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谛十二因缘念佛拜佛又手合十

四谛十二因缘念佛拜佛又手合十

佛陀说:“和尚们,我的眼睛通过苦谛看到了这些概念和结论,我的头脑里形成了一幅图像。解脱之道靠的不是祭祀,不是苦行,也不是祈祷,而是靠内心的佛性。”

一、五乘教法

佛教五乘教法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释迦牟尼佛为教化众生,依众生根机不同,将佛法分为五种佛法,依此五乘教法而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度至涅槃彼岸。

人乘人以三皈五戒为乘,得以出离三途四趣而生人道。三皈,是指皈依佛(导师)、法(真理)、僧(亲教师)等三宝,藉着三宝功德威力的加持、摄护,能超越无边的生死苦轮,远离一切的怖畏,解脱一切的忧悲苦恼。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天乘以上品十善及四禅八定为乘,运载众生越过四洲而达天界。十善是指身业修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业修持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业修持不贪、不嗔、不邪见等三业,合称十善业道。同时修持禅定学,即色界天的四种禅定和无色界天的四无色定,合称为四禅八定。

声闻乘以四谛法门为乘,运载众生越于三界,至有余涅槃而成阿罗汉。四圣谛指苦、集、灭、道。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是四种宇宙人生真实不虚的实相,只有圣者才能深切体悟而决定无疑。

缘觉乘以十二因缘法门为乘,运载众生越于三界,至无余涅檗而成辟支佛。世间一切法皆为缘起,缘起的定义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是说明一切法的存在,有彼此相依相待的关系,都是从因缘而起的。有情众生生死流转皆不出此缘起法。

菩萨乘以悲智六度法门为乘,运载众生,总超三界三乘之境至无上菩提大涅槃彼岸。六度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人天乘的佛教,重于积集世间福行的增上心,以现世乐、后世乐为满足,是佛教的共世间法;声闻、缘觉乘的佛教,重于出世解脱的出离心,以涅槃解脱乐为最终的目的;菩萨乘的佛教,重于利他济世的菩提心,以悲智究竟乐为修行的极致,而六度万行乃为利他济世的具体实践。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

二、四谛八正道

四谛是释迦牟尼体悟的苦、集、灭、道四条人生真理,四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

四谛四谛概说

●「缘起」是宇宙人生一切万法生灭变异的定律,佛陀因证悟「缘起」而成佛,但因缘起深奥难解,为使尚未起信的众生免于畏怯,所以佛陀在初转法轮时,特以「四圣谛」来说明众生生死流转以及解脱之道的缘起道理,进而激发众生厌苦修道的决心。因此,「缘起」是佛陀自证成佛的「自受用」,「四圣谛」则是「他受用」之始。

四谛,又叫四圣谛。「谛」字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译,意译为「不颠倒」,引申义就是「真理」,「圣谛」就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那么,「四圣谛」就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四条真理。

《中论疏》说:「四谛是迷悟之本,迷之则六道纷然,悟之则有三乘贤圣。」也就是说,若能如实知见四谛,便是圣者,因此称为「四圣谛」。四谛的四条绝对正确的真理就是苦、集、灭、道,四谛告诉人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

四谛奠定了佛教教义的基础,可以说佛教所有的重要的哲学思想都与四谛有关,都是为了从某一方面为它论证。四谛理论在佛教的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在不断地得到补充和完善。

●四谛中的第一条真理是苦谛。苦谛是释迦牟尼在彻悟之后,对人生现象的价值判断,认为现实世界中充满了痛苦。

四谛里「苦」的意义非常广,也许有人认为人生的苦乐是相对的,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某些特别的事物,各人感受自有不同,但人生许多重要的经验和大事,则是人人都有相同的感受,如生、老、病、死。

四谛中的苦谛所讲的,就是人生的根本痛苦与生命现象是不可分离的,所以具有普遍之真实性。人生苦之事实,不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人们都有一种本能,固执地相信这个世界总有某些事情是快乐的,决不能说一切都是痛苦的,这正是人们不能解脱的缘故。

●四谛中的第二条真理是集谛。集谛指出了人生之所以「苦」的根源。

集是众多汇集的意思,就是说众多痛苦的因,能招集众多生死苦果,故名为集。四谛中的集谛内涵简单地说来,就是众生一切痛苦皆可以溯源于三项根本原因,即贪欲、嗔恨、愚痴三种本能的烦恼。此三种根本烦恼即是造成一切有情众生痛苦之因。

