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全部知识点

初中物理课本目录(人教版RJ)2012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基础知识梳理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 、纳米(nm)。1km=1 000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记录数据时要包含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

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1h=60min 1min=60s。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例1】下列图中,关于刻度尺使用的方法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C

解析:A 选项没有与零刻度齐平 B选项视线没有与尺面垂直 D选项刻度尺的放位错误。C 选项虽然没有用零刻度线测量但是并不影响测量结果。

附:刻度尺的正确使用:①“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②“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③“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已磨损的零刻度线(用零刻度磨损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零刻度开始)④“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⑤“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⑥“记”: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例2】科考队员乘坐橡皮艇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以科考队员为参考系 橡皮艇是运动的

B 以岸边山石为参考系 江水是静止的

C 以橡皮艇为参考系 江水是运动的

D 以江水为参考系 科考队员是静止的

参考答案:C 解析:A 科考队员坐在橡皮艇上所以两者的运动状态是一样的,所以两者相对静止。 B 由于江水是顺流所以以岸石为参考系是运动的。

D 由于橡皮艇是水推动的所以两者是相对运动的。

C 答案正确。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v=S/t

其中:s ——路程——米(m);t ——时间——秒(s);v ——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 ·s -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 ·h -1,1m/s=3.6km/h。

v =S/t,变形可得:s =vt ,t =S/v。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3. 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

定义:描述做变速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快慢程度 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

公式: v=s/t

【例1】(2012. 上海)甲、已两物体同时同地同方向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大于已的速度,它们的s-t 图像为下图所示a 、b 、c 三条图线中的两条,运动5秒甲、已间的距离大于2米,则()

s/m

(t轴每一

A 甲的s-t 图一定为图线a

B 甲的s-t 图可能为图线b

C 已的s-t 图一定为图线c

D 已的s-t 图可能为图线a

参考答案:A

解析:本题为图像信息题,考查学生图像分析能力(1)由图像可知;对应同一时间t (如t=4s)a 、b 、c 的路程关系为S a >Sb >Sc , 由速度公式V=s/t可知,V a >Vb>Vc;(2)由s-t 图像知,t=5s时,s a -s b >3米>2米,s a -sc>4米>2米,s a -s c

【例2】火车的速度是72km/h,汽车的速度是30m/s,是火车跑得快还是汽车跑得快?

解:方法一:72km/h= 72×1km/1h= 72×1000m/3600S=20m/s t/s 分度代表1s ,S 轴每一分度代表1米)

(30m/s>20m/s汽车快)

方法二:30m/s=30×3600h/1000km=108km/h

(108km/h>72km/h汽车快)

解析:速度单位不相同时先化为相同的单位再比较。

总结: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一是看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所用时间的长短;

(用时短的就快)

二是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看路程的大小。

(路程大的就快)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1、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 ,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

2、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

【例3】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 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 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100m 解:百米冠军 : =8.33m /s 12s

万米冠军: 28m in =(60⨯28)s =1680s

10000m =5.95m /s 1680s

解析:在已知路程和时间的情况下求平均速度比较运动的快慢。

【例4】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 km/h ,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56 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解:由公式得:t=t s s 1463km v 104km /h

注意:1、解题过程要写出所依据的公式,把数值和单位代入时,单位要统一。

2、计算过程和结果都应带单位。

小结:一、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是s

t

3、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 、千米/时(km/h) .

1 m/s=3.6 km/h

二、在变速运动中,v =求出的是平均速度。 t s

第二章 声现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 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

【例1】. 在相同的条件下声音在下列三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由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

A. 铝、海水、空气 B.铝、空气、海水

C. 空气、铝、海水 D.空气、海水、铝

参考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固体大于液体大于气体。故选A 。

【例2】(09济宁)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的是( )

参考答案:D

D 能够实现。

【例3】(09江苏)8. 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观察纸屑跳动的情况 2 解析:本题以实验为背景考查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实验

A .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

C .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

.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

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是间接的考查声音的产生,乒乓球被弹开是由于碰撞

碰撞的原因是音叉在振动,故选B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声源→介质→耳膜→前庭蜗→中枢神经。

第2节 声音的特性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 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例4】. 实验探究题;探究响度和振幅是否有关

器材:音叉、橡皮槌、铁架台、硬泡沫塑料小球、细线等等

操作:(1)用细线拴住泡沫塑料小球,悬挂在铁架台上

(2)用橡皮槌轻敲音叉,使它振动,可以听到较轻的声音。然

后让音叉的一个叉股外侧接触小球(图1-5),可以看到小球被弹开

一个较小的角度。

(3)用橡皮槌使劲敲音叉,使它振动,可以听到较响的声音。

然后让音叉的一个叉股外侧接触小球(图1-5),可以看到小球被弹开一个较大的角度。

说明:当声源的振动 比较大的时候,响度越大,反之,响度越小。

参考答案:幅度

解析:通过实验探究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成为近年来的一大趋势,所以加强实验探究题的练习也是教学的一部分。

