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2013.01
一、指出下列各对土壤学名词的区别要点。
1.单个土体―土壤个体:单个土体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作为土壤的三维实体,其体积最小;土壤个体是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单个土体与聚合土体的关系就象一颗松树对一片松林、一株水稻对一块稻田一样。(1)
2. 比重―容重:土壤的比重是单位体积固体的重量与同体积水的重量之比,也称真比重;容重是单位体积的原状土体(包括固体和孔隙)的干土重与同体积水的重量之比,也称假比重,以g/cm3表示;根据土壤容重可以计算出任何单位体积土壤的重量。其式为:土壤重量=体积×容重(1)
3. 1:1型矿物―2:1型矿物 :1:1型矿物晶格为1:1型,晶层与晶层间没有阳离子,氧和氢离子通过氢键紧密联结;晶格固定,晶层间距离固定,膨胀性小,表面积低和同晶取代少,对阳离子吸附量低。塑性、粘结性、收缩性和膨胀性都很低,代换量也低,富含1:1型矿物的土壤供肥能力差。2:1型膨胀型矿物晶格为2:1型,晶层通过很弱的氧健松弛联结,分散性高,吸水性强,内表面积比外表面积大得多,同晶取代较强,净负电荷较高,它吸收的水分难于利用。2:1型非膨胀型矿物层间有代换性钾离子存在,晶层紧密结合,不表现膨胀性,各项性质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4.活性酸度―潜在酸度:活性酸度存在于土壤溶液中氢离子引起的酸度,用pH表示。潜在酸度: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H+和Al3+所引起的酸度,用厘摩尔每千克土表示。活性酸度和潜在酸度属动态平衡状态: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减少时,土壤胶体所吸附的氢离子解离,补充到溶液中。
5. 腐殖化―矿质化:矿质化过程是指进入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参与下,一方面把复杂的有机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后变成无机化合物的过程;腐殖化过程是指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生物残体的矿质化作用与腐殖质化作用是同时发生的两种不同方向的矛盾过程:矿质化过程腐殖质化过程的前提,腐殖质化过程是矿质化过程的部分结果。
6.富铝化过程―灰化过程:富铝化过程中条件:中亚,南亚热带和热带;常绿阔叶林、季雨林和热带雨林。物质迁移特征:原生矿物强烈分解,盐基离子和硅酸大量淋失,铁、铝、锰在次生粘土矿物中形成氧化物而相对积累;结果:土体呈红色,甚至出现大量铁结核或铁磐层。灰化过程中,条件:寒温带,针叶林植被;物质迁移特征:土体上部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淋失,硅铝铁分离,铁铝胶体络合淋溶淀积于下部,二氧化硅残留在土体上部;结果:形成灰白色灰化淋溶表层,Fe、Al络合物聚积的灰化淀积层。
7.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绝对年龄是指从开始形成土壤时起,直至现在的时间;相对年龄是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发育程度;一般而言,绝对年龄越大,相对年龄也越大,但有错位现象,如山地土壤的回春。
8. 诊断层―诊断特性:诊断层是指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如诊断表层和诊断表下层;诊断特性指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土壤水分状况和土壤温度状况是常用的诊断特性。诊断层是土层, 诊断特性指土壤性质。
9.阳离子交换量与盐基饱和度:阳离子交换量是指每千克土中所含的全部阳离子总量,以厘摩尔(+)/每千克表示。盐基饱和度是指交换性盐基总量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比。
10.中域性分布与微域性分布:土壤中域性分布是指在中地形条件及其相应的基它地方性因素变异的影响下,地带性土类和非地带性土类按确定的方向有规律依次更替的现象。土壤分布的微域性,是指在小地形或人为耕种利用差异的影响下,在短距离内土壤的中、低级分类单元依次更替、重复出现的现象,通常又称为土壤复区。中域性分布涉及的空间尺度较大,土壤单元较高级,分布的规律性也较明显。微域性涉及空间
尺度较小;地形条件通常属平原(或平地)区、洼地以及山地和丘陵的一段坡面;土壤的变化多为较低级分类单元;分布形式也较复杂。
11.发生层—剖面构型: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它是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因此,称为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
12. 新生体—侵入体:新生体是指土壤发育过程中土壤物质重新淋溶淀积和集聚的生成物。侵入体是指土壤中不是由成土过程所产生,而是由于外界进入的特殊物质。
13.质地—粒级:土壤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这些不同的粒级混合在一起表现出来的土壤粗细状况,称为土壤质地,亦称土壤机械组成。
14.有机质—腐殖质:土壤有机质:土壤形成的和外部加入的所有动、植物残体不同分解阶段的各种产物和合成产物的总称。土壤腐殖质: 除未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15.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凡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称为诊断层。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为诊断特性。