四谛的集谛所解释的就是这三种根本烦恼的性质,以及如何由彼而生死轮回之事实。轮回说和十二因缘说紧密相连,所以集谛又以十二因缘为主体,指出人生之所以苦的原因。

●释迦牟尼不单指出了人生苦恼的现象和原因,更清楚地说明这些现象是可以消除的,这就是四谛中的第三条真理 --- 灭谛。

四谛中的灭是梵语「涅槃」的意译,梵文和巴利文认为涅槃是熄灭、止灭或吹灭的意思,表示火的熄灭。贪、嗔、痴被佛教视之为三毒火。

在圣者的眼界中,这个世界的一切都被这三毒火燃烧,无刹那之安息。圣者能永断贪、嗔、痴等根本烦恼,了除生死患累的苦果,证得清净寂灭的解脱境界,这种解脱境界称为涅槃。

涅槃是人生理想归宿的最高境界、最终目的,也是佛教教人追求的方向和目标。在几乎所有的宗教中,至善之境只有在死后方能达到,涅槃却可以当生成就,不必等到死方能获得。凡是亲证真理、涅槃的人,就是世间最快乐的人。他不受任何状态所束缚,他不追悔过去,不冥索未来,只是扎扎实实地生活在现在里。因此,他能以最纯净的心情欣赏与享受一切,而不掺杂丝毫自我的成分在内,只有清净、温柔,充满了博爱、慈悲、和善、同情、了解与宽容。

●在找到了人生理想的归宿后,释迦牟尼又为人们实现这种理想提供了一些方法,这就是四谛中的第四条真理 --- 道谛。

四谛中的道在梵文的原始意义是道路、方法或姿态的意思,释迦牟尼借此词来说明要解脱人生苦恼的现象,就必须修道。

佛祖在初转法轮时提出了一种中道观,为的是避免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经由感官的享受去追寻快乐,这是低级、平庸、无益的凡夫之道;另一个极端是经由各种自虐的苦行以寻求快乐,这是痛苦的、无价值的、无益的。佛自己都曾尝试过这两种极端,深知其无有实益,才由亲身的证验,发现了能够产生知见,导致宁静、内证、正觉、涅槃的中道。

中道一般称之为八正道,佛献身说法49年,几乎在他的全部教诫中都牵涉到这一道谛。他以各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措辞,对不同的人宣说这一真谛。除“八正道”外,后来又增加了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合称为七科三十七道品。

八正道

①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坚持佛教四谛的真理;

②正思维。又称正志,即根据四谛的真理进行思维、分别;

③正语。正确的话语,说话应该诚实可靠,不说谎。说话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说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违背佛陀教导的话;

④正业。正确的行为。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作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 ⑤正命。过符合佛陀教导的正当生活;

⑥正精进。精进意味着燃烧掉烦恼习气,而非时间多少;

⑦正念。觉照,同时也意味着深入地观察。“Sati”这个巴利语单词的意思是“止”和“保持对某个对象的觉照”。“vipassana”这个巴利语单词的意思是“为了观察某个对象而深入其中”。当我们完全地觉知并深入地观察某个对象的时候,能观和所观的界限就逐渐地消失了,能观和所观成为一体。

⑧正定。正确的禅定。

三、十二因缘

也称十二缘起支(梵文:pratītya-samutpāda-aṅga,巴利文:paṭicca-samuppāda-aṅga),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其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佛教将世间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即可解释关于社会中同类不相应现象,将一切串联其中以使人产生敬畏之心,达到超自然的,向往解脱生死心灵寄托。

杂阿含经卷十二谓,缘起法乃永恒不变之真理,佛观察此真理而开悟,并为众生开示此法。又若自有情生存之价值与意义方面观察十二缘起之意义,则指人类生存之苦恼如何成立(流转门),又如何灭除苦恼而至证悟(还灭门)。即有情之生存(有)乃由识(精神之主体)之活动开始,识之活动成为生活经验(行),复由活动之蓄积形成识之内容。然识之活动乃识透过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六处)接触认识之对象(即一切心、物[名色]),此系主观上感受之事。凡夫之识以无明(对佛教真理无自觉)为内相,以渴爱(求无厌之我欲)为外相,渴爱即识之根本相,且发展而取一切为我,成为我执(取),故由此染污识之活动所薰习之识,必应经验生、老、死等所代表之人间苦、无常苦。反之,圣者因灭无明及渴爱,故人间苦亦灭。

在《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中,普光正见如来对颠倒女人宣说了十二因缘:“汝当谛听,我当依过去诸佛说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颠倒当知,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生死苦趣。若有人见十二因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见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汝今得闻我说此十二因缘,汝今以得佛性清净,堪为法器。”

“你要专心听,我依过去诸佛所说的十二因缘法,对你解说一次:

一切众生,实是本来清净,由于过去一念无明(痴)妄动,便有行为造作,有行为造业便有入胎之识。有入胎之识便有现生之胚胎,有了胚胎便具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出胎后,六根就会有六种触觉,有六种触觉便有六种感受。有感受便懂得爱,懂得爱之后,就会执着,极力去夺取,有所夺取,便会形成未来世之业因。有了未来之业因,就会领受来世之生。有生就必然会有老死,及一切忧愁悲伤苦恼。这就是十二因缘的顺生门。

