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赏析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轻灵的,淡淡的句子,开启了中国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动人的诗歌。透过近百年历史的重重尘埃,我们仿佛看到徐志摩正站在即将启航的轮船上,轻轻挥手,向那个曾经令他魂牵梦绕的地方--康桥--告别。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但在诗人短暂的一生中,却是最后一次。

徐志摩死后,他的生前好友胡适曾经在《追悼志摩》一文中写道:"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把这三个理想的条件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现实的历史。"

胡适对徐志摩一生历史的概括非常精辟。但是并没有指出徐志摩"单纯的信仰"是如何养成的。除了天性以外,纵观徐志摩的一生,对他影响最大的便是康桥。康桥,是诗人爱之信仰破碎的地方,自由信仰飞扬的地方,美之信仰蕴积的地方。康桥,是诗人一生的转折点。

康桥,也即现在的剑桥大学,1922年,诗人第一次来到康桥的时候,也许并没有想到康桥将对他的人生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那时的徐志摩还只是一个年仅23岁的留学生,受父命,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银行学,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他之所以宁愿摆脱哥伦比亚大博士衔的诱惑,远渡重洋,来到康桥,只是徒慕罗素先生的大名,只是想跟这位先生多读点书而已。

然而这一行并不顺利,罗素先生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和政府唱反调,主张和平,并且和妻子离婚,早已被剑桥大学开除教籍。徐志摩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里混了半年,正感着闷想换路走的时候,认识了英国着名作家狄更生先生,狄更生先生是剑桥大学王家学院的评议员,帮助徐志摩在剑桥大学谋取了一个特别生的资格,可以随意听课。从此,徐志摩就开始了在康桥求学的一年生涯。

多年以后(1926年),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这样评价他这一年的求学生涯:"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虽则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时期)。"自然,源于康桥的秀丽的天然景色;愉快,源于康桥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痛苦,则源于诗人在康桥的一段感情经历。

在康桥,徐志摩遇到了他一生中至关重要的女子--林徽因。林徽因是北洋军阀政府民政部长林长民的女儿,当时随父在英国旅行。徐志摩在拜访林长民的时候与林徽因结识。林徽因当时虽然只有十五六岁,却是一个见识广博、谈吐不俗的小才女。她经常随父出入英国上流社会,结识了一大批文艺界的人士,自己的文学修养也很高。徐志摩对她一见倾心,深深地爱上了她。

可是徐志摩在出国留学之前,就已经奉父母之命,在海宁老家和宝山首富张家的女儿张幼仪结婚,并且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张幼仪赴英陪读,林徽因了解了真相以后,决定和徐志摩分手,很快随父回国。张幼仪在得知丈夫离情别恋以后,提出离婚的要求。徐志摩不顾家人和好友的反对,在德国和妻子离婚。之后回到康桥继续求学,过着"单独"的生活。所以,康桥既是徐志摩爱之信仰萌发的地方,又是他爱之信仰破碎的地方。

徐志摩在美国留学期间,显然就已经播下了自由的火种,否则断然不会违抗父命,放弃哥伦比亚大博士衔的诱惑,远赴英国追随罗素。罗素虽然没有追到,但是徐志摩并没有白来,一年的剑桥生涯,让徐志摩广泛阅读了英国文学,尤其深受当时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和唯美主义思潮的影响;通过林氏父女的关系,徐志摩还广泛接触到英国上层社会,尤其是文艺界人士。徐志摩更加深入地领会了自由的真谛。所以,康桥是徐志摩自由信仰飞扬的地方。他勇于追求真爱的执着精神,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徐志摩才会大声地喊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他对康桥的无比热爱之情,我想主要是源于此。

