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记叙文的开头与结尾写法指导
古人对文章的开头、中段、结尾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凤头”,是说文章的开头应像凤凰的头一样鲜明突出,神采引人;“猪肚”,是说文章的中段应像猪的肚子一样有着丰富、充实的内容;“豹尾”,是说文章的结尾应像豹子的尾巴一样有力而余意不尽。
一. 开头:
一般说来,写一篇文章,无论采用什么形式起笔,入题要快,也就是说要迅速入题,一下子就接触要写的人或事,而不是绕圈子,说废话;切题要准,也就是说起笔就能立刻切中题意,揭示主题,而不能离题万里,说了好多话还转不到正题上来,这是对文章开头的最起码的要求。
在中学生的作文中,文章开头的毛病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离题太远 有的同学在作文时,思路不是很清晰,因而往往在开篇多写几笔,似乎不多说几句就说不透。不厌其烦,费了很多周折,绕了很多圈子,才绕到正题上来。如下文《我最尊敬的人》的开头就有这种毛病:“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尊敬的人。也许有的人会说,他似乎没感到谁是他最尊敬的人,其实不然。这不过是他没意识到罢了。如果你仔细琢磨一下,你就会清楚地发现,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于一个习惯、一个嗜好,往往都是从你最尊敬的人那里学来的。那么我最尊敬的人是谁呢?那就是我小学时的王老师,我为什么最尊敬他呢?那还是让我详详细细地给你说一说他的情况吧。”
这个开头,可谓又臭又长,说了一大堆废话,才“引”出我最尊敬的人,读起来令人烦厌。
(二)故弄玄虚 有的同学为了把开头写得新颖,优美动听,往往开头堆砌一些“华丽”的词藻,效果却适得其反。如“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往往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人或事,但大多都淡忘了,可有些动人心魄的、撼人心灵的事却永志不忘,它犹如川流不息的大海,又如潺潺流淌的小溪。常常会烙印在你头脑中一些蛛丝马迹。一年前,我去姥姥家度暑假,曾见到一位盲童小女孩在拥挤的客车上主动把座位让给一位老大爷,这件事如一颗闪烁的珍珠,我至今记忆犹新。”这段话,表面上很“华丽”,实际上它们和中心是什么关系,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即使作者本人也未必清楚。
(三)偏离主题 有的人不是就题写题,就事叙事,直插中心,而是罗罗嗦嗦地交代一些不必要的过程,然后才慢慢地转到正题上来。如下文就犯有这个毛病:“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去游‘江陵公园’。出发前,老师让我和另一位同学先去买游艇票。为了能租上游艇,尽情欣赏公园的满园春色,我天不亮就起床了。洗完脸,漱罢口,我随便吃了点儿点心,就直奔公园,一路上连风景也顾不上欣赏。六点半还不到,我便赶到了公园租艇售票口。等了一会儿,终于为全班买到了游艇票。”
这个开头交代了去公园买票的全过程,可谓“不厌其烦”,然而与主题毫无关联。假如起笔便以公园写起,或从游艇上写起,岂不干净简洁得多吗?
(四)千篇一律 其些同学写作时习惯于仿效某些范文,久而久之便成了某种程式化的开头形式。如《生动的一课》这类文题,便是“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要写《春天》一类的文题,开头便是“春风习习,吹绿了山川,吹绿了河流,吹绿了草原,也吹绿了人们的心„„”,这样的开头,第一次用,似乎很简洁,也很形象。但总是这样写,读起来俗不可耐。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上述毛病,使开头醒目引人呢?
