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考试笔记
2010-01-07 19:24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1、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下位学科,研究的是“教什么”和“怎么教”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2、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3、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最早一部教育学。
4、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为研究对象,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问题等。基本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第二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史纲要
1、“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合称“三百千”千,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2、“五经”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加上失传的《乐经》也称“六经”。
3、“四书”是儒家经典的代表性著作《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著作的合称。
4、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5、语文单独设科应为1904年。
6、1912年颁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小学一律开设“国文”课,这是我国教育史上语文学科从古代传统教育的综合性社会学科中独立出来后的第一个正式名称。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通令全国,小学开设“国语”,1949年,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统称“语文”。
7、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8、《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计三个维度贯穿五个领域的课程结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教育。
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2、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语文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具有导向、推进、控制、评价、管理等作用。
第四章 语文课程设计
1、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概念(专指是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2、语文教材具有德智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等功能。
3、现代语文教材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系统,助读系统。
4、使用教材具体注意事项:
一、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
二、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
三、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
四、灵活运用,适当调整
第五章 语文教学设计
1、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努力体现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三、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2、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景,板书或演示设计,编写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评价等。
3、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二、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三、适应社会需要。
4、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基本原则:(一)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二)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四)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5、语文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教学内容要恰当,教学内容要充实,教学内容要做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明确疑点。
6、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一、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二、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三、依据教学内容 四、依据教师素质 五、依据学生特点 六、依据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等。
7、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多样性、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优化组合原则。
8、语文教学评价的功能
(一)测定学习成绩
(二)鉴定教学效果
(三)检验管理水平
(四)获取反馈信息
(五)预测发展方向
第六章 识字与写字教学
1、写字教学核心是:既要依据汉语汉字的特点,又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具体表现为:集中识字,韵文化,正确处理识字写字教学与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 阅读教学
1、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2、(一)中国古代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二)赫尔巴特学派的五阶段教学。19世纪前期,德国心理学、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创立了适应于各科教学的四个阶段教学法:(1)明了,(2)联想,(3)系统,(4)方法。19世纪后期,赫尔巴特的学生席勒、莱因等把他们的基本理论和阅读教学的特点结合起来,创立了五阶段阅读教学法:(1)预备:复习旧课,解释新课文中的生字、难词等;(2)提示:说明教学目的和学习重点;(3)比较:把新的教学内容同已学过的内容联系起来;
(4)概括:归纳全文的中心思想,得出结论;(5)应用:应用新学的知识练习造句或写短文。[16]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种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盛行于欧美,也影响到日本和中国。
(三)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20世纪前期,前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创立了五环节教学法:(1)组织教学,(2)复习旧课,(3)讲授新课,(4)巩固新课,
(5)布置作业。[17]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阅读教学吸收了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法,成为普遍采用的模式。
几种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评点法、话题教学法、讨论法、导读法、练习法、读议讲练法、情境教学法。
第八章 写作教学
1、积累的主要途径有:(一)观察与感受生活(二)广泛涉猎读物
2、作文批改几点要求:有针对性、讲求实效;多批少改;内容兼顾形式。
第九章 口语交际教学与综合性学习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了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1)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2)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3)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4)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整体性、自主性、开放性)
2、 综合性学习目标具有以下特点:(一)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知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在综合性活动中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三)让学生体验成功。(四)强调过程和方法。(五)教学评价的重点是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第十章 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主题性的发展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2)、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学科分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4)、“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5)、语文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显性呈现(横向)。
(6)、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隐性线索(纵向)。
(7)、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确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包括的五项内容:“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8)、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册、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9)、语文教材的四个功能:德治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
(10)、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助读系统。
(11)、成功的板书和图示要做到:既是教学内容的艺术展示,又是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
(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 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3、版面设计的能力 4、文明的书写习惯
(13)、语文试卷的评析方法:
㈠基本方法:借题发挥;
㈡具体的方法:1、抓住一点,讲清一类