康桥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起初徐志摩并没有"发见"。当他有机会真正接触到康桥生活的时候,他才发现,康桥给他的人生简直就是注入了一汪清泉。诗中作者对"金柳"、"青荇"和"清泉"的描写,只不过是九牛一毛。对徐志摩最大的莫过于康河。用徐志摩自己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的话描述就是,"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水流急得很,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诗人丝毫也不掩饰他对康桥的喜爱。他曾经在《吸烟与文化》一文中写道:"我的眼光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所以可以说,康桥是诗人美之信仰蕴积的地方。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寻梦,也就是寻找人生的美好理想,也就是胡适所说的"单纯信仰",诗人在康桥没有找到的,还可以在人生道路上继续追寻。但是康桥对诗人而言,永远是开启性灵的精神家园,永远是孕育他的胚胎。

1928年,再婚两年的徐志摩发现自己的生活陷入"围城"之中,他的妻子陆小曼再现交际花本色,花销很大。徐志摩三地兼课,四处奔波,十分狼狈。徐志摩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为此,他选择了逃避,1928年5月,徐志摩做了一次为期半年的环球旅行。在归来的南中国海上,最令他难忘的就是母校康桥。11月6日,徐志摩站在船头上,很自然地吟诵出,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轻灵的,淡淡的句子,开启了中国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动人的诗歌。透过近百年历史的重重尘埃,我们仿佛看到徐志摩正站在即将启航的轮船上,轻轻挥手,向那个曾经令他魂牵梦绕的地方--康桥--告别。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但在诗人短暂的一生中,却是最后一次。

徐志摩死后,他的生前好友胡适曾经在《追悼志摩》一文中写道:"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把这三个理想的条件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现实的历史。"

胡适对徐志摩一生历史的概括非常精辟。但是并没有指出徐志摩"单纯的信仰"是如何养成的。除了天性以外,纵观徐志摩的一生,对他影响最大的便是康桥。康桥,是诗人爱之信仰破碎的地方,自由信仰飞扬的地方,美之信仰蕴积的地方。康桥,是诗人一生的转折点。

康桥,也即现在的剑桥大学,1922年,诗人第一次来到康桥的时候,也许并没有想到康桥将对他的人生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那时的徐志摩还只是一个年仅23岁的留学生,受父命,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银行学,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他之所以宁愿摆脱哥伦比亚大博士衔的诱惑,远渡重洋,来到康桥,只是徒慕罗素先生的大名,只是想跟这位先生多读点书而已。

然而这一行并不顺利,罗素先生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和政府唱反调,主张和平,并且和妻子离婚,早已被剑桥大学开除教籍。徐志摩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里混了半年,正感着闷想换路走的时候,认识了英国着名作家狄更生先生,狄更生先生是剑桥大学王家学院的评议员,帮助徐志摩在剑桥大学谋取了一个特别生的资格,可以随意听课。从此,徐志摩就开始了在康桥求学的一年生涯。

多年以后(1926年),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这样评价他这一年的求学生涯:"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虽则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时期)。"自然,源于康桥的秀丽的天然景色;愉快,源于康桥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痛苦,则源于诗人在康桥的一段感情经历。

在康桥,徐志摩遇到了他一生中至关重要的女子--林徽因。林徽因是北洋军阀政府民政部长林长民的女儿,当时随父在英国旅行。徐志摩在拜访林长民的时候与林徽因结识。林徽因当时虽然只有十五六岁,却是一个见识广博、谈吐不俗的小才女。她经常随父出入英国上流社会,结识了一大批文艺界的人士,自己的文学修养也很高。徐志摩对她一见倾心,深深地爱上了她。

可是徐志摩在出国留学之前,就已经奉父母之命,在海宁老家和宝山首富张家的女儿张幼仪结婚,并且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张幼仪赴英陪读,林徽因了解了真相以后,决定和徐志摩分手,很快随父回国。张幼仪在得知丈夫离情别恋以后,提出离婚的要求。徐志摩不顾家人和好友的反对,在德国和妻子离婚。之后回到康桥继续求学,过着"单独"的生活。所以,康桥既是徐志摩爱之信仰萌发的地方,又是他爱之信仰破碎的地方。

