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就是一个个故事

学校文化,就是一个个故事

所谓的学校,实际上就是一个教师的群体。北京四中的一位老校友说过,什么叫做母校?母校就是恩师的总称。所以,我们促进学校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促进教师的发展。

我们做校长的,非常关心教师的发展。在四中,每年都有一批老师加入到我们教师的队伍中来。做了这么多年的老师,又做了十几年的教学管理,我总结教师发展会经过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个,模仿期,一个新老师到学校来,会去考虑如何适应工作。这个时候,他还是个生手,业务不熟悉,精神压力很大。

经过了五到十年的时间,老师进入到一个熟练期,这个时候他对于知识和教学方法可以说是运用自如。有些老师到了这个阶段可以称为是教学的行家里手,他是相对轻松的。如果按照这样的阶段再熟练几年的话,我们就会看到一个教书匠式的老师。这并不是贬义,我认为我们学校也需要教书匠,这是老师成长的必然过程,不经历这个过程,他也不可能达到更高的层次。

再之后的阶段,如果这个老师不仅仅满足于业务娴熟的话,那么他就要不断地探索。这个时候的老师,就进入了一个创造期,他开始逐渐地思考我的教学应该形成什么样的风格。他开始突破当初教他的老师的风格,突破他初教学时指导老师的那些风格——他进入到一个破格的阶段。在这个基础上,他要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样的老师可以成为高手,这样的老师每天充满热情。他讨论教育问题、教学案例的时候,会喋喋不休,眼睛里放光。我见到过很多这样的老师,早晨吃饭的时候对我说,昨天备课备到凌晨3点,但他没有一丝倦容,眼睛里充满了热情,他期待着今天上午上课能够得到一种享受,能够实现自己备课的这个成果。

在发展之后能达到什么样的一个阶段呢?我给它起了名字,叫神遇期。这个时候,老师工作出神入化,每一个小小的事件都可以被他转化成一个教育的契机,嘻笑怒骂都是教育,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这个时候的老师可以说是神手,工作对于这样的老师来说,那是一种享受。我们都读过《庖丁解牛》这篇文章,厨师把这项工作做得简直如同一种艺术。在神遇期的老师眼里,教学教育的工作也会很轻松。作为校长和管理者,我们有责任努力地把老师朝着这样一个方向去引导,去推进。

当然,我们都希望老师能够获得这样的发展。怎样才能实现呢?推动教师发展,有两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是内部的因素,就是他个人的生活经历,还有在工作中能不能保持一种激活的状态,能不能有一种不断发展的愿望。另一方面,是外部因素。指教师过往的学习经历,这决定了他的专业基础。他入职以后,影响发展因素最重要的是学校的文化,这将决定一个老师的专业风格。作为教师成长的外因,学校的文化是我们今天作为校长应该要重点考虑的。

学校文化的核心,我认为就是一所学校所倡导的教育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在校长的眼睛里,什么样的学校是一所好学校,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什么样的课堂是好课堂。好学校,好老师,好学生,好课堂,在不同校长眼中标准是不一样的。北京四中构建的教育价值体系,希望把生命的教育,生活教育,职业教育,公民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渗透到我们老师的教学和日常的任意一个教育行为当中。

而所谓的学校的文化建设,我个人认为,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来诠释教育的价值。所有教育追求终极的目标,都是培养人性、理性、博爱、崇高、自觉、责任、使命,这是共性,是教育的本质。那么什么是自己的语言?就是某个学校的历史、传统、特色,以及在其办学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事件,也包括理念目标等等。这些反映了教育价值的个性,这种个性充分体现了学校文化的差异性。所以我说我们追求总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我们是用不同的语言来阐释我们对于教育价值的理解,这就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差异,学校文化的差异。我们就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在做校长的时候,应该在学校的历史上留下什么样的故事,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故事,就是给我们后代留下了什么样的文化。

北京四中的培养目标是,我们要培养杰出中国公民,忠诚,服务,卓越,成功,能够为社会做贡献,而不看重他的财富,地位。

从今年开始,北京四中已经把到农村支教变成了学校的正式课堂。今年6月初,高二全年级将近五百名师生到山西、河北、江西、湖北四个省份的十几所农村中小学进行支教。去年,有一批学生到河北一个农村的学校去支教。今年,他们共同做出一项决定,从这个学校的两百多名孩子里边选出一位来,由他们全体资助其完成他此生所希望得到的全部学费。受委托来办这件事情的女同学写道,"看到那些对自己未来充满信心的学生,我不忍心选择他们其中的一个,我把董子滕单独叫到教室时,他知道我们要资助他的时候,我特别想对他说,你知道你有多么幸运吗?我对不起剩下的两百个和你一样的孩子啊!从此以后,消除贫困成了我一生的追求。"这个愿望是从心底里发出的。存在决定意识,今天,之所以我们的很多学生看不到这些,是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经历,他们绝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课堂上,或是在补习班上。