16.盐化过程和碱化过程:盐化过程是指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母质中含有的盐分,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通过土体毛管水的垂直和水平移动逐渐向地表积聚的过程。碱化过程是指交换性钠不断进入土壤吸收性复合体的过程,又称为钠质化过程。
17.灰化过程与白浆化过程灰化过程:是指土体表层三、二氧化物及腐殖质淋溶、淀积而SiO2残留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寒温带针叶林植被下,其残落物中富含脂、蜡、单宁等的酸性有机分解产物,其灰分贫乏盐基性元素,又因其残落物疏松多孔,有利于渗漏水分,导致强烈酸性淋溶。其结果是土体上部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淋失,土壤矿物中的硅铝铁发生分离,铁铝胶体络合淋溶淀积于下部,而二氧化硅则残留在土体上部,从而在表层形成一个灰白色淋溶层次,称灰化层。白浆化过程:指土壤表层由于上层滞水而发生的潴育漂洗过程。多发生在质地粘重或冻层顶托水分较多的地区,土壤表层经常处于周期性滞水状态,在有机质参与的还原条件下,加上侧渗水和直渗水活动,而带走被还原的铁、锰,与此同时,土壤粘粒也发生机械淋洗。因此,腐殖质层之下出现白色土层,称为白浆层。
二、判断题。
1.甲、乙土壤表层颜色分别为10YR 3/3 和5YR 5.5/7, 可见甲土壤的颜色较黄、较暗。Y
2.无论CEC如何,BS越大的土壤,其可供植物吸收的盐基离子越多,抵抗酸化的能力越强。N
3.土壤与大气间的气体交换以部分气体互相扩散为主,这是由于土壤中不断进行生物化学和生物活动所造成的。Y
4.引起南方土壤呈酸性反应的主要原因是土壤的代换性H、Al含量高,潜在酸度大,虽然阳离子代换力的顺序为Al3+ > H+ > Ca2+, 但可以通过施用多量石灰来改良酸性。Y
5.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受质地影响明显,粘质土壤的有效水容量小,是因为其田间持水量小。N
三、简答题&论述题
1.简析影响土壤CEC大小的因素。答:胶体种类:有机胶体>粘土矿物;蒙脱石>水化云母>高岭土>含水氧化铁铝;胶体数量:如有机胶体多的CEC大;溶液pH值: pH值增加,负电荷量增大,交换量增大;土壤质地:质地愈细,交换量愈高。
2.简述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答土壤和景观的最主要的因素之间可用函数关系方程式表示出来:П=f(К,О,Г,Р)Т式中П代表土壤;К代表气候;О代表生物;Г代表岩石;Р代表地形;Т代表时间。基本观点: 1)土壤是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2)各因素同等重要,不可替代,共同影响土壤发生发展; 3)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土壤的变化; 4)成土因素具地理分布规律,土壤也具地理分布规律;
3.土壤发生学分类与诊断学分类的主要区别在哪里?答:发生学分类:分类思想:贯彻发生学原则;各级分类单元特别是高级的分类单元,按土壤的发生演变规律来划分,采用演绎法,逐级细分,关系清楚,系统明确;侧重成土因素尤其生物气候因素,对土壤本身属性注意不够;过分强调地带性因素作用的结果,导致非地带性土壤从属于地带性土壤的偏向,造成土壤带与自然带混同。定量化程度:不高,处于定性描述或半定量阶段;中心与边界土壤:侧重研究中心地带的典型土壤类型,对过渡带土壤类型注意不够;耕作土壤:对耕作土壤虽然有所注意,但重点仍放在自然土壤上;命名:土壤命名采用连续命名法,冗长,不便应用,但可反映各分类单元间关系及特点。 诊断学分类:分类原则:以土壤本身属性进行分类,但仍试图建立在土壤发生学基础上,选择能反映土壤发生特点和在土壤利用上有意义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分类的依据; 但未能完全贯穿发生学的原则;定量化程度:指标具体,可以观察和量测;基层单元土系的分类指标统一,便于定量分类;但指标过于繁琐分散,在诊断层、诊断特性的具体含义和划分上还存在混淆不清和有争议的地方;中心概念与边界土壤:采用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规定了各种土壤类型界限的划分标准;但分类时要把各个类别分开而不重合,要花很多时间寻找边界;有些高级分类单元概括过广;土系不反映与根系生长密切相关的表土层变化,土系之间也缺乏必要的联系。耕作土壤:不重视耕作土壤;命名:采用拼音命名,简单明了,可以顾名思义。
4.简述土壤矿物组成有什么地理分布规律,为什么?答:不同的生物-气候带,土壤中矿物质分有所不同。一般在干冷气候条件下,土壤中含有较多的原生矿物;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中含有较多的氧化铁、氧化铝和氧化钛等较为稳定的矿物;过渡气候带多含层状硅酸盐类矿物。次生粘土矿物的分布,在强烈化学风化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土壤中含有较多的高岭石、水铝石、氧化铁、氧化铝等次生矿物;在干旱寒冷地区,粘土矿物以伊利石、蛭石、蒙脱石比较普遍;在温暖或温湿条件比较适中地区,粘土矿物也以伊利石为主,但出现少量高岭石。
5.简述我国土壤资源的主要特点。答:(1)土壤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2)山地面积多,平原面积少; (3)耕地面积少,分布不平衡。
