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心理的主要表现

常见异常心理的主要表现

(一)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病性障碍,在全世界范围人群中至少1%的人有可能在其一生中发生此心理障碍。在我国90年代北京地区的统计患病率为0.97%。精神分裂症大多起病于青壮年,所以中学生和大学生正是在此病的高发年龄阶段,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或是贫困地区的学生发病率较高。在青年教师中也不可忽视此病的发生。不少人以为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人格障碍等在严重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转向精神分裂症,或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下可以引发精神分裂症,其实这些都是被误解的习惯性错误看法。

对于精神分裂症的识别和诊断需要全面的观察及多种方法的确诊,了解患病前后的整体详细过程是帮助诊断的重要依据。由于此心理障碍的病因尚不清楚,它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所产生的非特异性症状。尽管如此,大量的生物学、遗传学以及现象学的研究资料表明这是一种病理心理现象,是一种精神疾病。所以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是一种“临床”性的诊断,识别和判断都是依靠“临床过程”。

1. 精神分裂症的主要表现

绝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表现出典型症状之前其实都已经处于多年的“隐性”状态。在此期间可能表现为退缩、孤僻或与众不同。通常称作为有点“怪兮兮”。他们的思维和语言令人费解,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减少或反应怪异,要么觉得对于周围一切都没有感觉,要么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别人驱使的结果。有些患者认为自己非同于一般常人,具有特殊的能力和才华,有“神秘”和“超感”的体验。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情感冷漠、平淡或不适切,但由于意识清晰,智力正常,在学习的效率和成绩都一时显示不出存在问题。上述“怪兮兮”的状态可以持续数年,隐含地在逐步恶化,直到精神障碍首次发作前异常的思维和行为这才较为明显地表现出来。

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以及精神活动不协调。

(1)思维障碍。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是精神分裂症常见的思维障碍的两大类型。

思维形式障碍表现为思维的令人费解和逻辑紊乱。常见的特征性的表现形式有:

联想松弛患者思维漫不经心,概念模糊,言语的组成经常出现不连贯,离题或来回跳跃,使得听者感到稀里糊涂,搞不清脉络。

思维破裂患者在语言表达中刚讲了半句话就突然停止,过一会儿,或过了几分钟又开始表达,但话题却是另起炉灶,前言不对后语,情绪也伴有纷乱。患者在讲话的停顿过程中是被闯入的思维所干扰,以至中断。

语词新作患者会自己编造一些词汇,与众不同,由他本人赋予这些词汇特定的涵义。其他人都无法听懂和领会这些怪怪的词汇。

随意作答患者在回答本人问题的时候不能顺应话题有逻辑地进行回答,而是牛头不对马嘴地跑题乱答。如问“你饭吃过吗?”,答“我已经把事情办好了”。

思维贫乏

模仿言语患者的语言极少,不仅是话少,说话的内容也十分贫乏。患者用类似哼小调或唱曲子的样子不断地重复某些话语,但实际上没有想与本人交谈和诉说的愿望。

思维凝结

明的反差。

(2)思维内容障碍。妄想是思维内容障碍中最典型的一种形式。妄想是一组坚定的病理性信念,内容怪异离奇。尽管对患者的妄想用事实进行质疑,但患者坚信自己的观念和想法,不作改变。妄想的内容的结构是杂乱的,无系统的,但也有可包括一些不可知论或无法证伪的内容,使常人无法与他们争辩出结果。妄想常见于较重的精神障碍。常见的特征性的表现有:

影响妄想认为自己受到了一种无法抵御的影响。如某些被一种来自于不患者的智商正常或比一般人还高,但是抽象思维极差,构成鲜明物体所发出的射线所干扰引起周身不适,无所适从,无法排除。

关系妄想患者确信自己和某些人和事物有着“特殊的联系”。虽然他人都否认或不信这种联系的存在,但他坚信不疑。如认为自己是某个高层领导人的非公开子女。

被害妄想患者认为有些人和组织对其不善,有陷害他的意图和迹象。如认为有人一直在跟踪,监视自己,想达到某种不可告知的恶意目的。尽管周围的人都难以确认患者所所的现象的真实性,但往往被他的生动的描述和倒霉的处境激起感动和动情。

思维被广播妄想

和了解他的思考和想法。

思维插入妄想患者觉得自己的想法在没有表达之前别人就已经得知患者相信某些人把他们的想法已经插入在自己大脑的思维中,所以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已经不是真正的自我思维。

(3)知觉障碍在知觉障碍中最常见的是幻觉。幻觉是知没有相应客观刺激作用与感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患者信以为真,行为也受到幻觉的支配和影响。在幻觉中,患者最常见的是幻听,也有幻视、幻触、幻味、幻嗅等。幻听表现为一个或几个声音不停地在患者的耳边发声,此声音有的是在告诉他某些情况,有的是在指挥他去干些事情,有的则是在贬低或威胁他。所感知的声音一般来自于耳外,也有的表现为来自自己的头脑内,是一种出自于颅内的声音。患者对于幻听的感受是清晰真实的,但有时他们对声音的性别和年龄的分辨也存在困难。

患者也可以有错觉,人格解体,即感到似乎自己以和躯体已分离,自己是从外部来观察自己,现实解体,即整个世界都显得极其不真实,以及自己的躯体正在出现某种奇怪的变化等等幻觉。

(4)情绪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往往是变换不定,喜怒无常,难以捉摸。有的患者表现为情感冷漠或平淡,几乎没有热情,在各种场合都显得没有情绪,麻木不仁。有的患者表现为情感不真切,尽管有所情感的表露,但无法与其思维和语言相关联和协调,显得牛头不对马嘴。也有的患者表现为情感在短期之内急剧地变换,起伏很大,反差也很大,令人无法理解和接受。

(5)行为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行为是异常的,其特点是怪异和不适切。如不可思议的怪相和姿势,膜拜样动作,过分的愚蠢,激动不安,或不恰当的性表示。这些异常的表现形式繁复,形形色色,有的十分明显,有的却有些模糊。

(二)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又称为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人群中很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占一般人群的3%~5%患有此病症,一直受到医学家的关注和重视,对于抑郁的识别与治疗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众多人群的心身健康及生活质量。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在CCMD-3中把原来分类在“神经症”中的抑郁划归到心境障碍范围,因此对

于抑郁的理解需要更注重于其实际的表现。

1. 抑郁的主要表现

抑郁是一种以情绪低落为主的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症状可表现在情绪,认知,躯体症状及人体征象等方面。

(1)情绪表现情绪低落,心情压抑沮丧,无愉悦感,兴趣下降明显,与外界情感交流缩窄,回避人际关系,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等。

(2)认知表现有自责自罪感,对人生无望,厌世无助,难以专心,注意困难,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记忆力下降,少数伴有幻觉和妄想等。

(3)躯体表现精力减退,疲劳乏力,失眠或多睡,经常早醒,厌食或多食,体重明显下降,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腹泻便秘,性欲下降,经常出现昼重夜轻的规律性状态波动等。

(4)人体征象躯体弯腰曲背,动作单板迟缓,面容悲凄伤感,皮肤干燥无光,舌苔厚腻口臭等。

2. 躁狂的主要表现

躁狂表现为心境高涨,可以从一般的高兴愉快到欣喜若狂,这种心绪的高涨状态虽然与患者的处境极不相称,但旁人往往予以正面理解而不能意会到问题所在,其社会功能可以毫无损害或者轻度损害。

(1)情绪表现兴奋激动,欣快高涨,情绪不稳,容易激动,缺乏耐心,行为鲁莽,以自我为中心,好要求别人等。

(2)认知表现自我评价过高,虚拟夸张标榜,思维奔逸,语速很快,联想偏偏,意念飘忽,判断失误,杂乱无章,偏执狂妄等。

(3)躯体表现

(4)人体征象

(三)广泛性焦虑

1. 广泛性焦虑的主要表现

广泛性焦虑是指一种以缺乏明确的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担忧状态。慢性轻度的焦虑可表现为紧张,担心,轻度烦恼和容易激动。这些症状往往与所处的环境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慢性中度焦虑除了有紧张不安,提心吊胆之外,持续时间可超过6个月甚至长达数年。患者伴有明显的自主精力极度充沛,睡眠需求减少,性欲亢进等。精神运动性兴奋。

神经性反应,如心动过速、恶心、腹泻、尿频、手脚冰凉、出汗。同时还可出现失眠(以入睡困难为主)、注意力集中困难、疲乏、叹息、发抖、易惊等。广泛性焦虑有家属性发病倾向。

(四)惊恐障碍

1.惊恐障碍的主要表现

惊恐障碍是以反复的惊恐发作为主要原发症状的神经症。这种发作具有不可预测性,也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环境。这种发作并不是广泛性焦虑的程度延续,也不是广泛性焦虑所能诱发,但有些患者可伴有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有它的“自限性”,即发作的过程到最后有自主缓解的倾向。

惊恐发作的来临突然,不可预测,所出现的症状往往只有患者自我感受,他人难以现象和体验。症状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自主神经反应,如心悸、胸闷、胸痛、震颤、窒息、腹痛、出汗、眩晕,此外还可以出现解体感、错乱感、恐慌感、发疯感和濒死感等。

出现惊恐发作的患者往往是极度焦虑和害怕,又感到束手无策。一般情况下会想方设法去求医,求医都有一个程式,从急诊挂号,候诊,诊疗,检查到医学处理需要一段时间。由于惊恐发作有其“自限性”,所以当就医过程结束,患者的发作症状也往往自信趋向缓解,有的甚至不经医学处理就自行回家。患者常常为自身的“严重症状”和医生的一般处理而感到不满和无奈。但以单纯生物医学模式为主的医护人员确实难以与患者构成贴切的理解和共感。

