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浪一叶舟

  “盲人奥里翁是一颗星座(猎户),他摸索着向着朝阳前进。当太阳出来时,他黯然消失在空中,等待着他的是无穷无尽的昼夜。我非常像他。”   ――龚祥瑞题解      龚祥瑞先生已经故去有年,遗作《盲人奥里翁》的出版也算是对先生一份迟到的纪念。作为法学界的晚辈,先生本人我自然是无缘亲见。但是,先生对法学理论的诸多建树,自学生时代,我便敬仰有加。今日得见先生自传,便急不可待地购来一看。   开篇是陈有西律师对书稿缘起和付梓经过的记述,首页寥寥数百言便让我看到了一位对法学事业有着不懈追求,对国家、对人民怀抱赤诚之心的老人。而这位老人是这样走过他人生最后一段路程的:先生说中国需要一部全新的宪法,现在很多的基本问题都没有搞清楚。他说他已经85岁了,此生已无法看到。他还谈到国共两党将近一个世纪的得与失,说今日中国有政治而没有政治学,有宪法而无宪政,说当今社会过于看重权力而轻视权利,过于重视国家而忽略了社会……   先生自比为奥里翁,执著地向着光明前行。但这一路上有国难家仇,有身世飘摇,在近百年的历史翻覆中,先生如风浪中的一叶小舟,能够为他导航的只有藏在重重海雾中的一丝真理的光亮。   在黑暗中追寻光明,听起是如此美妙,而现实却习惯于将美妙的事物置于炼炉之中,让人们敬而远之。1949年,傅作义部队放下了武器,北平宣告和平解放。龚祥瑞先生当时在北平城中,他看到解放军个个背着全副行军的装备,身穿灰布军棉服,头戴卷边棉帽,足登棉袜草鞋,浩浩荡荡地穿行在长长的大道上,向天安门方向走去。这支队伍虽然粗陋,但都庄严端正。而北平城中的居民对于解放军的到来和北平的和平解放,更是无不兴高采烈,一时万人空巷。先生回忆说,他从未见过这样热火朝天的场面。观看到解放军的入城仪式之后,先生决定留在北平。   留下的龚祥瑞先生实际上就是我们从前常听说的“中间派”,用当时的用语就是“怀有旧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所有人看来,先生当时一定是对美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的人;是会长期动摇的,甚至坚定了之后还会动摇;是要争取,是要做工作的人。先生对此也非常清楚,但他留下的理由是“谁要你做个中国人呢”?   开国之初,党外进步人士受到了新政权的礼遇,他们莫不个个喜形于色、受宠若惊。但后来事情发生了变化,先是“三反”、“五反”,后来是“反右斗争”,直至“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新中国的形势像狂风骤雨一般向“旧知识分子”袭来,而对于先生这般留学英国并与国民党有过密切联系的人,更可能意味着灭顶之灾。   “文化大革命”自1966年6月6日开始,先生6月18日就被隔离反省。因为隔离是与所谓“黑帮分子”在一起,所以先生被游街示众时,还挂上了“黑帮分子某某某”的小黑板。前来观看的人群前呼后拥,耻笑声、讨论声不绝于耳。先生之后写道:我并没有因为挂牌游街这类事情而伤筋动骨,当然也不怨天尤人,那人群中的笑声反而让我骤然感到这场闹剧滑稽可笑。   