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礼记乐记主要思想与叔本华音乐思想之差异

通识研究集刊 第 十一 期

2007年 06 月 页141~154

开 南 大 学 通识教育中心

论《礼记˙乐记》主要思想与叔本华音乐思想之差异

黄淑基*

摘要

本文中以《礼记˙乐记》及叔本华的音乐思想做此探论方式的基本比较论域,在此论域范围之中可做一较精细及正确音乐思想上异同之探讨。文中不采分论式的讨论方法,以避免在学术范畴的界定及研究对象的定位上产生混杂的现象。此外,在此二学说的立论基础上,先加以说明,了解了其背景构成要素的不同,才能更深入的对此二学说加以分析、讨论。

关键词:《礼记˙乐记》、叔本华、音乐美学、哲学思想

* 南华大学世界中国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2 通识研究集刊 第十一期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in Thought of ”the Book

of Rites and the Book of Music”and Arthur

Schopenhauer’s Thought of the Music.

Huang-Sue Chi

Abstract

This text to compare the main thought of ”the Book of Rites and the Book of Music”and Arthur Schopenhauer’s thought of the music. This text introduc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these two theories first, form difference of key element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Later discussed these two theories more thoroughly.

Keywords:”the Book of Rites and the Book of Music”, Arthur Schopenhauer, Music Aesthetic, thought of philosophy

论《礼记˙乐记》主要思想与叔本华音乐思想之差异 3

论《礼记˙乐记》主要思想与叔本华音乐思想之差异

黄淑基

前言:音乐理论认知思想背景之差异

在世界文明史上,西方古希腊的文明传统与东方中国的文化传统,称得上是文明中的主流文化1。古希腊文化虽历经多次的战争、分裂,现在的希腊已不复当年的统治英姿,不过它的文明深深影响着今日的西方世界,不论在宗教、艺术、社会性发展的种种层面,今日的西方世界处处可以见到希腊文明的残存力量。而东方的中国,在其久远的国家历史中亦历经了无数次的战役、灾乱、外族的入侵及西方后来强势文化的侵袭。在今日的世界舞台上,中国仍然有着东方强国的尊严气势存在。

这样的二种中、西强势文化,在这几千年来的文明演变史中,在久远的年代之前,即各自发展出其不同于一般的一套文化传统。不仅带领各自本族的进化与提升,亦对其临近民族及辖管范围内的领土人民产生根本影响的重要力量。在其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民族特性,及不同语言等种种差异因素导引下;中、西双方发展出不同于彼此文化的历史思维:包括民族性格、政治方式、传统的承续及艺术的发展等。

本文针对艺术中最精粹的部份──「音乐」来假一论理的归属点。由音乐所扩散出而涵盖的各个层面阶级,包括认知基础、社会功能、政治形式、民族思维方式及文字、数字等,做一全面性的思想背景差异的探讨,最后归论于中、西音乐思想异同的探究。透过由音乐层面理论之拓展,亦可了解中、西在思想理论基本中的不同。

笔者以《礼记˙乐记》与叔本华的音乐思想做此探论方式的基本比较论域,在此论域范围之中可做一较精细及正确之音乐思想上异同之探讨。文中不采分论 1 依雅斯贝尔斯言:人类历史在公元前十世纪至前五世纪左右形成所谓「轴心时代」,史上几大文明古国在其时皆步入同一个高峰期。

4 通识研究集刊 第十一期

式的讨论方法,以避免在学术范畴的界定及研究对象定位上产生混杂的现象。此外,在此二学说的立论基础上,先分别加以说明,了解其背景构成要素的不同,才能更深入的对此二学说加以了解、讨论。

中国古代社会由三皇、五帝以至夏、商、周及其后的各个朝代,社会的中心主要思想皆是以君主之治,天人合一的阶层统治思想为主。而这种阶级中央统治的思想理念,影响着中国学术界的思想发展内涵,包括儒家思想在内2。

儒家思想虽是中国历代以来的学术思想主流,但是其内涵上有着明显的阶级不平等的王者中心概念。在此思维传承下《礼记˙乐记》的议论立场也是从此一中心思想为出发点。全篇文章所描述的观点,大部分皆借着对音乐的讨论,从人民对音乐有所感发而出的观点,实际上是做为政治的反映现象及王者之治的推广,在学术上的地位及价值可能不及其在政治推广与教化人民的社会功能。

而在西方思潮中,十八世纪的思想家叔本华3,正值西方民主思想萌芽的启蒙阶段,对于政治的看法不如往昔的学者那般封建与传统,对于自由的政治制度,有着相当程度的响往。且叔本华走遍将近全欧洲以游览猎取许多在书本上所得不到的知识与观念。

当时西方的学术发展已呈现近代学术的基础模型,其学术的发展呈现一完整有而系统的脉络,学者在社会上也有着其地位的重要性。叔本华的学说思想不只是影响着当时人民的心灵思绪,在实质的学术论理上,更有着其学者论述的重要功用。因此可看出;《礼记˙乐记》与叔本华的思想,在其背景架构上的差异立场;有了此一初步了解,将有助于对以下所进行的讨论作更深一步的解析。

一、此二种音乐思想学说在乐本之论上的认知差异 2 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有云:「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孔子明确且坚定的认为唯有稳固一个能使诸侯同尊的天子,才能维持礼乐与尊卑的封建秩序,进一步能安定人民百姓的生活,则百姓就不会有所怨言。

3 叔本华(1788-1860)德国思想家,认为人类思想层面分为意志与表象二部份,而音乐是意思的本身,是人类内在的「自己」。

论《礼记˙乐记》主要思想与叔本华音乐思想之差异 5

儒家的音乐学说一向秉承着人本的概念基础,几个重要的概念也多由此而来。对于音乐的起源,乐本之说,在《礼记˙乐记》中的主要观念是「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4强调音乐之本源来自于人的内心深处,而人心受到外物的影响、波动,因着外在的因素而形成了「声」,而声相互呼应而产生变化,而将这些变化列成一定的格调则形成「音」,而此照声歌之音而配合以乐器及跳舞时用的功具,则就是所谓的「乐」了。也就是说,「心」是一切音乐起始的本源,而由心生出后,受外物之引介则又列分为「声、音、乐」三个阶段5。

叔本华对于音乐本源之论述准则原则上大致与《礼记˙乐记》相同;叔本华很清楚的对音乐之源起下了一个定论:「音乐就和世界自己一样,的确和那许多的理念一样,是整个意志直接的具体化、翻版;音乐乃是一原型的翻版,这种原型已无法被直接的表示」6。很明显的我们可以看出;叔本华认为音乐是意志的直接表象具体,而“意志”是人类内在的中心本质,是牵扯到我们自己内在最深的「有」,音乐的源起仍是人本意志的具像产物,音乐决不是表达现象,而是表达每一个现象的内在本性。

基本上这二种学说对于音乐的「自律性」8一说都持肯定的态度;所不同的,《礼记˙乐记》中除了对音乐自律性的理论赞同外,另有「他律性」9的音乐说 4

57 出于《礼记˙乐记》之〈乐本〉篇。 原文见《礼记˙乐记》之〈乐本〉:「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6 见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远流出版社,334页。

7 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一书乃叔本华哲学思想的总体呈现。叔氏将世界划分为表象与意志两大部分。他认为表象世界乃由充足根据律构造和支配,不存在自由;而意志是一种盲目冲动的力量,也不可能存在自由。而且叔氏认为,模仿理念的艺术及其所表现的美不是最高的,最高的艺术──音乐,则是意志的直接表现。它可以引导人超越意志的欲求而达到对意志的纯粹认知。

