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意识创新,教育何为?

■虽然我们不能说创新意识就是创新能力本身,但我们却能肯定地说,创新意识薄弱的大学生绝不会有很强的创新能力。

■虽然教育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惟一原因,但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创新迫切需要教育思维的超越。

当下,大学生就业难的话题,再次成为人们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长期以来,大学生都被看作是“天之骄子”,在这种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也很高,体现在就业过程中,“有业不就”的现象并不少见。在城乡选择方面偏好大中城市,在地区选择上偏好东部发达地区;在就业部门与单位选择上,偏好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行业;在对就业与择业的认识上,存在“一步到位,终生不变”的观念,把初次择业看得过重等仍然是大学生不够理性的就业观念。虽然教育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惟一原因,但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创新迫切需要教育思维的超越。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迈进,以及社会对大学生需求的调整,就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也必须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在大学生供给日益增多的背景下,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就业刚性会迫使学生放弃那些阻碍他们就业的观念。基层的广阔天地,蕴藏着无数的机会,大学生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才的开始,用所学知识为基层的群众服务,通过了解国情民意,积累才干,才能成功捕捉机遇。创新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准备,有积累才会捕捉机遇,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当下,学校教育追求分数至上,用人单位则看重能力,人才标准出现错位,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更有人指出,在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对于知识、技能教授得多,但对大学生进行独立创业意识的培养非常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是目前大学教育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现实的教育中,由于传统教育理论与实际工作者在个体认识上存在的陈腐陋见、对模式化教育认同的思维枷锁、因“囚徒困境”的思想顾虑而不敢尝试的教育行为,都羁绊了创新教育的实践与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太多的习惯思维、求同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青年学生的思想,阻碍了他们的个性发展。

那么,针对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创新,我们的高等教育应该做些什么?

首先,要超越“一切在教”的教育误识。教育是由“教”和“育”两个字构成的,遗憾的是,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关注更多的是“教”即“传授”,而忽视了“育”即“培育”。其实,家长、教师的作用更在于“育”。尽管学校教学的模式一样,但学生走出校门时其实人人都有不同的品性,这就是因为“育”字在起作用。所以,开放的课堂教学,最佳的创意情景,注重培育,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表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创新意识不仅须“教”,还须发挥“育”字的功能。

其次,要超越“一块铁板”的教育思维。可以说,我们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选择适合“教育”的受教育者,而不是在创造一种适合受教育者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是以学生“听话、乖巧、规矩、顺从以及好管理”为褒义的评价准则。以所谓的“调皮、好问、找茬、挑刺”为贬义的评价准则。归根结底,我们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种模式化的教育,即模式化的学校、模式化的班级、模式化的教育者、模式化的内容、模式化的语言、模式化的方法,培养出来的只能是模式化的学生,而这样的“模式学生”又怎能适应多姿多彩的现实与未来世界!又怎么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呢?

第三,要超越“一蹴而就”的教育思路。当下“速成化”的创新教育、“数量化”的创新教育、“口号化”的创新教育、“非人性化”的创新教育等等,异化了创新教育形式。许多学校追求的是能够很快带来好处的“高效率”、“可计算性”、“可预测性”和“可控制性”的“麦当劳化”了的创新教育,而不是实实在在的创新教育的过程。靠某些美好的愿望和冲动,除了取得一些以值得怀疑的数字表达出来的成绩以外,并没有真正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取得长足的进步。

创新教育需要实效而不是时效,更不是失效。如果不从根本上改革我们的教育体制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教育要对接市场需求,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在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就业技能的培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既要重视少数高、精、尖人才的培养,更要加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同时,高校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共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加强毕业生就业形势预测分析,进一步落实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为大学生就业消除体制性壁垒。为毕业生提供充分详细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为大学生就业做好服务。

■虽然我们不能说创新意识就是创新能力本身,但我们却能肯定地说,创新意识薄弱的大学生绝不会有很强的创新能力。

■虽然教育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惟一原因,但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创新迫切需要教育思维的超越。

当下,大学生就业难的话题,再次成为人们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长期以来,大学生都被看作是“天之骄子”,在这种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也很高,体现在就业过程中,“有业不就”的现象并不少见。在城乡选择方面偏好大中城市,在地区选择上偏好东部发达地区;在就业部门与单位选择上,偏好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行业;在对就业与择业的认识上,存在“一步到位,终生不变”的观念,把初次择业看得过重等仍然是大学生不够理性的就业观念。虽然教育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惟一原因,但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创新迫切需要教育思维的超越。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迈进,以及社会对大学生需求的调整,就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也必须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在大学生供给日益增多的背景下,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就业刚性会迫使学生放弃那些阻碍他们就业的观念。基层的广阔天地,蕴藏着无数的机会,大学生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才的开始,用所学知识为基层的群众服务,通过了解国情民意,积累才干,才能成功捕捉机遇。创新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准备,有积累才会捕捉机遇,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当下,学校教育追求分数至上,用人单位则看重能力,人才标准出现错位,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更有人指出,在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对于知识、技能教授得多,但对大学生进行独立创业意识的培养非常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是目前大学教育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现实的教育中,由于传统教育理论与实际工作者在个体认识上存在的陈腐陋见、对模式化教育认同的思维枷锁、因“囚徒困境”的思想顾虑而不敢尝试的教育行为,都羁绊了创新教育的实践与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太多的习惯思维、求同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青年学生的思想,阻碍了他们的个性发展。

那么,针对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创新,我们的高等教育应该做些什么?

