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②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③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①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②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袅袅秋风,不知从何悄悄袭来,让洞庭生波,让木叶飘零,让山河变色,让我们心底生凉。每每读到屈子的这两句诗,我的眼前会倏然立着一位满身忧伤的诗人,面对浩浩汤汤地洞庭波涌,他形单影只,兀立于萧瑟的秋风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淹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一个不断求索的诗人,一个不断追寻的诗人,一个时时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对人间邪恶不断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常常吟江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为什么他的诗能够穿时间的长空走进我们的心灵,一次次地打着我们?为什么他一次次地被提起,一次次地被颂扬?为什么他能为成为我们中华文化一个符号,一座不论隔着多么远的时代依然能让我们看到的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离骚》,走进这个诗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的痛苦与人格魅力。

二、简介诗人: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渔父》、《招魂》等,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ª¡ª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三、朗读诗歌

1、听录音朗读,读准字音。

2、听录跟读,把握诗的节奏。

(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A、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意切分。B、注意 延长。C、注意重音D、注意感情)

3、学生自读。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利用注释,读懂诗句。

1、《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意思尚不够明白;班固进而释“离”为“罹”,遭遇),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二说均可通。

2、区别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

之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固固前圣之所厚

自前世而固然

以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

竞周容以为度

虽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虽九死其尤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不吾知其亦已兮

长余佩之陆离

4、重点词:

①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楚辞”中大量用“兮”,有时在句中,有时在句末。 ②替:废弃、贬斥。申:加上罪名。蕙纕、揽茝,比喻高尚的德行。

③浩荡:荒唐。民心:人心,或指诗人的苦心。蛾眉:喻指高尚的德行。谣诼:造谣,诽谤。 ④固:本来。错:通“措”,措施。以为:以之为,把„„当作。度:法度,准则。

⑤忳(tún):忧闷。郁邑:通“郁邑”,忧愁苦闷。侘傺(chàchì):失意的样子。溘(kè):突然、忽然。

⑥群:合群。圜:通“圆”。周:合。孰:何。

⑦尤:罪过。攘:忍受。诟(gòu):耻辱。伏:守、保持。

五、品读诗歌:

自主合作探究

1、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命运?

美政理想(至善至美)与黑暗现实矛盾,独特个性(纯洁无暇的贵族血统与心性,正直,忠正)与社会、历史冲突(站在整个社会的对立面),在失败面前他不能沉默,不能隐忍,不能迂回,不能无闷。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责,他抗争,于是,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蔑视,是别人对他的彻底的失望。他一点出不含蓄,一点出不躲闪,一点也不讲策略,他怒形于色,他由此遭到邪恶的全面攻击,他与邪恶没有丝毫的相容余地。他是代表独特个体而与社会宣战的最伟大最惨绝人寰的战士,他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2、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品格?

明确: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3.屈原抱石沉江这一举动,你是如何看的呢?

六、悟理:

主题性研究课题:文学即人学。学完本文后,你认为在商品经济的今天,学习屈原的为人处世是智还是愚?

教学目标:

①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②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③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①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②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袅袅秋风,不知从何悄悄袭来,让洞庭生波,让木叶飘零,让山河变色,让我们心底生凉。每每读到屈子的这两句诗,我的眼前会倏然立着一位满身忧伤的诗人,面对浩浩汤汤地洞庭波涌,他形单影只,兀立于萧瑟的秋风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淹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一个不断求索的诗人,一个不断追寻的诗人,一个时时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对人间邪恶不断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常常吟江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为什么他的诗能够穿时间的长空走进我们的心灵,一次次地打着我们?为什么他一次次地被提起,一次次地被颂扬?为什么他能为成为我们中华文化一个符号,一座不论隔着多么远的时代依然能让我们看到的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离骚》,走进这个诗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的痛苦与人格魅力。

二、简介诗人: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渔父》、《招魂》等,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ª¡ª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三、朗读诗歌

1、听录音朗读,读准字音。

2、听录跟读,把握诗的节奏。

(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A、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意切分。B、注意 延长。C、注意重音D、注意感情)

