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对教育目的认识逯丽丽

《教育目的概述》、《西方教育目的的发展》、《从西方思想史上考察受过教育的人的各种概念》和《美好生活的教育目的》这四篇文章都围绕“教育目的”展开了一定的论述。通过对文章的阅读,使我重新开始思考自己对教育目的的认识。首先作为一个受教育者,在接受了十多年的学校教育之后,自己被塑造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或在后续的教育中将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些是由谁或哪些因素决定的?我们将要成为的这个人是否符合父母的期望,老师的要求或社会的标准?父母、老师或社会,他们理想中的教育又欲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

“先弄清我们希望取得何种结果,然后再考虑怎样教育,这是有好处的。”援引罗素的话,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目的以及为什么要确立教育目的,也许对我们希望造就的人才能持有明确的见解。就像我们已经在这条路上走得很远,但始终不要忘记为何出发一样,人的教育实践活动以目的为依据,目的贯穿教育实践过程的始终。但教育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范畴,人们对教育目的认识随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做出相应的调整。西方学者认为,西方教育思想有五大渊源,分别是古希腊文明,基督教文化,文艺复兴,工业革命,近代儿童学和心理学的崛起。相应的,伴随着人类生活与成长,教育作为人类最早期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也以不同的形式展开。因此,西方的教育目的也历经了历史的发展。原始时代的非正式教育使得这种目的与生活本身的目的相一致——即保存。保存并延续所积累的社会经验。古希腊的雅典城邦中,第一次清楚地提出了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保存的,而且也是进步的。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社群的继续生存,而且也是个人的发展。希腊教育理想的具体体现是公民。好的公民是他所有的能力都得到和谐发展。这在当时是进步的,在今天仍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作为西方教育思想五大渊源之一的基督教文化,其教育目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不尽相同。但使人本身具有更多基督教精神,成为基督教的主要目的。随着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兴起,出现了新的,更为世俗的教育目的。解放这些新的活力的教育就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理想的具体体现是朝臣。现代科学的兴起,使培根和夸美纽斯坚持泛智主义的教育目的。把获得知识的方法而不是知识内容本身确定为教育目的,又导致了制订心智训练的教育目的。直到18世纪末,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个变化需要一种使最广泛的底层居民分享到迄今为止属于上层阶级特权的教育目的。孔多赛提出“教育是提供给人类所有个人满足他们的需要,保证他们的福利,认识并实践他们的权利,理解并实行他们的责任的手段。”孔多赛断言教育的目的,“总之,正如其他每一种社会机构一样,是培养每一代人德、智、体的能力。因此,对人类普遍的逐渐的进步有所贡献”。至此,教育目的真正地从贵族化转向民主化。但是,哲学家、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哲学家们仍执着不懈地探索各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试图对已有的教育目的加以修正。如和谐的自我发展的教育目的,完满的生活的教育目的等等,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教育目的的探索。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进步,没有什么样的教育目的是标准化、一成不变的,即使是最完美的教育目的也需要人们的不断修订,使之最大限度的适应社会和人类的发展。

纵观西方教育目的的历史发展,结合现代社会基本的价值取向,我认为现代社会中教育有三个基本的目的追求。第一,教育是一个传承人类文明的活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通过这种活动,通过教师和学生的经验互动,把人类已有的文明积淀建构到学生身上,使学生成为一个“文明”的人;第二,为社会培养时代所需的人才。教育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时代需要的产物,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着教育的目的;第三,发展人的潜能。教育要使全体社会成员的身心潜能得到开发,它的目的关注的焦点只能是人,人的成长因此而带来的社会的进步应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应将教育的目的定位于培养“人”。

关于培养人这一教育终极目的,哪些构成人的优良品质是人们一致认同的呢?罗素指出,有四个特质共同构成了一种理想性格的基础。它们是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活力,与其说是一种精神特质,还不如说是生理特质。一个完全健康,总是生气勃勃的人,会生活