2、对照比较,讲清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关系 3、改变题型,触类旁通。
(14)、解行识字法的要点 :1、解行为本 2、偏旁带字 3、形音义结合
(15)、常见的对外汉字教学法 :1、翻译法 2、古文字介入法 3、画图法 4、体态语教学法 5、偏旁部首带子法
6、语音摹拟法 7、部件分合法 8、笔顺展示法 9、韵语教学法 10、信息化教学法
(16)、设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1、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
2、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17)、安排语文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1、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2、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全面的发展
4、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18)、现代语文教学情境主要有: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多媒体教学、自主性教学、课外活动教学。
(19)、情感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罗杰斯。
(20)、创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的教学模式的人是:钱梦龙。
(21)、良好的阅读习惯有:1、勤于读书的习惯。2、健康读书的习惯。3、边读边思边动笔的习惯。
4、质疑问难的习惯. 5、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22)、阅读兴趣的培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阅读的目标和意义。2、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3、追求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
(23)、阅读的方法:朗读、默读、精读、略读。
(24)、阅读能力有:阅读感受力、阅读理解力、阅读欣赏力、阅读评价力、阅读迁移力、阅读创造力。
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是朗读法、默读法、摘记法、摘要法。
(25)、阅读教学针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教学重点:
记叙文,特别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 说明文中的事理;
议论文中的论点、论据;诗歌中的意境; 戏剧中的矛盾冲突等。
(26)、写作教学训练的任务:1、育人训练,2、积累训练,3、思维训练,
4、语言训练,5、技能训练,6、文体训练,7、写作速度训练。
(27)、写作教学过程包括的阶段:1、教师引导,学生定向;2、教师指导,学生写作;
3、教师批改,学生参与;4、交流批评,互相沟通。
作文教学的原则有两条:1、写和阅读联结 2、写和生活联结
(28)、话题作文:是用一段提示语指明写作范围,启发思考,激活想象,让习作者针对一个谈话中心陈述各自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产生的观点,或联想到的经历和体验,在立意、选材、文体等方面向学生开放的作文形式。
(29)、口语交际教学应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的第1条提出:“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30)、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内容有:1、口语交际的态度;2、语音辨识力;3、话语记忆力;
4、话语理解力; 5、话语评判力;6、口语表达能力;7、口语应对能力。
口语交际教学的三个特征是:突出交际性、强调互动性、注重语境性。
(31)、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哪些方法:1、提高自觉性;2、严格要求自己;3、反复训练;
4、典型激发; 5、教师的示范作用。
(32)、教育史上曾有过的课程流派:1、学科中心课程论;2、人本主义课程论;3、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33)、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34)、语文教学中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智力因素包括:语感、记忆、思维、想象、左右脑协调活动能力等。
(35)、语文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每项成绩背后都有一种推动力,它是成绩的基础;反过来,这种推动力也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得到加强。”学生语文学习成绩好坏,首先取决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36)、语文课堂教学要围绕作者的思路展开,思路包括:
(37)、两个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8)、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合作性、生成性
(39)、“四步教学段”是作家、语文教育家朱自清1925年提出的阅读教学程序。
(40)、“语文教育学”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教育学-学科教育学。
(41)、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是语文素养。
(42)、新中国第一套较为规范、完备的分科式语文教学大纲是《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初中、高中《文学教学大纲》。
(43)、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语文教学中发展美育的原则;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
(44)、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突出的新的教育思想是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45)、精度训练要注意以下几点把握重点深入研究-咬文嚼字融会贯通-读思结合边读边记-灵活运用多种精读方法。
(46)、良好的口语交际态度主要表现有耐心专注地倾听、自信负责的表达。
(47)、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式是探究性学习
(48)、立意要达到的要求是正确、深刻、新颖
(49)、教案的特点有可操作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二、问答题
(一)作文教学中写作训练的任务有哪些?
答:1、育人训练。育人训练是作文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个性修养,培养美的文德文风和好的写作习惯等内容。
2、积累训练。学生写作,首先要有所积累,才能厚积而薄发。积累材料主要有如下途径:观察与感受生活、广泛涉猎读物。
3、思维训练。写作训练,说到底就是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思维畅达,言语活动才能有序的进行。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主要是指导学生认识事物,理解生活。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越具体,越全面,越深刻,写出来的文章就越生动,越丰富,越有价值。善于想象和联想、深入的思考生活。
4、语言训练。语言是文章的血肉,只有血肉鲜活、丰满,文章才能光彩照人。只有语言文质兼美,做出来的图画才能味笃情浓,栩栩如生。语言要准确生动,简明得体。
5、技能训练。指导学生进行审题立意,选取素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运用表达方式、修改文章等的训练,这是写成一篇文章的基本能力训练。在审题方面,要准确理解问题含义,弄清写作的要求;在立意方面,要做到正确、深刻、新颖;在选材方面,要做到真实、典型、新颖;在谋篇布局方面,指导学生编写作文提纲、引导学生对范文进行基本结构的归纳;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修改文章能力的训练。
6、文体训练。记叙文要写清楚,写具体,恰当运用议论、抒情;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掌握说明的顺序,语言准确、平实;议论文要指导学生立意,选用恰当的论证方法,表达准确、严密;应用文语言要简明、得体,强化常见应用文的格式训练。
7、写作速度训练。快速作文的能力是在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深厚的感情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快速作文也需要有熟练的写作技巧,需要加强基础训练、思维训练、技巧训练、。
(二)如何科学和艺术地使用语文教材?
答:教师使用教材的科学和艺术是无限的,教师不是用“教材教”,而是用“用教材教”。一个知识渊博、热爱自己工作、生气勃勃、精力充沛的教师,一定会使任何教学大纲变活,并补正最差的教科书。具体注意事项有:
1、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掌握教材的编辑体系和整体结构,是使用教材的科学和艺术的关键,是决定教学成败的第一要素。
2、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只有熟悉了整本书,明确了整本书的教学重点和各单元的内容,设计教学才能成竹在胸。根据教学单元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处理好讲读课文、自读课文与课外自读课文三者之间的关系,精心设计篇章处理艺术。
3、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常用的方法有:目标导向式,比较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突出特点、加深理解,利用插图增强教学效果。
4、灵活运用,适当调整。主要方法有:在历史性的教材中注入新的观点,自组单元、显示新意,适当抽换教材。
(三)选择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
1、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选择和配合,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2、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每一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目标不同,就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要选择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
3、依据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配合过程中,教学内容起着基本的、决定性的作用。方法是内容的运动形式,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运动形式即决定着教学方法。
4、依据教师素质。任何教学方法都必须通过教师的具体教学实施。教师的素质结构,包括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心理结构、品德结构等,都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有关。
5、依据学生特点。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
6、依据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有些教学方法适用于个别教学,而有些则可能适用于小组教学或班级教学。
(四)语文教学评价的功能?
