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贵州畲族民间文学的价值_安尊华

论贵州畲族民间文学的价值

安尊华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贵阳550002)

要:贵州畲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比较丰富的素材,创作了民间文学,

虽非纯文学,存量少,传承难,但它反映了畲族人民的生活,具有文艺价值、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

是研究畲族历史与社会的宝贵资料。

关键词:贵州畲族;民间文学;文艺价值;实用价值;科学价值;宝贵资料

中图分类号:I1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44(2014)03-0066-06

一般而言,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有一定区别,表现在创作手法、流传方式、艺术风格、体裁形式以及实用功用等方面。民间文学的科学内涵诠释

[1]

了其独特的价值。比如贵州十八个世居民族之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比较一的畲族,

丰富的素材,创作了民间文学。在笔者看来,贵州畲族民间文学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表现在文艺价值、实用价值与科学价值三个方面。

一、文艺价值

畲族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学宝库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内容虽少,作品尚处于萌芽状态,艺术上还不够成熟,但它们反映了畲族人民的群众智慧,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值得我们注意。正:“同志们,如高尔基所说我要再请你们注意:最深刻、最鲜明、在艺术上十分完美的英雄典型乃是民谣、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所创造的。……这样一切形象都是理性和直觉、思想和感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而创造出来的形象。这样的结合只有在

创作者直接参加创造现实的工作,参加革新生活

[2]P137”比如畲族的《开路的斗争之下方有可能。

,对于畲族族民的起经》中的《下龙潭》

源、男女恩爱生下后代、结网捕鱼、男耕女织、编笼捕鸟、查看鱼鳞的不同以及畲族的姓氏来源于布依族、汉族等文化的传入等作细致地描绘。我们老人下潭来,过河过岩过门洞。来高啃树叶,来得在哪里?来高踩树叶,来得踩岩苇,来齐成一丛;来齐成一坝,杀牛来盖房。

拉马来驮草,来时像鸡群,来时像谷穗。

…………

再看各不相同。这样的鱼啊,初看是一样的,

鳞是十种鳞;这样的鸟职权,羽毛十样毛,东家革家不知有多少姓。客家(汉族)布依来讲家姓。

,从此,我们阿孟东家人,才有了“百家姨”才分了百家姓。

:“没有掌握民间文学知识的作家,高尔基说

[3]P128-129

收稿日期:2014-04-17

作者简介:安尊华,男,苗族,贵州思南人,贵州省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

066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

”是坏的作家。

贵州畲族文学鲜为人知,但这

并不能掩盖其可资借鉴的价值。畲族民间文学的这种借鉴作用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创作手法。畲族古歌的《兄妹制人运用排比、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讲

《兄妹制人烟》述畲族的来历。比如写道:烟》

杨树也来讲,刺莓也来说,我是一棵杨树两头

垂,我刺莓一两头都有根。我们在此哪里有亲路,我们哪里有庚门。亲门在你家,庚路在你家。你们兄要妹,你们妹要兄,恐怕今后生得个毛孩。生得个狸崽,那时我不晓得。民间文学对作家亦起到哺育作用。伟大的作家在成长过程中曾受到民间文学的深刻影响,中国文学的发展离不开民间文学,中国文学史的重要体裁首先是在民间文学中创造出来。畲族民间文学作品纯真、朴素,充满了生命力和感召力,是民间文学遗产中可珍贵的部分。比如《姊妹

[5]P132-134

[4]P135

二是畲族民间文学对音乐、舞蹈的创作有借

鉴价值。畲族民间文学对作家的创作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对艺术家从事音乐、美术、舞蹈的创作也有借鉴价值。例如,贵州畲族人民善歌舞,举凡砍柴、割草、放牧、种地等生产活动、红白喜事、青年男女倾诉感情等等,都以唱歌为载体,表达他们的感情。遣词准确,加上优美悦耳的歌声,这些歌具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这些歌的曲调婉转悠扬,表达情感细腻,值得音乐家借鉴。其中最流行和

、《一心歌》、、《连妹歌》:《花园歌》广为传唱的有

《十想歌》、《十字连表歌、《送郎歌》、》、《送娘歌》、《十二道花园歌》》、《四季分离歌》《十里分离歌

《花园歌》是畲族青年男女“坐花等。如

、“等郎会””歌词唱道:时所唱的歌,园

太阳出来照高岩,高岩脚下桂花开,妹是桂花香千里,哥是蜜蜂万里来。

…………

哥妹坐下好商量,哪有一锄先打锄头后安钢,挖到底,哪有一句得成双。青松林来绿松林,松林上空起了云,妹是云中花一朵,不知好花寻哪人。一林竹子选一根,一条江水选一人,不选人才不选美,单选实心合意人。

…………

银钱称出妹的心,银钱用了别人有钱没看重,还会用,我俩仁义值千金。

十年不来八年等,再没挖花别处生。

…………

要想相逢路不通,郎变岩鹰郎住湾来妹住冲,

妹变鹞,绕山绕水来相逢。贵州畲族民间文学的文艺价值不容易被人们认识到。有时还会遭人们误解,这是可以理解的。就连郭沫若对民间文学的价值都曾有过较偏的认

:“说实话我过去是看不起民间文艺的,识。他说

认为民间文艺是低级的、庸俗的。直到1943年读

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这才启了蒙,了解到对群众文学、群众艺术采取轻视的态度是错误的。在这以后渐渐重视宝贵的民间文艺……就可以发现中国如果回想一下中国文学的历史,

文学遗产中最基本、最生动、最丰富的就是民间文”我们不艺或是经过加工的民间文艺的作品。

能轻视畲族民间文学的价值。因为畲族民间文学

[8]P7

[7]P140-142

是凯里市境内畲族人民最爱唱的民

间歌谣之一。它来源于畲族民间,是畲族民间文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真实地反映了畲族人民的生活,凸显了畲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风格纯朴,畲族人民的乐观、坦率和爽朗个性跃然纸上。写作手法方面,它采用七言四句,在一、二、四句末尾押韵;或运用六句七言,在一、二、四、六句末押韵,不拘泥于严格的声律和韵律。艺术手法方面,较多地运用比拟,将蜜蜂、鹅、麻雀、喜鹊、燕子、霜雪、苞谷、小麦、千年矮、山、水、时间等动植物、自然物品等纳入比拟中;还运用比兴、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歌词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深的离别情,离别父母兄妹的难舍难分之情,得到淋漓地表现。在用词方面,采用普通的字词,不刻意雕琢、堆砌,读来浅显易懂。该诗所用的创作手法值得作家借鉴。例如该首歌写道:

一把算盘三十三,姑妈打进我打翻。姑妈打错一颗子,留你舅妈守江山。

…………

你为那样没来家。你为那金姑妈来银姑妈,样没来走,哥吃田地妹吃花。

…………

梦中得见了如心。姊妹要腊月唱歌了一春,走趁早走,姊妹要走趁年轻。

歌》

[6]P169-180

多民族文学论坛

067

世俗偏见会低估其价值。应当树有俗的一部分,

立正确对待民间文学的方向,合理吸收民间文学中的精华,抛弃其糟粕,批判地学习借鉴,使民间文艺真正成为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真正反映和讴歌劳动人民的生活。民间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贵州畲族民间文学有其自身的文艺价值,但在文学发展史中尚嫌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贵州畲族民间文学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作家认同和关注,其价值将逐步增大,相信有一天会放出异彩,让世人瞩目。

二、实用价值

畲族民间文学是畲族人民生产劳动和社会斗争的工具,是畲族在其千百年的生活经验的创造和总结。畲族民间文学的实用价值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鼓励畲族人民树立自信心,树立战胜自

[9]P169-171

。《人与雷斗》属于神话然和邪恶的决心

故事,教育人们不做坏事,一心向善,否则雷会惩

罚他。该神话故事反映了畲族人民凭借想象对世界的幼稚解释,表达了改造自然的愿望,正如马克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思说

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10]P29[11]P71-73”《“四月八”染米花饭的来历》记化。

述明朝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由于明朝统治者

设屯堡,占据了大量的良田厚土,激大量置卫所、

起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的反抗,加上卫所军官依仗

权势,鱼肉百姓,激化了民族矛盾。养鹅、六堡等十三寨农民爆发了起义。当年使小刀的男孩已长成青年,参加义军抗击官兵。每次战斗,只要他使出双刀,敌兵还没有靠近,脖子就齐刷刷的被斩断了,杀退敌人出百里之外。官府急调水西(今黔西)石柱军配合麻哈州官兵镇压,几次对阵都败。后来敌人设计将这青年擒拿,并于农历四月初八杀害,畲族人民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赶来为英雄送行。他们拿出最好的糯米,怕如狼似虎的官兵抢走糯米饭,英雄得不到糯米饭吃,就拿树叶、花瓣汁把糯米染成不同颜色并煮成饭,官兵以为有毒、很脏,不敢吃,送到英雄那里,英雄才得吃。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狡猾的敌人畏惧,不许靠近场坝。人们只好聚集在丛蚁坡祭奠英雄,形成初期的民族集会。民国初年,丛蚁坡出了土匪,人们才

把会场移到瓮榜朗(今隆昌)。

畲族的神话故事,不是现实生活中所具有的现象,它透露了当时畲族人民的爱与恨,所造成和所反对的东西,表现畲族人民对善良、对美的真诚愿望和追求,从而反映了畲族人民发展史的真实性。要正确对待畲族神话中臆想的成分,其中有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矛盾问题无法解决时所寄

:“神话托的一面,并不是事实本身。毛泽东指出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变化,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

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

[12]P305”神话故事《一对仙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

鹅》劝导人们要行善,不可有坏心,善有善报,恶

有恶报。

二是对社会压迫和社会不公平进行控诉。

[13]P134-139

《请苗王王阿平、作为畲蓝阿越撵鬼词》采用语言描述和形象塑造手段,族的叙述性史诗,增加了艺术性,叙述畲族人民不堪民族压迫,在王阿平、蓝阿越领导下反抗而失败,王阿平、蓝阿平被杀害,魂魄升天,保佑畲族人民。亚里士多德指:“史诗则因为采用叙述体,出能描述许多正发生的事,这些事只要联系得上,就可以增加诗的分用不量。这是一桩好事(可以使史诗显得宏伟),

[14]P99”同的穿插点缀在诗中,可以使史诗起变化。《老虎坳抗匪》描述1929年畲族人民不怕土匪,

。《地孃地扭并与之抵抗,使土匪不敢再来骚扰的传说》

[15]P166-169

讲述了畲族的迁徙过程中遭到

官府的压迫:在杏山镇六堡村与隆昌村火烧寨交

界的长冲河峡谷岩脚下,有两蹲石像,貌似一对相依相伴、患难与共的情侣。据当地老人说,那女的叫地孃,男的叫地扭,这中间还有一段凄惨动人的爱情故事。……地孃和地扭生生死死都不愿分离,他们一起躲到六堡与火烧寨交界的长冲河峡官府的兵追到峡谷,看不见地孃和地谷岩脚下,扭,官兵以为地孃和地扭躲到对面的火烧寨去了,官兵就一把火烧了对面的寨子,从此才叫火烧寨。官兵回来,发现地孃和地扭已经在岩脚下坐化成两尊石像,只好悻悻地回去。

《断案》。《长工戏批判旧时官府断案不公正财主》描述从前有个财主非常吝啬,有对长工夫妻给他家做了一年的活路,吃的是粗菜杂粮不说,财主却只给他们不到半年的工钱。过年的这一天

068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

早上,财主大清早起来,舍不得再留长工夫妻吃一

决定戏顿饭就打发他们回家了。长工非常生气,弄财主一下,弄一顿饭吃再回去。财主要长工讲

一个故事,遭到戏弄。三是对畲族人民进行历史教育。畲族民间文学描写的武科人物褒扬正义和勤劳致富。赵把为六堡畲族人争得不交土司粮的权[17]P261-263

时逢咸同生于清朝道光年间,利;赵运高总

苗民起义,赵运高随军征战云南、广东,立战功,到

[18]P263

中武举,生于清咸丰年间,开封任职;赵运隆

赐顶戴印绶一套。咸同年间苗族农民大起义。操

练兵马,抵御苗兵。终身教授六堡子弟,受乡邻尊。《两伙计的遭遇》教育人们不要起心害重,等等

。《王大爷渡金银》教育人们人,否则最终害自己;《小偷和十二个大盗》、《兄弟找亲路》不要贪财

《一对仙鹅》和劝导人们要行善,不可有坏心,善;《父子打鱼》有善报,恶有恶报畲族丧妻男子与孩子相依为命,后来被恶妇设计造成父子皆亡的;《父子同中举》悲剧罗氏世代耕读传家,罗世举严格教育子、孙,使其同考乡试,成为举人,在当地传为佳话。这些民间故事是畲族人民进行自身历史教育的好材料。

