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优化方案1-2[机械运动]单元测试一(有答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测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45分钟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

A.一江春水向东流 B.星光闪闪 C.海水奔腾 D.春风拂面

2.如图所示,关于长度的测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人测量方法都正确,他们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一定

相同

B.两个人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不同,其中有一人测量方法

是错误的

C.两个人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不同,两个人的测量方法都正确

D.一个人测量方法正确,读数是2.2cm;多次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不一定相同

3.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测量时出现误差,则说明一定是出了差错

B.误差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减小误差是不可能的

C.在测量时,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D.改进实验方法和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4.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cm

C.课桌的高度约为1.5 m D.一张试卷的厚度大约1mm

5.摄影师抓拍了一个有趣的场面(如图):一只乌鸦站在飞翔的老鹰背

上休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乌鸦为参照物,老鹰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鸦是静止的

C.以老鹰为参照物,乌鸦是静止的

D. 以地面为参照物,老鹰是静止的

6.在上学的路上,当小明正快步追上在前面的小华时,一辆车从他身旁向前快速驶去,则( )

A.小华相对于车是向前运动的 B.小明相对于小华是静止的

C.小明相对于车是向后运动的 D.小华相对于小明是向前运动的

7.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s可知,物体的( ) t

A.速度大小恒定不变 B.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C.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D.以上说法都对

8.一短跑运动员在5s内跑完了50m,汽车行驶的速度是54km/h,羚羊奔跑的速度是20m/s,那么三者速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

A.运动员、汽车、羚羊 B.汽车、羚羊、运动员

C.羚羊、汽车、运动员 D.运动员、羚羊、汽车

9.如图所示为A、B两小车向右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它表示两个小球在相等的时间间隔所在的位置,则对A、B两小车的运动情况判

断正确的是( )

A.小车A做变速运动,小车B做匀速运动

B.小车A做匀速运动,小车B做变速运动

C.小车A、B都做匀速运动

D.小车A、B都做变速运动

10.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

B.4s-8s内,甲、乙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C.0-8s内,甲、乙两同学运动的路程相等

D.8s末甲、乙两同学的速度相等

二、填空题(每空1 分,共17 分)

1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__________,常用符号__________表示。

1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________,常用符号________表示。

13.完成下列单位转换:

(1)50m=__________km ;(2)36km/h=_________ m/s;(3)0.6min=_______h。

14.在学校“运用物理技术破案”趣味游戏活动中,小明根据“通常情

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这一常识,可知留下图中脚

印的“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 m。

15.测量球体的直径,常采用如右图所示的方法,

转动球体的不同方

向在毫米刻度尺的不同部位测得球的直径D的示数如下:

则球的直径应取______cm。

16.放学路上,小明和小红沿人行道步行,一辆汽

车从身旁疾驰而过,如图所示。司机说“你没动”是

选定了 为参照物;小红说“车真快”是选定了 为参照物。

17.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2 min内通过了300 m的路程,它运动的速度是

___________m/s,这个物体在前10 s内的速度是___________m/s。

18. 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

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运动速度

相同的小车是________和________;经过5 s,跑在

最前面的小车是________。

19.某汽车启动和到达的时刻及对应的里程表(表盘指示为千米

数)示数如图所示,则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km/h。

三、实验题(第20小题 6分,第21小题 6 分,第22小题 8 分,

第23小题9 分,共29 分)

20.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为 cm;速度计读数

为 ; 停表示数为 。

21.某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宽,他的测量方法如图所示,图中A是他观察读数时眼睛的位置,请指出这位同学测量中的三个错误之处:

(1) ;

(2) ;

(3) 。

22.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

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

C.用铜丝的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

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_________,错误的步骤是____________,还缺少的步骤是:F. 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____________。

2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

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

值为1 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

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

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进行速度计算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AB=____cm ;tBCs; vABm/s; vBC=____ m/s。

(4)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是在做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选填“大”或“小”)。

四、计算题(第24小题 8 分,第25小题10分,共 18 分)

24.小明同学从桂城乘车去南国桃园游玩,所乘车的速度计如图甲所示,他也看见路边一个交通标志牌,如图乙所示,则:

(1)该车的速度是多少?

(2)该车以速度计上的平均速度

行驶,从交通标志牌处到南国

桃园至少需要多少小时?