1、测定学习成绩。通过评价,可以测定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技能的情况,了解其独立思考和运用知识等方面的能力与智力的发展情况,客观的评定其语文学习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2、鉴定教学效果。通过评价,可以了解教师的语文教学思想,知识素养,教学能力,教师与学生和家长的关系等。
3、检验管理水平。评价过程可以检查学校是否全面、正确的贯彻教育方针,是否积极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否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管理语文教学等。
4、获取反馈信息。语文教学评价能力为语文教师和学生家长提供教学反馈信息。教师能了解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以便因材施教;家长能了解子女的语文学习情况,从而主动的配合学校教育,为他们提供和创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增强其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5、预测发展方向。语文教材评价通过不同目标、不同内容、不同方式测试所取得的资料,不但能全面反映出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在某种成都上预测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反战潜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依据。
(五)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目标突出了哪些新的教育思想?
1、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总目标关于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表述,是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的,不是外加的灌输。
2、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语文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目标体现了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养成全球性文化视野的重要性,以及语文学习与当代文化密不可分的练习。
3、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
(六)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
语文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在语文活动中具体表现为:1、导向作用。无目标的学习是饭后散步,有目标的学习像是赛场竞争。语文课程目标的确定可以使期望明晰,使语文教学任务明朗化,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引导语文教学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2、推进作用。前边的任务完成得不好,就会成为进入新境界的障碍;
前边的任务完成得好,就会成为攀登新高峰的阶梯。3、控制作用。语文课程目标控制着教学内容,包括语文教学内容的量的多少、难度的大小等。控制着教学进程,包括教学过程阶段的安排,时间的长短等。4、评价作用。语文教学评价的标准来自于课程目标。语文教学是否达到或在某种程度上达到既定的课程目标,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分析研究,评价课程目标自身合理性的重要反馈信息。5、管理作用。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明确目标即明确了教学质量管理的方向和指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可以实施较为符合教学实际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较强的管理和指导。
(七)选择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有哪些?
1、多样性原则。各种教学方法有各自的适应性,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优化组合。
2、综合性原则。教学方法设计要求综合的考虑教学方法的教养、教育、发展的功能,恰当的选择和合理配合教学方法。
3、灵活性原则。教学活动的多变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方法选择的灵活性原则。
4、创造性原则。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对已有教学方法进行改造、组合,使之适应新的教学情景,发挥最大功能。
5、优化组合原则。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把不同的方法结合起来,强化各自的积极方面,弥补各自的消极方面,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得最多的教学方法。
(八)研读过程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1、结构分析。结构分析的基本任务就是把握作者的思路,注意开头结尾、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和详写略写。
2、内容要素分析。让学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记叙文,特别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说明文中的事理,议论文中的论点、论据,诗歌中的意境,戏剧中的矛盾冲突等。
3、写作技巧分析。让学生认识和借鉴文章的写作方法,如构思、剪裁的技巧,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法等。
4、语言分析。分析语言的规范性和艺术性。即语法分析、修辞分析和语言风格分析。
5、重点分析。任何一篇文章的教学,都需要突出重点,包括特点、要点、难点和疑点,特别是讲讲部分一定要抓住重点。
(八)导语的作用是什么?
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目的,提示学习方法。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设置悬念法;创设情景法;应用法;联系实际法;回顾导入;直观导入法;审题导入;图示导入;提示导入;提炼观点导入;介绍背景导入等等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
*教学法的“法”有两层含义,一是方法论的含义,即我们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和研究。二是语文教学的具体的方法、方式、技能和技巧。中学语文教学法课要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语文”实际上指的是汉语文。汉语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语文”作为一个学科名称,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正式确定使用的。中国历史上的语文教育,是综合在以儒家经典为基本内容的混合型的教育之中。“五四”运动以后,言文一致,国语统一成了时代潮流。在小学、初中设“国语”课,高中仍沿用“国文”。叶圣陶先生曾作过说明:“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因此,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可作如下表述:语文学科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
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1、语文学科是基础课——是工作与学习的基础,是学习其他各学科的基础。2、语文学科是文化基础课——指其饱含思想文化内涵。3、语文学科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强调这门学科主要在四项语文能力的培养而不在其他。有关的语文知识、思想文化内涵、审美陶冶,要围绕和渗透在四项语文能力的培养之中。
※语文学科的特点:
1、语文学科的技能性和实践性。
2、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和人文性。
3、语文学科的社会性与综合性。
※根据什么来确定学科的目的任务呢?1、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2、学科的内容和特点。3、社会需要。4、学生的年龄特征。
※正确理解中学语文学科目的任务,要注意以下各点:
1、培养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基本目标,是语文教学问题的中心所在。2、围绕读写听说能力训练来进行。3、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4、重在打好基础。
※一份比较完备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其基础内容应包括如下各项:1、语文学科的任务及其重要性;2、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教学目的是依据学科教学的总任务来确定的。确定的方向主要有三:一是知识积累,二是能力形成,三是思想培育。3、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4、语文学科的教学法提示。学科的教学法提示,在内容上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紧扣学科教学的特点,二是文字准确简明。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组织安排自己的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任务的最重要的材料,它是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活动之间的中介物,是对学生进行读、写、听、说全面训练的凭借物。
※语文教材的功能特点主要体现在:1、智德启迪。德,在这里主要是指思想品德修养,其中包括对国家、民族、社会、自然、事业、他人的正确认识和爱憎分明的感情,以及基于这种认识和感情所产生的坚定的纯正的、高尚的行为。智,在这里是指智力,其核心是人的思维品质。2、语文历练。3、语言积累。4、知识扩展。
※综合组元法。在30年代中期,开明书店出版了夏丐尊、叶圣陶编的《国文百八课》,一种综合组元法开始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国文百八课》中的108“课”,实际上就是108个单元。
※如何使用好中学语文教材?(抓住要点)
