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及其评价研究

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及其评价研究

□ 李康昱 段正梁

[摘 要]从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发现,美国依然是世界上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国家,欧洲次之,日本劳动生产率近年呈现回升趋势,中国是世界上劳动生产率提升最快的国家。我国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国际比较;评价

[中图分类号]F0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112-03

1 引言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正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部分发达省市经济已呈现出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2006年,我国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河北和上海等省市经济规模超过1兆元。如果按世行和I M F的统计,我国这些省市都进入了世界前40-50名。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在于近年来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数据显示,在过去的6年中,我国劳动生产率至少提高六成多。2000~2005年间,我国人均产出增长了63.4%,这一水平超过了印度的26.9%和东盟的15.5%。劳动生产率成为决定一国经济是否具有未来增长性的标志性指标。本文通过比较有代表性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分析各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原因,探寻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2 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

2.1 美国

据国际劳工组织对外发布的《劳动力市场主要指标》称,美国依然是全球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国家。从现实来看,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由于其信息技术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曾出现了一拨明显上升的“行情”。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以服务业为中心,劳动生产率再次出现明显上升,迎来了快速提高的“第二拨”。数据显

示,1990~1995年,美国全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年均上升1.2%,而1995~2000年年均上升2.1%,到2000~2004年时,美国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年均幅度更是达到2.8%。

2.2 欧洲

自20世纪80年代,欧洲劳动生产率一直落后于美国和日本,但随着欧洲经济自2000年以来首次出现强劲增长,其劳动生产率表现也在2007年得到改善,2006年欧盟国家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仅次于美国,居日本前列,也高于经合组织各国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但欧洲各国劳动生产率各不均匀,彼此之间差距较大。

2.3 亚洲

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称,东亚是全球劳动生产率增长最快的地区。在截至2006年的10年中,东亚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在10年间上升了50%。1996年,东亚地区劳动生产率水平是发达国家的1/8,2006年则达到1/5。劳动力年均创造财富1.2591万美元。2006年,南亚地区劳动生产率水平是发达国家的1/8,劳动力年均创造财富7998美元,而东南亚地区则为9419美元。

3 劳动生产率的评价

(1)从整体态势来看,美国是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国家,欧洲次之,日本退步较大,落后地区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国际劳工组织最新版的《劳动力市场主要指标》报告称,美国是全球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国家,2006年美国每个劳动力年均创造财富6.3885万美元,居全球生产率之首。其次为爱尔兰(5.5986万美元)、卢森堡(5.5641万美元)、比利时(5.5235万美元)和法国(5.4609万美元)。

根据日本内阁府的调查显示,日本的劳动生产率在主要发达国家中最低,平均劳动生产率(单位时间里每个劳动者的产出)相当于美国的七成。日本在经合组织的30个成员中排名第19位,在7国集团中连续11年垫底。数据显示,如果把美国2005年的劳动生产率水平量化为100的话,德国、法国等欧洲11国的水平停留在88.1。而日本同期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只有71.1,低于经合组织各国的平均劳动生产率75。同时,拉美等落后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2)从增长速度来看,美国和欧洲各国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放缓,日本劳动生

产率回升,中国劳动生产率提升最快。据美国著名研究机构会议委员会最近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仅比2005年增长了1.4%,增幅落后于欧盟和日本,为10年来最低水平。过去三年间,美国整体经济生产率增幅放缓至2002年和2003年时的一半水平,与日本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四成,其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设备投资的迅速扩大,劳动生产率也急速提高。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15年间,日本的劳动生产率一直徘徊在美国的70%左右。但近期数据显示,日本劳动生产率有所回升。如2006年,日本劳动生产率连续第三年出现增长,增幅达到2.5%,而欧盟各国的劳动生产率增幅为1.5%,处于较低水平。

在所有国家中,中国和印度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最为明显,以2006年为例,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速为9.5%,印度为6.9%,欧盟12个新成员国的平均水平为4.1%。中国工业劳动力年均创造财富1.2642万美元,几乎是1980年的8倍。(3)从劳动生产率增长原因来看,各国增长原因各不相同。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多种多样。美国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技术革命、公司运作模式、激烈的商业竞争环境以及不断扩大的海外贸易和投资。这四大因素之间的相辅相成及其进一步提升,成为美国劳动生产率强势依旧的“制胜法宝”。

欧洲各国劳动生产率近年来增长有快有慢,英、德、法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近年来由于采取新措施,不断加强知识创新与技术改造,使制造业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处于较高水平。

