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住区绿地规划方法研究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住区绿地规划方法研究

董世永,董晨

摘要:住区绿地系统是城市绿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住区居民接触和体验自然环境,进行日常活动和交往的首要场地。然而现阶段住区绿地系统规划存在公共空间拒载、过于关注人工造景而忽略自然生态过程、单个系统相对独立,整体结构较为混乱和规划主体单一可变性差等现实问题,急需对其从规划方法上进行改进。绿色基础设施关注土地利用规划的整体效益,是将发展、基础设施规划、精明增长等一系列理念融入生态保护的方法和实践。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住区绿地系统规划是一个从目标愿景制定到研究分析、再到网络设计耦合和可行的规划支撑的过程,旨在构筑住区层面的绿色基础设施的毛细血管,使自然生态网络和景观游憩网络融合,形成复合多样的住区绿地系统网络,为新时期住区绿地系统走向生态化可持续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绿色基础设施 住区绿地 绿地系统 规划方法

1. 引言

城市居住建设用地是我国城市建设用地中

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占到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的

30%左右,并且逐年不断增长,其增长速率也高

于其他类型用地。[1]相对于城市中的公园和绿带

来说,住区绿地分布范围更广,与居民日常生活

的联系更为紧密,能否处理好其中人与自然关

系,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对整个城市具有

深远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住区绿地系统规划过于关注人图表 1 我国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统计

2006-2011年 工造景和形式构图,忽略其与整个自然生态的连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续过程造成了一系列问题。而绿色基础设施作为

“自然生命的支撑系统”其在国内外有相当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它可以提供一种系统化的保护和开发框架,将社区发展融于自然,建立系统性的生态功能网络结构。[2]目前,我国的绿

色基础设施研究和实践,更为关注大尺度的理论研究,缺少中小尺度的实践研究成果。[3]因此将绿色基础设施理念与住区绿地系统相结合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2. 研究背景

2.1. 住区绿地系统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2.1.1. 住区绿地系统的发展历程

住区绿色空间的建设是人对人与自然关系思考的外在体现,它随着人的需求不断提升而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我国住区绿化理论和实践向苏联学习,后随着实践和理论的不断丰富有了独立的发展。我国居住区环境建设的发展,从简单的宅前宅后种树成行成带的环境建设设置到利用平面及立体环境建设来创造景观丰富的多功能园林绿地空间,从单纯考虑用环境建设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到综合考虑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效益、人的心理与行为因素,从注重形式美学到注重生态原则的应用,总体上来说是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之中的。[4]

2.1.2. 住区绿地系统现状

2.1.2.1. 系统构成现状

从绿地的性质和服务对象来看可以将绿地分为公共绿地、专用绿地、道路绿地、宅间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

[4]从其布局模式可以分为带状公共绿地、镶嵌式公共绿地和散点式公共绿地三种模式,不同模式在平面结构上的不同导致了绿地生态环境的差异。嵌块式公共绿地模式与散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绿地通过道路绿廊、水体连接为一体,虽然绿地在住区中仍呈散状分布,但是其生态连通性优于散点式公共绿地模式,带状公共绿地模式形成整块面积较大的公共绿地,其生态环境较好,但不便于居民的日常户外活动。[5]

2.1.2.2. 规划方法现状

我国住区绿地系统规划多按组团绿地、宅间绿地分级配置,如此配置优点在于景观资源的均好共享,但由于忽略了基地的自然本底和生态过程,绿地系统的规划多几何构图,平面化设计特征突出。随着生态理念的不断深入,关注绿地生态效益的发挥成为住区绿地系统的发展趋势之一,居住区的绿地规划已由单纯的关注美学层面发展为兼顾美学、使用功能及生

态效益三者的结合。[6]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住区绿地系统规划为生态住区绿地系统规划和规模住区绿地系统规划。

图表 2 常规住区绿地系统/生态住区绿地系统/规模住区绿地系统比较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2.1.3. 住区绿地系统存在的问题

2.1.3.1. 住区公共空间拒载,忽视住区自然生态过程

现阶段很多楼盘,为了标榜与众不同,营造特色住区氛围,多用栏杆将大面积名贵树木和进口草草坪保护起来,用高档的建材铺设广场、雕塑,将住区绿地设计成繁花似锦、郁郁葱葱的城市公园,住区绿地仅作为景来考虑,较少的考虑人们的参与活动习性,形成了住区绿地系统与公共空间的人为拒载。[7]与此同时,造景化的住区绿地系统未能考虑自然生态的过程,需要极大的人工维护成本和自然资源支撑,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背驰。

2.1.3.2. 单个系统相对独立,整体结构较为混乱

住区绿地系统规划往往以住区外围道路为边界,缺乏与城市绿地系统的互动和整体考虑,同时住区内部绿地系统往往被道路,或广场割裂而导致绿化景观缺乏联系而没有形成整体网络。住区绿地网络的不完整即使得居民在视觉上缺乏连续性的绿化景观体验,降低了绿视率,同时也不足以全面为居民各种活动提供舒适的场所,景观破碎化同时也不利于物种的传播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6]宅间绿地表现较为明显,由于受到建筑和交通的限制,绿地往往被分割成小块,形成一个个“花盆”,对居住区绿地的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很大。[8]

2.1.3.3. 规划主体单一,主观意愿主导,可变性差

我国现阶段住区绿地系统主要由开发商在方案设计阶段进行确定,属于市场调节和配置,政府仅做绿地率的管控。如此管控下,各个住区绿地系统建设混乱,各自为政,未能发挥出最大效益,同时出于产品营销考虑,其设计往往成为开发商营造嘘头和宣传的工具,