(五)恐惧症

1. 恐惧症的主要表现

恐惧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事物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有恐惧症的患者体验到的是持续的好不断强化的恐惧。虽然遭受的刺激并非严重,但其感受却大大超过刺激的强度。尽管患者所境遇的场所情境和物品对象无足轻重,但还是感到十分的害怕,畏惧,出现回避反应。恐惧和回避的交织使患者感到无奈和压抑,感到羞愧和沮丧,同时他们的社会功能也明显下降,有的能力下降,有的放弃机会,有的萎靡退缩,有的推脱重任。

恐惧症可在数月或几年内逐渐形成,形成的过程往往是不知不觉,逐渐加重。严重的患者症状可持续长达十年之久。有的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恐惧的内容可

能出现泛化,把对个别事物的恐惧泛化成对一组事物的恐惧。不仅是范围的扩大而且在程度上也不断强化和加重。恐惧症根据恐惧对象的不同,通常可分为场所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和特定的恐惧症三类。

(1)场所恐惧症场所恐惧有两种,一种是无惊恐障碍史的场所恐惧,另一种是有惊恐障碍史的场所恐惧。前者大多是畏惧开阔或封闭的场所,人群多的地方,陌生的地方,独处的地方。在这种场合患者感到无安全感,有时会联想翩翩,假设出许多莫名其妙的畏惧内容,越想越感到害怕和恐惧。有些患者会在恐惧的同时出现人格解体(感到自己不真实或被分离)和现实解体(感到周围环境不真实),还可伴有抑郁情绪。后者是因曾经发生过惊恐障碍所引起的对某些场所的恐惧。有的因在某个环境中出现过一次突如其来的惊恐发作,以后便对所有类似的场所都产生害怕,回避这些场所,生怕再度引发惊恐发作的痛苦的感受。他认为自己的回避行为有益于预防惊恐的发作,客观上惊恐不再发作与他的回避行为无本质上的联系,却被他误认为是回避行为有效地防止了惊恐的发作,从而回避场所的行为无形中被不断地强化。

(2)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表现为在与别人的谈话中或在公共场合被别人观察到自己的“不自然状态”或“怪异的失控状态”。从而认为这会有损于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确实社交恐惧的患者往往客观存在一些容易发生的诸如脸红、出汗、眼光漂移、手足无措等反应。这与他们的生理状态以及不习惯于与人交往的焦虑情绪有关。但是担心被人注意和目光对视的情况常常发生,因为他们的不自然状态以及症状性的表现会无意地被旁人发现,别人感到好奇,随意地用目光扫视或略加关注。但常常发生巧合的是这些目光会被极度敏感的患者所发觉,这就构成患者恐惧害怕的依据及理由。这里并非是患者的猜疑,更不是他们的“幻觉”。事实上社交恐惧的由来真是从偶然的很小的现象被泛化而成。典型的社交恐惧一般在青春期发病,占人群的3%~5%,女性多于男性。近年来发现成人发生社交恐惧也并非少见。

(3)特定的恐惧症这是对某单一特定事物的恐惧。常见的恐惧事物有动物(如昆虫、老鼠、蛇)、高空、雷电、暴雨、尖刀、血液等等。

(六)强迫症(OCD)

1. 强迫症的主要表现

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患者出现重复的观念、臆想和行为。他们意识到这些想法和冲动的重复存在,知道来源于自我,并非和愿望一致,也渴望终止这些重复的观念和行为,但要做到却十分困难,为之感到十分压抑和沮丧,严重影响情绪及社会功能。

强迫症的表现形式主要有2类:强迫思想和强迫行为。

(1)强迫思想:包括强迫观念(如,“4”是一个倒霉的数字,我要尽可能避开所有的“4”,否则我会闯祸);强迫回忆(如,反复追忆一个只记得姓却忘记了名的小学同学);强迫性对立观念(如,一边在走路一边在想我不会走路怎么办);穷思竭虑(如,世界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害怕丧失自控能力(如,怀里抱着婴儿,脑子里却反复冒出一个念头,我会不会失控把小孩从窗口仍出去)等。

(2)强迫行为:包括反复洗涤(如,洗手,擦地板,洗衣服,洗澡等);反复检查(如,检查煤气开关是否关,检查抽屉是否锁,检查房门是否关,检查书包里的东西是否遗失,检查衣服是否被脏水污染等);强迫核对(如,边做作业边反复核对是否有出错)强迫计数(如,走楼梯数台阶,过马路数斑马线等);强迫仪式动作(如,走进教室一定要用右脚跨入,走在大厅中绝对不能踩到地砖的边线,回家必须在门口跳3次等)。

(七)躯体化障碍

1. 躯体化障碍的主要表现

这是一种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的神经症。其特征是有各种症状,但体格检查和试验室检查都不能发现躯体疾病的证据。医生无法用器质性疾病的判断依据来解释患者症状的严重性、变异性、持续性和伴随的社会功能受损。常见的躯体症状表现为:

(1)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腹胀、反胃、腹痛、食苔厚腻、嘴里无味、口臭、大便次数多、大便不成形,糊状或水样大便等。

(2)呼吸系统症状

(3)泌尿生殖系统症状

异常的多量的阴道分泌物。

(4)皮肤或疼痛症状出汗、瘙痒、肿胀感、异样不适、麻木、刺痛、胸闷、胸痛、气急、气短、咽部梗塞感等。尿频、排尿困难;生殖器周围不适,频繁遗精、

局部疼痛或周身疼痛。

(八)急性应激障碍

1. 急性应激障碍的主要表现

急性应激障碍又称为急性应激反应。在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下,立即(在1小时内)就产生心理障碍。此时表现为强烈的恐惧,胆战心惊,异常激动,辗转不安,行为盲目。有的则表现为全身瘫软,无所适从,不知所措,甚至出现短暂轻度的意识模糊。

(九)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1.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表现

这是一种由于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的心理创伤所导致的延迟出现及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这种精神障碍有以下特征性表现:

(1)反复闯入性体验患者的心理创伤来自于如同天灾人祸一般的遭遇,事件及处境,其灾难性超过了一般的日常生活事件,其沉重打击越出了一般常人的承受度。在应激障碍发生后,患者会出现反复闯入性的重现创伤体验。会不由自主地回想遭受打击的经历及过程。经常做噩梦,其内容都与创伤性的事件有关。反复发生错觉或幻觉,似乎事件中的场景和人物又呈现在自己的面前。尤其是当目睹创伤事件中死者的遗像、遗物或旧地重游时都会触景生情,给心理带来极度的悲伤。在此痛苦时往往伴有心悸、心慌、出汗、脸色苍白等明显的生理反应。

(2)持续的警觉性增高患者十分警觉,过分担惊受怕,一直处在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因而导致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平时患者的注意力难以集中,无名火大,容易被激惹,显得十分焦躁。

(3)持续性的回避患者对于相似于创伤性经历的情境或人物都尽可能地回避。为了不让痛苦再起,尽可能地避开与人交往,回避参加群体活动,对他人显得十分冷淡。封闭自己,对周围所发生的事情熟视无睹,似乎力求在忘却与创伤性事件相关的所有一切。

(4)对未来失去信心患者不尽对于自我、环境的评价很低,对于将来也十分无望,他们看不到自己有光明的前景,往往把创伤后所残留的低靡状态看作为以后生活的永久格局,因而一直处于抑郁状态。

(十)适应障碍

1. 适应障碍的主要表现

适应障碍是指患者在有一定人格缺陷的基础上由于应激源或困难处境,产生烦恼和抑郁,同时伴有行为适应不良和生理功能障碍以及社会功能缺损的心理障碍。适应障碍主要表现有以下一些特征。

(1)诱因明显产生适应障碍都有明显的社会生活事件为诱因,尤其是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或社会地位的改变,如学生的入学、升学、考试、转学、休学、复读、换班级、出国留学等等。尽管学生生活的内容变化不会很大,但这些看来不起眼的生活事件都可以成为适应障碍的引发因素。

(2)人格基础人格基础和特点在构成适应障碍中往往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人格特点决定了生活事件被激活为适应障碍的中介因素。遇到雷同生活事件的学生,有的能直面应对,有的不屑一顾,有的却产生了适应障碍,这是因为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人格,不同的反应便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3)不良情绪适应障碍的情绪反应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和害怕等。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动力不足、进取受限、焦躁不安、容易激惹等。

(4)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萎靡不振、拖拉懒散、得过且过、不修边幅、交往局限、话语减少、反应冷淡、偶有攻击等。

(5)生理反应生理功能反应表现最多的为咽部不适、心悸胸闷、入睡困难、睡睡醒醒、食欲不振、多便塘薄、周身疲乏、月经不调等。

(十一)非气质性睡眠障碍

1. 非气质性睡眠障碍的主要表现

这是因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非器质性睡眠与觉醒障碍。这些障碍区别于因某些躯体器质性疾病所引起的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6种类型:

(1)失眠症所为失眠症指的是睡眠质量不满意。表现为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入睡、醒后不适、疲乏、白天困倦等。失眠可伴有躯体方面的症状,如食欲不振、头昏眼花、头痛头胀、四肢乏力、腰背酸痛、舌苔厚腻、大便塘薄等。也可出现精神方面的症状及社会功能的影响,如焦虑、抑郁和恐惧,对睡眠状态极度敏感,对睡眠的质量十分关注,害怕入晚睡觉,害怕睡眠环境打扰,害怕因失眠影响第二天的学习和工作。因失眠精神面貌很差,脸色憔悴,平时晕晕乎乎,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学习效

果不佳,学习成绩退步,自信心不足,社交范围缩小等。

(2)嗜睡症白天睡眠过多,不是晚上睡眠不足,也不是由于药物、酒精、躯体疾病或某些精神障碍产生的嗜睡。患者从晚上睡到白天,长时间睡眠,可以不醒,也可醒了再睡。患者可在教室等公共场所甜蜜睡着,能够被叫醒,但很快又进入睡眠状态。有的在教室里睡了一整天,放学回家,不做其他事情又再度入睡。这样的嗜睡状态可延续很多天,甚至几周或数月。有一种情况称为睡眠发作,患者在发作阶段如进入“冬眠”一睡就是几天,不吃,不喝,也不拉。在整整睡了几天后这才苏醒,醒后生活学习恢复照常。对于何时再度发作,没有特定的规律,也无明显的前驱先兆。

