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新闻对受众心理影响的负面解读

2010年第3期

NO.3,2010

理论与现代化

THEoRY

AND

20lO一05May,2010

MoDERNIZATIoN

拟态环境中虚假新闻对受众心理影响的负面解读

周灿华

摘要:信息社会。受众越来越多地凭借拟态环境来认知社会、认知世界,建构和不断扩展社会认知结构,而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存在着很大的距离。拟态环境中的虚假新闻给受众心理带来了较大的负面

影响,我们在警惕“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的同时,更应该注意防止“拟态环境的虚假倾向”问题。

关键词:拟态环境;虚假新闻;受众心理;现实环境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0)03-0098—04

信息11@,受众越来越多地超越自身狭隘的直接认定其为真实的图景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往往都把它们当做客观现实环境本身来对待。在我们和真实环境之间,都存在着一个拟态环境,而我们往往是对这个拟态环境作出反应。李普曼认为,大众媒介不但反映现实,也建构现实。大众传媒传播内容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的活动,它通过对象征性的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不仅制约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着

体验,凭借拟态环境来认知社会、认知世界,建构和不

断扩展社会认知结构。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有很大的

距离,但由于人们是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

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受众很难在两者之问作出明确的区分。本文通过论述现实环境、拟态环境和受众心理环境三者之间的

关系,得出拟态环境中的虚假新闻对受众心理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受众应该注意防止“拟态环境的虚

假倾向”问题。

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人

类为适应环境作出的所谓调整往往是通过虚构中介而发生的,人们对环境作出反应所依据的世界观,这

一、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拟态环境的环境化”

20世纪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沃尔特・李普曼在他

些观点往往受到拟态环境的刺激”。

媒介作为环境,不经意间影响了受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传媒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拟态”的环境里面。“我们主要通过新闻媒体来了解和理解外在的客观

的经典著作《公众舆论》中,讨论了真实世界和我们所

感受的真实之间的不一致。他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直接了解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但是无论我们

世界,从而在我们的头脑里形成—个关于这个外在世

界的想象图景。然而,这个外在世界的真实图景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是‘摸不着,看不见,难于想象的’。”田

作者简介:周灿华(1976-),女,申南大学新闻系教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学博士。邮编:410083

98

万方数据

“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有很大的距离,但由于人们是

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

动的,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

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受众已经很难在两者之间作出明确的区分。在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

达的现代社会里。受众所严重依赖的拟态环境正在日

益扩大,越来越有演化为客观环境的趋势,这就是日本传播学者藤竹晓提出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翻

二、受众心理环境与拟态环境:“依赖关系”新闻传媒为受众提供了具有强烈现场感的社会

认知环境,给受众带来了“身I临其境”的体验,因而导致受众很容易混淆拟态环境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界限。

传媒系统依赖理论认为,在一个充斥传媒的世界中,

人们不得不大量依赖传媒来寻求对各种议题的信息。

受众x,l媒介信息的接受基于受众对现实世界的认知,

而媒介信息正是受众认知现实世界的重要信息源,受

众通过对媒介信息的认知,进而将之转化为现实行

动,影响着受众的生活。f哒正如美国传播学者梅尔

文・德弗勒和罗基奇所概括的个体与传媒发展“依赖

关系”的三种关键途径:首先,传媒提供的信息使我们

了解世界,它在“自我理解”的层次上给我们提供关于

自身的信息,以获得跟他人解释的同一陛;其次,我们

在行动或交往上可能需要传媒帮助定向;最后,传媒给我们提供游玩的机会。圈

传者以客观物质世界为源,借助文字、图像或声音等符号载体向受众传播媒介信息,寻找能达到一定社会效果和影响的内容,为受众构建相应的“拟态环境”。而受众则在亲身感觉世界的同时,又通过媒介这一渠道获取x,-J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人们通过媒介获

得的x,-J"于社会真实的认识,是人们关于社会知识的心

理结构”,是受众的“心理环境”。吼在信息社会,受众越来越多地超越自身狭隘的直接体验,凭借拟态环境来认知社会、认知世界。建构和不断扩展社会认知结构。即心理环境。这种心理环境,既不是客观环境的直接心理映射,也不是拟态环境的简单复制,而是受众根

据自己既有的社会认知结构对媒介信息有选择地接

受和理解,而得出的“二次加工信息”,是“把别人的报

万方数据

道和我们能够想象的拼凑在一起而成为我们的意见”。[71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

绘的“主观现实”(心理环境)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客观环境)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偏差。

