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专题乌克兰危机及其影响

2014年“形势与政策”专题讲座

第七专题 乌克兰危机及其影响

乌克兰是原苏联十五个加盟共和国之一。其地域辽阔、领土面积60万平方公里。它南邻黑海,东连俄罗斯,北与白俄罗斯毗邻,西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诸国相连,在欧洲地缘战略格局中地位举足轻重。但是,此前乌克兰并没有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只是自去年11月乌克兰危机出现以后,才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焦点。乌克兰危机暂时还没有平息的迹象。为什么乌克兰危机导致俄罗斯与乌克兰的紧张关系,美国、欧盟和北约缘何如此关注乌克兰局势?乌克兰危机将对大国关系、乃至国际局势产生怎样影响?乌克兰虽然距中国万里之遥,但是乌克兰危机对中国外交产生的影响不可低估。

一、 乌克兰危机的主要阶段

1.第一阶段: 反对派通过街头抗议夺取政权阶段(2013年11月21日至2014年2月22日):

2013年11月21日,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宣布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恢复与俄白哈关税同盟关于加强经济合作谈判。政府反对派政党(祖国党、打击党和自由党)随后在基辅独立广场举行抗议示威活动,乌克兰危机由此开始。当时抗议者人数并不多,仅有1000人左右。抗议者呼吁政府恢复与欧盟一体化进程,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以11月30日乌克兰政府动用特种部队驱赶独立广场的示威者为转折点,抗议活动迅速升级。抗议民众的要求不再限于签署联系国协定,而是直接要求亚努科维奇总统下台,提前举行总统选举。由于抗议者与政府军冲突导致数百人伤亡,2月21日,在欧盟和俄罗斯的斡旋下,亚努科维奇与反对党领导人达成协议:恢复2004年宪法修正案(2004年12月8日,乌克兰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根据宪法修正案,自2006年1月起乌克兰政体由总

统议会制改为议会总统制。议会多数派负责组建内阁。总统有权提名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人选,其他内阁成员由总理提名,议会批准任命。);在9月份之前完成宪法改革;在12月之前举行总统选举。但是反对派违反协议,就在当天强行执掌乌克兰议会领导权,亚努科维奇出走哈尔科夫。22日,乌克兰议会宣布亚努科维奇“放弃总统指责”。随后议会任命图尔奇诺夫担任代总统,反对派终于实现了夺取政权目标。

2.第二阶段:克里米亚危机阶段(2014年2月22日至4月初)

2月22日反对派夺取乌克兰政权,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出走后,在俄罗斯族人聚居的乌东部地区相继爆发反对基辅新政权的抗议活动。特别是在俄罗斯族占多数的克里米亚,很多民众举行抗议集会,要求克里米亚脱离乌克兰独立(克里米亚半岛面积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0万,其中俄罗斯族人150万,占总人口的68%;乌克兰族人35万,克里米亚鞑靼人约30万。俄罗斯族有强烈的亲俄倾向,乌克兰独立之初他们与岛内其他民族一道曾经争取到很大的自治权力,但是不久被乌中央政府取消)。自2月28日起,俄罗斯黑海舰队部队占领了新菲罗波尔军用机场等战略设施。同时,俄罗斯继续向克里米亚增派兵力。俄军随后攻占了克里米亚乌克兰边防军司令部,完成对克里米亚多处军事基地的包围。克里米亚地方政府倒向俄罗斯,整个半岛处于俄罗斯的实际控制之下。

3月6日,克里米亚议会在克里米亚是否并入俄罗斯问题举行全民公投。公投结果显示,超过96.7%的民众支持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18日普京总统与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市领导人共同签署《关于接受克里米亚共和国加入俄联邦和建立两个新的联邦主体条约》。3月24日,乌克兰过渡政府开始撤出驻扎在克里米亚的军队,标志着接受乌军失败的现实。

3.第三阶段:东南部地区局势动荡阶段(4月6日至今)

自4月6日起,受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的影响,乌克兰东部的顿涅茨克、卢甘斯克和哈尔科夫爆发亲俄居民的抗议活动,武装分子占领政府大楼,要求效仿克里米亚就本地区地位问题举行全民公投。在5月11日举行的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州的公投中,90%以上的投票者支持独立。5月12日,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及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宣布脱离乌克兰,分别成为独立的国家。5月25日,乌克兰举行新的总统选举,有“巧克力大王”之称的波罗申科当选乌克兰新一届总

统。波罗申科上台后,采取措施,特别是动用武力解决乌克兰东部一些城市的武装分离主义势力,到目前为止,乌克兰政府军与反对派的武装冲突仍在进行。为了结束内战,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9月10日表示,乌克兰议会将审议关于乌东部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州某些地区享有特殊地位的法案。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方面表示,即使乌克兰当局通过相关法案,也不意味着“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将放弃独立。

二、乌克兰危机的原因

1.经济凋敝,民众不满

乌克兰独立20年,经济仍然没有恢复到1990年的水平。2012年乌克兰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只相当于1990年的81%。1990年乌克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570美元,略低于白俄罗斯的1705美元;2012年,乌克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仅增加到3876美元,而白俄罗斯已经上升到6685美元。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乌克兰经济再度陷入危机,至今没有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2013年乌克兰国家财政预算赤字已经逼近GDP的5%。持续数月的政治危机使乌克兰经济雪上加霜,2014年2月乌克兰经济濒临崩溃:国库空虚,外债高达750亿美元,仅有的178亿美元外汇储备甚至不足以满足两个月的进口需要。居民退休金已经有一个多月没能足额发放。在这种情况下,乌克兰普通民众的生活十分艰难,很多民众对腐败和社会两极分化现象十分不满。2014年4月进行的对乌克兰东部和南部八州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即使在亲俄的、支持总统亚努科维奇的地区也有47%的受访者认为独立广场抗议活动是由于民众对腐败和专制表示不满。在经济凋敝的情况下,民众渴望变革,希望通过加入欧盟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命运。

2.乌克兰东西部的巨大分歧

乌克兰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东西部在历史、文化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今天乌克兰的分裂局面。乌克兰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同属东斯拉夫民族,公元9世纪他们曾共同生活在古基辅罗斯国家,其首府是今乌克兰首都基辅。988年基辅罗斯统治者——大公弗拉基米尔将基督教定为国教,

基辅罗斯由此成为基督教文明大家庭中的一员。公元11世纪,基辅罗斯进入全盛时期。其版图东至伏尔加河口,西抵喀尔巴阡山脉,北起拉多加湖,南近黑海,涵盖了今天大部分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领土的欧洲大部分,成为欧洲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盛极一时的基辅罗斯因封建割据从12世纪逐渐走向衰弱。13世纪蒙古大军西征彻底改变基辅罗斯发展进程。东北罗斯处于蒙古大汗的统辖之下,沦为金帐汗国的属国,逐渐演变成俄罗斯民族。西南部罗斯因地处偏远,蒙古大汗鞭长莫及,走上了与东北罗斯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逐渐演变成乌克兰民族。基辅罗斯灭亡后,乌克兰被立陶宛和波兰征服。1569年波兰与立陶宛实现联合,成立了波兰王国。波兰是当时欧洲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力量。今天乌克兰大部分领土都处于波兰管辖之下。只有南方部分地区,包括克里米亚半岛由土耳其及其盟友克里米亚鞑靼人控制。

由于波兰对乌克兰实行殖民统治,强占乌克兰人土地,强迫乌克兰民众改信天主教,将乌克兰民众看成二等公民,不允许其担任国家重要官职,乌克兰发生哥萨克反对波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1654年,在乌克兰东部小城佩列亚斯拉夫,乌克兰哥萨克首领赫麦尔尼茨基与沙皇俄国代表签署了俄乌合并的《佩列亚斯拉夫协议》。根据这份协议,东部乌克兰作为高度自治的政治实体并入俄国版图,但是乌克兰人拥有自己的军队、政府机构,有权利选举首领盖特曼。18世纪下半叶,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伙同普鲁士和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导致波兰亡国。乌克兰大部分领土处于俄国版图之内,只有西部加里奇、沃伦等地在奥匈帝国统治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大林通过占领北布科维纳和外喀尔巴阡山等地区,最终完成了乌克兰东西部领土的统一。

但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乌克兰东西部的差异始终没能消除。西部乌克兰因长期处于波兰和奥匈帝国版图统治之下,大多数民众为乌克兰族,说乌克兰语,信奉天主教,民族意识很强烈。而东部地区居民大多讲俄语,信奉东正教。历史文化的显著差异在外交政策上的表现是东部亲俄,主张政府应采取对俄友好的外交政策,而西部亲西方,主张政府应采取疏远俄罗斯的外交举措。乌克兰政治体制的这一突出特点在乌克兰总统大选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每次乌克兰总统大选,东部民众将选票投给亲俄的总统候选人,西部则支持亲西方的总统候选人。而无论是亲西方、还是亲俄总统在乌克兰执政,都如同走钢丝一样,小心翼翼地在东西

方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一旦这种脆弱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乌克兰政坛就会发生波动,甚至是剧烈的震荡。这次乌克兰危机的导火索就是亚努科维奇总统在俄罗斯压力下,突然宣布放弃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暂停乌克兰加入欧盟的进程。而乌克兰很多民众,特别是西部民众将其解读为亲俄的亚努科维奇试图使乌克兰加入俄罗斯主导的俄白哈一体化进程,由此引发乌克兰首都基辅反对派与政府对峙局面,最终导致乌克兰权力更迭,亲俄的亚努科维奇总统被反对派赶下台。而随后上台的临时政府急于在外交上疏远俄罗斯,并迎合西部反俄民众的要求立即宣布取消俄语在乌克兰东部和南部14个州的官方语言地位,引起东部和南部亲俄民众的强烈反抗,导致冲突愈演愈烈。

3.大国博弈因素

乌克兰政治危机的直接原因是亚努科维奇政府决定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但深层次原因是乌克兰选择与欧洲一体化,还是与俄罗斯主导的欧亚一体化道路的矛盾。换句话说乌克兰现在的纷争局面是欧盟、北约与俄罗斯就乌克兰势力范围展开争夺的必然结果。

