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什么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以下简称乙脑

) 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流行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关,我国是乙脑高流行区,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全国曾发生大流行,70年代以后随着大范围接种乙脑疫苗,乙脑发病率明显下降,近年来维持在较低的发病水平。近几年全国乙脑报告病例数每年在5000~10000例之间,但局部地区时有暴发或流行。而全世界病例数每年高达50000例,死亡数15000例。

1.轻型

患者的神志始终清醒,但有不同程度的嗜睡,一般无抽搐(个别儿童患者因高热而惊厥)。体温在38~39℃之间,多数在1周内恢复,往往依靠脑脊液和血清学检查确诊。

2.普通型

有意识障碍如昏睡或浅昏迷,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可有短期的抽搐。体温一般在40℃左右,病程约10天,无后遗症。

3.重型

体温持续在40℃以上,神志昏迷,并有反复或持续性抽搐。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先消失后亢进,并有病理性反射。常有定位症状和体征。可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病程常在2周以上,恢复期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常和瘫痪等表现,部分病人留有后遗症。

4.暴发型

体温迅速上升,呈高热或过高热,伴有反复或持续强烈抽搐,于1~2日内出现深昏迷,有脑疝和中枢性呼吸衰竭等表现,如不及时抢救,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幸存者都有严重后遗症。

乙脑临床表现以轻型和普通型为多,约占总病例数的2/3。流行初期重型较多,后期则以轻型居多。 病原学

本病病原体属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第1亚群,呈球形,直径20~40nm,为单股RNA病毒,外有类脂囊膜,表面有血凝素,能凝集鸡红细胞,病毒在胞浆内增殖,对温度、乙醚、酸等都很敏感,能在乳鼠脑组织内传代,亦能在鸡胚、猴肾细胞、鸡胚细胞和Hela等细胞内生长。其抗原性较稳定。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与许多动物都可以成为本病的传染源。人被乙脑病毒感染后,可出现短暂的病毒血症,但病毒数量少,持续时间段,所以人不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动物中特别是猪的感染率高,仔猪经过一个流行季以后几乎100%感染,感染后血中病毒数量多,持续时间长,加上猪的饲养面广,因此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一般在人类乙脑流行1-2个月前,现在家禽中流行,故检测猪的乙脑病毒感染率可预测

什么是流行性乙型脑炎

当年在人群中的流行趋势。 广州健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传播途径

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其中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由于蚊虫可携带病毒越冬,并可经卵传代,所以蚊虫不仅为传播媒介,也是长期储存宿主。

易感人群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病例重要集中在10岁以下的儿童,以2-6岁组发病率最高,大多数成人因隐性感染而获得持久免疫力,婴儿可从母体获得抗体而具有保护作用。近年来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广泛接种疫苗,成人和老年人的发病率则相对增加。

流行特征

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是乙脑的主要流行地区。我国除东北,青海,新疆和西藏外,具有本病流行,发病农村高于城市。随着疫苗的广泛接种,我国乙脑的发病率已逐年下降,但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流行区,并引起了爆发流行。乙脑在热带地区全年均可发生,本病集中发病少,呈高度散发性,家庭成员中很少有多人同时发病。[1-2]

发病机制

感染乙脑病毒的蚊虫叮咬人体后,病毒先在局部组织细胞和淋巴结、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内增殖,不断侵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发病与否,取决于病毒的数量,毒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绝大多数感染者不发病,呈隐性感染。当侵入病毒量多、毒力强、机体免疫功能又不足,则病毒继续繁殖,经血行散布全身。由于病毒有嗜神经性故能突破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尤在血脑屏障低下时或脑实质已有病毒者易诱发本病。[3] 病理生理

可引起脑实质广泛病变,以大脑皮质、脑干及基底核的病变最为明显;脑桥、小脑和延髓次之,脊髓病变最轻。其基本病变为:①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可见脑膜与脑实质小血管扩张、充血、出血及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套式细胞浸润;②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液化溶解后形成大小不等的筛状软化灶;③局部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小结。部分患者脑水肿严重,颅内压升高或进一步导致脑疝。

镜下主要表现为变质性炎,包括以下改变:

(1)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若在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周围有增生的少突胶质细围绕时,称神经细胞卫星现象;若小胶质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侵入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内,则称为噬神经细胞现象。

(2) 软化灶形成

神经组织发生局灶性坏死液化、形成质地疏松、染色较淡的筛网状病灶,称为筛状软化灶。

(3) 脑血管改变

血管扩张充血,管周间隙增宽,常伴有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状浸润。

(4)胶质细胞增生

增生的小胶质细胞若聚集成群而形成结节,称胶质细胞结节。肉眼见脑膜血管扩张充血,脑实质充血、水肿,严重者可见点状出血和粟粒大小的软化灶。

本病早期有高热,全身不适等症状,系由病毒血症所致。由于脑实质炎性损害和神经细胞广泛变性、坏死,

病人出现嗜睡、昏迷。当脑内运动神经细胞受损严重时,可出现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抽搐、痉挛等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表现。桥脑和延髓的运动神经细胞受损严重时,出现延髓性麻痹,病人吞咽困难,甚至发生呼吸、循环衰竭。由于脑实质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而发生脑水肿,颅内压升高,出现头痛、呕吐。严重的颅内压增高可引起脑疝(brain hernia)常见的有小脑扁桃体疝和海马沟回疝。小脑扁桃体疝时,由于延髓的呼吸和心血管中枢受挤压,可引起呼吸,循环衰竭,甚至死亡。由于脑膜有轻度的炎症反应,临床上也可出现脑膜刺激症状。[4-5]