从亚洲来看,中国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这是因为:首先,最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由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变,低效率的公司不断被淘汰,大量工人从农业等相对低效的行业转移到制造业,从而带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次,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使服务业得到极大发展。最后,基础设施的改善、国民受教育程度的大幅度攀升和劳动者的勤奋以及劳动时间较长,也是中国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数据表明,中国香港特区、中国大陆的劳动者年均工作时间超过2200小时。

4 研究的启示

4.1 加速人力资本开发和信息技术应用和推广

过去10年里,信息技术是全球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关键驱动力,而信息技术必须建立在知识创新和人力资本开发的基础上。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不仅成为知识创新的核心资源和关键要素,而且还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参与分配。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所有因素中,人力资本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最大因素。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世界各国近年来加快教育发展,大幅度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以此加速人力资本开发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高劳动生 产 率。

4.2 加强对人力资本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投资

资本、劳动力技术的有机结合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方法。如果缺乏对人力资源、技术设备的投资,劳动力潜能将得不到发挥。这也正是东南亚、拉美和中东地区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的瓶颈所在。研究表明,对人力资本和信息技术的投资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均生产率。

4.3 加快提升服务业发展

日本劳动生产率低于美欧,主要原因在于日本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拖了后腿”。从产业分类来看,日本的制造业和计算机软件等I T相关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仍然能和美国相匹敌,但约占日本总就业人口40%的流通、运输、饮食、住宿等服务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明显低下,只相当于美国同领域劳动生产率的60%。日本的劳动生产率参差不齐。拥有丰田汽车等全球知名企业的日本制造产业,劳动生产率排名在经合组织中位居第三。但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比其他产业平均低20%。因此,提升劳动生产率必须加速提升服务业发展。

4.4 根据国情,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

理论研究表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适合自己国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模式。①低—高合作模式。劳动生产率较高者把一部分工作转移给劳动生产率较低者。这种模式可以使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从低端解脱出来,并且带动劳动生产率低的国家逐步向高端过渡。例如发达国家和地区把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把部分产业转移到西部,既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②低—低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变小生产为大生产,大幅度提高分工和交换的广度和深度,发挥规模经济效应。例如在不发达地区,政府可用政策和经济手段鼓励和吸引投资者,大力发展

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生产价廉实惠甚至“过时”的商品,既增加了就业岗位,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产生聚集效应,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③直接超越模式。一般来说,劳动生产率高者对一些新领域缺少开拓积极性。劳动生产率低者可以瞄准这些空白,积淀成本自主创新,直接超越。这种发展模式有一定风险,对人才的要求也很高。但一旦成功将取得巨大的经济效应。

参考文献:

[1]艾家静.美国依然是全球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国家[N].国际金融报,2007-09-05.

[2]日本内阁府.世界经济的潮流·2007年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克里斯•贾尔斯.美国人生活水准为什么这么高[N].金融时报,2007-01-23.

[4]美国依然是全球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国家[J].

h t t p://news.hebei.com.cn/node2/jingji/gjcjxw/userobject1ai621716.html,2007-9-5.

[5]黄佶.问题的核心:劳动生产率[N].国际金融报,2002-09-13(18).

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及其评价研究

□ 李康昱 段正梁

[摘 要]从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发现,美国依然是世界上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国家,欧洲次之,日本劳动生产率近年呈现回升趋势,中国是世界上劳动生产率提升最快的国家。我国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国际比较;评价

[中图分类号]F0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112-03

1 引言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正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部分发达省市经济已呈现出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2006年,我国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河北和上海等省市经济规模超过1兆元。如果按世行和I M F的统计,我国这些省市都进入了世界前40-50名。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在于近年来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数据显示,在过去的6年中,我国劳动生产率至少提高六成多。2000~2005年间,我国人均产出增长了63.4%,这一水平超过了印度的26.9%和东盟的15.5%。劳动生产率成为决定一国经济是否具有未来增长性的标志性指标。本文通过比较有代表性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分析各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原因,探寻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2 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

2.1 美国

据国际劳工组织对外发布的《劳动力市场主要指标》称,美国依然是全球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国家。从现实来看,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由于其信息技术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曾出现了一拨明显上升的“行情”。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以服务业为中心,劳动生产率再次出现明显上升,迎来了快速提高的“第二拨”。数据显