冷战结束后,乌克兰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面临着国家发展道路的重要抉择。很多乌克兰民众认为,在乌克兰与俄罗斯合并的三百多年间,俄罗斯不断对乌克兰进行民族同化,甚至是殖民统治,将乌克兰由俄国管辖下的高度自治的政治实体变成了俄罗斯帝国的普通行省。沙皇政府不允许乌克兰选举自己的首领,在乌克兰强行推广俄语,试图泯灭乌克兰民族的语言文化特征,人为压制乌克兰独立的愿望。在苏联大家庭共同生活的历史带来乌克兰民族的历史记忆同样是痛苦的。在上世纪30年代初,由于斯大林农业集体化政策严重失误等原因乌克兰发生罕见饥荒,导致乌克兰300多万人的非正常死亡。1986年发生在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导致的严重后果至今仍没有消除,乌克兰的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总之,很多乌克兰民众在探讨历史上的俄乌关系时认为,300多年前的俄乌合并不仅使乌克兰远离了欧洲文明,也迟滞了乌克兰民族发展进程,致使乌克兰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水平与欧盟国家相距甚远。俄乌这段理不清的历史恩怨使乌克兰采取了日渐疏离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把融入欧盟作为对外政策的首要战略目标。从1991年乌克兰独立至今,乌克兰先后经历了克拉夫丘克、库奇马、尤先科、亚努科维奇和波罗申科五任总统执政。每任总统都将融入欧盟作

为乌克兰外交政策的首要战略目标。

乌克兰不遗余力谋求加入欧盟,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量。

第一,加入欧盟是乌克兰融入欧洲大家庭、提升其国家地位的关键。苏联解体给乌克兰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重新回归欧洲,成为欧洲文明大家庭的一员成为乌克兰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而加入欧盟是乌克兰融入欧洲文明大家庭的重要标志。1996年2月,乌克兰总统库奇马就宣称“乌克兰文化的根源是欧洲基督教文明,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把自己家园首先确定为欧洲的原因”。尽管乌克兰是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欧洲安全合作组织的成员,但乌克兰仍然游离于欧洲主要经济、军事组织之外,乌克兰既不是欧盟成员国,也不是北约成员国。这不仅让乌克兰在欧洲政治舞台上感到孤立,更与乌克兰领土面积位居欧洲第二,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很不相称。因此,加强与欧盟成员国联系,通过签署自贸区协议、互免签证制度和获得联系国地位等渐进式方式最终成为欧盟成员国是彰显乌克兰大国地位的重要手段。一些乌克兰政治家认为,从长远看,由于欧盟成员国大多是北约成员国,因此加入欧盟有可能为乌克兰加入北约提供有利条件。乌克兰民众对欧盟仍有较高的认同感。

第二,融入欧洲是乌克兰国内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推动因素。冷战结束后,原来的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入社会制度的转型时期,欧盟成为中东欧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样板,由于这些国家改革目标明确,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较为顺利,因此被吸纳为欧盟新成员国。乌克兰处于欧洲民主政体与前苏联集权体制的中间地带,只有实现与欧盟一体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乌克兰现有的政治、经济、法律、行政体系,推动乌克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全面向西方靠拢,尽快缩小乌克兰与欧盟的差距。2000年乌克兰真理报记者贡加泽因揭露乌克兰政府高官的腐败行为被暗杀,欧盟认为这是乌克兰侵犯新闻自由的重大案件。2011年8月,乌克兰基辅一家法庭以涉嫌滥用职权批准逮捕前总理尤利娅·季莫申科。尽管乌克兰政府方面表示,审讯季莫申科完全遵照司法程序,不会影响到乌欧关系,但是欧盟还是将此事与乌克兰政府涉嫌迫害政治反对派联系在一起。

很多乌克兰民众认为,欧盟有很多地方令人羡慕:个人自由和公民权利得到尊重;经济自由;生活服务水平很高,老欧洲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发达,官僚腐败

现象很少。因此,乌克兰商人希望获得来自欧盟的投资,普通的乌克兰民众,特别是西部民众向往到欧盟国家就业。近两年支持乌克兰加入欧盟的民众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不久前的一份调查显示,约有近70%的乌克兰民众支持这一决定。

第三,融入欧洲是增强乌克兰民族国家认同感的重要手段。乌克兰独立后,经济发展形势一直不容乐观。由于经济、政治体制转轨、外部力量影响和国内东西部的纷争等诸多因素导致独立近10年后乌克兰国内生产总值与1990年相比下降了62%,下滑幅度超过了俄罗斯和中东欧国家。从2000年开始,乌克兰实行有效的财政、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同时增加商品出口,经济一度呈现快速增长,年均增幅甚至达到7%。但截至2008年底,乌克兰GDP只比1990的70%略高一点,仅相当于波兰GDP的一半。乌克兰仍然是欧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乌克兰东西部在语言、宗教、文化认同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各政党目标迥异,所有这些导致乌克兰政治上一直处于分裂、混乱状态。缺乏民族国家认同感已经成为制约乌克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症结之一。尽管乌克兰东西部民众政见不一,但是融入欧洲文明大家庭是乌克兰国内包括政界人士、知识分子和商界精英在内的绝大多数民众的共识,也是凝聚国内民众思想,培养其民族国家认同感的重要手段。

近些年欧盟积极发展与乌克兰关系。乌克兰地处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地缘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冷战时期,乌克兰既是苏联的陆路屏障,也是应对北约的海上战略前沿。苏联解体后,作为主权国家的乌克兰处于东西方的交汇地带。2004年中东欧10国加入欧盟,乌克兰成为与欧盟接壤的重要国家,乌克兰的安全和稳定与欧盟息息相关。在俄罗斯输入欧盟成员国的油气资源中,90%石油和80%天然气都要经过乌克兰境内的油气管道。因此乌克兰对欧盟能源安全意义重大。乌克兰也是欧盟推进自由、民主、人权价值观的重要场所。自由、民主、人权和法治是欧盟国家共同信奉的价值观念。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经历了从集权政体、计划经济向多党制和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欧盟希望引导乌克兰按照自己的模式完成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使乌克兰在外交上逐渐疏离具有集权倾向的俄罗斯。

乌克兰加入欧盟对俄罗斯关系重大。首先,乌克兰是俄罗斯西南部的安全屏障。冷战时期,东欧是苏联抗衡北约的第一道战略防线。乌克兰、白俄罗斯,以

及波罗的海沿岸国家是第二道战略防御屏障,他们能使俄罗斯行政和工业中心免于西方常规武装力量的进攻。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使俄罗斯丧失了第一道战略防线,波罗的海国家加入北约使俄罗斯第二道战略防御屏障变得支离破碎,乌克兰成为俄罗斯与北约之间的重要缓冲区。考虑到欧盟成员国多为北约成员国,如果乌克兰加入欧盟后继续向北约靠拢,俄罗斯西南部边界将直面北约威胁。

其次,乌克兰是俄罗斯整合独联体的关键。乌克兰是独联体内仅次于俄罗斯的大国,是独联体一体化的核心所在。俄乌一体化的前景直接决定着独联体能否作为欧洲大陆的地缘政治、经济和军事实体在欧洲及世界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乌克兰脱离俄罗斯势力范围将使俄罗斯回到17世纪上半叶的地缘政治空间。“没有乌克兰俄罗斯将不再是一个欧亚帝国”是各国政治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也是大多数俄罗斯民众的共识。

再其次,乌克兰控制的黑海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出海口,俄罗斯年出口贸易的50%年进口贸易的25%都通过这里。乌克兰倒向西方将大大削弱俄乌紧密的经济联系。

最后,以乌克兰首都基辅为中心的古基辅罗斯是东斯拉夫民族的摇篮,承载着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民族关于昔日家园的共同记忆。如果乌克兰远离俄罗斯,俄罗斯人将失去灵魂归宿,这种无法言表的心灵之痛是很多俄罗斯人无法接受的。

为了拉拢乌克兰,整合独联体,俄罗斯积极主张建立关税同盟。即由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四国建立统一经济空间,最终实现区域内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上述四国领土面积2060.36万平方公里,占独联体总面积的92.7%;人口22817万,占独联体人口的89.66%。如果统一经济空间能够建立,对独联体及整个欧亚地区都将产生重要影响。2011年,普京曾多次游说乌克兰,希望乌克兰加入关税同盟。普京列举关税同盟将给乌克兰带来的好处:乌克兰各经济部门将从中获得65亿~90亿美元收益;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将增长1.5%~2%。为了吸引乌克兰加入关税同盟,俄罗斯还以天然气价格为诱饵。乌克兰每年从俄罗斯进口大量天然气。如果乌克兰加入关税同盟,仅降低天然气价格一项乌克兰每年就可以节省80亿美元。尽管俄罗斯提出的入盟条件看上去十分优惠,但是考虑到加入欧盟是乌克兰长期战略目标,而且俄罗斯方

面警告乌克兰,在俄罗斯倡导的关税同盟和欧盟之间,乌克兰只有一个选项。乌克兰最终宣布放弃加入俄罗斯倡导的关税同盟。俄罗斯虽然在公开场合表示,是否加入欧盟是乌克兰自己的事情,俄罗斯不会干涉,但是私下里俄罗斯却动用包括能源在内的多种手段对乌克兰施加压力。由于乌克兰欠俄罗斯大量天然气债务无力偿还,在俄罗斯压力下,亚努科维奇政府只好在2013年11月、即将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前夕,突然宣布暂停与欧盟的合作进程。从而引发乌克兰政坛的剧烈动荡。

除欧盟外,在围绕乌克兰势力范围的争夺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是俄罗斯面临的更强劲对手。众所周知,北约组织是冷战时期为遏制以苏联为首的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而建立跨大西洋的军事政治组织。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华约解散后,北约失去了在欧洲存在的理由。然而,冷战结束后,失去华约这一军事对手的北约不但没有解散,反而在新的世界政治军事格局中扮演十分重要角色。为了填补苏联解体后中东欧地区的安全真空,在1994年1月召开的布鲁塞尔首脑会议上,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正式提出东扩战略。从1999年至今,经过几轮东扩,北约吸收波兰、匈牙利、捷克、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阿尔巴尼亚中东欧和东南欧国家,成为拥有28个成员国的世界最大的政治、军事组织。

然而,北约并没有停止东扩的步伐,乌克兰成为北约继续东扩的重要目标。早在1994年2月,乌克兰就加入了北约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成为原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最早加入这项计划的国家。美国积极主张吸收乌克兰入盟,既可以满足中东欧国家希望加入北约来维护自身安全的需要,也可以满足美国继续在欧洲驻军,实现北约继续主导欧洲安全事务的战略意图,从而为其称霸全球的战略服务。当然,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还有一个明显的意图,就是从战略上防范和遏制俄罗斯。

冷战结束、苏联主导的华约组织解散,俄罗斯失去利用军事政治手段影响前华约中东欧国家的可能性。尽管俄罗斯与北约关系几经变化,但固守冷战思维的北约始终对俄罗斯心存疑虑,认为俄罗斯虽然选择了市场经济和民主政体,但俄罗斯政治体制具有明显的集权色彩,与真正意义上的西方民主国家存在显著差异;俄罗斯仍然是拥有核武器的大国,未来俄罗斯国家发展仍存在不确定性。因

