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的网络学术论坛途径研究

  〔摘 要〕网络学术论坛为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提供了新途径。本文在网络学术论坛的特点、大学生需要培养的科研素质内涵、网络学术论坛在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如何加强论坛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素质;网络学术论坛  〔中图分类号〕G254.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4-0131-04  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处于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大学生,学习科研方法,提高科研能力,培养科研素养,更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教育目标。网络学术论坛的出现给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认识网络学术论坛在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学术论坛的有关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1 网络学术论坛的发展及其特点  1.1 网络学术论坛的发展  随着网络论坛的发展,网络学术论坛逐渐出现。中文网络学术论坛建立之初是研究人员和学术爱好者进行文献互助交流的园地。随着其不断发展壮大,逐渐由文献交流向科研互动交流转变。目前的网络学术论坛已经成为资料交流、信息发布、讨论互动等多功能的综合平台。比较有名的综合性学术论坛有小木虫论坛、CNKI学术论坛、博研联盟、研学论坛、星荧学术论坛、零点花园、诺贝尔学术资源网等,专业性学术论坛有丁香园论坛、中国生命科学论坛、水论坛、百思论坛、北大中文论坛等。综合性论坛按学科专业分出很多专栏,还有科研经验交流、外语学习、考研等栏目,参与者经过注册,可以到自己喜欢的栏目参与交流讨论。专业性论坛主要讨论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的问题,如丁香园论坛,主要交流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等。  1.2 网络学术论坛的特点  网络学术论坛作为网络时代开展学术交流的新平台,主要特点有:  1.2.1 讨论话题既有专业性又有广泛性  网络学术论坛要求参与者在专业栏目中讨论该专业范围内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讨论话题的专业性。但由于参与者有很多是初学者和业余爱好者,他们往往具有知识背景的多样性和专业学术水平的多层次性,虽然起到了多学科综合研究问题的作用,并且增加了论坛的人气,但会造成研讨的专业性和学术水平下降,导致论坛话题的广泛性。  1.2.2 讨论自由度高  论坛参与者不用面对面交谈,用网名发表言论,只要不发表违反法律和网络道德规范的信息即可。这容易使参与者放弃各种顾忌,形成自由、平等的研讨氛围,形成自由讨论,甚至争论、辩论的心理条件。但这也容易使一些参与者在言论上不够认真负责,在思考上不够严谨深入。  1.2.3 交流方便,成本低  可以使参与者不受空间的限制和严格的时间限制,随时随地参加讨论,网络论坛不用把人们组织在同一时空范围召开会议。降低了组织上的难度和成本,节约了会议的食宿、路途等时间和经费成本。网络论坛还能够容纳大量的人员参加,克服了学术会议的参与人数限制,使乐于参与的专业研究人员和业余爱好者都能成为论坛活动的主体[1]。  2 大学生应培养的主要科研素质及学术讨论的作用  2.1 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科研主体的主要素质  科学哲学的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互相批判发展,提出了归纳与证明、猜测与反驳、研究纲领等科学研究方法论。根据有关理论和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的实际,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可以简化为:(1)发现值得并能够研究的科学问题;(2)针对问题搜集有关信息资料,了解他人(或前人)对这一问题解决的情况,距离问题完全解决的差距;(3)开展逻辑的和非逻辑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理论、观点、方法等;(4)对结果进行逻辑验证和实验验证;(5)如果验证成功,形成研究报告或论文等成果。在实际的科学研究过程中,不同学科专业、不同问题的研究过程可能不同,甚至同一问题不同研究人员的解决过程也会不同,因为“没有一个伟大的科学发现是按现成的方法或程序作出的”[2],“优秀的研究者能够根据研究的目的、研究进程的变化熟练地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他可能时而进行文献检索和梳理,时而进行分析和比较,进而又进行总结概括,最终得出结论。但要问及是如何根据研究问题的变化而灵活使用各种研究方法,或如何用同一研究方法处理不同研究材料进而得出结论的,他却很难说清。[3]”但上述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还是对具体的科学研究和研究人员科研素质培养有指导意义的。  硕士研究生及其之前教育阶段的大学生一般是初涉科研活动,其作为科研活动的主体,首先需要掌握一定的所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文献检索和信息获取的能力。其次,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怀疑批判精神。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开展逻辑和非逻辑思维。第三,必须掌握专业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程序,掌握必要的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技能。获得这些基本的科研素质和能力,需要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学习一般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知识,还需要在科研实践中模仿和领悟。因为科学研究是复杂的探索过程,关于科学研究活动本身的知识属于言传知识和意会知识的综合,只有通过科研实践才能完全理解有关的言传知识,获得意会知识,形成在科研实践中真正起作用的综合素质能力。  2.2 学术讨论的重要作用  学术研究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活动,它既需要学者独立观察实验和苦思冥想,还需要科学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充分协作和讨论交流。爱因斯坦从青年时期的“奥林匹亚科学院”就开始了卓有成效的学术讨论,从而奠定了相对论的思想基础。现代学术研究课题更加深刻、复杂,涉及的知识更加综合、广泛,需要在研究过程中有更多的合作和交流。  学术讨论从内容上可以划分为互助完善式和批判反驳式两种。互助完善式讨论可以帮助补充信息,理清思路,完善理论观点;可以启发思维,激发灵感,帮助突破难点。批判反驳式讨论以诘问批驳的方式,推敲他人理论观点和逻辑结构,帮助发现错误。两种讨论在实际讨论中往往交替进行,都十分重要,但批判反驳式讨论因缺乏而更显重要。“学者要想做出学术贡献,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要揭露已经作出的观察中的错误与瑕疵”,“只有通过学术批评,才能去伪存真,明辨是非,发现真理”[4]。学术讨论就像把讨论者们的大脑联网,互相补充知识,形成综合智慧;互相诘难,发现逻辑瑕疵;互相激励,形成头脑风暴。