示,1990~1995年,美国全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年均上升1.2%,而1995~2000年年均上升2.1%,到2000~2004年时,美国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年均幅度更是达到2.8%。

2.2 欧洲

自20世纪80年代,欧洲劳动生产率一直落后于美国和日本,但随着欧洲经济自2000年以来首次出现强劲增长,其劳动生产率表现也在2007年得到改善,2006年欧盟国家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仅次于美国,居日本前列,也高于经合组织各国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但欧洲各国劳动生产率各不均匀,彼此之间差距较大。

2.3 亚洲

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称,东亚是全球劳动生产率增长最快的地区。在截至2006年的10年中,东亚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在10年间上升了50%。1996年,东亚地区劳动生产率水平是发达国家的1/8,2006年则达到1/5。劳动力年均创造财富1.2591万美元。2006年,南亚地区劳动生产率水平是发达国家的1/8,劳动力年均创造财富7998美元,而东南亚地区则为9419美元。

3 劳动生产率的评价

(1)从整体态势来看,美国是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国家,欧洲次之,日本退步较大,落后地区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国际劳工组织最新版的《劳动力市场主要指标》报告称,美国是全球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国家,2006年美国每个劳动力年均创造财富6.3885万美元,居全球生产率之首。其次为爱尔兰(5.5986万美元)、卢森堡(5.5641万美元)、比利时(5.5235万美元)和法国(5.4609万美元)。

根据日本内阁府的调查显示,日本的劳动生产率在主要发达国家中最低,平均劳动生产率(单位时间里每个劳动者的产出)相当于美国的七成。日本在经合组织的30个成员中排名第19位,在7国集团中连续11年垫底。数据显示,如果把美国2005年的劳动生产率水平量化为100的话,德国、法国等欧洲11国的水平停留在88.1。而日本同期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只有71.1,低于经合组织各国的平均劳动生产率75。同时,拉美等落后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2)从增长速度来看,美国和欧洲各国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放缓,日本劳动生

产率回升,中国劳动生产率提升最快。据美国著名研究机构会议委员会最近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仅比2005年增长了1.4%,增幅落后于欧盟和日本,为10年来最低水平。过去三年间,美国整体经济生产率增幅放缓至2002年和2003年时的一半水平,与日本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四成,其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设备投资的迅速扩大,劳动生产率也急速提高。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15年间,日本的劳动生产率一直徘徊在美国的70%左右。但近期数据显示,日本劳动生产率有所回升。如2006年,日本劳动生产率连续第三年出现增长,增幅达到2.5%,而欧盟各国的劳动生产率增幅为1.5%,处于较低水平。

在所有国家中,中国和印度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最为明显,以2006年为例,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速为9.5%,印度为6.9%,欧盟12个新成员国的平均水平为4.1%。中国工业劳动力年均创造财富1.2642万美元,几乎是1980年的8倍。(3)从劳动生产率增长原因来看,各国增长原因各不相同。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多种多样。美国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技术革命、公司运作模式、激烈的商业竞争环境以及不断扩大的海外贸易和投资。这四大因素之间的相辅相成及其进一步提升,成为美国劳动生产率强势依旧的“制胜法宝”。

欧洲各国劳动生产率近年来增长有快有慢,英、德、法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近年来由于采取新措施,不断加强知识创新与技术改造,使制造业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处于较高水平。

从亚洲来看,中国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这是因为:首先,最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由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变,低效率的公司不断被淘汰,大量工人从农业等相对低效的行业转移到制造业,从而带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次,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使服务业得到极大发展。最后,基础设施的改善、国民受教育程度的大幅度攀升和劳动者的勤奋以及劳动时间较长,也是中国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数据表明,中国香港特区、中国大陆的劳动者年均工作时间超过2200小时。

4 研究的启示

4.1 加速人力资本开发和信息技术应用和推广

过去10年里,信息技术是全球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关键驱动力,而信息技术必须建立在知识创新和人力资本开发的基础上。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不仅成为知识创新的核心资源和关键要素,而且还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参与分配。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所有因素中,人力资本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最大因素。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世界各国近年来加快教育发展,大幅度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以此加速人力资本开发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高劳动生 产 率。

4.2 加强对人力资本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投资

资本、劳动力技术的有机结合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方法。如果缺乏对人力资源、技术设备的投资,劳动力潜能将得不到发挥。这也正是东南亚、拉美和中东地区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的瓶颈所在。研究表明,对人力资本和信息技术的投资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均生产率。