此,吸收中东欧国家加入北约,不仅可以填补华约解散后的安全真空,也可以通过建立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的防御线,防止新“俄罗斯帝国”向西部的扩张。

俄罗斯坚决反对北约东扩至乌克兰有几点原因:

第一,北约东扩乌克兰将进一步改变欧洲战略平衡与稳定。冷战时期,在常规武装力量方面,华约对北约占据绝对优势。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随着北约不断东扩,俄罗斯在与北约军事力量对比方面明显处于劣势。据军事专家统计,原来北约16个成员国拥有35个师、20个军团、100个旅、150万军人、军用飞机4500架、军用直升机2000架、军舰500艘、坦克1.4万辆。1999年北约第一轮东扩后,由于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加入北约,北约作战能力增加了15%~20%,常规军事力量上对俄罗斯的优势由东扩前的3 :1扩大到4 :1。2004年,北约吸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七国,完成第二轮东扩后,北约增加了约30万人、军用飞机500架、坦克4500辆。东扩后的北约前沿地区向俄罗斯推进650~750公里,原华沙条约组织和波罗的海三国的军事基地、飞机场和兵工厂成为北约的军事潜力。如果北约继续东扩至乌克兰与格鲁吉亚,俄罗斯与北约常规武装力量对比将更加失衡。因此俄罗斯多次发出警告,如果北约执意吸收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加入,俄罗斯要退出《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

第二,北约东扩至乌克兰主要针对俄罗斯。尽管俄罗斯政府一直致力于民主政治建设,但西方国家始终对俄罗斯政治体制存在质疑,经常批评俄罗斯在对内政策上的集权主义倾向和在国际事务中“特立独行”的帝国情结。尽管北约和乌克兰领导人多次表示,北约东扩并非针对俄罗斯。但很多俄罗斯仍然认为,北约东扩的主要目的是蚕食俄罗斯势力范围。2009年5月13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签署了《2020年前俄联邦国家安全战略》文件,这份新版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指出,“北约主导的全球及欧洲大西洋地区安全架构存在缺陷、国际法律制度及机制的不完善等因素对国际安全保障构成威胁。大国矛盾及某些国家反复以单边武力手段解决国际矛盾的可能性对俄罗斯国家利益的保障造成不利影响。„„美国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大大降低了维护全球及地区稳定的可能”。在2010年2月5日总统梅德韦杰夫批准的《俄罗斯联邦军事学说》中也称:“赋予北约新的全球性职能,通过北约组织的扩大,将北约成员国的军事机器向俄罗

斯边界推进,是俄罗斯面临的主要外部威胁之一。”从俄罗斯政府公布的这两份有关俄罗斯国家安全的重要文件中可以看出,当今的俄罗斯政府仍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东扩视为俄罗斯国家安全的主要外部威胁。

第三,乌克兰与俄罗斯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重要战略地位。乌克兰与俄罗斯在语言、宗教和历史文化上存在紧密联系,乌克兰国内的俄罗斯族人约占乌克兰总人口的20%,主要集中在乌克兰经济发达的东部和南部地区,大部分人说俄语。讲俄语的乌克兰居民希望与俄罗斯保持友好关系,不想把乌克兰与俄罗斯边界变成北约与俄罗斯边界。而俄罗斯担心,一旦乌克兰加入北约将加剧乌克兰国内的动荡局面。俄罗斯势必采取措施吸引乌克兰国内的俄罗斯人和讲俄语、对俄罗斯文化存在认同感的民众。北约向乌克兰和格鲁吉亚这样的独联体国家扩展对俄罗斯的地缘战略安全环境更为不利,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成为北约成员国后,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处于波兰和立陶宛两面夹击之下,如果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加入北约,北约势力范围将深入黑海和高加索地区,俄罗斯西南部的防御地带几乎丧失殆尽,北约对俄罗斯地缘战略上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正是意识到北约东扩给俄罗斯国家安全带来的严重威胁。俄罗斯方面在多种场合向北约和乌克兰发出强烈警告。2008年2月12日,普京在与尤先科举行的联合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如果乌克兰加入北约,并在其领土上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俄罗斯有可能将战略核导弹对准乌克兰。

三、乌克兰危机对国际局势和大国关系的影响

1.俄罗斯与北约和欧盟关系严重对立

由于都想让乌克兰成为自身势力范围。乌克兰国内危机出现后俄罗斯与欧盟、美国围绕乌克兰问题始终争论不休。西方国家始终指责俄罗斯对乌克兰东部民间武装提供支持,包括军火援助,而俄罗斯方面指责西方国家的幕后支持使乌克兰新总统波罗申科用武力手段对付东部民间武装,从而加剧乌克兰国内的危机局势。早在2014年2月,克里米亚民众集会要求克里米亚重新回归俄罗斯之后,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赖斯就警告俄罗斯,如果俄罗斯向乌克兰派遣军队将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在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联邦版图后,美国联合其欧洲盟

国对俄罗斯采取一系列制裁措施。包括对俄罗斯官员和4名克里米亚官员实施签证制度和资产冻结。而俄罗斯外交部争锋相对对9名美国官员和议员实施制裁。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七国领导人作出决定,暂时中止俄罗斯的G8成员国资格,原定于2014年6月在索契召开的八国集团峰会改为在布鲁塞尔举行G7峰会。4月30日,白宫宣布对俄罗斯开始新一轮制裁,包括冻结普京身边高官的资产并禁止他们入美,停止对俄罗斯出口可能用于军事目的的高技术产品等。 2014年7月17日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17航班在乌克兰境内距离顿涅茨克市80公里处坠毁后,美国方面指责俄罗斯资助乌克兰反叛力量。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制裁进一步升级。新的制裁主要针对俄罗斯多家大银行,以及能源和防务企业。美国和欧盟成员国将禁止俄罗斯政府控制下的石油公司在欧洲资本市场融资;禁止俄罗斯的银行在欧洲筹款;对俄罗斯实行武器禁运。对俄制裁的扩大将影响俄罗斯的各大能源集团,包括俄罗斯石油公司。另有消息称,美国和欧盟正计划扩大对俄罗斯石油行业的制裁,禁止美国和欧洲公司在俄从事石油勘探业务,涉及的企业包括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和英国石油公司等西方能源巨头。2014年9月4日,北约领导人在峰会上表示,“俄罗斯挑起了冷战结束以来欧洲最严重的一场危机”。北约要求俄罗斯尽快从乌克兰撤出军队。尽管北约不会动用武力来保卫非成员国的乌克兰,但打算对俄罗斯实施更加严厉的经济制裁,以改变俄罗斯在乌克兰境内的所作所为。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则称:“我们呼吁俄罗斯结束它公然宣布的对克里米亚的非法吞并,从乌克兰撤军并停止向分裂分子输送武器、军队和资金。我们呼吁俄罗斯放弃对抗,走和平道路。”此前不久,北约国家还打算针对俄罗斯联合组建一支快速反应部队,规模至少为1万人。

面对西方国家越来越强硬的制裁,俄罗斯政府并没有退缩。目前俄罗斯通过油气管道向欧洲18个国家供应天然气和石油,欧洲国家消费天然气的34—35%来自俄罗斯,在短时间欧盟成员国找不到比俄罗斯更稳定的天然气来源的情况下,制裁俄罗斯对欧盟成员国损失可能会更大。欧盟与俄罗斯贸易额远超过与美国贸易额。2012年欧盟国家与俄罗斯的贸易额为3700亿美元,与美国的贸易额一年为260亿美元。尽管欧盟成员国在美国压力下表示对俄罗斯实施更严厉制裁

措施,但是制裁措施最终能否达到目的目前难以判定。针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指责俄罗斯派兵进入乌克兰东部以支援乌民间武装一事,普京在8月29日的讲话中矢口否认。“俄罗斯没有卷入任何大规模冲突。我们不想这么做,也不打算这么做。但是,我们必须随时准备击退任何对俄罗斯的侵犯。”俄罗斯的“伙伴们”必须明白,“最好别惹我们„„我想提醒你们,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核国家之一”。

2.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加强 乌克兰危机导致俄乌、俄与西方国家关系进一步恶化。在此背景下未来乌克兰必然加快融入欧盟的步伐,随着北约、欧盟双东扩战略实施,俄罗斯地缘战略空间不断受到挤压,俄罗斯对独联体国家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独联体一体化政策将受到严重影响。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俄罗斯仍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东扩作为外部安全首要威胁。在俄罗斯整合独联体,特别是乌克兰战略意图失败的情况下,俄罗斯会进一步依托上海合作组织来抗衡美国。而美国“重返”亚太,加强与日本、韩国、越南、菲律宾、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的合作关系,拼凑亚洲版北约、意在遏制和围堵中国。因此,未来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在乌克兰危机出现后,特别是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试图拉拢中国遏制俄罗斯。事实表明,美国的意图完全是徒劳的。2014年3月15日,在联合国安理会就美国起草的有关反对克里米亚公投的决议草案举行投票表决时,由于俄罗斯投票否决,决议草案未通过。投票结果为13票赞成、1票否决、1票弃权。中国对决议草案投了弃权票。考虑到中国的西藏、新疆和台湾问题,中国不会支持主权国家的某一地区分离出去的可能性,但同时中国显然也考虑到了克里米亚的历史和现实因素,因此选择投弃权票。普京在就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发表讲话时称,感谢中国政府和人民在克里米亚问题上所持的立场。就在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17航班在乌克兰东部坠毁、机上298人遇难后不久,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认为是乌克兰民间武装击落了这架波音777客机,指责俄罗斯与坠机事件脱不了干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刘结则表示,在查明真相前,各方都不宜匆忙作出结论,进行主观推断,或相互指责。显然警告西方国家不要轻易下结论,认为俄罗斯与马航飞机失事有关系。

2014年5月20日,习近平在上海会晤俄罗斯总统普京时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地区形势,中俄要加强在双边及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安全合作,共同维护两国和地区安全稳定。2014年7月14日,在巴西参加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的习近平再度会见普京时表示,中俄双方要继续加大相互政治支持,提高合作深度和广度,更多开展战略性大项目的联合研究开发、联合推广应用、联合生产制造,在军事、安全等领域多采取务实联合行动,在人文领域鼓励和支持联合办学、共同发展文化。双方要在国际事务中开展更多共同行动,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完善全球治理,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乌克兰危机后,考虑到西方对俄罗斯经济制裁,以及俄罗斯通过乌克兰向欧盟国家供应天然气贸易受到影响,出于能源安全考虑,俄罗斯明显加快了与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天然气合作。2014年5月,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签署协议。根据协议,将在30年里每年向中国供气380亿立方米,总价值大约4000亿美元。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中俄关系堪称是国际合作的典范,双方都愿意进一步加强和深化联系,并优先发展经贸和高科技方面的合作。2014年9月6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通过东线管道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框架协议,并与俄罗斯诺瓦泰克公司签署液化天然气股权合作协议。这意味着谈判多年的中俄天然气管道取得突破。中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商定在年底签订购销合同,实现2018年供气的目标。

