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课第二项目
《创新是关键》教学案设计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一、教与学目标
1. 了解国家在创新方面的举措。
2. 掌握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3. 知道成为创新型人才途径。
二、教与学重点、难点
重点:争做创新型人才是教学重点。
难点:感受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的必要性是教学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设计
教法:
自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案例教学法、新闻分析法、启发式教学。
通过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进一步强化学生体验,使知识从学生的感知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合作探究使学生们在交流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突破本课的难点。
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四、教与学过程
课堂序曲:时政播报
1、 学生或教师叙说本周发生的国内、国际大事,并作简要记录。
2、 指导学生针对时政大事谈感受,或立足学科知识谈认识等。
3、 适当情况下可以作为新课导入的材料使用。
(一)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
【关注时事】
2012年2月14日在北京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首先向获得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谢家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吴良镛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们热情握手,向他们表示祝贺。
教师:我国为什么每年都举行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教师: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科技的发展和科技创新。那么,为什么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第七课第二项目:创新是关键。
板书:创新是关键
出示教学目标:
1. 了解国家在创新方面的举措。
2. 掌握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3. 知道成为创新型人才途径。
(二)整体感知,信息搜集
快速浏览教材第83-88页内容,
完成综合能力训练网络填空。
(三)自主探究,交流共享
任务一:科技创新 赶超一流
活动一:【小小辩论赛】
教师出示辩论题目:
观点一:主要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这样可以节约时间和资金。
观点二:主要靠我们自己的创新,因为没有创新就只能跟在别人后边。
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教师: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对于第一种观点,结合第六课第二目第二个问题:“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引进来”有利于我们的发展,并且能够起到节约时间和资金的目的;对于第二种观点,我们国家的发展要赶超发达国家,关键还是靠自己的创新。
教师总结:1、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赶超发达国家关键是创新3、没有创新,就要受制于人,没有创新,就不可能赶超发达国家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防止部分学生得不到发言机会而降低听课效率,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并且使重点知识由于学生的亲自参与而起到强化的效果。)
活动二:【你说我说】
出示教材83—84页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你对“真正的高科技是花钱买不来的”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点拨:发达国家之所以多少钱都不卖给咱核心技术,这与当今世界激烈的国际竞争有关,因为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而且核心技术这种高科技是最新的创新成果,它在较量中是决定性因素之一。所以,这进一步证明没有创新,就要受制于人,科技进步的基点要放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上。
教师总结:体现了党和政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说明我国正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这样做能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增强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立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强化对创新重要作用的认识,并且为下一环节的内容服务。)
活动三:【你知道吗】
(1)长远规划:
(2)重大措施:
(3)取得的成果:
教师:星火计划、“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火炬计划等;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加大科技投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天宫一号、 神九发射成功、 天河一号计算机、蛟龙号深水探测器等。
教师总结:“科技创新,人才为本”,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人才培养主要靠教育”,所以教育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教育创新,人才蔚起”。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技创新现状,了解国家时事动态,关心国家大事,并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任务二:教育创新,人才蔚起
活动一:【七嘴八舌】
近年来,潍坊外国语学校始终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强校、管理赢校、服务荣校”的办学思想,致力于教育教学创新,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不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营造了“突出个性、发展综合”的育人氛围,取得了斐然的教育教学成绩。教育创新是品牌学校的内在要求和持续动力。主要进行课堂创新、课程创新、评价创新、课间创新、班级创新等十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创新。取得 不错的成绩:全国初中英语奥赛连续五年闯入省“十佳”,创造了潍坊市初中英语教学史上的奇迹,在今年的奥赛初赛中,我校学生一举包揽全区前五名,7人进入全区前十名;信息学竞赛成绩连续五年在市区学校中领先,在今年的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赛决赛中,3人获一等奖,7人获二等奖。在其它各学科奥赛中,学校共有百余名同学获得国家级奖项。
共创设了30多种活动项目,“快乐大课间”、“校园集体舞”、“方阵队列”等成为我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亮点。
潍坊外国语学校为什么进行一系列的创新?
教师总结:教育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只有不断进行教育创新,才能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教育落后的局面,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何进行教育创新呢?