受众对媒介N息的接受是基于受众x,-J客观世界

的认知,而媒介信息正是受众认知客观世界的重要信息源,受众通过对媒介信息的认知,进而将之转化为

现实行动,影响着受众的生活。显然,传者、受众的心理环境是客观环境以媒介为-T-台在各自头脑中的反映,拟态环境自然成为传者、受众的认知平台。听艮多

受众一般会错误地把拟态环境当做是客观的现实环

境。因为对受众而言,一方面拟态环境就是一个对客观环境的“拷贝”,虽然它不同于客观环境本身,但是

因为受众无法直接获得客观现实,只好将这些从媒介

中得到的现实“拷贝”当做是“现实”;另一方面,受众

可能会把媒介视做信息权威和耳目喉舌,由于有着对权威服从的心理过程而相信媒介信息权威。由于对信

息源的差异,以及受众对信息源认知、态度等心理的

影响,他们的行动自然就会受到“拷贝”的支配。大众传媒为受众提供拟态环境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

的心理环境。

三、拟态环境中虚假新闻对受众心理影响的负面解读

基于“拟态环境的环境化”和受众心理环境x,-J拟态环境的“依赖关系”,我们可以看出拟态环境中的虚

假新闻x,-J-受众心理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一)虚假新闻的“污染”负功能与受众心理

虚假新闻属于一种信息污染。信息污染是指媒介信息中混入了有害性、欺骗性、误导性信息元素,或者媒介信息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的信息元素超过传播标

准或道德底线,对传播生态、信息资源以及人类身心健康造成破坏、损害或其他不良影响。大众传播中的

虚假、伪劣信息具有欺骗性和误导性,是影响最坏的、受众意见最大的信息污染。唧虚假新闻以其特有的新奇与“完美”素质,常常使它比一般的真实新闻传播得更快,影响更大。“真实新闻的影响同失实新闻的影响

相比,是大不相同的。也许,真实新闻的影响可以按算

99

术级数来计算,而失实新闻的影响恐怕应按几何级数计算,一条真实新闻,如果内容平常,其影响会很不明

显。一条失实新闻,即使内容很平淡。也会产生很坏的

影响”【悃。美国的信息环保主义者认为,信息时代的首

要污染物,已不是向空气中排放毒素的化学品制造商,也不是砍伐原始森林的木材集团,更不是把湿地开发成购物广场的地产商,而是来自媒介、客户、同事和广告商的大量无用信息。它们为了获取受众的注意

力而展开无情争夺。在虚假新闻造成信息污染的媒介生态中,受众心理会受到很大的危害。首先,虚假新闻造成的信息污染对有利、有用的信息传播、接受、处理和使用造成干扰,直接影响有利、有用信息传播的速

度与效率,增加人们对信息筛选、判断、甄另U的难度,

从而也降低了准确使用有利、有用信息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受众因无所适从而引起强烈的心理反差,

表现为受众无法以惯常的情感、理性、逻辑作为依据,

进行判断。加以调整。其次,虚假新闻的欺骗性会伤害受众的情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引发人与人之间的

不信任,乃至对整个社会的不信任。这种危害有时是

看不见的,但却是深重的,在人们心灵上投下的阴影

很难消除。

(二)虚假新闻的“麻醉”负功能与受众心理

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大众传媒对

普通读者和听众持续刺激的一个后果是“麻醉”,他们

称之为麻醉性的功能障碍。大众传媒的“麻醉”负功能是指,如果一个人接受了过多的信息,便可能陷入了

一种对信息漠不关心或被动消极的状态;过多地接触

那些不寻常、不正常、极特殊的新闻,还会导致公众毫不了解社会上平常、正常、普通状况的后果。【ll嘘假新

闻的泛滥,可能使受众变得对虚假新闻本身毫不关心,对其他真实的新闻也会持冷漠态度,最终导致对

新闻真假的辨别失去判断力;也可能造成一种受众对新闻表面化的关心,缺乏对新闻报道的深层解读和信息真伪的验证,这种表面化的关心可能正好掩盖了大众内心的冷漠。在这种情况下,虚假新闻营造的拟态环境是最为有效的社会麻醉剂,它让受众接受信息从主动参与变为被动获知。甚至不加思索地全盘接受,受众心理处于一种虚幻的麻木状态。虚假新闻的“麻

