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记忆——邯郸名人,你知几人?
邯郸是部开卷的史书,每一页都记载着历史的波澜;邯郸是片炙热的沃土,每一粒沙尘都折射着历史的光芒......
在悠久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里孕育并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而这片土地上的灿烂文化还孕育并滋养着一辈又一辈的邯郸人,他们或出生在这里,或成长在这里;他们或在这里实现了雄图霸业,或在这里折戟沉沙...赵武灵王、秦始皇、曹操等开创历史的伟大政治家令邯郸文化无比雄浑;廉颇、蔺相如、魏征等名将贤臣令邯郸文化尤为深远;荀子、公孙龙、慎到等学术大师则让邯郸文化更加瑰丽!
赵雍
赵雍,赵武灵王,名雍(约前340年-前295年),是战国时期赵国的第六代国君,因实行“胡服骑射”改革闻名于世。
战国中后期,赵国国势衰弱,受到秦国和齐国的威胁,以及匈奴、林胡等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对外作战屡遭败绩。赵武灵王发现胡人的衣服短小,骑马射箭非常灵便,而赵国将士穿宽袖长袍乘战车极不灵活。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意识到强国之本在于强兵,生存之道唯有改革,于是在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年)决定让全军将士改穿胡服,学习骑马射箭。相传,邯郸市西的插箭岭就是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训练兵马的场所。
赵武灵王因“胡服骑射”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军服改革家。还有学者称,我国历史上华夏民族主动制造少数民族样式的物品,也是始于“胡服骑射”改革时期。
赵奢
赵奢(生卒年不详),嬴姓,赵氏,战国时代东方六国八名将之一,生活在赵武灵王(前324—前299年)到赵孝成王(前265—前245年)时期,享年约六十余岁。
赵惠文王时,赵奢初做赵国的田部吏(征收田赋的小官),收租税,执法无私,因平原君家不肯出租,赵奢依法处置,杀平原君家主事者九人。平原君发怒,要杀赵奢,赵奢说道:“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平原君听了这番道理,认为赵奢是位很贤能的人,向赵王介绍举荐。周赧王四十四年(前271年),赵奢得到平原君的荐擢,被任命为治理全国赋税的总管。赵奢管理全国的赋税后,国家赋税因之公平合理,百姓富裕,国库充实。
公元前270年赵奢率军大败秦军,赵惠文王把马服一地分封给赵奢,并赐其号为“马服君”。赵奢的子孙,最初以“马服”为姓氏,后逐渐改为单姓马。
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亦称荀卿,赵国人,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也是代表邯郸历史文化的典范人物。请关注公众号《邯郸记忆》,了解更多邯郸文化。
荀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于教育与著述。他的学生很多,著名的
有韩非、李斯、浮丘伯等。他批判地总结了先秦诸子思想,溶化当时各学派的精华,特别是对儒家学说进行重要的革新,发展了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使之成为符合封建社会向前发展需要的荀子学说。他著有《荀子》32篇,除书末6篇被认为是他的儿子所附加外,其他均出自荀子之手,形成了儒家新的学派。
公孙龙
公孙龙(前320年—前250年),战国末年赵国邯郸人,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以“离坚白”、“白马非马”之论闻名于世,被后人尊为中国逻辑学的“开山之祖”。
对公孙龙的学术地位和成就,杨俊光先生在《公孙龙子蠡测》中评价说:“在逻辑学方面,公孙龙正确揭示了形势逻辑概念论差不多所有的丰富内容和最基本的思维规律,对中国逻辑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更加重要的贡献,还在于把名实问题作为真正的逻辑问题来研究,使之成为一个独立在知识领域,而不再是理论政治的附庸。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孙龙还是中国逻辑学之父。”胡曲园、陈进坤先生在《先秦逻辑大师——公孙龙》中指出,“《公孙龙子》是我国古代史上第一部具有纯逻辑倾向的著作。不愧为先秦诸子名篇,中国古代逻辑学之津梁。”
