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雕塑之门

  我的雕塑之路   我从小生活在国内,生长在接近乡村的地方。我的童年处于文革中后期,缺乏阅读材料,更没有电视、电脑、网络游戏,物质生活贫瘠单调,除了毛泽东像,看不到任何雕塑,因此我小时候对雕塑这个概念完全无知。   然而,我却有幸接受了源自母亲、乡土生活和学校生涯的传统美育。母亲予我以民间文化传统之美的熏陶。母亲擅长剪窗花,她手中的窗花传达的是人类最本真的美。乡间成长中以泥为伴、照书临画的经历予我以孩提生活生趣之美的启蒙。时至今日,我还能清晰地记起:那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到野外挖红胶泥,拿回来一起捏一些坦克、手枪和小动物之类的东西,此类游戏的发明应该算是不自觉的“创作”吧;我还喜欢照着小人书画画(那个年代很少见到美术方面的书籍)。入校学习后的板报美编和就读县美术班的经历予我以创造美的渴望与追求美的热情。读小学后,学校和班里的黑板报都是由我画的,黑板报颇为诱人,甚至经常令人感动;之后,我又参加过县里举办的美术班,遇到了县文化馆的邢耀老师和王桂卿老师,开始对素描、速写、色彩和创作,产生了一种近乎恭敬的初步理解,并且见识了他们创作年画及当时的宣传画的过程。母亲和乡土的美赋予了我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气质,学校和县美术班老师给予我接触西方美术的机会,这一切都奠定了我最初的艺术启蒙。   《乐章》   她们将中国传统美学的根砥与我后来接受的西方哲学和艺术的影响一道刻进我的骨子里,既启蒙了我的爱情观、审美观,又启发了我对艺术当代性的追求,貌似不搭却和谐共处、并不冲突。这一切使我走上一条比较坚实的艺术之路。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人确实天生有不同的爱好,会逐渐向不同的方向发展,有人喜欢文学,有人喜欢数学,有人喜欢建筑,有人喜欢航海,各种不同的爱好使人们自愿自觉地向自己爱好的方向努力,最后也常常能够取得相应的成就。一个人若能找出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且自愿自觉地去做,就更加容易取得成绩。于我而言,触动我走上雕塑和绘画的从艺之路的,正是母亲的剪纸、童年的游戏、学校的板报、县美术班的画法启蒙,尽管彼时的我还不懂得什么叫艺术、不知何谓雕塑。但我知道,我喜欢、爱好这些,它们就是我的兴趣所在。正是因着这个兴趣,我才会在母亲的剪纸、童年的游戏、学校的板报、县美术班的艺术启蒙中,体会到那么多源于心灵深处的美感。也是因着这个兴趣,我才得以考入工艺美术学校雕塑系,有机会了解到艺术大师们的作品,接触到罗丹、摩尔、马约尔等西方大师很现代的雕塑作品,学习到那些新的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使我的视野向更多样的领域拓展。还是因着这个兴趣,尽管我毕业后先后被分配至企业做宣传工作、调动至文物部门做文物复制工作,艰难生存之余,根本没有做我喜欢的雕塑工作的条件,但却始终不忘一个人在宿舍不停地画稿,哪怕只能通过画在纸上的雕塑稿来记录内心的创作意象,这是那时能给我带来最大快乐的事情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我于 199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研究生班,并最终下定决心放弃稳定的工作,完全投入到自由的艺术创作当中。可以说,兴趣与爱好,开启了我的艺术创作之路;对美的表现和追求,则让我看到了更大更广阔的世界,对生命对艺术有了更多的领悟。令人欣慰的是,在2000年“新北京新奥运”雕塑展,我的作品有幸入选参展。   我的从艺道路至少表明:任何人都能从生存活动的源泉中,汲取奔驰的艺术想象。这使我非常信奉那句已经显得很平常的话:“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升华于生活。 ”然而,如何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美提炼美,则需要一个漫长坎坷的积蓄的过程;任何艺术家的养成都无法逾越这道从数量转化为品质、从量变升华为质变的鸿沟。   