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评估中的伦理问题

硕士研究生结课论文

《自然辩证法》课程

技术评估中的伦理问题

学院名称

学域 级 号 电气工程 1505005

夏瑜 学生姓名

技术评估中的伦理问题

摘 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物质上的丰富发展,也同时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和不良后果,为了消除这些不利因素,技术评估应运而生。它促进了技术的良性发展和技术与社会的协调互动,但在评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技术评估的伦理难题。从伦理角度来反思技术评估就有现实意义和价值,也有利于技术与人文社会与科学发展的相互融合。

关键字:现代技术;技术评估;伦理道德;

技术评估,对人类对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在技术评估过程中,被评估主体也面临伦理困境。这包括科技进步本身、企业、政治、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伦理考量。所以,从伦理视角来反思技术评估就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有利于技术与人文的融合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一、技术评估的历史发展

(一)起源

技术评估最初是企业在新旧产品更新中,为谋求合理投放资金、人力和物力而发展起来的。为了研制开发选择符合社会需要、有竞争力、能打开销路和占领市场的新技术产品,一般都要对技术预测所提供的不同课题和方案进行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评估。开始并没有“技术评估”这一名称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影响的扩大 ,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资源短缺和粮食危机等公害问题日趋严重。这些负影响,有的经过努力可以克服;有的却很难消除,成为不可逆的非容忍性影响。为了对技术后果作全面的宏观研究,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了技术评估(TA),美国众议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开发分会提出了建立早期报警系统的建议;70年代,又建立了技术评估局,国会通过了技术评估法案,强调在引入、发展新技术时,要预先查明可能给人类、自然界和社会经济体系带来的不良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使其极小化,全面权衡利弊,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符合人类利益。欧洲国家和日本也相继开展了技术评估工作,中国也已设置了技术评估机构。1978年,联合国有关机构召开了国际技术评估座谈会,强调各国决策部门应将技术评估制度化,普及有关知识,培训专门人员,加强信息交流,确定优先进行技术评估的课题和领域。

(二)含义

技术评估(technology assessment)就是充分评价和估计技术对技术的性能、水平和经济效益及技术对环境、生态乃至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心理等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在技术被应用之前就对它进行评估,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权衡利弊,从而做出合理的选择的方法。技术评估通常着重于研究该技术潜在的、高次级的、非容忍性的负影响,设法采取对策、修正方案或开发防止和解决负影响的技术。技术评估是解决技术社会发展问题的方法和决策活动,也是新兴的管理技术和政策科学,具有多重价值观以及跨学科和预测性质。

(三)技术评估的发展过程

上世纪60年代,技术评估主要是预警性或察觉性技术评估(Warning TA/Awareness TA),即以系统的方法来预测、辨别、评价由于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已有的技术新应用以及技术应用规模的巨大变化所带来的广泛的影响,帮助政府、团体、企业或其他机构的决策者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20世纪80年代发展到建构性TA,即CTA,通过尽可能多的相关社会因素的持续参与,为实现技术与社会发展的最佳结合而扩展关于技术的决策过程。建构性TA,是将TA的重点从对技术后果的预测转移到技术设计与开发本身,认为技术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与相关社会因素的参与密切相关。在这些相关社会因素中,伦理道德就显得尤为重要。把伦理道德系统地整合到技术评估的主体、过程、标准中,以保障技术评估的顺利进行,提高技术的发展水平,称为技术评估的伦理建制。当前在各个国家、政府、企业的技术评估中,技术评估的伦理建制是非常必要的。

二、技术评估中伦理建制的必要性

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都是相互关联的。科技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伦理观念规范的变革,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又需要新的伦理规范作为自身的价值指引,以规范科技的发展方向,而作为技术评估的伦理建制更显得尤为重要。

(1)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也使人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伦理困境。技术上的新发现、新突破,必将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人类的伦理关系,这必然要求在新技术开发、应用前,要充分考虑可能产生的道德和伦理关系的变

