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

一、概念

传播学家伯纳德·贝雷尔森曾于1952年发表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内容分析:传播研究的一种工具》中,对内容分析法定义:“一种对具有明确特征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技术”。

笔者对文本分析法如下定义:“按某一研究课题的需要,对一系列相关文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评述性的说明”。

二、相似性

客观、系统以及非接触性的特征描述,不仅适用于内容分析法,对文本分析法也同样适用。

1、客观

用事实以及数据说话,是两者客观性的主要表现。所分析的对象,对于内容分析法来讲,是有明确特征的传播内容;对文本分析法来讲,则是十分显著的文本外部特征。它们都从不凭空推测分析对象背后可

能含义,而依赖于固有的分析程序来得出结论;一旦研究目的与范围确定,就要尽量排除认为因素的影响,做到客观、无偏向。

2、系统

一般而言,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的对象都是大量的、系统化的、具有一定历时性的文献;都要面对如何确定调查范围和取样的问题。系统化调查取样是分析的基本前提,必须有足够的数据来克服可能出现的随机偏差。除语言符号分析等特殊情形之外,单个的、少量的文献通常不能作为分析的依据。

3、非接触性

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都是通过对二手资料进行的间接、非接触式的研究方法,这一点与社会调查、访谈、实验等研究方法有着根本的差异。

4、主观参与性

尽管两者都是基于事实进行分析,在内容分析法的运用中,由于作为关键的类目体系十分不稳定、不系统,经常因研究者及研究目的的不同而改变,这一过程的是相当主观的、人为的、定性的过程;文本分析法更因研究者为自身价值观念、政治立场、知识构架、认知体验所影响,而对文本中各种符号的“所指”得出不同结论。相对的主观性是两者不可避免的。

5、目的

按照传播学研究的通常说法,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并不以其所依据的文本本身作为研究目的,一般可归纳为三点:将传播内容与社会现实进行比较;推断信息传播者的态度、倾向;推断传播效果。

三、差异性

1、分析对象

内容分析的对象是以任何形态被记录和保存下来并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它不仅适用于对科学文本内容的分析,而且还可用于非科学领域的一般文本的分析以及无文本实体的语言传播的分析,甚至可推广到动作、行为等非语言内容的分析;文本分析却以文本的外部特征为主,故只适用于有实体形态的文本。

2、分析数量

一般来说,内容分析法直接针对单个样本作技术性处理;文本分析法则常常是对某一课题系列文本的分析综合。

3、内容处理

在对分析内容进行技术处理的时候,内容分析法通过对直接显示的内容的量化处理,把内容分解为分析单元,由此来判别单元所表示的客观事实;文本分析法通过对文本本身的文字、符号、语境等来解析、

鉴别并作归类整理,于此基础之上挖掘文本的间接的、潜在的动机和效果。

4、分析程序

(1) 内容分析法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如何对一份内容资料进行分析以取得量化的结果;二是如何根据课题的需要,设计选择系统化分析的模式,合理地把各种内容分析的量化结果加以比较并定量地说明研究的结果。

详细来说,把内容资料进行量化处理有如下步骤:

内容抽样:选取进行内容分析的样本。在确定总体时,必须注意总体的完整性和它的特殊性。;

类目与分析单元的决定:内容分析工作,就是要按预先制定的类目表格,按分析单元进行系统判断、记录各类目所表现的客观事实(类目,即根据研究假设的需要,把资料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分析单元是指在判断分析时判定的最小单位,它可以是时间间隔、文章段落、句子或字数,也可以是电视节目的镜头、场景等等。)。通常类目的形成有两种方法,一是依据传统的理论或以往的经验,或对某个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发展而成;二是由研究者根据假设自行设计而成;

评判记录:按照预先制定的类目表格,按分析单元顺序,系统地判断并记录各类目出现的客观事实和频数。

信度分析:两个以上参与内容分析的研究者对相同类目判断的一致性。一致性愈高,内容分析的可信度也愈高;一致性愈低,则内容分析的可信度愈低。信度直接影响内容分析的结果。内容分析必须经过信度分析,才能使内容分析的结果可靠,可信度得到提高。