若是没有无明妄动,那里会有行为造业?没有行为造业,那裹会有入胎之识?没有入胎之识,那裹会有胚胎这个色身?没有色身,就不会有六根存在。没有六根,就不会有六种触觉。没有触觉就没有感受。没有感受便没有爱。没有爱就不会有执着夺取。没有执着夺取,就不会有未来生之业因。没有未来生之业因,就不会有未来世之生。没有生,就不会有老死,及忧伤悲苦。这就是十二因缘的还灭门。

你要知道颠倒,一切众生不能观察十二因缘之法,是故轮转于生死苦海中。若有人能观察十二因缘之法,即是能见实相法。能见实相法者,即是见佛。见佛者,即是见佛性。何故这样说呢?一切诸佛,都以明了此十二因缘法为法性。你现在得闻我说此十二因缘法,即得到佛性清净,堪为佛门法器。”

(1)无明(可理解为痴):就是不明,乃一切烦恼的总称。于缘起性空无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执著,此谓“无明”;

(2)行:造作义,指一切行为,即依无明所造的善恶业;

(3)识:业识,此识随业受报,为过去业力所驱,挟持所造善恶种子而来投胎;

(4)名色:名指心识,色指形体。由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成胎后为色。所谓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

(5)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个月的中间,由名色渐渐成长到六根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6)触:即接触。根、尘和合而成触。指出胎后六根与一切外境之接触;

(7)受:即领受。根境相对于违顺二种境界上,生起苦乐二种感觉谓之“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情绪;

(8)爱:即贪爱。对于五尘欲境,心生贪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9)取:即妄取,追取。遇喜欢之乐境则念念贪求,必尽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后已,遇所憎之苦境则念念厌离,必千方百计以图舍之而后已,此即为爱染欲境的一种趋求。

(10)有:即业。即有因有果,由前际因(爱取),生后际果(生老死),业力牵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轮回的事实来。此为所作业力感报的一种规定;

(11)生:即受生。以现在所作之业为因,依因感果,必招来世受生,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活动;

(12)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诸根衰败叫做老,身坏命终谓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躯自然从少到老,无常转变必至于死,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结果。

四、三昧

三昧(sānmèi)一词,来源于梵语samadhi的音译,又译“三摩地”。意译为“正定”。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它可以指通常的集中思虑的能力。或者,指修习所得的,发展了的集中力,从而,它也就变成了可以使禅定者进入更高境界并完全改变生命状态的神秘力量。

念佛三昧有二种:

一、一心观佛之相好,或一心观法身之实相(此二者即观想念佛),或一心称佛名(称名念佛),修行法,谓之念佛三昧。是因行之念佛三昧也。

二、为此三种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禅定,或佛身现前,或法身实相。谓之念佛三昧。是

果成之念佛三昧也。

因行之念佛三昧谓之“修”,果成之念佛三昧谓之“发得”。

观无量寿经曰:“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又曰:“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经七曰:“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是故非声闻缘觉二乘境界。”智度论七曰:“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

五、简介几种念佛读诵佛经的方法

高声念:念佛时声音洪大,全部精力都要集中在佛号上。此种方法不能持久,时久将口干舌燥,但对念佛时昏沉或想入非非,有特殊的效果。

默念:不出声甚至唇都不动,只在心中念。此法适用于外出、躺卧、洗浴、如厕时。 金刚念:声音有度,不高不低,念念入耳,由耳入心,循环如此,效力甚大,故以金刚喻之。

观想念:一面念佛号,一面观想佛之庄严,或观想极乐胜境等,时久观想之景即现,此法不是谁都能持的,只有定功很深的人才可。

随息念:或于气静心平时,先想己身,在圆光中,默想鼻端,方便调息,不缓不急,心息相依,随其出入,行住坐卧,皆可行之。勿令间断,纵令昏寐,含佛而寝;觉即续之,常自密持,摄心既久,息念两忘。即此身心,与虚空等,持至纯熟。心眼开通,三昧忽尔现前,得大受用。比如,想出入息,每一息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吸气时念南无,呼气时念阿弥陀佛。读诵经书时亦随呼吸读。

六、拜佛

不解佛教的人,认为拜佛就是迷信、崇拜偶像。事实上,佛教是透过拜佛的动作,礼敬佛菩萨,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尊敬与感恩;同时,拜佛也可同时忏悔自己所造的恶业,检讨自我、忏悔过去所造的业障,不但有助于人格的提升,也能让人的身心安定。拜佛是一种很好的身体活动。五体投地拜佛效果很好的。这一拜佛是带着十方众生向佛忏悔,消业障。

七、双手合十

合掌又称合十,亦即合十法界于一心之义。十地经说:“三界无有别,唯是一心作”。 左手多静,主“解”与“定”,右手多动,主“行”与“慧”。所以,合掌即表示解行合

一。这样,才能成就无上菩提。行而不解,易盲修瞎练,增长邪见。解而不行,增长无明,如纸上画饼。《金刚经》谓:“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无相”是解,“修一切善法”是行,证“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界。

十法界 将佛和众生分为十大法界。十界分别是指:地狱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罗法界、人法界、天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和佛法界。前六项称为六凡,后四项称为四圣,合称为六凡四圣。

