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

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圣经》与《希腊神话》上西方文学源头:两希文化。《圣经》

导语:朱光潜先生曾将文学与哲学进行过比较,他说:“诗虽不是讨论哲学和宣传宗教的工具,但是它后面如果没有哲学和宗教,就不容易达到深广的境界,诗好比一株花,哲学和宗教好比土壤,土壤不肥沃,根就不能深,花就不能茂。”[1](P76)可以这么说,哲学和宗教一样,是最能表现一个民族文化的精神产品。因此,在跨文化的比较文学中,如果想绕过不同的文化中的哲学与宗教,对于文学的研究和解释也就只能停留在浅层次上。对于西方文学的研究更是无法绕开宗教,自从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到西方进入中世纪以后,基督教逐步成为各国的全民宗教,因而其文学就只能从基督教文化中吸吮乳汁。“尽管中世纪以来有些作家、作品从古希腊、罗马历史中发掘题材,因此也再现了古希腊、罗马的多神教——奥林匹斯教”,但这只是少数,西方文学在这一时期已被打上了无法抹去的基督教单色烙印。而谈到基督教文学,中世纪以前的的西方文学是一个不得不提及的关键环节。基督教及其经典《圣经》,在西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无论是在基督教产生之初和黑暗的中世纪,还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以及文学流变如此之快的近现代,基督教不但在艺术上给与西方文学以给养,更在精神上给西方文化以支撑,可以说,没有基督教就没有西方文学。英国诗人弥尔顿的诗剧《力士参孙》,法国剧作家圣·桑的歌剧《参孙与达丽拉》,都是根据《圣经》里参孙的原形的再创作。[3](P404)大仲马的作品〈基督山伯爵〉中,基督山伯爵的复仇以及基督山伯爵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有着《力士参孙》的影子。可以说《力士参孙》成为了西方复仇式小说中的模

版。

圣经文学是西方文学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作家。

许多一流的西方作家,如,但丁、弥尔顿、拜伦、艾略特等,都从圣经文学里汲取题材进行创造性的再创作,因此,毫不夸张的说,不了解圣经文学就不能真正了解西方文学。

在中世纪早期,封建主热衷于征战,轻视文化,僧侣们取得了独占文化教育的地位。基督教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统治,不可避免的影响了整个文化领域,一切文化和学术都染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教会把一切学术都纳入了神学的范畴。他们把哲学当作

“神学的仆从”,把科学看作是“宗教的仆人”。文学艺术也被用来问宗教服务。诗歌是为了撰写圣歌和祈祷词,学音乐是为了唱圣歌,修辞学成为了说教讲经的艺术,散文是为了写忏悔录和圣徒、教父传服务,戏剧是为了搬演圣经故事和圣徒行迹。 在这个时期欧洲的文学形式基本为教会文学,主要内容是普及宗教教义,其体裁种类繁多,有圣经故事、圣徒传、祈祷文、基督教诗歌、奇迹故事、宗教剧等。这些作品有的渲染上帝至高无上的权威,有的歌颂基督的伟大。在艺术上,它们以梦幻的、朦胧的、浪漫的气氛,又多劝惩的说教。在教会本身的文学以外,中世纪的其他文学也不免受到基督教思想的渗透。