更,进行技术评估的伦理评价,保证技术发展的可适应性。

(2)从技术评估的逻辑发展来看,由预警性技术评估到建构性技术评估,都是一种技术活动。这种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主体作用于客体,客体反作用于主体的过程。也就是客体满足主体的过程,即价值问题。马克思认为:价值概念总是“以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事物关系中产生的。”可见,技术评估隐含价值,其中就隐含着伦理道德价值。这是因为:技术评估的动机是隐含伦理价值的。技术评估活动是一个有意识、有计划、有明确目标的创造性活动,它背后有伦理道德价值支撑。同时技术评估活动本身就渗透着人类的伦理道德。人类的共性、科学共同体、个人的利益、道德观都会投射到技术评估活动中,也投射到技术评估的结果里。因此,技术评估就是评估者(主体)根据自己的技术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对人与具体技术活动的价值关系、伦理关系产生的效果认识、评价的过程。而从最终目的上讲,技术评估是从伦理角度对人类自身利益的终极关怀。各种技术评估的结论和报告都是对人类利益的深切关怀,它们的差异乃至对立只是人类利益的关怀方式、思考方式的差异与对立而已。所不同的仅仅在于,这个利益是局部的利益还是全局的利益,是暂时的、短期的利益还是长远的、根本的利益。事实上,一切目的都是人的产物,离开伦理的意义而谈其他效果是没有意义的。技术评估的应用及其结果的评价,都是对人性、人的利益和伦理道德观自身的评价。

(3)技术评估的具体内容,就是要确立一定的技术评估标准,形成技术评估的指标体系,即由若干个技术评估指标所组成的统一整体。在进行具体的技术评估时,必须选取一定的标

准,规定在技术评估中所要达到的目标。制定技术评估标准的目的就是确定技术评估主体的责任,促使技术评估的有效运行。在进行技术评估的过程中,必须把伦理标准整合到评估的总标准中去,而且作为主要的标准之一。技术评估的伦理建制是不可缺少的,但也需要其他相关的政策、法律来协调运行。

三、技术评估中伦理冲突的表现

(一) 责任伦理视野下伦理冲突

从责任伦理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重要特性,就是整体性原理。也就是要处理好个人和整体的利益冲突。即技术评估的主体:科技共同体(包括科学家、

工程师、技术专家等)、企业家、政治家在个人与整体利益和价值的冲突。

1、科技共同体面临的伦理困境:

在具体的技术评估中,无论是预警性技术评估还是建构性技术评估,这些专家和学者既是生活利益的现实生存者,也是企业、国家利益的维护者。他们就面临着个人利益与企业、国家利益的冲突的选择,同时也要面对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衡量。另一方面,在处理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时,又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利益冲突。因为企业是个集体,国家也是个集体。这样科技共同体在技术评估时,同时面临着这样两个伦理困境。在科学上为真,技术上可行,但是考虑到文化、环境、地理等相关因素,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可以做出此项技术评估的结论是可以实施的。但是他们却不得不面临着其他的伦理道德等良心的拷问,这个项目实施了的严重后果又怎么办呢?谁来承担相应的责任呢?由于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对技术项目和工程的结果有更多的了解,他们有责任对他们的行为负责任。这都让科技共同体的专家们面临着非常困惑的选择?

2、企业家面临的伦理责任困境:

在技术评估的项目和工程中,企业往往是利益最大的受损者或者是最大的收益者。而作为企业家在参与技术评估的过程中,他们也必须面对着一个主要的伦理难题即在企业的集体利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的选择。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经济效益,企业家义不容辞地在参与技术评估的过程中,维护着企业的利益。但是,当企业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有冲突时,其实大部分时候是冲突的,他们必须在企业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面前做出选择。维护了企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就要受到损失,维护了国家的利益,企业的利益就得不到维护,面临着破产、倒闭。企业家自身的利益也没有了保障。这就是企业家在国家和企业利益面临的伦理难题。

3、政治家(主要是对技术评估有最后决定权的领导和个人)面临伦理责任困境:

在中国,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特色的民主政治,所以政治家在技术评估的项目和工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行政主体具有双重人格。行政人员作为人有着私人生活和个人利益的追求,但由于他掌握着公共权力,这又决定了他不能等同于一般的人,他应当有维护公共生活健康的责任和义务。于是便出现了一种组织理想的非人格化与现实的主体人格化的一种张力。当公与私之间发生冲突,需要他做出选择时,这时他道德修养的好坏,自身素质的高低就成了关键因