四圣 佛、菩萨、缘觉、声闻,已证解脱圣果,永离生死,不复往返六道,是出世间的四种圣人。

佛:佛是世、出世间,最究竟圆满的圣者,度众功行圆满,达到自觉、觉他、觉满,能够利益一切众生,是出世圣人中最高的境界。

菩萨:为“菩提萨埵”之简称,意为“觉有情”,谓既能自觉,又能觉悟一切有情。菩萨发大慈悲心,除了转化自己的烦恼,并广修六度万行,以自利利他之行,逐渐圆满一切功德。

缘觉:又称“辟支佛”,分为二种:一种是生于佛世,闻佛说十二因缘,修证成道,称

为“缘觉”;另一种是生于无佛之世,由前世的善根,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观自心、外境的变迁而悟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证到缘觉果,称为“独觉”。

声闻:声闻修习观音法而得证圣果。声闻极果为阿罗汉,罗汉含有三义:一、杀贼义,谓杀尽烦恼贼。二、应供义,谓已断尽三界诸惑,道高德重,堪受人天供养。三、不生义,谓已出三界,不再受分段生死。

六凡一切众生,沉沦三界之内,由其所造作之罪业不同,因而轮回六道当中。六道有善恶之别,天、人、阿修罗属于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属于三恶道,亦称三涂,即血涂、刀涂、火涂。

天:天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欲界天乃修十善所感,所谓十善即身不造杀、盗、淫;口不言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不行贪、瞋、痴。若修十善,又修四禅八定,将来所感的果报,即是在色界天和无色界天。

人:受持五戒,来世得生为人。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若受上品五戒,则大富大贵,若只持少分戒,虽得人身,却感贫穷或六根不具的果报。由于每一个人戒行持守不同,因此将来所得的果报就有贫富、寿夭、智愚、美丑、高矮„„等不同。

阿修罗:过去生修下品十善,但因其持戒、修福,做种种善事时,心存瞋恚、傲慢„„等恶念,有天人之福,无天人之德,遂感修罗的果报。

畜生:众生因贪欲痴想心,造作下品十恶,而感畜生的果报。畜生道常为他所宰杀,或彼此弱肉强食,互相残害,故又称为“血涂”。

饿鬼:若悭贪不舍,不知布施、修福,不明白因果,不遵守戒律,多行恶事,造诸恶业,则感饿鬼的果报。饿鬼道又有胜劣之别,有福者为神,无福者常在饥饿当中,经常受刀杖驱逼之苦,称为“刀涂”。

地狱:六道当中,地狱道最苦。凡造五逆十恶、谤法破戒,皆招感地狱果报。在地狱当中,随个人业力所感,苦报与寿命各不相同。地狱有根本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地狱道众生常受寒冰或猛火的煎熬,故称为“火涂”。

以修道而言,天道耽于游乐,修罗道虽有天之福却瞋心重,三恶道多苦难、多愚痴,故此五道皆难修行;惟有人道,苦乐参半,智慧较高,最适宜修道。

四谛十二因缘念佛拜佛又手合十

佛陀说:“和尚们,我的眼睛通过苦谛看到了这些概念和结论,我的头脑里形成了一幅图像。解脱之道靠的不是祭祀,不是苦行,也不是祈祷,而是靠内心的佛性。”

一、五乘教法

佛教五乘教法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释迦牟尼佛为教化众生,依众生根机不同,将佛法分为五种佛法,依此五乘教法而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度至涅槃彼岸。

人乘人以三皈五戒为乘,得以出离三途四趣而生人道。三皈,是指皈依佛(导师)、法(真理)、僧(亲教师)等三宝,藉着三宝功德威力的加持、摄护,能超越无边的生死苦轮,远离一切的怖畏,解脱一切的忧悲苦恼。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天乘以上品十善及四禅八定为乘,运载众生越过四洲而达天界。十善是指身业修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业修持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业修持不贪、不嗔、不邪见等三业,合称十善业道。同时修持禅定学,即色界天的四种禅定和无色界天的四无色定,合称为四禅八定。

声闻乘以四谛法门为乘,运载众生越于三界,至有余涅槃而成阿罗汉。四圣谛指苦、集、灭、道。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是四种宇宙人生真实不虚的实相,只有圣者才能深切体悟而决定无疑。

缘觉乘以十二因缘法门为乘,运载众生越于三界,至无余涅檗而成辟支佛。世间一切法皆为缘起,缘起的定义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是说明一切法的存在,有彼此相依相待的关系,都是从因缘而起的。有情众生生死流转皆不出此缘起法。

菩萨乘以悲智六度法门为乘,运载众生,总超三界三乘之境至无上菩提大涅槃彼岸。六度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人天乘的佛教,重于积集世间福行的增上心,以现世乐、后世乐为满足,是佛教的共世间法;声闻、缘觉乘的佛教,重于出世解脱的出离心,以涅槃解脱乐为最终的目的;菩萨乘的佛教,重于利他济世的菩提心,以悲智究竟乐为修行的极致,而六度万行乃为利他济世的具体实践。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