  学术讨论也是培养人才和学术风气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如果能够经常参加学术研讨,就会模仿和磨砺学术思维,领会研究方法,形成科学精神。学术研究的道路经常是艰难孤独的拓荒之路,交流讨论可以使研究者获得心理安慰和精神激励,坚定奋斗的信心。人员相对稳定的经常性学术讨论,可以建立研究者之间的友谊和信任,培养协作精神,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  3 网络学术论坛在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网络学术论坛为大学生参与学术研讨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也为初学科研的大学生提高科研素质提供了新的途径。  3.1 有利于培养问题意识和获取科研选题的能力  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没有疑问也就没有科学研究的必要。问题是使研究者全身心投入思考的关键,“创造过程首先由问题激发,问题调动了全部内在的思维活力,意识和下意识都被召唤来解决这一问题”[2]。大学生平时主要是学习逻辑严谨,几乎“无可置疑”的书本理论知识。久而久之,容易磨灭怀疑批判精神,难以形成问题意识。很多大学生(甚至硕士研究生)在写毕业论文时,经常会陷入一般介绍性的、陈述性的文体,很像平时学习的教材,研究的问题不鲜明。参与论坛活动有利于培养问题意识,如论坛上发表的论文(帖子)一般有较明确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围绕问题的解决展开论证。讨论(回帖)中也会提出疑问和回答问题,不然就难以形成深入的讨论。大学生经常参与论坛的讨论,有利于养成发现逻辑矛盾,质疑理论观点的习惯,逐渐建立问题意识。  大学生撰写学位论文,首先面对的第一个困难就是找到一个合适的研究题目。一般来说,科学问题可以在生产实践、生活实践和科学实验中获得,但作为在校大学生(尤其是本专科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少,主要通过老师、文献资料等途径获得论文选题。网络学术论坛为大学生获得论文选题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论坛中提出的但未获得很好解决的问题,讨论中互相质疑时产生的新问题,都有可能成为很好的论文选题。  3.2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建立最佳的知识结构 学术研究是从已知向未知探索的过程,研究者应该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并且创造思维也需要大量相关信息的激发。通过论坛的交流讨论,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已掌握的知识,发现自己的基础知识缺陷,获得新的学术信息。发现学术高人和感兴趣的学术著作、学术论文等文献信息。  学术研究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但学校的教学无法完全满足这一需要。因为,一方面现代科学知识呈爆炸式增长,通过教学完全掌握某一学科或专业的全部知识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解决每一个科学问题所需要的基础知识都是事先无法预料的,研究者无法在问题提出之前把基础知识完全准备好。创造学理论告诉我们,要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学习,即一边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开展研究;一边面向解决问题的需要,去学习知识,准备研究的知识基础。这样,为解决问题而学习知识,就会理解的更深刻,更会应用,更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在学习和创新的互动中构建最佳的知识结构[5]。  