忆,沉 淀为永恒?是书籍,用它优美的文字、浪漫
的情怀、真实的故事、动人的情感描绘出来自书海的安慰。 b:每读一本书,就像遇到了一
位良师,似与圣贤对话,如同今哲低语。这种境界能使人忘 记一切得失荣辱,拥有一份恬谈
求知的心境。有时,书又是益友,听着他跌宕起伏的故事,被那种娓娓叙说的气氛感动着,
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所以说,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a:现在我们来听听书中伟人所要告诉
我们的话语,有请郑奕燕同学为我们朗读她从《名人 传》中所聆听到的话语。 第一部分:
《名人传》读后有感 朗读者:三名 a:谢谢**同学深情的朗读,诚然,《名人传》中的三位
伟人,以他们鲜明的个性、丰富的 阅历、睿智以及他们的精神,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奕燕同学将自己的体会用文字表达出这三位作家带给自己的影响,那么,现在让我们更深入
地了解这三位作家。首先,有请**为我们介绍这位被尊称为乐圣的音乐家——贝多芬。
作品朗读 b:作曲家只在人世间停留了57年,一生完成了一百多部作品。他集古典音乐的
大成,同时 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样的
伟大人物命运却是如此坎坷,同样,作为雕塑家、绘画家、诗人兼建筑师的米开朗琪罗,同
样是拥有不凡的才能,却同样忍受着人世间不公平的待遇。米开朗琪罗的艺术不同于达·芬
奇的充满科学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这种
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应。
这些都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体会
这位伟人在人生之路的喜与悲。 作品朗读 a:在《名人传》三位名人中,贝多芬“用
痛苦换来欢乐”的音乐;米开朗琪罗以一生的心 血奉献出震撼心灵的杰作;托尔斯泰始终关
心万千生灵的伟大与渺小,借以传播爱的种子和宽容的理想。在这三人中,托尔斯泰是罗曼?
罗兰的启示者和引路人。在这位被罗兰称之为英雄的身上,体现了激流一般的生命力,这位
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文学巨匠,有关人生目的、宗教和社会的阐述又使他成为
一位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为我们带来的,对于托尔斯泰的感悟。
作品朗读 b:传记里的三人,虽然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绘画家、诗人兼建筑师,
另一个是 小说家,各有自己的园地,但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
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他们坚信只要自
己的 2 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与劫难而一味地沉沦,那么就定能冲破肉身的束
缚,奔向人生的崇高境界。 第二部分 名人的力量 a:前人常以杜甫的“好雨知时节,
润物细无声”来喻指潜移默化的力量。书籍对人们的影 响,通常是逐渐渗透、慢慢浸润的。
《名人传》中所写的名人,都是一个时代一个领域中的杰出人物,他们都有着辉煌的成就,
是成功的典范。他们无疑都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最优秀的头脑之一,也是一个时代、一个
民族最杰出的灵魂之一。他们既像星斗辉煌于当时,也像阳光灿烂于今天。他们所留下的一
份份珍贵的思想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没有时空界限,也没有地域之分。 b:名人的力量
是无穷的,特别是对于处在成长中的我们来说,名人事迹的激励作用,更是 无可比拟的。有
一句名言说得好,“把脸转向太阳,这样你将看不到黑暗。”凡是有血性、灵性、悟性的心灵,
无不被他们的精神所感染、所激动、所亢奋。让我们把脸转向名人吧,知晓他们,了解他们,
从他们传奇的事迹中吸取奋进的力量,从而走向成功。特别是成长中 的我们,更应该用他们来激励自我,指引人生方向。现在,进入第二个环节——名人的
力量。 a:在人生的海洋中,书承载着人们的探索,在波涛中漂流;在人生的旅途中,书引
领着人 们走出误区,走入辉煌。曾经,在一本书中,有这么一艘潜水艇,一个神秘的船长尼
摩,一个学富五车的科学家,在各种探险历程中,在将近一年的时间中,纵横海底两万里,
为我们演绎出一个个故事,展现出一幅幅画面,海底墓地,珊瑚谷,巨型章鱼??故事曲折惊
险,引人入胜,画面多姿多彩,气象万千。这样一部小说,读来既使人赏心悦目,也令人惊
心动魄。令人永生难忘,令人百看不厌。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同学的朗读,随同尼摩船长
的“鹦鹉螺号”一同去两万里深的海底探险吧。 作品朗读 b:《海底两万里》描绘
的是人们在大海里的种种惊险奇遇。潜艇在大海中任意穿梭,海底 时而险象丛生、千钧一发,
时而景色优美、令人陶醉。美妙壮观的海底世界充满了异国情调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体
现了人类自古以来渴望上天入地、自由翱翔的梦想。凡尔纳没有到过海底,却把海底的景色
写的如此生动,读来引人入胜,使读者身临其境,表明他具有非凡的想象力。 a:是啊,大
海总是充满着神秘色彩。大海的日出,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大海的夕阳, 招惹多少诗
人温柔的怀想。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还由海风日夜地呢喃。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
足迹,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都被海涛秘密地埋葬。幸好,鲁滨逊的船只没有被大海的风
浪吞没,于是,才有了他后来的种种不平凡的经历,而在他的身上,也展现了人类的智慧。
现在请**同学,为我们讲讲关于这位探险家的曲折故事。 作品朗读 b:大海是
美丽的,是个充满梦幻的世界。每天吹过的海风,卷起了多少人的记忆。在风的 记忆里,保
存着一张忧伤的脸,她孤独地守在白塔下,默默地??下面有请**同学引领我们进入充满着雨
后清歌的美丽湘西,那里有甘甜泉水般的的动人的故事,让你遗忘尘世的雾霭,仿若一朵《边
城》的水莲花。 作品朗读 a:告别一朵不胜凉风的娇羞的水莲花,轻轻地从沈
从文的边城悄然离去,让我们乘着明媚 的阳光,向遥远的大西洋彼岸靠拢,认识一位如花般
的少女。巴尔扎克说:“苦难和挫折对于人生是一块垫脚石。”19世纪的这位娇艳的少女,
她用行动向我们证实了在人生磨难面前什么叫做坚强和执著。她更像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生命