用好教科书,充分发挥教科书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关键是教师要具备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要有真本领,即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功底,善读善写,能有实实在在的“货色”给学生;二是要有责任心,即愿意花力气,下苦功夫,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在具备了上述两个条件的情况下,还得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审慎选择,把握特点。教科书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根据:1、根据主观意趣来选择;2、根据客观条件来选择。所谓把握教科书的特点,主要是指:1、把握教科书总体结构的特点;2、把握教科书的体例特点;3、把握教育教学任务在教科书中是如何体现、如何落实的。二、总揽全局,点面统筹。1、把握好整套书和一册书;2、一册书和一个单元;3、一个单元和一个教学项目。总之,“总揽全局,点面统筹”就是要求我们用系统的方法来驾驭教科书。三、依纲守本,用活教材。强调依纲守本,这是教学活动的原则性的体现。1、灵活处理教学程序;2、对教学内容作必要的补充、删减和修正。
※教学原则是为了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根据教学规律确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法则。
※确定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原则的依据: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和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根本原则。1、语文思想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规律。语文思想内容决定语文形式,一定的思想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文形式表现出来。语文形式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思想内容要通过一定的语文形式来表现。2、语文教学中智育、德育、美育统一的规律。语文教学中智育、德育、美育是紧密地融为一体的。3、读、写、听、说训练是语文教学的特有任务。4、语文教学中德育、美育的渗透性。语文各个教学阶段、各种教学形式、各种训练方式中都渗透着德育美育因素。
※如何贯彻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1、丰富语言,促进智力发展。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积累更多的词汇、语汇,以形成更多的概念、判断。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3、结合课文教学,组织必要的专门的智力训练。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可以进行“分析——综合——分析”的思维训练,可以进行“综合——分析——综合”的思维训练,进行“个别——一般——个别”的思维训练。4、发展智力的各个组成因素。5、培养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发展智力因素的强大的推动力。(教学实例《范进中举》:进行读、写、听、说的语文训练,也是在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去概括、分析、比较、想象、思考,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P89)
※确定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配合原则的依据:教学方法的两重性、多样性、受制约性等特征。
1、教学方法具有两重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积极方面,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3、教学方法的受制约性。任何教学方法都受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的素质特点、教学时间和设备条件等的制约。(教学实例《皇帝的新装》P97)《皇帝的新装》的教学设计,从整体上看,运用了自学与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地分析,运用了讲述、提问、讨论、批注、练习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体现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配合原则。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与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方法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培养。
2、语文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改革至为重要的课题。
3、语文学科比其他学科更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4、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具体指导可以从一般思想方法的指导、一般学习方法的指导、语文学习的一般方法的指导和语文课学习过程中的方法的指导、语文听说读写学习方法的指导五个方面入手。
※发现阅读法:在正确理解读物原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读物在特定情境中所产生的新意义的一种读书方法。
※中学生自学能力的构成:1、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2、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包括能够熟练地翻查常用的工具书,正确选用注释,能够根据学习目的查找资料、编制目录索引,能够根据读物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阅读速度,能对读物作圈点、摘要、笔记、评注等。3、具有良好的智力品质。4、有较完善的非智力素养。包括有比较明确稳定的语文学习动机,有比较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有较坚强的语文学习习惯,有一定的自我检测、自我调控的个性修养等。
※从阅读过程来看,构成阅读要素应当是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阅读教学的一般目的:叶圣陶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认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
惯。”1、丰富知识,提高认识,陶冶情操,造就品格。阅读还可以影响人的情感,这种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就是“移情”。2、发展智力、培养独立阅读能力。3、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心理学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经常地完成某种行动的需要,就是习惯。
※阅读教学过程:在教学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对于教材(课文)的认读、理解的过程,就是阅读教学过程。
※ 课文教学的过程:一篇课文的教学必须符合两个规律,一是“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的阅读规律,一是“预习——听课——巩固、运用”的教学规律。
※ 一篇课文教学过程五个环节:1、认读;2、了解课文大意;3、对课文内容作种种划分,以达到深入理解;4、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和扩展;5、结合课文作练习、留作业。
※略读:对精读中所获得的技能技巧的熟练运用,是培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一种训练方法。
※朗读:在对书面语言达到一定的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有声语言,并能表达得准确而连贯,这就是朗读。
※一般的心智技能是在一般的心智活动中形成起来的。像观察、倾听、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属于一般的心智技能。专门的心智技能活动是在某种专门的心智活动中形成起来和反映出来的。阅读教学技能就是一种专门心智技能。
※导入: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往往要从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出发,运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 ※导入的类型:
1、总结情况,检查预习;
2、承上启下,建立联系;
3、激疑设问,启发思考。
4、渲染气氛,调动情绪。
5、变换刺激,引起兴趣。
※引起动机的有效方法:1、鼓励:鼓励对任何人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鼓励是对给以充分肯定的反馈信息,会起到强化的作用。2、及时了解个人成绩;3、明确学习目标;4、获得成功的满足;5、共同讨论的影响;6、限时和竞争的影响。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考虑的因素:1、提问的目的要明确,意图要清楚。2、提问要以课文内容为依据,紧扣文章思路。唯其如此,才能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到正确的途径上来。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考试笔记
2010-01-07 19:24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1、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下位学科,研究的是“教什么”和“怎么教”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2、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3、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最早一部教育学。
4、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为研究对象,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问题等。基本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第二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史纲要
1、“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合称“三百千”千,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2、“五经”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加上失传的《乐经》也称“六经”。
3、“四书”是儒家经典的代表性著作《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著作的合称。
4、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5、语文单独设科应为1904年。