蔺相如
蔺相如,回车巷位于邯郸市区串城街南段,全长约75米,宽1.8米,相传战国时赵上卿蔺相如曾在此处为大将廉颇回车让路,故名蔺相如回车巷。
明代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邯郸知县萧察在蔺相如为廉颇让路的巷子东口墙上镶碑,刻字“蔺相如回车巷”。文革时期,碑及坊均被砸毁。1981年邯郸市政府拨款在原处立碑,并建石柱碑亭,以为纪念。
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正),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缔造者,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在治理国家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开创性的,因此被后人称为“祖龙”、“千古一帝”。这位千古帝王的出生地就在邯郸。
曹操
曹操(公元155年-220年),字孟德,沛国谯县(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被封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曹操挟汉献帝迁都邺城(今邯郸临漳县)后,大部时间居于邺城,对邺城的建造和文学的缔造起到了关键作用。
魏征
魏征(公元625年-643年),初唐魏州钜鹿曲城(今属馆陶县)人。唐立国后,魏征先是效力于太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后又被唐太宗李世民任命为谏议大夫、检校侍中,询问政事得失。魏征任职17年间,为皇帝提出有建设性的谏议二百多项,为唐初的政权巩固、国家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难怪魏征去世后,唐太宗亲自为其撰文立碑,
还曾对臣下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张国彦
张国彦明朝时期,张国彦家族在邯郸是最为显赫的。张国彦与其子张我续分别官至刑部尚书、户部尚书。这般“一门父子两尚书”的情况在邯郸历史上仅此一例。张国彦(公元1525年—1598年),字熙载,号弘轩,邯郸城内北门里人,登嘉靖壬戊(公元1562年)科进士第,授山西襄陵县知县。由于政绩突出,张国彦累官至兵科给事中、理科都谏、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陕西按察使、右都御使兼兵部左侍郎。曾在协理兵部尚书要职,后又率军大败北部塞外“蛮夷”,功居首位,擢升兵部尚书要职。率军戡定甘肃洮河兵变后,张国彦因“有社稷功”加封太子太保衔,赐飞鱼图绣官服,享一品俸禄。
李釜
李釜有资料统计显示,在北宋、南宋时期,有196名状元(其中文科状元118人,武科状元78人),邯郸籍的只有一位——李釜。请关注公众号《邯郸记忆》,了解更多邯郸文化。
李釜少年好学,既长,负才名。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李釜于省选中取得第一名。这一年正月初八,哲宗驾崩,新继位的宋徽宗由于还在服丧期,特诏令以省试第一名的李釜为新科进士第一名。由此,李釜成为北宋以来的第62名状元,并且还是少见的独中二元(会元、状元)举子。
杨露禅
杨露禅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福魁(1799年—1872年),字露禅,出身于广平府城南关的一个农民家庭。杨露禅从小学练少林拳,后经人介绍到河南陈家沟拜陈长兴为师,学习陈式太极拳,艺成时已四十岁左右。他先在家乡永年传授太极拳,后到北京授徒,因武艺高强,号称“杨无敌”。杨露禅在北京教拳期间,为了满足更多练拳人身体素质的要求,逐渐删改原有难度较高的动作,编创了一套一百单八式的杨家太极拳套路,有舒展大方、收放自如的特点,又被称作“太极小架子”。
武禹襄
武禹襄武河清(1812年-1880年),字禹襄,号廉泉,广平府人,出身于行武世家,曾赴河南省温县赵堡镇拜陈式太极拳大师陈清平为师,学习太极新架,并领悟到了陈式太极拳精髓。请关注公众号《邯郸记忆》,了解更多邯郸文化。武禹襄终生研究太极拳,对太极拳的贡献之作有:《打手要言》、《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四字秘诀》、《身法八要》、《十三势说略》等,被尊为武氏太极拳创始人。
邯郸记忆——邯郸名人,你知几人?
