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 生态学
一、简要回答太阳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答:1.太阳是自然地理系统能量的最主要来源,太阳辐射是自然地理系统形成、发展、演进的最根本来源,以维持发生在自然地理系统中各种自然现象和过程的进行。
2.太阳活动引起的太阳辐射变化,必然导致自然地理系统的相应变化。如太阳黑子的11年周期性活动对气候的冷暖、干湿等自然现象和过程有周期性影响。再如耀斑爆发引起异常地球物理现象,可诱发火山和地震,从而对自然地理系统产生影响。
3.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可以加强或减弱地球的潮汐现象,从而出现大潮和小潮。
二、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有哪些共同特征?
答:1.近圆性,九大行星轨道的偏心率都很小,轨道几乎接近圆形。
2.共面性,九大行星的轨道面的交角都较小,大致在一个平面上。
3.同向性,九大行星都自西向东呈逆时针方向环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他行星的自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
4.遵矩性,除海王星外,其余行星距太阳的距离遵循提丢斯一波得定则。
三、日食和月食是如何形成的?
答: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都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具体的形成如下:
日食是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几乎或恰好初于同一直线,月亮把太阳光挡住,致使地球上的局部地方,即使是白天,也看不到太阳或只看到残缺的太阳。日食可分为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
月食是当地球运行在太阳与月球之间,在同一直线上的地球把太阳光遮住。致使在晴朗的夜空,月亮也变得黑黑的。同样月食也分月全食和月偏食。
四、简述月球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答:1.月球引潮力能使地球自转轴的倾斜角保持稳定,从而使地球的气候相对稳定。
2.月球引潮力还会掀动大气,形成所谓的“气潮”。“气潮”可以影响气压和天气,比如满月时的气压就往往较低,古希腊人认为新月两头发红连续三个夜晚,就要当心发生风暴;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也发现,全美国最厉害的暴风雨发生在新月后1—3天或月圆后的3—5天。
3.月圆之夜地球还会稍许变暖。这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气候学专家罗伯特·巴林和兰德尔塞维尼通过分析气象卫星的观测结果后发现的。在过去的15年间,气象卫星精确测定了月光照射后产生的地球表面温度的细微变化,结果发现满月时地球的平均气温上升了0.017摄氏度。
五、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有什么重要自然地理意义?
答:1.地球是个圆球体,太阳距离地球较远,它以平行的光线射达地球表面(曲面),因而与地表。构成不等的入射角。在地球上,任一时刻受到太阳光直射的只有一点,其他部分为斜射,所以,圆球体表面获得的太阳热能不均,这是导致地球上各地气候有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2.地球有巨大的质量和体积,它以强大的引力将大气层、水体吸引在自己的周围,加上太阳光热能的作用,在地球表面各圈层之间进行能量转化、物质交换,从而形成了复杂的自然面貌。
3.地球表面积巨大,为生物生存、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六、地球自转对自然地理系统有哪些重要影响?
答1.昼夜交替现象,使生物产生昼夜节律(生物钟)。
2.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地转偏向力)。
3.使地球不同经线在同一时刻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地方时)。
4.对自然地理系统演变产生影响,如产生潮汐、气候变化、海岸地貌发育、火山和地震发生。
七、地球公转对自然地理系统有哪些重要影响?
答:1.使地表各种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出现四季变化。
2.天文地带的形成与划分,“五带”为南温带、北温带、热带、南寒带和北寒带。
3.地球轨道参数与全球冰期与间冰期气候变化。
八、什么是恒星年、回归年?为什么目前采用回归年计年,而不用恒星年计年? 回归年:从地球上看,太阳绕天球的黄道一周的时间,即太阳中心从春分点到春分点所经历的时间,又称为太阳年。1回归年 = 365.24220日 = 365日5小时48分45.5秒。
恒星年是指地球公转一周360度所需要的时间,1恒星年 = 365.2564日 = 365日6小时9分钟10秒,它应用于天文,而不是历法。
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阳历和阴历的历年安排、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均以回归年为周期。“春有百花夏有雨,秋有凉风冬有雪”。四季更替谓之“年”。
九、简述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答: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影响:1.大气圈对流层、地壳上部以及整个水圈、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对流层影响天气现象和过程;地壳上部影响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引起地形地貌变化,进而引起土壤、动植物等要素变化。水分循环对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循环产生影响。生物循环促进自然地理过程的进行和自然地理景观的形成。
2.地壳深部因素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球内动力作用所产生的造山运动、大陆漂移、火山活动和地震等方面。
3.大气圈上部因素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对太阳辐射和紫外线的减弱作用,保护地球生物及有机体。
总之,各圈层对自然地理系统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但是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不是孤立的,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自然地理系统施加影响。
生命科学学院 生态学
一、简要回答太阳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答:1.太阳是自然地理系统能量的最主要来源,太阳辐射是自然地理系统形成、发展、演进的最根本来源,以维持发生在自然地理系统中各种自然现象和过程的进行。
2.太阳活动引起的太阳辐射变化,必然导致自然地理系统的相应变化。如太阳黑子的11年周期性活动对气候的冷暖、干湿等自然现象和过程有周期性影响。再如耀斑爆发引起异常地球物理现象,可诱发火山和地震,从而对自然地理系统产生影响。
3.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可以加强或减弱地球的潮汐现象,从而出现大潮和小潮。
二、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有哪些共同特征?