6、1912年颁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小学一律开设“国文”课,这是我国教育史上语文学科从古代传统教育的综合性社会学科中独立出来后的第一个正式名称。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通令全国,小学开设“国语”,1949年,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统称“语文”。
7、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8、《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计三个维度贯穿五个领域的课程结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教育。
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2、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语文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具有导向、推进、控制、评价、管理等作用。
第四章 语文课程设计
1、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概念(专指是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2、语文教材具有德智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等功能。
3、现代语文教材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系统,助读系统。
4、使用教材具体注意事项:
一、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
二、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
三、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
四、灵活运用,适当调整
第五章 语文教学设计
1、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努力体现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三、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2、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景,板书或演示设计,编写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评价等。
3、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二、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三、适应社会需要。
4、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基本原则:(一)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二)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四)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5、语文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教学内容要恰当,教学内容要充实,教学内容要做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明确疑点。
6、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一、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二、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三、依据教学内容 四、依据教师素质 五、依据学生特点 六、依据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等。
7、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多样性、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优化组合原则。
8、语文教学评价的功能
(一)测定学习成绩
(二)鉴定教学效果
(三)检验管理水平
(四)获取反馈信息
(五)预测发展方向
第六章 识字与写字教学
1、写字教学核心是:既要依据汉语汉字的特点,又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具体表现为:集中识字,韵文化,正确处理识字写字教学与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 阅读教学
1、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2、(一)中国古代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二)赫尔巴特学派的五阶段教学。19世纪前期,德国心理学、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创立了适应于各科教学的四个阶段教学法:(1)明了,(2)联想,(3)系统,(4)方法。19世纪后期,赫尔巴特的学生席勒、莱因等把他们的基本理论和阅读教学的特点结合起来,创立了五阶段阅读教学法:(1)预备:复习旧课,解释新课文中的生字、难词等;(2)提示:说明教学目的和学习重点;(3)比较:把新的教学内容同已学过的内容联系起来;
(4)概括:归纳全文的中心思想,得出结论;(5)应用:应用新学的知识练习造句或写短文。[16]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种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盛行于欧美,也影响到日本和中国。
(三)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20世纪前期,前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创立了五环节教学法:(1)组织教学,(2)复习旧课,(3)讲授新课,(4)巩固新课,
(5)布置作业。[17]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阅读教学吸收了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法,成为普遍采用的模式。
几种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评点法、话题教学法、讨论法、导读法、练习法、读议讲练法、情境教学法。
第八章 写作教学
1、积累的主要途径有:(一)观察与感受生活(二)广泛涉猎读物
2、作文批改几点要求:有针对性、讲求实效;多批少改;内容兼顾形式。
第九章 口语交际教学与综合性学习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了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1)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2)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3)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4)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整体性、自主性、开放性)
2、 综合性学习目标具有以下特点:(一)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知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在综合性活动中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三)让学生体验成功。(四)强调过程和方法。(五)教学评价的重点是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第十章 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主题性的发展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2)、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学科分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4)、“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5)、语文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显性呈现(横向)。
(6)、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隐性线索(纵向)。
(7)、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确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包括的五项内容:“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8)、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册、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9)、语文教材的四个功能:德治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
(10)、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助读系统。
(11)、成功的板书和图示要做到:既是教学内容的艺术展示,又是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
(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 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3、版面设计的能力 4、文明的书写习惯
(13)、语文试卷的评析方法:
㈠基本方法:借题发挥;
㈡具体的方法:1、抓住一点,讲清一类
2、对照比较,讲清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关系 3、改变题型,触类旁通。
(14)、解行识字法的要点 :1、解行为本 2、偏旁带字 3、形音义结合
(15)、常见的对外汉字教学法 :1、翻译法 2、古文字介入法 3、画图法 4、体态语教学法 5、偏旁部首带子法
6、语音摹拟法 7、部件分合法 8、笔顺展示法 9、韵语教学法 10、信息化教学法
(16)、设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1、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
2、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17)、安排语文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1、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2、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全面的发展