【例5】声音从声源发出,在空气中传播的过程中(设空气是均匀的) ( )

A.声波的波速不断减小 B.声波的频率不断小

C.声波的振幅不断减小 D.以上都正确

参考答案:C

解析:声音在均匀的介质中传播时出振幅不断减少其它特性不会发生改变。故选C

第3节 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①潜水艇的声呐。②医生所使用的听诊器。③医院的B 超仪

第4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 )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 ;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 ;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例6】(2012. 盐城)下列做法属于在传播途径中控制噪音的是( )

A. 汽车进入市区后禁止鸣喇叭

B. 图书馆里不能大声喧哗

C. 飞机旁的工作人员戴上耳机

D. 告诉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

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减弱噪声的途径,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方式: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禁止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使噪声不发生;“不大声喧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戴上耳机”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安装透明墙板”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选D

附: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一节 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

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 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例1】试按照温度计使用的合理顺序, 把下列操作步骤依次排列起来_。

A.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B.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C.让温度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

D.读出温度值

E.稍候一会,待示数不变

参考答案:BACED

解析:温度计的使用历年在中考常考不厌,主要是考查细节。

【例2】以下温度中最接近23℃的是 ( )

A.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温 B.南昌市冬季最冷的室外温度

C.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参考答案:A

解析:本题是考查一个我们身边的一些特征性温度。可以采用排除法:首先南昌地处长江以北冬季的最冷温度不可能达到23摄氏度;健康人体的温度为37摄氏度;冰水共存的温度为0摄氏度。故BCD 都错,因而选A

第二、三、四节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而且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非晶体没有熔点:温度持续上升。

熔化的条件:⑴ 达到熔点。⑵ 继续吸热。

② 凝固 :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 晶体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非晶体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形状固定

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非晶体没有凝固点:温度不断降低。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⑵ 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如:蒸发、沸腾

② 液化 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特点:液化:放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特点:升华:吸热。 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特点:凝华:放 热

升华 吸热

凝华 放热

【例3】纯铁的熔点是1 535℃,液态纯铁的凝固点是 .俗语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化雪过程中要从 中 热量,致使 的温度 。 参考答案:1535℃ 空气 吸收 下降

【例4】关于物质的熔点,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各种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 B.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C.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D.非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温度不断上升

参考答案:A

【例5】要使热的物体冷却,用质量相等的0℃的水,或0℃的冰,效果好些的是 ( )

A.0℃水 B.0℃冰 C.效果一样 D.无法判断 参考答案:B

解析:物体的冷却需要放热,而冰的融化需要吸热所以B 答案正确。

【例6】下列事例中,目的是为了减慢蒸发的措施是( )

A.用电热吹风机吹湿头发 B.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

C.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D.用扫帚把洒在地面的水向周围扫开 参考答案:B

解析:ACD 都是增大表面积增加蒸发的速度,只有B 是减慢蒸发,故选B 。

【例7】寒冷的冬天,在窗玻璃上常会出现“窗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窗花在玻璃的内表面,是升华现象 B.窗花在玻璃的内表面,是凝华现象

C.窗花在玻璃的外表面,是升华现象 D.窗花在玻璃的外表面,是凝华现象 参考答案:B

【例8】家用白炽灯用久后,灯泡壁会发黑,这是因为电灯丝发生了 ( )

A.升华 B.凝华 C先升华后凝华 D.先凝华后升华 参考答案:C

第四章 光现象

第1节 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 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 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

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4、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例1】俗话说“坐井观天,所见甚小”,能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

A. 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

参考答案:A

第2节 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

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 法线居中, 两角相等, 光路可逆. 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 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 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 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4、面镜:

⑴平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 等距, 垂直, 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作 用:成像、 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包括:凸透镜,凹透镜,凸面镜等。

【例2】某同学对着平面镜,从镜中看到一只没有数字的挂钟,读到的时间是3

点零5分,则实际时间应是( )

A.2:55 D.9:05 B.3:05 C.8:55

参考答案:C

【例3】一支铅笔与水平面成30°角斜放,A 端接触一平面镜,要使铅笔在镜

里的像与铅笔垂直,则平面镜与水平面的夹角为( )

A 、15° B、30 C、60° D、75

参考答案:D

第3节 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

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 法线居中, 空气中角大, 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