3.3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思维  科学研究对研究人员的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研究者在“研究中综合使用到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比较等多种思维过程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思维加工,……需要综合使用多种研究方法,……需要融会贯通地使用多种知识”[3]。在逻辑思维无法奏效时,还要突破条条框框,借助灵感、直觉、想像等非逻辑思维,寻求思维的惊险跳跃。而讨论犹如创造思维的助产士,各种信息的启发,可以使思维插上飞跃的翅膀,在思想的碰撞中激发灵感和想像。因此,大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是十分困难的事,需要在具体的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体悟,需要在与导师、同学的讨论、辩论中模仿、体会。网络学术论坛是科研思维训练的理想课堂,大学生可以在论坛的讨论中锻炼严谨的逻辑思维,模仿互相质疑的批判思维,体会只可意会的非逻辑思维。  3.4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兴趣  耐得住寂寞当然是研究者应有的品质,但这毕竟是只有少数人才具有的品质。经常有学术大师、同行和好友互相交流鼓励,更能使研究者摆脱孤独,坚定探索的意志。同行之间的承认是科学共同体内部的通货,是研究者期盼的最高奖赏,是激励科学研究的重要因素。研究者的智慧和创造性成果得到同行的承认和赞赏是最令研究者兴奋的事。因此,大学生经常参与论坛活动,可以结交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获得同行的赞许,遇到仰慕已久的学术大师,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激发其投身研究事业的坚定意志。  3.5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  在论坛上发帖(上传论文)和参与讨论都需要组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讨论更能磨练自己的逻辑思维,用最清晰有力的文字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总之,参与论坛能够有效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  4 建设并引导大学生参与网络学术论坛  4.1 高校和其它研究生培养机构应积极建设网络学术论坛 目前,中文网络学术论坛虽然在数量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存在很多不足,其学术研讨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具体问题有:第一,上传资料、交流考研经验、求助发表论文的多,学术研讨的内容还不够多。第二,浏览的多,参与讨论的少。回复的内容大都过于简单,很多都是对资料下载后的感谢和对资料的评价,学术研讨的少。第三,高校以课程网站为依托的论坛较多,但参与者不稳定,一般在一学期的课程结束后,学生就不再光顾该论坛了。这些都影响论坛培养大学生科研素质功能的充分发挥。应该采取措施,加强论坛建设。  4.1.1 建设各学科专业有影响的网络学术论坛  可以由高校的院系联合专业研究会、科研院所、学术杂志社,在全国范围建成一个或几个著名专业论坛,邀请著名专家学者作为论坛的旗帜,形成影响力和感召力,召集本学科专业的高水平学者参加,吸引大学生参与,形成有共同知识背景、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人员参加的研讨群体。  4.1.2 精心设计论题,对讨论进行引导  论坛要精心筛选、设计论题,引发参与者的参与兴趣。可以筛选和设计问题感强、可以辩证分析、具有开放性和争议性的论题。请专家帮助筛选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学科专业研究的前沿方向性问题、有争议有分歧的焦点问题、理论之中和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矛盾的问题作为研讨主题。关注讨论进程,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选择恰当时机,对讨论进行引导。可以请专家帮助总结阶段性讨论成果,启发新的研究视角、方法,提出新的更深入的问题,让讨论不断走向深入。

