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对策

维护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对策

刘 悦

【摘要】:当今时代,全球化浪潮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的每一个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日

益凸显,文化安全已经成为继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之后,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安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兴亡,能否有效维护本国文化安全、拥有本国特色文化,已成为一个国家独立程度乃至独立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为此,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采取一系列战略对策,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关键词】:全球化 文化 文化安全

一、我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

全球化浪潮的涌现,加速了不同文化间交流与融合的步伐,同时也为不同文化间的矛盾与冲突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西方大国借助全球化推行文化霸权的做法,极大地加剧和凸显了弱势民族国家的文化安全问题,也使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

中国有悠久的文明史,有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传统,中华文化完全可以和西方文化相媲美。同时中国也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一个正在和平发展、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中国在发展的同时正面临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强大压力和冲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西方利用一切手段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渗透

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把中国当作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重点,在理论层次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推行以“西方中心主义”为基础的各种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宣扬西方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在具体方法上,西方反华势力除了继续利用政府文告进行意识形态攻击外,还通过文化教育交流及援助项目、覆盖全球的综合信息传播体系,大规模输出精神文化产品,加大了对我国的文化渗透和扩张。而中国作为相对被动地接受美国信息的国家,在对抗西方文化的渗透、防范信息霸权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在美国强势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下,一些人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目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错位,国家观念、国民意识淡薄,崇洋媚外、奴化思想回潮,否定历史、数典忘祖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抬头。这将导致中华民族的文化混乱,民族精神被消解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淡化。不言而喻,文化认同的危机、民族精神的消解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淡化,必将造成中国深层次的文化弱势,削弱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和中国的综合国力。这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以及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是极其危险的。因而,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始终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霸权的巨大压力,面临着维护自身文化安全的艰巨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受到严峻挑战,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任务依然艰巨。从国内看,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由于片面地强调思想的“多样化”和“多元化”而有某种程度的削弱。一些同志仅仅片面强调了多元的合理性,甚至有意无意地借其他社会思潮冲击、取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从国际看,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西方敌对势力正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在意识形态领域,他们企图通过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思想渗透,目的就是要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搞乱人们的思想。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然会长期面对各种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活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性受到冲击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革命。改革开放在催生人们许多新的积极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市场经济活动存在的弱点及其带来的负面效应,反

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容易诱发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我们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人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活跃思想,但国外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文化也会乘机而入;我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包括封建迷信和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会沉渣泛起。就整个文化领域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虽然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但还远远不是社会文化的全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等的日益多样化,也客观地对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性提出了挑战。在社会文化多元化、社会现实日益多样化的条件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在整个文化领域的主导性,同样是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崭新课题。

二、维护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对策

为了更好地壮大和弘扬中国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战略对策,构筑起一道坚固的“国家文化安全万里长城”。

(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就要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旗帜鲜明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使多元的价值观得到合理的调适,引导和规范人们的价值选择,从而点燃人们万众一心、奋勇前进的希望之光,支撑起人们的精神世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树立科学的国家文化安全观

在传统的安全观中,国家安全主要指政治军事安全。冷战结束后,“综合安全”的新安全观逐步形成。在这其中,文化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日益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既是我国当前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首要的是树立科学的国家文化安全观,不断增强文化安全意识,着眼于全面增强国家“软实力”,逐步打造国家文化安全体系。树立科学的国家文化安全观,应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一方面要更进一步激发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意识,加强民族的凝聚力,精心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品牌;另一方面,要更进一步激发全民族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抵御文化帝国主义渗透的能力。这样才能激发广大人民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热切参与,才能自觉抵御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渗透。

(三)建立和完善我国文化预警系统与安全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王逸舟研究员认为:“一个国家想要获得外部世界的尊重,获得安全,首先自身要有一个健康、开朗、向上、符合时代进取精神的体制,要不断自我完善。”建立和完善我国文化安全预警系统与安全机制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1.建立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

西方文化以产业形态的强行“市场准入”,构成了我国最大的文化安全问题,维系民族文化的纽带在其剧烈冲击下显得异常脆弱。我国要从根本上摆脱这种困境.必须从整个国家战略的高度,建立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实施文化产业政策的战略性调整。建立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就是要在对中国文化产业基本国情广泛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安全“红线”,尤其是它的早期报警系统。启动相应的国家机制,运用法律的、行政的、市场的和经济的等文化安全管理手段,对那些可能危及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力量

进行鉴别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把可能对中国文化造成生存与发展危机的因素和力量,牢牢控制在安全警戒的红线之下。

2.实施全方位文化安全战略

全方位的文化安全战略的实施,要以维护意识形态的安全为关键,以文化产业的安全为基础,以全面提升国民素质为根本,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动力。