的更加愉快,从而使人增加快乐减少痛苦。活力还能使人增强对外界的兴趣,增强人们努力的工作的力量,甚至活力能防止妒忌。我们总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教学生爱护好身体,增强体育锻炼,使自己充满活力是必要的。罗素提倡的第二个品质是勇气。而且认为所有民族,阶级以及男女都应该收到勇气的教育。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女性不应该受社会角色等因素支配而不重视勇气的培养。因为畏惧、胆怯是极容易感染的,甚至在长辈还没有意识到自己露出恐惧感之时,儿童已从他们那里感染到了。要具有非凡的勇气,作者认为更需要非个人的人生观,要学会抛弃自我。人性中一些要素使我们毫不费力地超越自我,最普通的是爱,再有就是知识和艺术。第三个品质是敏感,是对单纯勇气的矫正。敏感属于情绪范畴,发展到下一阶段就是同情。通过教育培养对抽象刺激的敏感,可以使很多社会不公正现象消失。最后一个品质是智慧。这里所说的智慧,包括实际知识和对知识的理解力。或者更确切的说是指汲取知识的倾向。教育者常常一心希望灌输被认为是正确的信念,这使他们对智慧的训练不感兴趣。然而,对知识的渴望才是获取知识的不竭动力。

总之,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核心问题。任何教育的开展都是从教育目的的思考开始的,都是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定位和构想开始的,并以此为导向和归宿。教育应立足于人的整体发展,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读书报告——对教育目的的认识

专业 :学前教育

姓名:逯丽丽

学号:2014020400

《教育目的概述》、《西方教育目的的发展》、《从西方思想史上考察受过教育的人的各种概念》和《美好生活的教育目的》这四篇文章都围绕“教育目的”展开了一定的论述。通过对文章的阅读,使我重新开始思考自己对教育目的的认识。首先作为一个受教育者,在接受了十多年的学校教育之后,自己被塑造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或在后续的教育中将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些是由谁或哪些因素决定的?我们将要成为的这个人是否符合父母的期望,老师的要求或社会的标准?父母、老师或社会,他们理想中的教育又欲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

“先弄清我们希望取得何种结果,然后再考虑怎样教育,这是有好处的。”援引罗素的话,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目的以及为什么要确立教育目的,也许对我们希望造就的人才能持有明确的见解。就像我们已经在这条路上走得很远,但始终不要忘记为何出发一样,人的教育实践活动以目的为依据,目的贯穿教育实践过程的始终。但教育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范畴,人们对教育目的认识随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做出相应的调整。西方学者认为,西方教育思想有五大渊源,分别是古希腊文明,基督教文化,文艺复兴,工业革命,近代儿童学和心理学的崛起。相应的,伴随着人类生活与成长,教育作为人类最早期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也以不同的形式展开。因此,西方的教育目的也历经了历史的发展。原始时代的非正式教育使得这种目的与生活本身的目的相一致——即保存。保存并延续所积累的社会经验。古希腊的雅典城邦中,第一次清楚地提出了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保存的,而且也是进步的。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社群的继续生存,而且也是个人的发展。希腊教育理想的具体体现是公民。好的公民是他所有的能力都得到和谐发展。这在当时是进步的,在今天仍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作为西方教育思想五大渊源之一的基督教文化,其教育目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不尽相同。但使人本身具有更多基督教精神,成为基督教的主要目的。随着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兴起,出现了新的,更为世俗的教育目的。解放这些新的活力的教育就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理想的具体体现是朝臣。现代科学的兴起,使培根和夸美纽斯坚持泛智主义的教育目的。把获得知识的方法而不是知识内容本身确定为教育目的,又导致了制订心智训练的教育目的。直到18世纪末,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个变化需要一种使最广泛的底层居民分享到迄今为止属于上层阶级特权的教育目的。孔多赛提出“教育是提供给人类所有个人满足他们的需要,保证他们的福利,认识并实践他们的权利,理解并实行他们的责任的手段。”孔多赛断言教育的目的,“总之,正如其他每一种社会机构一样,是培养每一代人德、智、体的能力。因此,对人类普遍的逐渐的进步有所贡献”。至此,教育目的真正地从贵族化转向民主化。但是,哲学家、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哲学家们仍执着不懈地探索各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试图对已有的教育目的加以修正。如和谐的自我发展的教育目的,完满的生活的教育目的等等,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教育目的的探索。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进步,没有什么样的教育目的是标准化、一成不变的,即使是最完美的教育目的也需要人们的不断修订,使之最大限度的适应社会和人类的发展。

纵观西方教育目的的历史发展,结合现代社会基本的价值取向,我认为现代社会中教育有三个基本的目的追求。第一,教育是一个传承人类文明的活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通过这种活动,通过教师和学生的经验互动,把人类已有的文明积淀建构到学生身上,使学生成为一个“文明”的人;第二,为社会培养时代所需的人才。教育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时代需要的产物,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着教育的目的;第三,发展人的潜能。教育要使全体社会成员的身心潜能得到开发,它的目的关注的焦点只能是人,人的成长因此而带来的社会的进步应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应将教育的目的定位于培养“人”。