100

万方数据

醉”负功能使受众变得无动于衷、迟钝和冷漠,丧失辨别力和判断力,不符合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三)虚假新闻的“拟态”功能与受众心理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传播学者巴伦・李维斯和克利夫纳斯教授通过大量原创性的心理实验研究,提出“媒体等同论”,意思是人们像对待真人真事一样对待

媒体,人们把媒体世界和真实世界混为一谈,媒体等

同于现实生活。受众接受新闻的基本目的是获知新近事实世界、特别是自己周围世界的客观变动信息,达

到对事实世界的真实认知,以便有效调整自己的言

行。而虚假新闻“拟态”功能所构成的环境是拟态环境的最极端化表现,它与客观事实环境完全背道而驰,与受众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很容易误导受众的认知和行为。如关于食品、健康类报道的虚假新闻往往就会

误导受众的认知判断与行为选择。

虚假新闻的拟态功能,在客观上都对受众心理构成了实质性的欺骗。从一般意义上说,虚假新闻最严

重的危害就是对社会公众整体性的误导和欺骗。在虚

假意识形态支配下的新闻报道,塑造出的新闻符号世

界是一个虚假世界,人们无法通过虚假的符号世界来

了解事实世界的真实情况,受众无异于生活在虚幻的

世界之中。虚假新闻的欺骗性就在于,它们往往伪装

成正在提供客观事实去造谣或煽动受众。虚假新I司装扮成新闻事实的面孔出现在受众眼前,其内容往往与人们的生活十分贴近,形式也常常是受众所喜闻乐见

的。因此虚假新闻与受众的社会认知结构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互通性,能够为受众社会认知结构中的有关信

息单元迅速同化,产生一定程度的关切感和认同感,继而会吸引受众产生对虚假新闻更广泛的接触与注

意。如果受众对虚假新闻的防范意识比较弱,更容易

“上当受骗”。

(四)虚假新闻背离受众心理期望

受众的心理期望,即受众对传播媒介满足其需要

的希望和要求。受众的期望具有两面性。受众的需求

既有积极向上健康的内容,也有消极落后不健康的内容。在新闻传播中,受众期望如同一把“双刃剑”,传者必须对其加以理性的审视。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其合理

有利的部分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加强对

其中某些不良倾向的约束和引导。这里所说的期待都

是指受受众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期待。受众的期望包含几个重要方面:一是期望目标。即期望从传媒所获得的满足需要的内容;二是期望水平,即期望从传媒获得需要满足的程度;三是期望值,即受众根据经验

判断一个传媒能满足自身需要的概率。1121-美国心理学

家弗鲁姆在1964年出版的《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曾提出期望理论,他认为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与期望相关,当一个人不仅有需要,而且确信又有达到目标的

可能时,才能激发起自己努力工作的动机。从该理论

中我们可以得出,受众对某一个传媒所传播的期望目

标越多,期望水平越高,而估计实现期望的可能性越

大,则受众选择、接近这个传媒的动力越大。

人们在进行理解活动之前,都带有某种根据生活

经验而形成的心理期望,都已不知不觉地预先假设了理解对象的应有面貌。受众对传者、对传媒甚至于对每一篇报道都可能产生或显或隐的心理期待,而对新闻报道内容真实性的期待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期待。虚假新闻因为歪曲了客观的事实,背离受众期待,导致受众对媒介的良好印象在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受众在接收信息时所产生的信息期待和媒介期待减弱,从而影响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达不到应有的传播效果。受众在接触某一传媒后,所体验到的传媒的实际传播水平也会影响他对这个传媒的期望。如果传媒表现出的是虚假的、低劣的传播状态,便不能很好地满足受众的需要。受众对此传媒的期望也会因不断受挫,而有意无意地降低对这一传媒的期望水平和期望值。在这种期望水平和期望值的作用下,如果传媒不自觉、不自省,便会导致媒介公信力的下降,最终失去受众。

虚假新闻的传播会误导人们作出错误的形势判断,所作的决策与客观现实严重脱节错位,从而造成

万方数据

各方面的损失。受众接受虚假新闻后,往往会对受众

的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尤其

是当受众没有意识到时,其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会更难根除。我们在警惕“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的同时,更应该注意防止“拟态环境的虚假倾向”问题。

参考文献:

【11[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WaherLippmann:Public

opinion,NewYork:Macmil—

lam,1922.29.