怎样的作品算是好的作品?   首先,从雕塑的客体――作品来看,得有生命。每一件雕塑就是一个生命的塑造,它们不仅是泥巴、石头和铸铁,像是一条蛔虫的躯壳,体内空空,缺乏自我体验。他们有血有肉,包含着灵魂的诉求,因为艺术是生命的艺术。从生命的角度理解艺术,艺术是生命的存在方式;从艺术的角度理解生命,生命是艺术的自我创造,这就是我所确立的审美原则。不要把艺术描述得异常玄奥和深不可测,无论是抽象的具象的,还是写实的写意的,能够打动观众的作品,都会把视觉的美传达给观众,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享受。我的许多创作原型都来源于童年的经历和那时的游戏,或者源于现实生活中发现的美的瞬间。面对我的雕塑作品,许多观众和评论家都发现我对童年的重现和对青春之美的表达。我的雕塑作品,让消失于时间中的美重现在高楼大厦之间,唤醒了许多人的美好回忆。我以为,作品诞生或向观众展示这样的时刻,正是开启人性之美好的瞬间,这正是雕塑艺术永恒价值的体现。   其次,从雕塑的主体 ――雕塑家来说,得有感动。能够打动自己的作品,才有可能打动观众。我的雕塑创作,最初都源自内心深处的感动。正是基于这一点,几乎被现代人遗忘的儿时游戏和场景不断出现在我的雕塑中,比如:编花篮、捉小鸡、溜冰车、数星星等游戏,在大都市,甚至小城镇,人们的娱乐已经变成了数字化,在霓虹灯下很难看到繁星闪烁的天空,但这些美好的情景却收藏在人们的记忆深处。记忆中的童年物质匮乏,那些稚嫩的形体透着瘦弱单薄,让人从他们的天真烂漫的身影中感到几分苦涩,这便是我对童年系列作品的理解和塑造。除了对童年的追忆,我还满怀着青春的激情,塑造了一系列充满青春活力的人物形象。这些青春形象的塑造,强化了身体的长度、韵律和曲线之美,散发着无限的生机,是对生命、对爱、对未来的赞美。无论童年还是青春,无论记忆还是憧憬,这些具有生命力的形象,都源自我心,是我艺术创造的主角,我相信,他们同样会感动每一个看到他们的人。   怎样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首先,得有扎实的基本功。在雕塑创作中,我始终坚持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从最初只能在纸上描画的雕塑稿开始,我就有了这种艺术上的自觉。在经历了对西方雕塑艺术的学习模仿,到对东方韵味的追求,直至将不同的风格吸纳再造之后,就像把原始的泥土反复地揉搓,将生硬的钢铁反复锻造,终于升华出具有自己个性化符号的作品。   其次,得有不断突破的勇气。作品的孕育和诞生,既是自然天成的,又是倾注心血的。我完成每一件作品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甚至是痛苦的、同时又时常有着快乐幸福和享受的过程。当我感觉到自己创作的作品能够打动自己时,那种情感的、精神的享受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我寻求作品与观众的互动,产生视觉和精神的共鸣。这是每一个雕塑家所向往的。我的目的很单纯,当一件作品诞生后,希望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好环境去摆放她,永久地收藏她,让更多观众欣赏到她所带来的美,能够解读她的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好作品的产生,在于不断地探索与积累,历经数量的积累,才能有质的升华和突破。   再次,得有正确的艺术观。虽然现代经典的雕塑大多出自西方艺术大师之手,但我认为艺术不能受到现有的观念和作品局限,不应该被任何条条框框所约束,每个艺术家的创作想法手法各不相同,应该解放自己的思想,大胆创作,尤其需要把东方的美,把我们生长的土地的气息带进创作和作品中,在生活中发现美,提炼美,表现美。我坚守这个信念,不断去创作。   回顾我的雕塑艺途,我庆幸自己赶上了经济建设大潮和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未来,我会沿着同行前辈刘开渠、滑田友等艺术家努力探索和铺垫的道路,静心创作,多出精品,回报社会。