8 所谓自律性的音乐美学即指制约音乐的法则与规律不是来自音乐之外,而是在音乐自身之中。音乐的本质只能从音乐结构本身去理解与把喔。因为的内容不是外来的,不独立于音乐之外,既非情感,也不是某种语言、映象、譬喻、象征或符号。它的内容只能是音乐自身。其中具代表性的理论家为汉斯利克(Eduard Hanslick, 1825-1904)为奥地利著名的音乐评论家。(摘自俞人豪《音乐学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9 制约音乐的法则与规律是来自音乐之外,音乐乃是由某种外在规律所决定的。因此,音乐是他律的。如浪漫派作曲家李斯特(List)曾言: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不凭借比喻的外壳,也不依靠情结与思想媒介。

6 通识研究集刊 第十一期

法存在其中。认为音乐的情感变化是受到外物之影响而产生的,来自音乐本身之外的他律力量是有一定效用的。此与叔本华自律的音乐学说在理论上是稍有不同的。

二、此二音乐思想在社会教化功能上的差异

音乐在中、西两方不同的文化思想背景及传统礼教之下,所扮演的角色和社会性方面的功能价值评估也不尽相同。

中国自古代先王之制乐,为的就是匡正民心,导正民情,「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10又有「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之说11。王者有功于世,才始作乐,而社会安定,才始礼教。

《礼记˙乐记》的主要思想中,“乐”与“礼”是相互关切而密不可分的。从周代时期起,“礼”与“乐”便是士太夫、贵族传统教养中不可或缺的教育项目。《礼记˙乐记》中认为「乐」是调理人的内心精神层面的;「礼」则是调理外在形貌规矩的12。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精神平畅而饱满,外在形貌恭顺而有礼,则不只个人的修养、人格可以得到完整的发展,外人亦从其容貌风度的高贵而不敢轻视慢敬的念头。然此「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的说法都有着文句上的矛盾性存在。乐果真只动于“内”吗?外放的音波震动不亦是乐成之主要因素?

而外界事物对于乐之情感性影响说,在《礼记˙乐记》中亦有明确的思想脉络可寻。而充动于外,更是较不合理之说。只注重外貌之形象,态度合乎礼,而此礼不是出乎内心而反应于征外,则此礼并非仁者之礼,而是仅有空泛形貌的外在之礼,此非先王制礼之本意。故《礼记˙乐记》中之述作文句是笔意之差或 10

11 见《礼记˙乐记》之〈乐本〉篇。 见《礼记˙乐记》之〈乐礼〉篇。

12 见《礼记˙乐记》之〈乐化〉篇:「乐也者,动于内 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

论《礼记˙乐记》主要思想与叔本华音乐思想之差异 7

根本思想之误,有待学者进一步析论之。

在西方,音乐在古希腊与体育并重为教育的根本。相形之下,社会教化性的趋向上较没有中国这般明显。西方的音乐除了宗教音乐在其宗教的领域范畴中扮演净化心灵。导人以情的神圣教化功能之外13;传统的西方音乐,从海登、莫扎特、贝多芬„等大师以来,音乐在宫廷的交际场合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西方的传统音乐多由宫廷内产生,或以音乐会的形式,或是舞会的舞蹈配乐14;社会性的音乐流传则多所以娱乐、鼓舞人民愉悦之情的作用为主。对于「音乐本身」的纯粹艺术功能肯定远超乎于附加以政治、教化的世俗走向。

也因此一观念的不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政治、社会环境已大不同前的新世纪,西方音乐因其艺术内涵本质的受到重视,不去强求社会教化功能上的利弊;较之注重社会性功能而忽略艺术性本质的中国音乐,产生着更大的影响力,并且使世人较易接受其艺术理念的洗礼。

三、此二音乐思想分别与政治之相关性

在前一段论述笔者提及,中国的传统音乐思想偏向于教化功能的社会效应,而西方则着重其音乐本身的纯粹艺术价值。此一对音乐价值观的差异产生,与政治、主政者的文化定位有十分重要的相关性。

在《礼记˙乐记》中,几乎所有理论的基础都是建立在王者立场的观念之上。反应民心之言论文字,其实都是在论证政治的种种现象。而且《礼记˙乐记》因袭荀子性恶说的思想理论,将乐视为与刑、法同样以规制人民的律法一样,重视其规范性的要求作用,而忽略乐在其艺术、精神层面的意义与内涵15。

王者之为乐为的是歌功颂德,赞扬先王的德政,发扬自己的治世;为的是 13 毕达哥拉斯学派(Pythagorean)相信音乐对人具有一种神秘的「净化」(Katharsis)作用,能够对人的身体和心灵产生作用。

14 如史特劳斯父子三人之圆舞曲作品,大多为舞会之配乐作品。

15 《礼记˙乐记》之〈乐本〉篇中曰:「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8 通识研究集刊 第十一期

犒赏诸侯,政教昌隆,物产富足,精神物质的建设皆已成功,然后始赏以乐16。因此认为治下人民劳苦则参加乐舞之者少矣;治下人民安闲的,则参与乐舞的人则多矣17。这是王权之治的思考模式,可知中国古代的音乐思想受儒家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皇族阶级政治观念非常深刻的影响。

反观西方音乐与政治的关系;西方的音乐中不论是宗教音乐或是传统音乐,也都与王室贵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和中国政、乐契合的密度性是有所不同的。

西方虽亦行君主之治,但是其统治者对音乐功能性的要求,远不及中国的严谨与重要性。西方的音乐在宫廷中多所扮演娱乐、舞蹈性或纯音乐的欣赏演出;与中国宫廷雅乐重仪式、祭礼之神圣性是不尽相同的。

西方的音乐思想受政治拘束的程度远不及中国;因此西方的音乐理论学说得以兴盛的发展,各类音乐思想一波接一波的发生,每个时期都各有其风格、曲式及独特的理论逻辑,并未出现思想断层的黑暗时期。而中国自魏晋嵇康到明末朱载堉以来;真切的说,并没有再出现过具影响力的音乐思想家。此一现象是否与为政者对音乐艺术过度的功能取向,而导致的不良发展有所关连?这是值得我们再深思的。

1618 〈乐施〉篇中曰:「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 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孰,然后赏之以乐。」

17 〈乐礼〉篇中曰:「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辩者其礼具。」 18 早期由葛丽果圣歌开始,其名称原自拉丁文”Cantus Gregorianus”,英文译作”Gregorian chant”。以教宗葛丽果一世(Gregorianus Magnus,任期590-604)而得名。是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宗教音乐,为忠实表达经文的歌曲形式,纯粹是为宗教礼仪而创作。其主要特征为单旋律,无伴奏,且一率以拉丁文演唱。Renaissance,指的是古希腊、罗马文明在中世纪结束之后的一种「再生」,意味人们从封建社会与教会制度中获得重生。在十六世纪中叶,由意大利画家瓦萨利(Giorgio Vasari, 1511-1574)所提出,进而成为当时新时代文化的象征意义。Barogue,字源来自葡萄牙文”barroco”,意为畸型、不够完美的珍珠或宝石。1855年,瑞士艺术史学者布尔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 1818-1897),首先将「巴洛克」作为一个时期的概念(约自1600年前后,至1750年左右);1920年左右,德国音乐学家萨克斯(Curt Sachs, 1881-1959)引用艺术史的此一说法,也将巴洛克引为音乐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进程。The classical Era,约自1750-1820左右。随着知识的广被与运用,理智的力量为人们所接受,而「理性」成为这个世纪的中心统合点。The Romentic Era,简单地说,实时十八世纪里性质代的一种突破。反对规则与形式的束缚,强调个人情绪的感受与丰富的想象力。