细节方面往往考虑不够周全,不能适应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2.2. 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和内涵

2.2.1. 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是一个由中心控制点、连通

性通道和场地构成的系统,它连接着广泛多样、原

生的、可恢复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景观特征。[9]其概

念起源于美国150年前就开始的土地和人类与自然图表 3 绿色基础设施示意图 之间的关系研究,而后经历城市公园运动、国家和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州立公园保护、野生动物庇护地和荒野地保护等思想和行动的影响,并从景观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交叉学科中受到启发,现在已发展成为用来引导未来增长、未来土地开发及土地保护决策的框架,是自然生活的支撑系统。在马里兰州,佛罗里达州,明尼苏达州都有不同的实践。[9]

在加拿大,绿色基础设施提倡保护和土地开发与人工基础设施相结合,主要指基础设施的生态化,主要以生态化手段来改造或代替道路工程、排水、能源、洪涝灾害治理以及废物处理系统等问题。[2]其在2001年5月发表了《加拿大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导则》,提出了关键性的概念和介绍,涵盖相关实践和政策。[10]

2.2.2. 绿色基础设施的原则和内涵

绿色基础设施的原则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一个战略性的方法和一个保护性的框架,他可以促进土地的持续利用,并为人类和自然牟利。

其核心原则是提供保护与开发的框架、规划先于发展、

注重尺度的分类和协调、注重多重功能和效率的发挥、

网络化构建,实现通道联系和孤岛链接。 [11]它强调由

自然环境决定土地使用,突出自然环境的“生命支撑”

功能,将社区发展融入自然,建立系统性生态功能网

络结构。[2]

相对于绿带、绿道和生态网络,绿色基础设施更具主动性、功能复合性和弹性。在城市规划层面,绿图表 4 住区绿地系统的功能复合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色基础设施指的是对城市土地、资源长期可持续的精明增长和保护的规划方法。在理念层面,绿色基础设施则是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多重功能,实现城市中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同时保持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可以带来其他各方面效益。[12]

3. 绿色基础设施理念下的住区绿地系统特征

3.1. 生态渗透,构筑绿色基础设施毛细血管

绿色基础设施是基于多种尺度下的规划设计与实施。一般包含区域、城市、住区和场地四种空间尺度。现阶段,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活动多集中在区域尺度和城市尺度,对住区尺度和场地尺度关注不足。[3]构筑住区层面及场地层面的绿色基础设施是有效连接住区与城市绿地系统,实现自然空间向城市住区空间生态渗透的重要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然景观的连续性,自然生态过程的连续性,自然体验的连续性。

3.2. 景观游憩空间与绿色生态空间的融合

住区绿地系统是住区居民日常户外活动的主要发生

地,它为不同性别、年龄和文化背景的居民提供户外休

息、交往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它又以自然景观元素为本

底,提供各项生态服务。景观游憩空间与绿色生态空间

的结合要做到:游憩路径,活动设施场地,景观视域与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各构成部分的耦合,达到系统的最优

结构和效益。

3.3. 多元复合,构筑多样的住区绿地系统

绿色基础设计可以提供多样化的生态服务功能,主要

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供应服务,支持服务,调节功能和文

化服务功能。挖掘多重功能价值是指同一块建设用地上

不同功能和活动需求的集成与互动,这是可持续利用城

市建设土地的有效途径。在住区绿地系统规划中,要处理好住区绿地系统各种功能。现在已露端倪的社区农业,图表 5 规划方法与思路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主题社区,低碳住区以及其他生态设计手段等都在不同方面进行了探索,将其在绿色基础设施的框架下整合是研究的重点。

4. 规划方法及思路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系统规划和设计无法遵照一个单一的规程和蓝图。由于其发生的尺度和景观条件不同,每一个不同的绿色基础设计项目都存在差异。[9]由于存在应用尺度,景观条件、规划程序等各方面的不同,与住区绿地系统相结合的住区层面的绿色基础设施也有其不同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及方法支撑系统。

绿色基础设施理念下住区绿地系统规划将是一个由愿景与原则确定、研究分析到网络设计耦合再到规划方法支撑的过程。整个过程区别于传统住区绿地系统各自为政的设计方法,强调人工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作,强调各住区利益主体的协调,是一个综合的规划系统。

4.1. 愿景与原则

住区绿地系统作为住区内部重要的开放空间,承担着居民主要的日常生活活动,为住区提供了生态服务功能,其规划有相当大的共性,但住区地域、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不同,其绿地系统规划有应具有其独特性。在规划中首先要根据自然基底和社会文化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明确共性和独特性,进而确立规划的愿景,制定规划的原则。主要原则入下:注重挖掘场地和区域特色,确定绿地系统规划重点;提升绿地系统的效率和利用率;兼顾自然生态过程和人的活动规律;生态技术应用与生态理念渗透相结合。

4.2. 研究与分析

绿色基础设施理念下的住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保持和增强绿地系统景观的连接度,所以网络的设计和景观数据的收集考虑范围要大于住区边界,应从多个尺度上进行分析。其中区域尺度和城市尺度的生态景观要素是住区绿地系统的源和流,居住区尺度和场地尺度是住区绿地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虽然相对于前者后者能提供的生态服务有限,但是由于其在空间上临近,可达性强,对公共绿地具有一定的互补和代替作用。[13]