临床表现 多发群体

人类普遍易感,成人多数呈隐性感染。发病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以3~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据不同报道,发病与隐性感染的比例为1:25-1000。近年来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广泛接种乙脑疫苗,故成人和老人发病相对增多,病死率也高。男性较女性多。约在病后一周可出现中和抗体,它有抗病能力,并可持续存在4年或更久,故二次发病者罕见。

疾病症状

潜伏期5~15天。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典型病例的病程可分4个阶段。

(一)初期

起病急,体温急剧上升至39~40℃,伴头痛、恶心和呕吐,部分病人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并有颈项轻度强直,病程1~3天。

(二)极期

体温持续上升,可达40℃以上。初期症状逐渐加重,意识明显障碍,由嗜睡、昏睡乃至昏迷,昏迷越深,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神志不清最早可发生在病程第1~2日,但多见于3~8日。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强直性瘫痪,少数也可软瘫。严重患者可因脑实质(尤其是脑干)病变、缺氧、脑水肿及颅内高压、脑疝、低血钠性脑病等病变而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潮式呼吸和下颌呼吸等,最后呼吸停止。体检可发现脑膜刺激征,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消失或瞳孔散大,腹壁及提睾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病理性锥体束征如巴氏征等可呈阳性。

(三)恢复期

极期过后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系统症状逐日好转。重症病人仍可留在神志迟钝、痴呆、失语、吞咽困难、颜面瘫痪、四肢强直性痉挛或扭转痉挛等,少数病人也可有软瘫。经过积极治疗大多数症状可在半年内恢复。

(四)后遗症期

少数重症病人半年后仍有精神神经症状,称为后遗症,主要有意识障碍,痴呆,失语,及肢体瘫痪,癫痫等。如予积极治疗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癫痫后遗症可持续终生。[6]

疾病危害

多数病人经治疗后痊愈。少数病例因脑组织病变较重而恢复较慢,有的不能恢复而留有痴呆,语言障碍,肢体瘫痪等后遗症。病变严重者,有时可因中枢性呼吸及/或循环衰竭、或并发小叶性肺炎而死亡。

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

蚊虫叮咬季节在乙脑流行地区居住或于发病前25天内曾到过乙脑流行地区,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症状和体征的病例。

(二)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同时实验室脑脊液检测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颅内压增高,脑脊液外观清亮,白细胞增高,多在(50~500)×106/L,早期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后期以单核细胞增高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三)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基础上,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结果符合下述任一项的病例:

1、1个月内未接种过乙脑疫苗者,血或脑脊液中抗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

2、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病毒IgG抗体或乙脑病毒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者,或急性期抗乙脑病毒IgM / IgG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者。

3、在组织、血液或其它体液中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或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到乙脑病毒抗原或特异性核酸。

4、脑脊液、脑组织及血清中分离出乙脑病毒。

(四)排除病例

脑脊液呈非病毒性脑炎表现、或血清学实验阴性、或能够证实为其它疾病的疑似病例应排除乙脑诊断。 辅助检查

(一)血象 白细胞总数常在1万~2万/mm3,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在流行后期的少数轻型患者中,血象可在正常范围内。

(二)脑脊液 呈无色透明,压力仅轻度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加,在50~500/mm3,个别可高达1000/mm3以上。病初2~3天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则单核细胞增多。糖正常或偏高,蛋白质常轻度增高,氯化物正常。病初1~3天内,脑脊液检查在少数病例可呈阴性。

(三)病毒分离及病毒基因检测 病程1周内死亡病例脑组织中可分离到乙脑病毒,也可用免疫荧光(IFT)在脑组织中找到病毒抗原。从脑脊液或血清中不易分离到病毒。近年来许多快速和敏感的实时PCR方法被尝试用于乙脑病毒感染的分子生物学诊断。

(五)血清学检查

⑴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出现较晚,一般只用于回顾性诊断和当年隐性感染者的调查。

⑵中和试验:特异性较高,但方法复杂,抗体可持续10多年,仅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⑶血凝抑制试验:抗体产生早,敏感性高、持续久,但特异性较差,有时出现假阳性。可用于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⑷特异性IgM抗体测定:特异性IgM抗体在感染后4天即可出现,2~3周内达高峰,血或脑脊液中特异性IgM抗体在3周内阳性率达70%~90%,可作早期诊断,与血凝抑制试验同时测定,符合率可达95%。

⑸特异性IgG抗体测定:恢复期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者有诊断价值。

⑹单克隆抗体反向血凝抑制试验:应用乙脑单克隆抗体致敏羊血球的反向被动血凝抑制试验,阳性率为83%,方法简便、快速,已有试剂盒商品供应,无需特殊设备。

什么是流行性乙型脑炎

(五)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广州健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据报道CT检查异常发生率占56%,呈现丘脑及基底神经节低密度影。基底神经节有时也可见出血。而MRI较CT更为敏感,几乎所有病例均有异常发现。病变部位(按发生频度顺序)包括丘脑、基底神经节、黑质、小脑、脑桥、大脑皮质及脊髓。在乙脑流行区域,临床符合脑炎诊断病例者,如MRI检查呈现双侧丘脑异常改变(通常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及FLAIR高信号),高度提示乙脑。