首先,要超越“一切在教”的教育误识。教育是由“教”和“育”两个字构成的,遗憾的是,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关注更多的是“教”即“传授”,而忽视了“育”即“培育”。其实,家长、教师的作用更在于“育”。尽管学校教学的模式一样,但学生走出校门时其实人人都有不同的品性,这就是因为“育”字在起作用。所以,开放的课堂教学,最佳的创意情景,注重培育,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表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创新意识不仅须“教”,还须发挥“育”字的功能。

其次,要超越“一块铁板”的教育思维。可以说,我们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选择适合“教育”的受教育者,而不是在创造一种适合受教育者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是以学生“听话、乖巧、规矩、顺从以及好管理”为褒义的评价准则。以所谓的“调皮、好问、找茬、挑刺”为贬义的评价准则。归根结底,我们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种模式化的教育,即模式化的学校、模式化的班级、模式化的教育者、模式化的内容、模式化的语言、模式化的方法,培养出来的只能是模式化的学生,而这样的“模式学生”又怎能适应多姿多彩的现实与未来世界!又怎么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呢?

第三,要超越“一蹴而就”的教育思路。当下“速成化”的创新教育、“数量化”的创新教育、“口号化”的创新教育、“非人性化”的创新教育等等,异化了创新教育形式。许多学校追求的是能够很快带来好处的“高效率”、“可计算性”、“可预测性”和“可控制性”的“麦当劳化”了的创新教育,而不是实实在在的创新教育的过程。靠某些美好的愿望和冲动,除了取得一些以值得怀疑的数字表达出来的成绩以外,并没有真正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取得长足的进步。

创新教育需要实效而不是时效,更不是失效。如果不从根本上改革我们的教育体制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教育要对接市场需求,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在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就业技能的培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既要重视少数高、精、尖人才的培养,更要加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同时,高校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共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加强毕业生就业形势预测分析,进一步落实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为大学生就业消除体制性壁垒。为毕业生提供充分详细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为大学生就业做好服务。


相关内容

  • 学生党员如何为学风建设做贡献
  • 因为是学生干部培训,而每一位学生干部都从属或来自一个具体的班级,所以,今天我讲三个问题,一是关于班级建设问题,二是班干部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问题,三是大学生党员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问题. 一.班级建设问题 班级是每个院系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同学们共同学习.生活的基本组成形式,它既是学校向学生实施教育与管理 ...

  • 通识教育重要性的研究
  • [摘 要]:专业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在某一知识领域的专业技能和谋生手段,是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通识教育是以克服专业教育的狭隘性,培养德才兼备.知识广博.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才为宗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和谐.全面发展的人,即成为"完整". ...

  • 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意义.问题与对策
  • 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意义.问题与对策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 杨智勇 李 滔) 摘要: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更是一项提高国民素质.扩大就业渠道和激发青年创业热情的系统工程.加强创业 ...

  • 大学生就业指导试卷及答案
  • 考试方式:闭卷考试时间: 100 分钟 一. 名词解释(共10分) 报到证-- 面试 就业协议-- 劳动合同 二.判断(共15分) 1.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 2.职业性格一经形成就比 ...

  • 计算机及应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 计算机及应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3/5/16 10:38:32 阅读111次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一.计算机应用专业背景介绍 1. 环境背景概况 国家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的道 ...

  • 思修读书笔记
  • 读思修有感 „„为了在专业的基础上更好的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实现角色的转变,我花了一段时间来研读李海峰主编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成才必读>这本书.下面我想从为什么选择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些什么内容和我如何利用好这本书让孩子们学到更多东西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感受. 一. 选择 ...

  • 深度访谈内容
  • 深度访谈要重点关注的若干问题 (仅供参考) 一.要重点关注的共性问题 (一)政策性内容 重点学习和掌握好新评估手册以及教高[2006]16号文件,掌握其内涵与实质,尤其对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关键要素的说明要理解. (二)理念性内容 1.国家层面,高职教育主要理念 一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 ...

  •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岗位需求分析调研报告
  •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岗位需求分析调研报告 一.计算机应用专业背景介绍 1.环境背景概况 国家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职业 ...

  • 阿里巴巴的使命
  • 超越微软和沃尔玛是阿里巴巴的使命 (本文由液压英才网豆豆转载)很多商学院都教学生赚钱和经营之道,但我要告诉人们,如果你想开公司,你必须先有价值观,即懂得如何为人们服务,如何帮助人们,这是关键.我们坚信,如果你眼中只有钱,左眼看美金,右眼盯日元,没有人会愿意和你做朋友的 [中国企业家网]编者按:近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