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离法

线。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

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例4】甲站在没过腰的水中,乙在水面上和水面下观察甲时,分别感到( )

A.水下部分变长,水上部分长度不变 B.水下部分变短,水上部分长度

不变

C.水下部分长度不变,水上部分变长 D.水上、水下部分的长度都不变

参考答案:B

【例5】如下图是“探究平面

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

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

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

的蜡烛A 、B 竖立于玻璃板两侧

的直尺上,以A 蜡烛为成像物

体。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_______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

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 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

察到_______,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点燃A 蜡烛,小心地移动B 蜡烛,直到与A 蜡烛的像为

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 ;进一步观察A 、

B

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

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 )

A .保持A 、B 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 .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 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参考答案:

(1) 较黑暗 蜡烛B (2)相等 相等 (3)B

第4节 光的色散

1、白光的组成:红, 橙, 黄, 绿, 蓝, 靛, 紫.

色光的三原色:红, 绿, 蓝. 混合之后为白光 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混合之后为黑色

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 紫外线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1节 透镜

1、名词 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 )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 ):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

叫焦点。

焦距(f ):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3、填表:

【例1】请你在图1甲、乙的虚线框内分别画出一个适当的光学器件,使它能

甲 乙 图1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

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F 分虚实,2f 大小, 实倒虚正,

具体见下表:

【例2】小刚同学要挑选一块焦距小于6cm 的凸透镜。他用实验对甲、乙、丙

三块凸透镜进行测量,保持烛焰与凸透镜的距离为12cm 不变,实验结果记录于

表格中。则可判断,_______凸透镜是小刚所需要的。(选填“甲”、“乙”或

“丙”)

参考答案:乙

【例3】关于实像与虚像,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实像都是倒立的,而虚像都是正立的

B .实像能呈现在光屏上,而虚像则不能

C .实像是经凸透镜所成的,而虚像则不是

D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虚像则不是

参考答案:C

第4节 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

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 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例4】请你在图3方框内填入能矫正视力的透镜。

参考答案: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第1节 质量

1、质量的定义: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你知道什么时候物体的质量会发生变化吗?请举例说明)

3、质量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 其它常用

单位还有吨(t)、克(g)、毫克(mg)微克(ug )。

换算关系:1t=1000Kg,1Kg=1000g,1g=1000mg,1mg=1000ug

4、质量的测量:常用测质量的工具有杆秤、案秤、台秤、电子秤、天平等。

实验室常用托盘天平来测量质量。

5、托盘天平

(1)原理:利用等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制成的。

(2)调节:

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线处。

2: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有些天平,只在横梁右端有一只平衡螺母。有些天平,在横左、右两端各

有一只平衡螺母。它们的使用方法是一样的。当旋转平衡螺母使其向左移

动时,相当于向左盘增加质量,或认为从右盘中减少质量。当旋转平衡螺

母使其向右移动时,情况正好相反。

(如何通过指针来判断调节平衡螺母的方向和判断是否调平了。)

(3)测量: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

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什么顺序加砝码,怎么知道调平

了?这时能调节平衡螺母吗?调了又会怎么样影响测量的结果呢?)

(4)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

刻度值。

(如果砝码质量变大了或变小了测量值又会怎么变呢?)

(5)天平的“称量”和“感量”。

“称量”表示天平所能测量的最大质量数。“感量”表示天平所能测量的最

小质量数。称量和感量这两个数可以在天平的铭牌中查到。有了这两个数

据就可以知道这架天平的测量范围。

(测量后能更换地点再测吗?如果真换了该怎么办呢?)

6、会估计生活中物体的质量(阅读教材P117页)

【例1】关于托盘天平的使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被测物体放左盘,砝码放右盘

B 、测量过程中移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加砝码

C 、称量过程中可以调节平衡螺母 ,使横梁平衡

D 、调节横梁平衡时,若指针右偏,平衡螺母左调

参考答案:C

第2节 密度

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某种物质的密度跟由这种物质构成的物体的

质量和体积均无关,所以上述公式是定义密度的公式,是测量密度大小的公式,

而不是决定密度大小的公式。 3.密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符号是:

Kg/m3

其它常用单位还有克/每立方厘米。1克/每立方厘米=1000千克/每立方

米。

4.物质密度和外界条件的关系

物体通常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即温度升高时,体积变大;温度降低时,体

积变小。而质量与温度无关,所以,温度升高时,物质的密度通常变小,温度

降低时,密度变大。

固体、液体质量减少或增加时他们的密度也发生变化吗?

