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死后为何被唐太宗砸墓碑?

  魏征跟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这哥俩儿一个爱提问题,一个爱听问题,都达到了没心没肺的终极境界。  然而,也让无数人都大跌眼镜的是,魏征去世后没几天,李世民就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还把已经答应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的衡山公主给要了回来。  这确实让人很难理解,几天前还如胶似漆,恨不得把对方当镜子,这才刚死了没几天就立马砸了人家的墓碑,还不顾皇家的脸面公然毁约。不过,从另一个人的事来看,倒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魏征死后六年,也就是贞观二十二年,中书令(相当于宰相)马周去世。这马周也是一位很有传奇色彩的贞观名臣。当年李世民搞了一次征文大赛,让大臣们每人写一篇文章,结果一位武将出身的常何拔得头筹。李世民当然知道这个常何有几斤几两,要让他写出这么有水平的文章,就是杀了他也办不到,于是就问他这篇文章是谁写的。  这常何也是个直肠子,直接就把家里的门客马周给供了出来。李世民一听常何府中还有这样的奇才,忙派人去请。可没想到的是,派去的人灰溜溜地回来了,说连马周的面都没见着。李世民只能又派第二个人去请,马周还是不露面。  李世民一看,这还遇上个大爷,我就陪你玩到底,于是又派了一个人去请。直到第四个人去,马周才洗了把脸,跟着那人来到了皇宫。李世民问了他几个问题,马周对答如流,让李世民大喜过望。  这次见面后,马周连连升职,不到一年时间就被提拔为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李世民曾背着皇后说:“我与马周,暂不见则便思之。”而马周也尽职尽责,给李世民提了不少意见和建议,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在魏征之下。  马周去世后,李世民为他举行了国葬,还把他的遗体陪葬在自己的昭陵,极尽殊荣。这跟魏征死后砸墓碑相比,一个死了都要爱,一个死了都不放过你,真是有着天壤之别!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李世民给予这两位齐名的谏臣天壤之别的待遇呢?且来看看两人在临死前的所作所为吧!  魏征在临死前将这些年来给李世民提过的意见整理了一遍,郑重地交给史官褚遂良,以备参考。  褚遂良一看,好家伙,条理清晰、内容翔实,这哪是一个快死的人能做得出来的。如某年某月某日,魏征提了某条意见,李世民不愿意,被魏征强制采纳;又如某年某月某日,李世民想出去放松放松,被魏征声色俱厉地批评了一顿方才醒悟,不再玩物丧志。  再来看马周。马周在临死前,让家人把他十几年来给皇帝的奏折都翻出来,颤颤巍巍地划了根火柴,亲自将奏折一把火通通烧光。家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春秋时的管仲、晏婴经常数落国君的过错,显得自己很伟大,还让史官都记录下来,让自己千古留名。这样的事我不做。”  看到这儿,我们就该明白了,李世民为什么会爱马周而恨魏征。  一个是死了都要爱,辅佐他,就要尽心尽力,就算死后也不能彰己而贬人,公开他丑的一面;另一个则是死了都不放过你,生前不怕给你提意见,死后也要有勇气把你丑的一面公之于众。  原来,死了都要爱和死了都不放过你,不光是李世民对待马周和魏征的态度,更是马周和魏征这样对待李世民在先。

  魏征跟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这哥俩儿一个爱提问题,一个爱听问题,都达到了没心没肺的终极境界。  然而,也让无数人都大跌眼镜的是,魏征去世后没几天,李世民就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还把已经答应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的衡山公主给要了回来。  这确实让人很难理解,几天前还如胶似漆,恨不得把对方当镜子,这才刚死了没几天就立马砸了人家的墓碑,还不顾皇家的脸面公然毁约。不过,从另一个人的事来看,倒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魏征死后六年,也就是贞观二十二年,中书令(相当于宰相)马周去世。这马周也是一位很有传奇色彩的贞观名臣。当年李世民搞了一次征文大赛,让大臣们每人写一篇文章,结果一位武将出身的常何拔得头筹。李世民当然知道这个常何有几斤几两,要让他写出这么有水平的文章,就是杀了他也办不到,于是就问他这篇文章是谁写的。  这常何也是个直肠子,直接就把家里的门客马周给供了出来。李世民一听常何府中还有这样的奇才,忙派人去请。可没想到的是,派去的人灰溜溜地回来了,说连马周的面都没见着。李世民只能又派第二个人去请,马周还是不露面。  李世民一看,这还遇上个大爷,我就陪你玩到底,于是又派了一个人去请。直到第四个人去,马周才洗了把脸,跟着那人来到了皇宫。李世民问了他几个问题,马周对答如流,让李世民大喜过望。  这次见面后,马周连连升职,不到一年时间就被提拔为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李世民曾背着皇后说:“我与马周,暂不见则便思之。”而马周也尽职尽责,给李世民提了不少意见和建议,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在魏征之下。  马周去世后,李世民为他举行了国葬,还把他的遗体陪葬在自己的昭陵,极尽殊荣。这跟魏征死后砸墓碑相比,一个死了都要爱,一个死了都不放过你,真是有着天壤之别!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李世民给予这两位齐名的谏臣天壤之别的待遇呢?且来看看两人在临死前的所作所为吧!  魏征在临死前将这些年来给李世民提过的意见整理了一遍,郑重地交给史官褚遂良,以备参考。  褚遂良一看,好家伙,条理清晰、内容翔实,这哪是一个快死的人能做得出来的。如某年某月某日,魏征提了某条意见,李世民不愿意,被魏征强制采纳;又如某年某月某日,李世民想出去放松放松,被魏征声色俱厉地批评了一顿方才醒悟,不再玩物丧志。  再来看马周。马周在临死前,让家人把他十几年来给皇帝的奏折都翻出来,颤颤巍巍地划了根火柴,亲自将奏折一把火通通烧光。家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春秋时的管仲、晏婴经常数落国君的过错,显得自己很伟大,还让史官都记录下来,让自己千古留名。这样的事我不做。”  看到这儿,我们就该明白了,李世民为什么会爱马周而恨魏征。  一个是死了都要爱,辅佐他,就要尽心尽力,就算死后也不能彰己而贬人,公开他丑的一面;另一个则是死了都不放过你,生前不怕给你提意见,死后也要有勇气把你丑的一面公之于众。  原来,死了都要爱和死了都不放过你,不光是李世民对待马周和魏征的态度,更是马周和魏征这样对待李世民在先。