3.加强法制建设,为国家文化安全提供法制保障

我们要从维护国家利益的高度,借鉴国外保护民族文化和社会安全的立法经验,制定适合中国特点的文化安全政策和法律法规。必须尽快制定和完善《国家文化安全法》和其他专业领域性的发展文化产业、解决文化危机问题的文化保护的法律法规。

(四)提高文化创新能力,构建中国文化产业体系

1.坚持与时俱进,提高文化创新能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全球化所导致的文化竞争的加剧,使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日益成为一个国家能否在这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的关键性因素。尤其是当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扩张与渗透时,创新能力已构成了这些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因此,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创新能力,全面推进中国国家文化创新能力系统建设,也就自然地成为中国构筑和规划21世纪文化发展战略和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必然选择。

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

作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随着市场准入原则的实施,中国的文化产业将不可避免地面对全球文化经济一体化这一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树立文化产业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积极制定各项政策法规,通过适时的战略性调整,促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在未来的世界文化交流中充分发挥中华民族文化的优势与积极作用。

维护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采取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战略对策,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成为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进一步努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 人民出版社 2007.10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8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3]马铁信 《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安全问题研究》甘肃科技纵横 2006年第6期

维护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对策

刘 悦

【摘要】:当今时代,全球化浪潮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的每一个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日

益凸显,文化安全已经成为继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之后,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安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兴亡,能否有效维护本国文化安全、拥有本国特色文化,已成为一个国家独立程度乃至独立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为此,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采取一系列战略对策,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关键词】:全球化 文化 文化安全

一、我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

全球化浪潮的涌现,加速了不同文化间交流与融合的步伐,同时也为不同文化间的矛盾与冲突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西方大国借助全球化推行文化霸权的做法,极大地加剧和凸显了弱势民族国家的文化安全问题,也使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

中国有悠久的文明史,有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传统,中华文化完全可以和西方文化相媲美。同时中国也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一个正在和平发展、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中国在发展的同时正面临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强大压力和冲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西方利用一切手段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渗透

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把中国当作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重点,在理论层次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推行以“西方中心主义”为基础的各种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宣扬西方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在具体方法上,西方反华势力除了继续利用政府文告进行意识形态攻击外,还通过文化教育交流及援助项目、覆盖全球的综合信息传播体系,大规模输出精神文化产品,加大了对我国的文化渗透和扩张。而中国作为相对被动地接受美国信息的国家,在对抗西方文化的渗透、防范信息霸权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在美国强势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下,一些人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目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错位,国家观念、国民意识淡薄,崇洋媚外、奴化思想回潮,否定历史、数典忘祖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抬头。这将导致中华民族的文化混乱,民族精神被消解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淡化。不言而喻,文化认同的危机、民族精神的消解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淡化,必将造成中国深层次的文化弱势,削弱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和中国的综合国力。这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以及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是极其危险的。因而,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始终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霸权的巨大压力,面临着维护自身文化安全的艰巨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受到严峻挑战,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任务依然艰巨。从国内看,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由于片面地强调思想的“多样化”和“多元化”而有某种程度的削弱。一些同志仅仅片面强调了多元的合理性,甚至有意无意地借其他社会思潮冲击、取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从国际看,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西方敌对势力正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在意识形态领域,他们企图通过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思想渗透,目的就是要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搞乱人们的思想。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然会长期面对各种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活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性受到冲击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革命。改革开放在催生人们许多新的积极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市场经济活动存在的弱点及其带来的负面效应,反

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容易诱发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我们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人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活跃思想,但国外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文化也会乘机而入;我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包括封建迷信和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会沉渣泛起。就整个文化领域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虽然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但还远远不是社会文化的全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等的日益多样化,也客观地对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性提出了挑战。在社会文化多元化、社会现实日益多样化的条件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在整个文化领域的主导性,同样是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崭新课题。

二、维护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对策

为了更好地壮大和弘扬中国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战略对策,构筑起一道坚固的“国家文化安全万里长城”。

(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就要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旗帜鲜明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使多元的价值观得到合理的调适,引导和规范人们的价值选择,从而点燃人们万众一心、奋勇前进的希望之光,支撑起人们的精神世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树立科学的国家文化安全观

在传统的安全观中,国家安全主要指政治军事安全。冷战结束后,“综合安全”的新安全观逐步形成。在这其中,文化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日益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既是我国当前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首要的是树立科学的国家文化安全观,不断增强文化安全意识,着眼于全面增强国家“软实力”,逐步打造国家文化安全体系。树立科学的国家文化安全观,应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一方面要更进一步激发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意识,加强民族的凝聚力,精心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品牌;另一方面,要更进一步激发全民族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抵御文化帝国主义渗透的能力。这样才能激发广大人民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热切参与,才能自觉抵御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渗透。