素。如果其道德素养出现问题,行政主体的行为就容易受环境影响而失控,导致行政伦理失范现象的发生。

在具体的技术评估项目和工程中,一个非常鲜明的事实,就是技术评估的最后报告情况与决定实施的权利归于某些领导。这样政治家就在权利和义务之间面临着抉择。因为为了个人的仕途发展、政治业绩,他们必须在个人利益发展前途与国家利益面前,做出非常艰难的选择。同时这个最后的决定权赋予了权利的同时,也承担了义务,对工程的影响和结果负责。还有上级的行政命令,也让他们在项目和工程的选择上处在两难的伦理困境。

所以,从个体和整体利益这个方面而言,责任主体面临着非常艰难的伦理选择困境。同样,技术评估关注的范围也在扩大,技术评估的影响和后果也不容易评估。那么在环境与发展之间面临着不可避免的伦理困境。

(二)环境伦理视野下的技术评估后果与影响伦理冲突:

环境伦理是后现代价值观,或者是后现代哲学。它的性质是人类价值观的转变,认为地球上不仅人具有价值和生存权利,生命和自然界也具有价值和生存权利,因而人类道德的对象要从人和社会的领域,扩展到生命和自然界。它作为新的伦理学,要求改变两个决定性的概念和规范:第一,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扩大到对自然本身的关心,从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道德上“权利”概念应当扩大到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赋予它们在自然状态下永续生存的权利。因而,环境伦理学是关于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研究,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为目标,用一定的环境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调节人类的环境行为。可以看出,环境伦理学把人与自然界当作一样的客体来看待,做到与自然、环境和谐、协调地发展。

从环境伦理角度而言,人类必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也就是人类、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具体的技术评估工程中,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的困境。对技术及其影响的分析是TA的基本内容。建构性TA虽然避开了仅对技术后果进行静态评价,但预警的功能依然存在,且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理性的分析选择。作为技术决策的依据与实际构成,TA在认识论维度上的悖论主要存在于:有限理性和隐性知识两方面。其一,技术评估的目标是发展更为全面的技术,但决策者不可能知晓所有可选方案,而且对各方案的可能后果无法做出精确的估计。其二,TA需要各种观点的交流沟通,而技术评价与决策过程所依

赖的不仅是科学的推理分析,更依赖于参与者的经验、兴趣和世界观,这些知识常常以隐性状态存在,而在评估领域,隐性知识的影响尤为明显。TA不仅仅是技术发展的结果,技术决策过程对人类兴趣和世界观存在直接依赖,这些兴趣和世界观并非总是外显的而常常表现为工程师做决定所依赖的隐含性的综合背景。因此,如何协调不同的观点,最大可能地获得“正确”认识,是TA中始终存在的问题。技术评估后果的不确定性以及这些影响的不可避免和恢复性,都要求我们认真去思考、反思。当然这些影响和后果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这些伦理道德的困境,我们必须想出应对的措施和方法。但是,首先,我们应该有处理这些问题的原则和方针。

四、处理技术评估中伦理问题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技术评估的伦理困境的解决,首先需要关注伦理的主体。以伦理主体为本位,发现他们的伦理矛盾的焦点,然后探讨产生伦理矛盾的原因。

(二)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基础性原则。是技术评估的伦理困境解决的基本原则。在技术评估中,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与人之间的整体性,即技术评估主体的整体性。注意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协调性,处理好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之间的利益纠葛,使他们着眼大局,顾及整体的利益。另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整体性。也就是科技共同体、政治家和企业家是一个大环境下的群体。人类可以说是自然的一部分,利益共存,破坏了自然的利益和平衡,人类就要受到报复。没有了自然的发展,人类就要面临着生存的危机。整体原则不仅强调在技术评估中人类与自然的有机联系,还展示了技术评估共同体作为一个整体共同面对环境危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全人类的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环境污染没有国晃。所以在技术评估时,评估的主体应把握住整体性原则。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技术评估的目标,是促进技术的良性发展,减小技术的负面效应,积极发挥技术的正面效应,进而实现技术与人的优良互动,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

展。因此,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技术评估的根本原则,也是解决伦理困境的最终目的。

(四)责任性原则

责任原则,是技术评估的伦理困境的措施性原则,保证了技术评估的顺利进行;同时对于科技共同体、企业家、政治家来说,明确了他们的责任范围和条件,特别是不仅追究他们的道德责任,而且还要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