(2) 文本分析法是一种根据文本的实际情况进行解析的过程,步骤并不固定,一般为文本查阅、鉴别评价、归类整理。

5、结果表述

内容分析隶属定量分析,量化的分析手法要求对内容加以分析性归类,即强调什么、忽略什么,对于结果的描述也往往是定量的统计描述;文本分析隶属定性分析,通过对文本中字词句以及符号的诠释,结果总是对被事实资料作出评述性说明。

四、 内在的一致性逻辑

通过以上表浅的对比,内容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但是,仍有某种共同的本质贯穿其间。笔者认为,有可能采用某种一致性的程序框架予以承载,折中框架可描述为:借助运算或诠释,将客观实在量化或推导,发现隐含于大量文献群背后的潜在语境与语义。至于两者的差异性问题,笔者将其归结为该框架中的某些可控变量及由此变量变化而引致的结果。

内容分析法

传播学观点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内容分析的种类可归纳为:实用语义分析,语义分析和符号载体分析。

内容分析的研究模式有推理模式和比较模式两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观点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献内容作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其目的是弄清或测验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有的隐性情报内容,对事物发展作情报预测。它实际上是一种半定量研究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把媒介上的文字、非量化的有交流价值的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建立有意义的类目分解交流内容,并以此来分析信息的某些特征。

内容分析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a.较为客观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是一种规范的方法,对类目定义和操作规则十分明确与全面,它要求研究者根据预先设定的计划按步骤进行,研究者主观态度不太容易影响研究的结果;不同的研究者或同一研究者在不

同时间里重复这个过程都应得到相同的结论,如果出现不同,就要考虑研究过程有什么问题。b.结构化研究。内容分析法目标明确,对分析过程高度控制,所有的参与者按照事先安排的方法程序操作执行,结构化的最大优点是结果便于量化与统计分析,便于用计算机模拟与处理相关数据。c.非接触研究。内容分析不以人为对象而以事物为对象,研究者与被研究事物之间没有任何互动,被研究的事物也不会对研究者做出反应,研究者主观态度不易干扰研究对象,这种非接触性研究较接触研究的效度高。d.定量与定性结合。这是内容分析法最根本的优点,它以定性研究为前提,找出能反映文献内容的一定本质的量的特征,并将它转化为定量的数据。但定量数据只不过把定性分析已经确定的关系性质转化成数学语言,不管数据多么完美无缺,仅是对事物现象方面的认识,不能取代定性研究。因此这种优点能够达到对文献内容所反映“质”的更深刻、更精确、更全面的认识,得出科学、完整、符合事实的结论,获得一般从定性分析中难以找到的联系和规律。e.揭示文献的隐性内容。内容分析可以揭示文献内容的本质,查明几年来某专题的客观事实和变化趋势,追溯学术发展的轨迹,描述学术发展的历程;依据标准鉴别文献内容的优劣。其次,揭示宣传的技巧、策略,衡量文献内容的可读性,发现作者的个人风格,分辨不同时期的文献体裁类型特征,反映个人与团体的态度、兴趣,获取政治、军事和经济情报;揭示大众关注的焦点等等。

内容分析法的特点

1、客观性——必须有非常明确、固定的客观规则,使同一素材在被不同的研究者分析时得出的结论相同;

2、系统性——讯息内容或类型必须有一以贯之的取舍标准,以防研究者在选取材料时偏向于选择支持自己观点的材料;

3、普遍性——将讯息属性与传播者以及受传者的特性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以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非对现象的描述性结果。

请问:内容分析是定量研究,涉及到抽样,分析的结果要推广到总体,是否要检验?如何检验?

教育学观点:

一、内容分析法的概念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主要以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早期的内容分析法源于社会科学借用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历史文献内容的量化分析。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内容分析法既是一种主要的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又是一种独立、完整的科学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包括:建立研究目标和确定总体与分析单位,依据测量和量化的原则,设计能将分析单元的资料内容分解为一系列项目的分析维度(或类别系统),再按照分析维度严格地抽取有代表性的资料样本(抽取样本),把样本转化成分析类目的数据形式,最后对数据进行信度检验及统计推论。两种方法的主要差别是:内容分析法将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

据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做出定量分析和做出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而且,它对组成文献的因素与结构的分析更为细致和程序化。

二、内容分析法的特征

内容分析法具有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而有系统的分析,并加以量化描述的基本特征。内容分析法可以借助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为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内容分析法的应用