  4.1.3 肯定参与者的学术贡献,激发参与热情  在一般的面对面的学术研讨中,思想贡献是可以当面认可的。而网络环境中的讨论,参与者之间可能互不认识,思想贡献往往得不到承认。要建立参与者互相尊重认可的机制。可以利用网络的讨论内容自动记录这一有利条件,由论坛管理人或委托发帖人、参与者对讨论进程和成果进行总结,肯定参与者的主要贡献。在撰写学术著作和论文时,可以引用论坛上形成的研究成果,注明贡献者网名和帖子的网址。形成互相肯定,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论坛氛围和学术风尚。  4.1.4 发挥网络技术的激励功能  让讨论集中的论帖自动置顶,让关注度和回帖率低的论帖自动下沉。给高水平论题的抛出者和高质量的回帖者加分和提高级别,建立参与者互相评分的机制。  4.2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术论坛活动  4.2.1 引导学生浏览和参与论坛讨论  通过网络学习是现代大学生喜欢的学习形式。学校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参与论坛活动。在校园网主页上链接好的论坛网址,建立学校和各学科专业自己的论坛,师生一同参与论坛讨论,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鼓励。  4.2.2 鼓励学生在论坛上发帖(论文)  浏览论坛是初步学习,回复是开始参与,提出问题,发帖是走向深入参与。高校和研究生培养机构要鼓励大学生在论坛上发帖。课程作业(课程论文)可以通过论坛提交,接受论坛评议;学位论文可以在论坛上讨论、修改完善。论坛可以定期对帖子进行评奖。  4.2.3 通过论坛形成成果和选拔人才  论坛要指导学生,把经过深入讨论,逐渐成熟的思想观点整理出来,形成完整的学术论文,投到正式的学术期刊发表,形成学术界普遍承认的研究成果。论坛还可以选拔优秀的学生参与论坛管理。学校可以到论坛选拔科研能力强的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社团也可以到论坛中召集优秀成员。通过论坛形成成果,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同时也激励更多的人参与论坛,推进论坛的发展。  5 结 语  关于科研活动的知识是言传知识和意会知识的综合,既要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通过科研实践的体验、领悟才能真正获得。网络学术论坛是解决现实的学术会议等学术交流形式参与人数少、活动成本高等困难,使大学生能够广泛参与学术交流实践的良好途径。通过网络学术论坛的交流讨论,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模仿和锻炼科学思维,形成科研兴趣。高校和研究生培养机构都应该高度重视网络学术论坛建设,引导和要求大学生积极参与论坛活动,充分发挥论坛在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陶媛,张忠有.激活网络学术论坛的学术讨论功能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1,(5):29-30.  [2]刘大椿.科学哲学[M].人民出版社,1998:234.  [3]王琪.研究生应如何学习研究方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4):67-70.  [4]丰捷,王宁,等.学术批评,净化教育环境[N].光明日报,2010-11-24,(012).  [5]张忠有,陈桂芝,刘波.创造原理与方法[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50.  (本文责任编辑:王 涓)