在当代的科技时代,人类团体性、整体性的行为已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技术评估的主体而言,责任性就是要求科技共同体(科学家、技术专家、工程师)政治家、企业家对他们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有利于他们摆脱伦理道德困境,对技术评估的后果与影响负责。

所以,以主体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为基础、条件,同时以责任性原则为措施,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目标,四个原则是紧密联系的。在实施解决伦理困境的具体途径时,必须以四个原则为着眼点,联系技术评估的伦理困境的实际,才可以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

参考文献:

[1]于光远等主编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档出版社,1995

[2]贾民伟,刘耀胜.面临科技挑战的伦理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4):23

[3]邢怀滨,陈凡. 技术评估从预警到建构的模式演变[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

(1):38-39.

[4] 张恒力,伦理学视野中的技术评估.

[5]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张扬.对现代科技的伦理预见和伦理评价[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46.

硕士研究生结课论文

《自然辩证法》课程

技术评估中的伦理问题

学院名称

学域 级 号 电气工程 1505005

夏瑜 学生姓名

技术评估中的伦理问题

摘 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物质上的丰富发展,也同时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和不良后果,为了消除这些不利因素,技术评估应运而生。它促进了技术的良性发展和技术与社会的协调互动,但在评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技术评估的伦理难题。从伦理角度来反思技术评估就有现实意义和价值,也有利于技术与人文社会与科学发展的相互融合。

关键字:现代技术;技术评估;伦理道德;

技术评估,对人类对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在技术评估过程中,被评估主体也面临伦理困境。这包括科技进步本身、企业、政治、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伦理考量。所以,从伦理视角来反思技术评估就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有利于技术与人文的融合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一、技术评估的历史发展

(一)起源

技术评估最初是企业在新旧产品更新中,为谋求合理投放资金、人力和物力而发展起来的。为了研制开发选择符合社会需要、有竞争力、能打开销路和占领市场的新技术产品,一般都要对技术预测所提供的不同课题和方案进行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评估。开始并没有“技术评估”这一名称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影响的扩大 ,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资源短缺和粮食危机等公害问题日趋严重。这些负影响,有的经过努力可以克服;有的却很难消除,成为不可逆的非容忍性影响。为了对技术后果作全面的宏观研究,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了技术评估(TA),美国众议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开发分会提出了建立早期报警系统的建议;70年代,又建立了技术评估局,国会通过了技术评估法案,强调在引入、发展新技术时,要预先查明可能给人类、自然界和社会经济体系带来的不良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使其极小化,全面权衡利弊,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符合人类利益。欧洲国家和日本也相继开展了技术评估工作,中国也已设置了技术评估机构。1978年,联合国有关机构召开了国际技术评估座谈会,强调各国决策部门应将技术评估制度化,普及有关知识,培训专门人员,加强信息交流,确定优先进行技术评估的课题和领域。

(二)含义

技术评估(technology assessment)就是充分评价和估计技术对技术的性能、水平和经济效益及技术对环境、生态乃至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心理等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在技术被应用之前就对它进行评估,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权衡利弊,从而做出合理的选择的方法。技术评估通常着重于研究该技术潜在的、高次级的、非容忍性的负影响,设法采取对策、修正方案或开发防止和解决负影响的技术。技术评估是解决技术社会发展问题的方法和决策活动,也是新兴的管理技术和政策科学,具有多重价值观以及跨学科和预测性质。

(三)技术评估的发展过程

上世纪60年代,技术评估主要是预警性或察觉性技术评估(Warning TA/Awareness TA),即以系统的方法来预测、辨别、评价由于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已有的技术新应用以及技术应用规模的巨大变化所带来的广泛的影响,帮助政府、团体、企业或其他机构的决策者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20世纪80年代发展到建构性TA,即CTA,通过尽可能多的相关社会因素的持续参与,为实现技术与社会发展的最佳结合而扩展关于技术的决策过程。建构性TA,是将TA的重点从对技术后果的预测转移到技术设计与开发本身,认为技术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与相关社会因素的参与密切相关。在这些相关社会因素中,伦理道德就显得尤为重要。把伦理道德系统地整合到技术评估的主体、过程、标准中,以保障技术评估的顺利进行,提高技术的发展水平,称为技术评估的伦理建制。当前在各个国家、政府、企业的技术评估中,技术评估的伦理建制是非常必要的。