内容分析法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就研究材料的性质而言,它可适于任何形态的材料,即它既可适用于文字记录形态类型的材料,又可以适用于非文字记录形态类型的材料(如广播与演讲录音、电视节目、动作与姿态的录像等);就研究材料的来源而言,它既可以对用于其它目的的许多现有材料(如学生教科书、日记、作业)进行分析,也可以为某一特定的研究目的而专门收集有关材料(如访谈记录、观察记录、句子完成测验等),然后再进行评判分析;就分析的侧重点讲,它既可以着重于材料的内容,也可以着重于材料的结构,或对两者都予以分析。

在前瞻性的教育科研中,内容分析法可以用于对教育及教育研究的趋势预测。在教育史的研究中,内容分析法能对文献的文字风格做出定量分析,从而帮助鉴别文献的真伪。在对现实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内容分析法同样能发挥作用,例如,可以用它来分析教材的结构,对教材编制的合理性做出定量、定性的分析,也可以用它

来分析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错误种类做出定量的描述;还可以用它来分析教师、学生或其它人的各种作品、语言、动作、姿势,对教师、学生等的个人风格、个性特征做出判断。

内容分析法的适用范围虽然较广,但适于其的内容一般应具有能重复操作、被人的感观体验、意义明显、可以直接理解等特征。通常对不具备这样特点的、潜在、深层的内容不适于采用内容分析进行研究,否则难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四、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

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包括建立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总体和选择分析单位、设计分析维度体系、抽样和量化分析材料、进行评判记录和分析推论六部分。

1. 研究目标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内容分析法可用于多种研究目标的研究工作。主要的类型有:

·趋势分析。

·现状分析。

·比较分析

·意向分析

除上述几种目标类型外,内容分析法还可以用于其它目标的研究。

分析单位是指在内容分析法中描述或解释研究对象时,所使用的最小、最基本单位。当分析单位比较大时,常常需要选择一些与

其有关的中、小层次的分析单位来加以描述、说明和解释。选择分析单位与具体的研究目标、研究总体密切相关,并以它们作为确定和选择的基础。

2. 设计分析维度及体系

分析的维度,又称分析的类目,是根据研究需要而设计的将资料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和标准。设计分析维度、类别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采用现成的分析维度系统,二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标自行设计。第一种方法:先让两人根据同一标准,独立编录同样用途的维度、类别,然后计算两者之间的信度,并据此共同讨论标准,再进行编录,直到对分析维度系统有基本一致的理解为止。最后,还需要让两者用该系统编录几个新的材料,并计算评分者的信度,如果结果满意,则可用此编录其余的材料。第二种方法:首先熟悉、分析有关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初步的分析维度,然后对其进行试用,了解其可行性、适用性与合理性,之后再进行修订、试用,直至发展出客观性较强的分析维度为止。分析维度必须有明确的操作定义。

设计分析维度过程基本原则:

·分类必须完全、彻底、能适合于所有分析材料,使所有分析单位都可归入相应的类别,不能出现无处可归的现象。

·在分类中,应当使用同一个分类标准,即只能从众多属性中选取一个作为分类依据。

· 分类的层次必须明确,逐级展开,不能越级和出现层次混淆的现象。

·分析类别(维度)必须在进行具体评判记录前事先确定。 ·在设计分析维度时应考虑如何对内容分析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即考虑到使结果适合数据处理的问题。

3.抽取分析材料(抽样)

抽样工作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界定总体,二是从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内容分析法常用的三种抽样方式是: ·来源取样

·日期抽样

·分析单位取样

4.量化处理

量化处理是把样本从形式上转化为数据化形式的过程,包括作评判记录和进行信度分析两部分内容。

评判记录是根据已确定的分析维度(类目)和分析单位对样本中的信息作分类记录,登记下每一个分析单位中分析维度(类目)是否存在和出现的频率。要做好评判记录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按照分析维度(类目)用量化方式记录研究对象在各分析维度(类目)的量化数据(例如,有、无、数字形式、百分比)。 第二,采用事先设计好的易于统计分析的评判记录表记录。先把每一分析维度的情况逐一登记下来,然后再做出总计。

第三,相同分析维度的评判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评判员分别做出记录,以便进行信度检验。评判记录的结果必须是数字形式。 第四,在根据类目出现频数进行判断记录时,不要忽略基数。

5.信度分析

内容分析法的信度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研究者按照相同的分析维度,对同一材料进行评判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它是保证内容分析结果可靠性、客观性的重要指标。

