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腐蚀原理

3.3 金属腐蚀原理

3.3.1概述

从腐蚀的定义及分类,我们知道腐蚀主要是化学过程,我们可以把腐蚀过程分为两种可能的主要机理-----化学机理和电化学机理.

化学腐蚀是根据化学的多相反应机理,金属表面的原子直接与反应物(如氧﹑水﹑酸)的分子相互作用。金属的氧化和氧化剂的还原是同时发生的,电子从金属原子直接转移到接受体,而不是在时间或空间上分开独立进行的共轭电化学反应。

金属和不导电的液体(非电解质)或干燥气体相互作用是化学腐蚀的实例。最主要的化学腐蚀形式是气体腐蚀,也就是金属的氧化过程(与氧的化学反应),或者是金属与活性气态介质(如二氧化硫﹑硫化氢﹑卤素﹑蒸汽和二氧化碳等)在高温下的化学作用。

电化学腐蚀是最常见的腐蚀,金属腐蚀中的绝大部分均属于电化学腐蚀。如在自然条件下(如海水、土壤、地下水、潮湿大气、酸雨等)对金属的腐蚀通常是电化学腐蚀。

电化学腐蚀机理与纯化学腐蚀机理的基本区别是:电化学腐蚀时,介质与金属的相互作用被分为两个独立的共轭反应。阳极过程是金属原子直接转移到溶液

图3-11 铁的电化学腐蚀模型

中,形成水合金属离子或溶剂化金属离子;另一个共轭的阴极过

程是留在金属内的过量

电子被溶液中的电子接受体或去极化剂接受而发生还原反应。左图即是铁的电化学腐蚀模型。(点击放大播放

flash)

3.3.2金属腐蚀的电化学概念

1.电极反应及电极

相:由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一致的物质组成的、与系统的其他部分之间有界面隔开的集合叫做相。

电极系统:如果系统由两个相组成,一个相是电子导体(叫电子导体相),另一个相是离子导体(叫离子导体相),且通过它们互相接触的界面上有电荷在这两个相之间转移,这个系统就叫电极系统。

将一块金属(比如铜)浸在清除了氧的硫酸铜水溶液中,就构成了一个电极系统。在两相界面上就会发生下述物质变化:

2+

(sol)

Cu

(M)

→Cu+2e

(M)

这个反应就叫电极反应,也就是说在电极系统中伴随着两个非同类导体相(Cu和

CuSO

4

溶液)之间的电荷

转移而在两相界面上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电极反应。这时将

Cu称为铜电极。

同样我们将一块金属放入某种离子导体相中,也会发生类似的电极反应:

Me→Me

n+

+ne

但是大家注意,在电化学中,电极系统和电极反应这两个术语的意义是很明确的,但电极这个概念的含义却并不很肯定,在多数场合下,仅指组成电极系统的电子导体相或电子导体材料,而在少数场合下指的是某一特定的电极系统或相应的电极反应,而不是仅指电子导体材料。

如一块铂片浸在H

2

气氛下的

HCl溶液中,此时构成电极系统的是电子导体相

Pt和离子导体

相的水溶液,其电极反应是:

+

(sol)

1/2H2→H+e

(M)

图3-12 氢电极示意图

我们称之为氢电极而不是铂

电极。(如左上图,点击放大)

电极反应的特点是:

所有电极反应都是化学反应,因此所有关于化学反应的一些基本定律(如当量定律,质量作用定律)都适用于电极反应,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化学反应;

电极反应必须发生在电极表面上;

两个共轭的氧化还原反应。

2.电极电位

金属作为一个整体是电中性的。当金属与溶液接触时,由于其具有自发腐蚀的倾向,金属就会变成离子进入溶液,留下相应的电子在金属表面上。结果使得金属表面带负电。而与金属表面相接触的溶液带正电。这就使得在电极材料与溶液之间的相界区不同于电极材料或溶液本身,该相界区通常称为双电层。由于双电层的建立,使金属与溶液之间产生了电位差。这种电位差就叫电极电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溶液的离子越来越多,留在表面的电子也越来越多,由于电子对离子的吸引力,金属的离子化倾向愈来愈困难,最后达到平衡。此时就有一个不变的电位量,称为平衡电位。当温度为

25

°

C,金属离子的有效浓度是1克

离子/升,(即活度为位。

1)时的平衡电位叫标准电极电

图3-13 电双层结构示意图

电极电位(金属与溶液的电位差)其绝对值即(E-E

)我们是无法测量出来的.

这个我们从下左图中(点击放大)可以清楚地看到.