这是一种文化的力量,在这样一所学校里,通过文化的熏陶而形成的一种自觉的行为。我们还有老师自己去支教。有一位很有才华的老师,他入职的第一年办了一个个人的书画展,把所有的作品明码标价,最后那次展览卖了四万多块钱。他用这四万多块钱,为三所小学扩建了图书馆。第二年,他又一个人到甘肃的小学支教,教他们写书法。后来,他每年都要抽出时间来到农村去支教。他一没房,二没车,仅仅交了女朋友。这样的价值观肯定是会影响学生的。所以我们提出的教育理念是,以人育人,共同发展,我们希望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老师首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四中入职十年二十年的老师,都可以回忆起成长过程中得到过学生的帮助——有学生的指点,有学生的宽容,这样的结果一定是共同发展的。 所以,在每年学校的工作计划里边,都要有这么一段话,看起来很虚,但实际上很实: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爱生"为核心的北京四中职业精神,用教职工良好的精神风貌,行为举止和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先进的学校文化。这种文化实际上是从意识上灌输的。在去年九月初开学的时候,一个老师给我转了一封邮件,这是某个家长转给他的。家长说道:我家孩子分班考试回来说了一件事情,考试结束交卷时,老师都会说一声谢谢。孩子说,读书九年,交作业、交试卷无数次了,从来没有老师对他说谢谢。孩子非常感动。我跟他说,那一定是个好老师。我对四中老师,甚至对四中的学校充满敬意。

这些细小的环节,实际上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在这样环境里面去浸泡、熏陶,学生将来走出来就是会不一样。我们要想让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从打造这样的老师开始入手。

当然,对于教师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内部的因素。我们无法改变老师过去的经历,我们更多的是要想办法把老师的内心给激活。学校文化的影响,是其中的

一部分,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想办法给老师的发展搭建平台,用我们的一位特级教师刘葵的话说,让心灵醒着。有的时候,教师工作是容易麻木的。我见过这样的老师,退休以后生活很单调,在外头继续教课,再过几年身体不允许教课的时候就很寂寞。其实这源自于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忽视了对自己心灵的培养。 其实,老师这个职业,用过去我的一位老师的话来说,叫做学问不深功夫不深。我们教中小学的,能够掌握多么深奥的知识呢?但是如何去把这些知识呈现给学生,特别是如何在呈现的过程当中,影响他的精神,影响学生的心灵,这种教与学的探索对于我们来说永无止境。老师谈吐的气质,业务的水平,还有他生活的智慧,人格魅力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

学校文化,就是一个个故事

所谓的学校,实际上就是一个教师的群体。北京四中的一位老校友说过,什么叫做母校?母校就是恩师的总称。所以,我们促进学校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促进教师的发展。

我们做校长的,非常关心教师的发展。在四中,每年都有一批老师加入到我们教师的队伍中来。做了这么多年的老师,又做了十几年的教学管理,我总结教师发展会经过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个,模仿期,一个新老师到学校来,会去考虑如何适应工作。这个时候,他还是个生手,业务不熟悉,精神压力很大。

经过了五到十年的时间,老师进入到一个熟练期,这个时候他对于知识和教学方法可以说是运用自如。有些老师到了这个阶段可以称为是教学的行家里手,他是相对轻松的。如果按照这样的阶段再熟练几年的话,我们就会看到一个教书匠式的老师。这并不是贬义,我认为我们学校也需要教书匠,这是老师成长的必然过程,不经历这个过程,他也不可能达到更高的层次。

再之后的阶段,如果这个老师不仅仅满足于业务娴熟的话,那么他就要不断地探索。这个时候的老师,就进入了一个创造期,他开始逐渐地思考我的教学应该形成什么样的风格。他开始突破当初教他的老师的风格,突破他初教学时指导老师的那些风格——他进入到一个破格的阶段。在这个基础上,他要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样的老师可以成为高手,这样的老师每天充满热情。他讨论教育问题、教学案例的时候,会喋喋不休,眼睛里放光。我见到过很多这样的老师,早晨吃饭的时候对我说,昨天备课备到凌晨3点,但他没有一丝倦容,眼睛里充满了热情,他期待着今天上午上课能够得到一种享受,能够实现自己备课的这个成果。