论《礼记˙乐记》主要思想与叔本华音乐思想之差异 9

四、此二思想中音乐型式与思维情感进行方式的相互关连性

关于音乐型式与思维情感进行方式的相互关连这一方面,在《礼记˙乐记》中的讨论非常有限。它所着重的只在于音乐的情感型式受外在物质影响而产生对人内在情感的不同感应。所谈论的是属于较为空泛的、整体的音乐对人的情感思维所产生的影响力量。从中可看出;整篇《礼记˙乐记》的写作思想重点放在于实际物象与人民的反应,而针对礼、乐的作用,物面的倾向十分明显。对于纯粹艺术理论的思想启发,及创造性的词语系统建立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发表与贡献。

叔本华在音乐型式与思维情感进行之相关性的研究则下了相当功夫,有自我一套语法系统的建立。叔本华基本认为音乐之情感表达是由人的心内而起的,是属于自律性音乐发生说的支持者。叔本华对于整体音乐全面性的型式反应效果倒没做太明确的指示,不过其对音乐中落实的形式与人类思维方式的模拟上,有相当的论述。

叔本华就根音、泛音、音程、律法、和声、大调、小调等各种音乐的型式,都将之深入思考过滤,分析与人类的思维情感上有何相关性?而在此思考的过程中,个别性的语言差异就会产生;同样的音乐型式也许叔本华的解释如此,但其它的思想家则未必如此。在思想落实的刺激下,各家之言便多产生。

而此种重思考性的诠释习惯,或可言乃从哲学的逻辑理论上推衍而来。西方的音乐思想家(或称其为美学思想家),多是经过哲学逻辑观念训练的思想家,其将音乐的思想以学术系统的方式加以思考、讨论,且思想家本身多在学术界有其一定的地位、份量。从早期希腊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诗学》19开始,对于艺术哲学的思维讨论,在西方思想学术界的发展中是不曾缺席的。直到鲍姆嘉通直接提出「美学」此一重要艺术哲学思维基础学科的成立;更在西方引出热烈相关于此学科的回响与讨论。20 19 Aristotles(公元前384-公元前322),亚氏乃百科全书式全才的研究学者,在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物理学、美学、政治学等各方面都有相当大的贡献。《诗学》乃亚氏总和当时古希腊丰富而辉煌的文艺思维所写成的作品。 20 Alexander Gottliel Baumgarten(1714-1762),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美学家。1735年在《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提出建立「美学」的构思;1750年,正式将「Aesthetics」命名为「美学」,开立了一门新学科的创建。「Aesthetics」一词源自希腊文,其本意为「感觉学」。褒是界定此学门学科的定义为:「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鲍氏认为,要使感性认识达至完善的境界有三个因素:思想内容的和谐、次序和安排的一致,以及表达的完美。

10 通识研究集刊 第十一期

尔后,西方思想家与艺术界的学家们,依序艺术哲学的脉络,发挥而创作出许多经典并且值得研究与讨论的文本;例如:康德之《判断力批判》21、黑格尔之《美学》22、谢林的《艺术哲学》23、叔本华之《意志与表象的世界》24、丹纳的《艺术哲学》25、尼采之美学理论的相关著作26、海德格之《诗˙语言˙思》27、阿多诺《美学理论》28、克洛齐之《美学原理》29、科林伍德《艺术哲学》30;及至当代美国学者如桑塔耶那31、阿恩海姆32、苏珊˙朗格33。及解构主义的大师如:德希达34、李欧塔35、罗兰˙巴特36等;这些作者及他们的著作,形成了西方艺术哲学思维领域中强而有利的后盾。也使得西方的艺术界,充满了许多新生的 21

22 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者。《判断力批判》完成于1790年,是康德最主要的美学著作。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德国18、19世纪之交的伟大哲学家。《美学》一书又名《美学讲演录》,是黑格尔哲学与美学思维趋向成熟时期的作品。黑氏在其书之序论中曾言:美学,就是艺术哲学,或者说,美的艺术的哲学。并提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说法。

23 F.W.J.V. Schelling(1775-1854),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之一。1802年出版之《艺术哲学》认为主体与客体、存在与意识的统一皆在「绝对同一」之中。

24 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一书乃叔本华哲学思想的总体呈现。叔氏将世界划分为表象与意志两大部份。他认为表象世界乃由充足根据律构造和支配,不存在自由;而意志是一种盲目冲动的力量,也不可能存在自由。而且叔氏认为:模仿理念的艺术及其所表现的美不是最高的,最高的艺术──音乐;则是意志的直接表现。它可以引导人超越意志的欲求而达到对意志的纯粹认知。

25 Hippolyte Adolphe Taine(1828-1893),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艺理论家与自然主义文学的倡导者。《艺术哲学》一书乃丹纳上课时之讲义编印而成,在1865-1869年间陆续出版印行。丹纳此书对自然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并且开辟了以自然科学方法研究艺术的新方向。

26 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德国近代的知名哲学家。《悲剧的诞生》是尼采早期的作品,尼采在文中以探讨古希腊悲剧的起源为线索,阐述了以苏格拉底为转折点之古希腊文明前后期之间的差异。并指出人具有太阳精神与酒神精神此两种基本对立的冲动;而两者的统一则产生了古希腊的悲剧艺术。

27 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德国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哲学家。《诗.语言.思》乃由后人学者自海德格后期之作品中选出相关艺术、诗歌、语言、思想等方面的七篇著作,翻译成英文在1971年出版。将艺术提升至与存在、真理、历史、生存、语言的本质相对的深度,是海氏晚期的主要思维路线。

28 Theodre Wisengrund Adorno(1930-1969),为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领袖人物之一,也是该学派中最重视艺术理论与实践的。《美学理论》该书主要为讨论古典美学理论中利与弊的差异,并揭示现代艺术所扮演之社会功能的角色与艺术的真理内容。

29 Benedetto Croce(1866-1952),意大利哲学家、美学家。克洛齐首倡表现说,将以黑格尔之理念为中心思想的理性主义美学观,转化为以直觉为中心的非理性主义美学。

30 Robin George Collingwood(1889-1943),英国哲学家。为表现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认为艺术家的情感表现是一种创造性的想象活动,而「艺术」的呈现,就是艺术家之情感的表现。

31 George Santayana(1863-1952),美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与美学家。1896年完成其主要的艺术思想作品《美感》一书。桑氏为美国自然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认为美的艺术虽然是审美经验的纯粹表现,但在人类生活中之一切住所、朋友、商业活动的产品中,亦皆具有美感效应问题的存在。

32 Rudolf Arnheim(1904~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美学家,为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的主要推动者。阿恩海姆主要以视觉艺术为其研究对象,相当重视艺术与美学现象之间的关系,属心理学美学的研究范畴。其重要著作有《格式塔心理学对表现性的解释》(1949),《艺术与视知觉》(1954),《走向艺术心理学》(1966)等。

33 Susanne K. Langer(1895-1982),美国当代符号论美学的主要代表者之一。1953年之《情感与形式》为其主要代表作品之一。

34 Jacques Derrida(1930~) ,当代法国著名解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在1966年发表了其最重要的演讲《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被认为乃解构主义的重要奠基之作。德希达全力推动反传统的解构主义理论,而其主要之意图述求是在于探索传统文化的原始基础。

35 Jean-Francois Lyotard(1924-1998),法国当代思想家,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要倡导者之一。李欧塔将「后现代」界定为「不相信宏大叙事」,以此来凸显叙事与知识的关系,从而对自启蒙时代以来的现代理性主义传统展开深刻的反思。 36 Roland Barthes(1915-1980),法国当代思想家、文学理论批评家、作家。其主要代表作品有《写作的零度》(1953)、《符号学原理》(1964)、《时装系统》(1967)、《恋人絮语》(1977)等。