【3】[日)藤竹晓.电视社会学【M】.蔡林海译.合肥:安徽文

艺出版社.1987.37.

[4]RichardJackson

Harris:A

CognitivePsychology

of

Mass

Communication,Lawrence

ErlbaumAssociatesPublish-

er8,fourthedition,New

Jersey(1994).1_4.

【5】[美]梅尔文・德弗勒,桑德拉・保尔一洛基奇.大众传播学理论【M].杜力平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1999.64—72.

【6]Richard

JacksonHarris:A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masscommunication,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Publish-

el'8,fourthedition,New

Jersey(1994).2.

【7】[美]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碉.林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50.

【8】童清艳.超越传媒——揭开媒介影响受众的面纱【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85.

【9】邵培仁.大众传播中的信息污染及其治理阴.新闻与

写作,2007,(3).

【10]蒋亚平,官健文,林荣强.新闻失实论【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6.5.

[1l】转引自沃纳・塞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及运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348.

【12]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I.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84--86.

责任编辑:宋奇

101

拟态环境中虚假新闻对受众心理影响的负面解读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周灿华

中南大学新闻系,410083理论与现代化

THEORY AND MODERNIZATION2010,(3)0次

参考文献(12条)

1. 沃尔特?李普曼. 阎克文 公众舆论 20062. Walter Lippmann Public opinion 19223. 藤竹晓. 蔡林海 电视社会学 1987

4. Richard Jackson Harris A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Mass Communication,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 1994

5. 梅尔文·德弗勒. 桑德拉·保尔-洛基奇. 杜力平 大众传播学理论 1999

6. Richard Jackson Harris A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mass communication,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 1994

7. 沃尔特·李普曼. 林珊 舆论学 1989

8. 童清艳 超越传媒--揭开媒介影响受众的面纱 20029. 邵培仁 大众传播中的信息污染及其治理 2007(3)10. 蒋亚平. 官健文. 林荣强 新闻失实论 1986

11. 沃纳?塞弗林. 小詹姆斯?坦卡德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及运用 200012. 郑兴东 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 1999

相似文献(1条)

1.期刊论文 周灿华 论拟态环境下虚假新闻的负性功能——从受众心理的角度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12(2)

大众传媒不但反映现实,也建构现实,它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拟态"环境里.受众通过对拟态环境中媒介信息的认知,进而将之转化为现实行动,影响其生活.而拟态环境中的虚假新闻与客观事实背道而驰,虚假新闻传播所产生的"麻醉"、"污染"、"欺骗"和"背离"功能会误导和损害受众的心理环境,给受众心理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llyxdh201003018.aspx

授权使用: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授权号:17236fb4-cc95-4ecc-a5c8-9e7300a3cc6d

下载时间:2011年1月22日

2010年第3期

NO.3,2010

理论与现代化

THEoRY

AND

20lO一05May,2010

MoDERNIZATIoN

拟态环境中虚假新闻对受众心理影响的负面解读

周灿华

摘要:信息社会。受众越来越多地凭借拟态环境来认知社会、认知世界,建构和不断扩展社会认知结构,而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存在着很大的距离。拟态环境中的虚假新闻给受众心理带来了较大的负面

影响,我们在警惕“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的同时,更应该注意防止“拟态环境的虚假倾向”问题。

关键词:拟态环境;虚假新闻;受众心理;现实环境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0)03-0098—04

信息11@,受众越来越多地超越自身狭隘的直接认定其为真实的图景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往往都把它们当做客观现实环境本身来对待。在我们和真实环境之间,都存在着一个拟态环境,而我们往往是对这个拟态环境作出反应。李普曼认为,大众媒介不但反映现实,也建构现实。大众传媒传播内容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的活动,它通过对象征性的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不仅制约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着

体验,凭借拟态环境来认知社会、认知世界,建构和不

断扩展社会认知结构。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有很大的

距离,但由于人们是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

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受众很难在两者之问作出明确的区分。本文通过论述现实环境、拟态环境和受众心理环境三者之间的

关系,得出拟态环境中的虚假新闻对受众心理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受众应该注意防止“拟态环境的虚

假倾向”问题。

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人

类为适应环境作出的所谓调整往往是通过虚构中介而发生的,人们对环境作出反应所依据的世界观,这

一、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拟态环境的环境化”