(三)建立和完善我国文化预警系统与安全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王逸舟研究员认为:“一个国家想要获得外部世界的尊重,获得安全,首先自身要有一个健康、开朗、向上、符合时代进取精神的体制,要不断自我完善。”建立和完善我国文化安全预警系统与安全机制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1.建立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

西方文化以产业形态的强行“市场准入”,构成了我国最大的文化安全问题,维系民族文化的纽带在其剧烈冲击下显得异常脆弱。我国要从根本上摆脱这种困境.必须从整个国家战略的高度,建立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实施文化产业政策的战略性调整。建立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就是要在对中国文化产业基本国情广泛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安全“红线”,尤其是它的早期报警系统。启动相应的国家机制,运用法律的、行政的、市场的和经济的等文化安全管理手段,对那些可能危及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力量

进行鉴别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把可能对中国文化造成生存与发展危机的因素和力量,牢牢控制在安全警戒的红线之下。

2.实施全方位文化安全战略

全方位的文化安全战略的实施,要以维护意识形态的安全为关键,以文化产业的安全为基础,以全面提升国民素质为根本,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动力。

3.加强法制建设,为国家文化安全提供法制保障

我们要从维护国家利益的高度,借鉴国外保护民族文化和社会安全的立法经验,制定适合中国特点的文化安全政策和法律法规。必须尽快制定和完善《国家文化安全法》和其他专业领域性的发展文化产业、解决文化危机问题的文化保护的法律法规。

(四)提高文化创新能力,构建中国文化产业体系

1.坚持与时俱进,提高文化创新能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全球化所导致的文化竞争的加剧,使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日益成为一个国家能否在这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的关键性因素。尤其是当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扩张与渗透时,创新能力已构成了这些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因此,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创新能力,全面推进中国国家文化创新能力系统建设,也就自然地成为中国构筑和规划21世纪文化发展战略和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必然选择。

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

作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随着市场准入原则的实施,中国的文化产业将不可避免地面对全球文化经济一体化这一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树立文化产业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积极制定各项政策法规,通过适时的战略性调整,促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在未来的世界文化交流中充分发挥中华民族文化的优势与积极作用。

维护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采取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战略对策,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成为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进一步努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 人民出版社 2007.10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8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3]马铁信 《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安全问题研究》甘肃科技纵横 2006年第6期


相关内容

  • 申论考试万能模板
  • 每年各地方的公务员考试申论选题各有千秋,但从总体上分析无外乎是社会的教育.医疗.环保.社会报障.经济建设.文化差异等几个大的方面.如此,我们便可以总结一个申论写作相对固定的思路模式,以免在考场上因紧张或其他原因导致无从下手而失分.国家公务员网专家特别为广大考生总结了申论考试之万能模板,供大家参考使用 ...

  • 一带一路概况
  • 1. "一带一路"简况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英文"One Belt and One Road"(OBAOR 或OBOR ) "丝绸之路经济 ...

  • 2015丝绸之路经济带参考答案
  • 2015年干部在线学习第二季度必修课参考答案 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 一.单选 1.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

  • 当前我国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 当前我国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李 长 (湖南省标准化研究院,湖南 长沙 410007) 目前,我国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但同时摘要: 也存在诸多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文章针对当前我国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建议综合考虑我国的经济发展 ...

  • 保险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238个)
  • 友情提醒:免费论文使用次数过多很难通过抄袭检测系统,内容仅供参考切勿摘抄:如若有意找寻原创论文,可点此进入发布任务获得与时俱进原创论文. 保险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238个) ★我国寿险市场竞争方式探讨 ★也谈保险信用问题 ★保险营销方式创新谈 ★试论我国寿险产品发展趋势 ★车险费率市场化之我见 ★ ...

  • [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战略举措]专题讲座心得体会
  • 国家安全就是国家不存在危险或不存在对国家的威胁.下面是中国人才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战略举措>专题讲座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借鉴. <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战略举措>专题讲座心得体会[1] 8月1日,县委中心组第33次(扩大)理论学习会在县大剧院举行,南京陆军指挥学院黄 ...

  •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
  • 社会专题及补充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制度补充内容 1.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分原因. (1)第一次由私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原因: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2)第二次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原因 :十一届三中 ...

  • 2013申论万能模板
  • 2011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万能模板 每年各地方的公务员考试申论选题各有千秋,但从总体上分析无外乎是社会的教育.医疗.环保.社会报障.经济建设.文化差异等几个大的方面. 一.开篇 开篇写一到两段,字数在100-200字之间 1.开篇所需的三层意思 (1)通过阅读材料,指出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和问题的危害性 ...

  • 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误读及中国的对策
  • 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误读及中国的对策 作者:陈邦瑜 来源:<领导科学论坛>2015年第05期 [摘 要]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后,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不少学者对此持正面态度,而国外部分舆论和学者却对"一带一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