15世纪是中世纪的终结,欧洲迎来了文艺复兴时代。这一个时期在经济、文化上资本主义已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且相对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但是,西方社会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基督教精神和文化的洗礼后,教会、圣经和基督教已成为了西方世界不可取代的精神支柱。它们仍无时无刻的对整个西方世界的方方面面产生着影响。于是,虽然出现了如《十日谈》、《巨人传》这类提倡个性人性解放,抨击教会、宗教恶行的人文主义作品,但由于基督教的影响和基督意识的习惯,使这些人文主义作品的抨击和反叛只限于对基督教和教权的道德层面。而这一时期大部分的西方文学创作显示出了对基督教传统意识的继承,并融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等,以探讨、融汇宗教观念与情念,使文学创作与宗教情结互补,并稳固它们二者的作用。 近代欧洲的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是继承中世纪的神学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如马丁·路德、加尔文运动、英国国教改革等,因此打着宗教革命的旗帜。文学创作继续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18世纪的欧洲掀起了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基督教受到了无神论的无情挑战,宗教热情逐渐在群众中冷却下去。但是,人类在精神领域的每一次新的创造,都是前人留下的思想材料出发。世界上没有无源之水。西方文学与基督教的关系又呈现出另一种变化,即互相补充或相互对立。《社会契约论》是从《新旧约全书》的神——人立约神话中发展出来的社会学说。《旧约·出埃及记》第三十四章说,上帝通过摩西和以色列人立约,上帝赐恩于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则必须遵守上帝要求他们的“十诫”。“博爱”的社会学说也是从《圣经》中发展来的。《新约·希伯莱书》第十三章说:“你们务要彼此相

爱” ;《新约·约翰书》第五章说:“最要紧的是彼此切实相爱”;这些材料,反映了原始基督教转化为人为宗教以后,教会把这种“兄弟之爱”扩大为社会各阶层的互爱。《社会契约论》不仅未能破坏或取代传统的宗教信仰,反而使它们重新获得一种新的补充。可以这样说,在近现代的西方,除了无神论主义者以外,一般人与基督教的关系,是貌离神合的关系。在人们心理结构的表层,基督教的地盘不多了;但是在人们的心理结构的深层,基督教意识和基督教文化仍然居于统治地位。这种若即若离的情况也反映在基督教对近现代西方文学创作的影响中。

总之,自基督教在西方世界扎根之后,就已经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对西方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而基督教意识也就成为了一种西方人的社会与文化习惯,英国女作家夏绿蒂的一句话最能说明西方文学与其宗教——基督教的关系,她在《简·爱》第二版《前言》中说:“对于在基督教世界出生和长大的人来说,《圣经》里的词句和节奏,也会印在他的脑海,成为他思想组成的一部分,以至于引用《圣经》词句的时候,都不知道是出自《圣经》。”可以说没有基督教和《圣经》就没有,歌德的《浮士德》、但丁的《神曲》、卢梭的《忏悔录》等伟大的作品流传于世。基督教与西方文学二者的关系就如同植物与土壤,植物永远不可能脱离土壤而独立生存,而土壤没有植物的生长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基督教对西方文学的影响将是长期存在的。

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圣经》与《希腊神话》上西方文学源头:两希文化。《圣经》

导语:朱光潜先生曾将文学与哲学进行过比较,他说:“诗虽不是讨论哲学和宣传宗教的工具,但是它后面如果没有哲学和宗教,就不容易达到深广的境界,诗好比一株花,哲学和宗教好比土壤,土壤不肥沃,根就不能深,花就不能茂。”[1](P76)可以这么说,哲学和宗教一样,是最能表现一个民族文化的精神产品。因此,在跨文化的比较文学中,如果想绕过不同的文化中的哲学与宗教,对于文学的研究和解释也就只能停留在浅层次上。对于西方文学的研究更是无法绕开宗教,自从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到西方进入中世纪以后,基督教逐步成为各国的全民宗教,因而其文学就只能从基督教文化中吸吮乳汁。“尽管中世纪以来有些作家、作品从古希腊、罗马历史中发掘题材,因此也再现了古希腊、罗马的多神教——奥林匹斯教”,但这只是少数,西方文学在这一时期已被打上了无法抹去的基督教单色烙印。而谈到基督教文学,中世纪以前的的西方文学是一个不得不提及的关键环节。基督教及其经典《圣经》,在西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无论是在基督教产生之初和黑暗的中世纪,还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以及文学流变如此之快的近现代,基督教不但在艺术上给与西方文学以给养,更在精神上给西方文化以支撑,可以说,没有基督教就没有西方文学。英国诗人弥尔顿的诗剧《力士参孙》,法国剧作家圣·桑的歌剧《参孙与达丽拉》,都是根据《圣经》里参孙的原形的再创作。[3](P404)大仲马的作品〈基督山伯爵〉中,基督山伯爵的复仇以及基督山伯爵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有着《力士参孙》的影子。可以说《力士参孙》成为了西方复仇式小说中的模

