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一审法院未保障当事人的申请鉴定权,案件被发回重审

案情简介

2014年2月26日上午,我正在审阅一份合同文本,主任叫我,安排我接待一位上门客户。我到了接待室,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伯正坐在那里。这位老伯姓李,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虽然已经是76岁的年龄,但精神依然很好。通过简短的对话,我注意到这位老伯思维清晰,语言表达流畅,听力没有丝毫减退,不由得让我肃然起敬。结合这位老伯提交的材料,我让他陈述了一下案情。

案情是这样的,1990年,李某某与张某某开始同居生活,后于2009年分手。2014年4月,李某某突然接到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法院的电话,让其到庭办理应诉手续。这个电话让他感到诧异。平日里,自己不曾向谁借钱,也不欠谁外债,是谁因为什么事情起诉了自己呢?去法院的路上,李某某一直在纳闷。到法院后,办过了应诉手续,领取了起诉书副本,这时才知道,原来是曾经与自己同居多年的张某某把自己告到了法院,起诉金额为20万元。两人分手时既没有吵也没有闹,不曾发生争执,但分手五六年后,对方却将自己推上被告席。自己的退休金每个月不到三千元,这20万元相当于自己六七年的全部退休金收入了。李某某又气又急,但他清楚,气急无助于解决问题,一番冷静地思索之后,李某某于是来到了河南扬善律师事务所,希望通过该律师事务所的帮助为自己讨一个公道。

承办该案的当天下午,我即到法庭递交了委托手续与公函,查阅了卷宗,复制了对方提交的证明材料。原告张某某提交的核心证据为一份借条,内容为“借条 今借到张某某人民币计贰拾万元正(200000)正 借款人:李某某 2001.1.1”从形式上来看,该借条无可挑剔。但通过交由李某某辨认,李某某认真地看了好久,否认曾经向对方出具过这份借条。为辨别真伪,这就产生了笔迹鉴定问题。但问题是,借条显示的时间是2001年1月1日,如果申请鉴定,同一时期的比对样本如何搜寻呢?通过对老伯的进一步了解,我获悉,老伯在2001年已经退休,每月的退休金都是在某银行网点领取,每领取退休金时,都要在银行的相关手续上签名。这些有老伯签名的手续显然可以作为比对样本。但银行的手续需要法院才能调取出来,律师是无法调取出来的。于是,我写了笔迹鉴定申请书、延期开庭申请书以及调取证据申请书一并递交法院。在提交调取证据申请书时,我就调取银行的有关手续问题与承办法官作了沟通,但承办法官让我和李某某负责与银行联系。虽然没有对我提交的调取证据申请书给以拒绝,实际上没有给以支持。没法子!恭敬不如从命,此后我多次与银行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沟通,有关人员分别答复“需要请示省行”、“已经请示过”、“正在查询”,一个月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后来我再一次向银行工作人员问及进展情况,答复说还要再等一个月,并且补充说,只能提供复印件,原件不能提供。但复印件是难以作为比对样本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法院表示不再等待,并安排好了开庭时间。

临庭注重把控,当庭重申鉴定申请

在法庭上,我作为李某某委托代理人,提出了两点答辩意见,第一,原告提交的借条系伪造,第二,原告的起诉已经超过诉讼时效。当然,我清楚,在没有鉴定报告支持的情况下,对借条不予认可实际上等于徒劳。也许是对方认为胜券在握,在法庭调查阶段,对方又提交了包括李某某亲笔书写的三份材料在内的好多证明材料。而原告提交的声称是李某某亲笔书写的三份材料落款时间均为2001年,与原告提交的借条的落款时间刚好为同一年,完全可以作为比对样本。这让我喜出望外,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真没想到对方能够拿出可资作为比对样本的材料来,我抓住了这个机会,毫不犹豫地当庭又重申笔迹鉴定申请,并且强调,原告提供的这三份材料完全可以作为比对样本,鉴定已经具有了可行性。但遗憾的是,一审法院对我的意见不置可否,既不支持,也不反对。但我毫不气馁,因为我清楚,一审法院这样做,如果判决我的当事人败诉,我们上诉就有了理由。因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第七十六条之规定,当事人可以就查明事实的专门性问题向人民法院申请鉴定。据此,当事人有申请鉴定的权利,法院应当给以保障。在李某某作为被告对原告张某某提交的借条给以否认的情况下,如果不支持李某某的鉴定请求,迳行根据张某某提交的借条作出判决,怎样保障案件的公正,怎样避免不发生错案?