在规划前期,需要进行基地分析,收集处理景观类型数据,具体方法参考借鉴绿色基础设施网络设计方法。但住区层面的分析主要着重于分析住区规划边界内微环境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因此保持和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很关键。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念的住区绿地系

统的目标是同时保护大自然系统和能使人类获益,所以景观属性分为两类:自然景观和人为支配的景观。

收集景观元素之后,生态的和人为支配的资源就可以根据重要性以及它们同网络设计目的和目标兼容性来分类。建立分类标准,这些标准基于不同属性对区域内自然生命支持系统的贡献,以及不同属性所在的生态系统对保护的依赖程度。确定网络中心区和连接区内包含物的重要次序,通常需要将景观属性分为3个等级:优先生态区、重要生态区和其他生态景区。人为支配景观属性数据分类依据是他们对网络设计目的和目标的贡献程度和阻碍程度。

通过分类我们得到数据图层,选择最大最高质量区域作为中心控制区,然后通过景观连接那些中心控制区。运用GIS将一个场地的不同图层信息综合起来便于人们方便理解,使现有数据利用率最大化。最后确定住区景观中的中心控制区、廊道与网络,并在多个层级绘制其分布图,形成住区的自然生态网络。[14]

4.3. 住区绿地系统设计耦合

住区绿地系统与绿色基础设施的最大不同在于其与人类日常活动的关系更为密切,需要协调人工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和各项矛盾,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住区各系统特点和设施布局特点对网络进行整合,形成绿色基础设施理念下住区绿地系统。主要包含住区绿地系统与住区其他系统的耦合、住区绿地系统生态网络和景观游憩网络的耦合、住区绿地系统内部各场地和设施的耦合,在系统和设施耦合的基础上进行核心区域确定,绿地系统廊道骨架控制及节点处理和其他设施的布局建设。

4.3.1. 住区绿地系统与住区其他系统耦合

住区绿地系统与建筑布局:绿色基础设施理念提倡集聚发展,集聚发展和传统发展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集聚发展通常会把住宅设置在小的场地内,但不一定是最小的场地。同样数量的住宅会集中在一块较小的场地内开发,而剩余的大部分空间则转变为开放空间保留地。集聚发展形成的开放空间有多重用途,他可以设计成自然环境保护区域;并且可以承担娱乐功能,为本土植物和动物及农业提供保护区或者其他相关利益。

住区绿地系统与道路系统:住区绿地系统与住区道路常常在住区内编织交错,道路系统提供了最基本的分割和引导,承载着住区的车流和人流,是住区的骨架网络,在带来便利和通达的同时却也带来了不安全因素和噪音、尾气、地面硬化、生态隔离等问题也慢慢被人们关注。绿色基础设施理念下的住区道路系统应在满足人们最基本的交通交往需求情况下兼顾

其自然生态影响和效益。在道路路网规划时尽量顺应自然地形,保持绿地系统的连续性,同时在缩减道路系统所占面积和硬化率。

住区绿地系统与住区外部绿色空间:相对于住区绿地系统,住区外部绿色空间开放性和共享性更强,在传统住区建设中,为保证居民安全并方便管理,住区绿地系统与外部绿色空间往往被道路和围栏所分割,形成相对独立的系统,这种模式消减了住区绿地系统所能够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绿色基础设施理念下的住区绿地系统与外部绿色空间应该是相互联通的生态网络,动植物、能量、水资源等等是可以在住区之间流通,形成一个大系统。

4.3.2. 住区绿地系统内生态网络与景观游憩网络耦合

在基地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住区绿地系统的整体格局,主要由自然生态网络和景观游憩网络两部分组成,两个系统共同构成住区绿地系统的核心躯干,在生态过程,空间布局和景观游憩三个方面进行耦合,形成相互渗透,有机联系住区绿色脉络。

生态过程耦合:绿色基础设施强调的是自然进程的重要性,让自然做功,与关注人休闲活动的愉悦性和趣味性的景观游憩网络有所不同。生态过程的耦合,强调景观游憩网络应与绿色基础设施连为一体,为住区提供各种生态系统系统服务,具体包括生态服务功能、健康环境的服务功能、日常活动需求、经济价值服务和精神需求等[3]

空间布局耦合:自然生态网络和景观游憩网络

以绿地系统为核心载体,他们在空间布局上应相互

渗透并与各自的大系统连接。景观游憩网络连接住

宅楼、住区广场和其他活动空间,是住区居民的主

要活动流线。生态网络应该是具有层次,可根据其

与自然系统和人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处理。生态

网络为住区提供各项主要的生态服务,其中部分服

务是需要居民参与和体验的,应与游憩道路临近,

有些具有景观观赏特质可以通过景观处理进行凸

显,而有些则是需要作为自然生态空间进行保留,回

避过多人类干扰。

景观游憩耦合:绿色基础设施中很多都具有景观资源特征,应将其与社区游憩空间结合,使居民能够近距离地欣赏自然,观察自然之美。主要表现在游憩路径的选择,景观资源的塑造两个方面。住区绿地系统里游憩路径的选择应该串联优势景观区域,但又对生态空间不进

图表 6 自然生态网络与景观游憩网络耦合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行过渡干扰,并且采用透水性铺装;可实施的绿色基础设施具体的工程结构应该与住区整体景观设计综合考虑。