版。

圣经文学是西方文学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作家。

许多一流的西方作家,如,但丁、弥尔顿、拜伦、艾略特等,都从圣经文学里汲取题材进行创造性的再创作,因此,毫不夸张的说,不了解圣经文学就不能真正了解西方文学。

在中世纪早期,封建主热衷于征战,轻视文化,僧侣们取得了独占文化教育的地位。基督教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统治,不可避免的影响了整个文化领域,一切文化和学术都染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教会把一切学术都纳入了神学的范畴。他们把哲学当作

“神学的仆从”,把科学看作是“宗教的仆人”。文学艺术也被用来问宗教服务。诗歌是为了撰写圣歌和祈祷词,学音乐是为了唱圣歌,修辞学成为了说教讲经的艺术,散文是为了写忏悔录和圣徒、教父传服务,戏剧是为了搬演圣经故事和圣徒行迹。 在这个时期欧洲的文学形式基本为教会文学,主要内容是普及宗教教义,其体裁种类繁多,有圣经故事、圣徒传、祈祷文、基督教诗歌、奇迹故事、宗教剧等。这些作品有的渲染上帝至高无上的权威,有的歌颂基督的伟大。在艺术上,它们以梦幻的、朦胧的、浪漫的气氛,又多劝惩的说教。在教会本身的文学以外,中世纪的其他文学也不免受到基督教思想的渗透。

15世纪是中世纪的终结,欧洲迎来了文艺复兴时代。这一个时期在经济、文化上资本主义已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且相对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但是,西方社会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基督教精神和文化的洗礼后,教会、圣经和基督教已成为了西方世界不可取代的精神支柱。它们仍无时无刻的对整个西方世界的方方面面产生着影响。于是,虽然出现了如《十日谈》、《巨人传》这类提倡个性人性解放,抨击教会、宗教恶行的人文主义作品,但由于基督教的影响和基督意识的习惯,使这些人文主义作品的抨击和反叛只限于对基督教和教权的道德层面。而这一时期大部分的西方文学创作显示出了对基督教传统意识的继承,并融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等,以探讨、融汇宗教观念与情念,使文学创作与宗教情结互补,并稳固它们二者的作用。 近代欧洲的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是继承中世纪的神学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如马丁·路德、加尔文运动、英国国教改革等,因此打着宗教革命的旗帜。文学创作继续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18世纪的欧洲掀起了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基督教受到了无神论的无情挑战,宗教热情逐渐在群众中冷却下去。但是,人类在精神领域的每一次新的创造,都是前人留下的思想材料出发。世界上没有无源之水。西方文学与基督教的关系又呈现出另一种变化,即互相补充或相互对立。《社会契约论》是从《新旧约全书》的神——人立约神话中发展出来的社会学说。《旧约·出埃及记》第三十四章说,上帝通过摩西和以色列人立约,上帝赐恩于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则必须遵守上帝要求他们的“十诫”。“博爱”的社会学说也是从《圣经》中发展来的。《新约·希伯莱书》第十三章说:“你们务要彼此相

爱” ;《新约·约翰书》第五章说:“最要紧的是彼此切实相爱”;这些材料,反映了原始基督教转化为人为宗教以后,教会把这种“兄弟之爱”扩大为社会各阶层的互爱。《社会契约论》不仅未能破坏或取代传统的宗教信仰,反而使它们重新获得一种新的补充。可以这样说,在近现代的西方,除了无神论主义者以外,一般人与基督教的关系,是貌离神合的关系。在人们心理结构的表层,基督教的地盘不多了;但是在人们的心理结构的深层,基督教意识和基督教文化仍然居于统治地位。这种若即若离的情况也反映在基督教对近现代西方文学创作的影响中。