6.简述土壤发生学分类与诊断学分类的基本观点。答:发生学分类:贯彻发生学原则;各级分类单元特别是高级的分类单元,按土壤的发生演变规律来划分,采用演绎法,逐级细分,关系清楚,系统明确;侧重成土因素尤其生物气候因素,对土壤本身属性注意不够;过分强调地带性因素作用的结果,导致非地带性土壤从属于地带性土壤的偏向,造成土壤带与自然带混同。诊断学分类:以土壤本身属性进行分类,但仍试图建立在土壤发生学基础上,选择能反映土壤发生特点和在土壤利用上有意义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分类的依据;但未能完全贯穿发生学的原则;指标具体,可以观察和量测;基层单元土系的分类指标统一,便于定量分类;但指标过于繁琐分散,在诊断层、诊断特性的具体含义和划分上还存在混淆不清和有争议的地方。。
7.简述水耕熟化过程使土壤产生了哪些变化。答:(1)有机质的变化;(2)盐基淋溶和复盐基作用;(3)铁和锰的淋溶和淀积;(4)机械淋溶作用。
8.何谓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受哪些因素影响?答:土壤分布的垂直带性,是指随山体海拔高度的升高,热量递减,降水则在一定高度内递增并在超出该高程后降低,引起植被等成土因素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类型相应地出现垂直分带和有规律的更替的特性。土壤垂直带的结构,随山体所在的地理位置、山体高度、山体坡向和山体形态的不同而呈有规律的变化:地理位置不同,亦即基带土壤不同,土壤垂直带谱的组成亦不同,而在相同的生物气候土壤区内,土壤垂直带谱的组成和排列规律较接近;在相同或相似的地理位置,山体越高,相对高差越大,土壤垂直带谱越完整;山地坡向不同,土壤垂直带谱组成及同类土壤分布高度也有差别;山体形态对土壤垂直带谱的展布形式也有明显的影响。(1)
9.试述气候因素对土壤发育的影响。答:气候因素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而土壤水、热状况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风化过程,影响植物生长,微生物活动,以及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土壤的水、热状况决定了土壤中所有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变化作用,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和强度。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产生一定性质和类型的土壤,因此,气候是影响土壤地理分布的基本因素。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矿
物的风化有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其速度和温度有关;气候对次生矿物形成的影响一般是,降水量增加,土壤粘粒含量增多。土温高,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加强。不同气候带的土壤中,具有不同的次生粘土矿物;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着重要作用。过度湿润和长期冰冻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而干旱和高温下,有机质易于矿化,不利于有机质积累;不同气候带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也不相同;土壤中物质的迁移是随着水分和热量的增加而增加的;气候影响着土壤分布规律,尤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不同气候带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类型。
10. 简介土壤诊断学分类的基本方法。答:基本方法:土壤特性的选取依据(发生性、相关性、区分性、定量化);土壤特性的定量及划界;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设定;检索表。
11.试述地形因素对土壤发育的影响。答:地形没有提供新物质,和土壤间并未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只是影响土壤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一个条件。地形通过其他成土因素对土壤起作用,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地形影响母质:山地上部或台地――残积母质;坡地和山麓――坡积物;山前平原的冲积锥或冲积扇地区――洪积物。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高度:海拔高度增加,气温逐渐下降,一定高度范围内,湿度逐渐增大;坡度:?坡向:北半球,南坡接受光热比北坡强,土温及湿度变化较大,北坡较阴湿,平均土温低于南坡。地形影响地表径流:例1:斜坡:排水快,土壤物质易遭淋溶――砾质薄层土壤;低洼:易积水,细土粒和腐殖质易积累――土色较暗,土层深厚。例2:平原:接受降水均匀,湿度比较稳定;岗丘背风处:呈局部干旱,干湿情况多变;洼地:过湿。地形影响土壤发育:地壳升降,或局部侵蚀基准面的变化――影响土壤的侵蚀与堆积过程;引起水文、植被等一系列变化。