2014年9月8日,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还表示,由于乌克兰危机带来的制裁,俄罗斯需增加国内飞机的生产。俄罗斯计划与中国在今年10月份签署联合生产远程飞机的协议。

3.对整个欧洲能源供应的影响

2014年9月12日,欧盟正式开始实施对俄罗斯的新一轮经济制裁。与此前被西方媒体讽刺为“隔靴搔痒”的前几轮经济制裁不同,这次制裁直指掌握着俄经济动脉的三家能源企业—俄罗斯石油公司、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此外制裁还涉及俄资本市场和军工企业等。与此同时,美国也表示将加大制裁力度。这是自乌克兰危机以来,西方对俄罗斯最严厉的制裁。对于这一轮制裁,俄罗斯早有准备,除了计划禁止进口美欧汽车外,最令欧洲国

家担心的是俄是否会全面关闭通往欧洲的天然气管道。面对制裁,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德米特里·佩斯科夫态度强硬地表示:“制裁毫无疑问会对俄罗斯方面造成一定的不适,但与此同时,欧洲公司和纳税人将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为制裁支付账单,而且已经出现这种情况。”尽管他没有明确表明到底是什么情况,但许多西方政客和媒体最担心的是俄罗斯可能对欧洲打响“天然气战争”。欧盟各国对新制裁的犹豫不决,也反映出对俄罗斯回击的担心。这种担心很快会变成现实。俄罗斯手中的牌还有不少:一是对欧洲汽车的进口限制;二是对西方航空公司的飞越领空权的限制;第三,最令欧洲国家担心的是关闭天然气管道。

俄罗斯通过输气管道向欧洲18个国家输送天然气。目前俄罗斯输往奥地利的天然气突然减少,大约少交付10%到15%。不少东欧的能源公司表示,近来从俄罗斯输送的天然气正在减少。自9月9日起,俄罗斯对斯洛伐克天然气日输送量也减少了10%,。俄罗斯对波兰天然气输送也出现剧烈下降,目前已减至45%。波兰和斯洛伐克此前为支持乌克兰,都把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向乌克兰反向输送。

尽管这只是俄罗斯对欧洲反制裁措施“小试牛刀”,但欧洲显得忧心忡忡。“现在,天然气战争即将开始!”有媒体称,欧盟对俄罗斯的新制裁,似乎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欧盟绝不容忍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政策”。但是政治武器将引发一连串反弹。欧盟和俄罗斯面临一场“天然气战争”。缺乏天然气,将影响整个欧洲的能源供应。不管怎么说,今年将是一个非常寒冷的冬季。

4. 对全球核不扩散事业的影响

苏联解体后,原苏联核武器分布于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当时乌克兰大约有1800件核武器,包括短程战术武器、空射巡航导弹和轰炸机。美国担心这些核弹头有可能落入不法分子之手,威胁美国和盟国安全。在美国和俄罗斯的联合施压下,1994年乌克兰同意签署核不扩散条约,并把核武器交还给俄罗斯,以换取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安全“保证”,即各国承诺尊重乌克兰现有领土范围内的独立和主权,避免威胁或使用武力对付乌克兰。但是,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不费一兵一足将克里米亚并入俄联邦。这次事件带给国际社会的教训是:一个有核国家放弃核武器将给自身安全带来风险。因此,乌克兰危机很可能导致北朝鲜和伊朗等国进一步研制核武器,而这有可能刺激一些国家考虑研制核

武器,从而引发国际社会的核军备竞赛。

链接资料:

链接一:乌克兰 乌克兰位于欧洲东部,是欧洲除俄罗斯外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原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之一,是仅次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第三大加盟共和国。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独立。乌克兰东连俄罗斯、南接黑海,北与白俄罗斯毗邻、西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诸国相连。乌克兰地理位置重要,是欧洲联盟与独联体特别是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交叉点。

乌克兰人口4555万(2013年1月1日)。共有130多个民族,乌克兰人占77%,俄罗斯人约占20%,其他为白俄罗斯人、犹太人、鞑靼人、摩尔多瓦人、波兰人、匈牙利人、罗马尼亚人、希腊人、德意志人、保加利亚人等。官方语言为乌克兰语,通用乌克兰语和俄语。主要宗教为东正教和天主教。

乌克兰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市场之一,是世界上第三大粮食出口国,有着“欧洲粮仓”的美誉。乌克兰是一个新兴的自由市场经济体,乌克兰工农业较为发达,其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20%。重工业在工业中占据主要地位。

链接二:乌克兰与欧盟的联系国协定

2014年11月,乌克兰亚努科维奇政府决定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从而直接导致乌克兰危机爆发。乌克兰权力更迭后,2014年3月21日,乌克兰总理亚采纽克与欧盟28国领导人在布鲁塞尔签署了联系国协定的政治部分。这份协议首先阐明了乌克兰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的基础、目标和原则:欧盟承认乌克兰作为欧洲国家的欧洲选择和愿望,承认乌克兰与欧盟拥有共同的历史和价值观。乌克兰与欧盟将在共同的价值观和深化经贸合作基础上建立联盟,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加强司法、自由和安全领域合作来逐渐拉近彼此间距离;巩固联盟的基本原则首先是保障人权和基本自由,尊重法治,尊重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边境不可侵犯;未来的乌克兰与欧盟关系将建立在自由市场经济、法治和高效管理基础上。协定还阐述了乌克兰与欧盟在政治安全领域合作的宗旨和主要内容:政治对话的宗旨在于推进乌克兰与欧盟的政治联盟、维护世界稳定和安全、尊重和巩固民主、法治、人权和基本自由原则,以及加强安全和国防领域合作。

乌克兰与欧盟将加强各领域的合作与政治对话,逐渐使乌克兰与欧盟的外交和安全政策相融合。对于这份协定的意义,亚采纽克表示,“协定的签署实际上承认乌克兰是欧洲的一部分。这是乌克兰加入欧盟最重要的步骤之一。

2014年6月27日,欧盟与乌克兰又签署了联系国协定的经济部分。协定规定乌克兰将与欧盟实现深入的经济一体化,建立深入和全面的自由贸易区。其中贸易合作方面的一些条款涉及贸易政策的大量手段,包括进出口税率、技术壁垒、知识产权保护等。在规定的过渡期结束后,乌克兰与欧盟将进行零进口税贸易。 链接三:华沙条约组织

该组织是1955年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成员国包括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斯拉夫以外,全部加入华约组织,1991年7月1日,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

链接四:《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

该条约也称《欧洲常规裁军条约》,是在冷战末期由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共同制定的一项旨在削减双方在欧洲地区常规武装力量的条约。条约由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22国首脑于1990年11月19日在巴黎签署。主要内容有:1.双方在从大西洋至乌拉尔山脉的整个限制区域内可各保留坦克2万辆、装甲战斗车3万辆、火炮2万门、作战飞机6800架、作战直升机2000架、陆基海军作战飞机430架。2.将整个限制区域划为4个分区,即中欧区(包括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中欧扩大区(包括中欧区和英国、法国、意大利、丹麦及苏联波罗的海、白俄罗斯、喀尔巴阡、基辅4个军区)、大西洋—乌拉尔区(包括中欧扩大区和西班牙、葡萄牙及苏联莫斯科、伏尔加—乌拉尔2个军区)、侧翼区(包括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冰岛、挪威、希腊、土耳其及苏联敖德萨、北高加索、南高加索、列宁格勒4个军区);双方在各分区内部署的坦克、装甲战斗车和火炮数量均受到严格限制。3.为防止某一国家常规武器数量过大,两大集团中任何一国拥有的常规武器数量不得超过双方总限额的33.3%~37.8%。4.统一后的德国可保留坦克4166辆、装甲战斗车3446辆、火炮2705门、作战飞机900架、作战直升机306架,并保证在3~4年内裁军至37

万人。

链接五:美国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

建立欧洲反导体系最初由美国前任总统乔治·W·布什提出,方案为在波兰和捷克部署导弹拦截器和监控雷达。按照美国官方说法,欧洲反导体系旨在防御可能来自伊朗的导弹袭击。但俄罗斯强烈反对,认为这将对俄罗斯战略核导弹构成威胁。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9月宣布调整欧洲反导体系部署方案。2011年在地中海部署战舰是奥巴马提出的新欧洲反导体系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美国同时将在欧洲国家部署新型且机动性能更强的探测和跟踪雷达。第二阶段,美国将与2015年在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部署尚在研发中的改进型陆基“标准—3”型导弹和陆基“宙斯盾”系统。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分别定于2018年和2020年实施,将在波兰和捷克这样的东欧国家部署更新、威力更大的拦截导弹。

思考题:

1.乌克兰危机的主要原因?

2.俄罗斯缘何坚决反对北约东扩至乌克兰?

3.乌克兰危机对国际局势和大国关系的影响?

2014年“形势与政策”专题讲座

第七专题 乌克兰危机及其影响

乌克兰是原苏联十五个加盟共和国之一。其地域辽阔、领土面积60万平方公里。它南邻黑海,东连俄罗斯,北与白俄罗斯毗邻,西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诸国相连,在欧洲地缘战略格局中地位举足轻重。但是,此前乌克兰并没有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只是自去年11月乌克兰危机出现以后,才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焦点。乌克兰危机暂时还没有平息的迹象。为什么乌克兰危机导致俄罗斯与乌克兰的紧张关系,美国、欧盟和北约缘何如此关注乌克兰局势?乌克兰危机将对大国关系、乃至国际局势产生怎样影响?乌克兰虽然距中国万里之遥,但是乌克兰危机对中国外交产生的影响不可低估。

一、 乌克兰危机的主要阶段

1.第一阶段: 反对派通过街头抗议夺取政权阶段(2013年11月21日至2014年2月22日):

2013年11月21日,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宣布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恢复与俄白哈关税同盟关于加强经济合作谈判。政府反对派政党(祖国党、打击党和自由党)随后在基辅独立广场举行抗议示威活动,乌克兰危机由此开始。当时抗议者人数并不多,仅有1000人左右。抗议者呼吁政府恢复与欧盟一体化进程,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以11月30日乌克兰政府动用特种部队驱赶独立广场的示威者为转折点,抗议活动迅速升级。抗议民众的要求不再限于签署联系国协定,而是直接要求亚努科维奇总统下台,提前举行总统选举。由于抗议者与政府军冲突导致数百人伤亡,2月21日,在欧盟和俄罗斯的斡旋下,亚努科维奇与反对党领导人达成协议:恢复2004年宪法修正案(2004年12月8日,乌克兰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根据宪法修正案,自2006年1月起乌克兰政体由总