首先,应仔细审清题意,根据文章要表现的中心构思全文,设计开头。其次,要掌握常用的几种开头方法:
(一)点题法 不绕弯子,开门见山。起笔就直截了当地把要写的人或事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一目了然。如《背影》的开头,因为题目是“背影”,所以第一段就直接点到背影,并且提出父亲的背影是作者“最不能忘记的”,这就引起了读者的注意,有先声夺人的作用。
(二)渐入法 即先放开题目,从所记述的事情的开头说起,原原本本地把读者引入正题,如《一面》的开头:“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英商汽车公司当卖票的。”下文就接着讲述如何由于细雨而到内山书店去看书等车,最后与鲁迅先生有“一面”之见。这种开头能于不知不觉之中收到逐步引人入胜之妙。
(三)设问式 以提出问题的形式开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对问题的深深思考,自然地开启下文。如一位同学写《梦游太空》一文的开头:“朋友,你可知道,浩瀚的宇宙里面都有些什么吗?”
(四)抒情式 文章贵在情真,以情感人。以抒发内心的诚挚的真实情感,撼动读者的心灵。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的开头:“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在这里,作者满腔的爱国深情,就犹如奔腾不息的潮水,滚滚而至,扣人心弦。
(五)引用式 起笔或引用名人的名言、警句、俗语、揭示和点明文章的中心;或引用诗歌、歌词起笔,以引起读者共鸣,唤起了读者的情思,增添文章的光彩,醒人耳目,寓意深刻。如:“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然而我要说,我的家乡赛天堂。”
(六)倒叙式 起笔先写事件的结局,以引人入胜,然后再回过头来按事件发展的自然顺序叙述其起因和经过,使得故事情节如行云流水,通畅自然。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从一堂修身课上周恩来表达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然后自然地引出周恩来这种志向是如何形成的水到渠成,自然得体。
二. 结尾
结尾是写作的最后一环,许多人将文章结尾看做灵魂所在。“文章精神全在结束”。可见文章的结尾多么重要。明代谢榛云“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对文章结尾提出了明确要求,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写好文章的结尾呢?常见的手法有以下几种:
(一)自然法结尾 文章的自然法结尾,就是按事物发展的规律,到一定程度结束全文,在自然状态中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给人以启迪和思考。如杨朔《荔枝蜜》结尾:“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作者由“不大喜欢蜜蜂”,到对蜜蜂“动了情”,再到赞美蜜蜂,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感情升华,顺乎自然,合乎事理,耐人寻味。
(二)点睛法结尾 这种结尾常常照应题目、开头或中间部分的内容,用精炼的语言把主题加以点明或深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同志的信任》这样结尾:“鲁迅先生不是中国共产党员,可是,在所有共产党员的心目中,他永远是一个能以生命相托付的最可信任的同志。”结尾照应题目“同志的信任”,点明鲁迅先生是共产党人最可信任的同志这一中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含蓄法结尾 即文章结尾不向读者交代事情的结果,而是让读者去想象,启发思考,令人回味。如《春笋》的结尾:“这漫山遍野的春笋,好像听到了我的心声,一个劲地冒着尖儿,勃勃向上„„”
(四)视觉法结尾 以眼睛看到的景象作结,作用于读者的视觉,把所写的人、事、物、景、情、理经过“扫描”,告一段落,给人以结束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鲁迅《社戏》的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月夜偷豆”是看社戏全过程的最后一环,作者到此结尾含蓄地点明了“偷豆”是那夜看到的最好的“戏”了,因为作者从中感受的不仅仅是“偷豆”本身,而是事件所包含的人情的淳朴、真挚。