(3)睡眠-觉醒节律障碍正常人的生活是晚上睡眠和白天觉醒,与同环境的其他人的生活规律应该基本一致。而当睡眠和觉醒的节律出现了紊乱,这也是一种睡眠障碍。这会引起睡眠质量的长期下降,从而影响到精神活动,生活状态,学习工作效率等。同时患者对于这种睡眠问题的长期存在使患者产生心理上的焦虑或恐惧。患者几乎每天都有此情况,时间可以超过1个月以上。

(4)睡行症这是一种在睡眠过程中,在尚未清醒的状态下起床,在室内或户外行走,或者做一些简单的活动。此时的目光呆滞,表情茫然。这是一种睡眠和清醒的混合状态,不会主动与人说话,即使当别人向他发问,一般都不会应答。当发作后多会自动回到床上睡觉,也有的躺地再睡。不管是即刻苏醒还是第二天醒来,患者都不能回忆自己晚上有过的所作所为。睡行症在儿童中发生的比率较高。

(5)梦魇在睡眠中被噩梦突然惊醒,惊醒后患者能完全苏醒,并能清晰地回忆出梦中的危及生命,丧失安全,自尊扫地等恐怖内容。为之心有余悸,十分痛苦。

(十二)进食障碍

1. 进食障碍的主要表现

进食障碍是一组以进食行为异常为主的精神障碍,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及神经性呕吐。拒食、偏食、异食症等多见于儿童。

(1)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厌食多见于女性青少年。她们为了自己设定的目的,大多数是为了害怕发胖、减肥或想往苗条漂亮故意限制饮食。他们为了达

到控制体重的目的,对食物的营养成分十分关注,了解也会很多。她们的减食有一个过程,先是少吃主食,逐渐对一些蛋白质、脂肪含量较高的食品排斥,用蔬菜和水果替代食量会逐渐减少,即使到了营养严重不足,人体极度消瘦的状态她们还是固执地坚持她们的行为方式。

神经性厌食的患者体重比正常平均体重轻15%以上,在青春期达不到躯体增长标准,甚至出现发育延迟或停止。可出现下丘脑—垂体—性腺的广泛内分泌紊乱。女性表现为月经失调或闭经,男性表现为丧失性兴趣或性功能低下。

患者常常故意运用自我诱发呕吐、自我导泻、过度运动、服用厌食剂和利尿剂等来消耗自己。

患者的认知方面功能失调,持续地存在异乎寻常的害怕长胖的强烈信念,他们给自己限定了一个过分的低体重界限,这些标准远离正常健康的医学标准。他们对于胖瘦程度的评估有双重标准,即对于别人胖瘦程度的评估尚比较客观,但对于自我评估却完全失实,即使已经十分消瘦,如同皮包骨,但还会觉得很丰满而自我欣赏。

(2)神经性贪食这是一种持续性的,反复发作的,难以控制的摄食欲望及暴饮暴食行为。少量患者应多食而出现病理性肥胖,体重剧增。但多数患者是神经性厌食的延续者,他们对于发胖有强烈的恐惧,所以常用引吐、导泻、禁食等方法来抵消超量的摄食,实际上他们的体重都明显低于正常值。

神经性贪食患者的年龄较神经性厌食者略高。在认知方面存在明显的曲解和功能失调。他们把消瘦看作是形体美,越瘦越美。把暴饮暴食视为满足口福的补偿,把能够引吐作为对付暴饮暴食的有效手段,在他们看来这是“两全其美”。因此暴食—呕吐—暴食—呕吐成了他们的行为模式。通常他们都能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过分及异常,但亲朋好友的劝说都难以改变他们的想法和做法。

(十三)人格障碍

1. 人格障碍的主要表现

人格是每一个体所特有的较易被识别的持续的行为模式。所谓的人格障碍是指具有明显特征的人格类型,或是一种突出的,由来已久不易改变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为偏离一般社会文化准则,难以被他人所接受,从而导致了为人处世方面的格格不入状态。人格障碍患者多数表现为几种适应不良个性的混合。这

种状态长期存在,给他人的印象是“本性难改”,有的患者也因他们的社会不适应状态及行为的不良后果而感到苦恼和无奈。每个人都会隐含地存在一些人格方面的缺陷成分,尤其在遇到显著压力时会暴露出人格方面存在的问题。但这不能与人格障碍相提并论,因为人格障碍是明显的病理状态,其严重程度远远超过了正常人群中会出现的一般问题。

绝大部分的人格障碍是从儿童期开始形成,到了20岁左右基本定型。有一部分人格障碍患者可能是生物因素所致,包括存在遗传因素。学生中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偏执性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冲动性人格障碍、依赖性人格障碍等。

(1)偏执性人格障碍偏执性人格障碍患者的情绪十分冷漠,对小问题过度敏感,警觉性很高,其猜疑、妒忌、敌视、误解的态度难以为周围人所接受。患者喜欢自吹自擂,夸夸其谈,自我炫耀,同时又十分固执、无情、刻薄、好争执。有过分自负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总感到被压制或迫害,对周围发生的事件都解释为对自己不利,会吃大亏。执意追求远离实际情况的不合情理的个人权益,不厌其烦地上告、上访、投诉,不达目的不肯罢休。

(2)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异样和另类。他们的观念、行为和外表装饰是明显奇特。个性明显内向,表现为孤独、被动和退缩。与家人和社会疏远,除了非常亲近的家人外,基本上不同他人主动交往,缺少朋友,过分沉湎于幻想和自省。他们表情呆板,情感冷漠,不通人情,不能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体贴或不满、愤恨等。缺乏愉悦感、信任感、亲密感,无论是对于表扬或者评判都几乎是无动于衷,不知好歹。

(3)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的最主要的特征是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无视法规和纪律。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往往在童年或18岁前就出现品行问题,18岁后其习性更加固定,屡教不改。

患者表现为无视社会规范、准则、义务,反复出现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行为冲动,无计划,漠视客观现实,撒谎成性,欺骗他人以获取个人利益。对他人漠不关心,无责任感,无丝毫感恩之心,难以与他人维持长久的一般关系。当行为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会恬不知耻地为自己辩解。容易被激惹,对受挫的耐受度很低,区区小事便可引发冲动,甚至出现暴力行为。当损害别人,损害公益

而遭到惩罚时缺乏内疚感,无动于衷,难以从深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

在18岁前的学生中更多表现为学习环境中的品行问题,主要表现为反复违反校纪校规,说谎成性,偷盗财物,逃学逃夜,吸烟酗酒,破坏公物,欺负同学,虐待动物,挑衅殴斗,过早性活动等。

(4)冲动性人格障碍这又称为攻击性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容易爆发,与人发生争吵和冲突。有明显的冲动性行为,难以自控。对待事物的计划和预见能力很差,只顾一时痛快,不顾产生后果。心境反复无常,极不稳定。自我形象、目的及内在偏好紊乱,对奖惩缺乏持久效果。容易产生极度紧张的人际关系,时常出现情感危机。有自杀和自伤的倾向或行为。

(5)依赖性人格障碍过分依赖是依赖性人格的基本特征。患者要求他人为自己生活的内容承担责任,将自己的需要附属于所依赖的人。过分服从依赖人的意志,即使是合理要求也不愿意向所依赖的人提出。沉湎于被遗忘的恐惧之中,感到自己无助、无能或缺乏精力,要求别人不要远离自己。但与他人的亲密关系结束时,有无助、无望和被摧毁的感受。但遇到挫折时,习惯把责任推卸给他人。

(十四)性心理障碍

1. 性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性心理障碍又称为性变态,其特征是有变换自己性别的强力愿望(性身份障碍);采用与常人不同的异常性行为满足自己的性欲(性癖好障碍);对于常人无法引起性兴奋的事物或人物有强力的性兴奋作用(性指向障碍)。除此之外,与之无关的精神活动都无明显异常和障碍。

(1)性身份障碍性身份障碍的表现男女略有区别。女性表现为持久好强烈地为自己是女性而感到痛苦,希望自己能成为男性。坚持穿着男性化,有“男子气”,固执地厌恶女装。否认自己的女性生理结构,抵触乳房发育或月经来潮。执意认为自己迟早会长出阴茎。男性同样派出自己的男性身份,专注女性生活方式,有“娘娘腔”,强烈渴望和参加女性的娱乐活动,偏爱女性穿着。拒绝参加男性的常规活动。小便采用坐式姿势。厌恶自己的阴茎和睾丸,希望有朝一日阴茎会萎缩消失。

(2)易性症对自己性别的认定与解剖生理上的特性呈逆反心理,持续存在厌恶和改变身体性别的解剖结构及生理特征,有转换性别的强烈愿望,愿意

接受外科手术或激素治疗把自己改造成为异性。

(3)恋物症此症几乎仅见于男性。在强烈的性欲望与性兴奋的驱使下反复收集、依恋和使用异性的物品。所恋物品都是女性贴身的衣物,如胸罩、内裤等,他们通过抚摸、嗅闻、摩擦所收集的衣物获得性兴奋,同时伴以手淫达到性满足。由于用同样的异性物品难以产生多次性兴奋,故患者会不顾一切地想方设法到处偷盗女性的衣物。

(4)异装症表现为对于异性衣着特别喜爱,有反复穿戴异性服装的强烈欲望和行动。患者穿戴异性服装是为了获得性兴奋,但此行为受到抑制时会出现明显的情绪焦虑反应。尽管患者的穿着异性化,但并不要求改变自己的性别和解剖生理特征。