在发展之后能达到什么样的一个阶段呢?我给它起了名字,叫神遇期。这个时候,老师工作出神入化,每一个小小的事件都可以被他转化成一个教育的契机,嘻笑怒骂都是教育,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这个时候的老师可以说是神手,工作对于这样的老师来说,那是一种享受。我们都读过《庖丁解牛》这篇文章,厨师把这项工作做得简直如同一种艺术。在神遇期的老师眼里,教学教育的工作也会很轻松。作为校长和管理者,我们有责任努力地把老师朝着这样一个方向去引导,去推进。

当然,我们都希望老师能够获得这样的发展。怎样才能实现呢?推动教师发展,有两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是内部的因素,就是他个人的生活经历,还有在工作中能不能保持一种激活的状态,能不能有一种不断发展的愿望。另一方面,是外部因素。指教师过往的学习经历,这决定了他的专业基础。他入职以后,影响发展因素最重要的是学校的文化,这将决定一个老师的专业风格。作为教师成长的外因,学校的文化是我们今天作为校长应该要重点考虑的。

学校文化的核心,我认为就是一所学校所倡导的教育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在校长的眼睛里,什么样的学校是一所好学校,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什么样的课堂是好课堂。好学校,好老师,好学生,好课堂,在不同校长眼中标准是不一样的。北京四中构建的教育价值体系,希望把生命的教育,生活教育,职业教育,公民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渗透到我们老师的教学和日常的任意一个教育行为当中。

而所谓的学校的文化建设,我个人认为,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来诠释教育的价值。所有教育追求终极的目标,都是培养人性、理性、博爱、崇高、自觉、责任、使命,这是共性,是教育的本质。那么什么是自己的语言?就是某个学校的历史、传统、特色,以及在其办学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事件,也包括理念目标等等。这些反映了教育价值的个性,这种个性充分体现了学校文化的差异性。所以我说我们追求总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我们是用不同的语言来阐释我们对于教育价值的理解,这就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差异,学校文化的差异。我们就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在做校长的时候,应该在学校的历史上留下什么样的故事,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故事,就是给我们后代留下了什么样的文化。

北京四中的培养目标是,我们要培养杰出中国公民,忠诚,服务,卓越,成功,能够为社会做贡献,而不看重他的财富,地位。

从今年开始,北京四中已经把到农村支教变成了学校的正式课堂。今年6月初,高二全年级将近五百名师生到山西、河北、江西、湖北四个省份的十几所农村中小学进行支教。去年,有一批学生到河北一个农村的学校去支教。今年,他们共同做出一项决定,从这个学校的两百多名孩子里边选出一位来,由他们全体资助其完成他此生所希望得到的全部学费。受委托来办这件事情的女同学写道,"看到那些对自己未来充满信心的学生,我不忍心选择他们其中的一个,我把董子滕单独叫到教室时,他知道我们要资助他的时候,我特别想对他说,你知道你有多么幸运吗?我对不起剩下的两百个和你一样的孩子啊!从此以后,消除贫困成了我一生的追求。"这个愿望是从心底里发出的。存在决定意识,今天,之所以我们的很多学生看不到这些,是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经历,他们绝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课堂上,或是在补习班上。

这是一种文化的力量,在这样一所学校里,通过文化的熏陶而形成的一种自觉的行为。我们还有老师自己去支教。有一位很有才华的老师,他入职的第一年办了一个个人的书画展,把所有的作品明码标价,最后那次展览卖了四万多块钱。他用这四万多块钱,为三所小学扩建了图书馆。第二年,他又一个人到甘肃的小学支教,教他们写书法。后来,他每年都要抽出时间来到农村去支教。他一没房,二没车,仅仅交了女朋友。这样的价值观肯定是会影响学生的。所以我们提出的教育理念是,以人育人,共同发展,我们希望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老师首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四中入职十年二十年的老师,都可以回忆起成长过程中得到过学生的帮助——有学生的指点,有学生的宽容,这样的结果一定是共同发展的。 所以,在每年学校的工作计划里边,都要有这么一段话,看起来很虚,但实际上很实: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爱生"为核心的北京四中职业精神,用教职工良好的精神风貌,行为举止和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先进的学校文化。这种文化实际上是从意识上灌输的。在去年九月初开学的时候,一个老师给我转了一封邮件,这是某个家长转给他的。家长说道:我家孩子分班考试回来说了一件事情,考试结束交卷时,老师都会说一声谢谢。孩子说,读书九年,交作业、交试卷无数次了,从来没有老师对他说谢谢。孩子非常感动。我跟他说,那一定是个好老师。我对四中老师,甚至对四中的学校充满敬意。