我方提出的鉴定申请有法律依据,而且具有可行性,但一审法院却不支持,判决结果可想而知———张某某的诉讼请求得到了支持,法院判决李某某向张某某履行给付借款义务。在收到一审判决后,李老伯表示要上诉,并且与我办理了二审委托手续,由我代其书写了上诉状并提交给了法院。于是,该案进入了二审程序。

申请鉴定权终获支持 二审法院裁定发回重审

在二审庭审前,我作为李某某的委托代理人,又书写了一份笔迹鉴定申请书提交给了二审法院。在二审庭审中,我着重就鉴定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我说,公正是法院的使命,张某某提交的借条在李某某给以否认并申请鉴定的情况下,不排除伪造的可能,不安排鉴定,则无法辨别真伪,不安排鉴定,则难以保障本案的公正。当然,鉴定需要比对样本。在银行有李某某签名的手续无法调出时,法院不支持我方的鉴定申请还有情可原,但在原告张某某一审开庭时当庭提交了与借条同一时期的由被告李某某亲手书写的三份书面材料时,比对样本已经具备,这时,一审法院对我方的当庭鉴定申请仍不予以支持而迳行作出判决,就难以保障本案的公正,从而是错误的。为此,请求二审法院裁定撤销一审判决,对本案依法改判或者发回重审。

二审闭庭后,三周的时间过去了,我接到二审法院宣判的通知。不出我所料,本案裁定发回重审。

本文写于2014年9月23日

案情简介

2014年2月26日上午,我正在审阅一份合同文本,主任叫我,安排我接待一位上门客户。我到了接待室,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伯正坐在那里。这位老伯姓李,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虽然已经是76岁的年龄,但精神依然很好。通过简短的对话,我注意到这位老伯思维清晰,语言表达流畅,听力没有丝毫减退,不由得让我肃然起敬。结合这位老伯提交的材料,我让他陈述了一下案情。

案情是这样的,1990年,李某某与张某某开始同居生活,后于2009年分手。2014年4月,李某某突然接到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法院的电话,让其到庭办理应诉手续。这个电话让他感到诧异。平日里,自己不曾向谁借钱,也不欠谁外债,是谁因为什么事情起诉了自己呢?去法院的路上,李某某一直在纳闷。到法院后,办过了应诉手续,领取了起诉书副本,这时才知道,原来是曾经与自己同居多年的张某某把自己告到了法院,起诉金额为20万元。两人分手时既没有吵也没有闹,不曾发生争执,但分手五六年后,对方却将自己推上被告席。自己的退休金每个月不到三千元,这20万元相当于自己六七年的全部退休金收入了。李某某又气又急,但他清楚,气急无助于解决问题,一番冷静地思索之后,李某某于是来到了河南扬善律师事务所,希望通过该律师事务所的帮助为自己讨一个公道。

承办该案的当天下午,我即到法庭递交了委托手续与公函,查阅了卷宗,复制了对方提交的证明材料。原告张某某提交的核心证据为一份借条,内容为“借条 今借到张某某人民币计贰拾万元正(200000)正 借款人:李某某 2001.1.1”从形式上来看,该借条无可挑剔。但通过交由李某某辨认,李某某认真地看了好久,否认曾经向对方出具过这份借条。为辨别真伪,这就产生了笔迹鉴定问题。但问题是,借条显示的时间是2001年1月1日,如果申请鉴定,同一时期的比对样本如何搜寻呢?通过对老伯的进一步了解,我获悉,老伯在2001年已经退休,每月的退休金都是在某银行网点领取,每领取退休金时,都要在银行的相关手续上签名。这些有老伯签名的手续显然可以作为比对样本。但银行的手续需要法院才能调取出来,律师是无法调取出来的。于是,我写了笔迹鉴定申请书、延期开庭申请书以及调取证据申请书一并递交法院。在提交调取证据申请书时,我就调取银行的有关手续问题与承办法官作了沟通,但承办法官让我和李某某负责与银行联系。虽然没有对我提交的调取证据申请书给以拒绝,实际上没有给以支持。没法子!恭敬不如从命,此后我多次与银行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沟通,有关人员分别答复“需要请示省行”、“已经请示过”、“正在查询”,一个月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后来我再一次向银行工作人员问及进展情况,答复说还要再等一个月,并且补充说,只能提供复印件,原件不能提供。但复印件是难以作为比对样本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法院表示不再等待,并安排好了开庭时间。

临庭注重把控,当庭重申鉴定申请

在法庭上,我作为李某某委托代理人,提出了两点答辩意见,第一,原告提交的借条系伪造,第二,原告的起诉已经超过诉讼时效。当然,我清楚,在没有鉴定报告支持的情况下,对借条不予认可实际上等于徒劳。也许是对方认为胜券在握,在法庭调查阶段,对方又提交了包括李某某亲笔书写的三份材料在内的好多证明材料。而原告提交的声称是李某某亲笔书写的三份材料落款时间均为2001年,与原告提交的借条的落款时间刚好为同一年,完全可以作为比对样本。这让我喜出望外,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真没想到对方能够拿出可资作为比对样本的材料来,我抓住了这个机会,毫不犹豫地当庭又重申笔迹鉴定申请,并且强调,原告提供的这三份材料完全可以作为比对样本,鉴定已经具有了可行性。但遗憾的是,一审法院对我的意见不置可否,既不支持,也不反对。但我毫不气馁,因为我清楚,一审法院这样做,如果判决我的当事人败诉,我们上诉就有了理由。因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第七十六条之规定,当事人可以就查明事实的专门性问题向人民法院申请鉴定。据此,当事人有申请鉴定的权利,法院应当给以保障。在李某某作为被告对原告张某某提交的借条给以否认的情况下,如果不支持李某某的鉴定请求,迳行根据张某某提交的借条作出判决,怎样保障案件的公正,怎样避免不发生错案?