20世纪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沃尔特・李普曼在他

些观点往往受到拟态环境的刺激”。

媒介作为环境,不经意间影响了受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传媒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拟态”的环境里面。“我们主要通过新闻媒体来了解和理解外在的客观

的经典著作《公众舆论》中,讨论了真实世界和我们所

感受的真实之间的不一致。他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直接了解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但是无论我们

世界,从而在我们的头脑里形成—个关于这个外在世

界的想象图景。然而,这个外在世界的真实图景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是‘摸不着,看不见,难于想象的’。”田

作者简介:周灿华(1976-),女,申南大学新闻系教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学博士。邮编:410083

98

万方数据

“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有很大的距离,但由于人们是

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

动的,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

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受众已经很难在两者之间作出明确的区分。在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

达的现代社会里。受众所严重依赖的拟态环境正在日

益扩大,越来越有演化为客观环境的趋势,这就是日本传播学者藤竹晓提出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翻

二、受众心理环境与拟态环境:“依赖关系”新闻传媒为受众提供了具有强烈现场感的社会

认知环境,给受众带来了“身I临其境”的体验,因而导致受众很容易混淆拟态环境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界限。

传媒系统依赖理论认为,在一个充斥传媒的世界中,

人们不得不大量依赖传媒来寻求对各种议题的信息。

受众x,l媒介信息的接受基于受众对现实世界的认知,

而媒介信息正是受众认知现实世界的重要信息源,受

众通过对媒介信息的认知,进而将之转化为现实行

动,影响着受众的生活。f哒正如美国传播学者梅尔

文・德弗勒和罗基奇所概括的个体与传媒发展“依赖

关系”的三种关键途径:首先,传媒提供的信息使我们

了解世界,它在“自我理解”的层次上给我们提供关于

自身的信息,以获得跟他人解释的同一陛;其次,我们

在行动或交往上可能需要传媒帮助定向;最后,传媒给我们提供游玩的机会。圈

传者以客观物质世界为源,借助文字、图像或声音等符号载体向受众传播媒介信息,寻找能达到一定社会效果和影响的内容,为受众构建相应的“拟态环境”。而受众则在亲身感觉世界的同时,又通过媒介这一渠道获取x,-J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人们通过媒介获

得的x,-J"于社会真实的认识,是人们关于社会知识的心

理结构”,是受众的“心理环境”。吼在信息社会,受众越来越多地超越自身狭隘的直接体验,凭借拟态环境来认知社会、认知世界。建构和不断扩展社会认知结构。即心理环境。这种心理环境,既不是客观环境的直接心理映射,也不是拟态环境的简单复制,而是受众根

据自己既有的社会认知结构对媒介信息有选择地接

受和理解,而得出的“二次加工信息”,是“把别人的报

万方数据

道和我们能够想象的拼凑在一起而成为我们的意见”。[71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

绘的“主观现实”(心理环境)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客观环境)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偏差。

受众对媒介N息的接受是基于受众x,-J客观世界

的认知,而媒介信息正是受众认知客观世界的重要信息源,受众通过对媒介信息的认知,进而将之转化为

现实行动,影响着受众的生活。显然,传者、受众的心理环境是客观环境以媒介为-T-台在各自头脑中的反映,拟态环境自然成为传者、受众的认知平台。听艮多

受众一般会错误地把拟态环境当做是客观的现实环

境。因为对受众而言,一方面拟态环境就是一个对客观环境的“拷贝”,虽然它不同于客观环境本身,但是

因为受众无法直接获得客观现实,只好将这些从媒介

中得到的现实“拷贝”当做是“现实”;另一方面,受众

可能会把媒介视做信息权威和耳目喉舌,由于有着对权威服从的心理过程而相信媒介信息权威。由于对信

息源的差异,以及受众对信息源认知、态度等心理的

影响,他们的行动自然就会受到“拷贝”的支配。大众传媒为受众提供拟态环境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

的心理环境。

三、拟态环境中虚假新闻对受众心理影响的负面解读

基于“拟态环境的环境化”和受众心理环境x,-J拟态环境的“依赖关系”,我们可以看出拟态环境中的虚

假新闻x,-J-受众心理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一)虚假新闻的“污染”负功能与受众心理

虚假新闻属于一种信息污染。信息污染是指媒介信息中混入了有害性、欺骗性、误导性信息元素,或者媒介信息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的信息元素超过传播标