二、四谛八正道

四谛是释迦牟尼体悟的苦、集、灭、道四条人生真理,四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

四谛四谛概说

●「缘起」是宇宙人生一切万法生灭变异的定律,佛陀因证悟「缘起」而成佛,但因缘起深奥难解,为使尚未起信的众生免于畏怯,所以佛陀在初转法轮时,特以「四圣谛」来说明众生生死流转以及解脱之道的缘起道理,进而激发众生厌苦修道的决心。因此,「缘起」是佛陀自证成佛的「自受用」,「四圣谛」则是「他受用」之始。

四谛,又叫四圣谛。「谛」字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译,意译为「不颠倒」,引申义就是「真理」,「圣谛」就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那么,「四圣谛」就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四条真理。

《中论疏》说:「四谛是迷悟之本,迷之则六道纷然,悟之则有三乘贤圣。」也就是说,若能如实知见四谛,便是圣者,因此称为「四圣谛」。四谛的四条绝对正确的真理就是苦、集、灭、道,四谛告诉人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

四谛奠定了佛教教义的基础,可以说佛教所有的重要的哲学思想都与四谛有关,都是为了从某一方面为它论证。四谛理论在佛教的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在不断地得到补充和完善。

●四谛中的第一条真理是苦谛。苦谛是释迦牟尼在彻悟之后,对人生现象的价值判断,认为现实世界中充满了痛苦。

四谛里「苦」的意义非常广,也许有人认为人生的苦乐是相对的,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某些特别的事物,各人感受自有不同,但人生许多重要的经验和大事,则是人人都有相同的感受,如生、老、病、死。

四谛中的苦谛所讲的,就是人生的根本痛苦与生命现象是不可分离的,所以具有普遍之真实性。人生苦之事实,不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人们都有一种本能,固执地相信这个世界总有某些事情是快乐的,决不能说一切都是痛苦的,这正是人们不能解脱的缘故。

●四谛中的第二条真理是集谛。集谛指出了人生之所以「苦」的根源。

集是众多汇集的意思,就是说众多痛苦的因,能招集众多生死苦果,故名为集。四谛中的集谛内涵简单地说来,就是众生一切痛苦皆可以溯源于三项根本原因,即贪欲、嗔恨、愚痴三种本能的烦恼。此三种根本烦恼即是造成一切有情众生痛苦之因。

四谛的集谛所解释的就是这三种根本烦恼的性质,以及如何由彼而生死轮回之事实。轮回说和十二因缘说紧密相连,所以集谛又以十二因缘为主体,指出人生之所以苦的原因。

●释迦牟尼不单指出了人生苦恼的现象和原因,更清楚地说明这些现象是可以消除的,这就是四谛中的第三条真理 --- 灭谛。

四谛中的灭是梵语「涅槃」的意译,梵文和巴利文认为涅槃是熄灭、止灭或吹灭的意思,表示火的熄灭。贪、嗔、痴被佛教视之为三毒火。

在圣者的眼界中,这个世界的一切都被这三毒火燃烧,无刹那之安息。圣者能永断贪、嗔、痴等根本烦恼,了除生死患累的苦果,证得清净寂灭的解脱境界,这种解脱境界称为涅槃。

涅槃是人生理想归宿的最高境界、最终目的,也是佛教教人追求的方向和目标。在几乎所有的宗教中,至善之境只有在死后方能达到,涅槃却可以当生成就,不必等到死方能获得。凡是亲证真理、涅槃的人,就是世间最快乐的人。他不受任何状态所束缚,他不追悔过去,不冥索未来,只是扎扎实实地生活在现在里。因此,他能以最纯净的心情欣赏与享受一切,而不掺杂丝毫自我的成分在内,只有清净、温柔,充满了博爱、慈悲、和善、同情、了解与宽容。

●在找到了人生理想的归宿后,释迦牟尼又为人们实现这种理想提供了一些方法,这就是四谛中的第四条真理 --- 道谛。

四谛中的道在梵文的原始意义是道路、方法或姿态的意思,释迦牟尼借此词来说明要解脱人生苦恼的现象,就必须修道。

佛祖在初转法轮时提出了一种中道观,为的是避免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经由感官的享受去追寻快乐,这是低级、平庸、无益的凡夫之道;另一个极端是经由各种自虐的苦行以寻求快乐,这是痛苦的、无价值的、无益的。佛自己都曾尝试过这两种极端,深知其无有实益,才由亲身的证验,发现了能够产生知见,导致宁静、内证、正觉、涅槃的中道。

中道一般称之为八正道,佛献身说法49年,几乎在他的全部教诫中都牵涉到这一道谛。他以各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措辞,对不同的人宣说这一真谛。除“八正道”外,后来又增加了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合称为七科三十七道品。

八正道

①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坚持佛教四谛的真理;

②正思维。又称正志,即根据四谛的真理进行思维、分别;