教师总结: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构建教育的“立交桥”; 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设计意图:通过教育创新取得成绩的潍坊外国语学校采取一系列的创新措施,从而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得到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活动二:【榜样的力量】
呼玛中学孙丽同学因发明盲人电话机获得全国青少年上海宝山区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日前她又获得了中国科学院茅以升青少年科学奖,这是上海地区唯一获此奖项的初中学生。
孙丽发明盲人电话机绝非偶然,她从小就喜欢科技活动。她家隔壁住着一对盲人夫妇,打电话常会拨错号码,所以经常请孙丽代拨电话。但有时遇到突发事件,就束手无策。孙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发现市场上没有适合盲人使用的电话机后,小姑娘决定自己创造发明盲人电话机。她拆卸了家里的电话机,研究它的结构……但几经实验,效果都不理想。在她一筹莫展时,校长徐智强拨专款为她购买了多部电话机。经过反复实验,她研究出了双层键盘电话机,当摁一下第一层时,首先发出语音信号,告知你所拨的是什么键,如1、2、3……如拨对了,则摁到底,即拨出一个号码;如错误,重拨即可。
1、孙丽为什么能够获奖?
2、你打算怎样学习孙丽的创新精神?(从学习生活、日常生活两方面谈)
教师总结: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 勇于实践 敢于创新学习生活中,先要转变学习方式,要多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其次在学科学习中,要善于动脑,勤于动脑,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敢于向传统和权威挑战。还要多读有益的书籍等。
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留意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寻找他们的原因;要敢
于怀疑,勇于实践,做个生活的积极参与者和改造者。
(设计意图:理论指引行动,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用理论在指导自己的行动。做一个创新型人才是本课内容的归宿,体现了“知行合一”。)
【知识梳理与观点排查】
知识梳理:
1.知识网络 如
何成为创
新
型人才
?
2.观点排查
(1)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科学技术的本质就是创新。要想真正地缩小同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赶超发达国家,关键是靠创新。
(3)没有创新,就要受制于人,没有创新,就不可能赶超发达国家。
(4)教育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
(四)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材料一:“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天宫一号发射成功是我国掌握空间站技术的第一步,继美、俄之后,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站技术的国家,这将为我国今后开展更大规模的空间探索、建造中国载人空间站奠定扎实的技术基础。
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神舟八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随着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3日凌晨在茫茫太空紧紧“相拥”,中国航天人成功叩开通向空间站时代的大门。从“牵手”到“相拥”,交会对接历时7分12秒。它标志着,继掌握天地往返、出舱活动技术后,中国突破了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的最后一项———空间交会对接。这次对接成功,让中国继美国、俄罗斯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突破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材料二:2011年12月16日,胡锦涛在庆祝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时指出,谁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成功有什么重要意义?
(2)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为什么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 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成功,对我们青少年有什么启示?
解题思路:阅读材料---寻找有效信息---联想课本知识---准确回答问题。
方法指导:
解答这类简答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总体要求。在组织简答题答案时,应标明要点作答,条理清晰,面面俱到,要言不烦,使用学科语言。
2.掌握具体方法。首先,要认真审题,准确把握命题的含义,明确考查的知识重点及能力要求。只有知道“问什么”,才能明确答题的方向和要求,这是正确答题的前提。“问什么”的确定,主 要看题目提供的素材和设问的要求。
其次,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案要点。要选择与题干相吻合的
教材知识,把题目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回顾教材中与该设问相关的内容,选出答题所需的观点或依据的理论。要注意多角度思考,有针对性、有层次、有条理地加以分析。
最后,组织答案时,重点语句和关键字词的表述要完整,尽可能用教材上的学科术语,文字要准确、全面、简洁。
参考答案:
(1)① 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振奋民族精神;(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②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③有利于促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④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⑤为我国太空探测活动的持续开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将推动我国高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⑥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它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它已日益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促使经济的飞速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它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把科技进步的基点放在增强自主创新和持续创新能力上,才能实现我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真正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没有创新,就要受制于人,没有创新,就不可能赶超发达国家。
(3)①青少年要树立崇高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②要培养团队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③要增强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发扬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精神,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④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五)达标训练,巩固双基
1. 引进核心设备到掌握发动机关键技术,从仿制到自主设计,历经数代航空人的努力,我国的飞机制造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多种型号的飞机出口国外,带来了巨大经济社会效益。这充分证明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③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取得重大成果 ④我国已成功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 2011年4月20日,以“科技、创新、未来”为主题的济宁市首届青少年科技节在济宁学院附属小学拉开序幕。青少年参加此项活动有利于
①激发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②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动脑能力 ③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科技落后的局面 ④促进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 2010年4月17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统一布署,全国各地迅速投入了抗震救灾。各族同胞互救互助,凝聚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血脉亲情.描绘了一幅幅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图。 这一切表明