4.3.3. 各场地设施的分布耦合

可以应用于住区场地层面的绿色基础设施实施途径主要有雨水花园、植草沟、人工湿地、透水性铺装、绿色街道、屋顶与垂直绿化、社区生态公园等[3],根据设施自然生态属性、景观视觉效果及居民参与程度进行分类,进而同住区绿地系统的生态网络和游憩网络进行耦合。其中雨水花园、植草沟适宜应用于汇集和排除公共建筑或小区中的屋面雨水、污染较轻的道路雨水、相对分散的单户庭院径流,与住区建筑物临近,可设置在绿地系统中的景观过渡空间;透水性铺装与绿色街道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主要应用于住区的景观游憩网络;人工湿地、社区农业等自然生态属性较强的设施结合自然生态网络布局,并与景观游憩网络有较好的连接和互动,居民可以通过共同劳动来塑造社区面貌,增进认同感和归属感。 [15] 图表 7 住区绿色基础设施的实施途径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4.4. 规划方法支撑

绿色基础设施理念下的住区绿地系统规划方法需要从利益协调、控规控制和公众参与等三个方面支撑。规划需要兼顾住区居民、开发商和政府的利益和诉求,明确其利益表达途径和框架,使住区绿地系统形成一个不受住区边界所限,可以发挥整体生态功能的绿色空间网络。控规支撑需要在确定住区中心控制区、重要廊道的位置和范围,以及其与城市绿地系统

的连接和关系的基础上,明确规定其建设要求,保证其空间布局和生态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其次对可应用的场地设施进行建设和布局引导,使其与住区整体环境和生态过程相协调。住区层面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能产生积极和可以识别共同的利益,它能增强人们之间的联系,提供更多的可供交往的平台,它是住区里动态的绿色生态网络,是可供居民参与和建设的网络,应当是全体居民共享和可以与自然接触的空间。

5. 结语

绿色基础设施应用与住区绿地系统规划不仅是绿色基础设施理念在住区层面和场地层面的拓展,也是住区绿地系统规划走向生态化的路径之一。当前住区绿地系统规划面临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同时其解决办法也牵连到从规划理念到规划方法、规划实施和管理等各个层面。本文针对性的引入绿色基础设施理念,探讨了住区绿地系统规划新的思路和方法,其中基地分析、收集处理景观类型数据及各系统和设施的耦合是其中的核心和关键。通过绿色基础设施理念的引入和应用我们力求实现以土地为基础使住区绿地系统参与到自然进程当中,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并整合环境友好的工程结构,实现住区基础设施的生态化,与此同时不断兼顾和满足人类和野生动植物的利益,营造一个适宜居住,自然友好的住区绿色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http://tongji.cnki.net/kns55/Dig/dig.aspx.

[2]吴伟,付喜娥. 绿色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J]. 国际城市规划, 2009 (5): 67-71.

[3]刘滨谊,张德顺,刘晖,等.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园林, 2013 (3): 6-10.

[4]王凯夫. 住区绿地系统的类型分析与优化设计方法浅析[D].上海: 同济大学, 2006.

[5]李莉. 西安城市日常生活居住组团绿地的生态环境初探[D].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6]黄一翔,栗德祥. 生态视角下深圳市居住区绿地的现状与问题浅析[J]. 华中建筑, 2010 (2): 186-189.

[7]周均清.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住区问题研究[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8]李思进. 城市居住区绿地规划的思考[J]. 中外建筑, 2010(6): 100-101.

[9] (美)贝内迪克特,麦克马洪.绿色基础设施——连接景观与社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0]沈清基. 《加拿大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导则》评介及讨论[J]. 城市规划学刊, 2005 (5): 102-107.

[11]周艳妮,尹海伟. 国外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理论与实践[J]. 城市发展研究, 2010 (8): 87-93.

[12]车生泉,张凯旋.生态规划设计:原理方法和应用[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13]陶宇,李锋,王如松,等. 城市绿色空间格局的定量化方法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13 (8): 2330-2342.

[14] (美)福斯特·恩杜比斯.生态规划历史比较与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15]斯特凡·罗贝尔、劳拉·维罗尼兹.没有大门的花园:当代柏林社区公园 [J]. 景观实录:社区公园, 2014

(2): 114-119.

作者简介

董世永,副教授,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董晨,硕士研究生,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住区绿地规划方法研究

董世永,董晨

摘要:住区绿地系统是城市绿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住区居民接触和体验自然环境,进行日常活动和交往的首要场地。然而现阶段住区绿地系统规划存在公共空间拒载、过于关注人工造景而忽略自然生态过程、单个系统相对独立,整体结构较为混乱和规划主体单一可变性差等现实问题,急需对其从规划方法上进行改进。绿色基础设施关注土地利用规划的整体效益,是将发展、基础设施规划、精明增长等一系列理念融入生态保护的方法和实践。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住区绿地系统规划是一个从目标愿景制定到研究分析、再到网络设计耦合和可行的规划支撑的过程,旨在构筑住区层面的绿色基础设施的毛细血管,使自然生态网络和景观游憩网络融合,形成复合多样的住区绿地系统网络,为新时期住区绿地系统走向生态化可持续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绿色基础设施 住区绿地 绿地系统 规划方法

1. 引言

城市居住建设用地是我国城市建设用地中

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占到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的

30%左右,并且逐年不断增长,其增长速率也高

于其他类型用地。[1]相对于城市中的公园和绿带

来说,住区绿地分布范围更广,与居民日常生活

的联系更为紧密,能否处理好其中人与自然关

系,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对整个城市具有

深远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住区绿地系统规划过于关注人图表 1 我国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统计