25.一名同学骑自行车从家路过书店到学校上学,家到书店的路程为1 800 m,书店到学校的路程为3 600 m;当他从家出发到书店用时5 min,在书店等同学用了1 min,然后二人一起又经过了12 min到达学校。求:

(1)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这位同学从家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五、综合能力题( 6 分)

26. 2012年2月,首批“长鼻子”校车在南京投入使用,

如图所示。

(1)校车行驶过程中,以司机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校车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车速不得超过40km/h,“40km/h”是指校车在行驶过程在的 (选填“平均速度”或“最大速度”)。

(3)小明早晨7点乘校车去上学,7点24分到达学校,设校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30km/h,则小明乘车地点到学校的距离是 km。

第一章《机械运动》章末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C 4.B 5.A 6.C 7.A 8.C 9.B 10.D

二、填空题

11.米 m 12.秒 s 13. 0.05 10 0.01 14.1.75 15.1.81

16.汽车 地面

第一章《机械运动》测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45分钟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

A.一江春水向东流 B.星光闪闪 C.海水奔腾 D.春风拂面

2.如图所示,关于长度的测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人测量方法都正确,他们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一定

相同

B.两个人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不同,其中有一人测量方法

是错误的

C.两个人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不同,两个人的测量方法都正确

D.一个人测量方法正确,读数是2.2cm;多次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不一定相同

3.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测量时出现误差,则说明一定是出了差错

B.误差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减小误差是不可能的

C.在测量时,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D.改进实验方法和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4.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cm

C.课桌的高度约为1.5 m D.一张试卷的厚度大约1mm

5.摄影师抓拍了一个有趣的场面(如图):一只乌鸦站在飞翔的老鹰背

上休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乌鸦为参照物,老鹰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鸦是静止的

C.以老鹰为参照物,乌鸦是静止的

D. 以地面为参照物,老鹰是静止的

6.在上学的路上,当小明正快步追上在前面的小华时,一辆车从他身旁向前快速驶去,则( )

A.小华相对于车是向前运动的 B.小明相对于小华是静止的

C.小明相对于车是向后运动的 D.小华相对于小明是向前运动的

7.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s可知,物体的( ) t

A.速度大小恒定不变 B.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C.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D.以上说法都对

8.一短跑运动员在5s内跑完了50m,汽车行驶的速度是54km/h,羚羊奔跑的速度是20m/s,那么三者速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

A.运动员、汽车、羚羊 B.汽车、羚羊、运动员

C.羚羊、汽车、运动员 D.运动员、羚羊、汽车

9.如图所示为A、B两小车向右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它表示两个小球在相等的时间间隔所在的位置,则对A、B两小车的运动情况判

断正确的是( )

A.小车A做变速运动,小车B做匀速运动

B.小车A做匀速运动,小车B做变速运动

C.小车A、B都做匀速运动

D.小车A、B都做变速运动

10.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

B.4s-8s内,甲、乙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C.0-8s内,甲、乙两同学运动的路程相等

D.8s末甲、乙两同学的速度相等

二、填空题(每空1 分,共17 分)

1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__________,常用符号__________表示。

1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________,常用符号________表示。

13.完成下列单位转换:

(1)50m=__________km ;(2)36km/h=_________ m/s;(3)0.6min=_______h。

14.在学校“运用物理技术破案”趣味游戏活动中,小明根据“通常情

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这一常识,可知留下图中脚

印的“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 m。

15.测量球体的直径,常采用如右图所示的方法,

转动球体的不同方

向在毫米刻度尺的不同部位测得球的直径D的示数如下:

则球的直径应取______cm。

16.放学路上,小明和小红沿人行道步行,一辆汽

车从身旁疾驰而过,如图所示。司机说“你没动”是

选定了 为参照物;小红说“车真快”是选定了 为参照物。

17.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2 min内通过了300 m的路程,它运动的速度是

___________m/s,这个物体在前10 s内的速度是___________m/s。

18. 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

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运动速度

相同的小车是________和________;经过5 s,跑在

最前面的小车是________。

19.某汽车启动和到达的时刻及对应的里程表(表盘指示为千米

数)示数如图所示,则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km/h。

三、实验题(第20小题 6分,第21小题 6 分,第22小题 8 分,

第23小题9 分,共29 分)