12.土壤的水平分布呈现哪些规律?请加以阐述,并以我国为例分别举出一种分布模式(以发生学分类土壤名称表达)。土壤的水平分布主要受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的共同制约,大地形(高山、高原)对土壤的水平分布也有很大的影响。(一)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纬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世界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的主要形式有环绕全球延续于各大陆的世界性土壤地带和未能横贯整个大陆,而只呈带段性展布的区域性土壤地带。区域性土壤地带则在中纬地区表现得最为典型,因干湿差异,又有沿海型和内陆型之分。沿海型土壤纬度地带特点:走向与纬线有些偏离,多分布在中纬大陆边缘,土壤地带谱由森林土壤系列组成,如我国东部从北而南依次出现:灰土(灰化土)―淋溶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富铝土(红、黄壤―砖红壤性红壤)。内陆型土壤纬度地带特点:位于大陆内部,土壤地带谱主要由草原土壤系列和荒漠土壤系列所组成,如欧亚大陆内部由北而南土壤依次为:弱淋溶土(灰色森林土)―湿成土(黑土)―钙积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荒漠土。(二)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是因海陆分布的势态,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气环流造成的不同的地理位置所受海洋影响的程度不同,使水分条件和生物等因素从沿海至内陆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经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一般是从沿海到内陆依次出现湿润森林土类、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土类、半干旱的草原土类和干旱的荒漠土类,并在中纬地区表现最典型。例如我国从东北到宁夏的温带范围,由东往西土壤地带为:淋溶土(暗棕壤)―湿成土(黑土)―钙积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在暖温带范围内由东向西,则为:淋溶土(棕壤)―弱淋溶土(褐土)―钙积土(黑垆土、灰钙土)―荒漠土(棕漠土)。土壤水平地带的界线大都与大山地分水岭、大河谷等地理界线相一致。
四、读图填图题。
1.写出中国土壤水平地带分布模式图(图一)中各号码所代表的地带性土类名称;举例阐明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规律。(20%)
土壤的水平分布主要受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的共同制约,大地形(高山、高原)对土壤的水平分布也有很大的影响。(一)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纬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世界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的主要形式有环绕全球延续于各大陆的世界性土壤地带和未能横贯整个大陆,而只呈带段性展布的区域性土壤地带。区域性土壤地带则在中纬地区表现得最为典型,因干湿差异,又有沿海型和内陆型之分。沿海型土壤纬度地带特点:走向与纬线有些偏离,多分布在中纬大陆边缘,土壤地带谱由森林土壤系列组成,如我国东部从北而南依次出现:灰土(灰化土)―淋溶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富铝土(红、黄壤―砖红壤性红壤)。内陆型土壤纬度地带特点:位于大陆内部,土壤地带谱主要由草原土壤系列和荒漠土壤系列所组成,如欧亚大陆内部由北而南土壤依次为:弱淋溶土(灰色森林土)―湿成土(黑土)―钙积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荒漠土。(二)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是因海陆分布的势态,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气环流造成的不同的地理位置所受海洋影响的程度不同,使水分条件和生物等因素从沿海至内陆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经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一般是从沿海到内陆依次出现湿润森林土类、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土类、半干旱的草原土类和干旱的荒漠土类,并在中纬地区表现最典型。例如我国从东北到宁夏的温带范围,由东往西土壤地带为:淋溶土(暗棕壤)―湿成土(黑土)―钙积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在暖温带范围内由东向西,则为:淋溶土(棕壤)―弱淋溶土(褐土)―钙积土(黑垆土、灰钙土)―荒漠土(棕漠土)。土壤水平地带的界线大都与大山地分水岭、大河谷等地理界线相一致。
2.在理想大陆图(图2)中,填出标注号码处所分布的土纲或亚纲名称;并说出氧化土、老成土、淋溶土、灰土、软土、干旱土、始成土、新成土 、变性土、有机土10大土
纲的简要含义。(20%
)
O氧化土 A1冷凉淋溶土 A4夏旱淋溶土 D干旱土 U老成土 A2湿润淋溶土 S灰土 T冰沼土 V变性土 A3半干旱淋溶土 M软土
新成土:轻度发育的矿质土;
变性土:开裂性粘质土壤;
始成土:湿润区中度发育的土壤,通常有雏形层而无灰化淀积层、淀积粘化层和氧化层;
干旱土:漠境和半漠境的土壤;
软土:具有松软表层的富盐基土壤;
灰土:有灰化淀积层的土壤;
淋溶土:有淀积粘化层,并含有中量至高量盐基的土壤;
老成土:有淀积粘化层和低盐基的土壤;
氧化土:有氧化层或在30厘米深度内有聚铁网纹体的土壤;
有机土:富含有机物质的土壤。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2013.01