(5)露阴症常见于胆怯的男性(往往起始于十几岁)。表现为通过无防范的女性成人或女孩暴露自己的生殖器而获得性唤起和性兴奋,他们很少具有侵犯性。患者在暴露的过程中可能同时手淫,若女方出现惊慌失措的反应时便从中获得性满足。

(6)窥阴症反复窥视异性的下身,露体或他人性活动,以产生性兴奋,获得性满足。有的患者在窥视的同时手淫或者在窥视过后想象当时的情境进行手淫以获得性满足。患者几乎都是男性。对于观看淫秽影像制品或色情形体表演而获得性满足的人不属于窥阴症。

(7)同性恋这是一种性指向障碍。患者在正常的生活条件下,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对同性有持续的性爱倾向,包括思想、情感及性行为。有的对异性虽然可有正常的性行为,达性爱倾向明显减弱或缺乏,因此难以建立和维持与异性成员组成的家庭。当前已不再将同性恋视为精神障碍。但同性恋会因为长期压力而产生抑郁、焦虑和羞愧。此压力来自于外界对其行为及长期持久的性改换意向所采取的内在的否定态度。

(十五)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

1.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的主要表现

习惯与冲动障碍是指在过分强烈的欲望驱使下,采取某些不正当行为的精神障碍。在学生中较多发生的是病理性赌博及病理性偷窃。

(1)病理性赌博患者对于赌博具有难以控制的强烈欲望及浓厚兴趣。

在赌博前有紧张或焦虑,但在赌博后会感到特别的轻松。他们虽然有自控的想法或努力,但难以改正,难以停止赌博。他们经常专注在赌博的思绪中或者想象赌博的情境及过程,从而得到心理满足。患者的赌博目的并非在于获得赌博获取的利益。但其赌博行为对学业、家庭、学校、同学及社会都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2)病理性偷窃患者有难以控制的强烈的偷窃欲望及行为,陶醉在思考偷窃及对于偷窃情境的想象及回忆之中。他们的动机不是为了所偷得的财物,但偷窃过程给他们产生一种特殊的满足感。尽管他们清楚,偷窃行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产生不良的后果及影响,但难以放弃其反复偷窃的行为。

(十六)儿童孤独症

1.儿童孤独症的主要表现

儿童孤独症多见于男孩,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主要的表现为:

(1)人际交往存在质的损害患者十分孤独,对集体的欢乐缺乏共鸣,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不能以适合其年龄的方法与同龄人建立伙伴关系。自娱自乐,缺乏相应的观察和情感反应。不会运用恰当的肢体语言与别人交流。模仿能力很低。既不能向别人表达关心,也不会寻求同情和安慰。

(2)语言交流曾在质的损害口语发育延迟或不会用语言表达,也不会用手势,模仿等肢体语言与人交流沟通。对语言的理解力很低,常听不懂指令,不会表达自己的需要和痛苦,很少提问,对别人的谈话也缺乏反应。学习语言十分困难,常有无意义的模仿语言。经常反复使用与所处环境和情境无关的言词或不时发出怪声。即使有的患者有一些语言能力,但不能主动与人交谈,维持语言交流。语言的声调、重音、速度、节奏等方面都存在异常。

(3)兴趣狭窄和活动刻板重复患者兴趣局限,只专注少数生活内容。活动过度,来回走动、奔跑、转圈等。动作姿势刻板重复,拒绝改变,否则会出现明显的烦躁和不安。过分依恋某种气味或某个物品的局部内容,从中得到一定的满足。强迫固定于某些仪式动作或活动,但这些行为内容都毫无实际意义。

(十七)多动障碍

1. 多动障碍的主要表现

多动障碍多发生在3岁左右的儿童,与同龄儿童相比表现为明显的注意力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以及活动过度。在注意力方面的表现是他们在学习时很容易分心,容易被外界的任何声音所吸引。常常是东张西望,心神不宁或发呆不吭声。有的做作业是边做边玩,作业做错或是漏做,又脏又乱,拖拖拉拉。大大咧咧,不顾细节,粗心大意,毫不在乎。不爱惜物品,穿着邋遢,损坏文具,杂乱无章。做事难以持久,常常是一事未成又去干别的事情。与其交流时总是心不在焉,似听非听,答非所问。

在多动方面,在需要静坐的场合难以静坐,上课时做无意义小动作,玩东西。话多,好插嘴,随意同周围学生说话,十分喧闹。难以遵守集体的秩序和纪律,干扰他人的正常活动。易被激惹,易与同学争执、闹纠纷,不受同学欢迎。容易兴奋和冲动,做出过激的行为,好冒险,易出事故。

(十八)品行障碍

1. 品行障碍的主要表现

品行障碍的主要特征是反复持的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立性品行。

(1)反社会性品行障碍表现为经常无意义地说谎,好发脾气,暴怒。怨恨他人,报复性严重。与父母或老师对抗,拒绝或不理睬家长,老师的要求和规定,长期严重地不服从。经常故意欺负或骚扰他人,把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归咎于他人,甚至责怪他人。在小学阶段就经常逃学。不是因为避免责打或性虐待而擅自离家出走。参与社会上的不良团伙干坏事,经常挑起事端,参与殴斗。故意损坏公共财物或他人财物。多次在家中或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勒索或抢劫他人财物,强迫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或有猥亵行为。经常虐待小动物,反复欺负同学或他人,用凶残的方式虐待他人,甚至持凶器故意伤害他人。故意纵火。

(2)对立违抗性障碍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主要表现为明显不服从、违抗,或挑衅性行为,但没有更严重的违法或冒犯他人权利的社会性紊乱或攻击行为。表现为非逃避惩罚性经常说谎,脾气暴躁,易发怒,经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存有报复之心。拒绝或不理睬成人合理的要求和规定,长期严重不服从。经常与成人争吵,与父母和老师对抗。推卸自己的过失,把责任强加于别人。经常故意干扰别人。

(十九)儿童社会功能障碍

1. 儿童社会功能障碍的主要表现

这是一组起始于发育过程的社会功能异常,与广泛发育障碍不同,没有器质性的原发特征。一般认为引起此障碍的关键原因是异常的生活环境。男女发病的比率相当。常见的有选择性缄默症和儿童反应依恋障碍。

(1)选择性缄默症起病于童年早期,平时在一般场合言谈自如,语言表达能力正常。但是在学校等特定场合或陌生人面前却沉默寡言,甚至拒绝说话。缄默时常伴有焦虑、退缩和违抗等情绪。

(2)儿童反应依恋障碍这是一种长期的以社交关系障碍为特征的儿童精神障碍。一般在5岁前就出现出障碍,表现为过度抑制、过分警惕,有明显的矛盾反应。如对于养育的父母或亲人既亲近又冷淡,既回避又对抗。明显缺乏情感反应、退缩和情绪紊乱,对自己或他人的痛苦表现出攻击性反应,或者过度警觉和恐惧。有时也能与正常的成人进行交往,有一定的社交和应答反应。

(二十)童年和青少年行为障碍

1. 童年和青少年行为障碍的主要表现

童年和青少年行为障碍的表现形式多样,较常见的有非器质性遗尿症、喂食障碍、异食癖、刻板性运动障碍、口吃等。

(1)非器质性遗尿症这是指年龄在5岁以上,智龄在4岁以上的儿童发生于白天或晚上的排尿失控现象。每月至少2次尿床或尿裤,而且持续3个月以上。

(2)喂食障碍表现为在食品充足、养育方式比较满意,又没有器质性疾病的情况下超出了正常范围的进食困难。体重不增加或有所下降至少1个月。

(3)异食癖这是一种进食障碍,特点是实际年龄超过2岁以上的儿童喜欢吃不可作为食物的东西,如泥土,石灰,肥皂等等。爱吃异食每周至少100克,持续1个月以上。本症并非是其他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碍所致,而且这样的进食行为并不符合当地的习惯和传统。

(4)刻板性运动障碍这是一种随意的、反复的、无意义的、呈节律性的运动(动作),表现为摇躯体、晃头颅、拔毛发、捻头发、咬指甲,允拇指、挖鼻孔等。这些行为不是由于任何其他精神疾病或行为障碍所致。

(5)口吃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口语障碍。讲话的特征为频繁地重复或延长声音、音节或单词,或频繁出现抽搐或停顿以致破坏讲话节律。这种状态已严重到妨碍讲话的流畅性,明显影响语言表达的顺畅。有部分儿童在童年早期出现轻微的,一过性的讲话节律问题不能归入此障碍。

常见异常心理的主要表现

(一)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病性障碍,在全世界范围人群中至少1%的人有可能在其一生中发生此心理障碍。在我国90年代北京地区的统计患病率为0.97%。精神分裂症大多起病于青壮年,所以中学生和大学生正是在此病的高发年龄阶段,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或是贫困地区的学生发病率较高。在青年教师中也不可忽视此病的发生。不少人以为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人格障碍等在严重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转向精神分裂症,或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下可以引发精神分裂症,其实这些都是被误解的习惯性错误看法。

对于精神分裂症的识别和诊断需要全面的观察及多种方法的确诊,了解患病前后的整体详细过程是帮助诊断的重要依据。由于此心理障碍的病因尚不清楚,它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所产生的非特异性症状。尽管如此,大量的生物学、遗传学以及现象学的研究资料表明这是一种病理心理现象,是一种精神疾病。所以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是一种“临床”性的诊断,识别和判断都是依靠“临床过程”。

1. 精神分裂症的主要表现

绝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表现出典型症状之前其实都已经处于多年的“隐性”状态。在此期间可能表现为退缩、孤僻或与众不同。通常称作为有点“怪兮兮”。他们的思维和语言令人费解,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减少或反应怪异,要么觉得对于周围一切都没有感觉,要么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别人驱使的结果。有些患者认为自己非同于一般常人,具有特殊的能力和才华,有“神秘”和“超感”的体验。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情感冷漠、平淡或不适切,但由于意识清晰,智力正常,在学习的效率和成绩都一时显示不出存在问题。上述“怪兮兮”的状态可以持续数年,隐含地在逐步恶化,直到精神障碍首次发作前异常的思维和行为这才较为明显地表现出来。