内容分析法的信度分析的基本过程是:

·对评判者进行培训;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评判者,按照相同的分析维度,对同一材料独立进行评判分析;

·对他们各自的评判结果使用信度公式进行信度系数计算; ·根据评判与计算结果修订分析维度(即评判系统)或对评判者进行培训;

·重复评判过程,直到取得可接受的信度为止。

计算内容分析信度的公式为:

平均相互同意度是指两个评判者之间相互同意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n为评判人数量,M为两者都完全同意的类目数,N1为第一评判者分析的类目数,N2为第二评判者分析的类目数。

6.统计处理

对评比判结果(所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描述各分析维度(类目)特征及相互关系,并根据研究目标进行比较,得出关于研究对象的趋势或特征、或异同点等方面的结论。

内容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

一、概念

传播学家伯纳德·贝雷尔森曾于1952年发表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内容分析:传播研究的一种工具》中,对内容分析法定义:“一种对具有明确特征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技术”。

笔者对文本分析法如下定义:“按某一研究课题的需要,对一系列相关文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评述性的说明”。

二、相似性

客观、系统以及非接触性的特征描述,不仅适用于内容分析法,对文本分析法也同样适用。

1、客观

用事实以及数据说话,是两者客观性的主要表现。所分析的对象,对于内容分析法来讲,是有明确特征的传播内容;对文本分析法来讲,则是十分显著的文本外部特征。它们都从不凭空推测分析对象背后可

能含义,而依赖于固有的分析程序来得出结论;一旦研究目的与范围确定,就要尽量排除认为因素的影响,做到客观、无偏向。

2、系统

一般而言,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的对象都是大量的、系统化的、具有一定历时性的文献;都要面对如何确定调查范围和取样的问题。系统化调查取样是分析的基本前提,必须有足够的数据来克服可能出现的随机偏差。除语言符号分析等特殊情形之外,单个的、少量的文献通常不能作为分析的依据。

3、非接触性

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都是通过对二手资料进行的间接、非接触式的研究方法,这一点与社会调查、访谈、实验等研究方法有着根本的差异。

4、主观参与性

尽管两者都是基于事实进行分析,在内容分析法的运用中,由于作为关键的类目体系十分不稳定、不系统,经常因研究者及研究目的的不同而改变,这一过程的是相当主观的、人为的、定性的过程;文本分析法更因研究者为自身价值观念、政治立场、知识构架、认知体验所影响,而对文本中各种符号的“所指”得出不同结论。相对的主观性是两者不可避免的。

5、目的

按照传播学研究的通常说法,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并不以其所依据的文本本身作为研究目的,一般可归纳为三点:将传播内容与社会现实进行比较;推断信息传播者的态度、倾向;推断传播效果。

三、差异性

1、分析对象

内容分析的对象是以任何形态被记录和保存下来并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它不仅适用于对科学文本内容的分析,而且还可用于非科学领域的一般文本的分析以及无文本实体的语言传播的分析,甚至可推广到动作、行为等非语言内容的分析;文本分析却以文本的外部特征为主,故只适用于有实体形态的文本。

2、分析数量

一般来说,内容分析法直接针对单个样本作技术性处理;文本分析法则常常是对某一课题系列文本的分析综合。

3、内容处理

在对分析内容进行技术处理的时候,内容分析法通过对直接显示的内容的量化处理,把内容分解为分析单元,由此来判别单元所表示的客观事实;文本分析法通过对文本本身的文字、符号、语境等来解析、

鉴别并作归类整理,于此基础之上挖掘文本的间接的、潜在的动机和效果。

4、分析程序

(1) 内容分析法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如何对一份内容资料进行分析以取得量化的结果;二是如何根据课题的需要,设计选择系统化分析的模式,合理地把各种内容分析的量化结果加以比较并定量地说明研究的结果。

详细来说,把内容资料进行量化处理有如下步骤:

内容抽样:选取进行内容分析的样本。在确定总体时,必须注意总体的完整性和它的特殊性。;

类目与分析单元的决定:内容分析工作,就是要按预先制定的类目表格,按分析单元进行系统判断、记录各类目所表现的客观事实(类目,即根据研究假设的需要,把资料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分析单元是指在判断分析时判定的最小单位,它可以是时间间隔、文章段落、句子或字数,也可以是电视节目的镜头、场景等等。)。通常类目的形成有两种方法,一是依据传统的理论或以往的经验,或对某个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发展而成;二是由研究者根据假设自行设计而成;