统议会制改为议会总统制。议会多数派负责组建内阁。总统有权提名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人选,其他内阁成员由总理提名,议会批准任命。);在9月份之前完成宪法改革;在12月之前举行总统选举。但是反对派违反协议,就在当天强行执掌乌克兰议会领导权,亚努科维奇出走哈尔科夫。22日,乌克兰议会宣布亚努科维奇“放弃总统指责”。随后议会任命图尔奇诺夫担任代总统,反对派终于实现了夺取政权目标。

2.第二阶段:克里米亚危机阶段(2014年2月22日至4月初)

2月22日反对派夺取乌克兰政权,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出走后,在俄罗斯族人聚居的乌东部地区相继爆发反对基辅新政权的抗议活动。特别是在俄罗斯族占多数的克里米亚,很多民众举行抗议集会,要求克里米亚脱离乌克兰独立(克里米亚半岛面积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0万,其中俄罗斯族人150万,占总人口的68%;乌克兰族人35万,克里米亚鞑靼人约30万。俄罗斯族有强烈的亲俄倾向,乌克兰独立之初他们与岛内其他民族一道曾经争取到很大的自治权力,但是不久被乌中央政府取消)。自2月28日起,俄罗斯黑海舰队部队占领了新菲罗波尔军用机场等战略设施。同时,俄罗斯继续向克里米亚增派兵力。俄军随后攻占了克里米亚乌克兰边防军司令部,完成对克里米亚多处军事基地的包围。克里米亚地方政府倒向俄罗斯,整个半岛处于俄罗斯的实际控制之下。

3月6日,克里米亚议会在克里米亚是否并入俄罗斯问题举行全民公投。公投结果显示,超过96.7%的民众支持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18日普京总统与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市领导人共同签署《关于接受克里米亚共和国加入俄联邦和建立两个新的联邦主体条约》。3月24日,乌克兰过渡政府开始撤出驻扎在克里米亚的军队,标志着接受乌军失败的现实。

3.第三阶段:东南部地区局势动荡阶段(4月6日至今)

自4月6日起,受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的影响,乌克兰东部的顿涅茨克、卢甘斯克和哈尔科夫爆发亲俄居民的抗议活动,武装分子占领政府大楼,要求效仿克里米亚就本地区地位问题举行全民公投。在5月11日举行的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州的公投中,90%以上的投票者支持独立。5月12日,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及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宣布脱离乌克兰,分别成为独立的国家。5月25日,乌克兰举行新的总统选举,有“巧克力大王”之称的波罗申科当选乌克兰新一届总

统。波罗申科上台后,采取措施,特别是动用武力解决乌克兰东部一些城市的武装分离主义势力,到目前为止,乌克兰政府军与反对派的武装冲突仍在进行。为了结束内战,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9月10日表示,乌克兰议会将审议关于乌东部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州某些地区享有特殊地位的法案。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方面表示,即使乌克兰当局通过相关法案,也不意味着“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将放弃独立。

二、乌克兰危机的原因

1.经济凋敝,民众不满

乌克兰独立20年,经济仍然没有恢复到1990年的水平。2012年乌克兰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只相当于1990年的81%。1990年乌克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570美元,略低于白俄罗斯的1705美元;2012年,乌克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仅增加到3876美元,而白俄罗斯已经上升到6685美元。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乌克兰经济再度陷入危机,至今没有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2013年乌克兰国家财政预算赤字已经逼近GDP的5%。持续数月的政治危机使乌克兰经济雪上加霜,2014年2月乌克兰经济濒临崩溃:国库空虚,外债高达750亿美元,仅有的178亿美元外汇储备甚至不足以满足两个月的进口需要。居民退休金已经有一个多月没能足额发放。在这种情况下,乌克兰普通民众的生活十分艰难,很多民众对腐败和社会两极分化现象十分不满。2014年4月进行的对乌克兰东部和南部八州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即使在亲俄的、支持总统亚努科维奇的地区也有47%的受访者认为独立广场抗议活动是由于民众对腐败和专制表示不满。在经济凋敝的情况下,民众渴望变革,希望通过加入欧盟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命运。

2.乌克兰东西部的巨大分歧

乌克兰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东西部在历史、文化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今天乌克兰的分裂局面。乌克兰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同属东斯拉夫民族,公元9世纪他们曾共同生活在古基辅罗斯国家,其首府是今乌克兰首都基辅。988年基辅罗斯统治者——大公弗拉基米尔将基督教定为国教,

基辅罗斯由此成为基督教文明大家庭中的一员。公元11世纪,基辅罗斯进入全盛时期。其版图东至伏尔加河口,西抵喀尔巴阡山脉,北起拉多加湖,南近黑海,涵盖了今天大部分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领土的欧洲大部分,成为欧洲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盛极一时的基辅罗斯因封建割据从12世纪逐渐走向衰弱。13世纪蒙古大军西征彻底改变基辅罗斯发展进程。东北罗斯处于蒙古大汗的统辖之下,沦为金帐汗国的属国,逐渐演变成俄罗斯民族。西南部罗斯因地处偏远,蒙古大汗鞭长莫及,走上了与东北罗斯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逐渐演变成乌克兰民族。基辅罗斯灭亡后,乌克兰被立陶宛和波兰征服。1569年波兰与立陶宛实现联合,成立了波兰王国。波兰是当时欧洲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力量。今天乌克兰大部分领土都处于波兰管辖之下。只有南方部分地区,包括克里米亚半岛由土耳其及其盟友克里米亚鞑靼人控制。

由于波兰对乌克兰实行殖民统治,强占乌克兰人土地,强迫乌克兰民众改信天主教,将乌克兰民众看成二等公民,不允许其担任国家重要官职,乌克兰发生哥萨克反对波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1654年,在乌克兰东部小城佩列亚斯拉夫,乌克兰哥萨克首领赫麦尔尼茨基与沙皇俄国代表签署了俄乌合并的《佩列亚斯拉夫协议》。根据这份协议,东部乌克兰作为高度自治的政治实体并入俄国版图,但是乌克兰人拥有自己的军队、政府机构,有权利选举首领盖特曼。18世纪下半叶,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伙同普鲁士和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导致波兰亡国。乌克兰大部分领土处于俄国版图之内,只有西部加里奇、沃伦等地在奥匈帝国统治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大林通过占领北布科维纳和外喀尔巴阡山等地区,最终完成了乌克兰东西部领土的统一。

但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乌克兰东西部的差异始终没能消除。西部乌克兰因长期处于波兰和奥匈帝国版图统治之下,大多数民众为乌克兰族,说乌克兰语,信奉天主教,民族意识很强烈。而东部地区居民大多讲俄语,信奉东正教。历史文化的显著差异在外交政策上的表现是东部亲俄,主张政府应采取对俄友好的外交政策,而西部亲西方,主张政府应采取疏远俄罗斯的外交举措。乌克兰政治体制的这一突出特点在乌克兰总统大选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每次乌克兰总统大选,东部民众将选票投给亲俄的总统候选人,西部则支持亲西方的总统候选人。而无论是亲西方、还是亲俄总统在乌克兰执政,都如同走钢丝一样,小心翼翼地在东西

方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一旦这种脆弱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乌克兰政坛就会发生波动,甚至是剧烈的震荡。这次乌克兰危机的导火索就是亚努科维奇总统在俄罗斯压力下,突然宣布放弃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暂停乌克兰加入欧盟的进程。而乌克兰很多民众,特别是西部民众将其解读为亲俄的亚努科维奇试图使乌克兰加入俄罗斯主导的俄白哈一体化进程,由此引发乌克兰首都基辅反对派与政府对峙局面,最终导致乌克兰权力更迭,亲俄的亚努科维奇总统被反对派赶下台。而随后上台的临时政府急于在外交上疏远俄罗斯,并迎合西部反俄民众的要求立即宣布取消俄语在乌克兰东部和南部14个州的官方语言地位,引起东部和南部亲俄民众的强烈反抗,导致冲突愈演愈烈。

3.大国博弈因素

乌克兰政治危机的直接原因是亚努科维奇政府决定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但深层次原因是乌克兰选择与欧洲一体化,还是与俄罗斯主导的欧亚一体化道路的矛盾。换句话说乌克兰现在的纷争局面是欧盟、北约与俄罗斯就乌克兰势力范围展开争夺的必然结果。

冷战结束后,乌克兰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面临着国家发展道路的重要抉择。很多乌克兰民众认为,在乌克兰与俄罗斯合并的三百多年间,俄罗斯不断对乌克兰进行民族同化,甚至是殖民统治,将乌克兰由俄国管辖下的高度自治的政治实体变成了俄罗斯帝国的普通行省。沙皇政府不允许乌克兰选举自己的首领,在乌克兰强行推广俄语,试图泯灭乌克兰民族的语言文化特征,人为压制乌克兰独立的愿望。在苏联大家庭共同生活的历史带来乌克兰民族的历史记忆同样是痛苦的。在上世纪30年代初,由于斯大林农业集体化政策严重失误等原因乌克兰发生罕见饥荒,导致乌克兰300多万人的非正常死亡。1986年发生在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导致的严重后果至今仍没有消除,乌克兰的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总之,很多乌克兰民众在探讨历史上的俄乌关系时认为,300多年前的俄乌合并不仅使乌克兰远离了欧洲文明,也迟滞了乌克兰民族发展进程,致使乌克兰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水平与欧盟国家相距甚远。俄乌这段理不清的历史恩怨使乌克兰采取了日渐疏离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把融入欧盟作为对外政策的首要战略目标。从1991年乌克兰独立至今,乌克兰先后经历了克拉夫丘克、库奇马、尤先科、亚努科维奇和波罗申科五任总统执政。每任总统都将融入欧盟作

为乌克兰外交政策的首要战略目标。

乌克兰不遗余力谋求加入欧盟,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量。

第一,加入欧盟是乌克兰融入欧洲大家庭、提升其国家地位的关键。苏联解体给乌克兰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重新回归欧洲,成为欧洲文明大家庭的一员成为乌克兰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而加入欧盟是乌克兰融入欧洲文明大家庭的重要标志。1996年2月,乌克兰总统库奇马就宣称“乌克兰文化的根源是欧洲基督教文明,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把自己家园首先确定为欧洲的原因”。尽管乌克兰是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欧洲安全合作组织的成员,但乌克兰仍然游离于欧洲主要经济、军事组织之外,乌克兰既不是欧盟成员国,也不是北约成员国。这不仅让乌克兰在欧洲政治舞台上感到孤立,更与乌克兰领土面积位居欧洲第二,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很不相称。因此,加强与欧盟成员国联系,通过签署自贸区协议、互免签证制度和获得联系国地位等渐进式方式最终成为欧盟成员国是彰显乌克兰大国地位的重要手段。一些乌克兰政治家认为,从长远看,由于欧盟成员国大多是北约成员国,因此加入欧盟有可能为乌克兰加入北约提供有利条件。乌克兰民众对欧盟仍有较高的认同感。