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以及精神活动不协调。

(1)思维障碍。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是精神分裂症常见的思维障碍的两大类型。

思维形式障碍表现为思维的令人费解和逻辑紊乱。常见的特征性的表现形式有:

联想松弛患者思维漫不经心,概念模糊,言语的组成经常出现不连贯,离题或来回跳跃,使得听者感到稀里糊涂,搞不清脉络。

思维破裂患者在语言表达中刚讲了半句话就突然停止,过一会儿,或过了几分钟又开始表达,但话题却是另起炉灶,前言不对后语,情绪也伴有纷乱。患者在讲话的停顿过程中是被闯入的思维所干扰,以至中断。

语词新作患者会自己编造一些词汇,与众不同,由他本人赋予这些词汇特定的涵义。其他人都无法听懂和领会这些怪怪的词汇。

随意作答患者在回答本人问题的时候不能顺应话题有逻辑地进行回答,而是牛头不对马嘴地跑题乱答。如问“你饭吃过吗?”,答“我已经把事情办好了”。

思维贫乏

模仿言语患者的语言极少,不仅是话少,说话的内容也十分贫乏。患者用类似哼小调或唱曲子的样子不断地重复某些话语,但实际上没有想与本人交谈和诉说的愿望。

思维凝结

明的反差。

(2)思维内容障碍。妄想是思维内容障碍中最典型的一种形式。妄想是一组坚定的病理性信念,内容怪异离奇。尽管对患者的妄想用事实进行质疑,但患者坚信自己的观念和想法,不作改变。妄想的内容的结构是杂乱的,无系统的,但也有可包括一些不可知论或无法证伪的内容,使常人无法与他们争辩出结果。妄想常见于较重的精神障碍。常见的特征性的表现有:

影响妄想认为自己受到了一种无法抵御的影响。如某些被一种来自于不患者的智商正常或比一般人还高,但是抽象思维极差,构成鲜明物体所发出的射线所干扰引起周身不适,无所适从,无法排除。

关系妄想患者确信自己和某些人和事物有着“特殊的联系”。虽然他人都否认或不信这种联系的存在,但他坚信不疑。如认为自己是某个高层领导人的非公开子女。

被害妄想患者认为有些人和组织对其不善,有陷害他的意图和迹象。如认为有人一直在跟踪,监视自己,想达到某种不可告知的恶意目的。尽管周围的人都难以确认患者所所的现象的真实性,但往往被他的生动的描述和倒霉的处境激起感动和动情。

思维被广播妄想

和了解他的思考和想法。

思维插入妄想患者觉得自己的想法在没有表达之前别人就已经得知患者相信某些人把他们的想法已经插入在自己大脑的思维中,所以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已经不是真正的自我思维。

(3)知觉障碍在知觉障碍中最常见的是幻觉。幻觉是知没有相应客观刺激作用与感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患者信以为真,行为也受到幻觉的支配和影响。在幻觉中,患者最常见的是幻听,也有幻视、幻触、幻味、幻嗅等。幻听表现为一个或几个声音不停地在患者的耳边发声,此声音有的是在告诉他某些情况,有的是在指挥他去干些事情,有的则是在贬低或威胁他。所感知的声音一般来自于耳外,也有的表现为来自自己的头脑内,是一种出自于颅内的声音。患者对于幻听的感受是清晰真实的,但有时他们对声音的性别和年龄的分辨也存在困难。

患者也可以有错觉,人格解体,即感到似乎自己以和躯体已分离,自己是从外部来观察自己,现实解体,即整个世界都显得极其不真实,以及自己的躯体正在出现某种奇怪的变化等等幻觉。

(4)情绪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往往是变换不定,喜怒无常,难以捉摸。有的患者表现为情感冷漠或平淡,几乎没有热情,在各种场合都显得没有情绪,麻木不仁。有的患者表现为情感不真切,尽管有所情感的表露,但无法与其思维和语言相关联和协调,显得牛头不对马嘴。也有的患者表现为情感在短期之内急剧地变换,起伏很大,反差也很大,令人无法理解和接受。

(5)行为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行为是异常的,其特点是怪异和不适切。如不可思议的怪相和姿势,膜拜样动作,过分的愚蠢,激动不安,或不恰当的性表示。这些异常的表现形式繁复,形形色色,有的十分明显,有的却有些模糊。

(二)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又称为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人群中很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占一般人群的3%~5%患有此病症,一直受到医学家的关注和重视,对于抑郁的识别与治疗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众多人群的心身健康及生活质量。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在CCMD-3中把原来分类在“神经症”中的抑郁划归到心境障碍范围,因此对

于抑郁的理解需要更注重于其实际的表现。

1. 抑郁的主要表现

抑郁是一种以情绪低落为主的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症状可表现在情绪,认知,躯体症状及人体征象等方面。

(1)情绪表现情绪低落,心情压抑沮丧,无愉悦感,兴趣下降明显,与外界情感交流缩窄,回避人际关系,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等。

(2)认知表现有自责自罪感,对人生无望,厌世无助,难以专心,注意困难,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记忆力下降,少数伴有幻觉和妄想等。

(3)躯体表现精力减退,疲劳乏力,失眠或多睡,经常早醒,厌食或多食,体重明显下降,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腹泻便秘,性欲下降,经常出现昼重夜轻的规律性状态波动等。

(4)人体征象躯体弯腰曲背,动作单板迟缓,面容悲凄伤感,皮肤干燥无光,舌苔厚腻口臭等。

2. 躁狂的主要表现

躁狂表现为心境高涨,可以从一般的高兴愉快到欣喜若狂,这种心绪的高涨状态虽然与患者的处境极不相称,但旁人往往予以正面理解而不能意会到问题所在,其社会功能可以毫无损害或者轻度损害。

(1)情绪表现兴奋激动,欣快高涨,情绪不稳,容易激动,缺乏耐心,行为鲁莽,以自我为中心,好要求别人等。

(2)认知表现自我评价过高,虚拟夸张标榜,思维奔逸,语速很快,联想偏偏,意念飘忽,判断失误,杂乱无章,偏执狂妄等。

(3)躯体表现

(4)人体征象

(三)广泛性焦虑

1. 广泛性焦虑的主要表现

广泛性焦虑是指一种以缺乏明确的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担忧状态。慢性轻度的焦虑可表现为紧张,担心,轻度烦恼和容易激动。这些症状往往与所处的环境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慢性中度焦虑除了有紧张不安,提心吊胆之外,持续时间可超过6个月甚至长达数年。患者伴有明显的自主精力极度充沛,睡眠需求减少,性欲亢进等。精神运动性兴奋。

神经性反应,如心动过速、恶心、腹泻、尿频、手脚冰凉、出汗。同时还可出现失眠(以入睡困难为主)、注意力集中困难、疲乏、叹息、发抖、易惊等。广泛性焦虑有家属性发病倾向。

(四)惊恐障碍

1.惊恐障碍的主要表现

惊恐障碍是以反复的惊恐发作为主要原发症状的神经症。这种发作具有不可预测性,也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环境。这种发作并不是广泛性焦虑的程度延续,也不是广泛性焦虑所能诱发,但有些患者可伴有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有它的“自限性”,即发作的过程到最后有自主缓解的倾向。

惊恐发作的来临突然,不可预测,所出现的症状往往只有患者自我感受,他人难以现象和体验。症状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自主神经反应,如心悸、胸闷、胸痛、震颤、窒息、腹痛、出汗、眩晕,此外还可以出现解体感、错乱感、恐慌感、发疯感和濒死感等。

出现惊恐发作的患者往往是极度焦虑和害怕,又感到束手无策。一般情况下会想方设法去求医,求医都有一个程式,从急诊挂号,候诊,诊疗,检查到医学处理需要一段时间。由于惊恐发作有其“自限性”,所以当就医过程结束,患者的发作症状也往往自信趋向缓解,有的甚至不经医学处理就自行回家。患者常常为自身的“严重症状”和医生的一般处理而感到不满和无奈。但以单纯生物医学模式为主的医护人员确实难以与患者构成贴切的理解和共感。

(五)恐惧症

1. 恐惧症的主要表现

恐惧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事物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有恐惧症的患者体验到的是持续的好不断强化的恐惧。虽然遭受的刺激并非严重,但其感受却大大超过刺激的强度。尽管患者所境遇的场所情境和物品对象无足轻重,但还是感到十分的害怕,畏惧,出现回避反应。恐惧和回避的交织使患者感到无奈和压抑,感到羞愧和沮丧,同时他们的社会功能也明显下降,有的能力下降,有的放弃机会,有的萎靡退缩,有的推脱重任。

恐惧症可在数月或几年内逐渐形成,形成的过程往往是不知不觉,逐渐加重。严重的患者症状可持续长达十年之久。有的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恐惧的内容可

能出现泛化,把对个别事物的恐惧泛化成对一组事物的恐惧。不仅是范围的扩大而且在程度上也不断强化和加重。恐惧症根据恐惧对象的不同,通常可分为场所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和特定的恐惧症三类。

(1)场所恐惧症场所恐惧有两种,一种是无惊恐障碍史的场所恐惧,另一种是有惊恐障碍史的场所恐惧。前者大多是畏惧开阔或封闭的场所,人群多的地方,陌生的地方,独处的地方。在这种场合患者感到无安全感,有时会联想翩翩,假设出许多莫名其妙的畏惧内容,越想越感到害怕和恐惧。有些患者会在恐惧的同时出现人格解体(感到自己不真实或被分离)和现实解体(感到周围环境不真实),还可伴有抑郁情绪。后者是因曾经发生过惊恐障碍所引起的对某些场所的恐惧。有的因在某个环境中出现过一次突如其来的惊恐发作,以后便对所有类似的场所都产生害怕,回避这些场所,生怕再度引发惊恐发作的痛苦的感受。他认为自己的回避行为有益于预防惊恐的发作,客观上惊恐不再发作与他的回避行为无本质上的联系,却被他误认为是回避行为有效地防止了惊恐的发作,从而回避场所的行为无形中被不断地强化。