①青海地区地震多 ②在我国,藏族比其它民族更重要 ③在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④“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国视科技,支撑实现创新发展,加快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家副主席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他指出:高度重效节能技术,为亚洲各国绿色发展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这给我们的
启示是( )
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②与时俱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主旋律
③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各方面科学知识,积累知识,用于实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证经济复苏的唯一因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3.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2 072.7亿美元,全年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但从出口产品的结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产业核心竞争力等角度来看,中国还远称不上“贸易强国”。要改变这种格局,解决漫画反映的问题,我们应该( )
①始终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②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③完全依赖本国力量,加快科技创新④积极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
A.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中国教育新闻网指出: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教育的经验,破除一切妨碍教育发展的思想观念,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创新,为教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下列属于我国推进教育创新、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有( )
①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为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②构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立交桥”
③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④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确定新的科技发展目标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6. 材料一:2010年7月13—14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本世纪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纲要》的序言中说:“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
材料二:2011年2月27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再次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联合专访,与亿万网民就国计民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坦诚、平等的交流。在回答网友有关“中国崛起”的问题时,温总理说:“世界都在谈‘中国崛起’,人们议论最多的是GDP,但我以为‘中国崛起’的标志是在人才、是在教育。”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什么发展战略?
(2)请你谈谈对“强国必先强教”的理解。(三点即可)
(3)为了“中国崛起”你应该怎么做?(三点即可)
参考答案:
1.A 2. C 3. BA 4. B 5. C
6、(1)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2)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教育是关系国家、民族发展的根本,是促进科技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物质力量;教育作为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先决条件,将是人们在知识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可以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3)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拼搏。等等。
(六)反思总结,指导践行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科教兴国,人人有责。在科教兴国的征程上,处处是创新的天地。最后祝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努力学习,敢于创新,并且不断创新,人人成为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教学反思】
由授课教师课后完成。
第七课课第二项目
《创新是关键》教学案设计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一、教与学目标
1. 了解国家在创新方面的举措。
2. 掌握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3. 知道成为创新型人才途径。
二、教与学重点、难点
重点:争做创新型人才是教学重点。
难点:感受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的必要性是教学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设计
教法:
自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案例教学法、新闻分析法、启发式教学。
通过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进一步强化学生体验,使知识从学生的感知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合作探究使学生们在交流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突破本课的难点。
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四、教与学过程
课堂序曲:时政播报
1、 学生或教师叙说本周发生的国内、国际大事,并作简要记录。
2、 指导学生针对时政大事谈感受,或立足学科知识谈认识等。
3、 适当情况下可以作为新课导入的材料使用。
(一)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
【关注时事】
2012年2月14日在北京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首先向获得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谢家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吴良镛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们热情握手,向他们表示祝贺。
教师:我国为什么每年都举行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教师: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科技的发展和科技创新。那么,为什么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第七课第二项目:创新是关键。
板书:创新是关键
出示教学目标:
1. 了解国家在创新方面的举措。
2. 掌握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3. 知道成为创新型人才途径。
(二)整体感知,信息搜集
快速浏览教材第83-88页内容,
完成综合能力训练网络填空。
(三)自主探究,交流共享
任务一:科技创新 赶超一流
活动一:【小小辩论赛】
教师出示辩论题目:
观点一:主要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这样可以节约时间和资金。
观点二:主要靠我们自己的创新,因为没有创新就只能跟在别人后边。