三、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像

利用m —V 图像,可以求物质的密度;

【例2】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时,质量不变,密度也不会变 \

B 、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C 、一杯盐水,用掉一半后,质量减半,密度不变

D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的密度不同,只要用密度就可以鉴别物质

参考答案:C

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1.测固体的密度

(1)测比水的密度大的固体物质的密度

用天平称出固体的质量,利用量筒采用排水法测出固体的体积。

(2)测比水的密度小的固体物质的密度。

用天平称出固体的质量。利用排水法测固体体积时,有两种方法。一是

【例3】小民用天平和量筒测某液体的体积,得到数据绘成如图所示图像,量

筒质量和液体密度是

A 、20g 1g/cm B 、 60g 0.8g/cm

C 、 60g 1g/cm D、20g 0.8g/cm 3333

m/g

100

80

20

参考答案:A

第4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 利用密度知识可以鉴别物质,可以求物体的质量、体积。利用天平可以间

接地测量长度、面积、体积。利用刻度尺,量筒可以间接地测量质量。

【例4】小明用天平、量筒和水(ρ水=1.0g/cm3)等器材测干燥软木塞(具有

吸水性,软木塞吸水后体积不变)的密度时,进行了下列操作:

①用调好的天平测出软木塞的质量m1;

②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中,读出水面对应的示数V1;

③用细铁丝将软木塞浸没再装有水的量筒中,过段时间后,读出水面对应的示

数V2;

④将软木塞从量筒中取出,直接用调好的天平测出其质量m2。

(1)指出小明操作中的不规范之处 (填①、②、③、④)。

(2)下表是小明实验中没有填写完整的数据记录表格。请根据图中天平和量筒

的读数将表格中的数据填写完整。

(3)对具有吸水性物质的体积测量提出一种改进方法。

参考答案:③④ 400 16 0.33或1/3 答案不唯一只要合理即可

【例5】小明利用两个相同圆筒形玻璃杯、天平(无

砝码) 、水、刻度尺、胶头滴管等器材测定食用油的

密度。

(1)请将他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如图,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节横梁平衡时出现图甲所示现象,平衡

螺母 称量过程中出现如图乙所示现象,应该()。

②将装有适量食用油和水的玻璃杯分别放在天平

的左右盘中,用胶头滴管增、减杯中水的多少,

使天平 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③取下两只玻璃杯,用刻度尺分别测出两杯中水

和油的高度h1、h2;则食用油的密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的密度为ρ水) 。

(2)小明认为两个圆筒形玻璃杯质量不完全相同会造成实验误差。请你也提出一项可能引起实验误差的原因: ____________ ______ ____。

参考答案:左移 右玻璃杯中加水 再次平衡 ρ.h1/h2 答案不唯一只要合理即可。

【例6】小明同学在测定液体密度的实验中,没有把容器的质量测出来,而是多次测出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并记录在下表中。根据表中的数据

(1)求液体的密度是多少g/cm3?

(2)容器的质量是多少g ?

解:(1)由 =m

V

m=m4-m 3=24g v=vv 3=30c

m 3

所以p=m/v=24/30g.cm-3=0.8g/cm3

(2)m容器=m总-m 液=95g-50*0.8g=35g

初中物理课本目录(人教版RJ)2012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基础知识梳理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 、纳米(nm)。1km=1 000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记录数据时要包含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

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1h=60min 1min=60s。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例1】下列图中,关于刻度尺使用的方法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C

解析:A 选项没有与零刻度齐平 B选项视线没有与尺面垂直 D选项刻度尺的放位错误。C 选项虽然没有用零刻度线测量但是并不影响测量结果。

附:刻度尺的正确使用:①“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②“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③“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已磨损的零刻度线(用零刻度磨损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零刻度开始)④“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⑤“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⑥“记”: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例2】科考队员乘坐橡皮艇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以科考队员为参考系 橡皮艇是运动的

B 以岸边山石为参考系 江水是静止的

C 以橡皮艇为参考系 江水是运动的

D 以江水为参考系 科考队员是静止的

参考答案:C 解析:A 科考队员坐在橡皮艇上所以两者的运动状态是一样的,所以两者相对静止。 B 由于江水是顺流所以以岸石为参考系是运动的。

D 由于橡皮艇是水推动的所以两者是相对运动的。

C 答案正确。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v=S/t

其中:s ——路程——米(m);t ——时间——秒(s);v ——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 ·s -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 ·h -1,1m/s=3.6km/h。

v =S/t,变形可得:s =vt ,t =S/v。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3. 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

定义:描述做变速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快慢程度 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