③正语。正确的话语,说话应该诚实可靠,不说谎。说话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说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违背佛陀教导的话;

④正业。正确的行为。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作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 ⑤正命。过符合佛陀教导的正当生活;

⑥正精进。精进意味着燃烧掉烦恼习气,而非时间多少;

⑦正念。觉照,同时也意味着深入地观察。“Sati”这个巴利语单词的意思是“止”和“保持对某个对象的觉照”。“vipassana”这个巴利语单词的意思是“为了观察某个对象而深入其中”。当我们完全地觉知并深入地观察某个对象的时候,能观和所观的界限就逐渐地消失了,能观和所观成为一体。

⑧正定。正确的禅定。

三、十二因缘

也称十二缘起支(梵文:pratītya-samutpāda-aṅga,巴利文:paṭicca-samuppāda-aṅga),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其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佛教将世间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即可解释关于社会中同类不相应现象,将一切串联其中以使人产生敬畏之心,达到超自然的,向往解脱生死心灵寄托。

杂阿含经卷十二谓,缘起法乃永恒不变之真理,佛观察此真理而开悟,并为众生开示此法。又若自有情生存之价值与意义方面观察十二缘起之意义,则指人类生存之苦恼如何成立(流转门),又如何灭除苦恼而至证悟(还灭门)。即有情之生存(有)乃由识(精神之主体)之活动开始,识之活动成为生活经验(行),复由活动之蓄积形成识之内容。然识之活动乃识透过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六处)接触认识之对象(即一切心、物[名色]),此系主观上感受之事。凡夫之识以无明(对佛教真理无自觉)为内相,以渴爱(求无厌之我欲)为外相,渴爱即识之根本相,且发展而取一切为我,成为我执(取),故由此染污识之活动所薰习之识,必应经验生、老、死等所代表之人间苦、无常苦。反之,圣者因灭无明及渴爱,故人间苦亦灭。

在《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中,普光正见如来对颠倒女人宣说了十二因缘:“汝当谛听,我当依过去诸佛说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颠倒当知,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生死苦趣。若有人见十二因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见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汝今得闻我说此十二因缘,汝今以得佛性清净,堪为法器。”

“你要专心听,我依过去诸佛所说的十二因缘法,对你解说一次:

一切众生,实是本来清净,由于过去一念无明(痴)妄动,便有行为造作,有行为造业便有入胎之识。有入胎之识便有现生之胚胎,有了胚胎便具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出胎后,六根就会有六种触觉,有六种触觉便有六种感受。有感受便懂得爱,懂得爱之后,就会执着,极力去夺取,有所夺取,便会形成未来世之业因。有了未来之业因,就会领受来世之生。有生就必然会有老死,及一切忧愁悲伤苦恼。这就是十二因缘的顺生门。

若是没有无明妄动,那里会有行为造业?没有行为造业,那裹会有入胎之识?没有入胎之识,那裹会有胚胎这个色身?没有色身,就不会有六根存在。没有六根,就不会有六种触觉。没有触觉就没有感受。没有感受便没有爱。没有爱就不会有执着夺取。没有执着夺取,就不会有未来生之业因。没有未来生之业因,就不会有未来世之生。没有生,就不会有老死,及忧伤悲苦。这就是十二因缘的还灭门。

你要知道颠倒,一切众生不能观察十二因缘之法,是故轮转于生死苦海中。若有人能观察十二因缘之法,即是能见实相法。能见实相法者,即是见佛。见佛者,即是见佛性。何故这样说呢?一切诸佛,都以明了此十二因缘法为法性。你现在得闻我说此十二因缘法,即得到佛性清净,堪为佛门法器。”

(1)无明(可理解为痴):就是不明,乃一切烦恼的总称。于缘起性空无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执著,此谓“无明”;

(2)行:造作义,指一切行为,即依无明所造的善恶业;

(3)识:业识,此识随业受报,为过去业力所驱,挟持所造善恶种子而来投胎;

(4)名色:名指心识,色指形体。由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成胎后为色。所谓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

(5)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个月的中间,由名色渐渐成长到六根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6)触:即接触。根、尘和合而成触。指出胎后六根与一切外境之接触;

(7)受:即领受。根境相对于违顺二种境界上,生起苦乐二种感觉谓之“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情绪;

(8)爱:即贪爱。对于五尘欲境,心生贪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9)取:即妄取,追取。遇喜欢之乐境则念念贪求,必尽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后已,遇所憎之苦境则念念厌离,必千方百计以图舍之而后已,此即为爱染欲境的一种趋求。

(10)有:即业。即有因有果,由前际因(爱取),生后际果(生老死),业力牵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轮回的事实来。此为所作业力感报的一种规定;

(11)生:即受生。以现在所作之业为因,依因感果,必招来世受生,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活动;

(12)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诸根衰败叫做老,身坏命终谓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躯自然从少到老,无常转变必至于死,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结果。