4、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18)、现代语文教学情境主要有: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多媒体教学、自主性教学、课外活动教学。
(19)、情感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罗杰斯。
(20)、创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的教学模式的人是:钱梦龙。
(21)、良好的阅读习惯有:1、勤于读书的习惯。2、健康读书的习惯。3、边读边思边动笔的习惯。
4、质疑问难的习惯. 5、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22)、阅读兴趣的培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阅读的目标和意义。2、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3、追求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
(23)、阅读的方法:朗读、默读、精读、略读。
(24)、阅读能力有:阅读感受力、阅读理解力、阅读欣赏力、阅读评价力、阅读迁移力、阅读创造力。
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是朗读法、默读法、摘记法、摘要法。
(25)、阅读教学针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教学重点:
记叙文,特别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 说明文中的事理;
议论文中的论点、论据;诗歌中的意境; 戏剧中的矛盾冲突等。
(26)、写作教学训练的任务:1、育人训练,2、积累训练,3、思维训练,
4、语言训练,5、技能训练,6、文体训练,7、写作速度训练。
(27)、写作教学过程包括的阶段:1、教师引导,学生定向;2、教师指导,学生写作;
3、教师批改,学生参与;4、交流批评,互相沟通。
作文教学的原则有两条:1、写和阅读联结 2、写和生活联结
(28)、话题作文:是用一段提示语指明写作范围,启发思考,激活想象,让习作者针对一个谈话中心陈述各自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产生的观点,或联想到的经历和体验,在立意、选材、文体等方面向学生开放的作文形式。
(29)、口语交际教学应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的第1条提出:“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30)、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内容有:1、口语交际的态度;2、语音辨识力;3、话语记忆力;
4、话语理解力; 5、话语评判力;6、口语表达能力;7、口语应对能力。
口语交际教学的三个特征是:突出交际性、强调互动性、注重语境性。
(31)、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哪些方法:1、提高自觉性;2、严格要求自己;3、反复训练;
4、典型激发; 5、教师的示范作用。
(32)、教育史上曾有过的课程流派:1、学科中心课程论;2、人本主义课程论;3、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33)、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34)、语文教学中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智力因素包括:语感、记忆、思维、想象、左右脑协调活动能力等。
(35)、语文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每项成绩背后都有一种推动力,它是成绩的基础;反过来,这种推动力也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得到加强。”学生语文学习成绩好坏,首先取决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36)、语文课堂教学要围绕作者的思路展开,思路包括:
(37)、两个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8)、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合作性、生成性
(39)、“四步教学段”是作家、语文教育家朱自清1925年提出的阅读教学程序。
(40)、“语文教育学”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教育学-学科教育学。
(41)、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是语文素养。
(42)、新中国第一套较为规范、完备的分科式语文教学大纲是《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初中、高中《文学教学大纲》。
(43)、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语文教学中发展美育的原则;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
(44)、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突出的新的教育思想是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45)、精度训练要注意以下几点把握重点深入研究-咬文嚼字融会贯通-读思结合边读边记-灵活运用多种精读方法。
(46)、良好的口语交际态度主要表现有耐心专注地倾听、自信负责的表达。
(47)、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式是探究性学习
(48)、立意要达到的要求是正确、深刻、新颖
(49)、教案的特点有可操作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二、问答题
(一)作文教学中写作训练的任务有哪些?
答:1、育人训练。育人训练是作文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个性修养,培养美的文德文风和好的写作习惯等内容。
2、积累训练。学生写作,首先要有所积累,才能厚积而薄发。积累材料主要有如下途径:观察与感受生活、广泛涉猎读物。
3、思维训练。写作训练,说到底就是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思维畅达,言语活动才能有序的进行。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主要是指导学生认识事物,理解生活。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越具体,越全面,越深刻,写出来的文章就越生动,越丰富,越有价值。善于想象和联想、深入的思考生活。
4、语言训练。语言是文章的血肉,只有血肉鲜活、丰满,文章才能光彩照人。只有语言文质兼美,做出来的图画才能味笃情浓,栩栩如生。语言要准确生动,简明得体。
5、技能训练。指导学生进行审题立意,选取素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运用表达方式、修改文章等的训练,这是写成一篇文章的基本能力训练。在审题方面,要准确理解问题含义,弄清写作的要求;在立意方面,要做到正确、深刻、新颖;在选材方面,要做到真实、典型、新颖;在谋篇布局方面,指导学生编写作文提纲、引导学生对范文进行基本结构的归纳;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修改文章能力的训练。
6、文体训练。记叙文要写清楚,写具体,恰当运用议论、抒情;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掌握说明的顺序,语言准确、平实;议论文要指导学生立意,选用恰当的论证方法,表达准确、严密;应用文语言要简明、得体,强化常见应用文的格式训练。
7、写作速度训练。快速作文的能力是在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深厚的感情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快速作文也需要有熟练的写作技巧,需要加强基础训练、思维训练、技巧训练、。
(二)如何科学和艺术地使用语文教材?
答:教师使用教材的科学和艺术是无限的,教师不是用“教材教”,而是用“用教材教”。一个知识渊博、热爱自己工作、生气勃勃、精力充沛的教师,一定会使任何教学大纲变活,并补正最差的教科书。具体注意事项有:
1、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掌握教材的编辑体系和整体结构,是使用教材的科学和艺术的关键,是决定教学成败的第一要素。
2、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只有熟悉了整本书,明确了整本书的教学重点和各单元的内容,设计教学才能成竹在胸。根据教学单元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处理好讲读课文、自读课文与课外自读课文三者之间的关系,精心设计篇章处理艺术。
3、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常用的方法有:目标导向式,比较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突出特点、加深理解,利用插图增强教学效果。
4、灵活运用,适当调整。主要方法有:在历史性的教材中注入新的观点,自组单元、显示新意,适当抽换教材。
(三)选择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
1、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选择和配合,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2、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每一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目标不同,就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要选择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
3、依据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配合过程中,教学内容起着基本的、决定性的作用。方法是内容的运动形式,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运动形式即决定着教学方法。
4、依据教师素质。任何教学方法都必须通过教师的具体教学实施。教师的素质结构,包括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心理结构、品德结构等,都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有关。
5、依据学生特点。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
6、依据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有些教学方法适用于个别教学,而有些则可能适用于小组教学或班级教学。
(四)语文教学评价的功能?