2006-2011年 工造景和形式构图,忽略其与整个自然生态的连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续过程造成了一系列问题。而绿色基础设施作为

“自然生命的支撑系统”其在国内外有相当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它可以提供一种系统化的保护和开发框架,将社区发展融于自然,建立系统性的生态功能网络结构。[2]目前,我国的绿

色基础设施研究和实践,更为关注大尺度的理论研究,缺少中小尺度的实践研究成果。[3]因此将绿色基础设施理念与住区绿地系统相结合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2. 研究背景

2.1. 住区绿地系统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2.1.1. 住区绿地系统的发展历程

住区绿色空间的建设是人对人与自然关系思考的外在体现,它随着人的需求不断提升而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我国住区绿化理论和实践向苏联学习,后随着实践和理论的不断丰富有了独立的发展。我国居住区环境建设的发展,从简单的宅前宅后种树成行成带的环境建设设置到利用平面及立体环境建设来创造景观丰富的多功能园林绿地空间,从单纯考虑用环境建设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到综合考虑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效益、人的心理与行为因素,从注重形式美学到注重生态原则的应用,总体上来说是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之中的。[4]

2.1.2. 住区绿地系统现状

2.1.2.1. 系统构成现状

从绿地的性质和服务对象来看可以将绿地分为公共绿地、专用绿地、道路绿地、宅间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

[4]从其布局模式可以分为带状公共绿地、镶嵌式公共绿地和散点式公共绿地三种模式,不同模式在平面结构上的不同导致了绿地生态环境的差异。嵌块式公共绿地模式与散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绿地通过道路绿廊、水体连接为一体,虽然绿地在住区中仍呈散状分布,但是其生态连通性优于散点式公共绿地模式,带状公共绿地模式形成整块面积较大的公共绿地,其生态环境较好,但不便于居民的日常户外活动。[5]

2.1.2.2. 规划方法现状

我国住区绿地系统规划多按组团绿地、宅间绿地分级配置,如此配置优点在于景观资源的均好共享,但由于忽略了基地的自然本底和生态过程,绿地系统的规划多几何构图,平面化设计特征突出。随着生态理念的不断深入,关注绿地生态效益的发挥成为住区绿地系统的发展趋势之一,居住区的绿地规划已由单纯的关注美学层面发展为兼顾美学、使用功能及生

态效益三者的结合。[6]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住区绿地系统规划为生态住区绿地系统规划和规模住区绿地系统规划。

图表 2 常规住区绿地系统/生态住区绿地系统/规模住区绿地系统比较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2.1.3. 住区绿地系统存在的问题

2.1.3.1. 住区公共空间拒载,忽视住区自然生态过程

现阶段很多楼盘,为了标榜与众不同,营造特色住区氛围,多用栏杆将大面积名贵树木和进口草草坪保护起来,用高档的建材铺设广场、雕塑,将住区绿地设计成繁花似锦、郁郁葱葱的城市公园,住区绿地仅作为景来考虑,较少的考虑人们的参与活动习性,形成了住区绿地系统与公共空间的人为拒载。[7]与此同时,造景化的住区绿地系统未能考虑自然生态的过程,需要极大的人工维护成本和自然资源支撑,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背驰。

2.1.3.2. 单个系统相对独立,整体结构较为混乱

住区绿地系统规划往往以住区外围道路为边界,缺乏与城市绿地系统的互动和整体考虑,同时住区内部绿地系统往往被道路,或广场割裂而导致绿化景观缺乏联系而没有形成整体网络。住区绿地网络的不完整即使得居民在视觉上缺乏连续性的绿化景观体验,降低了绿视率,同时也不足以全面为居民各种活动提供舒适的场所,景观破碎化同时也不利于物种的传播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6]宅间绿地表现较为明显,由于受到建筑和交通的限制,绿地往往被分割成小块,形成一个个“花盆”,对居住区绿地的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很大。[8]

2.1.3.3. 规划主体单一,主观意愿主导,可变性差

我国现阶段住区绿地系统主要由开发商在方案设计阶段进行确定,属于市场调节和配置,政府仅做绿地率的管控。如此管控下,各个住区绿地系统建设混乱,各自为政,未能发挥出最大效益,同时出于产品营销考虑,其设计往往成为开发商营造嘘头和宣传的工具,

细节方面往往考虑不够周全,不能适应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2.2. 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和内涵

2.2.1. 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是一个由中心控制点、连通

性通道和场地构成的系统,它连接着广泛多样、原

生的、可恢复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景观特征。[9]其概

念起源于美国150年前就开始的土地和人类与自然图表 3 绿色基础设施示意图 之间的关系研究,而后经历城市公园运动、国家和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州立公园保护、野生动物庇护地和荒野地保护等思想和行动的影响,并从景观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交叉学科中受到启发,现在已发展成为用来引导未来增长、未来土地开发及土地保护决策的框架,是自然生活的支撑系统。在马里兰州,佛罗里达州,明尼苏达州都有不同的实践。[9]

在加拿大,绿色基础设施提倡保护和土地开发与人工基础设施相结合,主要指基础设施的生态化,主要以生态化手段来改造或代替道路工程、排水、能源、洪涝灾害治理以及废物处理系统等问题。[2]其在2001年5月发表了《加拿大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导则》,提出了关键性的概念和介绍,涵盖相关实践和政策。[10]