第二,融入欧洲是乌克兰国内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推动因素。冷战结束后,原来的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入社会制度的转型时期,欧盟成为中东欧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样板,由于这些国家改革目标明确,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较为顺利,因此被吸纳为欧盟新成员国。乌克兰处于欧洲民主政体与前苏联集权体制的中间地带,只有实现与欧盟一体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乌克兰现有的政治、经济、法律、行政体系,推动乌克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全面向西方靠拢,尽快缩小乌克兰与欧盟的差距。2000年乌克兰真理报记者贡加泽因揭露乌克兰政府高官的腐败行为被暗杀,欧盟认为这是乌克兰侵犯新闻自由的重大案件。2011年8月,乌克兰基辅一家法庭以涉嫌滥用职权批准逮捕前总理尤利娅·季莫申科。尽管乌克兰政府方面表示,审讯季莫申科完全遵照司法程序,不会影响到乌欧关系,但是欧盟还是将此事与乌克兰政府涉嫌迫害政治反对派联系在一起。

很多乌克兰民众认为,欧盟有很多地方令人羡慕:个人自由和公民权利得到尊重;经济自由;生活服务水平很高,老欧洲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发达,官僚腐败

现象很少。因此,乌克兰商人希望获得来自欧盟的投资,普通的乌克兰民众,特别是西部民众向往到欧盟国家就业。近两年支持乌克兰加入欧盟的民众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不久前的一份调查显示,约有近70%的乌克兰民众支持这一决定。

第三,融入欧洲是增强乌克兰民族国家认同感的重要手段。乌克兰独立后,经济发展形势一直不容乐观。由于经济、政治体制转轨、外部力量影响和国内东西部的纷争等诸多因素导致独立近10年后乌克兰国内生产总值与1990年相比下降了62%,下滑幅度超过了俄罗斯和中东欧国家。从2000年开始,乌克兰实行有效的财政、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同时增加商品出口,经济一度呈现快速增长,年均增幅甚至达到7%。但截至2008年底,乌克兰GDP只比1990的70%略高一点,仅相当于波兰GDP的一半。乌克兰仍然是欧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乌克兰东西部在语言、宗教、文化认同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各政党目标迥异,所有这些导致乌克兰政治上一直处于分裂、混乱状态。缺乏民族国家认同感已经成为制约乌克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症结之一。尽管乌克兰东西部民众政见不一,但是融入欧洲文明大家庭是乌克兰国内包括政界人士、知识分子和商界精英在内的绝大多数民众的共识,也是凝聚国内民众思想,培养其民族国家认同感的重要手段。

近些年欧盟积极发展与乌克兰关系。乌克兰地处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地缘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冷战时期,乌克兰既是苏联的陆路屏障,也是应对北约的海上战略前沿。苏联解体后,作为主权国家的乌克兰处于东西方的交汇地带。2004年中东欧10国加入欧盟,乌克兰成为与欧盟接壤的重要国家,乌克兰的安全和稳定与欧盟息息相关。在俄罗斯输入欧盟成员国的油气资源中,90%石油和80%天然气都要经过乌克兰境内的油气管道。因此乌克兰对欧盟能源安全意义重大。乌克兰也是欧盟推进自由、民主、人权价值观的重要场所。自由、民主、人权和法治是欧盟国家共同信奉的价值观念。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经历了从集权政体、计划经济向多党制和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欧盟希望引导乌克兰按照自己的模式完成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使乌克兰在外交上逐渐疏离具有集权倾向的俄罗斯。

乌克兰加入欧盟对俄罗斯关系重大。首先,乌克兰是俄罗斯西南部的安全屏障。冷战时期,东欧是苏联抗衡北约的第一道战略防线。乌克兰、白俄罗斯,以

及波罗的海沿岸国家是第二道战略防御屏障,他们能使俄罗斯行政和工业中心免于西方常规武装力量的进攻。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使俄罗斯丧失了第一道战略防线,波罗的海国家加入北约使俄罗斯第二道战略防御屏障变得支离破碎,乌克兰成为俄罗斯与北约之间的重要缓冲区。考虑到欧盟成员国多为北约成员国,如果乌克兰加入欧盟后继续向北约靠拢,俄罗斯西南部边界将直面北约威胁。

其次,乌克兰是俄罗斯整合独联体的关键。乌克兰是独联体内仅次于俄罗斯的大国,是独联体一体化的核心所在。俄乌一体化的前景直接决定着独联体能否作为欧洲大陆的地缘政治、经济和军事实体在欧洲及世界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乌克兰脱离俄罗斯势力范围将使俄罗斯回到17世纪上半叶的地缘政治空间。“没有乌克兰俄罗斯将不再是一个欧亚帝国”是各国政治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也是大多数俄罗斯民众的共识。

再其次,乌克兰控制的黑海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出海口,俄罗斯年出口贸易的50%年进口贸易的25%都通过这里。乌克兰倒向西方将大大削弱俄乌紧密的经济联系。

最后,以乌克兰首都基辅为中心的古基辅罗斯是东斯拉夫民族的摇篮,承载着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民族关于昔日家园的共同记忆。如果乌克兰远离俄罗斯,俄罗斯人将失去灵魂归宿,这种无法言表的心灵之痛是很多俄罗斯人无法接受的。

为了拉拢乌克兰,整合独联体,俄罗斯积极主张建立关税同盟。即由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四国建立统一经济空间,最终实现区域内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上述四国领土面积2060.36万平方公里,占独联体总面积的92.7%;人口22817万,占独联体人口的89.66%。如果统一经济空间能够建立,对独联体及整个欧亚地区都将产生重要影响。2011年,普京曾多次游说乌克兰,希望乌克兰加入关税同盟。普京列举关税同盟将给乌克兰带来的好处:乌克兰各经济部门将从中获得65亿~90亿美元收益;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将增长1.5%~2%。为了吸引乌克兰加入关税同盟,俄罗斯还以天然气价格为诱饵。乌克兰每年从俄罗斯进口大量天然气。如果乌克兰加入关税同盟,仅降低天然气价格一项乌克兰每年就可以节省80亿美元。尽管俄罗斯提出的入盟条件看上去十分优惠,但是考虑到加入欧盟是乌克兰长期战略目标,而且俄罗斯方

面警告乌克兰,在俄罗斯倡导的关税同盟和欧盟之间,乌克兰只有一个选项。乌克兰最终宣布放弃加入俄罗斯倡导的关税同盟。俄罗斯虽然在公开场合表示,是否加入欧盟是乌克兰自己的事情,俄罗斯不会干涉,但是私下里俄罗斯却动用包括能源在内的多种手段对乌克兰施加压力。由于乌克兰欠俄罗斯大量天然气债务无力偿还,在俄罗斯压力下,亚努科维奇政府只好在2013年11月、即将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前夕,突然宣布暂停与欧盟的合作进程。从而引发乌克兰政坛的剧烈动荡。

除欧盟外,在围绕乌克兰势力范围的争夺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是俄罗斯面临的更强劲对手。众所周知,北约组织是冷战时期为遏制以苏联为首的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而建立跨大西洋的军事政治组织。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华约解散后,北约失去了在欧洲存在的理由。然而,冷战结束后,失去华约这一军事对手的北约不但没有解散,反而在新的世界政治军事格局中扮演十分重要角色。为了填补苏联解体后中东欧地区的安全真空,在1994年1月召开的布鲁塞尔首脑会议上,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正式提出东扩战略。从1999年至今,经过几轮东扩,北约吸收波兰、匈牙利、捷克、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阿尔巴尼亚中东欧和东南欧国家,成为拥有28个成员国的世界最大的政治、军事组织。

然而,北约并没有停止东扩的步伐,乌克兰成为北约继续东扩的重要目标。早在1994年2月,乌克兰就加入了北约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成为原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最早加入这项计划的国家。美国积极主张吸收乌克兰入盟,既可以满足中东欧国家希望加入北约来维护自身安全的需要,也可以满足美国继续在欧洲驻军,实现北约继续主导欧洲安全事务的战略意图,从而为其称霸全球的战略服务。当然,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还有一个明显的意图,就是从战略上防范和遏制俄罗斯。

冷战结束、苏联主导的华约组织解散,俄罗斯失去利用军事政治手段影响前华约中东欧国家的可能性。尽管俄罗斯与北约关系几经变化,但固守冷战思维的北约始终对俄罗斯心存疑虑,认为俄罗斯虽然选择了市场经济和民主政体,但俄罗斯政治体制具有明显的集权色彩,与真正意义上的西方民主国家存在显著差异;俄罗斯仍然是拥有核武器的大国,未来俄罗斯国家发展仍存在不确定性。因

此,吸收中东欧国家加入北约,不仅可以填补华约解散后的安全真空,也可以通过建立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的防御线,防止新“俄罗斯帝国”向西部的扩张。

俄罗斯坚决反对北约东扩至乌克兰有几点原因:

第一,北约东扩乌克兰将进一步改变欧洲战略平衡与稳定。冷战时期,在常规武装力量方面,华约对北约占据绝对优势。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随着北约不断东扩,俄罗斯在与北约军事力量对比方面明显处于劣势。据军事专家统计,原来北约16个成员国拥有35个师、20个军团、100个旅、150万军人、军用飞机4500架、军用直升机2000架、军舰500艘、坦克1.4万辆。1999年北约第一轮东扩后,由于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加入北约,北约作战能力增加了15%~20%,常规军事力量上对俄罗斯的优势由东扩前的3 :1扩大到4 :1。2004年,北约吸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七国,完成第二轮东扩后,北约增加了约30万人、军用飞机500架、坦克4500辆。东扩后的北约前沿地区向俄罗斯推进650~750公里,原华沙条约组织和波罗的海三国的军事基地、飞机场和兵工厂成为北约的军事潜力。如果北约继续东扩至乌克兰与格鲁吉亚,俄罗斯与北约常规武装力量对比将更加失衡。因此俄罗斯多次发出警告,如果北约执意吸收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加入,俄罗斯要退出《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