我们要测如图中的(E

cu

-E

sol

),

就要将电表连接到此电位的两端,为此必须引入金属我E

sol

Me,所以实际上位

Me

的-E

Me

电是-E

cu

E=(E

cu

sol

)+(E)+(E),也就是

由Cu/水溶液和Me/水溶液两个电

极系统所组成的原电池的电动势。

图3-14 一个电极系统的而这个为了测量而使用的电极系统绝对

(Me/水溶液)叫参考电极(对参考电位无法测量示意图

电极的要求是:电极反应应保持平衡,且与该电极反应有关的各反应物的化学位应保持恒定)。

因此,确切地说我们测得的电极电位应是待测电极系统与参考电极系统组成的原电池的电动势。

在各种参考电极中,有一个电极最重要,这就是标准氢电极:它是镀了铂黑的的成H

+

(sol)

Pt浸在压力为1个大气压

H

2

气氛下的电+e

(pt)

H离子活度为每升统

+

1克离子的溶液中构应

1/2H

2(g)

的系

按化学热力学中规定,该电极的标准电极电位为零。所以用标准氢电极与待测电极系统组成的原电池的电动势即电极电位就可以认为是等同于待测系统的电极电位绝对值。

如果我们采用别的参考电极(用饱和甘汞电极等),那么所测得的电极电位与用标准氢电极所测得的电极电位之间就有一个差值,这个差值只决定于参考电极

系统,而与待测电极系统无关。测定了这些差值后,用不同的参考电极测出的电极电位值之间可以互相换算。故我们指某个电极系统的电极电位时一定要指明所用的参考电极类型。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用一个通式来表示一个电极反应:

(-γγ

m

R

)R+(-γ

1

)S1+(-γ

2

)S2+…… → γ

o

O+γ

l

Sl+

Sm+……+Ze

其中:R-----还原体; O-----氧化体

S-----氧化状态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γ

j

-----第j种物质的化学计量系数

Z-----电极反应中电子e的化学计量系数

这个电极系统其平衡电极电位与温度和浓度的关系可用能思特(Nernst)方程式表明:(以标准氢电极作为参考电极)

°

Ee=E

°

+(RT/ZF)∑γ

j

γj

j

aj

=E+(RT/ZF)㏑(∏a)

其中:Ee-----平衡电极电位,即该电极在不通电时所具有的电极电位

°

°

°j

°j

E-----标准电位:E=(1/ZF)∑γ

j

μ(μ

-----j种物质的标准化学位)

R-----气体常数(8.313焦耳/度)

Z-----参加电极反应的电子数

o

T-----绝对温度(273+t)C

F-----法拉第常数(96500库仑)

a-----金属离子活度

2+

(sol)

如对电极系统:Cu

°

(M)

→ Cu

2+

+2e

(M)

Ee=E+(RT/2F)㏑a

Cu

°

当Cu

2+

的活度等于1时,Ee=E。

将标准电极电位按次序排列的表格叫做电化序(如下表为在水溶液中某些电极的标准电极电位(电化序)。

表3-1 水溶液中某些电极的标准电极电位(电化序)

电化序反映了金属氧化,还原的能力。对于预测金属在一定环境中是否产生腐蚀是很有用的。电位低,表示金属容易离子化(如

Fe,Zn,Mg等金属),电位高,

Cu,Ag,Au等贵金属)。

表示金属不容易离子化(如

3.腐蚀电位与接触腐蚀

我们现在考虑

在一个腐蚀液中放入两块电极电位不同的纯金属

M

1

和M2(如Fe和Cu).如果它们孤立存在

n+1

时,它们会分别达到平衡(M1=M+ne, M2=M

m+2+me),

其电极电位即为平衡电位。但若我们用一根电阻为零的导线将它们连起来,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如图-15所示。(点击放大)