论《礼记˙乐记》主要思想与叔本华音乐思想之差异 11

创作力。艺术作品的日新月异、思想潮流的汰换更新,造就西方艺术文化在今日世界艺坛引领风骚的地位。

但相较之下,中国本身对于哲学思家的评价一直都是远远落后于技术性学科的。在思想认知的学术建立基础上本末倒置,反而认为思想性的学说是不切实际。此种物质性的取向,导致中国近代缺乏具体架构性的思想学说建立。十八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化思想几全是西方文化的势力范围,再无任何发自中国本身思想家集民心信仰、忠服,且引为广泛讨论研究的学说主义产生,更惶论有关音乐思想的学说、主义之建立了。

五、此二音乐思想中文字使用认知上的差异

「诗」不论在中国或西方的音乐世界中都有其独特的地位与影响性。 中国古代诗人在音乐的创作上有着相当的重要性。「文字」在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我们可从现今留存下来的文献数据看出,其在于中国音乐的内容性上有着相当的特殊作用37。中国的乐谱留传下来的并不多,但是中国古代的记谱方式与西方记谱系统有相当程度上的差异。

在中国古代并没有西方的线谱系统发展经验。西方约在公元6世纪开始有单线谱的出现,而后二线谱、四线谱,到十六世纪末有近代五线谱的出现。而纽姆谱的使用从公元10世纪葛丽果圣歌开始,记谱型式的完整性几己确立。在西方,记谱法有完整的系统整理与学术传统,至今记谱学也成为一门独立而完整的研究学科。而西方对于文字谱的运用因其为拼音系统的文字体系,所使用的是「字母」的记谱方式,此与中国的文字谱是完全不相同。

中国的文字系统与西方拼音文字完全不同;中国古谱也多以文字谱的记载方式予以流传;如工尺谱及古琴谱。中国古谱多以文字的记载来表达音乐的记录甚或演奏的方式包括指法在内。此种文字在记谱法上的一大特色是西方音乐传统 37 〈乐象〉篇中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此三位一体的音乐表现特征是相当特别的。

12 通识研究集刊 第十一期

中所没有的。

文字做为「乐」的外在表象具体形式的表现方法在中国自古始然。中国诗人,不论作诗吟乐,在音乐形式进行的同时必伴有诗词的歌赋。现今留传下来的曲牌、词牌,或许有关纯粹音乐的部份早已佚失,不复存在,但是文字的诗词部分则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叔本华对于文字与音乐之间互存关系的看法则不然。在他的理论中,音乐是意志的「本身」,只表达意志自己,音乐并不表达任何一个特殊情绪的欢乐、痛苦、忧愁、或恐惧,而是这些情绪的本身 ──「自己」。在某个限度之内是抽象的;它们的基本性质用不着任何的补充,也用不着任何推动的动机。因此;文字再怎么样都不应使自己成为主要表述的内容,而使音乐只成为一种表达歌曲的中介媒物。因此,音乐如果与语文关系过于密切,则是费力的去讲述一种不属于「自己」的语言。此与《礼记˙乐记》中肯定文字表达音乐内容的想法是有所出入的。

六、结论:二者在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

中国古代是一个古老而封建的社会。几千年来儒家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的文化传统发展。「传统」的沉重包伏压制着历代的中国学者,令人不禁深思儒家文化几千年来的传承与推广,是否真正是完全有益于中国的思想发展?

封建的实行,加上王者的权力强势,除了主流的思想论述之外,非主流的思想家即使再有见地、理论根基再深厚,都难真有出头之日。数千年来的中国音乐思想界,儒家的音乐思想在各朝代轮流出现,换汤不换药,缺乏新的理论提出而未能受到重视。儒家的思想传统框架已将中国人的思路固定而缺乏弹性。

《礼记˙乐记》是儒家音乐思想中重要的一篇论述,其后的音乐思想多由该篇文本加以改变、修饰而成,影响之巨自不在话下。但在其几乎是唯一,而毫无其它选择的情况之下,其在文化发展上的历史地位则很难下定论。

论《礼记˙乐记》主要思想与叔本华音乐思想之差异 13

西方的文化发展在文艺复兴之后,人本主义兴起,紧跟着各个时期的思想家接续出现,学说的建立令人应接不暇;一个主义的盛行则定有另一主义近一步阐述或对其提出批判与再造。思想发展具多元化与包容性,让人民有自由选择的机会,且各个学说都有其支持者来加以发扬。

叔本华的音乐思想在18世纪当时虽非如黑格尔一般受时人推崇为主流性的学术抵柱,但仍有相当的空间让他的学说生存下来,也流传广远,甚至影响了19世纪堪称最伟大的思想家──尼采的诞生。而尼采虽早期受叔本华的影响甚巨,但后期他仍精益求精,开始对叔本华提出批判与评论,由一信仰者提升至新理论的创作者──这正是中国人所最缺乏的精神。如此,则叔本华的音乐思想在西方文化发展的环节中,可确认其扮演承接与启发的重要地位。

经过本文浅显的探论,中西的音乐思想异同也正意味着中西思想学术态度、及传统精神的差异特质。吾人本应取西方之精华处,去除自我的偏执与缺点,以成就21世纪新中国音乐思想本源的启发与再造!

14 通识研究集刊 第十一期

参考书目

1. 王梦鸥注译 《礼记今注今译》 台北,台湾商务

2. 林品石注译 《吕氏春秋今注今译》 台北,台湾商务

3. 李渔叔注译 《墨子今注今译》 台北,台湾商务 1984

4. 王忠林注译 《后译劳子读本》 台北,三民书局 1980

5. 马持盈注 《史记今注》 台北,商务 1983

6. 《中国古代乐论选辑》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 1961

7. 《中国美学史资料编选》 台北,光美书局 1984

8. 林安弘着 《儒家礼乐之道德思想》 台北,文津 1988

9. 张蕙慧着 《中国古代乐教思想论集》 台北,文津 1991

10. 杨荫浏着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台北,丹青 1986

11. 李泽原、刘纲纪 《中国美学史》 北京,社科出版堂 1984

12. 敏泽着 《中国美学思想史》 山原,齐鲁出版社 1989

13. 李泽厚名举主编 《美学百科全书》 营京,社科文献出版社 1990

通识研究集刊 第 十一 期

2007年 06 月 页141~154

开 南 大 学 通识教育中心

论《礼记˙乐记》主要思想与叔本华音乐思想之差异

黄淑基*

摘要

本文中以《礼记˙乐记》及叔本华的音乐思想做此探论方式的基本比较论域,在此论域范围之中可做一较精细及正确音乐思想上异同之探讨。文中不采分论式的讨论方法,以避免在学术范畴的界定及研究对象的定位上产生混杂的现象。此外,在此二学说的立论基础上,先加以说明,了解了其背景构成要素的不同,才能更深入的对此二学说加以分析、讨论。

关键词:《礼记˙乐记》、叔本华、音乐美学、哲学思想

* 南华大学世界中国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2 通识研究集刊 第十一期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in Thought of ”the Book

of Rites and the Book of Music”and Arthur

Schopenhauer’s Thought of the Music.

Huang-Sue Chi

Abstract

This text to compare the main thought of ”the Book of Rites and the Book of Music”and Arthur Schopenhauer’s thought of the music. This text introduc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these two theories first, form difference of key element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Later discussed these two theories more thoroughly.