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教师: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对于第一种观点,结合第六课第二目第二个问题:“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引进来”有利于我们的发展,并且能够起到节约时间和资金的目的;对于第二种观点,我们国家的发展要赶超发达国家,关键还是靠自己的创新。
教师总结:1、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赶超发达国家关键是创新3、没有创新,就要受制于人,没有创新,就不可能赶超发达国家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防止部分学生得不到发言机会而降低听课效率,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并且使重点知识由于学生的亲自参与而起到强化的效果。)
活动二:【你说我说】
出示教材83—84页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你对“真正的高科技是花钱买不来的”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点拨:发达国家之所以多少钱都不卖给咱核心技术,这与当今世界激烈的国际竞争有关,因为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而且核心技术这种高科技是最新的创新成果,它在较量中是决定性因素之一。所以,这进一步证明没有创新,就要受制于人,科技进步的基点要放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上。
教师总结:体现了党和政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说明我国正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这样做能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增强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立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强化对创新重要作用的认识,并且为下一环节的内容服务。)
活动三:【你知道吗】
(1)长远规划:
(2)重大措施:
(3)取得的成果:
教师:星火计划、“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火炬计划等;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加大科技投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天宫一号、 神九发射成功、 天河一号计算机、蛟龙号深水探测器等。
教师总结:“科技创新,人才为本”,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人才培养主要靠教育”,所以教育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教育创新,人才蔚起”。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技创新现状,了解国家时事动态,关心国家大事,并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任务二:教育创新,人才蔚起
活动一:【七嘴八舌】
近年来,潍坊外国语学校始终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强校、管理赢校、服务荣校”的办学思想,致力于教育教学创新,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不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营造了“突出个性、发展综合”的育人氛围,取得了斐然的教育教学成绩。教育创新是品牌学校的内在要求和持续动力。主要进行课堂创新、课程创新、评价创新、课间创新、班级创新等十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创新。取得 不错的成绩:全国初中英语奥赛连续五年闯入省“十佳”,创造了潍坊市初中英语教学史上的奇迹,在今年的奥赛初赛中,我校学生一举包揽全区前五名,7人进入全区前十名;信息学竞赛成绩连续五年在市区学校中领先,在今年的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赛决赛中,3人获一等奖,7人获二等奖。在其它各学科奥赛中,学校共有百余名同学获得国家级奖项。
共创设了30多种活动项目,“快乐大课间”、“校园集体舞”、“方阵队列”等成为我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亮点。
潍坊外国语学校为什么进行一系列的创新?
教师总结:教育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只有不断进行教育创新,才能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教育落后的局面,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何进行教育创新呢?
教师总结: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构建教育的“立交桥”; 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设计意图:通过教育创新取得成绩的潍坊外国语学校采取一系列的创新措施,从而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得到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活动二:【榜样的力量】
呼玛中学孙丽同学因发明盲人电话机获得全国青少年上海宝山区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日前她又获得了中国科学院茅以升青少年科学奖,这是上海地区唯一获此奖项的初中学生。
孙丽发明盲人电话机绝非偶然,她从小就喜欢科技活动。她家隔壁住着一对盲人夫妇,打电话常会拨错号码,所以经常请孙丽代拨电话。但有时遇到突发事件,就束手无策。孙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发现市场上没有适合盲人使用的电话机后,小姑娘决定自己创造发明盲人电话机。她拆卸了家里的电话机,研究它的结构……但几经实验,效果都不理想。在她一筹莫展时,校长徐智强拨专款为她购买了多部电话机。经过反复实验,她研究出了双层键盘电话机,当摁一下第一层时,首先发出语音信号,告知你所拨的是什么键,如1、2、3……如拨对了,则摁到底,即拨出一个号码;如错误,重拨即可。
1、孙丽为什么能够获奖?
2、你打算怎样学习孙丽的创新精神?(从学习生活、日常生活两方面谈)
教师总结: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 勇于实践 敢于创新学习生活中,先要转变学习方式,要多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其次在学科学习中,要善于动脑,勤于动脑,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敢于向传统和权威挑战。还要多读有益的书籍等。
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留意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寻找他们的原因;要敢
于怀疑,勇于实践,做个生活的积极参与者和改造者。
(设计意图:理论指引行动,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用理论在指导自己的行动。做一个创新型人才是本课内容的归宿,体现了“知行合一”。)
【知识梳理与观点排查】
知识梳理:
1.知识网络 如
何成为创
新
型人才
?
2.观点排查
(1)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科学技术的本质就是创新。要想真正地缩小同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赶超发达国家,关键是靠创新。
(3)没有创新,就要受制于人,没有创新,就不可能赶超发达国家。
(4)教育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
(四)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材料一:“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天宫一号发射成功是我国掌握空间站技术的第一步,继美、俄之后,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站技术的国家,这将为我国今后开展更大规模的空间探索、建造中国载人空间站奠定扎实的技术基础。
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神舟八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随着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3日凌晨在茫茫太空紧紧“相拥”,中国航天人成功叩开通向空间站时代的大门。从“牵手”到“相拥”,交会对接历时7分12秒。它标志着,继掌握天地往返、出舱活动技术后,中国突破了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的最后一项———空间交会对接。这次对接成功,让中国继美国、俄罗斯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突破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材料二:2011年12月16日,胡锦涛在庆祝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时指出,谁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成功有什么重要意义?