邯郸是部开卷的史书,每一页都记载着历史的波澜;邯郸是片炙热的沃土,每一粒沙尘都折射着历史的光芒......
在悠久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里孕育并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而这片土地上的灿烂文化还孕育并滋养着一辈又一辈的邯郸人,他们或出生在这里,或成长在这里;他们或在这里实现了雄图霸业,或在这里折戟沉沙...赵武灵王、秦始皇、曹操等开创历史的伟大政治家令邯郸文化无比雄浑;廉颇、蔺相如、魏征等名将贤臣令邯郸文化尤为深远;荀子、公孙龙、慎到等学术大师则让邯郸文化更加瑰丽!
赵雍
赵雍,赵武灵王,名雍(约前340年-前295年),是战国时期赵国的第六代国君,因实行“胡服骑射”改革闻名于世。
战国中后期,赵国国势衰弱,受到秦国和齐国的威胁,以及匈奴、林胡等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对外作战屡遭败绩。赵武灵王发现胡人的衣服短小,骑马射箭非常灵便,而赵国将士穿宽袖长袍乘战车极不灵活。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意识到强国之本在于强兵,生存之道唯有改革,于是在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年)决定让全军将士改穿胡服,学习骑马射箭。相传,邯郸市西的插箭岭就是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训练兵马的场所。
赵武灵王因“胡服骑射”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军服改革家。还有学者称,我国历史上华夏民族主动制造少数民族样式的物品,也是始于“胡服骑射”改革时期。
赵奢
赵奢(生卒年不详),嬴姓,赵氏,战国时代东方六国八名将之一,生活在赵武灵王(前324—前299年)到赵孝成王(前265—前245年)时期,享年约六十余岁。
赵惠文王时,赵奢初做赵国的田部吏(征收田赋的小官),收租税,执法无私,因平原君家不肯出租,赵奢依法处置,杀平原君家主事者九人。平原君发怒,要杀赵奢,赵奢说道:“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平原君听了这番道理,认为赵奢是位很贤能的人,向赵王介绍举荐。周赧王四十四年(前271年),赵奢得到平原君的荐擢,被任命为治理全国赋税的总管。赵奢管理全国的赋税后,国家赋税因之公平合理,百姓富裕,国库充实。
公元前270年赵奢率军大败秦军,赵惠文王把马服一地分封给赵奢,并赐其号为“马服君”。赵奢的子孙,最初以“马服”为姓氏,后逐渐改为单姓马。
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亦称荀卿,赵国人,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也是代表邯郸历史文化的典范人物。请关注公众号《邯郸记忆》,了解更多邯郸文化。
荀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于教育与著述。他的学生很多,著名的
有韩非、李斯、浮丘伯等。他批判地总结了先秦诸子思想,溶化当时各学派的精华,特别是对儒家学说进行重要的革新,发展了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使之成为符合封建社会向前发展需要的荀子学说。他著有《荀子》32篇,除书末6篇被认为是他的儿子所附加外,其他均出自荀子之手,形成了儒家新的学派。
公孙龙
公孙龙(前320年—前250年),战国末年赵国邯郸人,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以“离坚白”、“白马非马”之论闻名于世,被后人尊为中国逻辑学的“开山之祖”。
对公孙龙的学术地位和成就,杨俊光先生在《公孙龙子蠡测》中评价说:“在逻辑学方面,公孙龙正确揭示了形势逻辑概念论差不多所有的丰富内容和最基本的思维规律,对中国逻辑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更加重要的贡献,还在于把名实问题作为真正的逻辑问题来研究,使之成为一个独立在知识领域,而不再是理论政治的附庸。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孙龙还是中国逻辑学之父。”胡曲园、陈进坤先生在《先秦逻辑大师——公孙龙》中指出,“《公孙龙子》是我国古代史上第一部具有纯逻辑倾向的著作。不愧为先秦诸子名篇,中国古代逻辑学之津梁。”