Keywords:”the Book of Rites and the Book of Music”, Arthur Schopenhauer, Music Aesthetic, thought of philosophy

论《礼记˙乐记》主要思想与叔本华音乐思想之差异 3

论《礼记˙乐记》主要思想与叔本华音乐思想之差异

黄淑基

前言:音乐理论认知思想背景之差异

在世界文明史上,西方古希腊的文明传统与东方中国的文化传统,称得上是文明中的主流文化1。古希腊文化虽历经多次的战争、分裂,现在的希腊已不复当年的统治英姿,不过它的文明深深影响着今日的西方世界,不论在宗教、艺术、社会性发展的种种层面,今日的西方世界处处可以见到希腊文明的残存力量。而东方的中国,在其久远的国家历史中亦历经了无数次的战役、灾乱、外族的入侵及西方后来强势文化的侵袭。在今日的世界舞台上,中国仍然有着东方强国的尊严气势存在。

这样的二种中、西强势文化,在这几千年来的文明演变史中,在久远的年代之前,即各自发展出其不同于一般的一套文化传统。不仅带领各自本族的进化与提升,亦对其临近民族及辖管范围内的领土人民产生根本影响的重要力量。在其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民族特性,及不同语言等种种差异因素导引下;中、西双方发展出不同于彼此文化的历史思维:包括民族性格、政治方式、传统的承续及艺术的发展等。

本文针对艺术中最精粹的部份──「音乐」来假一论理的归属点。由音乐所扩散出而涵盖的各个层面阶级,包括认知基础、社会功能、政治形式、民族思维方式及文字、数字等,做一全面性的思想背景差异的探讨,最后归论于中、西音乐思想异同的探究。透过由音乐层面理论之拓展,亦可了解中、西在思想理论基本中的不同。

笔者以《礼记˙乐记》与叔本华的音乐思想做此探论方式的基本比较论域,在此论域范围之中可做一较精细及正确之音乐思想上异同之探讨。文中不采分论 1 依雅斯贝尔斯言:人类历史在公元前十世纪至前五世纪左右形成所谓「轴心时代」,史上几大文明古国在其时皆步入同一个高峰期。

4 通识研究集刊 第十一期

式的讨论方法,以避免在学术范畴的界定及研究对象定位上产生混杂的现象。此外,在此二学说的立论基础上,先分别加以说明,了解其背景构成要素的不同,才能更深入的对此二学说加以了解、讨论。

中国古代社会由三皇、五帝以至夏、商、周及其后的各个朝代,社会的中心主要思想皆是以君主之治,天人合一的阶层统治思想为主。而这种阶级中央统治的思想理念,影响着中国学术界的思想发展内涵,包括儒家思想在内2。

儒家思想虽是中国历代以来的学术思想主流,但是其内涵上有着明显的阶级不平等的王者中心概念。在此思维传承下《礼记˙乐记》的议论立场也是从此一中心思想为出发点。全篇文章所描述的观点,大部分皆借着对音乐的讨论,从人民对音乐有所感发而出的观点,实际上是做为政治的反映现象及王者之治的推广,在学术上的地位及价值可能不及其在政治推广与教化人民的社会功能。

而在西方思潮中,十八世纪的思想家叔本华3,正值西方民主思想萌芽的启蒙阶段,对于政治的看法不如往昔的学者那般封建与传统,对于自由的政治制度,有着相当程度的响往。且叔本华走遍将近全欧洲以游览猎取许多在书本上所得不到的知识与观念。

当时西方的学术发展已呈现近代学术的基础模型,其学术的发展呈现一完整有而系统的脉络,学者在社会上也有着其地位的重要性。叔本华的学说思想不只是影响着当时人民的心灵思绪,在实质的学术论理上,更有着其学者论述的重要功用。因此可看出;《礼记˙乐记》与叔本华的思想,在其背景架构上的差异立场;有了此一初步了解,将有助于对以下所进行的讨论作更深一步的解析。

一、此二种音乐思想学说在乐本之论上的认知差异 2 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有云:「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孔子明确且坚定的认为唯有稳固一个能使诸侯同尊的天子,才能维持礼乐与尊卑的封建秩序,进一步能安定人民百姓的生活,则百姓就不会有所怨言。

3 叔本华(1788-1860)德国思想家,认为人类思想层面分为意志与表象二部份,而音乐是意思的本身,是人类内在的「自己」。

论《礼记˙乐记》主要思想与叔本华音乐思想之差异 5

儒家的音乐学说一向秉承着人本的概念基础,几个重要的概念也多由此而来。对于音乐的起源,乐本之说,在《礼记˙乐记》中的主要观念是「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4强调音乐之本源来自于人的内心深处,而人心受到外物的影响、波动,因着外在的因素而形成了「声」,而声相互呼应而产生变化,而将这些变化列成一定的格调则形成「音」,而此照声歌之音而配合以乐器及跳舞时用的功具,则就是所谓的「乐」了。也就是说,「心」是一切音乐起始的本源,而由心生出后,受外物之引介则又列分为「声、音、乐」三个阶段5。

叔本华对于音乐本源之论述准则原则上大致与《礼记˙乐记》相同;叔本华很清楚的对音乐之源起下了一个定论:「音乐就和世界自己一样,的确和那许多的理念一样,是整个意志直接的具体化、翻版;音乐乃是一原型的翻版,这种原型已无法被直接的表示」6。很明显的我们可以看出;叔本华认为音乐是意志的直接表象具体,而“意志”是人类内在的中心本质,是牵扯到我们自己内在最深的「有」,音乐的源起仍是人本意志的具像产物,音乐决不是表达现象,而是表达每一个现象的内在本性。

基本上这二种学说对于音乐的「自律性」8一说都持肯定的态度;所不同的,《礼记˙乐记》中除了对音乐自律性的理论赞同外,另有「他律性」9的音乐说 4

57 出于《礼记˙乐记》之〈乐本〉篇。 原文见《礼记˙乐记》之〈乐本〉:「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6 见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远流出版社,334页。

7 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一书乃叔本华哲学思想的总体呈现。叔氏将世界划分为表象与意志两大部分。他认为表象世界乃由充足根据律构造和支配,不存在自由;而意志是一种盲目冲动的力量,也不可能存在自由。而且叔氏认为,模仿理念的艺术及其所表现的美不是最高的,最高的艺术──音乐,则是意志的直接表现。它可以引导人超越意志的欲求而达到对意志的纯粹认知。

8 所谓自律性的音乐美学即指制约音乐的法则与规律不是来自音乐之外,而是在音乐自身之中。音乐的本质只能从音乐结构本身去理解与把喔。因为的内容不是外来的,不独立于音乐之外,既非情感,也不是某种语言、映象、譬喻、象征或符号。它的内容只能是音乐自身。其中具代表性的理论家为汉斯利克(Eduard Hanslick, 1825-1904)为奥地利著名的音乐评论家。(摘自俞人豪《音乐学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9 制约音乐的法则与规律是来自音乐之外,音乐乃是由某种外在规律所决定的。因此,音乐是他律的。如浪漫派作曲家李斯特(List)曾言: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不凭借比喻的外壳,也不依靠情结与思想媒介。

6 通识研究集刊 第十一期

法存在其中。认为音乐的情感变化是受到外物之影响而产生的,来自音乐本身之外的他律力量是有一定效用的。此与叔本华自律的音乐学说在理论上是稍有不同的。

二、此二音乐思想在社会教化功能上的差异

音乐在中、西两方不同的文化思想背景及传统礼教之下,所扮演的角色和社会性方面的功能价值评估也不尽相同。

中国自古代先王之制乐,为的就是匡正民心,导正民情,「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10又有「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之说11。王者有功于世,才始作乐,而社会安定,才始礼教。

《礼记˙乐记》的主要思想中,“乐”与“礼”是相互关切而密不可分的。从周代时期起,“礼”与“乐”便是士太夫、贵族传统教养中不可或缺的教育项目。《礼记˙乐记》中认为「乐」是调理人的内心精神层面的;「礼」则是调理外在形貌规矩的12。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精神平畅而饱满,外在形貌恭顺而有礼,则不只个人的修养、人格可以得到完整的发展,外人亦从其容貌风度的高贵而不敢轻视慢敬的念头。然此「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的说法都有着文句上的矛盾性存在。乐果真只动于“内”吗?外放的音波震动不亦是乐成之主要因素?