四是对畲族人民产生审美娱乐作用。畲族人民在繁重的工作之后,有时唱自己的民歌,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娱乐和休息。无时不论痛苦与快乐都用歌曲来打发时光,以消除疲劳,消解忧愁,歌颂快乐和美好的生活。

、《报恩》《石牛坡》告诫人们要知恩图报。、《银子洞》;《赵廷》《穷娃娃当都督说明因果报应》、《一个老太公》亨巧计退土匪表明了人的智慧。《傻女婿的故事》是娱乐性的故事。

畲族民间文学对其宗教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应当首先指出,这种创作是以劳动为基础的,是改善劳动,把劳动奉为神圣的,是幻想着完全控制物质和自然力,认为可以改变这种物质,为了人民。例如《东家的利益而控制这些自然力的”

[20]P177-179

“七月半”讲述“七月半”人蒸鱼的传说》这天,兄弟俩早早去田里捉鱼。二人分工,哥在家煮鱼,弟拿鱼到城里去卖,换得钱打酒。哥煮鱼时想,若把鱼煮汤,不便拿到山上,就倒掉土坛子里仅剩的几滴菜油,把鱼煎了,放上花椒、大蒜等佐料,担心鱼煎不熟,又把煎好的鱼再上蒸笼蒸一

[19]P99

[16]P260-261

次,鱼熟后方便携带。弟弟打酒回来,远远就闻到

了蒸鱼的香味。天黑后,兄弟俩拎着鱼和酒到背后山的倒水坪去,果然遇见他们见过的七位老人。兄弟俩把鱼和酒摆给老人吃,老人尝了尝兄弟俩蒸的鱼,肉香骨脆,赞不绝口。于是就教兄弟俩的

《开路经》东家人和驱鬼求神的方法。教了七天七夜,兄弟俩学会了。老人交代二人,今后有人去世了则开路,生病则驱鬼求神,收“香米利市钱”以养家糊口。从此畲族人有此习俗,开路时要七个人,装扮成七个神仙;在开路、用鬼前须请师,请到神仙和金家师傅;畲族人到“七月节”家家蒸

《懒媳妇的故事》鱼。又如相传很久前有一个很懒的媳妇,嫁的男人却是一个老实巴交的活路人,

这懒媳妇常常对自己的男人使心眼……神仙就给懒媳妇缝了一张围腰,煮饭时挂在她的胸前,包住她的心,这样她才不对自己的丈夫起坏心。从此,。《鲁班锯木马的女人每做家务,必拴一张围腰传说》相传鲁班发明锯子、曲尺、墨斗、刨子、凿子等工具和会走路的木马。鲁班因生气把木马从当中砍断了,从此,木马变成一边一支,每一支一头靠在地上,一头立起。现在木匠起房子祭鲁班师傅时,需要一铺席子、一个脸盆、一张帕子、一面镜子和一套衣服(有的地方改成要一段布)源于此。

传说是神话的演进,随着畲族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相传和叙述的事迹逐渐接近现实生活,相传和叙述的人物也接近现实的人。畲族民间文学有许多这样的传说,可能与畲族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有关,但不是畲族人民的历史实情。鲁迅指出:“迨神话演进,则为中枢者渐近于人性,凡所叙述,今谓之传说。传说之所道,或为神性之人,或”为古英雄,其奇才异能神勇为凡人所不及。畲族的这些传说是畲族神话演进的结果,是畲族文学的源流,在今天仍有健康活泼的生命力。

畲族民间故事有社会价值,正如恩格斯充分:“民间故事书肯定民间故事的社会价值时所说

的使命是使一个农民作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他的硗瘠的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手工业者的作坊和一个疲惫的学徒的寒碜的楼顶小屋变成一个诗的世界和黄金的宫殿,而把他的矫健的情人形容成美丽的公主。但是民间故事书还有

[21]P7

多民族文学论坛

069

使他这样的使命:同圣经一样地培育他的道德感,

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畲族民间文学对畲族人民不自觉地进行传统的道德教育,有益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民族性格的形成。

喜用对联是贵州畲族民间文学的特色。这表明贵州畲族人民自明末清初对汉文化的吸纳过程。其对联的目的在于驱邪避鬼,祈求平安和来年风调雨顺。赵姓的对联上写明天水郡,说明麻江赵姓来源于天水郡,后迁徙到现居地生活。”“旁业非为贵,表明肥料对农业的农家视似金。

”。“土产黄金宝,地生白玉珠。表明畲族重要性

人民重视农耕,只要勤劳就能致富。畲族的对联

更多地描写春节和其他节日的喜庆、红白喜事的情意,并十分讲究居室各个部分所贴的对联的内容和尺寸、规格。这是畲族民间文学实用价值的充分体现。

三、科学价值

畲族民间文学最真实、最全面地反映了畲族人民的生活状况,最直接而深刻地表现了畲族人民的思想感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畲族人民的发展历史,畲族人民在社会斗争、日常生活的丰富经验,具有畲族人民百科全书的效用,为我们提供了比较宝贵的资料,从中可以了解畲族的哲学、历史、语言、民俗、心理、美学、医学及农学等方面。畲族民间文学为我们提供了有关畲族的社会

:“民间文艺给历史学家提供史料。郭沫若指出

了最正确的社会史料。过去的读书人只读一部二

十四史,只读一些官家或准官家的史料。但我们知道民间文艺才是研究历史的最真实、最可贵的第一手的材料。因此,要站在研究社会发展史、研”比如故事究历史的立场来加以好好利用。