然而游街远非结束,等待这些北大“隔离反省教授”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批斗会。批斗会在北大学生宿舍42楼北侧的广场上进行。北大的教授们,包括了龚祥瑞先生,七八个人站在桌子上,双手各持一张黄色大字报,上面写着各自的姓名,姓名上用红色墨水打着大大的叉,四周依然是围观的群众。主持批斗会的大多是大一新生,他们在台上宣布完“黑帮分子”和“反革命分子”的罪状之后,“打倒某某某”之声响作一片。红卫兵的提问也无法回答。而这种“不回答”却被看做是“不坦白”,而不坦白就是“抗拒”,抗拒就要从严,“不老实就要灭亡”。于是左一个耳光,右一个耳光,东压你的头,西打你一拳,总之极尽侮辱之能事。在批斗会回家的路上,先生没有愤怒,也没有委屈,他想的是“人毕竟不是天使,除了善良的一面之外,还有残酷的一面,人性既然如此,也就应当听其自然”。   在一次的批斗会上,先生像其他教授一样受到了“避免不了”的毒打。回到家里之后,先生发现自己的左腿上被踢掉了一块肉,在一个血糊糊大洞的四周皮肤都是青肿的。作为旧知识分子的龚先生从未尝过这等皮肉之痛。但他却将此事看成了获得有益学问的途径――只有真正流出鲜血,才能深刻地了解人性,而这些在西文书本上是永远也学不到的。   1968年,北大教授奉命到江西鲤鱼洲劳改农场(也就是后来的“五七干校”)进行教育革命。对于已经饱受折磨的先生来说,离开处于互相厮杀、无政府状态下的北大校园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先生在偏僻乡间的生活中深刻地反思了中国当时的问题,看到如此多的北大教授在此浪费时间,蹉跎光阴,先生痛心于新中国遭受的重大损失――受损失的不是被改造的一代,而是应当接受教育的一代,甚至两代人。   离开农场是1971年的事情。那时先生因为长时间的缺乏营养,身体大不如前。临行前,北大教授们杀了留下的猪,先生吃一块肉,啃一块骨头,就掉一颗牙。最后,先生的牙都掉了,还患上了“粒性肺结核”。时隔二十年余年,先生撰写自传时,却更多地想到集体厨房里供应的大桶稀粥和南昌的腌萝卜,说那是“从未尝过的美味”。   九十五年的风雨苍黄,龚祥瑞先生的经历远非一言半语可以尽述。但是在新中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这几十年的沧海桑田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无比坚强,又虚怀纳新的学者。始终的冷静、理智和思索,在漫漫长夜支持着他,正如先生所说,在他有生之年,并没有奢望看到中国民主宪政之制。即便如此,先生还是义无反顾地前行,在生命结束的前一秒,也没有停下那疲惫而有些蹒跚的脚步。《盲人奥里翁》合卷之时,在我眼前的是一条绵延的未竟之路……   (本文作者系华东政法大学博士)       作者简介   龚祥瑞, 1911年出生,中国现代法学先驱之一,浙江宁波人。1930年,赴上海入读沪江大学生物学系,后转入法律系。一年后,赴北京入读清华大学政治系。1936年赴英留学,师从拉斯基和詹宁斯。