徐志摩在美国留学期间,显然就已经播下了自由的火种,否则断然不会违抗父命,放弃哥伦比亚大博士衔的诱惑,远赴英国追随罗素。罗素虽然没有追到,但是徐志摩并没有白来,一年的剑桥生涯,让徐志摩广泛阅读了英国文学,尤其深受当时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和唯美主义思潮的影响;通过林氏父女的关系,徐志摩还广泛接触到英国上层社会,尤其是文艺界人士。徐志摩更加深入地领会了自由的真谛。所以,康桥是徐志摩自由信仰飞扬的地方。他勇于追求真爱的执着精神,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徐志摩才会大声地喊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他对康桥的无比热爱之情,我想主要是源于此。

康桥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起初徐志摩并没有"发见"。当他有机会真正接触到康桥生活的时候,他才发现,康桥给他的人生简直就是注入了一汪清泉。诗中作者对"金柳"、"青荇"和"清泉"的描写,只不过是九牛一毛。对徐志摩最大的莫过于康河。用徐志摩自己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的话描述就是,"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水流急得很,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诗人丝毫也不掩饰他对康桥的喜爱。他曾经在《吸烟与文化》一文中写道:"我的眼光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所以可以说,康桥是诗人美之信仰蕴积的地方。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寻梦,也就是寻找人生的美好理想,也就是胡适所说的"单纯信仰",诗人在康桥没有找到的,还可以在人生道路上继续追寻。但是康桥对诗人而言,永远是开启性灵的精神家园,永远是孕育他的胚胎。

1928年,再婚两年的徐志摩发现自己的生活陷入"围城"之中,他的妻子陆小曼再现交际花本色,花销很大。徐志摩三地兼课,四处奔波,十分狼狈。徐志摩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为此,他选择了逃避,1928年5月,徐志摩做了一次为期半年的环球旅行。在归来的南中国海上,最令他难忘的就是母校康桥。11月6日,徐志摩站在船头上,很自然地吟诵出,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相关内容

  •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
  • 教学目的: 一.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二.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1.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2.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一.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二.<再别康桥>的音乐美, ...

  • 再别康桥要点讲解
  • 再别康桥 1.解决生字词,有感情朗读全诗 2.作者介绍: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原名章垿.现代诗人.散文家.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并于同年与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与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 ...

  •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 再别康桥 教学目的 1, 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 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 ,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 , 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 ...

  • 校本课程现代诗欣赏教案
  • 校本课程--现代诗欣赏 王江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读小诗,力争背诵 2.能力目标:诗歌赏析,把握诗歌主题 3.情感目标:陶冶情操,培养审美力 二.教学重难点 诗歌赏析,把握诗歌主题 三.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情景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门你们中间有的人得到过三好学生,有的人 ...

  • 徐志摩的"康桥" 诗文赏析
  • 题记: 曾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的豪情万丈,兴奋.激动.一切都是新鲜的.工作了多年,慢慢觉得自己错了,职场要的是成熟.稳重.要的是能力.实力.还记得那时候为了一份材料,网上找啊.找啊,中午可以不休息,晚上也可以睡得很迟.那时候精力很充沛,觉得没事.工作了几年,慢慢的问题出来了,腰也疼.脖子也疼.眼睛也不 ...

  •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与反思
  • <再 别 康 桥>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的 1.感受.品味诗歌的意象美,语言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

  • 102再别康桥·教案1
  • 102<再别康桥>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地朗诵,掌握现代诗歌的诵读技巧,初步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 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品味诗歌中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体会作者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训练学 ...

  • 2012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趣味,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以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2.品味语言,感悟新诗的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味诗歌的内涵,鉴赏诗歌的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 ...

  • [再别康桥]教案
  • <再别康桥>教案 一.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以别离后对康桥往昔的追忆为内容的诗歌.诗歌以离别康桥时的情感起伏为主线,是实践闻一多"三美"理论的典范之作.对比<雨巷>,二者在结构的安排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十分相似.全诗七小节,首尾两小节都在反复的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