(2)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表现为在与别人的谈话中或在公共场合被别人观察到自己的“不自然状态”或“怪异的失控状态”。从而认为这会有损于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确实社交恐惧的患者往往客观存在一些容易发生的诸如脸红、出汗、眼光漂移、手足无措等反应。这与他们的生理状态以及不习惯于与人交往的焦虑情绪有关。但是担心被人注意和目光对视的情况常常发生,因为他们的不自然状态以及症状性的表现会无意地被旁人发现,别人感到好奇,随意地用目光扫视或略加关注。但常常发生巧合的是这些目光会被极度敏感的患者所发觉,这就构成患者恐惧害怕的依据及理由。这里并非是患者的猜疑,更不是他们的“幻觉”。事实上社交恐惧的由来真是从偶然的很小的现象被泛化而成。典型的社交恐惧一般在青春期发病,占人群的3%~5%,女性多于男性。近年来发现成人发生社交恐惧也并非少见。

(3)特定的恐惧症这是对某单一特定事物的恐惧。常见的恐惧事物有动物(如昆虫、老鼠、蛇)、高空、雷电、暴雨、尖刀、血液等等。

(六)强迫症(OCD)

1. 强迫症的主要表现

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患者出现重复的观念、臆想和行为。他们意识到这些想法和冲动的重复存在,知道来源于自我,并非和愿望一致,也渴望终止这些重复的观念和行为,但要做到却十分困难,为之感到十分压抑和沮丧,严重影响情绪及社会功能。

强迫症的表现形式主要有2类:强迫思想和强迫行为。

(1)强迫思想:包括强迫观念(如,“4”是一个倒霉的数字,我要尽可能避开所有的“4”,否则我会闯祸);强迫回忆(如,反复追忆一个只记得姓却忘记了名的小学同学);强迫性对立观念(如,一边在走路一边在想我不会走路怎么办);穷思竭虑(如,世界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害怕丧失自控能力(如,怀里抱着婴儿,脑子里却反复冒出一个念头,我会不会失控把小孩从窗口仍出去)等。

(2)强迫行为:包括反复洗涤(如,洗手,擦地板,洗衣服,洗澡等);反复检查(如,检查煤气开关是否关,检查抽屉是否锁,检查房门是否关,检查书包里的东西是否遗失,检查衣服是否被脏水污染等);强迫核对(如,边做作业边反复核对是否有出错)强迫计数(如,走楼梯数台阶,过马路数斑马线等);强迫仪式动作(如,走进教室一定要用右脚跨入,走在大厅中绝对不能踩到地砖的边线,回家必须在门口跳3次等)。

(七)躯体化障碍

1. 躯体化障碍的主要表现

这是一种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的神经症。其特征是有各种症状,但体格检查和试验室检查都不能发现躯体疾病的证据。医生无法用器质性疾病的判断依据来解释患者症状的严重性、变异性、持续性和伴随的社会功能受损。常见的躯体症状表现为:

(1)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腹胀、反胃、腹痛、食苔厚腻、嘴里无味、口臭、大便次数多、大便不成形,糊状或水样大便等。

(2)呼吸系统症状

(3)泌尿生殖系统症状

异常的多量的阴道分泌物。

(4)皮肤或疼痛症状出汗、瘙痒、肿胀感、异样不适、麻木、刺痛、胸闷、胸痛、气急、气短、咽部梗塞感等。尿频、排尿困难;生殖器周围不适,频繁遗精、

局部疼痛或周身疼痛。

(八)急性应激障碍

1. 急性应激障碍的主要表现

急性应激障碍又称为急性应激反应。在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下,立即(在1小时内)就产生心理障碍。此时表现为强烈的恐惧,胆战心惊,异常激动,辗转不安,行为盲目。有的则表现为全身瘫软,无所适从,不知所措,甚至出现短暂轻度的意识模糊。

(九)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1.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表现

这是一种由于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的心理创伤所导致的延迟出现及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这种精神障碍有以下特征性表现:

(1)反复闯入性体验患者的心理创伤来自于如同天灾人祸一般的遭遇,事件及处境,其灾难性超过了一般的日常生活事件,其沉重打击越出了一般常人的承受度。在应激障碍发生后,患者会出现反复闯入性的重现创伤体验。会不由自主地回想遭受打击的经历及过程。经常做噩梦,其内容都与创伤性的事件有关。反复发生错觉或幻觉,似乎事件中的场景和人物又呈现在自己的面前。尤其是当目睹创伤事件中死者的遗像、遗物或旧地重游时都会触景生情,给心理带来极度的悲伤。在此痛苦时往往伴有心悸、心慌、出汗、脸色苍白等明显的生理反应。

(2)持续的警觉性增高患者十分警觉,过分担惊受怕,一直处在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因而导致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平时患者的注意力难以集中,无名火大,容易被激惹,显得十分焦躁。

(3)持续性的回避患者对于相似于创伤性经历的情境或人物都尽可能地回避。为了不让痛苦再起,尽可能地避开与人交往,回避参加群体活动,对他人显得十分冷淡。封闭自己,对周围所发生的事情熟视无睹,似乎力求在忘却与创伤性事件相关的所有一切。

(4)对未来失去信心患者不尽对于自我、环境的评价很低,对于将来也十分无望,他们看不到自己有光明的前景,往往把创伤后所残留的低靡状态看作为以后生活的永久格局,因而一直处于抑郁状态。

(十)适应障碍

1. 适应障碍的主要表现

适应障碍是指患者在有一定人格缺陷的基础上由于应激源或困难处境,产生烦恼和抑郁,同时伴有行为适应不良和生理功能障碍以及社会功能缺损的心理障碍。适应障碍主要表现有以下一些特征。

(1)诱因明显产生适应障碍都有明显的社会生活事件为诱因,尤其是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或社会地位的改变,如学生的入学、升学、考试、转学、休学、复读、换班级、出国留学等等。尽管学生生活的内容变化不会很大,但这些看来不起眼的生活事件都可以成为适应障碍的引发因素。

(2)人格基础人格基础和特点在构成适应障碍中往往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人格特点决定了生活事件被激活为适应障碍的中介因素。遇到雷同生活事件的学生,有的能直面应对,有的不屑一顾,有的却产生了适应障碍,这是因为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人格,不同的反应便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3)不良情绪适应障碍的情绪反应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和害怕等。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动力不足、进取受限、焦躁不安、容易激惹等。

(4)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萎靡不振、拖拉懒散、得过且过、不修边幅、交往局限、话语减少、反应冷淡、偶有攻击等。

(5)生理反应生理功能反应表现最多的为咽部不适、心悸胸闷、入睡困难、睡睡醒醒、食欲不振、多便塘薄、周身疲乏、月经不调等。

(十一)非气质性睡眠障碍

1. 非气质性睡眠障碍的主要表现

这是因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非器质性睡眠与觉醒障碍。这些障碍区别于因某些躯体器质性疾病所引起的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6种类型:

(1)失眠症所为失眠症指的是睡眠质量不满意。表现为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入睡、醒后不适、疲乏、白天困倦等。失眠可伴有躯体方面的症状,如食欲不振、头昏眼花、头痛头胀、四肢乏力、腰背酸痛、舌苔厚腻、大便塘薄等。也可出现精神方面的症状及社会功能的影响,如焦虑、抑郁和恐惧,对睡眠状态极度敏感,对睡眠的质量十分关注,害怕入晚睡觉,害怕睡眠环境打扰,害怕因失眠影响第二天的学习和工作。因失眠精神面貌很差,脸色憔悴,平时晕晕乎乎,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学习效

果不佳,学习成绩退步,自信心不足,社交范围缩小等。

(2)嗜睡症白天睡眠过多,不是晚上睡眠不足,也不是由于药物、酒精、躯体疾病或某些精神障碍产生的嗜睡。患者从晚上睡到白天,长时间睡眠,可以不醒,也可醒了再睡。患者可在教室等公共场所甜蜜睡着,能够被叫醒,但很快又进入睡眠状态。有的在教室里睡了一整天,放学回家,不做其他事情又再度入睡。这样的嗜睡状态可延续很多天,甚至几周或数月。有一种情况称为睡眠发作,患者在发作阶段如进入“冬眠”一睡就是几天,不吃,不喝,也不拉。在整整睡了几天后这才苏醒,醒后生活学习恢复照常。对于何时再度发作,没有特定的规律,也无明显的前驱先兆。

(3)睡眠-觉醒节律障碍正常人的生活是晚上睡眠和白天觉醒,与同环境的其他人的生活规律应该基本一致。而当睡眠和觉醒的节律出现了紊乱,这也是一种睡眠障碍。这会引起睡眠质量的长期下降,从而影响到精神活动,生活状态,学习工作效率等。同时患者对于这种睡眠问题的长期存在使患者产生心理上的焦虑或恐惧。患者几乎每天都有此情况,时间可以超过1个月以上。

(4)睡行症这是一种在睡眠过程中,在尚未清醒的状态下起床,在室内或户外行走,或者做一些简单的活动。此时的目光呆滞,表情茫然。这是一种睡眠和清醒的混合状态,不会主动与人说话,即使当别人向他发问,一般都不会应答。当发作后多会自动回到床上睡觉,也有的躺地再睡。不管是即刻苏醒还是第二天醒来,患者都不能回忆自己晚上有过的所作所为。睡行症在儿童中发生的比率较高。

(5)梦魇在睡眠中被噩梦突然惊醒,惊醒后患者能完全苏醒,并能清晰地回忆出梦中的危及生命,丧失安全,自尊扫地等恐怖内容。为之心有余悸,十分痛苦。

(十二)进食障碍

1. 进食障碍的主要表现

进食障碍是一组以进食行为异常为主的精神障碍,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及神经性呕吐。拒食、偏食、异食症等多见于儿童。