评判记录:按照预先制定的类目表格,按分析单元顺序,系统地判断并记录各类目出现的客观事实和频数。

信度分析:两个以上参与内容分析的研究者对相同类目判断的一致性。一致性愈高,内容分析的可信度也愈高;一致性愈低,则内容分析的可信度愈低。信度直接影响内容分析的结果。内容分析必须经过信度分析,才能使内容分析的结果可靠,可信度得到提高。

(2) 文本分析法是一种根据文本的实际情况进行解析的过程,步骤并不固定,一般为文本查阅、鉴别评价、归类整理。

5、结果表述

内容分析隶属定量分析,量化的分析手法要求对内容加以分析性归类,即强调什么、忽略什么,对于结果的描述也往往是定量的统计描述;文本分析隶属定性分析,通过对文本中字词句以及符号的诠释,结果总是对被事实资料作出评述性说明。

四、 内在的一致性逻辑

通过以上表浅的对比,内容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但是,仍有某种共同的本质贯穿其间。笔者认为,有可能采用某种一致性的程序框架予以承载,折中框架可描述为:借助运算或诠释,将客观实在量化或推导,发现隐含于大量文献群背后的潜在语境与语义。至于两者的差异性问题,笔者将其归结为该框架中的某些可控变量及由此变量变化而引致的结果。

内容分析法

传播学观点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内容分析的种类可归纳为:实用语义分析,语义分析和符号载体分析。

内容分析的研究模式有推理模式和比较模式两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观点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献内容作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其目的是弄清或测验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有的隐性情报内容,对事物发展作情报预测。它实际上是一种半定量研究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把媒介上的文字、非量化的有交流价值的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建立有意义的类目分解交流内容,并以此来分析信息的某些特征。

内容分析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a.较为客观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是一种规范的方法,对类目定义和操作规则十分明确与全面,它要求研究者根据预先设定的计划按步骤进行,研究者主观态度不太容易影响研究的结果;不同的研究者或同一研究者在不

同时间里重复这个过程都应得到相同的结论,如果出现不同,就要考虑研究过程有什么问题。b.结构化研究。内容分析法目标明确,对分析过程高度控制,所有的参与者按照事先安排的方法程序操作执行,结构化的最大优点是结果便于量化与统计分析,便于用计算机模拟与处理相关数据。c.非接触研究。内容分析不以人为对象而以事物为对象,研究者与被研究事物之间没有任何互动,被研究的事物也不会对研究者做出反应,研究者主观态度不易干扰研究对象,这种非接触性研究较接触研究的效度高。d.定量与定性结合。这是内容分析法最根本的优点,它以定性研究为前提,找出能反映文献内容的一定本质的量的特征,并将它转化为定量的数据。但定量数据只不过把定性分析已经确定的关系性质转化成数学语言,不管数据多么完美无缺,仅是对事物现象方面的认识,不能取代定性研究。因此这种优点能够达到对文献内容所反映“质”的更深刻、更精确、更全面的认识,得出科学、完整、符合事实的结论,获得一般从定性分析中难以找到的联系和规律。e.揭示文献的隐性内容。内容分析可以揭示文献内容的本质,查明几年来某专题的客观事实和变化趋势,追溯学术发展的轨迹,描述学术发展的历程;依据标准鉴别文献内容的优劣。其次,揭示宣传的技巧、策略,衡量文献内容的可读性,发现作者的个人风格,分辨不同时期的文献体裁类型特征,反映个人与团体的态度、兴趣,获取政治、军事和经济情报;揭示大众关注的焦点等等。

内容分析法的特点

1、客观性——必须有非常明确、固定的客观规则,使同一素材在被不同的研究者分析时得出的结论相同;

2、系统性——讯息内容或类型必须有一以贯之的取舍标准,以防研究者在选取材料时偏向于选择支持自己观点的材料;

3、普遍性——将讯息属性与传播者以及受传者的特性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以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非对现象的描述性结果。

请问:内容分析是定量研究,涉及到抽样,分析的结果要推广到总体,是否要检验?如何检验?