(2)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为什么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 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成功,对我们青少年有什么启示?
解题思路:阅读材料---寻找有效信息---联想课本知识---准确回答问题。
方法指导:
解答这类简答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总体要求。在组织简答题答案时,应标明要点作答,条理清晰,面面俱到,要言不烦,使用学科语言。
2.掌握具体方法。首先,要认真审题,准确把握命题的含义,明确考查的知识重点及能力要求。只有知道“问什么”,才能明确答题的方向和要求,这是正确答题的前提。“问什么”的确定,主 要看题目提供的素材和设问的要求。
其次,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案要点。要选择与题干相吻合的
教材知识,把题目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回顾教材中与该设问相关的内容,选出答题所需的观点或依据的理论。要注意多角度思考,有针对性、有层次、有条理地加以分析。
最后,组织答案时,重点语句和关键字词的表述要完整,尽可能用教材上的学科术语,文字要准确、全面、简洁。
参考答案:
(1)① 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振奋民族精神;(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②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③有利于促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④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⑤为我国太空探测活动的持续开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将推动我国高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⑥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它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它已日益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促使经济的飞速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它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把科技进步的基点放在增强自主创新和持续创新能力上,才能实现我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真正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没有创新,就要受制于人,没有创新,就不可能赶超发达国家。
(3)①青少年要树立崇高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②要培养团队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③要增强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发扬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精神,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④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五)达标训练,巩固双基
1. 引进核心设备到掌握发动机关键技术,从仿制到自主设计,历经数代航空人的努力,我国的飞机制造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多种型号的飞机出口国外,带来了巨大经济社会效益。这充分证明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③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取得重大成果 ④我国已成功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 2011年4月20日,以“科技、创新、未来”为主题的济宁市首届青少年科技节在济宁学院附属小学拉开序幕。青少年参加此项活动有利于
①激发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②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动脑能力 ③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科技落后的局面 ④促进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 2010年4月17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统一布署,全国各地迅速投入了抗震救灾。各族同胞互救互助,凝聚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血脉亲情.描绘了一幅幅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图。 这一切表明
①青海地区地震多 ②在我国,藏族比其它民族更重要 ③在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④“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国视科技,支撑实现创新发展,加快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家副主席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他指出:高度重效节能技术,为亚洲各国绿色发展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这给我们的
启示是( )
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②与时俱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主旋律
③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各方面科学知识,积累知识,用于实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证经济复苏的唯一因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3.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2 072.7亿美元,全年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但从出口产品的结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产业核心竞争力等角度来看,中国还远称不上“贸易强国”。要改变这种格局,解决漫画反映的问题,我们应该( )
①始终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②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③完全依赖本国力量,加快科技创新④积极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
A.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中国教育新闻网指出: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教育的经验,破除一切妨碍教育发展的思想观念,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创新,为教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下列属于我国推进教育创新、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有( )
①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为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②构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立交桥”
③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④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确定新的科技发展目标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6. 材料一:2010年7月13—14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本世纪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纲要》的序言中说:“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
材料二:2011年2月27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再次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联合专访,与亿万网民就国计民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坦诚、平等的交流。在回答网友有关“中国崛起”的问题时,温总理说:“世界都在谈‘中国崛起’,人们议论最多的是GDP,但我以为‘中国崛起’的标志是在人才、是在教育。”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什么发展战略?
(2)请你谈谈对“强国必先强教”的理解。(三点即可)
(3)为了“中国崛起”你应该怎么做?(三点即可)
参考答案:
1.A 2. C 3. BA 4. B 5. C
6、(1)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2)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教育是关系国家、民族发展的根本,是促进科技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物质力量;教育作为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先决条件,将是人们在知识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可以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3)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拼搏。等等。
(六)反思总结,指导践行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科教兴国,人人有责。在科教兴国的征程上,处处是创新的天地。最后祝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努力学习,敢于创新,并且不断创新,人人成为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教学反思】
由授课教师课后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