  〔摘 要〕网络学术论坛为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提供了新途径。本文在网络学术论坛的特点、大学生需要培养的科研素质内涵、网络学术论坛在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如何加强论坛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素质;网络学术论坛  〔中图分类号〕G254.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4-0131-04  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处于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大学生,学习科研方法,提高科研能力,培养科研素养,更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教育目标。网络学术论坛的出现给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认识网络学术论坛在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学术论坛的有关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1 网络学术论坛的发展及其特点  1.1 网络学术论坛的发展  随着网络论坛的发展,网络学术论坛逐渐出现。中文网络学术论坛建立之初是研究人员和学术爱好者进行文献互助交流的园地。随着其不断发展壮大,逐渐由文献交流向科研互动交流转变。目前的网络学术论坛已经成为资料交流、信息发布、讨论互动等多功能的综合平台。比较有名的综合性学术论坛有小木虫论坛、CNKI学术论坛、博研联盟、研学论坛、星荧学术论坛、零点花园、诺贝尔学术资源网等,专业性学术论坛有丁香园论坛、中国生命科学论坛、水论坛、百思论坛、北大中文论坛等。综合性论坛按学科专业分出很多专栏,还有科研经验交流、外语学习、考研等栏目,参与者经过注册,可以到自己喜欢的栏目参与交流讨论。专业性论坛主要讨论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的问题,如丁香园论坛,主要交流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等。  1.2 网络学术论坛的特点  网络学术论坛作为网络时代开展学术交流的新平台,主要特点有:  1.2.1 讨论话题既有专业性又有广泛性  网络学术论坛要求参与者在专业栏目中讨论该专业范围内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讨论话题的专业性。但由于参与者有很多是初学者和业余爱好者,他们往往具有知识背景的多样性和专业学术水平的多层次性,虽然起到了多学科综合研究问题的作用,并且增加了论坛的人气,但会造成研讨的专业性和学术水平下降,导致论坛话题的广泛性。  1.2.2 讨论自由度高  论坛参与者不用面对面交谈,用网名发表言论,只要不发表违反法律和网络道德规范的信息即可。这容易使参与者放弃各种顾忌,形成自由、平等的研讨氛围,形成自由讨论,甚至争论、辩论的心理条件。但这也容易使一些参与者在言论上不够认真负责,在思考上不够严谨深入。  1.2.3 交流方便,成本低  可以使参与者不受空间的限制和严格的时间限制,随时随地参加讨论,网络论坛不用把人们组织在同一时空范围召开会议。降低了组织上的难度和成本,节约了会议的食宿、路途等时间和经费成本。网络论坛还能够容纳大量的人员参加,克服了学术会议的参与人数限制,使乐于参与的专业研究人员和业余爱好者都能成为论坛活动的主体[1]。  2 大学生应培养的主要科研素质及学术讨论的作用  2.1 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科研主体的主要素质  科学哲学的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互相批判发展,提出了归纳与证明、猜测与反驳、研究纲领等科学研究方法论。根据有关理论和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的实际,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可以简化为:(1)发现值得并能够研究的科学问题;(2)针对问题搜集有关信息资料,了解他人(或前人)对这一问题解决的情况,距离问题完全解决的差距;(3)开展逻辑的和非逻辑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理论、观点、方法等;(4)对结果进行逻辑验证和实验验证;(5)如果验证成功,形成研究报告或论文等成果。在实际的科学研究过程中,不同学科专业、不同问题的研究过程可能不同,甚至同一问题不同研究人员的解决过程也会不同,因为“没有一个伟大的科学发现是按现成的方法或程序作出的”[2],“优秀的研究者能够根据研究的目的、研究进程的变化熟练地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他可能时而进行文献检索和梳理,时而进行分析和比较,进而又进行总结概括,最终得出结论。但要问及是如何根据研究问题的变化而灵活使用各种研究方法,或如何用同一研究方法处理不同研究材料进而得出结论的,他却很难说清。[3]”但上述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还是对具体的科学研究和研究人员科研素质培养有指导意义的。  硕士研究生及其之前教育阶段的大学生一般是初涉科研活动,其作为科研活动的主体,首先需要掌握一定的所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文献检索和信息获取的能力。其次,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怀疑批判精神。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开展逻辑和非逻辑思维。第三,必须掌握专业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程序,掌握必要的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技能。获得这些基本的科研素质和能力,需要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学习一般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知识,还需要在科研实践中模仿和领悟。因为科学研究是复杂的探索过程,关于科学研究活动本身的知识属于言传知识和意会知识的综合,只有通过科研实践才能完全理解有关的言传知识,获得意会知识,形成在科研实践中真正起作用的综合素质能力。  2.2 学术讨论的重要作用  学术研究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活动,它既需要学者独立观察实验和苦思冥想,还需要科学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充分协作和讨论交流。爱因斯坦从青年时期的“奥林匹亚科学院”就开始了卓有成效的学术讨论,从而奠定了相对论的思想基础。现代学术研究课题更加深刻、复杂,涉及的知识更加综合、广泛,需要在研究过程中有更多的合作和交流。  学术讨论从内容上可以划分为互助完善式和批判反驳式两种。互助完善式讨论可以帮助补充信息,理清思路,完善理论观点;可以启发思维,激发灵感,帮助突破难点。批判反驳式讨论以诘问批驳的方式,推敲他人理论观点和逻辑结构,帮助发现错误。两种讨论在实际讨论中往往交替进行,都十分重要,但批判反驳式讨论因缺乏而更显重要。“学者要想做出学术贡献,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要揭露已经作出的观察中的错误与瑕疵”,“只有通过学术批评,才能去伪存真,明辨是非,发现真理”[4]。学术讨论就像把讨论者们的大脑联网,互相补充知识,形成综合智慧;互相诘难,发现逻辑瑕疵;互相激励,形成头脑风暴。