[24]P34-37

《儿时的夜郎王》为我们提供了夜郎王出生地处于重安江边或洗布河中的响水河与羊老河之间以及其生活情况。故事《山羊老老桥为夜郎王后裔吴大将军所建立》

提供了吴家桥、皋

。《父子同中阳桥演变成的山羊老老桥的经过

[25]P89

[23]P9

受古越语倒置的影响。例如故事居住在东南方,

《奇人然卯》的然卯是清末民初六堡村的奇人,会变法术,临终前烧了法术书以杜绝别人害人。“然”“公”是之意,然卯是畲族语的倒装,意为卯公。

:“许多世纪以来,列宁指出人民创作反映了

[26]P5-6”畲族民间文学作各个时代他们的世界观。

品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畲族人民的世界观,即善恶

分明、爱憎分明、美丑分明;知恩图报;勤劳致富;崇尚正义公平,反对欺骗压迫;对美好生活的憧。“如果不知道人民的口头创作,那就不可能憬

”通过畲族的民懂得劳动人民的真正历史。间口头故事,可以知道畲族的来历。例如故事

[28]P65《麻江县隆昌村古称“瓮榜朗”描述的来历》

“瓮榜朗”,“隆昌”今天的这一地名是民隆昌古称

[27]P135

”他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热爱。

[22]P1

国政府设立乡公所,撤并下司隆昌堡公所至隆昌,

建立隆昌乡公所而得名的,沿用至今。古时畲族人善于种蓼蓝制靛染布,织出的土布用靓蓝来染成蓝色。染布后拿到水塘里清洗,靓蓝把一塘清,水变成蓝水,称这水塘为“瓮榜朗”是按音译所

[29]P63-64

,“麻峡”、“麻哈”。《麻江古名的由来》记

、“麻哈”来源于畲族语言的音麻江古名“麻峡”

,“麻峡”译。在畲族人语言里是指一片斜坡地的,“麻哈”。“麻峡”和是指一片烂泥地之意意思

“麻哈”即指麻江县城独特的地理环境:一片斜坡烂泥地。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月更名为“麻

。江”

畲族民间文学蕴含有畲族人民习俗来源。畲族民间文学还保留了许多民间信仰和民俗史料,是研究畲族民俗和文学、哲学的有用的史料,受到文化人类学者的重视。

四、结语

综上所论,贵州畲族民间文学具有文艺价值、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其价值与同地域其他民族的民间文学相比,显得比较渺小乃至于微不足道,但它毕竟是五万畲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研究畲族社会和历史的宝贵资料。为此,我们要尊重畲族民间文学,了解它,学习它,发掘它,运用雅俗结合律鉴赏它,使其更充分地为现实生活服务;同时应当认识到畲族民间文学存量稀少,传承困难的现状,关注它和扶持它,使其成长壮大,从而进一步彰显其价值。贵州畲族民间文学俟学人去采撷

举》的故事可窥见畲族人民受汉文化影响的情;《老虎坳抗匪》况再现了1929年贵州不安定的社会环境,等等。

畲族的民歌作品反映畲族语言的一些特点。

这是古时的畲族人曾语言多用倒置(倒装语序),

070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

和耕耘。

[流传注:本文未注明出处的畲族民间故事,于贵州省麻江县宣威、隆昌、六堡、仰古、下司等地。2013年5月笔者赴麻江畲族地区调研时,赵]华甫、王秀国提供了这些故事的整理资料。

参考文献:

[1]J].刘欣.《遮帕麻和遮米麻》审美价值初探[2013,(5).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27]M].南宁:广[2]高尔基.高尔基论文学[1980.西人民出版社,

[9][11][13][15][16][17][18][3][5][7][20][24][25][28][29]吴琪拉达,赵华甫.走进阿孟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东家人[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凯里市委员会文史资Z].1992.料委员会.凯里文史资料(第5辑)[

[8][23]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民间文艺集刊[J].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1).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M].北京: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995.

[12]M].北京:人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1966.民出版社,

[14]A].罗念生.罗念生全集亚里士多德.诗学[(第1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9][26]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苏联民间文学论C].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文集[

[21]M].上海:上海古籍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1998.版社,

[22]A].牟豪戎.马恩格斯.德国的民间故事书[C].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列文艺论著选析[

责任编辑:王伯承

OntheValueoftheShePeople’sFolkLiteratureinGuizhou

ANZunhua

Abstract:TheShepeopleinGuizhouhaveaccumulatedrichcorporaforfolkliteraturethroughtheir

productionandlifepractice.Thoughthecorporaarenotpurelyliteraryandseemscarceandhardtoinherit,theyareareflectionoftheShepeople’slifeandanembodimentofartistic,practicalandscientificvalues.Hence,theyarepreciousdocumentsforresearchontheShepeople’shistoryandsociety.

Keywords:theShepeopleinGuizhou;folkliterature;artisticvalue;practicalvalue;scientificval-ue;preciousdocument

多民族文学论坛

071

论贵州畲族民间文学的价值

安尊华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贵阳550002)

要:贵州畲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比较丰富的素材,创作了民间文学,

虽非纯文学,存量少,传承难,但它反映了畲族人民的生活,具有文艺价值、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

是研究畲族历史与社会的宝贵资料。

关键词:贵州畲族;民间文学;文艺价值;实用价值;科学价值;宝贵资料

中图分类号:I1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44(2014)03-0066-06

一般而言,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有一定区别,表现在创作手法、流传方式、艺术风格、体裁形式以及实用功用等方面。民间文学的科学内涵诠释

[1]

了其独特的价值。比如贵州十八个世居民族之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比较一的畲族,

丰富的素材,创作了民间文学。在笔者看来,贵州畲族民间文学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表现在文艺价值、实用价值与科学价值三个方面。

一、文艺价值

畲族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学宝库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内容虽少,作品尚处于萌芽状态,艺术上还不够成熟,但它们反映了畲族人民的群众智慧,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值得我们注意。正:“同志们,如高尔基所说我要再请你们注意:最深刻、最鲜明、在艺术上十分完美的英雄典型乃是民谣、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所创造的。……这样一切形象都是理性和直觉、思想和感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而创造出来的形象。这样的结合只有在

创作者直接参加创造现实的工作,参加革新生活

[2]P137”比如畲族的《开路的斗争之下方有可能。

,对于畲族族民的起经》中的《下龙潭》

源、男女恩爱生下后代、结网捕鱼、男耕女织、编笼捕鸟、查看鱼鳞的不同以及畲族的姓氏来源于布依族、汉族等文化的传入等作细致地描绘。我们老人下潭来,过河过岩过门洞。来高啃树叶,来得在哪里?来高踩树叶,来得踩岩苇,来齐成一丛;来齐成一坝,杀牛来盖房。