而外界事物对于乐之情感性影响说,在《礼记˙乐记》中亦有明确的思想脉络可寻。而充动于外,更是较不合理之说。只注重外貌之形象,态度合乎礼,而此礼不是出乎内心而反应于征外,则此礼并非仁者之礼,而是仅有空泛形貌的外在之礼,此非先王制礼之本意。故《礼记˙乐记》中之述作文句是笔意之差或 10

11 见《礼记˙乐记》之〈乐本〉篇。 见《礼记˙乐记》之〈乐礼〉篇。

12 见《礼记˙乐记》之〈乐化〉篇:「乐也者,动于内 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

论《礼记˙乐记》主要思想与叔本华音乐思想之差异 7

根本思想之误,有待学者进一步析论之。

在西方,音乐在古希腊与体育并重为教育的根本。相形之下,社会教化性的趋向上较没有中国这般明显。西方的音乐除了宗教音乐在其宗教的领域范畴中扮演净化心灵。导人以情的神圣教化功能之外13;传统的西方音乐,从海登、莫扎特、贝多芬„等大师以来,音乐在宫廷的交际场合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西方的传统音乐多由宫廷内产生,或以音乐会的形式,或是舞会的舞蹈配乐14;社会性的音乐流传则多所以娱乐、鼓舞人民愉悦之情的作用为主。对于「音乐本身」的纯粹艺术功能肯定远超乎于附加以政治、教化的世俗走向。

也因此一观念的不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政治、社会环境已大不同前的新世纪,西方音乐因其艺术内涵本质的受到重视,不去强求社会教化功能上的利弊;较之注重社会性功能而忽略艺术性本质的中国音乐,产生着更大的影响力,并且使世人较易接受其艺术理念的洗礼。

三、此二音乐思想分别与政治之相关性

在前一段论述笔者提及,中国的传统音乐思想偏向于教化功能的社会效应,而西方则着重其音乐本身的纯粹艺术价值。此一对音乐价值观的差异产生,与政治、主政者的文化定位有十分重要的相关性。

在《礼记˙乐记》中,几乎所有理论的基础都是建立在王者立场的观念之上。反应民心之言论文字,其实都是在论证政治的种种现象。而且《礼记˙乐记》因袭荀子性恶说的思想理论,将乐视为与刑、法同样以规制人民的律法一样,重视其规范性的要求作用,而忽略乐在其艺术、精神层面的意义与内涵15。

王者之为乐为的是歌功颂德,赞扬先王的德政,发扬自己的治世;为的是 13 毕达哥拉斯学派(Pythagorean)相信音乐对人具有一种神秘的「净化」(Katharsis)作用,能够对人的身体和心灵产生作用。

14 如史特劳斯父子三人之圆舞曲作品,大多为舞会之配乐作品。

15 《礼记˙乐记》之〈乐本〉篇中曰:「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8 通识研究集刊 第十一期

犒赏诸侯,政教昌隆,物产富足,精神物质的建设皆已成功,然后始赏以乐16。因此认为治下人民劳苦则参加乐舞之者少矣;治下人民安闲的,则参与乐舞的人则多矣17。这是王权之治的思考模式,可知中国古代的音乐思想受儒家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皇族阶级政治观念非常深刻的影响。

反观西方音乐与政治的关系;西方的音乐中不论是宗教音乐或是传统音乐,也都与王室贵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和中国政、乐契合的密度性是有所不同的。

西方虽亦行君主之治,但是其统治者对音乐功能性的要求,远不及中国的严谨与重要性。西方的音乐在宫廷中多所扮演娱乐、舞蹈性或纯音乐的欣赏演出;与中国宫廷雅乐重仪式、祭礼之神圣性是不尽相同的。

西方的音乐思想受政治拘束的程度远不及中国;因此西方的音乐理论学说得以兴盛的发展,各类音乐思想一波接一波的发生,每个时期都各有其风格、曲式及独特的理论逻辑,并未出现思想断层的黑暗时期。而中国自魏晋嵇康到明末朱载堉以来;真切的说,并没有再出现过具影响力的音乐思想家。此一现象是否与为政者对音乐艺术过度的功能取向,而导致的不良发展有所关连?这是值得我们再深思的。

1618 〈乐施〉篇中曰:「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 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孰,然后赏之以乐。」

17 〈乐礼〉篇中曰:「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辩者其礼具。」 18 早期由葛丽果圣歌开始,其名称原自拉丁文”Cantus Gregorianus”,英文译作”Gregorian chant”。以教宗葛丽果一世(Gregorianus Magnus,任期590-604)而得名。是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宗教音乐,为忠实表达经文的歌曲形式,纯粹是为宗教礼仪而创作。其主要特征为单旋律,无伴奏,且一率以拉丁文演唱。Renaissance,指的是古希腊、罗马文明在中世纪结束之后的一种「再生」,意味人们从封建社会与教会制度中获得重生。在十六世纪中叶,由意大利画家瓦萨利(Giorgio Vasari, 1511-1574)所提出,进而成为当时新时代文化的象征意义。Barogue,字源来自葡萄牙文”barroco”,意为畸型、不够完美的珍珠或宝石。1855年,瑞士艺术史学者布尔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 1818-1897),首先将「巴洛克」作为一个时期的概念(约自1600年前后,至1750年左右);1920年左右,德国音乐学家萨克斯(Curt Sachs, 1881-1959)引用艺术史的此一说法,也将巴洛克引为音乐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进程。The classical Era,约自1750-1820左右。随着知识的广被与运用,理智的力量为人们所接受,而「理性」成为这个世纪的中心统合点。The Romentic Era,简单地说,实时十八世纪里性质代的一种突破。反对规则与形式的束缚,强调个人情绪的感受与丰富的想象力。

论《礼记˙乐记》主要思想与叔本华音乐思想之差异 9

四、此二思想中音乐型式与思维情感进行方式的相互关连性

关于音乐型式与思维情感进行方式的相互关连这一方面,在《礼记˙乐记》中的讨论非常有限。它所着重的只在于音乐的情感型式受外在物质影响而产生对人内在情感的不同感应。所谈论的是属于较为空泛的、整体的音乐对人的情感思维所产生的影响力量。从中可看出;整篇《礼记˙乐记》的写作思想重点放在于实际物象与人民的反应,而针对礼、乐的作用,物面的倾向十分明显。对于纯粹艺术理论的思想启发,及创造性的词语系统建立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发表与贡献。

叔本华在音乐型式与思维情感进行之相关性的研究则下了相当功夫,有自我一套语法系统的建立。叔本华基本认为音乐之情感表达是由人的心内而起的,是属于自律性音乐发生说的支持者。叔本华对于整体音乐全面性的型式反应效果倒没做太明确的指示,不过其对音乐中落实的形式与人类思维方式的模拟上,有相当的论述。

叔本华就根音、泛音、音程、律法、和声、大调、小调等各种音乐的型式,都将之深入思考过滤,分析与人类的思维情感上有何相关性?而在此思考的过程中,个别性的语言差异就会产生;同样的音乐型式也许叔本华的解释如此,但其它的思想家则未必如此。在思想落实的刺激下,各家之言便多产生。