准或道德底线,对传播生态、信息资源以及人类身心健康造成破坏、损害或其他不良影响。大众传播中的

虚假、伪劣信息具有欺骗性和误导性,是影响最坏的、受众意见最大的信息污染。唧虚假新闻以其特有的新奇与“完美”素质,常常使它比一般的真实新闻传播得更快,影响更大。“真实新闻的影响同失实新闻的影响

相比,是大不相同的。也许,真实新闻的影响可以按算

99

术级数来计算,而失实新闻的影响恐怕应按几何级数计算,一条真实新闻,如果内容平常,其影响会很不明

显。一条失实新闻,即使内容很平淡。也会产生很坏的

影响”【悃。美国的信息环保主义者认为,信息时代的首

要污染物,已不是向空气中排放毒素的化学品制造商,也不是砍伐原始森林的木材集团,更不是把湿地开发成购物广场的地产商,而是来自媒介、客户、同事和广告商的大量无用信息。它们为了获取受众的注意

力而展开无情争夺。在虚假新闻造成信息污染的媒介生态中,受众心理会受到很大的危害。首先,虚假新闻造成的信息污染对有利、有用的信息传播、接受、处理和使用造成干扰,直接影响有利、有用信息传播的速

度与效率,增加人们对信息筛选、判断、甄另U的难度,

从而也降低了准确使用有利、有用信息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受众因无所适从而引起强烈的心理反差,

表现为受众无法以惯常的情感、理性、逻辑作为依据,

进行判断。加以调整。其次,虚假新闻的欺骗性会伤害受众的情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引发人与人之间的

不信任,乃至对整个社会的不信任。这种危害有时是

看不见的,但却是深重的,在人们心灵上投下的阴影

很难消除。

(二)虚假新闻的“麻醉”负功能与受众心理

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大众传媒对

普通读者和听众持续刺激的一个后果是“麻醉”,他们

称之为麻醉性的功能障碍。大众传媒的“麻醉”负功能是指,如果一个人接受了过多的信息,便可能陷入了

一种对信息漠不关心或被动消极的状态;过多地接触

那些不寻常、不正常、极特殊的新闻,还会导致公众毫不了解社会上平常、正常、普通状况的后果。【ll嘘假新

闻的泛滥,可能使受众变得对虚假新闻本身毫不关心,对其他真实的新闻也会持冷漠态度,最终导致对

新闻真假的辨别失去判断力;也可能造成一种受众对新闻表面化的关心,缺乏对新闻报道的深层解读和信息真伪的验证,这种表面化的关心可能正好掩盖了大众内心的冷漠。在这种情况下,虚假新闻营造的拟态环境是最为有效的社会麻醉剂,它让受众接受信息从主动参与变为被动获知。甚至不加思索地全盘接受,受众心理处于一种虚幻的麻木状态。虚假新闻的“麻

100

万方数据

醉”负功能使受众变得无动于衷、迟钝和冷漠,丧失辨别力和判断力,不符合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三)虚假新闻的“拟态”功能与受众心理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传播学者巴伦・李维斯和克利夫纳斯教授通过大量原创性的心理实验研究,提出“媒体等同论”,意思是人们像对待真人真事一样对待

媒体,人们把媒体世界和真实世界混为一谈,媒体等

同于现实生活。受众接受新闻的基本目的是获知新近事实世界、特别是自己周围世界的客观变动信息,达

到对事实世界的真实认知,以便有效调整自己的言

行。而虚假新闻“拟态”功能所构成的环境是拟态环境的最极端化表现,它与客观事实环境完全背道而驰,与受众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很容易误导受众的认知和行为。如关于食品、健康类报道的虚假新闻往往就会

误导受众的认知判断与行为选择。

虚假新闻的拟态功能,在客观上都对受众心理构成了实质性的欺骗。从一般意义上说,虚假新闻最严

重的危害就是对社会公众整体性的误导和欺骗。在虚

假意识形态支配下的新闻报道,塑造出的新闻符号世

界是一个虚假世界,人们无法通过虚假的符号世界来

了解事实世界的真实情况,受众无异于生活在虚幻的

世界之中。虚假新闻的欺骗性就在于,它们往往伪装

成正在提供客观事实去造谣或煽动受众。虚假新I司装扮成新闻事实的面孔出现在受众眼前,其内容往往与人们的生活十分贴近,形式也常常是受众所喜闻乐见

的。因此虚假新闻与受众的社会认知结构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互通性,能够为受众社会认知结构中的有关信