一、指出下列各对土壤学名词的区别要点。
1.单个土体―土壤个体:单个土体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作为土壤的三维实体,其体积最小;土壤个体是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单个土体与聚合土体的关系就象一颗松树对一片松林、一株水稻对一块稻田一样。(1)
2. 比重―容重:土壤的比重是单位体积固体的重量与同体积水的重量之比,也称真比重;容重是单位体积的原状土体(包括固体和孔隙)的干土重与同体积水的重量之比,也称假比重,以g/cm3表示;根据土壤容重可以计算出任何单位体积土壤的重量。其式为:土壤重量=体积×容重(1)
3. 1:1型矿物―2:1型矿物 :1:1型矿物晶格为1:1型,晶层与晶层间没有阳离子,氧和氢离子通过氢键紧密联结;晶格固定,晶层间距离固定,膨胀性小,表面积低和同晶取代少,对阳离子吸附量低。塑性、粘结性、收缩性和膨胀性都很低,代换量也低,富含1:1型矿物的土壤供肥能力差。2:1型膨胀型矿物晶格为2:1型,晶层通过很弱的氧健松弛联结,分散性高,吸水性强,内表面积比外表面积大得多,同晶取代较强,净负电荷较高,它吸收的水分难于利用。2:1型非膨胀型矿物层间有代换性钾离子存在,晶层紧密结合,不表现膨胀性,各项性质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4.活性酸度―潜在酸度:活性酸度存在于土壤溶液中氢离子引起的酸度,用pH表示。潜在酸度: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H+和Al3+所引起的酸度,用厘摩尔每千克土表示。活性酸度和潜在酸度属动态平衡状态: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减少时,土壤胶体所吸附的氢离子解离,补充到溶液中。
5. 腐殖化―矿质化:矿质化过程是指进入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参与下,一方面把复杂的有机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后变成无机化合物的过程;腐殖化过程是指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生物残体的矿质化作用与腐殖质化作用是同时发生的两种不同方向的矛盾过程:矿质化过程腐殖质化过程的前提,腐殖质化过程是矿质化过程的部分结果。
6.富铝化过程―灰化过程:富铝化过程中条件:中亚,南亚热带和热带;常绿阔叶林、季雨林和热带雨林。物质迁移特征:原生矿物强烈分解,盐基离子和硅酸大量淋失,铁、铝、锰在次生粘土矿物中形成氧化物而相对积累;结果:土体呈红色,甚至出现大量铁结核或铁磐层。灰化过程中,条件:寒温带,针叶林植被;物质迁移特征:土体上部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淋失,硅铝铁分离,铁铝胶体络合淋溶淀积于下部,二氧化硅残留在土体上部;结果:形成灰白色灰化淋溶表层,Fe、Al络合物聚积的灰化淀积层。
7.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绝对年龄是指从开始形成土壤时起,直至现在的时间;相对年龄是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发育程度;一般而言,绝对年龄越大,相对年龄也越大,但有错位现象,如山地土壤的回春。
8. 诊断层―诊断特性:诊断层是指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如诊断表层和诊断表下层;诊断特性指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土壤水分状况和土壤温度状况是常用的诊断特性。诊断层是土层, 诊断特性指土壤性质。
9.阳离子交换量与盐基饱和度:阳离子交换量是指每千克土中所含的全部阳离子总量,以厘摩尔(+)/每千克表示。盐基饱和度是指交换性盐基总量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比。
10.中域性分布与微域性分布:土壤中域性分布是指在中地形条件及其相应的基它地方性因素变异的影响下,地带性土类和非地带性土类按确定的方向有规律依次更替的现象。土壤分布的微域性,是指在小地形或人为耕种利用差异的影响下,在短距离内土壤的中、低级分类单元依次更替、重复出现的现象,通常又称为土壤复区。中域性分布涉及的空间尺度较大,土壤单元较高级,分布的规律性也较明显。微域性涉及空间
尺度较小;地形条件通常属平原(或平地)区、洼地以及山地和丘陵的一段坡面;土壤的变化多为较低级分类单元;分布形式也较复杂。
11.发生层—剖面构型: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它是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因此,称为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
12. 新生体—侵入体:新生体是指土壤发育过程中土壤物质重新淋溶淀积和集聚的生成物。侵入体是指土壤中不是由成土过程所产生,而是由于外界进入的特殊物质。
13.质地—粒级:土壤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这些不同的粒级混合在一起表现出来的土壤粗细状况,称为土壤质地,亦称土壤机械组成。
14.有机质—腐殖质:土壤有机质:土壤形成的和外部加入的所有动、植物残体不同分解阶段的各种产物和合成产物的总称。土壤腐殖质: 除未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15.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凡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称为诊断层。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为诊断特性。