2.2.2. 绿色基础设施的原则和内涵

绿色基础设施的原则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一个战略性的方法和一个保护性的框架,他可以促进土地的持续利用,并为人类和自然牟利。

其核心原则是提供保护与开发的框架、规划先于发展、

注重尺度的分类和协调、注重多重功能和效率的发挥、

网络化构建,实现通道联系和孤岛链接。 [11]它强调由

自然环境决定土地使用,突出自然环境的“生命支撑”

功能,将社区发展融入自然,建立系统性生态功能网

络结构。[2]

相对于绿带、绿道和生态网络,绿色基础设施更具主动性、功能复合性和弹性。在城市规划层面,绿图表 4 住区绿地系统的功能复合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色基础设施指的是对城市土地、资源长期可持续的精明增长和保护的规划方法。在理念层面,绿色基础设施则是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多重功能,实现城市中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同时保持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可以带来其他各方面效益。[12]

3. 绿色基础设施理念下的住区绿地系统特征

3.1. 生态渗透,构筑绿色基础设施毛细血管

绿色基础设施是基于多种尺度下的规划设计与实施。一般包含区域、城市、住区和场地四种空间尺度。现阶段,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活动多集中在区域尺度和城市尺度,对住区尺度和场地尺度关注不足。[3]构筑住区层面及场地层面的绿色基础设施是有效连接住区与城市绿地系统,实现自然空间向城市住区空间生态渗透的重要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然景观的连续性,自然生态过程的连续性,自然体验的连续性。

3.2. 景观游憩空间与绿色生态空间的融合

住区绿地系统是住区居民日常户外活动的主要发生

地,它为不同性别、年龄和文化背景的居民提供户外休

息、交往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它又以自然景观元素为本

底,提供各项生态服务。景观游憩空间与绿色生态空间

的结合要做到:游憩路径,活动设施场地,景观视域与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各构成部分的耦合,达到系统的最优

结构和效益。

3.3. 多元复合,构筑多样的住区绿地系统

绿色基础设计可以提供多样化的生态服务功能,主要

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供应服务,支持服务,调节功能和文

化服务功能。挖掘多重功能价值是指同一块建设用地上

不同功能和活动需求的集成与互动,这是可持续利用城

市建设土地的有效途径。在住区绿地系统规划中,要处理好住区绿地系统各种功能。现在已露端倪的社区农业,图表 5 规划方法与思路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主题社区,低碳住区以及其他生态设计手段等都在不同方面进行了探索,将其在绿色基础设施的框架下整合是研究的重点。

4. 规划方法及思路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系统规划和设计无法遵照一个单一的规程和蓝图。由于其发生的尺度和景观条件不同,每一个不同的绿色基础设计项目都存在差异。[9]由于存在应用尺度,景观条件、规划程序等各方面的不同,与住区绿地系统相结合的住区层面的绿色基础设施也有其不同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及方法支撑系统。

绿色基础设施理念下住区绿地系统规划将是一个由愿景与原则确定、研究分析到网络设计耦合再到规划方法支撑的过程。整个过程区别于传统住区绿地系统各自为政的设计方法,强调人工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作,强调各住区利益主体的协调,是一个综合的规划系统。

4.1. 愿景与原则

住区绿地系统作为住区内部重要的开放空间,承担着居民主要的日常生活活动,为住区提供了生态服务功能,其规划有相当大的共性,但住区地域、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不同,其绿地系统规划有应具有其独特性。在规划中首先要根据自然基底和社会文化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明确共性和独特性,进而确立规划的愿景,制定规划的原则。主要原则入下:注重挖掘场地和区域特色,确定绿地系统规划重点;提升绿地系统的效率和利用率;兼顾自然生态过程和人的活动规律;生态技术应用与生态理念渗透相结合。

4.2. 研究与分析

绿色基础设施理念下的住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保持和增强绿地系统景观的连接度,所以网络的设计和景观数据的收集考虑范围要大于住区边界,应从多个尺度上进行分析。其中区域尺度和城市尺度的生态景观要素是住区绿地系统的源和流,居住区尺度和场地尺度是住区绿地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虽然相对于前者后者能提供的生态服务有限,但是由于其在空间上临近,可达性强,对公共绿地具有一定的互补和代替作用。[13]

在规划前期,需要进行基地分析,收集处理景观类型数据,具体方法参考借鉴绿色基础设施网络设计方法。但住区层面的分析主要着重于分析住区规划边界内微环境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因此保持和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很关键。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念的住区绿地系

统的目标是同时保护大自然系统和能使人类获益,所以景观属性分为两类:自然景观和人为支配的景观。

收集景观元素之后,生态的和人为支配的资源就可以根据重要性以及它们同网络设计目的和目标兼容性来分类。建立分类标准,这些标准基于不同属性对区域内自然生命支持系统的贡献,以及不同属性所在的生态系统对保护的依赖程度。确定网络中心区和连接区内包含物的重要次序,通常需要将景观属性分为3个等级:优先生态区、重要生态区和其他生态景区。人为支配景观属性数据分类依据是他们对网络设计目的和目标的贡献程度和阻碍程度。

通过分类我们得到数据图层,选择最大最高质量区域作为中心控制区,然后通过景观连接那些中心控制区。运用GIS将一个场地的不同图层信息综合起来便于人们方便理解,使现有数据利用率最大化。最后确定住区景观中的中心控制区、廊道与网络,并在多个层级绘制其分布图,形成住区的自然生态网络。[14]