  学术讨论也是培养人才和学术风气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如果能够经常参加学术研讨,就会模仿和磨砺学术思维,领会研究方法,形成科学精神。学术研究的道路经常是艰难孤独的拓荒之路,交流讨论可以使研究者获得心理安慰和精神激励,坚定奋斗的信心。人员相对稳定的经常性学术讨论,可以建立研究者之间的友谊和信任,培养协作精神,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  3 网络学术论坛在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网络学术论坛为大学生参与学术研讨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也为初学科研的大学生提高科研素质提供了新的途径。  3.1 有利于培养问题意识和获取科研选题的能力  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没有疑问也就没有科学研究的必要。问题是使研究者全身心投入思考的关键,“创造过程首先由问题激发,问题调动了全部内在的思维活力,意识和下意识都被召唤来解决这一问题”[2]。大学生平时主要是学习逻辑严谨,几乎“无可置疑”的书本理论知识。久而久之,容易磨灭怀疑批判精神,难以形成问题意识。很多大学生(甚至硕士研究生)在写毕业论文时,经常会陷入一般介绍性的、陈述性的文体,很像平时学习的教材,研究的问题不鲜明。参与论坛活动有利于培养问题意识,如论坛上发表的论文(帖子)一般有较明确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围绕问题的解决展开论证。讨论(回帖)中也会提出疑问和回答问题,不然就难以形成深入的讨论。大学生经常参与论坛的讨论,有利于养成发现逻辑矛盾,质疑理论观点的习惯,逐渐建立问题意识。  大学生撰写学位论文,首先面对的第一个困难就是找到一个合适的研究题目。一般来说,科学问题可以在生产实践、生活实践和科学实验中获得,但作为在校大学生(尤其是本专科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少,主要通过老师、文献资料等途径获得论文选题。网络学术论坛为大学生获得论文选题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论坛中提出的但未获得很好解决的问题,讨论中互相质疑时产生的新问题,都有可能成为很好的论文选题。  3.2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建立最佳的知识结构 学术研究是从已知向未知探索的过程,研究者应该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并且创造思维也需要大量相关信息的激发。通过论坛的交流讨论,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已掌握的知识,发现自己的基础知识缺陷,获得新的学术信息。发现学术高人和感兴趣的学术著作、学术论文等文献信息。  学术研究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但学校的教学无法完全满足这一需要。因为,一方面现代科学知识呈爆炸式增长,通过教学完全掌握某一学科或专业的全部知识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解决每一个科学问题所需要的基础知识都是事先无法预料的,研究者无法在问题提出之前把基础知识完全准备好。创造学理论告诉我们,要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学习,即一边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开展研究;一边面向解决问题的需要,去学习知识,准备研究的知识基础。这样,为解决问题而学习知识,就会理解的更深刻,更会应用,更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在学习和创新的互动中构建最佳的知识结构[5]。  3.3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思维  科学研究对研究人员的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研究者在“研究中综合使用到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比较等多种思维过程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思维加工,……需要综合使用多种研究方法,……需要融会贯通地使用多种知识”[3]。在逻辑思维无法奏效时,还要突破条条框框,借助灵感、直觉、想像等非逻辑思维,寻求思维的惊险跳跃。而讨论犹如创造思维的助产士,各种信息的启发,可以使思维插上飞跃的翅膀,在思想的碰撞中激发灵感和想像。因此,大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是十分困难的事,需要在具体的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体悟,需要在与导师、同学的讨论、辩论中模仿、体会。网络学术论坛是科研思维训练的理想课堂,大学生可以在论坛的讨论中锻炼严谨的逻辑思维,模仿互相质疑的批判思维,体会只可意会的非逻辑思维。  3.4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兴趣  耐得住寂寞当然是研究者应有的品质,但这毕竟是只有少数人才具有的品质。经常有学术大师、同行和好友互相交流鼓励,更能使研究者摆脱孤独,坚定探索的意志。同行之间的承认是科学共同体内部的通货,是研究者期盼的最高奖赏,是激励科学研究的重要因素。研究者的智慧和创造性成果得到同行的承认和赞赏是最令研究者兴奋的事。因此,大学生经常参与论坛活动,可以结交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获得同行的赞许,遇到仰慕已久的学术大师,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激发其投身研究事业的坚定意志。  3.5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  在论坛上发帖(上传论文)和参与讨论都需要组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讨论更能磨练自己的逻辑思维,用最清晰有力的文字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总之,参与论坛能够有效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  4 建设并引导大学生参与网络学术论坛  4.1 高校和其它研究生培养机构应积极建设网络学术论坛 目前,中文网络学术论坛虽然在数量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存在很多不足,其学术研讨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具体问题有:第一,上传资料、交流考研经验、求助发表论文的多,学术研讨的内容还不够多。第二,浏览的多,参与讨论的少。回复的内容大都过于简单,很多都是对资料下载后的感谢和对资料的评价,学术研讨的少。第三,高校以课程网站为依托的论坛较多,但参与者不稳定,一般在一学期的课程结束后,学生就不再光顾该论坛了。这些都影响论坛培养大学生科研素质功能的充分发挥。应该采取措施,加强论坛建设。  4.1.1 建设各学科专业有影响的网络学术论坛  可以由高校的院系联合专业研究会、科研院所、学术杂志社,在全国范围建成一个或几个著名专业论坛,邀请著名专家学者作为论坛的旗帜,形成影响力和感召力,召集本学科专业的高水平学者参加,吸引大学生参与,形成有共同知识背景、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人员参加的研讨群体。  4.1.2 精心设计论题,对讨论进行引导  论坛要精心筛选、设计论题,引发参与者的参与兴趣。可以筛选和设计问题感强、可以辩证分析、具有开放性和争议性的论题。请专家帮助筛选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学科专业研究的前沿方向性问题、有争议有分歧的焦点问题、理论之中和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矛盾的问题作为研讨主题。关注讨论进程,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选择恰当时机,对讨论进行引导。可以请专家帮助总结阶段性讨论成果,启发新的研究视角、方法,提出新的更深入的问题,让讨论不断走向深入。