16.盐化过程和碱化过程:盐化过程是指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母质中含有的盐分,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通过土体毛管水的垂直和水平移动逐渐向地表积聚的过程。碱化过程是指交换性钠不断进入土壤吸收性复合体的过程,又称为钠质化过程。
17.灰化过程与白浆化过程灰化过程:是指土体表层三、二氧化物及腐殖质淋溶、淀积而SiO2残留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寒温带针叶林植被下,其残落物中富含脂、蜡、单宁等的酸性有机分解产物,其灰分贫乏盐基性元素,又因其残落物疏松多孔,有利于渗漏水分,导致强烈酸性淋溶。其结果是土体上部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淋失,土壤矿物中的硅铝铁发生分离,铁铝胶体络合淋溶淀积于下部,而二氧化硅则残留在土体上部,从而在表层形成一个灰白色淋溶层次,称灰化层。白浆化过程:指土壤表层由于上层滞水而发生的潴育漂洗过程。多发生在质地粘重或冻层顶托水分较多的地区,土壤表层经常处于周期性滞水状态,在有机质参与的还原条件下,加上侧渗水和直渗水活动,而带走被还原的铁、锰,与此同时,土壤粘粒也发生机械淋洗。因此,腐殖质层之下出现白色土层,称为白浆层。
二、判断题。
1.甲、乙土壤表层颜色分别为10YR 3/3 和5YR 5.5/7, 可见甲土壤的颜色较黄、较暗。Y
2.无论CEC如何,BS越大的土壤,其可供植物吸收的盐基离子越多,抵抗酸化的能力越强。N
3.土壤与大气间的气体交换以部分气体互相扩散为主,这是由于土壤中不断进行生物化学和生物活动所造成的。Y
4.引起南方土壤呈酸性反应的主要原因是土壤的代换性H、Al含量高,潜在酸度大,虽然阳离子代换力的顺序为Al3+ > H+ > Ca2+, 但可以通过施用多量石灰来改良酸性。Y
5.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受质地影响明显,粘质土壤的有效水容量小,是因为其田间持水量小。N
三、简答题&论述题
1.简析影响土壤CEC大小的因素。答:胶体种类:有机胶体>粘土矿物;蒙脱石>水化云母>高岭土>含水氧化铁铝;胶体数量:如有机胶体多的CEC大;溶液pH值: pH值增加,负电荷量增大,交换量增大;土壤质地:质地愈细,交换量愈高。
2.简述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答土壤和景观的最主要的因素之间可用函数关系方程式表示出来:П=f(К,О,Г,Р)Т式中П代表土壤;К代表气候;О代表生物;Г代表岩石;Р代表地形;Т代表时间。基本观点: 1)土壤是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2)各因素同等重要,不可替代,共同影响土壤发生发展; 3)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土壤的变化; 4)成土因素具地理分布规律,土壤也具地理分布规律;
3.土壤发生学分类与诊断学分类的主要区别在哪里?答:发生学分类:分类思想:贯彻发生学原则;各级分类单元特别是高级的分类单元,按土壤的发生演变规律来划分,采用演绎法,逐级细分,关系清楚,系统明确;侧重成土因素尤其生物气候因素,对土壤本身属性注意不够;过分强调地带性因素作用的结果,导致非地带性土壤从属于地带性土壤的偏向,造成土壤带与自然带混同。定量化程度:不高,处于定性描述或半定量阶段;中心与边界土壤:侧重研究中心地带的典型土壤类型,对过渡带土壤类型注意不够;耕作土壤:对耕作土壤虽然有所注意,但重点仍放在自然土壤上;命名:土壤命名采用连续命名法,冗长,不便应用,但可反映各分类单元间关系及特点。 诊断学分类:分类原则:以土壤本身属性进行分类,但仍试图建立在土壤发生学基础上,选择能反映土壤发生特点和在土壤利用上有意义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分类的依据; 但未能完全贯穿发生学的原则;定量化程度:指标具体,可以观察和量测;基层单元土系的分类指标统一,便于定量分类;但指标过于繁琐分散,在诊断层、诊断特性的具体含义和划分上还存在混淆不清和有争议的地方;中心概念与边界土壤:采用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规定了各种土壤类型界限的划分标准;但分类时要把各个类别分开而不重合,要花很多时间寻找边界;有些高级分类单元概括过广;土系不反映与根系生长密切相关的表土层变化,土系之间也缺乏必要的联系。耕作土壤:不重视耕作土壤;命名:采用拼音命名,简单明了,可以顾名思义。
4.简述土壤矿物组成有什么地理分布规律,为什么?答:不同的生物-气候带,土壤中矿物质分有所不同。一般在干冷气候条件下,土壤中含有较多的原生矿物;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中含有较多的氧化铁、氧化铝和氧化钛等较为稳定的矿物;过渡气候带多含层状硅酸盐类矿物。次生粘土矿物的分布,在强烈化学风化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土壤中含有较多的高岭石、水铝石、氧化铁、氧化铝等次生矿物;在干旱寒冷地区,粘土矿物以伊利石、蛭石、蒙脱石比较普遍;在温暖或温湿条件比较适中地区,粘土矿物也以伊利石为主,但出现少量高岭石。
5.简述我国土壤资源的主要特点。答:(1)土壤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2)山地面积多,平原面积少; (3)耕地面积少,分布不平衡。