关于培养人这一教育终极目的,哪些构成人的优良品质是人们一致认同的呢?罗素指出,有四个特质共同构成了一种理想性格的基础。它们是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活力,与其说是一种精神特质,还不如说是生理特质。一个完全健康,总是生气勃勃的人,会生活

的更加愉快,从而使人增加快乐减少痛苦。活力还能使人增强对外界的兴趣,增强人们努力的工作的力量,甚至活力能防止妒忌。我们总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教学生爱护好身体,增强体育锻炼,使自己充满活力是必要的。罗素提倡的第二个品质是勇气。而且认为所有民族,阶级以及男女都应该收到勇气的教育。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女性不应该受社会角色等因素支配而不重视勇气的培养。因为畏惧、胆怯是极容易感染的,甚至在长辈还没有意识到自己露出恐惧感之时,儿童已从他们那里感染到了。要具有非凡的勇气,作者认为更需要非个人的人生观,要学会抛弃自我。人性中一些要素使我们毫不费力地超越自我,最普通的是爱,再有就是知识和艺术。第三个品质是敏感,是对单纯勇气的矫正。敏感属于情绪范畴,发展到下一阶段就是同情。通过教育培养对抽象刺激的敏感,可以使很多社会不公正现象消失。最后一个品质是智慧。这里所说的智慧,包括实际知识和对知识的理解力。或者更确切的说是指汲取知识的倾向。教育者常常一心希望灌输被认为是正确的信念,这使他们对智慧的训练不感兴趣。然而,对知识的渴望才是获取知识的不竭动力。

总之,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核心问题。任何教育的开展都是从教育目的的思考开始的,都是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定位和构想开始的,并以此为导向和归宿。教育应立足于人的整体发展,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读书报告——对教育目的的认识

专业 :学前教育

姓名:逯丽丽

学号:2014020400


相关内容

  • 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及范文.
  • 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及范文 一.做什么?简介课题主要内容(500~800字左右) 二.为什么做?课题立项研究背景(500字左右) 三.怎么做?课题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1000~3000字左右) 1.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2.主要的研究方法.手段.途径和视角 3.课题难点或关键点以及解决办法 四.做得 ...

  • 最新毛概暑期实践报告
  • 江南大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问题 专业:应用物理 班级:物理0901 姓名: 陆飞 学号:1304090116 2011年8月30日 2011年暑假我回到家乡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五支村用了3天的时间完成了这次毛概社 ...

  • 江夏区中小学德育工作活动指南
  • 江夏区中小学各学段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内容 一.小学德育主题活动内容参考方案 一月.二月 教育主题: 感受传统年风俗,传承中华美德 教育目的: 利用春节亲人大团圆的契机,让小学生体味亲情的美好.生活的幸福,引导小学生感知中华传统文化,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中华美德. 教育活动: 1. 开展" ...

  • 俞平伯:读书的意义
  • "寓语文作业于活动中"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常州市潞城中学语文教研组 执笔:沈丽英.沈静娟.陈华萍 一.研究背景 1. 实际情况 "大语文"早已深入人心,老师起劲教,学生卖力学,结果却往往是事倍功半. 中国人的母语是汉语,语文则是汉语的浓缩,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 ...

  • 新农村建设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 系部名称: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年级09 班级:**** 姓名:**** 学号:0910******** 实践单位: 湖北省鄂州市华容区蒲团乡小港村 实践时间: xx年8月1日 至 xx 年8月3日 共 3天 xx年暑假机械工程学院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湖北省鄂州市华容区蒲团乡小 ...

  • 小学语文教师阅读现状调研报告
  • 书籍是传承文明的桥梁,是延续文化的中介.教育家朱永新曾多次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老师的读书兴趣和水平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读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 ...

  • 高中生阅读兴趣调查报告
  • 高中生阅读兴趣调查报告 摘要:阅读对于"增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加深对生活和文化的体验,丰富精神世界,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有着积极的意义.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针对高中学生课余时间少,阅读兴趣不高的现实情况,我们提出 ...

  • 实验幼儿园读书活动方案
  •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激发全园教师读书的兴趣,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审美修养和人文底蕴,打造学习型教师群体,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努力建造“书香校园”。特制定本园教师读书活动方案。 二、活动目的 1.营造读书氛围,让广大教师从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从而提高教师的 ...

  • 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报告
  • 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报告 东昌府区振兴路小学 刘淑芳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然而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阅读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养成终身自觉阅读的习惯.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