而此种重思考性的诠释习惯,或可言乃从哲学的逻辑理论上推衍而来。西方的音乐思想家(或称其为美学思想家),多是经过哲学逻辑观念训练的思想家,其将音乐的思想以学术系统的方式加以思考、讨论,且思想家本身多在学术界有其一定的地位、份量。从早期希腊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诗学》19开始,对于艺术哲学的思维讨论,在西方思想学术界的发展中是不曾缺席的。直到鲍姆嘉通直接提出「美学」此一重要艺术哲学思维基础学科的成立;更在西方引出热烈相关于此学科的回响与讨论。20 19 Aristotles(公元前384-公元前322),亚氏乃百科全书式全才的研究学者,在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物理学、美学、政治学等各方面都有相当大的贡献。《诗学》乃亚氏总和当时古希腊丰富而辉煌的文艺思维所写成的作品。 20 Alexander Gottliel Baumgarten(1714-1762),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美学家。1735年在《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提出建立「美学」的构思;1750年,正式将「Aesthetics」命名为「美学」,开立了一门新学科的创建。「Aesthetics」一词源自希腊文,其本意为「感觉学」。褒是界定此学门学科的定义为:「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鲍氏认为,要使感性认识达至完善的境界有三个因素:思想内容的和谐、次序和安排的一致,以及表达的完美。

10 通识研究集刊 第十一期

尔后,西方思想家与艺术界的学家们,依序艺术哲学的脉络,发挥而创作出许多经典并且值得研究与讨论的文本;例如:康德之《判断力批判》21、黑格尔之《美学》22、谢林的《艺术哲学》23、叔本华之《意志与表象的世界》24、丹纳的《艺术哲学》25、尼采之美学理论的相关著作26、海德格之《诗˙语言˙思》27、阿多诺《美学理论》28、克洛齐之《美学原理》29、科林伍德《艺术哲学》30;及至当代美国学者如桑塔耶那31、阿恩海姆32、苏珊˙朗格33。及解构主义的大师如:德希达34、李欧塔35、罗兰˙巴特36等;这些作者及他们的著作,形成了西方艺术哲学思维领域中强而有利的后盾。也使得西方的艺术界,充满了许多新生的 21

22 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者。《判断力批判》完成于1790年,是康德最主要的美学著作。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德国18、19世纪之交的伟大哲学家。《美学》一书又名《美学讲演录》,是黑格尔哲学与美学思维趋向成熟时期的作品。黑氏在其书之序论中曾言:美学,就是艺术哲学,或者说,美的艺术的哲学。并提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说法。

23 F.W.J.V. Schelling(1775-1854),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之一。1802年出版之《艺术哲学》认为主体与客体、存在与意识的统一皆在「绝对同一」之中。

24 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一书乃叔本华哲学思想的总体呈现。叔氏将世界划分为表象与意志两大部份。他认为表象世界乃由充足根据律构造和支配,不存在自由;而意志是一种盲目冲动的力量,也不可能存在自由。而且叔氏认为:模仿理念的艺术及其所表现的美不是最高的,最高的艺术──音乐;则是意志的直接表现。它可以引导人超越意志的欲求而达到对意志的纯粹认知。

25 Hippolyte Adolphe Taine(1828-1893),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艺理论家与自然主义文学的倡导者。《艺术哲学》一书乃丹纳上课时之讲义编印而成,在1865-1869年间陆续出版印行。丹纳此书对自然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并且开辟了以自然科学方法研究艺术的新方向。

26 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德国近代的知名哲学家。《悲剧的诞生》是尼采早期的作品,尼采在文中以探讨古希腊悲剧的起源为线索,阐述了以苏格拉底为转折点之古希腊文明前后期之间的差异。并指出人具有太阳精神与酒神精神此两种基本对立的冲动;而两者的统一则产生了古希腊的悲剧艺术。

27 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德国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哲学家。《诗.语言.思》乃由后人学者自海德格后期之作品中选出相关艺术、诗歌、语言、思想等方面的七篇著作,翻译成英文在1971年出版。将艺术提升至与存在、真理、历史、生存、语言的本质相对的深度,是海氏晚期的主要思维路线。

28 Theodre Wisengrund Adorno(1930-1969),为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领袖人物之一,也是该学派中最重视艺术理论与实践的。《美学理论》该书主要为讨论古典美学理论中利与弊的差异,并揭示现代艺术所扮演之社会功能的角色与艺术的真理内容。

29 Benedetto Croce(1866-1952),意大利哲学家、美学家。克洛齐首倡表现说,将以黑格尔之理念为中心思想的理性主义美学观,转化为以直觉为中心的非理性主义美学。

30 Robin George Collingwood(1889-1943),英国哲学家。为表现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认为艺术家的情感表现是一种创造性的想象活动,而「艺术」的呈现,就是艺术家之情感的表现。

31 George Santayana(1863-1952),美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与美学家。1896年完成其主要的艺术思想作品《美感》一书。桑氏为美国自然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认为美的艺术虽然是审美经验的纯粹表现,但在人类生活中之一切住所、朋友、商业活动的产品中,亦皆具有美感效应问题的存在。

32 Rudolf Arnheim(1904~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美学家,为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的主要推动者。阿恩海姆主要以视觉艺术为其研究对象,相当重视艺术与美学现象之间的关系,属心理学美学的研究范畴。其重要著作有《格式塔心理学对表现性的解释》(1949),《艺术与视知觉》(1954),《走向艺术心理学》(1966)等。

33 Susanne K. Langer(1895-1982),美国当代符号论美学的主要代表者之一。1953年之《情感与形式》为其主要代表作品之一。

34 Jacques Derrida(1930~) ,当代法国著名解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在1966年发表了其最重要的演讲《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被认为乃解构主义的重要奠基之作。德希达全力推动反传统的解构主义理论,而其主要之意图述求是在于探索传统文化的原始基础。

35 Jean-Francois Lyotard(1924-1998),法国当代思想家,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要倡导者之一。李欧塔将「后现代」界定为「不相信宏大叙事」,以此来凸显叙事与知识的关系,从而对自启蒙时代以来的现代理性主义传统展开深刻的反思。 36 Roland Barthes(1915-1980),法国当代思想家、文学理论批评家、作家。其主要代表作品有《写作的零度》(1953)、《符号学原理》(1964)、《时装系统》(1967)、《恋人絮语》(1977)等。

论《礼记˙乐记》主要思想与叔本华音乐思想之差异 11

创作力。艺术作品的日新月异、思想潮流的汰换更新,造就西方艺术文化在今日世界艺坛引领风骚的地位。

但相较之下,中国本身对于哲学思家的评价一直都是远远落后于技术性学科的。在思想认知的学术建立基础上本末倒置,反而认为思想性的学说是不切实际。此种物质性的取向,导致中国近代缺乏具体架构性的思想学说建立。十八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化思想几全是西方文化的势力范围,再无任何发自中国本身思想家集民心信仰、忠服,且引为广泛讨论研究的学说主义产生,更惶论有关音乐思想的学说、主义之建立了。

五、此二音乐思想中文字使用认知上的差异

「诗」不论在中国或西方的音乐世界中都有其独特的地位与影响性。 中国古代诗人在音乐的创作上有着相当的重要性。「文字」在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我们可从现今留存下来的文献数据看出,其在于中国音乐的内容性上有着相当的特殊作用37。中国的乐谱留传下来的并不多,但是中国古代的记谱方式与西方记谱系统有相当程度上的差异。

在中国古代并没有西方的线谱系统发展经验。西方约在公元6世纪开始有单线谱的出现,而后二线谱、四线谱,到十六世纪末有近代五线谱的出现。而纽姆谱的使用从公元10世纪葛丽果圣歌开始,记谱型式的完整性几己确立。在西方,记谱法有完整的系统整理与学术传统,至今记谱学也成为一门独立而完整的研究学科。而西方对于文字谱的运用因其为拼音系统的文字体系,所使用的是「字母」的记谱方式,此与中国的文字谱是完全不相同。