(六)脑电图检查

文献报道,乙脑患者脑电图大多数呈现弥漫性δ或θ慢波,占89%,癫痫样活动及α昏迷各占11%。不过乙脑患者出现α昏迷并不一定提示预后差。

鉴别诊断

(一)中毒性菌痢

与乙脑流行季节相同,多见于夏秋季,但起病比乙脑更急,多在发病一天内出现高热、抽搐、休克或昏迷等。乙脑除暴发型外,很少出现休克。可用1%~2%盐水灌肠,如有脓性或脓血便,即可确诊。

(二)化脓性脑膜炎

病情发展迅速,重症患者在发病1~2天内即进入昏迷,脑膜刺激征显著,皮肤常有瘀点。脑脊液混浊,中性粒细胞占90%以上,涂片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可达2万~3万/mm3,中性粒细胞多在90%以上。如为流脑则有季节性特点。早期不典型病例,不易与乙脑鉴别,需密切观察病情和复查脑脊液。

(三)结核性脑膜炎

无季节性,起病缓慢,病程长,有结核病史。脑脊液中糖与氯化物均降低,薄膜涂片或培养可找到结核杆菌。X光胸部摄片、眼底检查和结核菌素试验有助于诊断。

(四)其他

如脊髓灰质炎、腮腺炎脑炎和其他病毒性脑炎,中暑和恶性疟疾等,亦应与乙脑鉴别。

急救措施

(一)高热的处理 室温争取降至30℃以下。高温病人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使体温保持在38~39℃(肛温)之间。一般可肌注安乃近,成人0.5g,每4~6小时一次,幼儿可用安乃近肛塞,避免用过量的退热药,以免因大量出汗而引起虚脱。

(二)惊厥的处理 可使用镇静止痉剂,如地西泮、水合氯醛、苯妥英钠、苯巴比妥钠等,应对发生惊厥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①因脑水肿所致者,应以脱水药物治疗为主,可用20%甘露醇(1~1.5g/kg),在20~30分钟内静脉滴完,必要时4~6小时重复使用。同时可合用呋塞米等肾上腺皮质激素,以防止应用脱水剂后的反跳。②因呼吸道分泌物堵塞、换气困难致脑细胞缺氧者,则应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加压呼吸。③因高温所致者,应以降温为主。

(三)呼吸障碍和呼吸衰竭的处理 深昏迷病人喉部痰鸣音增多而影响呼吸时,可经口腔或鼻腔吸引分泌物、采用体位引流、雾化吸入等,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因脑水肿、脑疝而致呼吸衰竭者,可给予脱水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因惊厥发生的屏气,可按惊厥处理。如因假性延髓麻痹或延脑麻痹而自主呼吸停止者,应立即作气管切开或插管,使用加压人工呼吸器。如自主呼吸存在,但呼吸浅弱者,可使用呼吸兴奋剂如山梗菜碱、尼可刹米、利他林、回苏林等(可交替使用)。

(四)循环衰竭的处理 因脑水肿、脑疝等脑部病变而引起的循环衰竭,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脉压小,往往同时有中枢性呼吸衰竭,宜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如为心源性心力衰竭,则应加用强心药物,如西

地兰等。如因高热、昏迷、失水过多、造成血容量不足,致循环衰竭,则应以扩容为主。

疾病治疗

(一)抗病毒治疗

在疾病早期可试用广谱抗病毒药物(病毒唑或干扰素)治疗,但疗效尚缺乏循证医学支持。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他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抗炎、退热、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抑制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保护细胞溶酶体膜等作用,对重症和早期确诊的病人即可应用。待体温降至38℃以上,持续2天即可逐渐减量,一般不宜超过5~7天。过早停药症状可有反复,如使用时间过长,则易产生并发症。

(三)后遗症和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的重点在于智力、吞咽、语言和肢体功能等的锻炼,可采用理疗、体疗、中药、针灸、按摩、推拿等治疗,以促进恢复。

(四)其他 如抗乙脑病毒免疫血清或单克隆抗体,目前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疾病预后

病死率在10%左右,轻型和普通型患者大多恢复,暴发型和脑干型患者的病死率较高,多于极期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疾病预防 预防方法

乙脑的预防主要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即灭蚊防蚊和预防接种。

三带喙库蚊是一种野生蚊种,主要孳生于稻田和其它浅地面积水中。成蚊活动范围较广,在野外栖息,偏嗜畜血。因此,灭蚊时应根据三带喙库蚊的生态学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结合农业生产,可采取稻田养鱼或洒药等措施,重点控制稻田蚊虫孽生;在畜圈内喷洒杀虫剂等。

预防药物

蚊虫控制措施难以全面落实的情况下,疫苗接种成为控制乙脑流行最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应用的乙脑疫苗主要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种。

灭活疫苗主要是鼠脑纯化灭活疫苗和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鼠脑纯化灭活疫苗是从感染鼠脑培养制备的,由日本研制生产并得到国际广泛认可和使用的疫苗。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为我国生产,病毒经原代地鼠肾细胞培养制备的疫苗,1998年开始生产使用,随后在全国大面积使用。近年来,Vero细胞纯化灭活疫苗已在研究生产,这是新一代的乙脑灭活疫苗,有较好发展前景。