拉马来驮草,来时像鸡群,来时像谷穗。

…………

再看各不相同。这样的鱼啊,初看是一样的,

鳞是十种鳞;这样的鸟职权,羽毛十样毛,东家革家不知有多少姓。客家(汉族)布依来讲家姓。

,从此,我们阿孟东家人,才有了“百家姨”才分了百家姓。

:“没有掌握民间文学知识的作家,高尔基说

[3]P128-129

收稿日期:2014-04-17

作者简介:安尊华,男,苗族,贵州思南人,贵州省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

066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

”是坏的作家。

贵州畲族文学鲜为人知,但这

并不能掩盖其可资借鉴的价值。畲族民间文学的这种借鉴作用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创作手法。畲族古歌的《兄妹制人运用排比、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讲

《兄妹制人烟》述畲族的来历。比如写道:烟》

杨树也来讲,刺莓也来说,我是一棵杨树两头

垂,我刺莓一两头都有根。我们在此哪里有亲路,我们哪里有庚门。亲门在你家,庚路在你家。你们兄要妹,你们妹要兄,恐怕今后生得个毛孩。生得个狸崽,那时我不晓得。民间文学对作家亦起到哺育作用。伟大的作家在成长过程中曾受到民间文学的深刻影响,中国文学的发展离不开民间文学,中国文学史的重要体裁首先是在民间文学中创造出来。畲族民间文学作品纯真、朴素,充满了生命力和感召力,是民间文学遗产中可珍贵的部分。比如《姊妹

[5]P132-134

[4]P135

二是畲族民间文学对音乐、舞蹈的创作有借

鉴价值。畲族民间文学对作家的创作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对艺术家从事音乐、美术、舞蹈的创作也有借鉴价值。例如,贵州畲族人民善歌舞,举凡砍柴、割草、放牧、种地等生产活动、红白喜事、青年男女倾诉感情等等,都以唱歌为载体,表达他们的感情。遣词准确,加上优美悦耳的歌声,这些歌具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这些歌的曲调婉转悠扬,表达情感细腻,值得音乐家借鉴。其中最流行和

、《一心歌》、、《连妹歌》:《花园歌》广为传唱的有

《十想歌》、《十字连表歌、《送郎歌》、》、《送娘歌》、《十二道花园歌》》、《四季分离歌》《十里分离歌

《花园歌》是畲族青年男女“坐花等。如

、“等郎会””歌词唱道:时所唱的歌,园

太阳出来照高岩,高岩脚下桂花开,妹是桂花香千里,哥是蜜蜂万里来。

…………

哥妹坐下好商量,哪有一锄先打锄头后安钢,挖到底,哪有一句得成双。青松林来绿松林,松林上空起了云,妹是云中花一朵,不知好花寻哪人。一林竹子选一根,一条江水选一人,不选人才不选美,单选实心合意人。

…………

银钱称出妹的心,银钱用了别人有钱没看重,还会用,我俩仁义值千金。

十年不来八年等,再没挖花别处生。

…………

要想相逢路不通,郎变岩鹰郎住湾来妹住冲,

妹变鹞,绕山绕水来相逢。贵州畲族民间文学的文艺价值不容易被人们认识到。有时还会遭人们误解,这是可以理解的。就连郭沫若对民间文学的价值都曾有过较偏的认

:“说实话我过去是看不起民间文艺的,识。他说

认为民间文艺是低级的、庸俗的。直到1943年读

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这才启了蒙,了解到对群众文学、群众艺术采取轻视的态度是错误的。在这以后渐渐重视宝贵的民间文艺……就可以发现中国如果回想一下中国文学的历史,

文学遗产中最基本、最生动、最丰富的就是民间文”我们不艺或是经过加工的民间文艺的作品。

能轻视畲族民间文学的价值。因为畲族民间文学

[8]P7

[7]P140-142

是凯里市境内畲族人民最爱唱的民

间歌谣之一。它来源于畲族民间,是畲族民间文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真实地反映了畲族人民的生活,凸显了畲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风格纯朴,畲族人民的乐观、坦率和爽朗个性跃然纸上。写作手法方面,它采用七言四句,在一、二、四句末尾押韵;或运用六句七言,在一、二、四、六句末押韵,不拘泥于严格的声律和韵律。艺术手法方面,较多地运用比拟,将蜜蜂、鹅、麻雀、喜鹊、燕子、霜雪、苞谷、小麦、千年矮、山、水、时间等动植物、自然物品等纳入比拟中;还运用比兴、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歌词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深的离别情,离别父母兄妹的难舍难分之情,得到淋漓地表现。在用词方面,采用普通的字词,不刻意雕琢、堆砌,读来浅显易懂。该诗所用的创作手法值得作家借鉴。例如该首歌写道:

一把算盘三十三,姑妈打进我打翻。姑妈打错一颗子,留你舅妈守江山。

…………

你为那样没来家。你为那金姑妈来银姑妈,样没来走,哥吃田地妹吃花。

…………

梦中得见了如心。姊妹要腊月唱歌了一春,走趁早走,姊妹要走趁年轻。

歌》

[6]P169-180

多民族文学论坛

067

世俗偏见会低估其价值。应当树有俗的一部分,

立正确对待民间文学的方向,合理吸收民间文学中的精华,抛弃其糟粕,批判地学习借鉴,使民间文艺真正成为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真正反映和讴歌劳动人民的生活。民间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贵州畲族民间文学有其自身的文艺价值,但在文学发展史中尚嫌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贵州畲族民间文学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作家认同和关注,其价值将逐步增大,相信有一天会放出异彩,让世人瞩目。

二、实用价值

畲族民间文学是畲族人民生产劳动和社会斗争的工具,是畲族在其千百年的生活经验的创造和总结。畲族民间文学的实用价值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鼓励畲族人民树立自信心,树立战胜自

[9]P169-171

。《人与雷斗》属于神话然和邪恶的决心

故事,教育人们不做坏事,一心向善,否则雷会惩

罚他。该神话故事反映了畲族人民凭借想象对世界的幼稚解释,表达了改造自然的愿望,正如马克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思说