(五)引用法结尾 即引用名言、警句、诗词、谚语等结尾,言简意赅,极具说服力。如《青山处处埋忠骨》的结尾:“第二天早上,秘书走进主席的书房。主席已出去了。枕头上放着电文稿,上面写着‘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电文稿下面,是泪水沾湿了大半的枕巾„„”这个结尾,引用了毛泽东的原话,既表现了主席作为父亲在丧失爱子后的悲痛之情,又充分表达了主席作为领袖的宽广胸怀和为革命事业奉献一切的伟大精神,让人难以忘怀。
文章的题材不同、主题各异,开头结尾也是各有千秋。但好的开头总是简洁明了,直奔主题,好的结尾总是使人难以释怀,隽永悠远、余韵未尽。
关于记叙文的开头与结尾写法指导
古人对文章的开头、中段、结尾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凤头”,是说文章的开头应像凤凰的头一样鲜明突出,神采引人;“猪肚”,是说文章的中段应像猪的肚子一样有着丰富、充实的内容;“豹尾”,是说文章的结尾应像豹子的尾巴一样有力而余意不尽。
一. 开头:
一般说来,写一篇文章,无论采用什么形式起笔,入题要快,也就是说要迅速入题,一下子就接触要写的人或事,而不是绕圈子,说废话;切题要准,也就是说起笔就能立刻切中题意,揭示主题,而不能离题万里,说了好多话还转不到正题上来,这是对文章开头的最起码的要求。
在中学生的作文中,文章开头的毛病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离题太远 有的同学在作文时,思路不是很清晰,因而往往在开篇多写几笔,似乎不多说几句就说不透。不厌其烦,费了很多周折,绕了很多圈子,才绕到正题上来。如下文《我最尊敬的人》的开头就有这种毛病:“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尊敬的人。也许有的人会说,他似乎没感到谁是他最尊敬的人,其实不然。这不过是他没意识到罢了。如果你仔细琢磨一下,你就会清楚地发现,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于一个习惯、一个嗜好,往往都是从你最尊敬的人那里学来的。那么我最尊敬的人是谁呢?那就是我小学时的王老师,我为什么最尊敬他呢?那还是让我详详细细地给你说一说他的情况吧。”
这个开头,可谓又臭又长,说了一大堆废话,才“引”出我最尊敬的人,读起来令人烦厌。
(二)故弄玄虚 有的同学为了把开头写得新颖,优美动听,往往开头堆砌一些“华丽”的词藻,效果却适得其反。如“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往往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人或事,但大多都淡忘了,可有些动人心魄的、撼人心灵的事却永志不忘,它犹如川流不息的大海,又如潺潺流淌的小溪。常常会烙印在你头脑中一些蛛丝马迹。一年前,我去姥姥家度暑假,曾见到一位盲童小女孩在拥挤的客车上主动把座位让给一位老大爷,这件事如一颗闪烁的珍珠,我至今记忆犹新。”这段话,表面上很“华丽”,实际上它们和中心是什么关系,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即使作者本人也未必清楚。
(三)偏离主题 有的人不是就题写题,就事叙事,直插中心,而是罗罗嗦嗦地交代一些不必要的过程,然后才慢慢地转到正题上来。如下文就犯有这个毛病:“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去游‘江陵公园’。出发前,老师让我和另一位同学先去买游艇票。为了能租上游艇,尽情欣赏公园的满园春色,我天不亮就起床了。洗完脸,漱罢口,我随便吃了点儿点心,就直奔公园,一路上连风景也顾不上欣赏。六点半还不到,我便赶到了公园租艇售票口。等了一会儿,终于为全班买到了游艇票。”
这个开头交代了去公园买票的全过程,可谓“不厌其烦”,然而与主题毫无关联。假如起笔便以公园写起,或从游艇上写起,岂不干净简洁得多吗?
(四)千篇一律 其些同学写作时习惯于仿效某些范文,久而久之便成了某种程式化的开头形式。如《生动的一课》这类文题,便是“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要写《春天》一类的文题,开头便是“春风习习,吹绿了山川,吹绿了河流,吹绿了草原,也吹绿了人们的心„„”,这样的开头,第一次用,似乎很简洁,也很形象。但总是这样写,读起来俗不可耐。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上述毛病,使开头醒目引人呢?