  我的雕塑之路   我从小生活在国内,生长在接近乡村的地方。我的童年处于文革中后期,缺乏阅读材料,更没有电视、电脑、网络游戏,物质生活贫瘠单调,除了毛泽东像,看不到任何雕塑,因此我小时候对雕塑这个概念完全无知。   然而,我却有幸接受了源自母亲、乡土生活和学校生涯的传统美育。母亲予我以民间文化传统之美的熏陶。母亲擅长剪窗花,她手中的窗花传达的是人类最本真的美。乡间成长中以泥为伴、照书临画的经历予我以孩提生活生趣之美的启蒙。时至今日,我还能清晰地记起:那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到野外挖红胶泥,拿回来一起捏一些坦克、手枪和小动物之类的东西,此类游戏的发明应该算是不自觉的“创作”吧;我还喜欢照着小人书画画(那个年代很少见到美术方面的书籍)。入校学习后的板报美编和就读县美术班的经历予我以创造美的渴望与追求美的热情。读小学后,学校和班里的黑板报都是由我画的,黑板报颇为诱人,甚至经常令人感动;之后,我又参加过县里举办的美术班,遇到了县文化馆的邢耀老师和王桂卿老师,开始对素描、速写、色彩和创作,产生了一种近乎恭敬的初步理解,并且见识了他们创作年画及当时的宣传画的过程。母亲和乡土的美赋予了我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气质,学校和县美术班老师给予我接触西方美术的机会,这一切都奠定了我最初的艺术启蒙。   《乐章》   她们将中国传统美学的根砥与我后来接受的西方哲学和艺术的影响一道刻进我的骨子里,既启蒙了我的爱情观、审美观,又启发了我对艺术当代性的追求,貌似不搭却和谐共处、并不冲突。这一切使我走上一条比较坚实的艺术之路。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人确实天生有不同的爱好,会逐渐向不同的方向发展,有人喜欢文学,有人喜欢数学,有人喜欢建筑,有人喜欢航海,各种不同的爱好使人们自愿自觉地向自己爱好的方向努力,最后也常常能够取得相应的成就。一个人若能找出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且自愿自觉地去做,就更加容易取得成绩。于我而言,触动我走上雕塑和绘画的从艺之路的,正是母亲的剪纸、童年的游戏、学校的板报、县美术班的画法启蒙,尽管彼时的我还不懂得什么叫艺术、不知何谓雕塑。但我知道,我喜欢、爱好这些,它们就是我的兴趣所在。正是因着这个兴趣,我才会在母亲的剪纸、童年的游戏、学校的板报、县美术班的艺术启蒙中,体会到那么多源于心灵深处的美感。也是因着这个兴趣,我才得以考入工艺美术学校雕塑系,有机会了解到艺术大师们的作品,接触到罗丹、摩尔、马约尔等西方大师很现代的雕塑作品,学习到那些新的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使我的视野向更多样的领域拓展。还是因着这个兴趣,尽管我毕业后先后被分配至企业做宣传工作、调动至文物部门做文物复制工作,艰难生存之余,根本没有做我喜欢的雕塑工作的条件,但却始终不忘一个人在宿舍不停地画稿,哪怕只能通过画在纸上的雕塑稿来记录内心的创作意象,这是那时能给我带来最大快乐的事情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我于 199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研究生班,并最终下定决心放弃稳定的工作,完全投入到自由的艺术创作当中。可以说,兴趣与爱好,开启了我的艺术创作之路;对美的表现和追求,则让我看到了更大更广阔的世界,对生命对艺术有了更多的领悟。令人欣慰的是,在2000年“新北京新奥运”雕塑展,我的作品有幸入选参展。   我的从艺道路至少表明:任何人都能从生存活动的源泉中,汲取奔驰的艺术想象。这使我非常信奉那句已经显得很平常的话:“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升华于生活。 ”然而,如何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美提炼美,则需要一个漫长坎坷的积蓄的过程;任何艺术家的养成都无法逾越这道从数量转化为品质、从量变升华为质变的鸿沟。   怎样的作品算是好的作品?   首先,从雕塑的客体――作品来看,得有生命。每一件雕塑就是一个生命的塑造,它们不仅是泥巴、石头和铸铁,像是一条蛔虫的躯壳,体内空空,缺乏自我体验。他们有血有肉,包含着灵魂的诉求,因为艺术是生命的艺术。从生命的角度理解艺术,艺术是生命的存在方式;从艺术的角度理解生命,生命是艺术的自我创造,这就是我所确立的审美原则。不要把艺术描述得异常玄奥和深不可测,无论是抽象的具象的,还是写实的写意的,能够打动观众的作品,都会把视觉的美传达给观众,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享受。我的许多创作原型都来源于童年的经历和那时的游戏,或者源于现实生活中发现的美的瞬间。面对我的雕塑作品,许多观众和评论家都发现我对童年的重现和对青春之美的表达。我的雕塑作品,让消失于时间中的美重现在高楼大厦之间,唤醒了许多人的美好回忆。我以为,作品诞生或向观众展示这样的时刻,正是开启人性之美好的瞬间,这正是雕塑艺术永恒价值的体现。   其次,从雕塑的主体 ――雕塑家来说,得有感动。能够打动自己的作品,才有可能打动观众。我的雕塑创作,最初都源自内心深处的感动。正是基于这一点,几乎被现代人遗忘的儿时游戏和场景不断出现在我的雕塑中,比如:编花篮、捉小鸡、溜冰车、数星星等游戏,在大都市,甚至小城镇,人们的娱乐已经变成了数字化,在霓虹灯下很难看到繁星闪烁的天空,但这些美好的情景却收藏在人们的记忆深处。记忆中的童年物质匮乏,那些稚嫩的形体透着瘦弱单薄,让人从他们的天真烂漫的身影中感到几分苦涩,这便是我对童年系列作品的理解和塑造。除了对童年的追忆,我还满怀着青春的激情,塑造了一系列充满青春活力的人物形象。这些青春形象的塑造,强化了身体的长度、韵律和曲线之美,散发着无限的生机,是对生命、对爱、对未来的赞美。无论童年还是青春,无论记忆还是憧憬,这些具有生命力的形象,都源自我心,是我艺术创造的主角,我相信,他们同样会感动每一个看到他们的人。   怎样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首先,得有扎实的基本功。在雕塑创作中,我始终坚持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从最初只能在纸上描画的雕塑稿开始,我就有了这种艺术上的自觉。在经历了对西方雕塑艺术的学习模仿,到对东方韵味的追求,直至将不同的风格吸纳再造之后,就像把原始的泥土反复地揉搓,将生硬的钢铁反复锻造,终于升华出具有自己个性化符号的作品。   其次,得有不断突破的勇气。作品的孕育和诞生,既是自然天成的,又是倾注心血的。我完成每一件作品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甚至是痛苦的、同时又时常有着快乐幸福和享受的过程。当我感觉到自己创作的作品能够打动自己时,那种情感的、精神的享受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我寻求作品与观众的互动,产生视觉和精神的共鸣。这是每一个雕塑家所向往的。我的目的很单纯,当一件作品诞生后,希望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好环境去摆放她,永久地收藏她,让更多观众欣赏到她所带来的美,能够解读她的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好作品的产生,在于不断地探索与积累,历经数量的积累,才能有质的升华和突破。   再次,得有正确的艺术观。虽然现代经典的雕塑大多出自西方艺术大师之手,但我认为艺术不能受到现有的观念和作品局限,不应该被任何条条框框所约束,每个艺术家的创作想法手法各不相同,应该解放自己的思想,大胆创作,尤其需要把东方的美,把我们生长的土地的气息带进创作和作品中,在生活中发现美,提炼美,表现美。我坚守这个信念,不断去创作。   回顾我的雕塑艺途,我庆幸自己赶上了经济建设大潮和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未来,我会沿着同行前辈刘开渠、滑田友等艺术家努力探索和铺垫的道路,静心创作,多出精品,回报社会。