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10]P29[11]P71-73”《“四月八”染米花饭的来历》记化。

述明朝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由于明朝统治者

设屯堡,占据了大量的良田厚土,激大量置卫所、

起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的反抗,加上卫所军官依仗

权势,鱼肉百姓,激化了民族矛盾。养鹅、六堡等十三寨农民爆发了起义。当年使小刀的男孩已长成青年,参加义军抗击官兵。每次战斗,只要他使出双刀,敌兵还没有靠近,脖子就齐刷刷的被斩断了,杀退敌人出百里之外。官府急调水西(今黔西)石柱军配合麻哈州官兵镇压,几次对阵都败。后来敌人设计将这青年擒拿,并于农历四月初八杀害,畲族人民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赶来为英雄送行。他们拿出最好的糯米,怕如狼似虎的官兵抢走糯米饭,英雄得不到糯米饭吃,就拿树叶、花瓣汁把糯米染成不同颜色并煮成饭,官兵以为有毒、很脏,不敢吃,送到英雄那里,英雄才得吃。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狡猾的敌人畏惧,不许靠近场坝。人们只好聚集在丛蚁坡祭奠英雄,形成初期的民族集会。民国初年,丛蚁坡出了土匪,人们才

把会场移到瓮榜朗(今隆昌)。

畲族的神话故事,不是现实生活中所具有的现象,它透露了当时畲族人民的爱与恨,所造成和所反对的东西,表现畲族人民对善良、对美的真诚愿望和追求,从而反映了畲族人民发展史的真实性。要正确对待畲族神话中臆想的成分,其中有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矛盾问题无法解决时所寄

:“神话托的一面,并不是事实本身。毛泽东指出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变化,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

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

[12]P305”神话故事《一对仙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

鹅》劝导人们要行善,不可有坏心,善有善报,恶

有恶报。

二是对社会压迫和社会不公平进行控诉。

[13]P134-139

《请苗王王阿平、作为畲蓝阿越撵鬼词》采用语言描述和形象塑造手段,族的叙述性史诗,增加了艺术性,叙述畲族人民不堪民族压迫,在王阿平、蓝阿越领导下反抗而失败,王阿平、蓝阿平被杀害,魂魄升天,保佑畲族人民。亚里士多德指:“史诗则因为采用叙述体,出能描述许多正发生的事,这些事只要联系得上,就可以增加诗的分用不量。这是一桩好事(可以使史诗显得宏伟),

[14]P99”同的穿插点缀在诗中,可以使史诗起变化。《老虎坳抗匪》描述1929年畲族人民不怕土匪,

。《地孃地扭并与之抵抗,使土匪不敢再来骚扰的传说》

[15]P166-169

讲述了畲族的迁徙过程中遭到

官府的压迫:在杏山镇六堡村与隆昌村火烧寨交

界的长冲河峡谷岩脚下,有两蹲石像,貌似一对相依相伴、患难与共的情侣。据当地老人说,那女的叫地孃,男的叫地扭,这中间还有一段凄惨动人的爱情故事。……地孃和地扭生生死死都不愿分离,他们一起躲到六堡与火烧寨交界的长冲河峡官府的兵追到峡谷,看不见地孃和地谷岩脚下,扭,官兵以为地孃和地扭躲到对面的火烧寨去了,官兵就一把火烧了对面的寨子,从此才叫火烧寨。官兵回来,发现地孃和地扭已经在岩脚下坐化成两尊石像,只好悻悻地回去。

《断案》。《长工戏批判旧时官府断案不公正财主》描述从前有个财主非常吝啬,有对长工夫妻给他家做了一年的活路,吃的是粗菜杂粮不说,财主却只给他们不到半年的工钱。过年的这一天

068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

早上,财主大清早起来,舍不得再留长工夫妻吃一

决定戏顿饭就打发他们回家了。长工非常生气,弄财主一下,弄一顿饭吃再回去。财主要长工讲

一个故事,遭到戏弄。三是对畲族人民进行历史教育。畲族民间文学描写的武科人物褒扬正义和勤劳致富。赵把为六堡畲族人争得不交土司粮的权[17]P261-263

时逢咸同生于清朝道光年间,利;赵运高总

苗民起义,赵运高随军征战云南、广东,立战功,到

[18]P263

中武举,生于清咸丰年间,开封任职;赵运隆

赐顶戴印绶一套。咸同年间苗族农民大起义。操

练兵马,抵御苗兵。终身教授六堡子弟,受乡邻尊。《两伙计的遭遇》教育人们不要起心害重,等等

。《王大爷渡金银》教育人们人,否则最终害自己;《小偷和十二个大盗》、《兄弟找亲路》不要贪财

《一对仙鹅》和劝导人们要行善,不可有坏心,善;《父子打鱼》有善报,恶有恶报畲族丧妻男子与孩子相依为命,后来被恶妇设计造成父子皆亡的;《父子同中举》悲剧罗氏世代耕读传家,罗世举严格教育子、孙,使其同考乡试,成为举人,在当地传为佳话。这些民间故事是畲族人民进行自身历史教育的好材料。

四是对畲族人民产生审美娱乐作用。畲族人民在繁重的工作之后,有时唱自己的民歌,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娱乐和休息。无时不论痛苦与快乐都用歌曲来打发时光,以消除疲劳,消解忧愁,歌颂快乐和美好的生活。

、《报恩》《石牛坡》告诫人们要知恩图报。、《银子洞》;《赵廷》《穷娃娃当都督说明因果报应》、《一个老太公》亨巧计退土匪表明了人的智慧。《傻女婿的故事》是娱乐性的故事。

畲族民间文学对其宗教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应当首先指出,这种创作是以劳动为基础的,是改善劳动,把劳动奉为神圣的,是幻想着完全控制物质和自然力,认为可以改变这种物质,为了人民。例如《东家的利益而控制这些自然力的”

[20]P177-179

“七月半”讲述“七月半”人蒸鱼的传说》这天,兄弟俩早早去田里捉鱼。二人分工,哥在家煮鱼,弟拿鱼到城里去卖,换得钱打酒。哥煮鱼时想,若把鱼煮汤,不便拿到山上,就倒掉土坛子里仅剩的几滴菜油,把鱼煎了,放上花椒、大蒜等佐料,担心鱼煎不熟,又把煎好的鱼再上蒸笼蒸一