二、技术评估中伦理建制的必要性

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都是相互关联的。科技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伦理观念规范的变革,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又需要新的伦理规范作为自身的价值指引,以规范科技的发展方向,而作为技术评估的伦理建制更显得尤为重要。

(1)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也使人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伦理困境。技术上的新发现、新突破,必将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人类的伦理关系,这必然要求在新技术开发、应用前,要充分考虑可能产生的道德和伦理关系的变

更,进行技术评估的伦理评价,保证技术发展的可适应性。

(2)从技术评估的逻辑发展来看,由预警性技术评估到建构性技术评估,都是一种技术活动。这种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主体作用于客体,客体反作用于主体的过程。也就是客体满足主体的过程,即价值问题。马克思认为:价值概念总是“以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事物关系中产生的。”可见,技术评估隐含价值,其中就隐含着伦理道德价值。这是因为:技术评估的动机是隐含伦理价值的。技术评估活动是一个有意识、有计划、有明确目标的创造性活动,它背后有伦理道德价值支撑。同时技术评估活动本身就渗透着人类的伦理道德。人类的共性、科学共同体、个人的利益、道德观都会投射到技术评估活动中,也投射到技术评估的结果里。因此,技术评估就是评估者(主体)根据自己的技术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对人与具体技术活动的价值关系、伦理关系产生的效果认识、评价的过程。而从最终目的上讲,技术评估是从伦理角度对人类自身利益的终极关怀。各种技术评估的结论和报告都是对人类利益的深切关怀,它们的差异乃至对立只是人类利益的关怀方式、思考方式的差异与对立而已。所不同的仅仅在于,这个利益是局部的利益还是全局的利益,是暂时的、短期的利益还是长远的、根本的利益。事实上,一切目的都是人的产物,离开伦理的意义而谈其他效果是没有意义的。技术评估的应用及其结果的评价,都是对人性、人的利益和伦理道德观自身的评价。

(3)技术评估的具体内容,就是要确立一定的技术评估标准,形成技术评估的指标体系,即由若干个技术评估指标所组成的统一整体。在进行具体的技术评估时,必须选取一定的标

准,规定在技术评估中所要达到的目标。制定技术评估标准的目的就是确定技术评估主体的责任,促使技术评估的有效运行。在进行技术评估的过程中,必须把伦理标准整合到评估的总标准中去,而且作为主要的标准之一。技术评估的伦理建制是不可缺少的,但也需要其他相关的政策、法律来协调运行。

三、技术评估中伦理冲突的表现

(一) 责任伦理视野下伦理冲突

从责任伦理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重要特性,就是整体性原理。也就是要处理好个人和整体的利益冲突。即技术评估的主体:科技共同体(包括科学家、

工程师、技术专家等)、企业家、政治家在个人与整体利益和价值的冲突。

1、科技共同体面临的伦理困境:

在具体的技术评估中,无论是预警性技术评估还是建构性技术评估,这些专家和学者既是生活利益的现实生存者,也是企业、国家利益的维护者。他们就面临着个人利益与企业、国家利益的冲突的选择,同时也要面对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衡量。另一方面,在处理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时,又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利益冲突。因为企业是个集体,国家也是个集体。这样科技共同体在技术评估时,同时面临着这样两个伦理困境。在科学上为真,技术上可行,但是考虑到文化、环境、地理等相关因素,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可以做出此项技术评估的结论是可以实施的。但是他们却不得不面临着其他的伦理道德等良心的拷问,这个项目实施了的严重后果又怎么办呢?谁来承担相应的责任呢?由于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对技术项目和工程的结果有更多的了解,他们有责任对他们的行为负责任。这都让科技共同体的专家们面临着非常困惑的选择?