第二,北约东扩至乌克兰主要针对俄罗斯。尽管俄罗斯政府一直致力于民主政治建设,但西方国家始终对俄罗斯政治体制存在质疑,经常批评俄罗斯在对内政策上的集权主义倾向和在国际事务中“特立独行”的帝国情结。尽管北约和乌克兰领导人多次表示,北约东扩并非针对俄罗斯。但很多俄罗斯仍然认为,北约东扩的主要目的是蚕食俄罗斯势力范围。2009年5月13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签署了《2020年前俄联邦国家安全战略》文件,这份新版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指出,“北约主导的全球及欧洲大西洋地区安全架构存在缺陷、国际法律制度及机制的不完善等因素对国际安全保障构成威胁。大国矛盾及某些国家反复以单边武力手段解决国际矛盾的可能性对俄罗斯国家利益的保障造成不利影响。„„美国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大大降低了维护全球及地区稳定的可能”。在2010年2月5日总统梅德韦杰夫批准的《俄罗斯联邦军事学说》中也称:“赋予北约新的全球性职能,通过北约组织的扩大,将北约成员国的军事机器向俄罗

斯边界推进,是俄罗斯面临的主要外部威胁之一。”从俄罗斯政府公布的这两份有关俄罗斯国家安全的重要文件中可以看出,当今的俄罗斯政府仍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东扩视为俄罗斯国家安全的主要外部威胁。

第三,乌克兰与俄罗斯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重要战略地位。乌克兰与俄罗斯在语言、宗教和历史文化上存在紧密联系,乌克兰国内的俄罗斯族人约占乌克兰总人口的20%,主要集中在乌克兰经济发达的东部和南部地区,大部分人说俄语。讲俄语的乌克兰居民希望与俄罗斯保持友好关系,不想把乌克兰与俄罗斯边界变成北约与俄罗斯边界。而俄罗斯担心,一旦乌克兰加入北约将加剧乌克兰国内的动荡局面。俄罗斯势必采取措施吸引乌克兰国内的俄罗斯人和讲俄语、对俄罗斯文化存在认同感的民众。北约向乌克兰和格鲁吉亚这样的独联体国家扩展对俄罗斯的地缘战略安全环境更为不利,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成为北约成员国后,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处于波兰和立陶宛两面夹击之下,如果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加入北约,北约势力范围将深入黑海和高加索地区,俄罗斯西南部的防御地带几乎丧失殆尽,北约对俄罗斯地缘战略上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正是意识到北约东扩给俄罗斯国家安全带来的严重威胁。俄罗斯方面在多种场合向北约和乌克兰发出强烈警告。2008年2月12日,普京在与尤先科举行的联合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如果乌克兰加入北约,并在其领土上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俄罗斯有可能将战略核导弹对准乌克兰。

三、乌克兰危机对国际局势和大国关系的影响

1.俄罗斯与北约和欧盟关系严重对立

由于都想让乌克兰成为自身势力范围。乌克兰国内危机出现后俄罗斯与欧盟、美国围绕乌克兰问题始终争论不休。西方国家始终指责俄罗斯对乌克兰东部民间武装提供支持,包括军火援助,而俄罗斯方面指责西方国家的幕后支持使乌克兰新总统波罗申科用武力手段对付东部民间武装,从而加剧乌克兰国内的危机局势。早在2014年2月,克里米亚民众集会要求克里米亚重新回归俄罗斯之后,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赖斯就警告俄罗斯,如果俄罗斯向乌克兰派遣军队将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在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联邦版图后,美国联合其欧洲盟

国对俄罗斯采取一系列制裁措施。包括对俄罗斯官员和4名克里米亚官员实施签证制度和资产冻结。而俄罗斯外交部争锋相对对9名美国官员和议员实施制裁。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七国领导人作出决定,暂时中止俄罗斯的G8成员国资格,原定于2014年6月在索契召开的八国集团峰会改为在布鲁塞尔举行G7峰会。4月30日,白宫宣布对俄罗斯开始新一轮制裁,包括冻结普京身边高官的资产并禁止他们入美,停止对俄罗斯出口可能用于军事目的的高技术产品等。 2014年7月17日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17航班在乌克兰境内距离顿涅茨克市80公里处坠毁后,美国方面指责俄罗斯资助乌克兰反叛力量。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制裁进一步升级。新的制裁主要针对俄罗斯多家大银行,以及能源和防务企业。美国和欧盟成员国将禁止俄罗斯政府控制下的石油公司在欧洲资本市场融资;禁止俄罗斯的银行在欧洲筹款;对俄罗斯实行武器禁运。对俄制裁的扩大将影响俄罗斯的各大能源集团,包括俄罗斯石油公司。另有消息称,美国和欧盟正计划扩大对俄罗斯石油行业的制裁,禁止美国和欧洲公司在俄从事石油勘探业务,涉及的企业包括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和英国石油公司等西方能源巨头。2014年9月4日,北约领导人在峰会上表示,“俄罗斯挑起了冷战结束以来欧洲最严重的一场危机”。北约要求俄罗斯尽快从乌克兰撤出军队。尽管北约不会动用武力来保卫非成员国的乌克兰,但打算对俄罗斯实施更加严厉的经济制裁,以改变俄罗斯在乌克兰境内的所作所为。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则称:“我们呼吁俄罗斯结束它公然宣布的对克里米亚的非法吞并,从乌克兰撤军并停止向分裂分子输送武器、军队和资金。我们呼吁俄罗斯放弃对抗,走和平道路。”此前不久,北约国家还打算针对俄罗斯联合组建一支快速反应部队,规模至少为1万人。

面对西方国家越来越强硬的制裁,俄罗斯政府并没有退缩。目前俄罗斯通过油气管道向欧洲18个国家供应天然气和石油,欧洲国家消费天然气的34—35%来自俄罗斯,在短时间欧盟成员国找不到比俄罗斯更稳定的天然气来源的情况下,制裁俄罗斯对欧盟成员国损失可能会更大。欧盟与俄罗斯贸易额远超过与美国贸易额。2012年欧盟国家与俄罗斯的贸易额为3700亿美元,与美国的贸易额一年为260亿美元。尽管欧盟成员国在美国压力下表示对俄罗斯实施更严厉制裁

措施,但是制裁措施最终能否达到目的目前难以判定。针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指责俄罗斯派兵进入乌克兰东部以支援乌民间武装一事,普京在8月29日的讲话中矢口否认。“俄罗斯没有卷入任何大规模冲突。我们不想这么做,也不打算这么做。但是,我们必须随时准备击退任何对俄罗斯的侵犯。”俄罗斯的“伙伴们”必须明白,“最好别惹我们„„我想提醒你们,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核国家之一”。

2.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加强 乌克兰危机导致俄乌、俄与西方国家关系进一步恶化。在此背景下未来乌克兰必然加快融入欧盟的步伐,随着北约、欧盟双东扩战略实施,俄罗斯地缘战略空间不断受到挤压,俄罗斯对独联体国家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独联体一体化政策将受到严重影响。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俄罗斯仍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东扩作为外部安全首要威胁。在俄罗斯整合独联体,特别是乌克兰战略意图失败的情况下,俄罗斯会进一步依托上海合作组织来抗衡美国。而美国“重返”亚太,加强与日本、韩国、越南、菲律宾、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的合作关系,拼凑亚洲版北约、意在遏制和围堵中国。因此,未来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在乌克兰危机出现后,特别是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试图拉拢中国遏制俄罗斯。事实表明,美国的意图完全是徒劳的。2014年3月15日,在联合国安理会就美国起草的有关反对克里米亚公投的决议草案举行投票表决时,由于俄罗斯投票否决,决议草案未通过。投票结果为13票赞成、1票否决、1票弃权。中国对决议草案投了弃权票。考虑到中国的西藏、新疆和台湾问题,中国不会支持主权国家的某一地区分离出去的可能性,但同时中国显然也考虑到了克里米亚的历史和现实因素,因此选择投弃权票。普京在就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发表讲话时称,感谢中国政府和人民在克里米亚问题上所持的立场。就在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17航班在乌克兰东部坠毁、机上298人遇难后不久,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认为是乌克兰民间武装击落了这架波音777客机,指责俄罗斯与坠机事件脱不了干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刘结则表示,在查明真相前,各方都不宜匆忙作出结论,进行主观推断,或相互指责。显然警告西方国家不要轻易下结论,认为俄罗斯与马航飞机失事有关系。

2014年5月20日,习近平在上海会晤俄罗斯总统普京时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地区形势,中俄要加强在双边及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安全合作,共同维护两国和地区安全稳定。2014年7月14日,在巴西参加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的习近平再度会见普京时表示,中俄双方要继续加大相互政治支持,提高合作深度和广度,更多开展战略性大项目的联合研究开发、联合推广应用、联合生产制造,在军事、安全等领域多采取务实联合行动,在人文领域鼓励和支持联合办学、共同发展文化。双方要在国际事务中开展更多共同行动,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完善全球治理,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乌克兰危机后,考虑到西方对俄罗斯经济制裁,以及俄罗斯通过乌克兰向欧盟国家供应天然气贸易受到影响,出于能源安全考虑,俄罗斯明显加快了与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天然气合作。2014年5月,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签署协议。根据协议,将在30年里每年向中国供气380亿立方米,总价值大约4000亿美元。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中俄关系堪称是国际合作的典范,双方都愿意进一步加强和深化联系,并优先发展经贸和高科技方面的合作。2014年9月6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通过东线管道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框架协议,并与俄罗斯诺瓦泰克公司签署液化天然气股权合作协议。这意味着谈判多年的中俄天然气管道取得突破。中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商定在年底签订购销合同,实现2018年供气的目标。

2014年9月8日,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还表示,由于乌克兰危机带来的制裁,俄罗斯需增加国内飞机的生产。俄罗斯计划与中国在今年10月份签署联合生产远程飞机的协议。

3.对整个欧洲能源供应的影响

2014年9月12日,欧盟正式开始实施对俄罗斯的新一轮经济制裁。与此前被西方媒体讽刺为“隔靴搔痒”的前几轮经济制裁不同,这次制裁直指掌握着俄经济动脉的三家能源企业—俄罗斯石油公司、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此外制裁还涉及俄资本市场和军工企业等。与此同时,美国也表示将加大制裁力度。这是自乌克兰危机以来,西方对俄罗斯最严厉的制裁。对于这一轮制裁,俄罗斯早有准备,除了计划禁止进口美欧汽车外,最令欧洲国

家担心的是俄是否会全面关闭通往欧洲的天然气管道。面对制裁,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德米特里·佩斯科夫态度强硬地表示:“制裁毫无疑问会对俄罗斯方面造成一定的不适,但与此同时,欧洲公司和纳税人将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为制裁支付账单,而且已经出现这种情况。”尽管他没有明确表明到底是什么情况,但许多西方政客和媒体最担心的是俄罗斯可能对欧洲打响“天然气战争”。欧盟各国对新制裁的犹豫不决,也反映出对俄罗斯回击的担心。这种担心很快会变成现实。俄罗斯手中的牌还有不少:一是对欧洲汽车的进口限制;二是对西方航空公司的飞越领空权的限制;第三,最令欧洲国家担心的是关闭天然气管道。