(1)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厌食多见于女性青少年。她们为了自己设定的目的,大多数是为了害怕发胖、减肥或想往苗条漂亮故意限制饮食。他们为了达

到控制体重的目的,对食物的营养成分十分关注,了解也会很多。她们的减食有一个过程,先是少吃主食,逐渐对一些蛋白质、脂肪含量较高的食品排斥,用蔬菜和水果替代食量会逐渐减少,即使到了营养严重不足,人体极度消瘦的状态她们还是固执地坚持她们的行为方式。

神经性厌食的患者体重比正常平均体重轻15%以上,在青春期达不到躯体增长标准,甚至出现发育延迟或停止。可出现下丘脑—垂体—性腺的广泛内分泌紊乱。女性表现为月经失调或闭经,男性表现为丧失性兴趣或性功能低下。

患者常常故意运用自我诱发呕吐、自我导泻、过度运动、服用厌食剂和利尿剂等来消耗自己。

患者的认知方面功能失调,持续地存在异乎寻常的害怕长胖的强烈信念,他们给自己限定了一个过分的低体重界限,这些标准远离正常健康的医学标准。他们对于胖瘦程度的评估有双重标准,即对于别人胖瘦程度的评估尚比较客观,但对于自我评估却完全失实,即使已经十分消瘦,如同皮包骨,但还会觉得很丰满而自我欣赏。

(2)神经性贪食这是一种持续性的,反复发作的,难以控制的摄食欲望及暴饮暴食行为。少量患者应多食而出现病理性肥胖,体重剧增。但多数患者是神经性厌食的延续者,他们对于发胖有强烈的恐惧,所以常用引吐、导泻、禁食等方法来抵消超量的摄食,实际上他们的体重都明显低于正常值。

神经性贪食患者的年龄较神经性厌食者略高。在认知方面存在明显的曲解和功能失调。他们把消瘦看作是形体美,越瘦越美。把暴饮暴食视为满足口福的补偿,把能够引吐作为对付暴饮暴食的有效手段,在他们看来这是“两全其美”。因此暴食—呕吐—暴食—呕吐成了他们的行为模式。通常他们都能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过分及异常,但亲朋好友的劝说都难以改变他们的想法和做法。

(十三)人格障碍

1. 人格障碍的主要表现

人格是每一个体所特有的较易被识别的持续的行为模式。所谓的人格障碍是指具有明显特征的人格类型,或是一种突出的,由来已久不易改变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为偏离一般社会文化准则,难以被他人所接受,从而导致了为人处世方面的格格不入状态。人格障碍患者多数表现为几种适应不良个性的混合。这

种状态长期存在,给他人的印象是“本性难改”,有的患者也因他们的社会不适应状态及行为的不良后果而感到苦恼和无奈。每个人都会隐含地存在一些人格方面的缺陷成分,尤其在遇到显著压力时会暴露出人格方面存在的问题。但这不能与人格障碍相提并论,因为人格障碍是明显的病理状态,其严重程度远远超过了正常人群中会出现的一般问题。

绝大部分的人格障碍是从儿童期开始形成,到了20岁左右基本定型。有一部分人格障碍患者可能是生物因素所致,包括存在遗传因素。学生中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偏执性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冲动性人格障碍、依赖性人格障碍等。

(1)偏执性人格障碍偏执性人格障碍患者的情绪十分冷漠,对小问题过度敏感,警觉性很高,其猜疑、妒忌、敌视、误解的态度难以为周围人所接受。患者喜欢自吹自擂,夸夸其谈,自我炫耀,同时又十分固执、无情、刻薄、好争执。有过分自负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总感到被压制或迫害,对周围发生的事件都解释为对自己不利,会吃大亏。执意追求远离实际情况的不合情理的个人权益,不厌其烦地上告、上访、投诉,不达目的不肯罢休。

(2)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异样和另类。他们的观念、行为和外表装饰是明显奇特。个性明显内向,表现为孤独、被动和退缩。与家人和社会疏远,除了非常亲近的家人外,基本上不同他人主动交往,缺少朋友,过分沉湎于幻想和自省。他们表情呆板,情感冷漠,不通人情,不能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体贴或不满、愤恨等。缺乏愉悦感、信任感、亲密感,无论是对于表扬或者评判都几乎是无动于衷,不知好歹。

(3)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的最主要的特征是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无视法规和纪律。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往往在童年或18岁前就出现品行问题,18岁后其习性更加固定,屡教不改。

患者表现为无视社会规范、准则、义务,反复出现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行为冲动,无计划,漠视客观现实,撒谎成性,欺骗他人以获取个人利益。对他人漠不关心,无责任感,无丝毫感恩之心,难以与他人维持长久的一般关系。当行为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会恬不知耻地为自己辩解。容易被激惹,对受挫的耐受度很低,区区小事便可引发冲动,甚至出现暴力行为。当损害别人,损害公益

而遭到惩罚时缺乏内疚感,无动于衷,难以从深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

在18岁前的学生中更多表现为学习环境中的品行问题,主要表现为反复违反校纪校规,说谎成性,偷盗财物,逃学逃夜,吸烟酗酒,破坏公物,欺负同学,虐待动物,挑衅殴斗,过早性活动等。

(4)冲动性人格障碍这又称为攻击性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容易爆发,与人发生争吵和冲突。有明显的冲动性行为,难以自控。对待事物的计划和预见能力很差,只顾一时痛快,不顾产生后果。心境反复无常,极不稳定。自我形象、目的及内在偏好紊乱,对奖惩缺乏持久效果。容易产生极度紧张的人际关系,时常出现情感危机。有自杀和自伤的倾向或行为。

(5)依赖性人格障碍过分依赖是依赖性人格的基本特征。患者要求他人为自己生活的内容承担责任,将自己的需要附属于所依赖的人。过分服从依赖人的意志,即使是合理要求也不愿意向所依赖的人提出。沉湎于被遗忘的恐惧之中,感到自己无助、无能或缺乏精力,要求别人不要远离自己。但与他人的亲密关系结束时,有无助、无望和被摧毁的感受。但遇到挫折时,习惯把责任推卸给他人。

(十四)性心理障碍

1. 性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性心理障碍又称为性变态,其特征是有变换自己性别的强力愿望(性身份障碍);采用与常人不同的异常性行为满足自己的性欲(性癖好障碍);对于常人无法引起性兴奋的事物或人物有强力的性兴奋作用(性指向障碍)。除此之外,与之无关的精神活动都无明显异常和障碍。

(1)性身份障碍性身份障碍的表现男女略有区别。女性表现为持久好强烈地为自己是女性而感到痛苦,希望自己能成为男性。坚持穿着男性化,有“男子气”,固执地厌恶女装。否认自己的女性生理结构,抵触乳房发育或月经来潮。执意认为自己迟早会长出阴茎。男性同样派出自己的男性身份,专注女性生活方式,有“娘娘腔”,强烈渴望和参加女性的娱乐活动,偏爱女性穿着。拒绝参加男性的常规活动。小便采用坐式姿势。厌恶自己的阴茎和睾丸,希望有朝一日阴茎会萎缩消失。

(2)易性症对自己性别的认定与解剖生理上的特性呈逆反心理,持续存在厌恶和改变身体性别的解剖结构及生理特征,有转换性别的强烈愿望,愿意

接受外科手术或激素治疗把自己改造成为异性。

(3)恋物症此症几乎仅见于男性。在强烈的性欲望与性兴奋的驱使下反复收集、依恋和使用异性的物品。所恋物品都是女性贴身的衣物,如胸罩、内裤等,他们通过抚摸、嗅闻、摩擦所收集的衣物获得性兴奋,同时伴以手淫达到性满足。由于用同样的异性物品难以产生多次性兴奋,故患者会不顾一切地想方设法到处偷盗女性的衣物。

(4)异装症表现为对于异性衣着特别喜爱,有反复穿戴异性服装的强烈欲望和行动。患者穿戴异性服装是为了获得性兴奋,但此行为受到抑制时会出现明显的情绪焦虑反应。尽管患者的穿着异性化,但并不要求改变自己的性别和解剖生理特征。

(5)露阴症常见于胆怯的男性(往往起始于十几岁)。表现为通过无防范的女性成人或女孩暴露自己的生殖器而获得性唤起和性兴奋,他们很少具有侵犯性。患者在暴露的过程中可能同时手淫,若女方出现惊慌失措的反应时便从中获得性满足。

(6)窥阴症反复窥视异性的下身,露体或他人性活动,以产生性兴奋,获得性满足。有的患者在窥视的同时手淫或者在窥视过后想象当时的情境进行手淫以获得性满足。患者几乎都是男性。对于观看淫秽影像制品或色情形体表演而获得性满足的人不属于窥阴症。

(7)同性恋这是一种性指向障碍。患者在正常的生活条件下,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对同性有持续的性爱倾向,包括思想、情感及性行为。有的对异性虽然可有正常的性行为,达性爱倾向明显减弱或缺乏,因此难以建立和维持与异性成员组成的家庭。当前已不再将同性恋视为精神障碍。但同性恋会因为长期压力而产生抑郁、焦虑和羞愧。此压力来自于外界对其行为及长期持久的性改换意向所采取的内在的否定态度。

(十五)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

1.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的主要表现

习惯与冲动障碍是指在过分强烈的欲望驱使下,采取某些不正当行为的精神障碍。在学生中较多发生的是病理性赌博及病理性偷窃。

(1)病理性赌博患者对于赌博具有难以控制的强烈欲望及浓厚兴趣。

在赌博前有紧张或焦虑,但在赌博后会感到特别的轻松。他们虽然有自控的想法或努力,但难以改正,难以停止赌博。他们经常专注在赌博的思绪中或者想象赌博的情境及过程,从而得到心理满足。患者的赌博目的并非在于获得赌博获取的利益。但其赌博行为对学业、家庭、学校、同学及社会都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2)病理性偷窃患者有难以控制的强烈的偷窃欲望及行为,陶醉在思考偷窃及对于偷窃情境的想象及回忆之中。他们的动机不是为了所偷得的财物,但偷窃过程给他们产生一种特殊的满足感。尽管他们清楚,偷窃行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产生不良的后果及影响,但难以放弃其反复偷窃的行为。