  4.1.3 肯定参与者的学术贡献,激发参与热情  在一般的面对面的学术研讨中,思想贡献是可以当面认可的。而网络环境中的讨论,参与者之间可能互不认识,思想贡献往往得不到承认。要建立参与者互相尊重认可的机制。可以利用网络的讨论内容自动记录这一有利条件,由论坛管理人或委托发帖人、参与者对讨论进程和成果进行总结,肯定参与者的主要贡献。在撰写学术著作和论文时,可以引用论坛上形成的研究成果,注明贡献者网名和帖子的网址。形成互相肯定,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论坛氛围和学术风尚。  4.1.4 发挥网络技术的激励功能  让讨论集中的论帖自动置顶,让关注度和回帖率低的论帖自动下沉。给高水平论题的抛出者和高质量的回帖者加分和提高级别,建立参与者互相评分的机制。  4.2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术论坛活动  4.2.1 引导学生浏览和参与论坛讨论  通过网络学习是现代大学生喜欢的学习形式。学校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参与论坛活动。在校园网主页上链接好的论坛网址,建立学校和各学科专业自己的论坛,师生一同参与论坛讨论,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鼓励。  4.2.2 鼓励学生在论坛上发帖(论文)  浏览论坛是初步学习,回复是开始参与,提出问题,发帖是走向深入参与。高校和研究生培养机构要鼓励大学生在论坛上发帖。课程作业(课程论文)可以通过论坛提交,接受论坛评议;学位论文可以在论坛上讨论、修改完善。论坛可以定期对帖子进行评奖。  4.2.3 通过论坛形成成果和选拔人才  论坛要指导学生,把经过深入讨论,逐渐成熟的思想观点整理出来,形成完整的学术论文,投到正式的学术期刊发表,形成学术界普遍承认的研究成果。论坛还可以选拔优秀的学生参与论坛管理。学校可以到论坛选拔科研能力强的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社团也可以到论坛中召集优秀成员。通过论坛形成成果,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同时也激励更多的人参与论坛,推进论坛的发展。  5 结 语  关于科研活动的知识是言传知识和意会知识的综合,既要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通过科研实践的体验、领悟才能真正获得。网络学术论坛是解决现实的学术会议等学术交流形式参与人数少、活动成本高等困难,使大学生能够广泛参与学术交流实践的良好途径。通过网络学术论坛的交流讨论,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模仿和锻炼科学思维,形成科研兴趣。高校和研究生培养机构都应该高度重视网络学术论坛建设,引导和要求大学生积极参与论坛活动,充分发挥论坛在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陶媛,张忠有.激活网络学术论坛的学术讨论功能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1,(5):29-30.  [2]刘大椿.科学哲学[M].人民出版社,1998:234.  [3]王琪.研究生应如何学习研究方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4):67-70.  [4]丰捷,王宁,等.学术批评,净化教育环境[N].光明日报,2010-11-24,(012).  [5]张忠有,陈桂芝,刘波.创造原理与方法[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50.  (本文责任编辑:王 涓)