2、企业家面临的伦理责任困境:

在技术评估的项目和工程中,企业往往是利益最大的受损者或者是最大的收益者。而作为企业家在参与技术评估的过程中,他们也必须面对着一个主要的伦理难题即在企业的集体利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的选择。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经济效益,企业家义不容辞地在参与技术评估的过程中,维护着企业的利益。但是,当企业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有冲突时,其实大部分时候是冲突的,他们必须在企业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面前做出选择。维护了企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就要受到损失,维护了国家的利益,企业的利益就得不到维护,面临着破产、倒闭。企业家自身的利益也没有了保障。这就是企业家在国家和企业利益面临的伦理难题。

3、政治家(主要是对技术评估有最后决定权的领导和个人)面临伦理责任困境:

在中国,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特色的民主政治,所以政治家在技术评估的项目和工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行政主体具有双重人格。行政人员作为人有着私人生活和个人利益的追求,但由于他掌握着公共权力,这又决定了他不能等同于一般的人,他应当有维护公共生活健康的责任和义务。于是便出现了一种组织理想的非人格化与现实的主体人格化的一种张力。当公与私之间发生冲突,需要他做出选择时,这时他道德修养的好坏,自身素质的高低就成了关键因

素。如果其道德素养出现问题,行政主体的行为就容易受环境影响而失控,导致行政伦理失范现象的发生。

在具体的技术评估项目和工程中,一个非常鲜明的事实,就是技术评估的最后报告情况与决定实施的权利归于某些领导。这样政治家就在权利和义务之间面临着抉择。因为为了个人的仕途发展、政治业绩,他们必须在个人利益发展前途与国家利益面前,做出非常艰难的选择。同时这个最后的决定权赋予了权利的同时,也承担了义务,对工程的影响和结果负责。还有上级的行政命令,也让他们在项目和工程的选择上处在两难的伦理困境。

所以,从个体和整体利益这个方面而言,责任主体面临着非常艰难的伦理选择困境。同样,技术评估关注的范围也在扩大,技术评估的影响和后果也不容易评估。那么在环境与发展之间面临着不可避免的伦理困境。

(二)环境伦理视野下的技术评估后果与影响伦理冲突:

环境伦理是后现代价值观,或者是后现代哲学。它的性质是人类价值观的转变,认为地球上不仅人具有价值和生存权利,生命和自然界也具有价值和生存权利,因而人类道德的对象要从人和社会的领域,扩展到生命和自然界。它作为新的伦理学,要求改变两个决定性的概念和规范:第一,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扩大到对自然本身的关心,从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道德上“权利”概念应当扩大到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赋予它们在自然状态下永续生存的权利。因而,环境伦理学是关于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研究,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为目标,用一定的环境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调节人类的环境行为。可以看出,环境伦理学把人与自然界当作一样的客体来看待,做到与自然、环境和谐、协调地发展。

从环境伦理角度而言,人类必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也就是人类、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具体的技术评估工程中,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的困境。对技术及其影响的分析是TA的基本内容。建构性TA虽然避开了仅对技术后果进行静态评价,但预警的功能依然存在,且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理性的分析选择。作为技术决策的依据与实际构成,TA在认识论维度上的悖论主要存在于:有限理性和隐性知识两方面。其一,技术评估的目标是发展更为全面的技术,但决策者不可能知晓所有可选方案,而且对各方案的可能后果无法做出精确的估计。其二,TA需要各种观点的交流沟通,而技术评价与决策过程所依

赖的不仅是科学的推理分析,更依赖于参与者的经验、兴趣和世界观,这些知识常常以隐性状态存在,而在评估领域,隐性知识的影响尤为明显。TA不仅仅是技术发展的结果,技术决策过程对人类兴趣和世界观存在直接依赖,这些兴趣和世界观并非总是外显的而常常表现为工程师做决定所依赖的隐含性的综合背景。因此,如何协调不同的观点,最大可能地获得“正确”认识,是TA中始终存在的问题。技术评估后果的不确定性以及这些影响的不可避免和恢复性,都要求我们认真去思考、反思。当然这些影响和后果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这些伦理道德的困境,我们必须想出应对的措施和方法。但是,首先,我们应该有处理这些问题的原则和方针。

四、处理技术评估中伦理问题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技术评估的伦理困境的解决,首先需要关注伦理的主体。以伦理主体为本位,发现他们的伦理矛盾的焦点,然后探讨产生伦理矛盾的原因。

(二)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基础性原则。是技术评估的伦理困境解决的基本原则。在技术评估中,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与人之间的整体性,即技术评估主体的整体性。注意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协调性,处理好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之间的利益纠葛,使他们着眼大局,顾及整体的利益。另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整体性。也就是科技共同体、政治家和企业家是一个大环境下的群体。人类可以说是自然的一部分,利益共存,破坏了自然的利益和平衡,人类就要受到报复。没有了自然的发展,人类就要面临着生存的危机。整体原则不仅强调在技术评估中人类与自然的有机联系,还展示了技术评估共同体作为一个整体共同面对环境危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全人类的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环境污染没有国晃。所以在技术评估时,评估的主体应把握住整体性原则。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技术评估的目标,是促进技术的良性发展,减小技术的负面效应,积极发挥技术的正面效应,进而实现技术与人的优良互动,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