蔺相如
蔺相如,回车巷位于邯郸市区串城街南段,全长约75米,宽1.8米,相传战国时赵上卿蔺相如曾在此处为大将廉颇回车让路,故名蔺相如回车巷。
明代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邯郸知县萧察在蔺相如为廉颇让路的巷子东口墙上镶碑,刻字“蔺相如回车巷”。文革时期,碑及坊均被砸毁。1981年邯郸市政府拨款在原处立碑,并建石柱碑亭,以为纪念。
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正),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缔造者,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在治理国家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开创性的,因此被后人称为“祖龙”、“千古一帝”。这位千古帝王的出生地就在邯郸。
曹操
曹操(公元155年-220年),字孟德,沛国谯县(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被封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曹操挟汉献帝迁都邺城(今邯郸临漳县)后,大部时间居于邺城,对邺城的建造和文学的缔造起到了关键作用。
魏征
魏征(公元625年-643年),初唐魏州钜鹿曲城(今属馆陶县)人。唐立国后,魏征先是效力于太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后又被唐太宗李世民任命为谏议大夫、检校侍中,询问政事得失。魏征任职17年间,为皇帝提出有建设性的谏议二百多项,为唐初的政权巩固、国家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难怪魏征去世后,唐太宗亲自为其撰文立碑,
还曾对臣下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张国彦
张国彦明朝时期,张国彦家族在邯郸是最为显赫的。张国彦与其子张我续分别官至刑部尚书、户部尚书。这般“一门父子两尚书”的情况在邯郸历史上仅此一例。张国彦(公元1525年—1598年),字熙载,号弘轩,邯郸城内北门里人,登嘉靖壬戊(公元1562年)科进士第,授山西襄陵县知县。由于政绩突出,张国彦累官至兵科给事中、理科都谏、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陕西按察使、右都御使兼兵部左侍郎。曾在协理兵部尚书要职,后又率军大败北部塞外“蛮夷”,功居首位,擢升兵部尚书要职。率军戡定甘肃洮河兵变后,张国彦因“有社稷功”加封太子太保衔,赐飞鱼图绣官服,享一品俸禄。
李釜
李釜有资料统计显示,在北宋、南宋时期,有196名状元(其中文科状元118人,武科状元78人),邯郸籍的只有一位——李釜。请关注公众号《邯郸记忆》,了解更多邯郸文化。
李釜少年好学,既长,负才名。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李釜于省选中取得第一名。这一年正月初八,哲宗驾崩,新继位的宋徽宗由于还在服丧期,特诏令以省试第一名的李釜为新科进士第一名。由此,李釜成为北宋以来的第62名状元,并且还是少见的独中二元(会元、状元)举子。
杨露禅
杨露禅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福魁(1799年—1872年),字露禅,出身于广平府城南关的一个农民家庭。杨露禅从小学练少林拳,后经人介绍到河南陈家沟拜陈长兴为师,学习陈式太极拳,艺成时已四十岁左右。他先在家乡永年传授太极拳,后到北京授徒,因武艺高强,号称“杨无敌”。杨露禅在北京教拳期间,为了满足更多练拳人身体素质的要求,逐渐删改原有难度较高的动作,编创了一套一百单八式的杨家太极拳套路,有舒展大方、收放自如的特点,又被称作“太极小架子”。
武禹襄
武禹襄武河清(1812年-1880年),字禹襄,号廉泉,广平府人,出身于行武世家,曾赴河南省温县赵堡镇拜陈式太极拳大师陈清平为师,学习太极新架,并领悟到了陈式太极拳精髓。请关注公众号《邯郸记忆》,了解更多邯郸文化。武禹襄终生研究太极拳,对太极拳的贡献之作有:《打手要言》、《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四字秘诀》、《身法八要》、《十三势说略》等,被尊为武氏太极拳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