减毒活疫苗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乙脑SA14-14-2株,为目前唯一获得认可和推广使用的乙脑活疫苗,自1989年获得新药证书以来,该疫苗产量不断增多并在全国广泛使用达3亿多人份。该疫苗具有接种针次少,副反应小,免疫原性高、免疫效果好等优点而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并出口到韩国、尼泊尔和印度等国家。

疫苗注射的对象主要为流行区6个月以上10岁以下的儿童。在流行前1个月开始,首次皮下注射,(6~12个月每次0.25ml,1~6岁每次0.5ml,7~15岁每次1ml,16岁以上每次2ml)间隔7~10天复种1次,以后每年加强注射一次。预防接种后2~3周体内产生保护性抗体,一般能维持4~6个月。

饮食注意

注意饮食和营养,供应足够水份,高热、昏迷、惊厥患者易失水,故宜补足量液体,成人一般每日1500~2000ml,小儿每日50~80ml/kg,但输液不宜多,以防脑水肿,加重病情。对昏迷患者宜采用鼻饲。 疾病护理

1.按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高热者按高热护理常规,昏迷者按昏迷护理常规。

2.昆虫隔离,病室彻底灭蚊,须有防蚊设备。

3.保持病室内凉爽、通风、安静。

4.定时翻身、拍打胸背(自下而上,先胸后背),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炎。

5.注意病情变化,特别是精神、意识、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及瞳孔的改变,异常时及早通知医师处理。记录出入量。

6.行气管切开者按气管切开常规护理。

并发症

肺部感染最为常见,因患者神志不清,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导致支气管肺炎和肺不张。其次有背部褥疮、皮肤脓疖、口腔感染和败血症等。

专家观点

防蚊和灭蚊是控制本病流行的重要环节,特别是针对库蚊的措施。进行预防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的重要措施。接种对象为10岁以下的儿童和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的人员,但高危的成人也应考虑。

检查

流行性乙型脑炎应该做哪些检查?目前主要是通过广州健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供应的诊断试剂盒对于1.血象 白细胞总数增高,一般在(10~20)×109/L左右,个别可达40×109/L,这与大多数病毒感染不同,白细胞分类中可见中性粒细胞高达80%以上,并有核左移,2~5天后淋巴细胞可占优势,部分患者血象始终正常。2.血清学检查(1)特异性IgM抗体测定:①免疫荧光技术: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乙脑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率高,可达97%,有快速敏感的特点。②捕获法ELISA(MAC-ELISA):近年采用MAC-ELISA法检测乙脑特异性IgM具有较强的敏感性与特异性,阳性率为74.4%,其中在病程第4天出现阳性者为93%,可用于早期诊断。③ABC-ELISA:检测乙脑特异性IgM抗体敏感,阳性率高,可达到75.3%,用于早期诊断。

(2)血凝抑制试验:血凝抑制抗体于病程第5天出现,第2周达高峰,可维持1年以上,血凝抑制试验的阳性率可达81.1%,高于补体结合试验,但有时出现假阳性,是由于乙脑病毒的血凝素抗原与同属病毒如登革热及黄热病病毒等有弱的交叉反应,故双份血清效价呈4倍以上升高或单份效价达1∶80以上可作诊断依据,此法操作简便,可应用于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检查。(3)补体结合试验: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抗体出现时间较晚,病后2~3周才开始出现,5~6周达高峰。

广州健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徐华

2013/05/03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以下简称乙脑

) 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流行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关,我国是乙脑高流行区,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全国曾发生大流行,70年代以后随着大范围接种乙脑疫苗,乙脑发病率明显下降,近年来维持在较低的发病水平。近几年全国乙脑报告病例数每年在5000~10000例之间,但局部地区时有暴发或流行。而全世界病例数每年高达50000例,死亡数15000例。

1.轻型

患者的神志始终清醒,但有不同程度的嗜睡,一般无抽搐(个别儿童患者因高热而惊厥)。体温在38~39℃之间,多数在1周内恢复,往往依靠脑脊液和血清学检查确诊。

2.普通型

有意识障碍如昏睡或浅昏迷,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可有短期的抽搐。体温一般在40℃左右,病程约10天,无后遗症。

3.重型

体温持续在40℃以上,神志昏迷,并有反复或持续性抽搐。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先消失后亢进,并有病理性反射。常有定位症状和体征。可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病程常在2周以上,恢复期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常和瘫痪等表现,部分病人留有后遗症。

4.暴发型

体温迅速上升,呈高热或过高热,伴有反复或持续强烈抽搐,于1~2日内出现深昏迷,有脑疝和中枢性呼吸衰竭等表现,如不及时抢救,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幸存者都有严重后遗症。