展。因此,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技术评估的根本原则,也是解决伦理困境的最终目的。

(四)责任性原则

责任原则,是技术评估的伦理困境的措施性原则,保证了技术评估的顺利进行;同时对于科技共同体、企业家、政治家来说,明确了他们的责任范围和条件,特别是不仅追究他们的道德责任,而且还要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

在当代的科技时代,人类团体性、整体性的行为已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技术评估的主体而言,责任性就是要求科技共同体(科学家、技术专家、工程师)政治家、企业家对他们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有利于他们摆脱伦理道德困境,对技术评估的后果与影响负责。

所以,以主体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为基础、条件,同时以责任性原则为措施,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目标,四个原则是紧密联系的。在实施解决伦理困境的具体途径时,必须以四个原则为着眼点,联系技术评估的伦理困境的实际,才可以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

参考文献:

[1]于光远等主编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档出版社,1995

[2]贾民伟,刘耀胜.面临科技挑战的伦理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4):23

[3]邢怀滨,陈凡. 技术评估从预警到建构的模式演变[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

(1):38-39.

[4] 张恒力,伦理学视野中的技术评估.

[5]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张扬.对现代科技的伦理预见和伦理评价[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46.


相关内容

  • 论限制使用医疗技术临床准入伦理规约的需要
  • 第22卷第1期 2009年2月 中国医学伦理学 Chinese M edical Ethics Vol . 22No . 1Feb . 2009 论限制使用医疗技术临床准入伦理规约的需要 王双苗, 黄 钢 1 233 3 , 赵 斌 3 (1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广东 湛江 524001; 2 广 ...

  • 第三十二届会议
  • U 大 会 第三十二届会议, 巴黎2003年 32 C 32 C/ 23 2003年8月26日 原件:法文/英文 临时议程项目8.1 关于<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的 实施及评估情况的综合报告 32 C/23 I 序 言 1. 大会第三十届会议通过了题为"<世界人类基因 ...

  •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一版)
  • 国心理学会(以下简称"本学会")制定的临床与咨询工作伦理守则(以下简称"本守则"),是本学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其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授权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标准制定工作组(以下简称&q ...

  • 公共管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 一.基本概念 1.公共管理 公共组织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为有效地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 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 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事务(例如,医疗.教育.社区服务等服务性公共事务:公共设施的发展等基础性公共事务:环境保护.人口.能源等保障性公共 ...

  • 上海社会工作者中级笔试
  • 1.社会工作的方法特征在于其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剖析思路."人在情境中"是社会工作的重要术语. 2.由于伦理运用了社会工作技术,这些解决方法才可视为社会工作. 3.社会工作有三个基本前提:无论任何人都十分重要,人在互动中会产生个人.家庭.社区等方面的问题,某种社会工作方法可以舒缓上述 ...

  • 算法决策兴起:人工智能时代的若干伦理问题及策略
  • 腾讯研究院 2017-05-24 本文系根据腾讯研究院研究员曹建峰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2017"的分论坛"AI变革时代的智能系统测评分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来. 大家好!很荣幸今天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我自己对人工智能伦理的一些观察和思考.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 ...

  • 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公共管理学]课程考试大纲
  • 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公共管理学>课程考试大纲 第一章 绪论 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第一节 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一.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概念 二.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三.公共物品概念 第二节 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 一.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批评 二.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 三.公共管理 ...

  • 社会文化与企业伦理模式的变迁
  • 第2011年第9期(总第382期) (2011)9-0006-03[文章编号]1009-6043 商业经济 SHANGYEJINGJI No.9,2011TotalNo.382 社会文化与企业伦理模式的变迁 姚建文 (云南大学 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摘要]企业伦理是企 ...

  • 公共管理课后思考题[12]
  • 公共管理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学 在我国,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依法管理公共事务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公共管理学是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简述: 1.公共管理的学科特征是什么?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研究对象与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