6.简述土壤发生学分类与诊断学分类的基本观点。答:发生学分类:贯彻发生学原则;各级分类单元特别是高级的分类单元,按土壤的发生演变规律来划分,采用演绎法,逐级细分,关系清楚,系统明确;侧重成土因素尤其生物气候因素,对土壤本身属性注意不够;过分强调地带性因素作用的结果,导致非地带性土壤从属于地带性土壤的偏向,造成土壤带与自然带混同。诊断学分类:以土壤本身属性进行分类,但仍试图建立在土壤发生学基础上,选择能反映土壤发生特点和在土壤利用上有意义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分类的依据;但未能完全贯穿发生学的原则;指标具体,可以观察和量测;基层单元土系的分类指标统一,便于定量分类;但指标过于繁琐分散,在诊断层、诊断特性的具体含义和划分上还存在混淆不清和有争议的地方。。
7.简述水耕熟化过程使土壤产生了哪些变化。答:(1)有机质的变化;(2)盐基淋溶和复盐基作用;(3)铁和锰的淋溶和淀积;(4)机械淋溶作用。
8.何谓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受哪些因素影响?答:土壤分布的垂直带性,是指随山体海拔高度的升高,热量递减,降水则在一定高度内递增并在超出该高程后降低,引起植被等成土因素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类型相应地出现垂直分带和有规律的更替的特性。土壤垂直带的结构,随山体所在的地理位置、山体高度、山体坡向和山体形态的不同而呈有规律的变化:地理位置不同,亦即基带土壤不同,土壤垂直带谱的组成亦不同,而在相同的生物气候土壤区内,土壤垂直带谱的组成和排列规律较接近;在相同或相似的地理位置,山体越高,相对高差越大,土壤垂直带谱越完整;山地坡向不同,土壤垂直带谱组成及同类土壤分布高度也有差别;山体形态对土壤垂直带谱的展布形式也有明显的影响。(1)
9.试述气候因素对土壤发育的影响。答:气候因素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而土壤水、热状况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风化过程,影响植物生长,微生物活动,以及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土壤的水、热状况决定了土壤中所有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变化作用,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和强度。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产生一定性质和类型的土壤,因此,气候是影响土壤地理分布的基本因素。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矿
物的风化有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其速度和温度有关;气候对次生矿物形成的影响一般是,降水量增加,土壤粘粒含量增多。土温高,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加强。不同气候带的土壤中,具有不同的次生粘土矿物;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着重要作用。过度湿润和长期冰冻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而干旱和高温下,有机质易于矿化,不利于有机质积累;不同气候带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也不相同;土壤中物质的迁移是随着水分和热量的增加而增加的;气候影响着土壤分布规律,尤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不同气候带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类型。
10. 简介土壤诊断学分类的基本方法。答:基本方法:土壤特性的选取依据(发生性、相关性、区分性、定量化);土壤特性的定量及划界;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设定;检索表。
11.试述地形因素对土壤发育的影响。答:地形没有提供新物质,和土壤间并未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只是影响土壤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一个条件。地形通过其他成土因素对土壤起作用,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地形影响母质:山地上部或台地――残积母质;坡地和山麓――坡积物;山前平原的冲积锥或冲积扇地区――洪积物。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高度:海拔高度增加,气温逐渐下降,一定高度范围内,湿度逐渐增大;坡度:?坡向:北半球,南坡接受光热比北坡强,土温及湿度变化较大,北坡较阴湿,平均土温低于南坡。地形影响地表径流:例1:斜坡:排水快,土壤物质易遭淋溶――砾质薄层土壤;低洼:易积水,细土粒和腐殖质易积累――土色较暗,土层深厚。例2:平原:接受降水均匀,湿度比较稳定;岗丘背风处:呈局部干旱,干湿情况多变;洼地:过湿。地形影响土壤发育:地壳升降,或局部侵蚀基准面的变化――影响土壤的侵蚀与堆积过程;引起水文、植被等一系列变化。