相关内容

  •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一: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为贯彻落实"科教兴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全面推进我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大力加强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我省研究生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部署和 ...

  • 浅谈如何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
  • [摘要]近年来,高校曝出的研究生学术失范的事件愈演愈烈,2009年"两会"期间,学术道德建设再次成为会上的热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在接受采访时说:"坚守学术道德就是保护学术生态."许多代表.委员纷纷建议采取积极措施,从源头上防范 ...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第十三届研究生会学术部年度计划1
  • 第十三届研究生会学术部 工作计划 部门成员:刘成功刘小英 徐心慧 黄 容 潘雪玉 王 琪 第十三届研究生会学术部 2016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背景 学术部与其他各部一样,是隶属于研究生会相互协调的部门,这并决定了学术部的工作离不开主席团及各个部门的支持与协助.同时,学术部以"引进来&quo ...

  • 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方案
  • 根据我县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培养青年教师工作迫在眉捷。在摸清青年教师学科、岗位、人数等情况的基础上,我们将组建由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教研员等优秀教师组成的培养团队,采取集中培训、结对子辅导、搭台展示、考核评选等方法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与培养,努力打造一支事业心强、责任感强,业务能力强的青年教师队伍。 ...

  • 加快提升军校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思考
  • 摘 要: 军校研究生教育是为军队信息化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军校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问题,本文着重从研究生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力量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 军校研究生 教育水平 提高策略 与地方研究生教育相同,军校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教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但是,军校研究 ...

  •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 第4期[总第22期] 2014年8月 研究生教育研究 JournalofGraduateEducation No.4 文章编号:2095‐1663(2014)04‐0027‐05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居占杰,李 平 (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湛江 524088) 摘 要:研究生 ...

  • 2013年计算机学会工作总结2014年工作计划
  • -年我们在省科协学会部的领导下,在广大理事的共同推动和努力下,学会工作有声有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首先我们认真学习"关于推进省级学会深化改革的实施要点",结合学会的实际情况,加强学会自身建设和规范管理工作,积极为我省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回顾一年,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一. ...

  • 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_刘兴太
  • 第16卷第6期2007年11月 Vol116 No16Nov.2007武警医学院学报 ActaAcademiaeMedicinaeCPAPF #597# 专家论坛 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Cultivationofcollegianlscientificresearchandinnolationa ...

  • 基于学术属性的现代大学组织结构
  • 第31卷第2期 201清华大学教育研究VbL31.Nb.2Apr.20100年4月TSINGHUAJOURNALOFEDUCATl0N 基于学术属性的现代大学组织结构 何淳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政办公室,安徽合肥230026) 摘要:在对现代大学组织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比较了中外大学组织结构的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