(十六)儿童孤独症

1.儿童孤独症的主要表现

儿童孤独症多见于男孩,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主要的表现为:

(1)人际交往存在质的损害患者十分孤独,对集体的欢乐缺乏共鸣,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不能以适合其年龄的方法与同龄人建立伙伴关系。自娱自乐,缺乏相应的观察和情感反应。不会运用恰当的肢体语言与别人交流。模仿能力很低。既不能向别人表达关心,也不会寻求同情和安慰。

(2)语言交流曾在质的损害口语发育延迟或不会用语言表达,也不会用手势,模仿等肢体语言与人交流沟通。对语言的理解力很低,常听不懂指令,不会表达自己的需要和痛苦,很少提问,对别人的谈话也缺乏反应。学习语言十分困难,常有无意义的模仿语言。经常反复使用与所处环境和情境无关的言词或不时发出怪声。即使有的患者有一些语言能力,但不能主动与人交谈,维持语言交流。语言的声调、重音、速度、节奏等方面都存在异常。

(3)兴趣狭窄和活动刻板重复患者兴趣局限,只专注少数生活内容。活动过度,来回走动、奔跑、转圈等。动作姿势刻板重复,拒绝改变,否则会出现明显的烦躁和不安。过分依恋某种气味或某个物品的局部内容,从中得到一定的满足。强迫固定于某些仪式动作或活动,但这些行为内容都毫无实际意义。

(十七)多动障碍

1. 多动障碍的主要表现

多动障碍多发生在3岁左右的儿童,与同龄儿童相比表现为明显的注意力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以及活动过度。在注意力方面的表现是他们在学习时很容易分心,容易被外界的任何声音所吸引。常常是东张西望,心神不宁或发呆不吭声。有的做作业是边做边玩,作业做错或是漏做,又脏又乱,拖拖拉拉。大大咧咧,不顾细节,粗心大意,毫不在乎。不爱惜物品,穿着邋遢,损坏文具,杂乱无章。做事难以持久,常常是一事未成又去干别的事情。与其交流时总是心不在焉,似听非听,答非所问。

在多动方面,在需要静坐的场合难以静坐,上课时做无意义小动作,玩东西。话多,好插嘴,随意同周围学生说话,十分喧闹。难以遵守集体的秩序和纪律,干扰他人的正常活动。易被激惹,易与同学争执、闹纠纷,不受同学欢迎。容易兴奋和冲动,做出过激的行为,好冒险,易出事故。

(十八)品行障碍

1. 品行障碍的主要表现

品行障碍的主要特征是反复持的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立性品行。

(1)反社会性品行障碍表现为经常无意义地说谎,好发脾气,暴怒。怨恨他人,报复性严重。与父母或老师对抗,拒绝或不理睬家长,老师的要求和规定,长期严重地不服从。经常故意欺负或骚扰他人,把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归咎于他人,甚至责怪他人。在小学阶段就经常逃学。不是因为避免责打或性虐待而擅自离家出走。参与社会上的不良团伙干坏事,经常挑起事端,参与殴斗。故意损坏公共财物或他人财物。多次在家中或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勒索或抢劫他人财物,强迫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或有猥亵行为。经常虐待小动物,反复欺负同学或他人,用凶残的方式虐待他人,甚至持凶器故意伤害他人。故意纵火。

(2)对立违抗性障碍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主要表现为明显不服从、违抗,或挑衅性行为,但没有更严重的违法或冒犯他人权利的社会性紊乱或攻击行为。表现为非逃避惩罚性经常说谎,脾气暴躁,易发怒,经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存有报复之心。拒绝或不理睬成人合理的要求和规定,长期严重不服从。经常与成人争吵,与父母和老师对抗。推卸自己的过失,把责任强加于别人。经常故意干扰别人。

(十九)儿童社会功能障碍

1. 儿童社会功能障碍的主要表现

这是一组起始于发育过程的社会功能异常,与广泛发育障碍不同,没有器质性的原发特征。一般认为引起此障碍的关键原因是异常的生活环境。男女发病的比率相当。常见的有选择性缄默症和儿童反应依恋障碍。

(1)选择性缄默症起病于童年早期,平时在一般场合言谈自如,语言表达能力正常。但是在学校等特定场合或陌生人面前却沉默寡言,甚至拒绝说话。缄默时常伴有焦虑、退缩和违抗等情绪。

(2)儿童反应依恋障碍这是一种长期的以社交关系障碍为特征的儿童精神障碍。一般在5岁前就出现出障碍,表现为过度抑制、过分警惕,有明显的矛盾反应。如对于养育的父母或亲人既亲近又冷淡,既回避又对抗。明显缺乏情感反应、退缩和情绪紊乱,对自己或他人的痛苦表现出攻击性反应,或者过度警觉和恐惧。有时也能与正常的成人进行交往,有一定的社交和应答反应。

(二十)童年和青少年行为障碍

1. 童年和青少年行为障碍的主要表现

童年和青少年行为障碍的表现形式多样,较常见的有非器质性遗尿症、喂食障碍、异食癖、刻板性运动障碍、口吃等。

(1)非器质性遗尿症这是指年龄在5岁以上,智龄在4岁以上的儿童发生于白天或晚上的排尿失控现象。每月至少2次尿床或尿裤,而且持续3个月以上。

(2)喂食障碍表现为在食品充足、养育方式比较满意,又没有器质性疾病的情况下超出了正常范围的进食困难。体重不增加或有所下降至少1个月。

(3)异食癖这是一种进食障碍,特点是实际年龄超过2岁以上的儿童喜欢吃不可作为食物的东西,如泥土,石灰,肥皂等等。爱吃异食每周至少100克,持续1个月以上。本症并非是其他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碍所致,而且这样的进食行为并不符合当地的习惯和传统。

(4)刻板性运动障碍这是一种随意的、反复的、无意义的、呈节律性的运动(动作),表现为摇躯体、晃头颅、拔毛发、捻头发、咬指甲,允拇指、挖鼻孔等。这些行为不是由于任何其他精神疾病或行为障碍所致。

(5)口吃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口语障碍。讲话的特征为频繁地重复或延长声音、音节或单词,或频繁出现抽搐或停顿以致破坏讲话节律。这种状态已严重到妨碍讲话的流畅性,明显影响语言表达的顺畅。有部分儿童在童年早期出现轻微的,一过性的讲话节律问题不能归入此障碍。


相关内容

  • 李玫瑾异常犯罪与刑事责任能力解析
  • 数据库]马列.哲学.政治.法律.社科总论2007年三季度 [文献号]1327 [原文出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科版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72 [原刊页号]1-8 [分 类 号]D414 [分 类 名]刑事法学 [复印期号]200708 [标 题]异常犯罪与刑事责任能力解析 [作 者 ...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
  • 教学大纲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第二部分:课时分配 第三部分:大纲内容 第一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第二讲 最有力的依靠是你自己---建立真实的自信 第三讲 大学生 学习心理 第四讲 学会与人相处 第五讲 为心灵创造一片明朗的天空--情绪的调节与控制 ...

  • 适应障碍的诊断及治疗
  • 适应障碍 适应障碍(adjustmentdisorder)是因长期存在应激源或困难处境加上病人的人格缺陷产生烦恼.抑郁等情感障碍以 及适应不良行为(如退缩不注意卫生.生活无规律等)和生理功能障碍(如睡眠不好.食欲缺乏等)并使社会功能受损的一种慢性心因性障碍.适应障碍的发生是由于心理社会应激因素与个体 ...

  • 异常心理学
  • 异常心理学 又称病理心理学,研究的是病人的异常心理活动与病态行为,即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病理心理与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与规律,并探讨其机制,其研究成果是医学心理学某些理论和证据的重要来源,因此一般认为异常心理学是医学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分支学科.但在某些异常心理学论著中,其内容范围可能囊 ...

  • 现代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
  • <现代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学案 一.本书内容简介 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现代人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教师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属于高发群体,心理健康现状令人担忧,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本书通过对我国教师队伍心理健康现状分析,揭摆实际工作中造成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工作性 ...

  • 8精神病学22
  • 精神病学 精神疾病 1总论 1精神障碍:---- 一个临床诊断概念 正常:人的正常精神活动按分为:----认知 情感 意志行为. 障碍:精神活动的异常: 解释: 1认知----感知觉.思维.理解概括推理判断,注意.记忆.计算等等: 2情感----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 3意志行为(六欲)----做 ...

  • 大学生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案例分析AC1
  • 大学生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案例分析 A常见的心理困惑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大学生们.在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阶段的今天,大学校园已不再是悠悠的"象牙塔"大学生们在校期间面临着各方面的心理冲突与心理困惑.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当, ...

  • 常见的几个心理咨询概念
  • 心理咨询中常见的几个概念及其区分 人生在世,沧桑磨难,人们的心灵时刻在经受着现实的种种考验,为呵护好自己的心灵,为满足人们自我心理保健的需求,大家有必要知道一点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知识,使大家了解什麽是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以及心理不健康有那些种类等等,以便更好地自我调节心理节奏,保证自己快乐健康的学习 ...

  • 异常儿童心理学
  • 异常儿童心理学 发展障碍是在儿童成熟过程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障碍.心理或行为障碍通常是指个体在行为.认知.情感或身体上出现的系列症状.这些症状往往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之一种或几种:个体承受着痛苦的体验,机能(身体.情感.认知或行为)失调,面临由痛苦体验或机能失调而带来的更大的危险或劣势. 儿童发展障碍的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