1、测定学习成绩。通过评价,可以测定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技能的情况,了解其独立思考和运用知识等方面的能力与智力的发展情况,客观的评定其语文学习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2、鉴定教学效果。通过评价,可以了解教师的语文教学思想,知识素养,教学能力,教师与学生和家长的关系等。
3、检验管理水平。评价过程可以检查学校是否全面、正确的贯彻教育方针,是否积极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否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管理语文教学等。
4、获取反馈信息。语文教学评价能力为语文教师和学生家长提供教学反馈信息。教师能了解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以便因材施教;家长能了解子女的语文学习情况,从而主动的配合学校教育,为他们提供和创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增强其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5、预测发展方向。语文教材评价通过不同目标、不同内容、不同方式测试所取得的资料,不但能全面反映出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在某种成都上预测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反战潜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依据。
(五)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目标突出了哪些新的教育思想?
1、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总目标关于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表述,是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的,不是外加的灌输。
2、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语文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目标体现了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养成全球性文化视野的重要性,以及语文学习与当代文化密不可分的练习。
3、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
(六)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
语文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在语文活动中具体表现为:1、导向作用。无目标的学习是饭后散步,有目标的学习像是赛场竞争。语文课程目标的确定可以使期望明晰,使语文教学任务明朗化,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引导语文教学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2、推进作用。前边的任务完成得不好,就会成为进入新境界的障碍;
前边的任务完成得好,就会成为攀登新高峰的阶梯。3、控制作用。语文课程目标控制着教学内容,包括语文教学内容的量的多少、难度的大小等。控制着教学进程,包括教学过程阶段的安排,时间的长短等。4、评价作用。语文教学评价的标准来自于课程目标。语文教学是否达到或在某种程度上达到既定的课程目标,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分析研究,评价课程目标自身合理性的重要反馈信息。5、管理作用。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明确目标即明确了教学质量管理的方向和指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可以实施较为符合教学实际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较强的管理和指导。
(七)选择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有哪些?
1、多样性原则。各种教学方法有各自的适应性,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优化组合。
2、综合性原则。教学方法设计要求综合的考虑教学方法的教养、教育、发展的功能,恰当的选择和合理配合教学方法。
3、灵活性原则。教学活动的多变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方法选择的灵活性原则。
4、创造性原则。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对已有教学方法进行改造、组合,使之适应新的教学情景,发挥最大功能。
5、优化组合原则。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把不同的方法结合起来,强化各自的积极方面,弥补各自的消极方面,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得最多的教学方法。
(八)研读过程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1、结构分析。结构分析的基本任务就是把握作者的思路,注意开头结尾、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和详写略写。
2、内容要素分析。让学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记叙文,特别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说明文中的事理,议论文中的论点、论据,诗歌中的意境,戏剧中的矛盾冲突等。
3、写作技巧分析。让学生认识和借鉴文章的写作方法,如构思、剪裁的技巧,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法等。
4、语言分析。分析语言的规范性和艺术性。即语法分析、修辞分析和语言风格分析。
5、重点分析。任何一篇文章的教学,都需要突出重点,包括特点、要点、难点和疑点,特别是讲讲部分一定要抓住重点。
(八)导语的作用是什么?
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目的,提示学习方法。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设置悬念法;创设情景法;应用法;联系实际法;回顾导入;直观导入法;审题导入;图示导入;提示导入;提炼观点导入;介绍背景导入等等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
*教学法的“法”有两层含义,一是方法论的含义,即我们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和研究。二是语文教学的具体的方法、方式、技能和技巧。中学语文教学法课要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语文”实际上指的是汉语文。汉语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语文”作为一个学科名称,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正式确定使用的。中国历史上的语文教育,是综合在以儒家经典为基本内容的混合型的教育之中。“五四”运动以后,言文一致,国语统一成了时代潮流。在小学、初中设“国语”课,高中仍沿用“国文”。叶圣陶先生曾作过说明:“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因此,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可作如下表述:语文学科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
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1、语文学科是基础课——是工作与学习的基础,是学习其他各学科的基础。2、语文学科是文化基础课——指其饱含思想文化内涵。3、语文学科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强调这门学科主要在四项语文能力的培养而不在其他。有关的语文知识、思想文化内涵、审美陶冶,要围绕和渗透在四项语文能力的培养之中。
※语文学科的特点:
1、语文学科的技能性和实践性。
2、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和人文性。
3、语文学科的社会性与综合性。
※根据什么来确定学科的目的任务呢?1、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2、学科的内容和特点。3、社会需要。4、学生的年龄特征。
※正确理解中学语文学科目的任务,要注意以下各点:
1、培养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基本目标,是语文教学问题的中心所在。2、围绕读写听说能力训练来进行。3、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4、重在打好基础。
※一份比较完备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其基础内容应包括如下各项:1、语文学科的任务及其重要性;2、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教学目的是依据学科教学的总任务来确定的。确定的方向主要有三:一是知识积累,二是能力形成,三是思想培育。3、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4、语文学科的教学法提示。学科的教学法提示,在内容上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紧扣学科教学的特点,二是文字准确简明。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组织安排自己的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任务的最重要的材料,它是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活动之间的中介物,是对学生进行读、写、听、说全面训练的凭借物。
※语文教材的功能特点主要体现在:1、智德启迪。德,在这里主要是指思想品德修养,其中包括对国家、民族、社会、自然、事业、他人的正确认识和爱憎分明的感情,以及基于这种认识和感情所产生的坚定的纯正的、高尚的行为。智,在这里是指智力,其核心是人的思维品质。2、语文历练。3、语言积累。4、知识扩展。