息单元迅速同化,产生一定程度的关切感和认同感,继而会吸引受众产生对虚假新闻更广泛的接触与注

意。如果受众对虚假新闻的防范意识比较弱,更容易

“上当受骗”。

(四)虚假新闻背离受众心理期望

受众的心理期望,即受众对传播媒介满足其需要

的希望和要求。受众的期望具有两面性。受众的需求

既有积极向上健康的内容,也有消极落后不健康的内容。在新闻传播中,受众期望如同一把“双刃剑”,传者必须对其加以理性的审视。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其合理

有利的部分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加强对

其中某些不良倾向的约束和引导。这里所说的期待都

是指受受众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期待。受众的期望包含几个重要方面:一是期望目标。即期望从传媒所获得的满足需要的内容;二是期望水平,即期望从传媒获得需要满足的程度;三是期望值,即受众根据经验

判断一个传媒能满足自身需要的概率。1121-美国心理学

家弗鲁姆在1964年出版的《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曾提出期望理论,他认为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与期望相关,当一个人不仅有需要,而且确信又有达到目标的

可能时,才能激发起自己努力工作的动机。从该理论

中我们可以得出,受众对某一个传媒所传播的期望目

标越多,期望水平越高,而估计实现期望的可能性越

大,则受众选择、接近这个传媒的动力越大。

人们在进行理解活动之前,都带有某种根据生活

经验而形成的心理期望,都已不知不觉地预先假设了理解对象的应有面貌。受众对传者、对传媒甚至于对每一篇报道都可能产生或显或隐的心理期待,而对新闻报道内容真实性的期待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期待。虚假新闻因为歪曲了客观的事实,背离受众期待,导致受众对媒介的良好印象在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受众在接收信息时所产生的信息期待和媒介期待减弱,从而影响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达不到应有的传播效果。受众在接触某一传媒后,所体验到的传媒的实际传播水平也会影响他对这个传媒的期望。如果传媒表现出的是虚假的、低劣的传播状态,便不能很好地满足受众的需要。受众对此传媒的期望也会因不断受挫,而有意无意地降低对这一传媒的期望水平和期望值。在这种期望水平和期望值的作用下,如果传媒不自觉、不自省,便会导致媒介公信力的下降,最终失去受众。

虚假新闻的传播会误导人们作出错误的形势判断,所作的决策与客观现实严重脱节错位,从而造成

万方数据

各方面的损失。受众接受虚假新闻后,往往会对受众

的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尤其

是当受众没有意识到时,其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会更难根除。我们在警惕“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的同时,更应该注意防止“拟态环境的虚假倾向”问题。

参考文献:

【11[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WaherLippmann:Public

opinion,NewYork:Macmil—

lam,1922.29.

【3】[日)藤竹晓.电视社会学【M】.蔡林海译.合肥:安徽文

艺出版社.1987.37.

[4]RichardJackson

Harris:A

CognitivePsychology

of

Mass

Communication,Lawrence

ErlbaumAssociatesPublish-

er8,fourthedition,New

Jersey(1994).1_4.

【5】[美]梅尔文・德弗勒,桑德拉・保尔一洛基奇.大众传播学理论【M].杜力平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1999.64—72.

【6]Richard

JacksonHarris:A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masscommunication,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Publish-

el'8,fourthedition,New

Jersey(1994).2.

【7】[美]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碉.林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50.

【8】童清艳.超越传媒——揭开媒介影响受众的面纱【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85.

【9】邵培仁.大众传播中的信息污染及其治理阴.新闻与

写作,2007,(3).

【10]蒋亚平,官健文,林荣强.新闻失实论【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6.5.

[1l】转引自沃纳・塞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及运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348.

【12]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I.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84--86.