公式: v=s/t

【例1】(2012. 上海)甲、已两物体同时同地同方向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大于已的速度,它们的s-t 图像为下图所示a 、b 、c 三条图线中的两条,运动5秒甲、已间的距离大于2米,则()

s/m

(t轴每一

A 甲的s-t 图一定为图线a

B 甲的s-t 图可能为图线b

C 已的s-t 图一定为图线c

D 已的s-t 图可能为图线a

参考答案:A

解析:本题为图像信息题,考查学生图像分析能力(1)由图像可知;对应同一时间t (如t=4s)a 、b 、c 的路程关系为S a >Sb >Sc , 由速度公式V=s/t可知,V a >Vb>Vc;(2)由s-t 图像知,t=5s时,s a -s b >3米>2米,s a -sc>4米>2米,s a -s c

【例2】火车的速度是72km/h,汽车的速度是30m/s,是火车跑得快还是汽车跑得快?

解:方法一:72km/h= 72×1km/1h= 72×1000m/3600S=20m/s t/s 分度代表1s ,S 轴每一分度代表1米)

(30m/s>20m/s汽车快)

方法二:30m/s=30×3600h/1000km=108km/h

(108km/h>72km/h汽车快)

解析:速度单位不相同时先化为相同的单位再比较。

总结: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一是看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所用时间的长短;

(用时短的就快)

二是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看路程的大小。

(路程大的就快)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1、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 ,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

2、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

【例3】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 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 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100m 解:百米冠军 : =8.33m /s 12s

万米冠军: 28m in =(60⨯28)s =1680s

10000m =5.95m /s 1680s

解析:在已知路程和时间的情况下求平均速度比较运动的快慢。

【例4】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 km/h ,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56 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解:由公式得:t=t s s 1463km v 104km /h

注意:1、解题过程要写出所依据的公式,把数值和单位代入时,单位要统一。

2、计算过程和结果都应带单位。

小结:一、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是s

t

3、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 、千米/时(km/h) .

1 m/s=3.6 km/h

二、在变速运动中,v =求出的是平均速度。 t s

第二章 声现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 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

【例1】. 在相同的条件下声音在下列三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由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

A. 铝、海水、空气 B.铝、空气、海水

C. 空气、铝、海水 D.空气、海水、铝

参考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固体大于液体大于气体。故选A 。

【例2】(09济宁)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的是( )

参考答案:D

D 能够实现。

【例3】(09江苏)8. 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观察纸屑跳动的情况 2 解析:本题以实验为背景考查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实验

A .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

C .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

.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

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是间接的考查声音的产生,乒乓球被弹开是由于碰撞

碰撞的原因是音叉在振动,故选B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声源→介质→耳膜→前庭蜗→中枢神经。

第2节 声音的特性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 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例4】. 实验探究题;探究响度和振幅是否有关

器材:音叉、橡皮槌、铁架台、硬泡沫塑料小球、细线等等

操作:(1)用细线拴住泡沫塑料小球,悬挂在铁架台上

(2)用橡皮槌轻敲音叉,使它振动,可以听到较轻的声音。然

后让音叉的一个叉股外侧接触小球(图1-5),可以看到小球被弹开

一个较小的角度。

(3)用橡皮槌使劲敲音叉,使它振动,可以听到较响的声音。

然后让音叉的一个叉股外侧接触小球(图1-5),可以看到小球被弹开一个较大的角度。

说明:当声源的振动 比较大的时候,响度越大,反之,响度越小。

参考答案:幅度

解析:通过实验探究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成为近年来的一大趋势,所以加强实验探究题的练习也是教学的一部分。

【例5】声音从声源发出,在空气中传播的过程中(设空气是均匀的) ( )

A.声波的波速不断减小 B.声波的频率不断小

C.声波的振幅不断减小 D.以上都正确

参考答案:C

解析:声音在均匀的介质中传播时出振幅不断减少其它特性不会发生改变。故选C

第3节 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①潜水艇的声呐。②医生所使用的听诊器。③医院的B 超仪

第4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 )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 ;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 ;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例6】(2012. 盐城)下列做法属于在传播途径中控制噪音的是( )

A. 汽车进入市区后禁止鸣喇叭

B. 图书馆里不能大声喧哗

C. 飞机旁的工作人员戴上耳机

D. 告诉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

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减弱噪声的途径,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方式: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禁止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使噪声不发生;“不大声喧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戴上耳机”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安装透明墙板”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选D

附: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一节 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

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 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例1】试按照温度计使用的合理顺序, 把下列操作步骤依次排列起来_。

A.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B.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C.让温度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

D.读出温度值

E.稍候一会,待示数不变

参考答案:BACED

解析:温度计的使用历年在中考常考不厌,主要是考查细节。

【例2】以下温度中最接近23℃的是 ( )