四、三昧

三昧(sānmèi)一词,来源于梵语samadhi的音译,又译“三摩地”。意译为“正定”。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它可以指通常的集中思虑的能力。或者,指修习所得的,发展了的集中力,从而,它也就变成了可以使禅定者进入更高境界并完全改变生命状态的神秘力量。

念佛三昧有二种:

一、一心观佛之相好,或一心观法身之实相(此二者即观想念佛),或一心称佛名(称名念佛),修行法,谓之念佛三昧。是因行之念佛三昧也。

二、为此三种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禅定,或佛身现前,或法身实相。谓之念佛三昧。是

果成之念佛三昧也。

因行之念佛三昧谓之“修”,果成之念佛三昧谓之“发得”。

观无量寿经曰:“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又曰:“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经七曰:“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是故非声闻缘觉二乘境界。”智度论七曰:“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

五、简介几种念佛读诵佛经的方法

高声念:念佛时声音洪大,全部精力都要集中在佛号上。此种方法不能持久,时久将口干舌燥,但对念佛时昏沉或想入非非,有特殊的效果。

默念:不出声甚至唇都不动,只在心中念。此法适用于外出、躺卧、洗浴、如厕时。 金刚念:声音有度,不高不低,念念入耳,由耳入心,循环如此,效力甚大,故以金刚喻之。

观想念:一面念佛号,一面观想佛之庄严,或观想极乐胜境等,时久观想之景即现,此法不是谁都能持的,只有定功很深的人才可。

随息念:或于气静心平时,先想己身,在圆光中,默想鼻端,方便调息,不缓不急,心息相依,随其出入,行住坐卧,皆可行之。勿令间断,纵令昏寐,含佛而寝;觉即续之,常自密持,摄心既久,息念两忘。即此身心,与虚空等,持至纯熟。心眼开通,三昧忽尔现前,得大受用。比如,想出入息,每一息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吸气时念南无,呼气时念阿弥陀佛。读诵经书时亦随呼吸读。

六、拜佛

不解佛教的人,认为拜佛就是迷信、崇拜偶像。事实上,佛教是透过拜佛的动作,礼敬佛菩萨,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尊敬与感恩;同时,拜佛也可同时忏悔自己所造的恶业,检讨自我、忏悔过去所造的业障,不但有助于人格的提升,也能让人的身心安定。拜佛是一种很好的身体活动。五体投地拜佛效果很好的。这一拜佛是带着十方众生向佛忏悔,消业障。

七、双手合十

合掌又称合十,亦即合十法界于一心之义。十地经说:“三界无有别,唯是一心作”。 左手多静,主“解”与“定”,右手多动,主“行”与“慧”。所以,合掌即表示解行合

一。这样,才能成就无上菩提。行而不解,易盲修瞎练,增长邪见。解而不行,增长无明,如纸上画饼。《金刚经》谓:“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无相”是解,“修一切善法”是行,证“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界。

十法界 将佛和众生分为十大法界。十界分别是指:地狱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罗法界、人法界、天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和佛法界。前六项称为六凡,后四项称为四圣,合称为六凡四圣。

四圣 佛、菩萨、缘觉、声闻,已证解脱圣果,永离生死,不复往返六道,是出世间的四种圣人。

佛:佛是世、出世间,最究竟圆满的圣者,度众功行圆满,达到自觉、觉他、觉满,能够利益一切众生,是出世圣人中最高的境界。

菩萨:为“菩提萨埵”之简称,意为“觉有情”,谓既能自觉,又能觉悟一切有情。菩萨发大慈悲心,除了转化自己的烦恼,并广修六度万行,以自利利他之行,逐渐圆满一切功德。

缘觉:又称“辟支佛”,分为二种:一种是生于佛世,闻佛说十二因缘,修证成道,称

为“缘觉”;另一种是生于无佛之世,由前世的善根,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观自心、外境的变迁而悟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证到缘觉果,称为“独觉”。

声闻:声闻修习观音法而得证圣果。声闻极果为阿罗汉,罗汉含有三义:一、杀贼义,谓杀尽烦恼贼。二、应供义,谓已断尽三界诸惑,道高德重,堪受人天供养。三、不生义,谓已出三界,不再受分段生死。

六凡一切众生,沉沦三界之内,由其所造作之罪业不同,因而轮回六道当中。六道有善恶之别,天、人、阿修罗属于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属于三恶道,亦称三涂,即血涂、刀涂、火涂。

天:天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欲界天乃修十善所感,所谓十善即身不造杀、盗、淫;口不言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不行贪、瞋、痴。若修十善,又修四禅八定,将来所感的果报,即是在色界天和无色界天。

人:受持五戒,来世得生为人。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若受上品五戒,则大富大贵,若只持少分戒,虽得人身,却感贫穷或六根不具的果报。由于每一个人戒行持守不同,因此将来所得的果报就有贫富、寿夭、智愚、美丑、高矮„„等不同。