相关内容

  • 为什么说魏征死后李世民砸毁其墓碑并不奇怪
  • 贞观十六年,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李世民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房屋.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李世民多次亲临魏府看他,给他送药,并将公主许给魏征的儿子. 不久,魏征病逝家中,李世民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

  • 一代名臣寇准墓破败不堪,上朝敢扯宋太宗龙袍,死后灵柩无钱回乡
  • 有句典故叫一语成谶,指不吉利的预言成真,这个典故其实就是说的北宋宰相寇准.寇准年轻时曾写诗"到海只十里,过山应万重.",最后他数度被贬,病逝的地方正好是距离海岸只有十里远的雷州,远离家乡万里. 很多人对寇准并不陌生,评书<杨家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描写寇准的.今天有网友 ...

  • 谏太宗1A案答案
  • 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号:08 第一课时 一.了解背景资料,识记名句 1.解题: 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 "贞观之治" ":"十思"是本文内容, ...

  • 唐太宗李世民想把弟媳立为皇后,这时魏征说了一句话
  • (图)唐太宗李世民的剧照 王珪是唐初四大名相,此人性情沉静恬淡,为人正直,安于所遇,与人交往不苟且附和,<新唐书>记载了他和唐太宗李世民之间的一次对话. 一天,王珪进见,看到"有美人侍帝侧".李世民指着美人说:"庐江王李瑗不行道义,杀其丈夫而纳其为妾,怎会不 ...

  • 中国古代历史上十三个著名的宰相
  • 中国古代历史上十三个著名的宰相.txt成熟不是心变老,而是眼泪在眼里打转却还保持微笑.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既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对既不简单.中国古代历史上十三个著名的宰相 宰相是中国封建社会辅佐君主总揽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历史很少作为具体官职的名称.宰有主持之意,相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 ...

  • 武则天为何立无字碑
  • 爱书斋  收藏 武则天为何立无字碑,千古之谜,毛主席一言道破 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十四岁成为唐太宗的才人,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从天后到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在李治病逝之后该唐为周,成为皇帝.死后与李治合葬乾陵,墓前有座无字碑,千百年来无数学者探讨无字碑的用意,至今无解.仁者见仁 ...

  • 从古人身上看今朝 国家公务员的楷模魏征
  • 从古人身上看今朝 国家公务员的楷模魏征 作者:万源泉 作为一名公务员研究和教学领域的老战士,我总是利用各种机会对我的学员说:做公务员要甘于清贫.坚持原则.要有爱心和服务精神:做公务员要时刻想到百姓的疾苦,真真正正为百姓做点实事:做公务员就要胸怀强国富民的梦想,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实现个人价值.每每 ...

  • 褚遂良为何一百年后其忠诚才得到认可
  • 褚遂良为何一百年后其忠诚才得到认可? 贞元五年(789),在褚遂良去世百余年后,唐德宗下诏,将他的画像绘于凌烟阁上,让他享有与唐初的开国功臣们同样的荣耀. 褚遂良(596-659年),字登善,祖籍河南.他出身于名门望族.父亲褚亮被唐太宗李世民选入文学馆,充当国事顾问,为著名的十八学士之一. 褚遂良以 ...

  • 一代名君唐太宗--贞观政绩流芳千古
  • 唐太宗在位共二十三年,虽然他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远远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业绩却是在历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当时的世界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古代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几乎是唐朝的翻版,至今日本中央的省(相当于我国的部)就是来源于唐朝中央的三省制.所以,后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