  “盲人奥里翁是一颗星座(猎户),他摸索着向着朝阳前进。当太阳出来时,他黯然消失在空中,等待着他的是无穷无尽的昼夜。我非常像他。”   ――龚祥瑞题解      龚祥瑞先生已经故去有年,遗作《盲人奥里翁》的出版也算是对先生一份迟到的纪念。作为法学界的晚辈,先生本人我自然是无缘亲见。但是,先生对法学理论的诸多建树,自学生时代,我便敬仰有加。今日得见先生自传,便急不可待地购来一看。   开篇是陈有西律师对书稿缘起和付梓经过的记述,首页寥寥数百言便让我看到了一位对法学事业有着不懈追求,对国家、对人民怀抱赤诚之心的老人。而这位老人是这样走过他人生最后一段路程的:先生说中国需要一部全新的宪法,现在很多的基本问题都没有搞清楚。他说他已经85岁了,此生已无法看到。他还谈到国共两党将近一个世纪的得与失,说今日中国有政治而没有政治学,有宪法而无宪政,说当今社会过于看重权力而轻视权利,过于重视国家而忽略了社会……   先生自比为奥里翁,执著地向着光明前行。但这一路上有国难家仇,有身世飘摇,在近百年的历史翻覆中,先生如风浪中的一叶小舟,能够为他导航的只有藏在重重海雾中的一丝真理的光亮。   在黑暗中追寻光明,听起是如此美妙,而现实却习惯于将美妙的事物置于炼炉之中,让人们敬而远之。1949年,傅作义部队放下了武器,北平宣告和平解放。龚祥瑞先生当时在北平城中,他看到解放军个个背着全副行军的装备,身穿灰布军棉服,头戴卷边棉帽,足登棉袜草鞋,浩浩荡荡地穿行在长长的大道上,向天安门方向走去。这支队伍虽然粗陋,但都庄严端正。而北平城中的居民对于解放军的到来和北平的和平解放,更是无不兴高采烈,一时万人空巷。先生回忆说,他从未见过这样热火朝天的场面。观看到解放军的入城仪式之后,先生决定留在北平。   留下的龚祥瑞先生实际上就是我们从前常听说的“中间派”,用当时的用语就是“怀有旧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所有人看来,先生当时一定是对美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的人;是会长期动摇的,甚至坚定了之后还会动摇;是要争取,是要做工作的人。先生对此也非常清楚,但他留下的理由是“谁要你做个中国人呢”?   开国之初,党外进步人士受到了新政权的礼遇,他们莫不个个喜形于色、受宠若惊。但后来事情发生了变化,先是“三反”、“五反”,后来是“反右斗争”,直至“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新中国的形势像狂风骤雨一般向“旧知识分子”袭来,而对于先生这般留学英国并与国民党有过密切联系的人,更可能意味着灭顶之灾。   “文化大革命”自1966年6月6日开始,先生6月18日就被隔离反省。因为隔离是与所谓“黑帮分子”在一起,所以先生被游街示众时,还挂上了“黑帮分子某某某”的小黑板。前来观看的人群前呼后拥,耻笑声、讨论声不绝于耳。先生之后写道:我并没有因为挂牌游街这类事情而伤筋动骨,当然也不怨天尤人,那人群中的笑声反而让我骤然感到这场闹剧滑稽可笑。   然而游街远非结束,等待这些北大“隔离反省教授”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批斗会。批斗会在北大学生宿舍42楼北侧的广场上进行。北大的教授们,包括了龚祥瑞先生,七八个人站在桌子上,双手各持一张黄色大字报,上面写着各自的姓名,姓名上用红色墨水打着大大的叉,四周依然是围观的群众。主持批斗会的大多是大一新生,他们在台上宣布完“黑帮分子”和“反革命分子”的罪状之后,“打倒某某某”之声响作一片。红卫兵的提问也无法回答。而这种“不回答”却被看做是“不坦白”,而不坦白就是“抗拒”,抗拒就要从严,“不老实就要灭亡”。于是左一个耳光,右一个耳光,东压你的头,西打你一拳,总之极尽侮辱之能事。在批斗会回家的路上,先生没有愤怒,也没有委屈,他想的是“人毕竟不是天使,除了善良的一面之外,还有残酷的一面,人性既然如此,也就应当听其自然”。   在一次的批斗会上,先生像其他教授一样受到了“避免不了”的毒打。回到家里之后,先生发现自己的左腿上被踢掉了一块肉,在一个血糊糊大洞的四周皮肤都是青肿的。作为旧知识分子的龚先生从未尝过这等皮肉之痛。但他却将此事看成了获得有益学问的途径――只有真正流出鲜血,才能深刻地了解人性,而这些在西文书本上是永远也学不到的。   1968年,北大教授奉命到江西鲤鱼洲劳改农场(也就是后来的“五七干校”)进行教育革命。对于已经饱受折磨的先生来说,离开处于互相厮杀、无政府状态下的北大校园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先生在偏僻乡间的生活中深刻地反思了中国当时的问题,看到如此多的北大教授在此浪费时间,蹉跎光阴,先生痛心于新中国遭受的重大损失――受损失的不是被改造的一代,而是应当接受教育的一代,甚至两代人。   离开农场是1971年的事情。那时先生因为长时间的缺乏营养,身体大不如前。临行前,北大教授们杀了留下的猪,先生吃一块肉,啃一块骨头,就掉一颗牙。最后,先生的牙都掉了,还患上了“粒性肺结核”。时隔二十年余年,先生撰写自传时,却更多地想到集体厨房里供应的大桶稀粥和南昌的腌萝卜,说那是“从未尝过的美味”。   九十五年的风雨苍黄,龚祥瑞先生的经历远非一言半语可以尽述。但是在新中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这几十年的沧海桑田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无比坚强,又虚怀纳新的学者。始终的冷静、理智和思索,在漫漫长夜支持着他,正如先生所说,在他有生之年,并没有奢望看到中国民主宪政之制。即便如此,先生还是义无反顾地前行,在生命结束的前一秒,也没有停下那疲惫而有些蹒跚的脚步。《盲人奥里翁》合卷之时,在我眼前的是一条绵延的未竟之路……   (本文作者系华东政法大学博士)       作者简介   龚祥瑞, 1911年出生,中国现代法学先驱之一,浙江宁波人。1930年,赴上海入读沪江大学生物学系,后转入法律系。一年后,赴北京入读清华大学政治系。1936年赴英留学,师从拉斯基和詹宁斯。