4.3 加快提升服务业发展

日本劳动生产率低于美欧,主要原因在于日本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拖了后腿”。从产业分类来看,日本的制造业和计算机软件等I T相关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仍然能和美国相匹敌,但约占日本总就业人口40%的流通、运输、饮食、住宿等服务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明显低下,只相当于美国同领域劳动生产率的60%。日本的劳动生产率参差不齐。拥有丰田汽车等全球知名企业的日本制造产业,劳动生产率排名在经合组织中位居第三。但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比其他产业平均低20%。因此,提升劳动生产率必须加速提升服务业发展。

4.4 根据国情,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

理论研究表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适合自己国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模式。①低—高合作模式。劳动生产率较高者把一部分工作转移给劳动生产率较低者。这种模式可以使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从低端解脱出来,并且带动劳动生产率低的国家逐步向高端过渡。例如发达国家和地区把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把部分产业转移到西部,既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②低—低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变小生产为大生产,大幅度提高分工和交换的广度和深度,发挥规模经济效应。例如在不发达地区,政府可用政策和经济手段鼓励和吸引投资者,大力发展

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生产价廉实惠甚至“过时”的商品,既增加了就业岗位,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产生聚集效应,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③直接超越模式。一般来说,劳动生产率高者对一些新领域缺少开拓积极性。劳动生产率低者可以瞄准这些空白,积淀成本自主创新,直接超越。这种发展模式有一定风险,对人才的要求也很高。但一旦成功将取得巨大的经济效应。

参考文献:

[1]艾家静.美国依然是全球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国家[N].国际金融报,2007-09-05.

[2]日本内阁府.世界经济的潮流·2007年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克里斯•贾尔斯.美国人生活水准为什么这么高[N].金融时报,2007-01-23.

[4]美国依然是全球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国家[J].

h t t p://news.hebei.com.cn/node2/jingji/gjcjxw/userobject1ai621716.html,2007-9-5.

[5]黄佶.问题的核心:劳动生产率[N].国际金融报,2002-09-13(18).


相关内容

  • 产业竞争力理论研究述评
  • 产业竞争力理论研究述评 汪莹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上海200025)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各国政府开始意识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与该国或该地区 的产业竞争力是密不可分的,产业竞争力已经成为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竞争力也迅速 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基于此, ...

  • 中国纺织品出口国际竞争力研究
  •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国际贸易专业(专科)毕业论文 目 录 摘要·····················································(1) 关键词···················································(1) 一. ...

  • 2016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区域870大纲
  • 013 经济学院 目录 一.初试考试大纲 ................................. 1 869西方经济学 ................................. 1 870专业综合考试 ............................... 3 872经 ...

  •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绝对优势理论的内容和评价 内容:如果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相对于另一国更有效率,而在另一种商品 的生产上效率更低,那么,每一个国家都能通过专业化生产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与其他国家交换其具有绝对优势的部分产品而获得利益. 评价:积极方面:1.研究重点从流通领域转为生产领域 2.分 ...

  • 法学论文参考选题
  • 电大法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法理学 1.系统论在法学研究中的运用 2.评析资产阶级法的自由.平等原则 3.论法律权利和义务 4.论依法办事 5.论综合治理 6.论社会主义法律关系 7.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监督 8.论我国的司法原则 9.法与人权 10.法与自由 11.法与平等 12.法与秩序 1 ...

  • 开放型经济的评价体系研究进展_孙敬水
  • 第32卷第2期 2016年2月国际经贸探索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Research Vol. 32N o. 2F E B . 2016 开放型经济的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孙敬水,林晓炜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深入探讨开放型经济的 ...

  • 一般工业项目可研报告格式模板
  • 一般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格式模板 政府立项-项目建议书 第一章 项目总论 第二章 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 第三章 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第四章 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 第五章 工厂技术方案 第六章 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第七章 企业组织和劳动定员 第八章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第九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第十章 ...

  • 项目可行性报告格式
  • 一般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格式模板 [政府立项-项目建议书] 第一章 项目总论 第二章 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 第三章 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第四章 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 第五章 工厂技术方案 第六章 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第七章 企业组织和劳动定员 第八章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第九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第十 ...

  •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流程
  •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流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要求以全面.系统的分析为主要方法,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围绕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运用大量的数据资料论证拟建项目是否可行,最后对整个可行性研究提出综合分析评价,指出可行性结论与和建议. 1.总论 (1)投资鲜蘑菇概况:投资项目名称.单位及承担可行性研究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