12.土壤的水平分布呈现哪些规律?请加以阐述,并以我国为例分别举出一种分布模式(以发生学分类土壤名称表达)。土壤的水平分布主要受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的共同制约,大地形(高山、高原)对土壤的水平分布也有很大的影响。(一)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纬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世界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的主要形式有环绕全球延续于各大陆的世界性土壤地带和未能横贯整个大陆,而只呈带段性展布的区域性土壤地带。区域性土壤地带则在中纬地区表现得最为典型,因干湿差异,又有沿海型和内陆型之分。沿海型土壤纬度地带特点:走向与纬线有些偏离,多分布在中纬大陆边缘,土壤地带谱由森林土壤系列组成,如我国东部从北而南依次出现:灰土(灰化土)―淋溶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富铝土(红、黄壤―砖红壤性红壤)。内陆型土壤纬度地带特点:位于大陆内部,土壤地带谱主要由草原土壤系列和荒漠土壤系列所组成,如欧亚大陆内部由北而南土壤依次为:弱淋溶土(灰色森林土)―湿成土(黑土)―钙积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荒漠土。(二)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是因海陆分布的势态,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气环流造成的不同的地理位置所受海洋影响的程度不同,使水分条件和生物等因素从沿海至内陆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经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一般是从沿海到内陆依次出现湿润森林土类、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土类、半干旱的草原土类和干旱的荒漠土类,并在中纬地区表现最典型。例如我国从东北到宁夏的温带范围,由东往西土壤地带为:淋溶土(暗棕壤)―湿成土(黑土)―钙积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在暖温带范围内由东向西,则为:淋溶土(棕壤)―弱淋溶土(褐土)―钙积土(黑垆土、灰钙土)―荒漠土(棕漠土)。土壤水平地带的界线大都与大山地分水岭、大河谷等地理界线相一致。
四、读图填图题。
1.写出中国土壤水平地带分布模式图(图一)中各号码所代表的地带性土类名称;举例阐明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规律。(20%)
土壤的水平分布主要受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的共同制约,大地形(高山、高原)对土壤的水平分布也有很大的影响。(一)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纬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世界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的主要形式有环绕全球延续于各大陆的世界性土壤地带和未能横贯整个大陆,而只呈带段性展布的区域性土壤地带。区域性土壤地带则在中纬地区表现得最为典型,因干湿差异,又有沿海型和内陆型之分。沿海型土壤纬度地带特点:走向与纬线有些偏离,多分布在中纬大陆边缘,土壤地带谱由森林土壤系列组成,如我国东部从北而南依次出现:灰土(灰化土)―淋溶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富铝土(红、黄壤―砖红壤性红壤)。内陆型土壤纬度地带特点:位于大陆内部,土壤地带谱主要由草原土壤系列和荒漠土壤系列所组成,如欧亚大陆内部由北而南土壤依次为:弱淋溶土(灰色森林土)―湿成土(黑土)―钙积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荒漠土。(二)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是因海陆分布的势态,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气环流造成的不同的地理位置所受海洋影响的程度不同,使水分条件和生物等因素从沿海至内陆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经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一般是从沿海到内陆依次出现湿润森林土类、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土类、半干旱的草原土类和干旱的荒漠土类,并在中纬地区表现最典型。例如我国从东北到宁夏的温带范围,由东往西土壤地带为:淋溶土(暗棕壤)―湿成土(黑土)―钙积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在暖温带范围内由东向西,则为:淋溶土(棕壤)―弱淋溶土(褐土)―钙积土(黑垆土、灰钙土)―荒漠土(棕漠土)。土壤水平地带的界线大都与大山地分水岭、大河谷等地理界线相一致。
2.在理想大陆图(图2)中,填出标注号码处所分布的土纲或亚纲名称;并说出氧化土、老成土、淋溶土、灰土、软土、干旱土、始成土、新成土 、变性土、有机土10大土
纲的简要含义。(20%
)
O氧化土 A1冷凉淋溶土 A4夏旱淋溶土 D干旱土 U老成土 A2湿润淋溶土 S灰土 T冰沼土 V变性土 A3半干旱淋溶土 M软土
新成土:轻度发育的矿质土;
变性土:开裂性粘质土壤;
始成土:湿润区中度发育的土壤,通常有雏形层而无灰化淀积层、淀积粘化层和氧化层;
干旱土:漠境和半漠境的土壤;
软土:具有松软表层的富盐基土壤;
灰土:有灰化淀积层的土壤;
淋溶土:有淀积粘化层,并含有中量至高量盐基的土壤;
老成土:有淀积粘化层和低盐基的土壤;
氧化土:有氧化层或在30厘米深度内有聚铁网纹体的土壤;
有机土:富含有机物质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