A.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温 B.南昌市冬季最冷的室外温度

C.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参考答案:A

解析:本题是考查一个我们身边的一些特征性温度。可以采用排除法:首先南昌地处长江以北冬季的最冷温度不可能达到23摄氏度;健康人体的温度为37摄氏度;冰水共存的温度为0摄氏度。故BCD 都错,因而选A

第二、三、四节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而且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非晶体没有熔点:温度持续上升。

熔化的条件:⑴ 达到熔点。⑵ 继续吸热。

② 凝固 :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 晶体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非晶体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形状固定

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非晶体没有凝固点:温度不断降低。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⑵ 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如:蒸发、沸腾

② 液化 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特点:液化:放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特点:升华:吸热。 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特点:凝华:放 热

升华 吸热

凝华 放热

【例3】纯铁的熔点是1 535℃,液态纯铁的凝固点是 .俗语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化雪过程中要从 中 热量,致使 的温度 。 参考答案:1535℃ 空气 吸收 下降

【例4】关于物质的熔点,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各种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 B.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C.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D.非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温度不断上升

参考答案:A

【例5】要使热的物体冷却,用质量相等的0℃的水,或0℃的冰,效果好些的是 ( )

A.0℃水 B.0℃冰 C.效果一样 D.无法判断 参考答案:B

解析:物体的冷却需要放热,而冰的融化需要吸热所以B 答案正确。

【例6】下列事例中,目的是为了减慢蒸发的措施是( )

A.用电热吹风机吹湿头发 B.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

C.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D.用扫帚把洒在地面的水向周围扫开 参考答案:B

解析:ACD 都是增大表面积增加蒸发的速度,只有B 是减慢蒸发,故选B 。

【例7】寒冷的冬天,在窗玻璃上常会出现“窗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窗花在玻璃的内表面,是升华现象 B.窗花在玻璃的内表面,是凝华现象

C.窗花在玻璃的外表面,是升华现象 D.窗花在玻璃的外表面,是凝华现象 参考答案:B

【例8】家用白炽灯用久后,灯泡壁会发黑,这是因为电灯丝发生了 ( )

A.升华 B.凝华 C先升华后凝华 D.先凝华后升华 参考答案:C

第四章 光现象

第1节 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 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 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

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4、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例1】俗话说“坐井观天,所见甚小”,能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

A. 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

参考答案:A

第2节 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

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 法线居中, 两角相等, 光路可逆. 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 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 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 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4、面镜:

⑴平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 等距, 垂直, 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作 用:成像、 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包括:凸透镜,凹透镜,凸面镜等。

【例2】某同学对着平面镜,从镜中看到一只没有数字的挂钟,读到的时间是3

点零5分,则实际时间应是( )

A.2:55 D.9:05 B.3:05 C.8:55

参考答案:C

【例3】一支铅笔与水平面成30°角斜放,A 端接触一平面镜,要使铅笔在镜

里的像与铅笔垂直,则平面镜与水平面的夹角为( )

A 、15° B、30 C、60° D、75

参考答案:D

第3节 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

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 法线居中, 空气中角大, 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

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离法

线。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

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例4】甲站在没过腰的水中,乙在水面上和水面下观察甲时,分别感到( )

A.水下部分变长,水上部分长度不变 B.水下部分变短,水上部分长度

不变

C.水下部分长度不变,水上部分变长 D.水上、水下部分的长度都不变

参考答案:B

【例5】如下图是“探究平面

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

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

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

的蜡烛A 、B 竖立于玻璃板两侧

的直尺上,以A 蜡烛为成像物

体。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_______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

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 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

察到_______,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点燃A 蜡烛,小心地移动B 蜡烛,直到与A 蜡烛的像为

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 ;进一步观察A 、

B

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

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 )

A .保持A 、B 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 .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 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参考答案:

(1) 较黑暗 蜡烛B (2)相等 相等 (3)B

第4节 光的色散

1、白光的组成:红, 橙, 黄, 绿, 蓝, 靛, 紫.