教育学观点:

一、内容分析法的概念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主要以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早期的内容分析法源于社会科学借用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历史文献内容的量化分析。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内容分析法既是一种主要的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又是一种独立、完整的科学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包括:建立研究目标和确定总体与分析单位,依据测量和量化的原则,设计能将分析单元的资料内容分解为一系列项目的分析维度(或类别系统),再按照分析维度严格地抽取有代表性的资料样本(抽取样本),把样本转化成分析类目的数据形式,最后对数据进行信度检验及统计推论。两种方法的主要差别是:内容分析法将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

据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做出定量分析和做出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而且,它对组成文献的因素与结构的分析更为细致和程序化。

二、内容分析法的特征

内容分析法具有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而有系统的分析,并加以量化描述的基本特征。内容分析法可以借助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为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内容分析法的应用

内容分析法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就研究材料的性质而言,它可适于任何形态的材料,即它既可适用于文字记录形态类型的材料,又可以适用于非文字记录形态类型的材料(如广播与演讲录音、电视节目、动作与姿态的录像等);就研究材料的来源而言,它既可以对用于其它目的的许多现有材料(如学生教科书、日记、作业)进行分析,也可以为某一特定的研究目的而专门收集有关材料(如访谈记录、观察记录、句子完成测验等),然后再进行评判分析;就分析的侧重点讲,它既可以着重于材料的内容,也可以着重于材料的结构,或对两者都予以分析。

在前瞻性的教育科研中,内容分析法可以用于对教育及教育研究的趋势预测。在教育史的研究中,内容分析法能对文献的文字风格做出定量分析,从而帮助鉴别文献的真伪。在对现实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内容分析法同样能发挥作用,例如,可以用它来分析教材的结构,对教材编制的合理性做出定量、定性的分析,也可以用它

来分析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错误种类做出定量的描述;还可以用它来分析教师、学生或其它人的各种作品、语言、动作、姿势,对教师、学生等的个人风格、个性特征做出判断。

内容分析法的适用范围虽然较广,但适于其的内容一般应具有能重复操作、被人的感观体验、意义明显、可以直接理解等特征。通常对不具备这样特点的、潜在、深层的内容不适于采用内容分析进行研究,否则难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四、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

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包括建立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总体和选择分析单位、设计分析维度体系、抽样和量化分析材料、进行评判记录和分析推论六部分。

1. 研究目标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内容分析法可用于多种研究目标的研究工作。主要的类型有:

·趋势分析。

·现状分析。

·比较分析

·意向分析

除上述几种目标类型外,内容分析法还可以用于其它目标的研究。

分析单位是指在内容分析法中描述或解释研究对象时,所使用的最小、最基本单位。当分析单位比较大时,常常需要选择一些与

其有关的中、小层次的分析单位来加以描述、说明和解释。选择分析单位与具体的研究目标、研究总体密切相关,并以它们作为确定和选择的基础。

2. 设计分析维度及体系

分析的维度,又称分析的类目,是根据研究需要而设计的将资料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和标准。设计分析维度、类别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采用现成的分析维度系统,二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标自行设计。第一种方法:先让两人根据同一标准,独立编录同样用途的维度、类别,然后计算两者之间的信度,并据此共同讨论标准,再进行编录,直到对分析维度系统有基本一致的理解为止。最后,还需要让两者用该系统编录几个新的材料,并计算评分者的信度,如果结果满意,则可用此编录其余的材料。第二种方法:首先熟悉、分析有关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初步的分析维度,然后对其进行试用,了解其可行性、适用性与合理性,之后再进行修订、试用,直至发展出客观性较强的分析维度为止。分析维度必须有明确的操作定义。

设计分析维度过程基本原则:

·分类必须完全、彻底、能适合于所有分析材料,使所有分析单位都可归入相应的类别,不能出现无处可归的现象。

·在分类中,应当使用同一个分类标准,即只能从众多属性中选取一个作为分类依据。

· 分类的层次必须明确,逐级展开,不能越级和出现层次混淆的现象。

·分析类别(维度)必须在进行具体评判记录前事先确定。 ·在设计分析维度时应考虑如何对内容分析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即考虑到使结果适合数据处理的问题。

3.抽取分析材料(抽样)

抽样工作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界定总体,二是从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内容分析法常用的三种抽样方式是: ·来源取样