这些细小的环节,实际上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在这样环境里面去浸泡、熏陶,学生将来走出来就是会不一样。我们要想让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从打造这样的老师开始入手。

当然,对于教师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内部的因素。我们无法改变老师过去的经历,我们更多的是要想办法把老师的内心给激活。学校文化的影响,是其中的

一部分,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想办法给老师的发展搭建平台,用我们的一位特级教师刘葵的话说,让心灵醒着。有的时候,教师工作是容易麻木的。我见过这样的老师,退休以后生活很单调,在外头继续教课,再过几年身体不允许教课的时候就很寂寞。其实这源自于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忽视了对自己心灵的培养。 其实,老师这个职业,用过去我的一位老师的话来说,叫做学问不深功夫不深。我们教中小学的,能够掌握多么深奥的知识呢?但是如何去把这些知识呈现给学生,特别是如何在呈现的过程当中,影响他的精神,影响学生的心灵,这种教与学的探索对于我们来说永无止境。老师谈吐的气质,业务的水平,还有他生活的智慧,人格魅力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


相关内容

  • 学校故事比赛主持词
  • 敬爱的老师.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采撷人类文化长河的粒粒珠玑, 摘下童年生活里朵朵美丽鲜花 一篇好的故事,就是一杯香醇浓厚的美酒,读来总是令人回味无穷 一个好的朗诵,定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令人荡气回肠,久久难忘 好读故事,故事中自有真情在 读好故事,好故事伴我度人生 瞧,今天这里人才济济,选手们 ...

  • [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读后感
  • <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读后感 杨婷 本学期开学初,我花了近一个月时间,认真阅读了<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虽然本书讲述的是小学的完美教室,但我仍颇受感动,深受启发,在此谈一点自己的心得. 一.31个完美教室,31个个性教室,一个个动人的成长 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31个个性化的教室 ...

  • 播撒美德的种子
  •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为人处世.成就事业的品德基础,也是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繁荣发展的精神动力.因此,学校将中华传统美德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将美德教育与学校文化建设.课程建设.校园环境建设.主题实践活动.家庭教育相结合,形成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合力,将中华传统美德的种子植入学 ...

  • 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作文400字500字
  • 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作文400字500字 我的梦想作文400字 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有泪水,有委屈,但未曾沮丧:有失落,有彷徨,但未曾绝望.宝石要经受过千锤百炼,才会迸发出耀眼夺目的光芒.我相信我可以成为这样的宝石,因为,我有一个梦想,梦想我能成为一名画家!虽然我画技没有那么高超,同学们都经常笑话我,说 ...

  • 省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华师班培训总结
  • 省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华师班培训总结 感动.收获在华师 --参加"国培计划"湖南省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华师班>培训总结 十天的国培即将结束,回首,如同一场电影历历在目,现回顾总结如下: 一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湖南到湖北,陌生的旅途去国培,太多的未知让人只有恐 ...

  • 高二(7)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班务工作计划
  • 高二(7)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祥蛇舞动福瑞降,银蛇曼舞贺新春:张灯结彩人欢喜,举杯同庆万家欢:吉祥好运傍大展鸿图步步高地走.新蛇年新学期,我们这个音乐班. 共有学生44人,其中男生16人,女生28人.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文科总分370分以上的同学有罗月瑶.唐伟金.李俊.钟珠 ...

  • "品味书香"特色班级经验交流材料
  • 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书籍,品味书香是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可以说,人的一生是伴随着阅读不断丰富的,读书的厚度决定人生的高度.因此,在百花齐放的班级特色活动中,我选择了用书香浸润孩子的心灵,开展"品味书香"班级特色活动.我们班级提出"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 ...

  • 儿童视角下的人文关照
  • 第10卷第4期2010年8月 鸡西大学学报 JOURNAL OF JIXI UNIVERSITY Vol.10No.4Aug.2010 文章编号:1672-6758(2010)04-0131-2 儿童视角下的人文关照 ---读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 王咪咪 摘要:<爱的教育> ...

  • 他是一个幸福的摆渡人
  • 认识刘冰缘于一次关于学校课题的交流.他为学校设计了推进"尚美文化"建设的课题,征求我的意见.我细细研读了他的课题方案,从字里行间领略了他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独特思考,深深感受到他是一个富有教育理想的老师!随着交流的增多,我读到了他的许多文章,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文章,他的独特经历和小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