乙脑临床表现以轻型和普通型为多,约占总病例数的2/3。流行初期重型较多,后期则以轻型居多。 病原学

本病病原体属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第1亚群,呈球形,直径20~40nm,为单股RNA病毒,外有类脂囊膜,表面有血凝素,能凝集鸡红细胞,病毒在胞浆内增殖,对温度、乙醚、酸等都很敏感,能在乳鼠脑组织内传代,亦能在鸡胚、猴肾细胞、鸡胚细胞和Hela等细胞内生长。其抗原性较稳定。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与许多动物都可以成为本病的传染源。人被乙脑病毒感染后,可出现短暂的病毒血症,但病毒数量少,持续时间段,所以人不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动物中特别是猪的感染率高,仔猪经过一个流行季以后几乎100%感染,感染后血中病毒数量多,持续时间长,加上猪的饲养面广,因此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一般在人类乙脑流行1-2个月前,现在家禽中流行,故检测猪的乙脑病毒感染率可预测

什么是流行性乙型脑炎

当年在人群中的流行趋势。 广州健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传播途径

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其中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由于蚊虫可携带病毒越冬,并可经卵传代,所以蚊虫不仅为传播媒介,也是长期储存宿主。

易感人群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病例重要集中在10岁以下的儿童,以2-6岁组发病率最高,大多数成人因隐性感染而获得持久免疫力,婴儿可从母体获得抗体而具有保护作用。近年来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广泛接种疫苗,成人和老年人的发病率则相对增加。

流行特征

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是乙脑的主要流行地区。我国除东北,青海,新疆和西藏外,具有本病流行,发病农村高于城市。随着疫苗的广泛接种,我国乙脑的发病率已逐年下降,但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流行区,并引起了爆发流行。乙脑在热带地区全年均可发生,本病集中发病少,呈高度散发性,家庭成员中很少有多人同时发病。[1-2]

发病机制

感染乙脑病毒的蚊虫叮咬人体后,病毒先在局部组织细胞和淋巴结、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内增殖,不断侵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发病与否,取决于病毒的数量,毒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绝大多数感染者不发病,呈隐性感染。当侵入病毒量多、毒力强、机体免疫功能又不足,则病毒继续繁殖,经血行散布全身。由于病毒有嗜神经性故能突破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尤在血脑屏障低下时或脑实质已有病毒者易诱发本病。[3] 病理生理

可引起脑实质广泛病变,以大脑皮质、脑干及基底核的病变最为明显;脑桥、小脑和延髓次之,脊髓病变最轻。其基本病变为:①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可见脑膜与脑实质小血管扩张、充血、出血及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套式细胞浸润;②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液化溶解后形成大小不等的筛状软化灶;③局部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小结。部分患者脑水肿严重,颅内压升高或进一步导致脑疝。

镜下主要表现为变质性炎,包括以下改变:

(1)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若在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周围有增生的少突胶质细围绕时,称神经细胞卫星现象;若小胶质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侵入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内,则称为噬神经细胞现象。

(2) 软化灶形成

神经组织发生局灶性坏死液化、形成质地疏松、染色较淡的筛网状病灶,称为筛状软化灶。

(3) 脑血管改变

血管扩张充血,管周间隙增宽,常伴有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状浸润。

(4)胶质细胞增生

增生的小胶质细胞若聚集成群而形成结节,称胶质细胞结节。肉眼见脑膜血管扩张充血,脑实质充血、水肿,严重者可见点状出血和粟粒大小的软化灶。

本病早期有高热,全身不适等症状,系由病毒血症所致。由于脑实质炎性损害和神经细胞广泛变性、坏死,

病人出现嗜睡、昏迷。当脑内运动神经细胞受损严重时,可出现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抽搐、痉挛等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表现。桥脑和延髓的运动神经细胞受损严重时,出现延髓性麻痹,病人吞咽困难,甚至发生呼吸、循环衰竭。由于脑实质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而发生脑水肿,颅内压升高,出现头痛、呕吐。严重的颅内压增高可引起脑疝(brain hernia)常见的有小脑扁桃体疝和海马沟回疝。小脑扁桃体疝时,由于延髓的呼吸和心血管中枢受挤压,可引起呼吸,循环衰竭,甚至死亡。由于脑膜有轻度的炎症反应,临床上也可出现脑膜刺激症状。[4-5]

临床表现 多发群体

人类普遍易感,成人多数呈隐性感染。发病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以3~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据不同报道,发病与隐性感染的比例为1:25-1000。近年来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广泛接种乙脑疫苗,故成人和老人发病相对增多,病死率也高。男性较女性多。约在病后一周可出现中和抗体,它有抗病能力,并可持续存在4年或更久,故二次发病者罕见。

疾病症状

潜伏期5~15天。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典型病例的病程可分4个阶段。

(一)初期

起病急,体温急剧上升至39~40℃,伴头痛、恶心和呕吐,部分病人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并有颈项轻度强直,病程1~3天。

(二)极期

体温持续上升,可达40℃以上。初期症状逐渐加重,意识明显障碍,由嗜睡、昏睡乃至昏迷,昏迷越深,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神志不清最早可发生在病程第1~2日,但多见于3~8日。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强直性瘫痪,少数也可软瘫。严重患者可因脑实质(尤其是脑干)病变、缺氧、脑水肿及颅内高压、脑疝、低血钠性脑病等病变而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潮式呼吸和下颌呼吸等,最后呼吸停止。体检可发现脑膜刺激征,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消失或瞳孔散大,腹壁及提睾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病理性锥体束征如巴氏征等可呈阳性。

(三)恢复期

极期过后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系统症状逐日好转。重症病人仍可留在神志迟钝、痴呆、失语、吞咽困难、颜面瘫痪、四肢强直性痉挛或扭转痉挛等,少数病人也可有软瘫。经过积极治疗大多数症状可在半年内恢复。