首先,应仔细审清题意,根据文章要表现的中心构思全文,设计开头。其次,要掌握常用的几种开头方法:
(一)点题法 不绕弯子,开门见山。起笔就直截了当地把要写的人或事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一目了然。如《背影》的开头,因为题目是“背影”,所以第一段就直接点到背影,并且提出父亲的背影是作者“最不能忘记的”,这就引起了读者的注意,有先声夺人的作用。
(二)渐入法 即先放开题目,从所记述的事情的开头说起,原原本本地把读者引入正题,如《一面》的开头:“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英商汽车公司当卖票的。”下文就接着讲述如何由于细雨而到内山书店去看书等车,最后与鲁迅先生有“一面”之见。这种开头能于不知不觉之中收到逐步引人入胜之妙。
(三)设问式 以提出问题的形式开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对问题的深深思考,自然地开启下文。如一位同学写《梦游太空》一文的开头:“朋友,你可知道,浩瀚的宇宙里面都有些什么吗?”
(四)抒情式 文章贵在情真,以情感人。以抒发内心的诚挚的真实情感,撼动读者的心灵。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的开头:“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在这里,作者满腔的爱国深情,就犹如奔腾不息的潮水,滚滚而至,扣人心弦。
(五)引用式 起笔或引用名人的名言、警句、俗语、揭示和点明文章的中心;或引用诗歌、歌词起笔,以引起读者共鸣,唤起了读者的情思,增添文章的光彩,醒人耳目,寓意深刻。如:“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然而我要说,我的家乡赛天堂。”
(六)倒叙式 起笔先写事件的结局,以引人入胜,然后再回过头来按事件发展的自然顺序叙述其起因和经过,使得故事情节如行云流水,通畅自然。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从一堂修身课上周恩来表达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然后自然地引出周恩来这种志向是如何形成的水到渠成,自然得体。
二. 结尾
结尾是写作的最后一环,许多人将文章结尾看做灵魂所在。“文章精神全在结束”。可见文章的结尾多么重要。明代谢榛云“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对文章结尾提出了明确要求,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写好文章的结尾呢?常见的手法有以下几种:
(一)自然法结尾 文章的自然法结尾,就是按事物发展的规律,到一定程度结束全文,在自然状态中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给人以启迪和思考。如杨朔《荔枝蜜》结尾:“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作者由“不大喜欢蜜蜂”,到对蜜蜂“动了情”,再到赞美蜜蜂,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感情升华,顺乎自然,合乎事理,耐人寻味。
(二)点睛法结尾 这种结尾常常照应题目、开头或中间部分的内容,用精炼的语言把主题加以点明或深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同志的信任》这样结尾:“鲁迅先生不是中国共产党员,可是,在所有共产党员的心目中,他永远是一个能以生命相托付的最可信任的同志。”结尾照应题目“同志的信任”,点明鲁迅先生是共产党人最可信任的同志这一中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含蓄法结尾 即文章结尾不向读者交代事情的结果,而是让读者去想象,启发思考,令人回味。如《春笋》的结尾:“这漫山遍野的春笋,好像听到了我的心声,一个劲地冒着尖儿,勃勃向上„„”
(四)视觉法结尾 以眼睛看到的景象作结,作用于读者的视觉,把所写的人、事、物、景、情、理经过“扫描”,告一段落,给人以结束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鲁迅《社戏》的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月夜偷豆”是看社戏全过程的最后一环,作者到此结尾含蓄地点明了“偷豆”是那夜看到的最好的“戏”了,因为作者从中感受的不仅仅是“偷豆”本身,而是事件所包含的人情的淳朴、真挚。
(五)引用法结尾 即引用名言、警句、诗词、谚语等结尾,言简意赅,极具说服力。如《青山处处埋忠骨》的结尾:“第二天早上,秘书走进主席的书房。主席已出去了。枕头上放着电文稿,上面写着‘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电文稿下面,是泪水沾湿了大半的枕巾„„”这个结尾,引用了毛泽东的原话,既表现了主席作为父亲在丧失爱子后的悲痛之情,又充分表达了主席作为领袖的宽广胸怀和为革命事业奉献一切的伟大精神,让人难以忘怀。
文章的题材不同、主题各异,开头结尾也是各有千秋。但好的开头总是简洁明了,直奔主题,好的结尾总是使人难以释怀,隽永悠远、余韵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