相关内容

  • 古诗江上渔者翻译赏析_江上渔者的诗意_作者范仲淹
  • 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其全诗如下: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前言] 是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本文描绘了生活劳动的艰苦.古诗江上渔者翻译赏析_江上渔者的诗意_作者范仲淹.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 ...

  • 老师送给学生的赠言
  • 每年的这个时候老师们总会送走一批批优秀的学子,他们离开这里飞向更远更高处,老师们希望他们的未来是美丽与辉煌的,在毕业册中留下对自己学生的祝福与赠言。也许你还会喜欢短信大全网为你提供的短信祝福,短信笑话,爱情短信大全. 1、不要学花儿只把春天等待,要学燕子把春天衔来。 2、自爱,使你端庄;自尊,使你高 ...

  • 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 <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二(1)班 秦燕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会认8个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 ...

  • 宋词鉴赏|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 渺渺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 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赏析: 苏轼因"乌台诗案"之祸, ...

  • 送给学校的毕业赠言
  • 在生活的画卷中,偶尔抹上一道灰色,并不预示着你的沉沦,重要的是,能在灰色中提取绿色的希望. 没有路的时候,我们踏出了一条路,有许多条路的时候,我们却迟疑了,该走哪一条更好呢?但就在我们犹豫不决的时候,时光已悄悄溜走. 不要再迟疑了,选准一条,以一个个坚实的脚印,向成功的终点迈进,迈进! 我们从稚嫩走 ...

  • 教师给小学生毕业留言
  • 教师毕业留言写作注意事项: 一.鼓励与鞭策是老师给学生留言内容的主旋律 学生毕业之后,或一帆风顺,或一路坎坷;或大获成功,或屡遭挫折,老师都要能够在留言中给予启迪和鼓励.所以,老师的留言应当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在冲动的时候,它能使学生冷静;在迷惘的时候,它能使学生清醒;在成功面前,它能让学生不骄不躁 ...

  • 14.苏轼词二首
  • 14苏轼词二首 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重点: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 ...

  • 毕业赠言老师
  • 一.鼓励与鞭策是老师给学生赠言内容的主旋律 学生毕业之后,或一帆风顺,或一路坎坷:或大获成功,或屡遭挫折,老师都要能够在赠言中给予启迪和鼓励.所以,老师的赠言应当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在冲动的时候,它能使学生冷静:在迷惘的时候,它能使学生清醒:在成功面前,它能让学生不骄不躁:面对失败的打击,它能给学生 ...

  • 高一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复习训练试题一
  • 高一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复习训练试题一 第一组(30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1)诗中所写"庐山瀑布"有什么特点?诗人为我们描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