(四)后遗症期

少数重症病人半年后仍有精神神经症状,称为后遗症,主要有意识障碍,痴呆,失语,及肢体瘫痪,癫痫等。如予积极治疗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癫痫后遗症可持续终生。[6]

疾病危害

多数病人经治疗后痊愈。少数病例因脑组织病变较重而恢复较慢,有的不能恢复而留有痴呆,语言障碍,肢体瘫痪等后遗症。病变严重者,有时可因中枢性呼吸及/或循环衰竭、或并发小叶性肺炎而死亡。

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

蚊虫叮咬季节在乙脑流行地区居住或于发病前25天内曾到过乙脑流行地区,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症状和体征的病例。

(二)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同时实验室脑脊液检测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颅内压增高,脑脊液外观清亮,白细胞增高,多在(50~500)×106/L,早期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后期以单核细胞增高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三)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基础上,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结果符合下述任一项的病例:

1、1个月内未接种过乙脑疫苗者,血或脑脊液中抗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

2、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病毒IgG抗体或乙脑病毒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者,或急性期抗乙脑病毒IgM / IgG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者。

3、在组织、血液或其它体液中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或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到乙脑病毒抗原或特异性核酸。

4、脑脊液、脑组织及血清中分离出乙脑病毒。

(四)排除病例

脑脊液呈非病毒性脑炎表现、或血清学实验阴性、或能够证实为其它疾病的疑似病例应排除乙脑诊断。 辅助检查

(一)血象 白细胞总数常在1万~2万/mm3,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在流行后期的少数轻型患者中,血象可在正常范围内。

(二)脑脊液 呈无色透明,压力仅轻度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加,在50~500/mm3,个别可高达1000/mm3以上。病初2~3天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则单核细胞增多。糖正常或偏高,蛋白质常轻度增高,氯化物正常。病初1~3天内,脑脊液检查在少数病例可呈阴性。

(三)病毒分离及病毒基因检测 病程1周内死亡病例脑组织中可分离到乙脑病毒,也可用免疫荧光(IFT)在脑组织中找到病毒抗原。从脑脊液或血清中不易分离到病毒。近年来许多快速和敏感的实时PCR方法被尝试用于乙脑病毒感染的分子生物学诊断。

(五)血清学检查

⑴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出现较晚,一般只用于回顾性诊断和当年隐性感染者的调查。

⑵中和试验:特异性较高,但方法复杂,抗体可持续10多年,仅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⑶血凝抑制试验:抗体产生早,敏感性高、持续久,但特异性较差,有时出现假阳性。可用于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⑷特异性IgM抗体测定:特异性IgM抗体在感染后4天即可出现,2~3周内达高峰,血或脑脊液中特异性IgM抗体在3周内阳性率达70%~90%,可作早期诊断,与血凝抑制试验同时测定,符合率可达95%。

⑸特异性IgG抗体测定:恢复期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者有诊断价值。

⑹单克隆抗体反向血凝抑制试验:应用乙脑单克隆抗体致敏羊血球的反向被动血凝抑制试验,阳性率为83%,方法简便、快速,已有试剂盒商品供应,无需特殊设备。

什么是流行性乙型脑炎

(五)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广州健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据报道CT检查异常发生率占56%,呈现丘脑及基底神经节低密度影。基底神经节有时也可见出血。而MRI较CT更为敏感,几乎所有病例均有异常发现。病变部位(按发生频度顺序)包括丘脑、基底神经节、黑质、小脑、脑桥、大脑皮质及脊髓。在乙脑流行区域,临床符合脑炎诊断病例者,如MRI检查呈现双侧丘脑异常改变(通常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及FLAIR高信号),高度提示乙脑。

(六)脑电图检查

文献报道,乙脑患者脑电图大多数呈现弥漫性δ或θ慢波,占89%,癫痫样活动及α昏迷各占11%。不过乙脑患者出现α昏迷并不一定提示预后差。

鉴别诊断

(一)中毒性菌痢

与乙脑流行季节相同,多见于夏秋季,但起病比乙脑更急,多在发病一天内出现高热、抽搐、休克或昏迷等。乙脑除暴发型外,很少出现休克。可用1%~2%盐水灌肠,如有脓性或脓血便,即可确诊。

(二)化脓性脑膜炎

病情发展迅速,重症患者在发病1~2天内即进入昏迷,脑膜刺激征显著,皮肤常有瘀点。脑脊液混浊,中性粒细胞占90%以上,涂片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可达2万~3万/mm3,中性粒细胞多在90%以上。如为流脑则有季节性特点。早期不典型病例,不易与乙脑鉴别,需密切观察病情和复查脑脊液。

(三)结核性脑膜炎

无季节性,起病缓慢,病程长,有结核病史。脑脊液中糖与氯化物均降低,薄膜涂片或培养可找到结核杆菌。X光胸部摄片、眼底检查和结核菌素试验有助于诊断。

(四)其他

如脊髓灰质炎、腮腺炎脑炎和其他病毒性脑炎,中暑和恶性疟疾等,亦应与乙脑鉴别。

急救措施

(一)高热的处理 室温争取降至30℃以下。高温病人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使体温保持在38~39℃(肛温)之间。一般可肌注安乃近,成人0.5g,每4~6小时一次,幼儿可用安乃近肛塞,避免用过量的退热药,以免因大量出汗而引起虚脱。