我方提出的鉴定申请有法律依据,而且具有可行性,但一审法院却不支持,判决结果可想而知———张某某的诉讼请求得到了支持,法院判决李某某向张某某履行给付借款义务。在收到一审判决后,李老伯表示要上诉,并且与我办理了二审委托手续,由我代其书写了上诉状并提交给了法院。于是,该案进入了二审程序。

申请鉴定权终获支持 二审法院裁定发回重审

在二审庭审前,我作为李某某的委托代理人,又书写了一份笔迹鉴定申请书提交给了二审法院。在二审庭审中,我着重就鉴定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我说,公正是法院的使命,张某某提交的借条在李某某给以否认并申请鉴定的情况下,不排除伪造的可能,不安排鉴定,则无法辨别真伪,不安排鉴定,则难以保障本案的公正。当然,鉴定需要比对样本。在银行有李某某签名的手续无法调出时,法院不支持我方的鉴定申请还有情可原,但在原告张某某一审开庭时当庭提交了与借条同一时期的由被告李某某亲手书写的三份书面材料时,比对样本已经具备,这时,一审法院对我方的当庭鉴定申请仍不予以支持而迳行作出判决,就难以保障本案的公正,从而是错误的。为此,请求二审法院裁定撤销一审判决,对本案依法改判或者发回重审。

二审闭庭后,三周的时间过去了,我接到二审法院宣判的通知。不出我所料,本案裁定发回重审。

本文写于2014年9月23日


相关内容

  • 民诉修正案解读30个亮点
  • 民诉修正案及民诉难点专题解读向高甲老师讲民诉链接:孟宪贵老师讲民法链接:http://edu.yy.com/course/detail?id=9608 李佳老师讲行政法链接:刘校逢老师讲刑法链接:http://edu.yy.com/course/detail?id=9921 向高甲三大诉讼考前突破1 ...

  • 也谈人身损害案一审法庭辩论终结时一审含义
  • --兼与魏建国.谢蕊娜同志商榷 作者:江森 发布时间:2012-07-16 15:06:04 2012年7月11日<人民法院报>刊载了魏建国.谢蕊娜同志<人身损害案"一审法庭辩论终结时"中"一审"含义>一文.魏.谢两同志认为,对于重审( ...

  • 关于规范民事诉讼举证.质证和认证的意见(试行)
  • 关于规范民事诉讼举证.质证和认证的意见(试行) 为正确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保障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保证人民法院正确认定案件事实,提高民商事审判效率和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证据规定&g ...

  • 2012新刑事诉讼法试题及答案(5)
  • 新刑事诉讼法试题及答案(5) 作者按:认真研究并练习历年真题对于复习准备司法考试的重要性是已经被历史反复证明并且还要继续证明的,在此无需我再臵喙! 在2012年这样一个<刑事诉讼法>刚刚经历过‚大修‛的关键的.过渡的年头,我想提醒众位考生:请大家在研读历年的刑事诉讼法司法考试真题的时候, ...

  • 你知道吗?工伤劳动仲裁最长可以走八年!!!
  • 在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工伤职工与用人单位之间就工伤发生争议,对于劳动者来说要想获得工伤保险待遇,必须先申请工伤认定,而认定的前提是必须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此后,还需要申请劳动能力鉴定,最后才能提起劳动仲裁. 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伤认定申请表; (二)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 ...

  • 有关举证时限规定的通知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有关举证时限规定的通知 (法发[2008]42号) 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各级军事法院.各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各海事法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级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 ...

  • 民事再审发回重审程序法律问题的思考与探讨
  • 摘要:民事司法实践中,民事再审案件中绝大多数经再审裁定后发回原审法院再审,民事再审发回重审案件实质上应属于重审案件,也是一审案件,应适应原一审法律程序,如何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比如申请执行回转的权利,在此基础上,提出民事再审案件法律程序的立法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民事司法:再审:重审法院:民事再审 ...

  • 民事发回重审案件的法理思考
  • 民事发回重审案件的法理思考 近年民事案件发回重审的数量大幅增加,但在重审时各地法院审理时没有统一标准.民事发回重审案件是指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审人民法院对具有法定情形的案件,以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的案件.它作为二审法院对一审法院的一种审级监督方式,在保证审判质量.维护司法公正方面具有 ...

  • 刑诉彩色笔记
  • 刑事诉讼法彩色笔记 第一章 刑事诉讼法概述 1.刑事诉讼法的狭义与广义区分: (1)狭义的刑事诉讼法指 79 年制定.96 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典: (2)所有与刑事诉讼有关的法律都是广义的刑事诉讼法. 2.刑事诉讼法与刑法的关系: 两者都是以惩罚犯罪保障人权.维护社会秩序.限制国家公权为目的,分别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