4.3. 住区绿地系统设计耦合

住区绿地系统与绿色基础设施的最大不同在于其与人类日常活动的关系更为密切,需要协调人工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和各项矛盾,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住区各系统特点和设施布局特点对网络进行整合,形成绿色基础设施理念下住区绿地系统。主要包含住区绿地系统与住区其他系统的耦合、住区绿地系统生态网络和景观游憩网络的耦合、住区绿地系统内部各场地和设施的耦合,在系统和设施耦合的基础上进行核心区域确定,绿地系统廊道骨架控制及节点处理和其他设施的布局建设。

4.3.1. 住区绿地系统与住区其他系统耦合

住区绿地系统与建筑布局:绿色基础设施理念提倡集聚发展,集聚发展和传统发展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集聚发展通常会把住宅设置在小的场地内,但不一定是最小的场地。同样数量的住宅会集中在一块较小的场地内开发,而剩余的大部分空间则转变为开放空间保留地。集聚发展形成的开放空间有多重用途,他可以设计成自然环境保护区域;并且可以承担娱乐功能,为本土植物和动物及农业提供保护区或者其他相关利益。

住区绿地系统与道路系统:住区绿地系统与住区道路常常在住区内编织交错,道路系统提供了最基本的分割和引导,承载着住区的车流和人流,是住区的骨架网络,在带来便利和通达的同时却也带来了不安全因素和噪音、尾气、地面硬化、生态隔离等问题也慢慢被人们关注。绿色基础设施理念下的住区道路系统应在满足人们最基本的交通交往需求情况下兼顾

其自然生态影响和效益。在道路路网规划时尽量顺应自然地形,保持绿地系统的连续性,同时在缩减道路系统所占面积和硬化率。

住区绿地系统与住区外部绿色空间:相对于住区绿地系统,住区外部绿色空间开放性和共享性更强,在传统住区建设中,为保证居民安全并方便管理,住区绿地系统与外部绿色空间往往被道路和围栏所分割,形成相对独立的系统,这种模式消减了住区绿地系统所能够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绿色基础设施理念下的住区绿地系统与外部绿色空间应该是相互联通的生态网络,动植物、能量、水资源等等是可以在住区之间流通,形成一个大系统。

4.3.2. 住区绿地系统内生态网络与景观游憩网络耦合

在基地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住区绿地系统的整体格局,主要由自然生态网络和景观游憩网络两部分组成,两个系统共同构成住区绿地系统的核心躯干,在生态过程,空间布局和景观游憩三个方面进行耦合,形成相互渗透,有机联系住区绿色脉络。

生态过程耦合:绿色基础设施强调的是自然进程的重要性,让自然做功,与关注人休闲活动的愉悦性和趣味性的景观游憩网络有所不同。生态过程的耦合,强调景观游憩网络应与绿色基础设施连为一体,为住区提供各种生态系统系统服务,具体包括生态服务功能、健康环境的服务功能、日常活动需求、经济价值服务和精神需求等[3]

空间布局耦合:自然生态网络和景观游憩网络

以绿地系统为核心载体,他们在空间布局上应相互

渗透并与各自的大系统连接。景观游憩网络连接住

宅楼、住区广场和其他活动空间,是住区居民的主

要活动流线。生态网络应该是具有层次,可根据其

与自然系统和人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处理。生态

网络为住区提供各项主要的生态服务,其中部分服

务是需要居民参与和体验的,应与游憩道路临近,

有些具有景观观赏特质可以通过景观处理进行凸

显,而有些则是需要作为自然生态空间进行保留,回

避过多人类干扰。

景观游憩耦合:绿色基础设施中很多都具有景观资源特征,应将其与社区游憩空间结合,使居民能够近距离地欣赏自然,观察自然之美。主要表现在游憩路径的选择,景观资源的塑造两个方面。住区绿地系统里游憩路径的选择应该串联优势景观区域,但又对生态空间不进

图表 6 自然生态网络与景观游憩网络耦合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行过渡干扰,并且采用透水性铺装;可实施的绿色基础设施具体的工程结构应该与住区整体景观设计综合考虑。

4.3.3. 各场地设施的分布耦合

可以应用于住区场地层面的绿色基础设施实施途径主要有雨水花园、植草沟、人工湿地、透水性铺装、绿色街道、屋顶与垂直绿化、社区生态公园等[3],根据设施自然生态属性、景观视觉效果及居民参与程度进行分类,进而同住区绿地系统的生态网络和游憩网络进行耦合。其中雨水花园、植草沟适宜应用于汇集和排除公共建筑或小区中的屋面雨水、污染较轻的道路雨水、相对分散的单户庭院径流,与住区建筑物临近,可设置在绿地系统中的景观过渡空间;透水性铺装与绿色街道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主要应用于住区的景观游憩网络;人工湿地、社区农业等自然生态属性较强的设施结合自然生态网络布局,并与景观游憩网络有较好的连接和互动,居民可以通过共同劳动来塑造社区面貌,增进认同感和归属感。 [15] 图表 7 住区绿色基础设施的实施途径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4.4. 规划方法支撑

绿色基础设施理念下的住区绿地系统规划方法需要从利益协调、控规控制和公众参与等三个方面支撑。规划需要兼顾住区居民、开发商和政府的利益和诉求,明确其利益表达途径和框架,使住区绿地系统形成一个不受住区边界所限,可以发挥整体生态功能的绿色空间网络。控规支撑需要在确定住区中心控制区、重要廊道的位置和范围,以及其与城市绿地系统