[19]P99

[16]P260-261

次,鱼熟后方便携带。弟弟打酒回来,远远就闻到

了蒸鱼的香味。天黑后,兄弟俩拎着鱼和酒到背后山的倒水坪去,果然遇见他们见过的七位老人。兄弟俩把鱼和酒摆给老人吃,老人尝了尝兄弟俩蒸的鱼,肉香骨脆,赞不绝口。于是就教兄弟俩的

《开路经》东家人和驱鬼求神的方法。教了七天七夜,兄弟俩学会了。老人交代二人,今后有人去世了则开路,生病则驱鬼求神,收“香米利市钱”以养家糊口。从此畲族人有此习俗,开路时要七个人,装扮成七个神仙;在开路、用鬼前须请师,请到神仙和金家师傅;畲族人到“七月节”家家蒸

《懒媳妇的故事》鱼。又如相传很久前有一个很懒的媳妇,嫁的男人却是一个老实巴交的活路人,

这懒媳妇常常对自己的男人使心眼……神仙就给懒媳妇缝了一张围腰,煮饭时挂在她的胸前,包住她的心,这样她才不对自己的丈夫起坏心。从此,。《鲁班锯木马的女人每做家务,必拴一张围腰传说》相传鲁班发明锯子、曲尺、墨斗、刨子、凿子等工具和会走路的木马。鲁班因生气把木马从当中砍断了,从此,木马变成一边一支,每一支一头靠在地上,一头立起。现在木匠起房子祭鲁班师傅时,需要一铺席子、一个脸盆、一张帕子、一面镜子和一套衣服(有的地方改成要一段布)源于此。

传说是神话的演进,随着畲族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相传和叙述的事迹逐渐接近现实生活,相传和叙述的人物也接近现实的人。畲族民间文学有许多这样的传说,可能与畲族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有关,但不是畲族人民的历史实情。鲁迅指出:“迨神话演进,则为中枢者渐近于人性,凡所叙述,今谓之传说。传说之所道,或为神性之人,或”为古英雄,其奇才异能神勇为凡人所不及。畲族的这些传说是畲族神话演进的结果,是畲族文学的源流,在今天仍有健康活泼的生命力。

畲族民间故事有社会价值,正如恩格斯充分:“民间故事书肯定民间故事的社会价值时所说

的使命是使一个农民作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他的硗瘠的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手工业者的作坊和一个疲惫的学徒的寒碜的楼顶小屋变成一个诗的世界和黄金的宫殿,而把他的矫健的情人形容成美丽的公主。但是民间故事书还有

[21]P7

多民族文学论坛

069

使他这样的使命:同圣经一样地培育他的道德感,

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畲族民间文学对畲族人民不自觉地进行传统的道德教育,有益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民族性格的形成。

喜用对联是贵州畲族民间文学的特色。这表明贵州畲族人民自明末清初对汉文化的吸纳过程。其对联的目的在于驱邪避鬼,祈求平安和来年风调雨顺。赵姓的对联上写明天水郡,说明麻江赵姓来源于天水郡,后迁徙到现居地生活。”“旁业非为贵,表明肥料对农业的农家视似金。

”。“土产黄金宝,地生白玉珠。表明畲族重要性

人民重视农耕,只要勤劳就能致富。畲族的对联

更多地描写春节和其他节日的喜庆、红白喜事的情意,并十分讲究居室各个部分所贴的对联的内容和尺寸、规格。这是畲族民间文学实用价值的充分体现。

三、科学价值

畲族民间文学最真实、最全面地反映了畲族人民的生活状况,最直接而深刻地表现了畲族人民的思想感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畲族人民的发展历史,畲族人民在社会斗争、日常生活的丰富经验,具有畲族人民百科全书的效用,为我们提供了比较宝贵的资料,从中可以了解畲族的哲学、历史、语言、民俗、心理、美学、医学及农学等方面。畲族民间文学为我们提供了有关畲族的社会

:“民间文艺给历史学家提供史料。郭沫若指出

了最正确的社会史料。过去的读书人只读一部二

十四史,只读一些官家或准官家的史料。但我们知道民间文艺才是研究历史的最真实、最可贵的第一手的材料。因此,要站在研究社会发展史、研”比如故事究历史的立场来加以好好利用。

[24]P34-37

《儿时的夜郎王》为我们提供了夜郎王出生地处于重安江边或洗布河中的响水河与羊老河之间以及其生活情况。故事《山羊老老桥为夜郎王后裔吴大将军所建立》

提供了吴家桥、皋

。《父子同中阳桥演变成的山羊老老桥的经过

[25]P89

[23]P9

受古越语倒置的影响。例如故事居住在东南方,

《奇人然卯》的然卯是清末民初六堡村的奇人,会变法术,临终前烧了法术书以杜绝别人害人。“然”“公”是之意,然卯是畲族语的倒装,意为卯公。

:“许多世纪以来,列宁指出人民创作反映了

[26]P5-6”畲族民间文学作各个时代他们的世界观。

品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畲族人民的世界观,即善恶

分明、爱憎分明、美丑分明;知恩图报;勤劳致富;崇尚正义公平,反对欺骗压迫;对美好生活的憧。“如果不知道人民的口头创作,那就不可能憬

”通过畲族的民懂得劳动人民的真正历史。间口头故事,可以知道畲族的来历。例如故事

[28]P65《麻江县隆昌村古称“瓮榜朗”描述的来历》

“瓮榜朗”,“隆昌”今天的这一地名是民隆昌古称

[27]P135

”他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热爱。

[22]P1

国政府设立乡公所,撤并下司隆昌堡公所至隆昌,

建立隆昌乡公所而得名的,沿用至今。古时畲族人善于种蓼蓝制靛染布,织出的土布用靓蓝来染成蓝色。染布后拿到水塘里清洗,靓蓝把一塘清,水变成蓝水,称这水塘为“瓮榜朗”是按音译所

[29]P63-64

,“麻峡”、“麻哈”。《麻江古名的由来》记

、“麻哈”来源于畲族语言的音麻江古名“麻峡”