相关内容

  • 三至六年级词语盘点
  • 三年级词语盘点 第一单元 读读写写: 洞庭 江南 玩赏 无瑕 扩散 攀登 泰山 骆驼 屏障 浙江 油桐 拥挤 孔隙 仰卧 臀部 稍微 额角 擦伤 蜿蜒 依据 敬亭山 波澜壮阔 水平如镜 峰峦雄伟 红叶似火 拔地而起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 色彩明丽 危峰兀立 连绵不断 突兀森郁 读读记记: 翡翠 凉爽 ...

  • 0叩问心灵
  • 叩问心灵 高一(19)班 秦莉 汪国真曾有言:"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 诚然,人生中追求无止境,幸福无大小.然而肯定这份追求,这份幸福,只需在夜深人静时,叩问自心,当听到那句--"我愿意"一生无悔,足矣! 嵇康,一朵空谷幽兰,那时,一把铁锤划过天际 ...

  • 浅谈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艺术真谛
  • [摘 要]阅读余秋雨所创作的历史文化散文总是被蕴涵在文本中的一种强大的艺术审美张力所裹挟.震撼,这种强大的震撼感包含着智的洞见.情的涵润和美的享受,构成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一种独特的审美范式,本文主要分析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艺术真谛. [关键词]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艺术真谛 在上世纪90年代,余秋雨 ...

  •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题目集锦
  • 1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题目集锦 (一)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 ...

  • 叩问三江源以长江黄河之名
  • 摄/卢海林 图为三江源地区玛多县风光,玛多历史上是由内地进入西藏的一个驿站,也是一个古渡口.当地原有大面积草场,现今却因为过度放牧,草原沙漠化,湖泊面积大大减少.摄/水冬青 这是一片"牵一发而动中国全身"的土地. 中华文明是两条河流――长江.黄河孕育出的文明,虽然这两条河流入海口 ...

  •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训练
  • 阅读下面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回答问题. 1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以: (3)腰白玉之环 腰: 18.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9.文中哪 ...

  • 述职报告(教导处副主任)
  •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叫汤志理,今年25岁,本科学历,中共党员。2002年竟聘了教导处副主任,两年来,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圆满的完成了任职期间的各项任务,现对自己的工作进行简单总结。两年来担任教导处副主任,抓初二年级的教学管理,做一个班的班主任,教一个班的语文课。语文教学上从 ...

  • 叩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 [摘要]有效教学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有效教学需要课堂诸多环节的密切配合,无缝连接.其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而提问则是对话的发端.引擎,其方式.方法乃至艺术则关乎对话进行的质量,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通过名师课堂对话实录的分析.研究,探讨课堂提问方式方法的途径 ...

  •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比较阅读
  •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比较阅读题 1.(2008湖南怀化市)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