阿修罗:过去生修下品十善,但因其持戒、修福,做种种善事时,心存瞋恚、傲慢„„等恶念,有天人之福,无天人之德,遂感修罗的果报。

畜生:众生因贪欲痴想心,造作下品十恶,而感畜生的果报。畜生道常为他所宰杀,或彼此弱肉强食,互相残害,故又称为“血涂”。

饿鬼:若悭贪不舍,不知布施、修福,不明白因果,不遵守戒律,多行恶事,造诸恶业,则感饿鬼的果报。饿鬼道又有胜劣之别,有福者为神,无福者常在饥饿当中,经常受刀杖驱逼之苦,称为“刀涂”。

地狱:六道当中,地狱道最苦。凡造五逆十恶、谤法破戒,皆招感地狱果报。在地狱当中,随个人业力所感,苦报与寿命各不相同。地狱有根本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地狱道众生常受寒冰或猛火的煎熬,故称为“火涂”。

以修道而言,天道耽于游乐,修罗道虽有天之福却瞋心重,三恶道多苦难、多愚痴,故此五道皆难修行;惟有人道,苦乐参半,智慧较高,最适宜修道。


相关内容

  • 圆照白话解[贤愚因缘经]五百雁闻佛法生天缘品第四十八
  • 五百雁闻佛法生天缘品第四十八 [古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罗奈国.尔时世尊.于林泽中.为天人四辈之类.演说妙法.时虚空中.有五百群雁.闻佛音声.深心爱乐.盘桓回翔.寻欲来下至世尊所.时有猎师.张施罗网.五百群雁.堕彼网中.为猎师所杀. [白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在波罗奈国.当时世尊在旷野中,为 ...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
  • 日志 已经是第一篇 下一篇:<般若波罗蜜多心... |返回日志列表 [顶]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发音) 分享 转载 复制地址 日志地址: 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 转播到微博 我不想叫八爪鱼了 2011年06月21日 17:55 阅读(8) 评论(1) 分类:··经典 举报 字体:中 ...

  • 传统文化与身心修养3
  • 传统文化与身心修养 国学术数常识 引言 1.东西方学术基点的差异--元气说和原子说 2.术数的源头--清净心.圣言量 3.理.象.数.占 一.太极.阴阳.四象 1.太极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周易·系辞上传>) ...

  • 佛教大小乘之争
  • ◎ 山头主义,门户之见 弘一大师说:"因所皈依者为僧,非皈依某一人,应于一切僧众,若贤若愚,生平等心,至诚恭敬,尊之为师,自称弟子."身为佛弟子,当礼敬三宝,只要现出家相,具足正知正见,皆应护持.只要有能力,对于正信的道场,都尽心护持.切不可因护持某位法师或道场,而排斥毁谤其它法 ...

  • [佛说无常经]解读
  • <佛说无常经>解读012011-05-24 11:44 释经题 对于一部经的研究.解释,必须要通达当中的文字.义理,研究了以后,要按照经上的道理去实践.去履行,所以称为文字般若.这一念心依着文字般若修观行,来反照自心,就称为观照般若:由于观照工夫得力,与当下这一念无为心.清净心.不动心. ...

  • 地藏法门─修持方法
  • 地藏法门─修持方法(非常好的实修心得,值得借鉴) 我刘钟穗,本名贵英,生长于台湾.目前住在美国加州.曾经在美国的万佛圣城道场中,追 随宣化师父上人学习,住在圣城道场中七年半之久.之前在台湾,也曾有于各大道场见识学习的经验.而当初去美国的因缘,就是为了要跟随宣化上人出家学习佛法.天津是我的祖籍故乡,因 ...

  • [佛教的无常观]
  • 作者:慧净法师  來源:佛教書籍網 佛教的无常观(一) 各位收音机旁的学佛朋友们大家好!阿弥陀佛! 我是远从台湾来的一位师父,叫做释慧净.今天晚上有这个机缘在空中跟大家见面,很高兴,也觉得这个机会很难得.很可贵.诚如刚刚所介绍的,从今天开始一连四个晚上,每晚有半个钟头的时间跟各位结缘.今天要跟大家结 ...

  • 分享:"懒"的快乐和"佛陀教育"的快乐是不一样
  • "懒"的快乐和"佛陀教育"的快乐是不一样 来源:净土释疑网 录入时间:2015-06-18 16:33:15 关键字:佛陀教育,西方教育,古代教育,木牛流马,科技,学佛次第,共修分享,分享,武器 [ 点击数:178 ] [字体: 大 中 小 ] [ 收藏 ][ ...

  • 幸运草wrh的文件夹[助念超度往生]
  • 有中阴(轮回中阴)的诀窍 有中阴(轮回中阴)的诀窍.在有中阴的阶段,最关键的诀窍是持清净观.2.如果还未能防止投生,就把上师佛父佛母观想为任何本尊佛父佛母或大悲观世音菩萨,做意幻供养,并猛厉祈求以获得加持和成就:5.如果还未能防止投生,就要了知一切现象都是心的显现,心的本性本来清净光明,然后专注于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