3

假设E

eM2

>E

eM1

,则导通以后就

2

有电流沿导线从是说

M

1

M流向M1,也就

孤立存在时金属表面的

M2,使得

M

1

电子会通过导线流向表面电子减少而多

n+1

M得

2

表面电子增电

从+ne

而使

M1=M失衡,反应向着正反

应 方向进行,也就是导线连通

图3-15 由两种不同金属作为电

极材料的短路原电池示意图

后,在M

1

上有阳极电流(从金属

M

1

流入溶液),金属溶解速度加

M

m+2

2

快,而对于电位较高的则使得电极反应

M2=M

来说,

+me

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也就是

导线连通后,在M

2

上有阴极电流

M

2

(从溶液流入金属),即使得的溶解速度减慢。

若溶液中含有去极化剂且

E

eM1

m+2

Y,其电极反应为Y--e=Y,

eY

eM2

,则在阴极上进行的电极反应为就不是Y-e=Y,即

-

M2=M+me,而是M

2

本身并不参与电极反应。

所以上述的原电池实际上就是一个短路的原电池,我们也称之为腐蚀电池-----即只能导致金属材料破坏而不能对外界作有用功的短路原电池。

由于我们用的是电阻为零的导线将来,所以连通后立存在时

E

eM2

M

1

和M

1

2

连接起和

M

2

M1与

eM1

M2上的电位应相等,M独

>E,故连接后两个电极系统的电极电位

E,电位

E既是

就不再是其平衡电位,而是同一个电位

阳极(M1)反应的非平衡电位,又是阴极(M2)反应的非平衡电位,并且我们可以证明:E于二电极的平衡电位之间。

eM1

eM2

,即E介

以上我们讨论的是两块非常纯的金属M

1

和M

2

分别

放入同一溶液中,然后将它们用导线连接起来的情况。既然导线电阻为零,也就相当于将起,而在

M

1

M

1

和M

2

直接靠在一

和M

2

上分别有阳极电流和阴极电流。如上

Y存在,且M1=M

n+1

所述,如果溶液中有去极化剂时,那么此时的电极反应就是同作为阴极的材料靠在一起的

M

1

E

eM1

eY

emM2

+ne和Y+e=Y-,而

M

2

2

本身没有关系,所以我们可以将

MM

11

和M看作为两块靠在一起,也就是说

相当于一块增大了面积的金属进行的电极反应仍是共轭反应

浸在溶液中,在其上

n+1

M1=M+ne和-Y+e=Y(如

Fe在酸中:Fe=Fe+2e,2H+2e=H2↑),(即如下图

+

所示)。(点击放大)

此时E

eM1

M

1

的电极电位既不是E

eY

,也不是

eY

,而是介于E

em1

与E之间的电位E,这一对耦

合起来的电极反应都在这个非平衡电位极电位

E

E下进行,我们称该电为这一对共轭电极反

应的混合电位。如果共轭电极反

图3-16 由同一种金属作为电极应中,阳极反应是金属M1的溶材料组成的短路原电池与电极反应耦

解反应,则这一对共轭反应进行合系统之关系

的结果就是导致金属M

1

的破坏,

其混合电位又叫做腐蚀电位E

corr

综上所述,金属的腐蚀是由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组成的腐蚀原电池过程。根据阴极与阳极的大小,我们又将腐蚀原电池分为宏观腐蚀电池和微观腐蚀电池.宏观腐蚀电池就是我们能够用肉眼分辨出阴阳极,如一般的电偶腐蚀或双金属腐蚀时,由于两种金属存在电位差,它们连接时就构成宏观腐蚀电池。而微观腐蚀电池则用肉眼分不出阴阳极,如金属中的杂质,不同的相,不同的结构之间的电位不同,从而导致了金属上出现了许多微观上的腐蚀原电池。

实际上,在实际环境中,浓度,温度都偏离标准状态,加上在同一种金属表面上存在腐蚀微电池,我们测出的并不是金属的平衡电极电位,而是混和电位或腐蚀电位。如前述,对于具有不同腐蚀电位E

corr2

E

corr1

的两个金属M

1

和M2,假设在溶液中存在去极化剂

Y,且其腐蚀电位Ecorr1

n+

1M1: 阳极反应, M1--->M+ne ,电流记为

i1ci1a, 阴极反应, Y+e--->Y- 电流记为

m+

2; M2: 阳极反应, M2--->M

-+me ,电流记为i2ci2a, 阴极反应, Y+e--->Y 电流记为;

此时

性. i1a=|i1c|,i2a=|i2c|,即它们分别对外显示电中

而当用导线将它们相接后,由于

时M2Ecorr1

但此时在两个金属M1和M2上,阳极反应电流和阴极反应电流的绝对值就不再相当了,而且,对腐蚀电位较低的

值,即

M1M1,其阳极电流的绝对值大于阴极电流的绝对i21a>|i1c|,而对1M2则i2a

虽然接触腐蚀引起电位较低的M1

的腐蚀速度增加,但从另一个角度考

虑,M1的壮烈牺牲却可以使

M2M2的腐蚀速度减缓,即受到了保护,这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阴极保护效也

图3-17 接触腐蚀效应示意应或称牺牲阳极保护法.如左图。(点图

击放大)

4.电极的极化

极化现象

如上所述,当腐蚀电位为

M

M1Ecorr1与corr2Ecorr2的两块金属与M2互相接触时,若E1corr1n+

E+ne)较单独存在时增大,M2所以其电极电位要比corr1增加,而此时

Ecorr2的阴极电流将比单独时增大,它的电位要从

动,设它们都移动到同一个值

E′往低的方向移E′E′,则-Ecorr1>0而-Ecorr2

M1对值不为零的电流出现,在

在M2上出现阳极性电流,而上出现阴极性电流。

由此我们可以给出定义:

电极极化 :当电流通过电极时,电极电位偏离其平衡电位数值的现象叫电极极化.