答:1.近圆性,九大行星轨道的偏心率都很小,轨道几乎接近圆形。
2.共面性,九大行星的轨道面的交角都较小,大致在一个平面上。
3.同向性,九大行星都自西向东呈逆时针方向环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他行星的自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
4.遵矩性,除海王星外,其余行星距太阳的距离遵循提丢斯一波得定则。
三、日食和月食是如何形成的?
答: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都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具体的形成如下:
日食是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几乎或恰好初于同一直线,月亮把太阳光挡住,致使地球上的局部地方,即使是白天,也看不到太阳或只看到残缺的太阳。日食可分为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
月食是当地球运行在太阳与月球之间,在同一直线上的地球把太阳光遮住。致使在晴朗的夜空,月亮也变得黑黑的。同样月食也分月全食和月偏食。
四、简述月球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答:1.月球引潮力能使地球自转轴的倾斜角保持稳定,从而使地球的气候相对稳定。
2.月球引潮力还会掀动大气,形成所谓的“气潮”。“气潮”可以影响气压和天气,比如满月时的气压就往往较低,古希腊人认为新月两头发红连续三个夜晚,就要当心发生风暴;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也发现,全美国最厉害的暴风雨发生在新月后1—3天或月圆后的3—5天。
3.月圆之夜地球还会稍许变暖。这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气候学专家罗伯特·巴林和兰德尔塞维尼通过分析气象卫星的观测结果后发现的。在过去的15年间,气象卫星精确测定了月光照射后产生的地球表面温度的细微变化,结果发现满月时地球的平均气温上升了0.017摄氏度。
五、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有什么重要自然地理意义?
答:1.地球是个圆球体,太阳距离地球较远,它以平行的光线射达地球表面(曲面),因而与地表。构成不等的入射角。在地球上,任一时刻受到太阳光直射的只有一点,其他部分为斜射,所以,圆球体表面获得的太阳热能不均,这是导致地球上各地气候有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2.地球有巨大的质量和体积,它以强大的引力将大气层、水体吸引在自己的周围,加上太阳光热能的作用,在地球表面各圈层之间进行能量转化、物质交换,从而形成了复杂的自然面貌。
3.地球表面积巨大,为生物生存、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六、地球自转对自然地理系统有哪些重要影响?
答1.昼夜交替现象,使生物产生昼夜节律(生物钟)。
2.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地转偏向力)。
3.使地球不同经线在同一时刻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地方时)。
4.对自然地理系统演变产生影响,如产生潮汐、气候变化、海岸地貌发育、火山和地震发生。
七、地球公转对自然地理系统有哪些重要影响?
答:1.使地表各种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出现四季变化。
2.天文地带的形成与划分,“五带”为南温带、北温带、热带、南寒带和北寒带。
3.地球轨道参数与全球冰期与间冰期气候变化。
八、什么是恒星年、回归年?为什么目前采用回归年计年,而不用恒星年计年? 回归年:从地球上看,太阳绕天球的黄道一周的时间,即太阳中心从春分点到春分点所经历的时间,又称为太阳年。1回归年 = 365.24220日 = 365日5小时48分45.5秒。
恒星年是指地球公转一周360度所需要的时间,1恒星年 = 365.2564日 = 365日6小时9分钟10秒,它应用于天文,而不是历法。
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阳历和阴历的历年安排、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均以回归年为周期。“春有百花夏有雨,秋有凉风冬有雪”。四季更替谓之“年”。
九、简述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答: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影响:1.大气圈对流层、地壳上部以及整个水圈、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对流层影响天气现象和过程;地壳上部影响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引起地形地貌变化,进而引起土壤、动植物等要素变化。水分循环对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循环产生影响。生物循环促进自然地理过程的进行和自然地理景观的形成。
2.地壳深部因素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球内动力作用所产生的造山运动、大陆漂移、火山活动和地震等方面。
3.大气圈上部因素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对太阳辐射和紫外线的减弱作用,保护地球生物及有机体。
总之,各圈层对自然地理系统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但是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不是孤立的,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自然地理系统施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