中国的文字系统与西方拼音文字完全不同;中国古谱也多以文字谱的记载方式予以流传;如工尺谱及古琴谱。中国古谱多以文字的记载来表达音乐的记录甚或演奏的方式包括指法在内。此种文字在记谱法上的一大特色是西方音乐传统 37 〈乐象〉篇中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此三位一体的音乐表现特征是相当特别的。

12 通识研究集刊 第十一期

中所没有的。

文字做为「乐」的外在表象具体形式的表现方法在中国自古始然。中国诗人,不论作诗吟乐,在音乐形式进行的同时必伴有诗词的歌赋。现今留传下来的曲牌、词牌,或许有关纯粹音乐的部份早已佚失,不复存在,但是文字的诗词部分则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叔本华对于文字与音乐之间互存关系的看法则不然。在他的理论中,音乐是意志的「本身」,只表达意志自己,音乐并不表达任何一个特殊情绪的欢乐、痛苦、忧愁、或恐惧,而是这些情绪的本身 ──「自己」。在某个限度之内是抽象的;它们的基本性质用不着任何的补充,也用不着任何推动的动机。因此;文字再怎么样都不应使自己成为主要表述的内容,而使音乐只成为一种表达歌曲的中介媒物。因此,音乐如果与语文关系过于密切,则是费力的去讲述一种不属于「自己」的语言。此与《礼记˙乐记》中肯定文字表达音乐内容的想法是有所出入的。

六、结论:二者在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

中国古代是一个古老而封建的社会。几千年来儒家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的文化传统发展。「传统」的沉重包伏压制着历代的中国学者,令人不禁深思儒家文化几千年来的传承与推广,是否真正是完全有益于中国的思想发展?

封建的实行,加上王者的权力强势,除了主流的思想论述之外,非主流的思想家即使再有见地、理论根基再深厚,都难真有出头之日。数千年来的中国音乐思想界,儒家的音乐思想在各朝代轮流出现,换汤不换药,缺乏新的理论提出而未能受到重视。儒家的思想传统框架已将中国人的思路固定而缺乏弹性。

《礼记˙乐记》是儒家音乐思想中重要的一篇论述,其后的音乐思想多由该篇文本加以改变、修饰而成,影响之巨自不在话下。但在其几乎是唯一,而毫无其它选择的情况之下,其在文化发展上的历史地位则很难下定论。

论《礼记˙乐记》主要思想与叔本华音乐思想之差异 13

西方的文化发展在文艺复兴之后,人本主义兴起,紧跟着各个时期的思想家接续出现,学说的建立令人应接不暇;一个主义的盛行则定有另一主义近一步阐述或对其提出批判与再造。思想发展具多元化与包容性,让人民有自由选择的机会,且各个学说都有其支持者来加以发扬。

叔本华的音乐思想在18世纪当时虽非如黑格尔一般受时人推崇为主流性的学术抵柱,但仍有相当的空间让他的学说生存下来,也流传广远,甚至影响了19世纪堪称最伟大的思想家──尼采的诞生。而尼采虽早期受叔本华的影响甚巨,但后期他仍精益求精,开始对叔本华提出批判与评论,由一信仰者提升至新理论的创作者──这正是中国人所最缺乏的精神。如此,则叔本华的音乐思想在西方文化发展的环节中,可确认其扮演承接与启发的重要地位。

经过本文浅显的探论,中西的音乐思想异同也正意味着中西思想学术态度、及传统精神的差异特质。吾人本应取西方之精华处,去除自我的偏执与缺点,以成就21世纪新中国音乐思想本源的启发与再造!

14 通识研究集刊 第十一期

参考书目

1. 王梦鸥注译 《礼记今注今译》 台北,台湾商务

2. 林品石注译 《吕氏春秋今注今译》 台北,台湾商务

3. 李渔叔注译 《墨子今注今译》 台北,台湾商务 1984

4. 王忠林注译 《后译劳子读本》 台北,三民书局 1980

5. 马持盈注 《史记今注》 台北,商务 1983

6. 《中国古代乐论选辑》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 1961

7. 《中国美学史资料编选》 台北,光美书局 1984

8. 林安弘着 《儒家礼乐之道德思想》 台北,文津 1988

9. 张蕙慧着 《中国古代乐教思想论集》 台北,文津 1991

10. 杨荫浏着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台北,丹青 1986

11. 李泽原、刘纲纪 《中国美学史》 北京,社科出版堂 1984

12. 敏泽着 《中国美学思想史》 山原,齐鲁出版社 1989

13. 李泽厚名举主编 《美学百科全书》 营京,社科文献出版社 1990


相关内容

  • 2016超星尔雅慕课中华诗词之美答案期末答案
  • 中华诗词之美 答案对不上号??第七页有解决方案 同学请注意,所有超星慕课考试题最后都是从以前做的课后练习中抽出来的,所以就不要再找什么期末考试题了.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课后练习题全部下载下来, 考试的的时候再你懂的. **部分选项可能不一样,请认真核对. 词产生的背景 1 属于四书五经中"四书 ...

  • 最新2017超星慕课尔雅中华诗词之美课后习题答案亲测百分百正确
  • 最新2017超星慕课尔雅中华诗词之美课后习题答案亲测百 分百正确 词产生的背景 1 属于四书五经中"四书"的著作是(). A.<诗经> B.<大学> C.<礼记> D.<春秋> 我的答案:B 2 <诗经>中祭祀歌颂祖先的 ...

  • 浅谈艺术和生活的关系
  • 浅谈艺术和生活的关系 赵全会 200410650 一. 艺术是人类生活的标志 艺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人类的生活史要远远早于文明史,历史学一般的将文字.青铜器.城市作为判断文明的要素,那么在距今七千年前,苏美尔人率先达到了文明的标准,第一个在全世界跨入文明的门槛,七千年前,生活西亚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 ...

  • 德意志哲学简述
  • 德意志哲学发展年表 --上海市向明中学2009年小小世博会高一(6)班任务哲学部分 德国,作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重新崛起的国家,正逐渐向世界强国的行列进发.德意志不仅是政.经.军事等方面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哲学艺术和文化领域同样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相当光辉的几页,随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日渐成熟,德意 ...

  • 专转本语文文学常识
  • 现代教育-语文 1. 天网恢恢,( <老子> ) 2.( <孟子·尽心上> ) 3.大道之行也,( 礼记 ) 4.( 礼记 ) 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 6.兰陵笑笑生所作<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7. 冯梦龙编辑的&quo ...

  • 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比较研究
  • 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比较研究 岳崇国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浙江 [摘 杭州311121) 要]叔本华和尼采同为19世纪著名的意志主义者,他们的哲学思想存在着明显的时代烙印.他们同是对生活持悲观的 态度,但他们在摆脱痛苦的途径上却不同,叔本华采取的是否定生命,而尼采则是对生命的肯定,这样就出现了 ...

  • 现代西方哲学(完整版笔记+复习提纲)
  • 绪 论 一.什么是哲学 哲学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hilosophia ,由philos 和sophia 组合而成,意为"爱智慧". 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与通常所说的知识是不同的:知识或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 ...

  • [中华诗词之美]期末考试2016
  •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花间集>集中收录了晚唐至五代()位词人的作品. 1.0 分  10 A.   13 B.   15 C.   18 D.  我的答案:D 2 "鞠躬尽瘁,具见开济老臣怀抱"是对()作品的评价. 1.0 ...

  • 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
  • 作者:陈伯海 社会科学 2014年03期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3)11-0164-13 "大历",在中国诗歌史上属于长时期受人冷落的时段,从盛唐到大历,一般被认作唐诗之中衰.尽管明人高棅在按"四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