的连接和关系的基础上,明确规定其建设要求,保证其空间布局和生态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其次对可应用的场地设施进行建设和布局引导,使其与住区整体环境和生态过程相协调。住区层面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能产生积极和可以识别共同的利益,它能增强人们之间的联系,提供更多的可供交往的平台,它是住区里动态的绿色生态网络,是可供居民参与和建设的网络,应当是全体居民共享和可以与自然接触的空间。

5. 结语

绿色基础设施应用与住区绿地系统规划不仅是绿色基础设施理念在住区层面和场地层面的拓展,也是住区绿地系统规划走向生态化的路径之一。当前住区绿地系统规划面临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同时其解决办法也牵连到从规划理念到规划方法、规划实施和管理等各个层面。本文针对性的引入绿色基础设施理念,探讨了住区绿地系统规划新的思路和方法,其中基地分析、收集处理景观类型数据及各系统和设施的耦合是其中的核心和关键。通过绿色基础设施理念的引入和应用我们力求实现以土地为基础使住区绿地系统参与到自然进程当中,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并整合环境友好的工程结构,实现住区基础设施的生态化,与此同时不断兼顾和满足人类和野生动植物的利益,营造一个适宜居住,自然友好的住区绿色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http://tongji.cnki.net/kns55/Dig/dig.aspx.

[2]吴伟,付喜娥. 绿色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J]. 国际城市规划, 2009 (5): 67-71.

[3]刘滨谊,张德顺,刘晖,等.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园林, 2013 (3): 6-10.

[4]王凯夫. 住区绿地系统的类型分析与优化设计方法浅析[D].上海: 同济大学, 2006.

[5]李莉. 西安城市日常生活居住组团绿地的生态环境初探[D].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6]黄一翔,栗德祥. 生态视角下深圳市居住区绿地的现状与问题浅析[J]. 华中建筑, 2010 (2): 186-189.

[7]周均清.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住区问题研究[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8]李思进. 城市居住区绿地规划的思考[J]. 中外建筑, 2010(6): 100-101.

[9] (美)贝内迪克特,麦克马洪.绿色基础设施——连接景观与社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0]沈清基. 《加拿大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导则》评介及讨论[J]. 城市规划学刊, 2005 (5): 102-107.

[11]周艳妮,尹海伟. 国外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理论与实践[J]. 城市发展研究, 2010 (8): 87-93.

[12]车生泉,张凯旋.生态规划设计:原理方法和应用[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13]陶宇,李锋,王如松,等. 城市绿色空间格局的定量化方法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13 (8): 2330-2342.

[14] (美)福斯特·恩杜比斯.生态规划历史比较与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15]斯特凡·罗贝尔、劳拉·维罗尼兹.没有大门的花园:当代柏林社区公园 [J]. 景观实录:社区公园, 2014

(2): 114-119.

作者简介

董世永,副教授,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董晨,硕士研究生,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相关内容

  •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
  •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 前言 为了更好地实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受建设部科技司委托,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和依柯尔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以下简称<技术细则>). 编写<技术细则>的目的是,为绿 ...

  • 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
  • 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镇聚集,居住环境的好坏已成为人们购房的一个重要标准,而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居住区环境的好坏.本文介绍了绿地规划设计原则,总结了居住区绿地的具体设计方法. 关键词:居住区: 绿地规划: 设计: 原则 Abstract: ...

  • 下花园区职称论文发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重要关系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下花园区职称论文发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重要关系论文选题题目 下花园区职称论文发表-以下是建筑设计|城市规划|重要关系职称论文发表选题参考题目,均采用云论文 ...

  • 东区代理发表职称论文发表-园林绿化环境建设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东区代理发表职称论文发表-园林绿化|环境建设论文选题题目 东区代理发表职称论文发表-以下是园林绿化|环境建设职称论文发表选题参考题目,均采用云论文发表选题题目 ...

  •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
  • 住宅的可持续性设计研究摘要: 21世纪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经济发展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综合国力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难度.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 ...

  • 住宅经济指标大全
  • 建筑经济指标大全 建筑经济技术指标常见词汇整理与计算方法 建筑经济技术指标常见词汇整理与计算方法 (1)容积率:即规划地块内各类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 计算公式为: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土地面积 容积率可根据需要制定上限与下限.容积率的下限是保证地块开发的效益,防止无效益或低效益开发造成土地的浪费. ...

  •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 摘要:居住环境是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居住者构成的一个系统整体, 也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基本场所,居住区内的绿化对于保护居民身体健康, 拓展居民生活空间, 创造安静.舒适.卫生和美观的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从植物配置.水体景观.建筑小品.硬质铺装和照明景观等方面对现代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手法进行了分 ...

  •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试题库
  •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试题库 一.命题指导思想与考核方法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园林 .园艺.林业等自然科学技术和建筑文学艺术高度综合的一门应用学科.具体研究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和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以美术 .制图(设计初步)测绘. ...

  • 建筑区划内绿地的权利归属研究
  • 建筑区划内绿地的权利归属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绿地作为小区的配套设施,是小区品质的一个关键性指标,为小区业主在购买房屋时和居住使用过程中所置重,同时作为其上没有建筑物的地块,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为开发商所竞相追逐,有的开发商在绿地上建造商品房出售而盈利:[1]有的开发商在绿地上修建停车场,通过出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