※综合组元法。在30年代中期,开明书店出版了夏丐尊、叶圣陶编的《国文百八课》,一种综合组元法开始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国文百八课》中的108“课”,实际上就是108个单元。
※如何使用好中学语文教材?(抓住要点)
用好教科书,充分发挥教科书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关键是教师要具备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要有真本领,即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功底,善读善写,能有实实在在的“货色”给学生;二是要有责任心,即愿意花力气,下苦功夫,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在具备了上述两个条件的情况下,还得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审慎选择,把握特点。教科书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根据:1、根据主观意趣来选择;2、根据客观条件来选择。所谓把握教科书的特点,主要是指:1、把握教科书总体结构的特点;2、把握教科书的体例特点;3、把握教育教学任务在教科书中是如何体现、如何落实的。二、总揽全局,点面统筹。1、把握好整套书和一册书;2、一册书和一个单元;3、一个单元和一个教学项目。总之,“总揽全局,点面统筹”就是要求我们用系统的方法来驾驭教科书。三、依纲守本,用活教材。强调依纲守本,这是教学活动的原则性的体现。1、灵活处理教学程序;2、对教学内容作必要的补充、删减和修正。
※教学原则是为了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根据教学规律确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法则。
※确定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原则的依据: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和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根本原则。1、语文思想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规律。语文思想内容决定语文形式,一定的思想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文形式表现出来。语文形式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思想内容要通过一定的语文形式来表现。2、语文教学中智育、德育、美育统一的规律。语文教学中智育、德育、美育是紧密地融为一体的。3、读、写、听、说训练是语文教学的特有任务。4、语文教学中德育、美育的渗透性。语文各个教学阶段、各种教学形式、各种训练方式中都渗透着德育美育因素。
※如何贯彻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1、丰富语言,促进智力发展。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积累更多的词汇、语汇,以形成更多的概念、判断。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3、结合课文教学,组织必要的专门的智力训练。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可以进行“分析——综合——分析”的思维训练,可以进行“综合——分析——综合”的思维训练,进行“个别——一般——个别”的思维训练。4、发展智力的各个组成因素。5、培养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发展智力因素的强大的推动力。(教学实例《范进中举》:进行读、写、听、说的语文训练,也是在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去概括、分析、比较、想象、思考,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P89)
※确定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配合原则的依据:教学方法的两重性、多样性、受制约性等特征。
1、教学方法具有两重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积极方面,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3、教学方法的受制约性。任何教学方法都受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的素质特点、教学时间和设备条件等的制约。(教学实例《皇帝的新装》P97)《皇帝的新装》的教学设计,从整体上看,运用了自学与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地分析,运用了讲述、提问、讨论、批注、练习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体现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配合原则。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与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方法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培养。
2、语文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改革至为重要的课题。
3、语文学科比其他学科更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4、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具体指导可以从一般思想方法的指导、一般学习方法的指导、语文学习的一般方法的指导和语文课学习过程中的方法的指导、语文听说读写学习方法的指导五个方面入手。
※发现阅读法:在正确理解读物原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读物在特定情境中所产生的新意义的一种读书方法。
※中学生自学能力的构成:1、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2、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包括能够熟练地翻查常用的工具书,正确选用注释,能够根据学习目的查找资料、编制目录索引,能够根据读物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阅读速度,能对读物作圈点、摘要、笔记、评注等。3、具有良好的智力品质。4、有较完善的非智力素养。包括有比较明确稳定的语文学习动机,有比较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有较坚强的语文学习习惯,有一定的自我检测、自我调控的个性修养等。
※从阅读过程来看,构成阅读要素应当是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阅读教学的一般目的:叶圣陶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认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
惯。”1、丰富知识,提高认识,陶冶情操,造就品格。阅读还可以影响人的情感,这种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就是“移情”。2、发展智力、培养独立阅读能力。3、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心理学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经常地完成某种行动的需要,就是习惯。
※阅读教学过程:在教学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对于教材(课文)的认读、理解的过程,就是阅读教学过程。
※ 课文教学的过程:一篇课文的教学必须符合两个规律,一是“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的阅读规律,一是“预习——听课——巩固、运用”的教学规律。
※ 一篇课文教学过程五个环节:1、认读;2、了解课文大意;3、对课文内容作种种划分,以达到深入理解;4、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和扩展;5、结合课文作练习、留作业。
※略读:对精读中所获得的技能技巧的熟练运用,是培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一种训练方法。
※朗读:在对书面语言达到一定的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有声语言,并能表达得准确而连贯,这就是朗读。
※一般的心智技能是在一般的心智活动中形成起来的。像观察、倾听、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属于一般的心智技能。专门的心智技能活动是在某种专门的心智活动中形成起来和反映出来的。阅读教学技能就是一种专门心智技能。
※导入: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往往要从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出发,运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 ※导入的类型:
1、总结情况,检查预习;
2、承上启下,建立联系;
3、激疑设问,启发思考。
4、渲染气氛,调动情绪。
5、变换刺激,引起兴趣。
※引起动机的有效方法:1、鼓励:鼓励对任何人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鼓励是对给以充分肯定的反馈信息,会起到强化的作用。2、及时了解个人成绩;3、明确学习目标;4、获得成功的满足;5、共同讨论的影响;6、限时和竞争的影响。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考虑的因素:1、提问的目的要明确,意图要清楚。2、提问要以课文内容为依据,紧扣文章思路。唯其如此,才能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到正确的途径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