20.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为 cm;速度计读数

为 ; 停表示数为 。

21.某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宽,他的测量方法如图所示,图中A是他观察读数时眼睛的位置,请指出这位同学测量中的三个错误之处:

(1) ;

(2) ;

(3) 。

22.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

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

C.用铜丝的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

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_________,错误的步骤是____________,还缺少的步骤是:F. 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____________。

2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

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

值为1 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

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

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进行速度计算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AB=____cm ;tBCs; vABm/s; vBC=____ m/s。

(4)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是在做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选填“大”或“小”)。

四、计算题(第24小题 8 分,第25小题10分,共 18 分)

24.小明同学从桂城乘车去南国桃园游玩,所乘车的速度计如图甲所示,他也看见路边一个交通标志牌,如图乙所示,则:

(1)该车的速度是多少?

(2)该车以速度计上的平均速度

行驶,从交通标志牌处到南国

桃园至少需要多少小时?

25.一名同学骑自行车从家路过书店到学校上学,家到书店的路程为1 800 m,书店到学校的路程为3 600 m;当他从家出发到书店用时5 min,在书店等同学用了1 min,然后二人一起又经过了12 min到达学校。求:

(1)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这位同学从家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五、综合能力题( 6 分)

26. 2012年2月,首批“长鼻子”校车在南京投入使用,

如图所示。

(1)校车行驶过程中,以司机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校车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车速不得超过40km/h,“40km/h”是指校车在行驶过程在的 (选填“平均速度”或“最大速度”)。

(3)小明早晨7点乘校车去上学,7点24分到达学校,设校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30km/h,则小明乘车地点到学校的距离是 km。

第一章《机械运动》章末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C 4.B 5.A 6.C 7.A 8.C 9.B 10.D

二、填空题

11.米 m 12.秒 s 13. 0.05 10 0.01 14.1.75 15.1.81

16.汽车 地面

相关内容

  • 初中物理第七章单元测试题
  • 初中物理第七单元测试卷 学校: 班级: 考号: 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在答题卡中,每题3分,共45分) A .没有物体就没有力 B .有受力物体时,一定有施力物体 C .有施力物体时,却不一定有受力物体 D .只有一个物体时,不会有力 2.甲.乙两个同学沿相反的方向拉测力计,各用力2 ...

  • [初中物理学法指导研究]课题
  • <初中物理学法指导研究>课题 (2007-11-08 10:00:52) 转载标签: 知识/探索 ▼ 一.课题的提出及背景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明确主张教师的责任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他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是教学生学".19世纪美国教育家斯宾塞指出:"应该 ...

  •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单元测试题有答案(提升版)-(八年级)
  • 2016-2017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单元测试题(提升版)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 1. 下列长度接近1dm 的是( ) A .指甲的长度 B. 圆珠笔芯的长度 C .手掌的宽度 D. 课桌的高度 2.小 ...

  • 新课标下的物理作业有效性的探究00
  • 提高物理作业的有效性的研究 开 题 报 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 提高物理作业的有效性是大面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极其重要的环节.当前,初中物理学生作业中低效作业.无效作业甚至负效作业的情况相当普遍.面对浩翰的题海,学生疲于奔命,被动应付,不少学生因不堪重负,视做物理作业为畏途, ...

  • 子课题及微型课题选题参考
  • 一.微型课题选题意见 1."小",即课题确定要小. "小"有两个层面:一是针对本校.本班.本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的最烦恼.最困惑.最亟须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形成"小"课题:二是广大教师可以在学校主课题框架下结合自身特点和相关教育 ...

  •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测试试题及答案
  •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计15分) 1.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 A ) A. 科学素养 B. 知识储C. 道德品质D. 探究能力 2.下列属于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是( C ) A .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 ...

  • [运动和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 第八章 运动和力单元测试题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请将唯一正确的答案填入答题卡中.每题3分,共45分) 1.下列现象中,物体是利用惯性而运动的是 ( ) A .汽车刹车的运动过程 B .跳远运动员起跳后,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过程 C .空投的救灾物质,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过程 ...

  •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优化
  • 科学课堂教学优化之研究 楼大伟 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灵魂是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挖掘.发挥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方式要发生根本性转变.生 ...

  • 初中化学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 <绪言>与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 一. 选择题 1.下列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从棉花纺成纱到制成布的工艺 B.新能源的开发和新材料的研制 C."神七"飞船轨道的研究 D.动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