3、学生自读。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利用注释,读懂诗句。

1、《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意思尚不够明白;班固进而释“离”为“罹”,遭遇),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二说均可通。

2、区别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

之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固固前圣之所厚

自前世而固然

以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

竞周容以为度

虽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虽九死其尤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不吾知其亦已兮

长余佩之陆离

4、重点词:

①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楚辞”中大量用“兮”,有时在句中,有时在句末。 ②替:废弃、贬斥。申:加上罪名。蕙纕、揽茝,比喻高尚的德行。

③浩荡:荒唐。民心:人心,或指诗人的苦心。蛾眉:喻指高尚的德行。谣诼:造谣,诽谤。 ④固:本来。错:通“措”,措施。以为:以之为,把„„当作。度:法度,准则。

⑤忳(tún):忧闷。郁邑:通“郁邑”,忧愁苦闷。侘傺(chàchì):失意的样子。溘(kè):突然、忽然。

⑥群:合群。圜:通“圆”。周:合。孰:何。

⑦尤:罪过。攘:忍受。诟(gòu):耻辱。伏:守、保持。

五、品读诗歌:

自主合作探究

1、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命运?

美政理想(至善至美)与黑暗现实矛盾,独特个性(纯洁无暇的贵族血统与心性,正直,忠正)与社会、历史冲突(站在整个社会的对立面),在失败面前他不能沉默,不能隐忍,不能迂回,不能无闷。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责,他抗争,于是,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蔑视,是别人对他的彻底的失望。他一点出不含蓄,一点出不躲闪,一点也不讲策略,他怒形于色,他由此遭到邪恶的全面攻击,他与邪恶没有丝毫的相容余地。他是代表独特个体而与社会宣战的最伟大最惨绝人寰的战士,他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2、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品格?

明确: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3.屈原抱石沉江这一举动,你是如何看的呢?

六、悟理:

主题性研究课题:文学即人学。学完本文后,你认为在商品经济的今天,学习屈原的为人处世是智还是愚?


相关内容

  • 离骚教学反思
  • <离骚>教学反思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古代杰出的抒情长诗.文章多用想象.夸张的手法,"香草美人"是其中常用的意象,故对于古文基础尚浅的幼师生来说,要真正理解<离骚>的内容.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首先,从语言形式上来看,&l ...

  • 离骚教学设计一等奖
  • 离骚教学设计一等奖 2015-12-18 16:35 13435次 共3课时 5 离骚 高中语文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 ...

  • [精品资源]离骚(公开课优秀教案)
  • 离骚 (公开课优秀教案) (公开课优秀教案)离骚 (公开课优秀教案)安徽岳勇志 5.离骚 (公开课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 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

  • 2012届高中语文2.1.1[离骚(节选)]教案苏教版必修3
  • <离骚>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 ...

  • 2013四川省优质课之[离骚]教学实录
  • 2013四川省优质课之<离骚>教学实录 授课者:德阳五中刘芸 整理人:梦无痕 师:大家看看黑板,这幅图上是谁呀? 生:(异口同声)屈原 师:大家都觉得是屈原吗?(随机抽取一名同学回答) 你认为他是谁呢? 生:我觉得是屈原吧! 师:那我要和你握握手了,因为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也认为是屈原,可 ...

  • 高二语文离骚教案3
  • 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叙"."引"交互,"感"."议"结合的书评写法. 2.体会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蕴涵的实录精神和批判意识. 说明: 作者在<学海无边>一序中曾论 ...

  • 必修2-5离骚教案
  • 离骚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一.[作家作品]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 ...

  • 屈原的反腐倡廉思想7500
  • 屈原的反腐倡廉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黄震云 [内容摘要] 屈原是世界和平理事会命名的我国第一位世界文化名人,其中反腐倡廉思想是屈原生命的叙述轨迹,其核心是依法治国,实现公正公平的美好社会.屈原反腐倡廉的思想除了坚决.修身.内省.端操.求索.无悔之外,还提出了既遵道而得路的路径和现实相结合的反腐强国途径. ...

  • 屈原列传教案
  • <屈原列传>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