·日期抽样

·分析单位取样

4.量化处理

量化处理是把样本从形式上转化为数据化形式的过程,包括作评判记录和进行信度分析两部分内容。

评判记录是根据已确定的分析维度(类目)和分析单位对样本中的信息作分类记录,登记下每一个分析单位中分析维度(类目)是否存在和出现的频率。要做好评判记录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按照分析维度(类目)用量化方式记录研究对象在各分析维度(类目)的量化数据(例如,有、无、数字形式、百分比)。 第二,采用事先设计好的易于统计分析的评判记录表记录。先把每一分析维度的情况逐一登记下来,然后再做出总计。

第三,相同分析维度的评判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评判员分别做出记录,以便进行信度检验。评判记录的结果必须是数字形式。 第四,在根据类目出现频数进行判断记录时,不要忽略基数。

5.信度分析

内容分析法的信度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研究者按照相同的分析维度,对同一材料进行评判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它是保证内容分析结果可靠性、客观性的重要指标。

内容分析法的信度分析的基本过程是:

·对评判者进行培训;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评判者,按照相同的分析维度,对同一材料独立进行评判分析;

·对他们各自的评判结果使用信度公式进行信度系数计算; ·根据评判与计算结果修订分析维度(即评判系统)或对评判者进行培训;

·重复评判过程,直到取得可接受的信度为止。

计算内容分析信度的公式为:

平均相互同意度是指两个评判者之间相互同意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n为评判人数量,M为两者都完全同意的类目数,N1为第一评判者分析的类目数,N2为第二评判者分析的类目数。

6.统计处理

对评比判结果(所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描述各分析维度(类目)特征及相互关系,并根据研究目标进行比较,得出关于研究对象的趋势或特征、或异同点等方面的结论。


相关内容

  • 关于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文本形式的思考
  • 关于语文教学 应注重文本形式的思考 [摘要] 语文教学的文本形式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文本形式分析是相对于文本内容分析来说的,意指基于内容的以揭示文本形式秘妙为旨归的鉴赏.分析和批判.文本形式分析应当,也必须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体.近几年,语文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 ...

  • 彼得_纽马克文本类型翻译理论对翻译批评的启示
  • 学 术 论 坛 2007 NO.10 科技资讯 彼得・纽马克文本类型翻译理论对翻译批评的启示 邵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外语系 0512313) 摘 要:彼得・纽马克是当代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主要从事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教学.纽马克在分析和总结各家各派的翻译思想的基础上,将文体论.话语分析.符号学. ...

  • 大学毕业论文计算机专业
  •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 姓 名: 学 号: 学习中心: 专 业: 指导教师: 二〇〇 年 月 毕业论文承诺书 提示:根据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论文写作的规定,如发现论文有抄袭.网上下载.请人代写等情况,毕业论文一律不及格.同时取消学士学位申请资格.毕业论文不及格者,可申请重写一次,并按重修缴纳 ...

  • 文本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 作 者:田文颖 文本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一.课题背景概述 文本挖掘是一门交叉性学科, 涉及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统计学.计算机语言学.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学等多个领域.文本挖掘就是从大量的文档中发现隐含知识和模式的一种方法和工具, 它从数据挖掘发展而来, 但与传统的数据挖掘又有许多不 ...

  • 贵州特岗教师说课稿信息技术
  • 贵州特岗教师信息技术面试题 <插入文本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X号说课者.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贵州教育出版社的小学信息技术第四册第十二课,课题是<插入文本框>.首先,我对本课题将从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深入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法以及 ...

  • 中考记叙文阅读命题分析与备考
  • 从2015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来看,记叙文阅读几乎占据了现代文阅读的"半壁江山".从命题形式来看,记叙文阅读试题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支点,以"人文情感"为杠杆,几乎涉及记叙文阅读全部考点的各个方面. [选材特点] 从所选文本的来源上看,在我所 ...

  • 2012年至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 语文科 一.命题指导思想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以及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

  • 浅析实用类人物传记文本答题技巧
  • 浅析实用类人物传记文本答题技巧 [摘要]针对高考中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的考题设置,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让学生掌握这种文本阅读的方法,争取拿到高分. [关键词]实用人物传记 掌握要领 重点突破 提高得分率 从2011年开始,云南省第一次开始考新课标试卷,语文试卷的格局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较明 ...

  • 沈阳理工大学 旅游英语翻译
  • <旅游英语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70142006 课程英文名称:Tourism English Translation 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4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0.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