俄罗斯通过输气管道向欧洲18个国家输送天然气。目前俄罗斯输往奥地利的天然气突然减少,大约少交付10%到15%。不少东欧的能源公司表示,近来从俄罗斯输送的天然气正在减少。自9月9日起,俄罗斯对斯洛伐克天然气日输送量也减少了10%,。俄罗斯对波兰天然气输送也出现剧烈下降,目前已减至45%。波兰和斯洛伐克此前为支持乌克兰,都把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向乌克兰反向输送。

尽管这只是俄罗斯对欧洲反制裁措施“小试牛刀”,但欧洲显得忧心忡忡。“现在,天然气战争即将开始!”有媒体称,欧盟对俄罗斯的新制裁,似乎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欧盟绝不容忍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政策”。但是政治武器将引发一连串反弹。欧盟和俄罗斯面临一场“天然气战争”。缺乏天然气,将影响整个欧洲的能源供应。不管怎么说,今年将是一个非常寒冷的冬季。

4. 对全球核不扩散事业的影响

苏联解体后,原苏联核武器分布于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当时乌克兰大约有1800件核武器,包括短程战术武器、空射巡航导弹和轰炸机。美国担心这些核弹头有可能落入不法分子之手,威胁美国和盟国安全。在美国和俄罗斯的联合施压下,1994年乌克兰同意签署核不扩散条约,并把核武器交还给俄罗斯,以换取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安全“保证”,即各国承诺尊重乌克兰现有领土范围内的独立和主权,避免威胁或使用武力对付乌克兰。但是,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不费一兵一足将克里米亚并入俄联邦。这次事件带给国际社会的教训是:一个有核国家放弃核武器将给自身安全带来风险。因此,乌克兰危机很可能导致北朝鲜和伊朗等国进一步研制核武器,而这有可能刺激一些国家考虑研制核

武器,从而引发国际社会的核军备竞赛。

链接资料:

链接一:乌克兰 乌克兰位于欧洲东部,是欧洲除俄罗斯外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原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之一,是仅次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第三大加盟共和国。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独立。乌克兰东连俄罗斯、南接黑海,北与白俄罗斯毗邻、西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诸国相连。乌克兰地理位置重要,是欧洲联盟与独联体特别是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交叉点。

乌克兰人口4555万(2013年1月1日)。共有130多个民族,乌克兰人占77%,俄罗斯人约占20%,其他为白俄罗斯人、犹太人、鞑靼人、摩尔多瓦人、波兰人、匈牙利人、罗马尼亚人、希腊人、德意志人、保加利亚人等。官方语言为乌克兰语,通用乌克兰语和俄语。主要宗教为东正教和天主教。

乌克兰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市场之一,是世界上第三大粮食出口国,有着“欧洲粮仓”的美誉。乌克兰是一个新兴的自由市场经济体,乌克兰工农业较为发达,其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20%。重工业在工业中占据主要地位。

链接二:乌克兰与欧盟的联系国协定

2014年11月,乌克兰亚努科维奇政府决定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从而直接导致乌克兰危机爆发。乌克兰权力更迭后,2014年3月21日,乌克兰总理亚采纽克与欧盟28国领导人在布鲁塞尔签署了联系国协定的政治部分。这份协议首先阐明了乌克兰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的基础、目标和原则:欧盟承认乌克兰作为欧洲国家的欧洲选择和愿望,承认乌克兰与欧盟拥有共同的历史和价值观。乌克兰与欧盟将在共同的价值观和深化经贸合作基础上建立联盟,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加强司法、自由和安全领域合作来逐渐拉近彼此间距离;巩固联盟的基本原则首先是保障人权和基本自由,尊重法治,尊重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边境不可侵犯;未来的乌克兰与欧盟关系将建立在自由市场经济、法治和高效管理基础上。协定还阐述了乌克兰与欧盟在政治安全领域合作的宗旨和主要内容:政治对话的宗旨在于推进乌克兰与欧盟的政治联盟、维护世界稳定和安全、尊重和巩固民主、法治、人权和基本自由原则,以及加强安全和国防领域合作。

乌克兰与欧盟将加强各领域的合作与政治对话,逐渐使乌克兰与欧盟的外交和安全政策相融合。对于这份协定的意义,亚采纽克表示,“协定的签署实际上承认乌克兰是欧洲的一部分。这是乌克兰加入欧盟最重要的步骤之一。

2014年6月27日,欧盟与乌克兰又签署了联系国协定的经济部分。协定规定乌克兰将与欧盟实现深入的经济一体化,建立深入和全面的自由贸易区。其中贸易合作方面的一些条款涉及贸易政策的大量手段,包括进出口税率、技术壁垒、知识产权保护等。在规定的过渡期结束后,乌克兰与欧盟将进行零进口税贸易。 链接三:华沙条约组织

该组织是1955年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成员国包括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斯拉夫以外,全部加入华约组织,1991年7月1日,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

链接四:《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

该条约也称《欧洲常规裁军条约》,是在冷战末期由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共同制定的一项旨在削减双方在欧洲地区常规武装力量的条约。条约由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22国首脑于1990年11月19日在巴黎签署。主要内容有:1.双方在从大西洋至乌拉尔山脉的整个限制区域内可各保留坦克2万辆、装甲战斗车3万辆、火炮2万门、作战飞机6800架、作战直升机2000架、陆基海军作战飞机430架。2.将整个限制区域划为4个分区,即中欧区(包括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中欧扩大区(包括中欧区和英国、法国、意大利、丹麦及苏联波罗的海、白俄罗斯、喀尔巴阡、基辅4个军区)、大西洋—乌拉尔区(包括中欧扩大区和西班牙、葡萄牙及苏联莫斯科、伏尔加—乌拉尔2个军区)、侧翼区(包括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冰岛、挪威、希腊、土耳其及苏联敖德萨、北高加索、南高加索、列宁格勒4个军区);双方在各分区内部署的坦克、装甲战斗车和火炮数量均受到严格限制。3.为防止某一国家常规武器数量过大,两大集团中任何一国拥有的常规武器数量不得超过双方总限额的33.3%~37.8%。4.统一后的德国可保留坦克4166辆、装甲战斗车3446辆、火炮2705门、作战飞机900架、作战直升机306架,并保证在3~4年内裁军至37

万人。

链接五:美国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

建立欧洲反导体系最初由美国前任总统乔治·W·布什提出,方案为在波兰和捷克部署导弹拦截器和监控雷达。按照美国官方说法,欧洲反导体系旨在防御可能来自伊朗的导弹袭击。但俄罗斯强烈反对,认为这将对俄罗斯战略核导弹构成威胁。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9月宣布调整欧洲反导体系部署方案。2011年在地中海部署战舰是奥巴马提出的新欧洲反导体系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美国同时将在欧洲国家部署新型且机动性能更强的探测和跟踪雷达。第二阶段,美国将与2015年在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部署尚在研发中的改进型陆基“标准—3”型导弹和陆基“宙斯盾”系统。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分别定于2018年和2020年实施,将在波兰和捷克这样的东欧国家部署更新、威力更大的拦截导弹。

思考题:

1.乌克兰危机的主要原因?

2.俄罗斯缘何坚决反对北约东扩至乌克兰?

3.乌克兰危机对国际局势和大国关系的影响?


相关内容

  • 专题五 苏联的演变
  • 专题五 苏联的演变 与 重建大国地位的俄罗斯 主要内容: 一.苏联的发展.演变与解体 二.叶利钦时代俄罗斯经济与政治制度的转轨与外交 三.普京时期俄罗斯政治.经济变革与大国目标 四.俄罗斯"强国梦"所面临的问题 名词解释 俄罗斯联邦(俄语: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 ...

  • 中考专题:世界格局的发展与演变(文末附检测题)
  • 世界格局的发展与演变 一.专题概述: 国际关系主要指主权国家及国家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人类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后,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才开始出现.纵观历史,从国际关系演变的过程来看,主要包括欧洲的发展历程和世界格局的演变.近现代欧洲经历了称霸主宰世界.分裂与斗争.走向联合发展的历 ...

  • 第四讲当前大国关系调整的新态势新特点新趋势
  • 川音2014-2015学年上学期<形势与政策>专题讲座之(四) 当前大国关系调整的新态势新特点新趋势 大国关系历来是牵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冷战结束以来,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大国关系经历新一轮深刻调整.各主要大国因应全球战略 ...

  • 王丁楠:德国朝野如何看待乌克兰局势
  • 字号:小中大 2014-06-18 08:30:05 更多 244 关键字 >> 克里米亚乌克兰乌克兰局势俄罗斯普京德国默克尔欧盟克里米亚入俄 乌克兰危机爆发数月以来,零零总总听到不少德国人关于俄罗斯.欧盟和乌克兰局势的讨论.有些是茶余饭后不经意间的只言片语,有些是正式的研讨,还有些是我 ...

  • 台州临海市2014中考模拟统考试卷2014.4--九社政
  • 2014年临海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模拟考试 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试题卷 亲爱的考生: 欢迎参加考试!请你认真审题,积极思考,仔细答题,发挥最佳水平.答题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全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答题前,认 ...

  • 最新形势与政策
  • 当前大国关系的特点及今后发展趋势 一.世界主要大国关系调整新态势 1.美俄关系在起伏跌宕中重新走向较量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是影响重大国际地区事务走向的主要因素.冷战结束后的美俄关系,其重要性.特殊性虽有所下降,但仍是当代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其走势始终牵动国际战略全局. 苏联解体后,美俄两 ...

  • 乌克兰局势最新消息:俄罗斯威胁停止供气 欧洲四国请求美国出口--摘自观察者网
  • 分享到... 乌克兰局势最新消息:俄罗斯威胁停止供气 欧洲四国请求美国出口 字号:小中大 2014-03-10 21:09:27 关键字 >> 乌克兰局势最新消息乌克兰天然气俄罗斯天然气俄罗斯天然气出口俄罗斯能源乌克兰之殇观察者头条头条 乌克兰局势最新消息:上周,美国和欧盟威胁对俄罗斯实 ...

  • 档案记载的苏联饥荒(1929-1934)
  • 一.俄罗斯档案出版情况點滴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摆脱了苏共的桎梏,官方和民间集中优秀学者到档案馆淘宝,三两年后各类档案集大量涌现,势同井喷.本文介绍其中的两个. 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原封闭最为严密.根本不对外国学者开放的位于莫斯科红场附近的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中央党务档案馆,它几经更名,今天叫做俄罗斯国 ...

  • 专题二:"一带一路"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 专题二:"一带一路"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一."一带一路"的内涵解读 "一带一路"的含义 "一带一路"即"古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