色光的三原色:红, 绿, 蓝. 混合之后为白光 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混合之后为黑色

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 紫外线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1节 透镜

1、名词 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 )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 ):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

叫焦点。

焦距(f ):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3、填表:

【例1】请你在图1甲、乙的虚线框内分别画出一个适当的光学器件,使它能

甲 乙 图1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

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F 分虚实,2f 大小, 实倒虚正,

具体见下表:

【例2】小刚同学要挑选一块焦距小于6cm 的凸透镜。他用实验对甲、乙、丙

三块凸透镜进行测量,保持烛焰与凸透镜的距离为12cm 不变,实验结果记录于

表格中。则可判断,_______凸透镜是小刚所需要的。(选填“甲”、“乙”或

“丙”)

参考答案:乙

【例3】关于实像与虚像,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实像都是倒立的,而虚像都是正立的

B .实像能呈现在光屏上,而虚像则不能

C .实像是经凸透镜所成的,而虚像则不是

D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虚像则不是

参考答案:C

第4节 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

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 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例4】请你在图3方框内填入能矫正视力的透镜。

参考答案: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第1节 质量

1、质量的定义: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你知道什么时候物体的质量会发生变化吗?请举例说明)

3、质量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 其它常用

单位还有吨(t)、克(g)、毫克(mg)微克(ug )。

换算关系:1t=1000Kg,1Kg=1000g,1g=1000mg,1mg=1000ug

4、质量的测量:常用测质量的工具有杆秤、案秤、台秤、电子秤、天平等。

实验室常用托盘天平来测量质量。

5、托盘天平

(1)原理:利用等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制成的。

(2)调节:

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线处。

2: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有些天平,只在横梁右端有一只平衡螺母。有些天平,在横左、右两端各

有一只平衡螺母。它们的使用方法是一样的。当旋转平衡螺母使其向左移

动时,相当于向左盘增加质量,或认为从右盘中减少质量。当旋转平衡螺

母使其向右移动时,情况正好相反。

(如何通过指针来判断调节平衡螺母的方向和判断是否调平了。)

(3)测量: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

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什么顺序加砝码,怎么知道调平

了?这时能调节平衡螺母吗?调了又会怎么样影响测量的结果呢?)

(4)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

刻度值。

(如果砝码质量变大了或变小了测量值又会怎么变呢?)

(5)天平的“称量”和“感量”。

“称量”表示天平所能测量的最大质量数。“感量”表示天平所能测量的最

小质量数。称量和感量这两个数可以在天平的铭牌中查到。有了这两个数

据就可以知道这架天平的测量范围。

(测量后能更换地点再测吗?如果真换了该怎么办呢?)

6、会估计生活中物体的质量(阅读教材P117页)

【例1】关于托盘天平的使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被测物体放左盘,砝码放右盘

B 、测量过程中移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加砝码

C 、称量过程中可以调节平衡螺母 ,使横梁平衡

D 、调节横梁平衡时,若指针右偏,平衡螺母左调

参考答案:C

第2节 密度

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某种物质的密度跟由这种物质构成的物体的

质量和体积均无关,所以上述公式是定义密度的公式,是测量密度大小的公式,

而不是决定密度大小的公式。 3.密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符号是:

Kg/m3

其它常用单位还有克/每立方厘米。1克/每立方厘米=1000千克/每立方

米。

4.物质密度和外界条件的关系

物体通常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即温度升高时,体积变大;温度降低时,体

积变小。而质量与温度无关,所以,温度升高时,物质的密度通常变小,温度

降低时,密度变大。

固体、液体质量减少或增加时他们的密度也发生变化吗?

三、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像

利用m —V 图像,可以求物质的密度;

【例2】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时,质量不变,密度也不会变 \

B 、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C 、一杯盐水,用掉一半后,质量减半,密度不变

D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的密度不同,只要用密度就可以鉴别物质

参考答案:C

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1.测固体的密度

(1)测比水的密度大的固体物质的密度

用天平称出固体的质量,利用量筒采用排水法测出固体的体积。

(2)测比水的密度小的固体物质的密度。

用天平称出固体的质量。利用排水法测固体体积时,有两种方法。一是

【例3】小民用天平和量筒测某液体的体积,得到数据绘成如图所示图像,量

筒质量和液体密度是

A 、20g 1g/cm B 、 60g 0.8g/cm

C 、 60g 1g/cm D、20g 0.8g/cm 3333

m/g

100

80

20

参考答案:A

第4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 利用密度知识可以鉴别物质,可以求物体的质量、体积。利用天平可以间

接地测量长度、面积、体积。利用刻度尺,量筒可以间接地测量质量。

【例4】小明用天平、量筒和水(ρ水=1.0g/cm3)等器材测干燥软木塞(具有

吸水性,软木塞吸水后体积不变)的密度时,进行了下列操作:

①用调好的天平测出软木塞的质量m1;

②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中,读出水面对应的示数V1;

③用细铁丝将软木塞浸没再装有水的量筒中,过段时间后,读出水面对应的示

数V2;