责任编辑:宋奇

101

拟态环境中虚假新闻对受众心理影响的负面解读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周灿华

中南大学新闻系,410083理论与现代化

THEORY AND MODERNIZATION2010,(3)0次

参考文献(12条)

1. 沃尔特?李普曼. 阎克文 公众舆论 20062. Walter Lippmann Public opinion 19223. 藤竹晓. 蔡林海 电视社会学 1987

4. Richard Jackson Harris A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Mass Communication,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 1994

5. 梅尔文·德弗勒. 桑德拉·保尔-洛基奇. 杜力平 大众传播学理论 1999

6. Richard Jackson Harris A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mass communication,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 1994

7. 沃尔特·李普曼. 林珊 舆论学 1989

8. 童清艳 超越传媒--揭开媒介影响受众的面纱 20029. 邵培仁 大众传播中的信息污染及其治理 2007(3)10. 蒋亚平. 官健文. 林荣强 新闻失实论 1986

11. 沃纳?塞弗林. 小詹姆斯?坦卡德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及运用 200012. 郑兴东 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 1999

相似文献(1条)

1.期刊论文 周灿华 论拟态环境下虚假新闻的负性功能——从受众心理的角度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12(2)

大众传媒不但反映现实,也建构现实,它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拟态"环境里.受众通过对拟态环境中媒介信息的认知,进而将之转化为现实行动,影响其生活.而拟态环境中的虚假新闻与客观事实背道而驰,虚假新闻传播所产生的"麻醉"、"污染"、"欺骗"和"背离"功能会误导和损害受众的心理环境,给受众心理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llyxdh201003018.aspx

授权使用: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授权号:17236fb4-cc95-4ecc-a5c8-9e7300a3cc6d

下载时间:2011年1月22日


相关内容

  • 浅析黄色新闻对大众化报刊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 浅析黄色新闻对大众化报刊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武汉大学 董子豪 [1**********]77 摘要:黄色新闻于19世纪中期兴起,其主要特点在于以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同样在19世纪,大众化报刊也蓬勃发展.因此,黄色新闻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大众化报刊寻求卖点,吸引公众视线,从而扩大受益, ...

  • 近年受众研究述评
  • 受众是大众传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考察大众传播效果的基点与立足点,在由传媒.社会与人的复杂关系建构起来的大众传播理论中,受众是一切问题的交叉点.正缘于此,受众研究历来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以国内主要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兼顾CSSCI期刊,对近年来的受众研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述评. 特定群 ...

  • 网络新闻论文选题题库
  • 新闻学(网络方向)论文选题 1 论执政能力与大众传媒的关系 2 正面报道的网络传播效果研究 3 我国新闻网络传播研究 5 手机信息传播效果研究 6 论西方"新闻自由"的双重标准 7 论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协调发展 8 论我国新闻传播报道"三贴近"原则 10 网络 ...

  • 自媒体时代传播负面新闻的影响
  • 摘 要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每天有大量的新闻信息被人们传播.关注.但是,负面新闻的关注度和传播量似乎总是大于正面新闻.对于这类现象,本文以两微一端为例,分析传播者.传播平台对负面新闻传播起到的作用及其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 负面新闻:传播:影响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

  • 传播效果与分析
  • 传媒的传播效果及社会责任 --关于媒体对电荒危机报道的一点感想 摘要:对于中国目前出现了大面积的电荒媒体对其进行了全方面的报道,而且在电荒发展的不同阶段,媒体报道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阶段的报道又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此事件中充分反映了大众传媒在当今社会中的角色和其所应负的责任. 关键字:传播效果,电荒 ...

  • 信息处理中的负性倾向研究
  • 摘 要:本课题是基于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而提出的――即相比于正面或者中性的新闻,人们更加倾向于关注负性的新闻.笔者提出.设计了相关的假设与实验,提出以新闻被回忆起次数和阅读该新闻的眨眼次数作为描述负面倾向程度的统计量,并总结若干研究反思和改进建议. 关键词:负性倾向:负性新闻:偏好 1 研究假 ...

  • 论广告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 论广告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摘要:现代广告由于急功近利地追求商业利益,故意或过失导致了广告中出现多个层面人文精神的缺失,引发显性或隐性的负面影响.这种人文精神的缺失主要体现在虚假广告.低俗广告.引起文化冲突的广告和暗含负面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广告中.广告应该立足于人文精神,成为构建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一部分 ...

  • 郭庆光新版教程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笔记
  • 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第二节 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第四节 大众传播与现实"建构"--新闻框架与框 ...

  • 真相缺乏的土壤上滋生和蔓延
  • (2)网络谣言传播的传播机制和影响研究 学者从传播机制出发,采用数值模拟.动态模型等形式,采用数据统计.调查问卷等办法,对网络谣言的传播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研究.比如 DiFonzo ,Nicholas; Robinson, Nicole M; Suls , Jerry M;Rini,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