的奇迹在于永不放弃。她就是生命的斗士——海伦·凯勒。下面请欣赏**同学的朗读:《奇迹,
其实就是不放弃》。 作品朗读 3 b:奇迹,其实就是不放弃。说得多好啊!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遭受命运捉弄的,又何止 海伦一个?当一位年已67岁的老人被逼无
奈,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时,祥子的车轮却也滚进了人们的心里。这位老人,就是一生总
是在忘我地工作、被誉为文艺界的“劳动模范”,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的老舍先生。现
在,就让我们走近这位人民艺术家的作品,感受这位作家不凡的魅力。 作品朗
读 a:老舍先生已经远去,留下的却是灌注他一生心血的作品,老舍生命的完结,是一个悲
剧。 曾有人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说这话的人,就是鲁迅先生。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
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b: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
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 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
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
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a:读鲁迅的作品,在其间总能感受到他
对祖国的一片热忱,对敌人的憎恨,以及对人性的 一种思考。法国思想家笛卡尔说过:“阅
读优秀的名著就像和高尚的人进行交谈,这些伟人在谈话中向我们展示的是他们智慧的思想。”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亲近鲁迅,体会闪烁在字里行间的点滴智慧与他对祖国深深的爱。 作品朗读 b:鲁迅,不愧是人民的战士,英勇的革命家。而在另一个城市,也同样有这样一
位伟人, 他出身贫苦,亲身经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了重
要影响。登上文坛后,他塑造了一系列工人和无产 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抨击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反动思潮。他的英勇奋战,人民都
看在眼里,他的诞生地也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就是马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
级作家,社会活动家。现在,让我们去了解一下,这个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文学最杰出代
表”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前苏联文学的创始人——高
尔基吧。 作品朗读 a:谢谢以上这些同学跟我们分享他们心中的伟人,以及这
些伟人对其的影响。在我们小时 候,大家一定写过“长大了我要??”之类的作文吧,那时,
我们幼小的心灵中,会闪现无数个理想:老师、医生、科学家、作家、军人??我们也会将一
些名人铭藏在心:鲁迅、周恩来、文天祥、张海迪??这些从小就深藏于心的名人伟人,时时
刻刻在激发着我们奋进。 b: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存于心中的名人也
会更改变化,但无论在人 生的哪个阶段,我们或多或少地会将某几个时代伟人铭刻于心,化
作我们前进的目标和动力。现今社会的成功人士,心中都有一个或几个名人来作为偶像,作
为参照物,作为奋斗的目标,也正因为有了名人作为人生理想的参照物,他们才从中吸取了
力量,最终最得了辉煌成就。 a:当然,有时候名人的真正涵义是很难界定的。但无论怎样
解释和界定名人,有一点是可 以肯定的,这就是,他们无疑都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最优秀
的头脑之一,也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最杰出的灵魂之一。 a:他们在各自的国度、各自的
民族、各自的领域里和各自的岗位上,从事着自己最热爱的 事业,并最大限度地张扬着自己
的灵性,勃发着自己的生命激情,时时守护着自己的理想与情操,处处呵护着国家、民族、
人民的利益与安宁。 b:他们是时代的高昂精神的代表,也是民族精神人格化的象征。他们
是既像星斗辉煌于当 时,也像阳光灿烂于今天。他们所留下的一份份珍贵的思想遗产和宝贵
的精神财富,没有 4 时空界限,也没有地域之分。凡是有血性、灵性、悟性的心灵,无
不被他们的精神所感染、所激动、所亢奋。 a:那么,关于这些名人名著你知道多少呢?接
下来,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名人名著知多少? 第三部分 名人名著知多少 设计一些卡
片,写上作者,名著,以及里面的主人公或者有名的人物,分组进行游戏。 结束语: a:一个人在其中学时代,了解那些对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等有重大影响和对人类有重要启示作用的名人,不仅可以启迪心智、完善知识结构,而且还能汲取人生经验和智慧,将对其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b:都说没有读过名著的心灵是粗糙的 , 没有被感动过的情怀是苦涩的 , 没有被厚重的经典名著洗礼过的人 , 也许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 今天,我们在这里共赴了精神的盛宴,共享了读书的快乐。“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读书的人不一定成功,但成功的人一定读了许多书。” a:今天的我们——生活在阳光下的年轻一代,我们更应该努力丰满自己的羽翼。要知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得更远;以书作垫脚石,我们可以攀得更高。让读书伴我成长! a: 感谢以上各位同学的精彩演讲。今天的读书报告会即将结束,但我们的读书生活才刚 刚开始并将伴随终生。 b: 聆听了同学们的演讲让我们领略了读书的优美和崇高,我们对每一天的读书、生活有了 更深更新的认识。 a: 好书,能使你畅游瑰丽多姿的海洋; b: 好书,能带你去探索古今中外的趣事奇谈; a: 好书,能使你明辨是非,分清美丑,为你指出生活方向,教给你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