④将软木塞从量筒中取出,直接用调好的天平测出其质量m2。

(1)指出小明操作中的不规范之处 (填①、②、③、④)。

(2)下表是小明实验中没有填写完整的数据记录表格。请根据图中天平和量筒

的读数将表格中的数据填写完整。

(3)对具有吸水性物质的体积测量提出一种改进方法。

参考答案:③④ 400 16 0.33或1/3 答案不唯一只要合理即可

【例5】小明利用两个相同圆筒形玻璃杯、天平(无

砝码) 、水、刻度尺、胶头滴管等器材测定食用油的

密度。

(1)请将他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如图,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节横梁平衡时出现图甲所示现象,平衡

螺母 称量过程中出现如图乙所示现象,应该()。

②将装有适量食用油和水的玻璃杯分别放在天平

的左右盘中,用胶头滴管增、减杯中水的多少,

使天平 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③取下两只玻璃杯,用刻度尺分别测出两杯中水

和油的高度h1、h2;则食用油的密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的密度为ρ水) 。

(2)小明认为两个圆筒形玻璃杯质量不完全相同会造成实验误差。请你也提出一项可能引起实验误差的原因: ____________ ______ ____。

参考答案:左移 右玻璃杯中加水 再次平衡 ρ.h1/h2 答案不唯一只要合理即可。

【例6】小明同学在测定液体密度的实验中,没有把容器的质量测出来,而是多次测出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并记录在下表中。根据表中的数据

(1)求液体的密度是多少g/cm3?

(2)容器的质量是多少g ?

解:(1)由 =m

V

m=m4-m 3=24g v=vv 3=30c

m 3

所以p=m/v=24/30g.cm-3=0.8g/cm3

(2)m容器=m总-m 液=95g-50*0.8g=35g


相关内容

  • 初中课程教学视频辅导
  • 初一课程 初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初一生物上册实验教程(苏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教程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程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辅导教程 初一语文学习方法讲座 人教版七年级下英语教程 初一语文新课标教程 七年级历史学习方法辅导 七年级英语学习方法视频教程 新目标七年级英语上册视频 人教版七 ...

  • 鲁教版初二历史上册基础知识提纲(填空题)
  • 初二历史上册复习资料 一.侵略与反抗 1.19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1839年6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 海滩当众销毁,史称 .1841年初,英军占领 ,1842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 >.中国开始从 社会逐步沦为 社会.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1856年至1860两国为帮 ...

  •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1]
  •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 ...

  • 初二语文上册期中复习
  • 初二语文上册期中复习 一.字词 要求:1.识记每一课"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全部字词(包括上课时黑板上的) 2.看课文词语注释,结合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各字词的意思 3.翻阅听写本,注意之前写错的字词 易错字词:(注意字音和字形,请在横线上填写字音或字词并牢记) (多第二单元词字) 二 ...

  • 初二上册地理期中测试卷有答案
  • 丹阳市第三中学 2010--2011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初二地理试卷 命题人:丁雪梅 审核人:贡月华 汤秋霞 考试说明:1.本试卷共有两大题,25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45分钟. 2.答案请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项选择题:(3´×22) 1. 关于我国气温分布的正确叙述是 A.冬季南北气温 ...

  • 英语初二上册(56集)+教案(108页)
  • 初中英语初二下册(56集) (点击 即可阅读) 1初中英语视频初二上册UNIT1-012初中英语视频初二上册UNIT1-02 3初中英语视频初二上册UNIT1-03 4初中英语视频初二上册UNIT1-04 5初中英语视频初二上册UNIT1-05 6初中英语视频初二上册UNIT1-06 7初中英语视频 ...

  • [初二物理]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分析(声.光.透镜.物态变化.电流和电路)
  • 初二物理]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分析(声.光.透镜.物态变化.电流和电路)2010-09-04 09:34:08 来源:网络 分享资源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

  • 初中全部课程教学视频汇总- 酷6教育频道
  • 初中教程 初中语文 学语文(初中) 初中英语 初一英语单词(上)初一英语单词(下)初二英语单词(上)初二英语单词(下) 初三英语单词(上)初三英语单词(下)初中英语(一年级)初中英语(二年级) 初中英语(三年级) 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 初 ...

  • 初二(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五单元知识点
  • 初二(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五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五单元知识点主要是依据初二(八年级)上册英语教材总结了第五单元的重点短语重点词汇归纳及练习,适合初二学生学习英语.中考考生备考英语. 一.短语 1. come to one's party 参加某人的聚会 2. on Saturda ...

  • 初一英语上册1--12单元语法知识点
  • 初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初一上学期主要是孩子适应新环境的阶段,在适应了初中学习的节奏和压力之后,初一下学期将是初中生的第一个分水岭,因为真正的难度从这里开始. 尤其是英语这门课,以语法为例:以下是初一下学期将学到的内容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 初一下学期学习内容在中考考察中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