(二)惊厥的处理 可使用镇静止痉剂,如地西泮、水合氯醛、苯妥英钠、苯巴比妥钠等,应对发生惊厥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①因脑水肿所致者,应以脱水药物治疗为主,可用20%甘露醇(1~1.5g/kg),在20~30分钟内静脉滴完,必要时4~6小时重复使用。同时可合用呋塞米等肾上腺皮质激素,以防止应用脱水剂后的反跳。②因呼吸道分泌物堵塞、换气困难致脑细胞缺氧者,则应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加压呼吸。③因高温所致者,应以降温为主。

(三)呼吸障碍和呼吸衰竭的处理 深昏迷病人喉部痰鸣音增多而影响呼吸时,可经口腔或鼻腔吸引分泌物、采用体位引流、雾化吸入等,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因脑水肿、脑疝而致呼吸衰竭者,可给予脱水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因惊厥发生的屏气,可按惊厥处理。如因假性延髓麻痹或延脑麻痹而自主呼吸停止者,应立即作气管切开或插管,使用加压人工呼吸器。如自主呼吸存在,但呼吸浅弱者,可使用呼吸兴奋剂如山梗菜碱、尼可刹米、利他林、回苏林等(可交替使用)。

(四)循环衰竭的处理 因脑水肿、脑疝等脑部病变而引起的循环衰竭,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脉压小,往往同时有中枢性呼吸衰竭,宜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如为心源性心力衰竭,则应加用强心药物,如西

地兰等。如因高热、昏迷、失水过多、造成血容量不足,致循环衰竭,则应以扩容为主。

疾病治疗

(一)抗病毒治疗

在疾病早期可试用广谱抗病毒药物(病毒唑或干扰素)治疗,但疗效尚缺乏循证医学支持。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他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抗炎、退热、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抑制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保护细胞溶酶体膜等作用,对重症和早期确诊的病人即可应用。待体温降至38℃以上,持续2天即可逐渐减量,一般不宜超过5~7天。过早停药症状可有反复,如使用时间过长,则易产生并发症。

(三)后遗症和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的重点在于智力、吞咽、语言和肢体功能等的锻炼,可采用理疗、体疗、中药、针灸、按摩、推拿等治疗,以促进恢复。

(四)其他 如抗乙脑病毒免疫血清或单克隆抗体,目前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疾病预后

病死率在10%左右,轻型和普通型患者大多恢复,暴发型和脑干型患者的病死率较高,多于极期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疾病预防 预防方法

乙脑的预防主要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即灭蚊防蚊和预防接种。

三带喙库蚊是一种野生蚊种,主要孳生于稻田和其它浅地面积水中。成蚊活动范围较广,在野外栖息,偏嗜畜血。因此,灭蚊时应根据三带喙库蚊的生态学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结合农业生产,可采取稻田养鱼或洒药等措施,重点控制稻田蚊虫孽生;在畜圈内喷洒杀虫剂等。

预防药物

蚊虫控制措施难以全面落实的情况下,疫苗接种成为控制乙脑流行最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应用的乙脑疫苗主要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种。

灭活疫苗主要是鼠脑纯化灭活疫苗和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鼠脑纯化灭活疫苗是从感染鼠脑培养制备的,由日本研制生产并得到国际广泛认可和使用的疫苗。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为我国生产,病毒经原代地鼠肾细胞培养制备的疫苗,1998年开始生产使用,随后在全国大面积使用。近年来,Vero细胞纯化灭活疫苗已在研究生产,这是新一代的乙脑灭活疫苗,有较好发展前景。

减毒活疫苗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乙脑SA14-14-2株,为目前唯一获得认可和推广使用的乙脑活疫苗,自1989年获得新药证书以来,该疫苗产量不断增多并在全国广泛使用达3亿多人份。该疫苗具有接种针次少,副反应小,免疫原性高、免疫效果好等优点而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并出口到韩国、尼泊尔和印度等国家。

疫苗注射的对象主要为流行区6个月以上10岁以下的儿童。在流行前1个月开始,首次皮下注射,(6~12个月每次0.25ml,1~6岁每次0.5ml,7~15岁每次1ml,16岁以上每次2ml)间隔7~10天复种1次,以后每年加强注射一次。预防接种后2~3周体内产生保护性抗体,一般能维持4~6个月。

饮食注意

注意饮食和营养,供应足够水份,高热、昏迷、惊厥患者易失水,故宜补足量液体,成人一般每日1500~2000ml,小儿每日50~80ml/kg,但输液不宜多,以防脑水肿,加重病情。对昏迷患者宜采用鼻饲。 疾病护理

1.按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高热者按高热护理常规,昏迷者按昏迷护理常规。

2.昆虫隔离,病室彻底灭蚊,须有防蚊设备。

3.保持病室内凉爽、通风、安静。

4.定时翻身、拍打胸背(自下而上,先胸后背),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炎。

5.注意病情变化,特别是精神、意识、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及瞳孔的改变,异常时及早通知医师处理。记录出入量。