总之,自基督教在西方世界扎根之后,就已经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对西方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而基督教意识也就成为了一种西方人的社会与文化习惯,英国女作家夏绿蒂的一句话最能说明西方文学与其宗教——基督教的关系,她在《简·爱》第二版《前言》中说:“对于在基督教世界出生和长大的人来说,《圣经》里的词句和节奏,也会印在他的脑海,成为他思想组成的一部分,以至于引用《圣经》词句的时候,都不知道是出自《圣经》。”可以说没有基督教和《圣经》就没有,歌德的《浮士德》、但丁的《神曲》、卢梭的《忏悔录》等伟大的作品流传于世。基督教与西方文学二者的关系就如同植物与土壤,植物永远不可能脱离土壤而独立生存,而土壤没有植物的生长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基督教对西方文学的影响将是长期存在的。


相关内容

  • 关于古希腊文学作为西方文明源头之一的几点见解
  • 关于古希腊文学作为西方文明源头之一的几点见解(提纲) 当谈到西方文明源流问题时,我们常习惯性的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古希腊,那盏 古老而始终未灭的明灯.真正能够称为"源头"的东西(或仅仅作为源头之一), 他们或许并谈不上登峰造极,但不可置疑其为优秀的. 有学者提出,能够被称之为&quo ...

  • 张炜|散文和小说的区别以及中国小说的继承
  •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较为明显,尽管在有的作家那里常常混在一块儿.曾读过一位外国作家的长河小说,那是一些历史记事,可以看成是散文片断的连缀.也有当代作家将散文随笔串连起来,中间偶有情节和人物的交织,当作长篇小说.在现代写作中,它们之间的界限有时候并不清晰.作家在小说的情节故事方面弱化到一定的程度,作品的散 ...

  •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
  • 演讲人:彭吉象 演讲地点:重庆大学 演讲时间:2015年10月 作者:本报记者 陈鹏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05日 11版) 彭吉象 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导,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越剧<梁祝> < ...

  •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素材(精选)
  •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素材(精选) <诗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样的诗句,掩卷而思,是一幅极其凄美的画面.我们今天的一切情感,古人都已经感 受到了,也都替我们描绘出来了.而这一切的源头,是这本略显古奥的<诗经>. 2. <楚辞 ...

  • 源于希腊神话故事的英语词汇的应用
  • 世界各国的文化差异,从很大程度上讲,反映在了语言习惯上.我们学习英语这门语言时会发现,没有 对目的语文化背景的了解,很多语言词就无法真正理解.作为世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古希腊罗马神话,既是西方文明的瑰宝,也是其蓬勃发展的源泉.大量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的典故.成语等,通过文学作品进入英语国家人们社会生活 ...

  • 大学的读书计划
  • 大学的读书计划--给大学生们推荐几本值得读一读的书 大学的读书计划 一.哲学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罗素<西方哲学史>.吴光远<听大师讲哲学>.十五讲系列丛书,包括<哲学素养十五讲>.<美学十五讲>等.<新西方美学史> 二.宗 ...

  • 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
  • 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中国视野 本站网友乐黛云发表 乐黛云专栏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 From the Chinese Perspective. (在17届国际比较文学年会上的发言) 1924•香港 国际比较文学 ...

  • 谁将希腊文明传播到中国_
  • 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9月/2日/第A01版 中国阅读周刊 谁将希腊文明传播到中国? 书评人 剑波 古希腊作为欧洲文化的根源,让欧洲人对希腊永远心怀文化的乡愁.而希腊也是人类文明共同的瑰宝,从奥林匹克运动会到象征希腊女神翅膀线条的运动品牌NIKE ,从现代男子短发发型到"吃不到葡萄说葡 ...

  • 中外名著简介
  •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可说是丰富多彩.浩如烟海,一个不摸门径的人可能会有无所适从之感.我们以下开列的这个书目,可以说基本上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方方面面的基本书籍,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读. 中国古典文献在传统上分为"子史经集"四大部分,它们记录了中国古代在文化上取得的伟大成就.通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