,“麻峡”译。在畲族人语言里是指一片斜坡地的,“麻哈”。“麻峡”和是指一片烂泥地之意意思

“麻哈”即指麻江县城独特的地理环境:一片斜坡烂泥地。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月更名为“麻

。江”

畲族民间文学蕴含有畲族人民习俗来源。畲族民间文学还保留了许多民间信仰和民俗史料,是研究畲族民俗和文学、哲学的有用的史料,受到文化人类学者的重视。

四、结语

综上所论,贵州畲族民间文学具有文艺价值、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其价值与同地域其他民族的民间文学相比,显得比较渺小乃至于微不足道,但它毕竟是五万畲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研究畲族社会和历史的宝贵资料。为此,我们要尊重畲族民间文学,了解它,学习它,发掘它,运用雅俗结合律鉴赏它,使其更充分地为现实生活服务;同时应当认识到畲族民间文学存量稀少,传承困难的现状,关注它和扶持它,使其成长壮大,从而进一步彰显其价值。贵州畲族民间文学俟学人去采撷

举》的故事可窥见畲族人民受汉文化影响的情;《老虎坳抗匪》况再现了1929年贵州不安定的社会环境,等等。

畲族的民歌作品反映畲族语言的一些特点。

这是古时的畲族人曾语言多用倒置(倒装语序),

070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

和耕耘。

[流传注:本文未注明出处的畲族民间故事,于贵州省麻江县宣威、隆昌、六堡、仰古、下司等地。2013年5月笔者赴麻江畲族地区调研时,赵]华甫、王秀国提供了这些故事的整理资料。

参考文献:

[1]J].刘欣.《遮帕麻和遮米麻》审美价值初探[2013,(5).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27]M].南宁:广[2]高尔基.高尔基论文学[1980.西人民出版社,

[9][11][13][15][16][17][18][3][5][7][20][24][25][28][29]吴琪拉达,赵华甫.走进阿孟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东家人[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凯里市委员会文史资Z].1992.料委员会.凯里文史资料(第5辑)[

[8][23]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民间文艺集刊[J].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1).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M].北京: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995.

[12]M].北京:人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1966.民出版社,

[14]A].罗念生.罗念生全集亚里士多德.诗学[(第1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9][26]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苏联民间文学论C].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文集[

[21]M].上海:上海古籍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1998.版社,

[22]A].牟豪戎.马恩格斯.德国的民间故事书[C].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列文艺论著选析[

责任编辑:王伯承

OntheValueoftheShePeople’sFolkLiteratureinGuizhou

ANZunhua

Abstract:TheShepeopleinGuizhouhaveaccumulatedrichcorporaforfolkliteraturethroughtheir

productionandlifepractice.Thoughthecorporaarenotpurelyliteraryandseemscarceandhardtoinherit,theyareareflectionoftheShepeople’slifeandanembodimentofartistic,practicalandscientificvalues.Hence,theyarepreciousdocumentsforresearchontheShepeople’shistoryandsociety.

Keywords:theShepeopleinGuizhou;folkliterature;artisticvalue;practicalvalue;scientificval-ue;preciousdocument

多民族文学论坛

071


相关内容

  • 畲族文化等
  • 一.畲族文化 畲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中国南方游耕民族,从原始居住地广东被分散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贵州.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畲族自治县,也是浙江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语言文字 畲族有本民族语言, ...

  • 贵州心理健康教育有特色学校的中小学简介
  • 贵州心理健康教育有特色学校的中小学简介 贵阳市师范学校附属实验小学:成立于2005年9月,位于贵阳市观山湖区碧海花园内,现有东.西两个校区,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现有教职工125人,包含11个学科的专职教师,在全国.省.市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竞赛中获奖上百余次.学校坚持"为学生自由.充分 ...

  • 民族手工纺织技艺
  • 民族手工纺织技艺 少数民族 2007-10-30 22:29:49 阅读55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民族手工纺织技艺 我们旅游时,常常买一些各民族特别的手工艺品,它们精美独特,让人爱不释手.各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手工技艺,从小学习,带带相传. 我给大家介绍一些民族的手工纺织品.小店开服装的, ...

  • 中国民俗旅游试题
  • < 中国民俗旅游 >试卷 (闭卷) 使用班级: ; 考试时间: 90 分钟; 总分:100分; 命题人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1. 民族: 2.民俗: 3.行歌坐月: 4.民俗旅游: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藏族古代建筑以( )为代表,有众多的藏传佛教寺庙 ...

  • 56个民族来历大全
  • 1.蒙古族 (m ě ng g ǔ z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 ' 逐水草而迁徙 ' 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 ' 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 ' 那达慕 ' 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 ...

  • 从文化变迁看畲族"三月三"
  • 从文化变迁看畲族"三月三" 作者:曹琼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5年第04期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今天,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变得越来越频繁,持续的交流与接触必然会引起族群内部的变化,这便是文化的变迁.文化变异.文化创新.文化传播.文化涵化都是文化 ...

  • 贵州省情总结
  • 贵州省情总结 第一章 一.贵州的基本省情:欠发达,欠开发. 封闭是贵州落后的真正原因 第二章 一.地理环境 贵州是位于云贵高原东部 四川,重庆 + 云南-- 贵州 --湖南 + 广西 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的山区自然条件. 1.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地貌特征.岩溶地教多. 2.地势西高东低,又 ...

  • 多元汇聚,井然有序
  • 多元汇聚,井然有序 摘 要:畲族作为苗瑶语族的一支,在长期的民族迁徙过程,其宗教信仰处于不断融合与发展的处境中.坐落于福建省永安市青水乡三房畲族村的畲族,依然保持着独特的民间宗教信仰形态,是一种横向的多元汇聚,更是一种纵向的新旧渗透,在共同参与下保持一种井然有序的状态,在历史传承中,新时期的元素不断 ...

  • 乡村旅游浪潮下民俗文化功能的异化 --以畲村猴盾为个案
  • 乡村旅游浪潮下民俗文化功能的异化--以畲村猴盾为个案[ 来源:畲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 | 发布日期:2014-02-21  ]赖艳华 异文化总是令人产生各种神秘联想,它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寻异猎奇的心理.因此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生活的各种民俗习惯成为一种旅游资源被开发成旅游商品,民俗文化符号的传统象征意义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