6.行气管切开者按气管切开常规护理。

并发症

肺部感染最为常见,因患者神志不清,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导致支气管肺炎和肺不张。其次有背部褥疮、皮肤脓疖、口腔感染和败血症等。

专家观点

防蚊和灭蚊是控制本病流行的重要环节,特别是针对库蚊的措施。进行预防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的重要措施。接种对象为10岁以下的儿童和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的人员,但高危的成人也应考虑。

检查

流行性乙型脑炎应该做哪些检查?目前主要是通过广州健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供应的诊断试剂盒对于1.血象 白细胞总数增高,一般在(10~20)×109/L左右,个别可达40×109/L,这与大多数病毒感染不同,白细胞分类中可见中性粒细胞高达80%以上,并有核左移,2~5天后淋巴细胞可占优势,部分患者血象始终正常。2.血清学检查(1)特异性IgM抗体测定:①免疫荧光技术: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乙脑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率高,可达97%,有快速敏感的特点。②捕获法ELISA(MAC-ELISA):近年采用MAC-ELISA法检测乙脑特异性IgM具有较强的敏感性与特异性,阳性率为74.4%,其中在病程第4天出现阳性者为93%,可用于早期诊断。③ABC-ELISA:检测乙脑特异性IgM抗体敏感,阳性率高,可达到75.3%,用于早期诊断。

(2)血凝抑制试验:血凝抑制抗体于病程第5天出现,第2周达高峰,可维持1年以上,血凝抑制试验的阳性率可达81.1%,高于补体结合试验,但有时出现假阳性,是由于乙脑病毒的血凝素抗原与同属病毒如登革热及黄热病病毒等有弱的交叉反应,故双份血清效价呈4倍以上升高或单份效价达1∶80以上可作诊断依据,此法操作简便,可应用于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检查。(3)补体结合试验: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抗体出现时间较晚,病后2~3周才开始出现,5~6周达高峰。

广州健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徐华

2013/05/03


相关内容

  • 小学五年级(第九册)[卫生与保健]教案
  • <卫生与保健>第九册计划与教案 2014--2015学年上学期 五年级上学期卫生与保健教学计划 一. 指导思想: 以教研工作安排.我校工作计划为指导,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搞好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立足新教开拓思路,创新方法,全面实现 ...

  • 怎样预防流脑和乙脑电子书
  •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分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三部分.采用问答形式编写,共选择165题,介绍了流脑和乙脑的病因.传染源.传播方式.临床表现.预防和治疗等. 目录 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1.什么是传染病? 2.什么是传染过程? 3.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是否一定引起传染病? 4.传染病有 ...

  • 2015年山东省继续医学教育公共课程考试答案
  • 第( 1 )题 氟康唑治疗隐球菌病疗程不少于()  A 2-4周  B 4-6周  C 6-8周  第( 2 )题 D 8-10周 胆道系统感染病原菌最常见的是()  A 胆源性革兰阴性球菌  B 肠源性革兰阴性杆菌  C 胆源性革兰阳性球菌  第( 3 )题 D 肠源性厌氧菌 流行 ...

  • 详解儿童疫苗接种时间
  • 2014-11-06 医学之声 作者:张乐 来源:医学界 儿科频道在11月2日曾经发过"解析儿童安全接种疫苗"这篇文章,今天在后台就收到来自公共卫生事业的一名工作人员的提醒:"解析儿童安全接种疫苗"这一篇文章里有些知识已经更新了,计划内疫苗是在2008年以前的 ...

  • 感染科试题及答案
  • 感染科试题 姓名: 专业: 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0.5分,共25分) 1.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在机体的某些部位,机体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部化,但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疾病.此种表现是: A.机会性感染 B.潜伏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2. 传染病检 ...

  • 传染病学试题
  • 1.传染病检疫期限的确定是依据该病的是: A.隔离期 B.传染期 C.最长潜伏期 D.最短潜伏期 E.平均潜伏期 2.HBeAg是HBV活动性复制和有传染性的重要标记,是因为: A.HBeAg是HBV的核心成分 B.它与DNAp和HBVDNA密切相关 C.仅见于HBsAg时阳性血清中 D.在血清中持 ...

  • 急性病毒性脑炎综合征
  • 急性病毒性脑炎综合征 『 摘 要 』: 急性病毒性脑炎是由于病毒直接侵及脑实质所致,临床表现是由于病毒侵犯脑神经细胞损害和炎性改变所致.临床上有时和感染后脑炎很难鉴别.造成脑炎的常见病毒包括肢节动物媒介病毒.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病毒性脑炎无特效治疗,唯一例外是应用DNA抑制剂治疗疱疹病毒感染. ...

  •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LEMOLOGY)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 课程总学时32(理论总学时32/实践总学0时) 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 学分 课程性质 适用专业临床.临床专升本.影像.法医.麻醉专业. 教 学 内 容 与 学 时 安 排 表(小四黑体) 传染病学是研究各种传染病 ...

  • 第二章病毒性疾病
  • [篇名] 第十二篇传染病学[篇名]第十二篇 传染病学[章名]第二章 病毒性疾病 [节名]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题型]A1 1 A. 乙型肝炎 B. 疟疾 C. 巨细胞病毒感染 D. 甲型肝炎 E. 丙型肝炎 [难易度]中 [解析] [来源]复旦华山 [篇名] 第十二篇传染病学 [章名]第二章 病毒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