阳极极化作用:使阳极的电极电位偏离其平衡电位数值而变得较正的极化作用叫阳极极化。

阴极极化作用:使阴极的电极电位偏离其平衡电位数值而变得较负的极化作用叫阴极极化。

从定义我们可以知道,极化不一定非得两块金属接触才行,给一个电极通以一定的电流也可引起极化,且随着电极上电流密度的增大,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电位的数值也增大,也即极化作用增强。

过电位:某电极在给定的电流密度下的电极电位(E)与其平衡电极电位(Ee)之间的差值叫做该电极在给定电流密度下的过电位(△E),或叫过电势,超电势等,即△E=E-Ee,阳极极化时,E>Ee,△E>0;阴极极化时,E

影响过电位的因素很多,如电流密度,温度,电解溶液的浓度,电极材料及其表面状态等等。在电镀中较大的极化作用有利于形成结晶细致的镀层。

产生极化作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由于电极上的电化学反应速度小于电子运动速度而造成的,由此引起的极化叫电化学极化。另一个是由于溶液中的离子扩散速度小于电子运动速度而造成的,由此引起的极化叫浓差极化。

5.腐蚀速率及电位-PH图

腐蚀速率

金属作为阳极而被腐蚀时,失去的电子愈多即流出的电量越大,金属溶解得也就愈多,溶解量或腐蚀量与电量之间的关系服从法拉第定律,即:

W=Q·A/(F·n)=I·t·A/(F·n)

式中:W-----金属腐蚀量; Q-----流过的电量; F-----法拉第常数; n-----金属的价数; A-----金属原子量; I-----电流强度; t-----时间

金属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所损失的重量,就称为腐蚀速率,

由上式可知腐蚀速率 K=W/S·t=I·A·3600/(S·F·n),

2 式中:s为面积;单位为g/m·h。

腐蚀速率既可用失重法表示,也可用增重法来表示的,当然也可以用腐蚀电流密度

伊文思(Evens)图进行图解。 icorr表示,icorr可用

极化曲线:表示电极电位随电流密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关系曲线叫做极化曲线.(点击放大)

混合控制 阴极控制 阳极控制

图 3-18 极化曲

线的伊文思图解

在Evens图中同时绘有金属阳极氧化和阴极还原的

icorr极化曲线,两曲线的交点对应的电流密度

电流密度,对应的电位即腐蚀电位Ecorr即腐蚀。

从图中可见,交点的位置即电流大小取决于极化曲线的走向。

对腐蚀速度起主要影响作用的是在腐蚀过程中的某一步骤,这一步骤与其它步骤比较阻力最大,最不易进行,这一步骤即为腐蚀的控制因素,在阴极极化严重的情况下,腐蚀过程为阴极控制,若阳级极化起主导作用,则为阳极控制;在阴极极化和阳极极化为同一数量级的场合,则为混合控制(如上图所示)。

电位-PH图

从热力学的观点看,大多数金属与周围的介质接触后,都有被腐蚀的倾向,这是一个自由能减少的过程。基于化学热力学原理,用金属的氧化-还原电位作为纵坐标,溶液的PH值作横坐标,金属与水的电化学反

E-PH图,下左应或化学反应的平衡值作出线图,称为

图是Fe的电位PH图.(点击放大)

在金属的腐蚀过程中,除金属

离子化反应外,还同时涉及两个

重要反应,即氢的逸出和氧的还

原反应,这两个反应是绝大多数

电化学腐蚀过程的阴极反应。因

此,在同一个图上我们把这两个

反应的平衡值也表示出来。就是

图上的两条虚线

图3-19 铁-水系统的电位~PH图

ab线表示: 2H++2e=h2

线表示: 1/2O2+2H++2eab和cd。 cd

=H2O

这两个反应的平衡电位随溶液的

用能斯特公式算出: PH值发生变化,可

pH Ea=0.00-0.0591pH Eb=1.23-0.0591

两虚线之间的区域是水稳定存在的区域,ab线以下区域表示有H2析出,cd线以上区域表示有氧析出。

在Fe-H2O的电位-pH图中,包含了7种平衡反应。按图中标示依次是:

2+①Fe=Fe

2++2e 3+②Fe=Fe+e

③Fe2++3OH=Fe(OH)3+e

+-④Fe3++3H2O=Fe(OH)3+3H

⑤Fe+3H2O=Fe(OH)3+3H++3e

-

2⑥Fe+2H2O=HFeO

-

2+3H++2e ⑦HFeO+H2O=Fe(OH)3+e

在电位—PH图中我们看到有三种形式的平衡线: ①平行于PH轴的平衡线:平衡条件与溶液的PH值无关,只有当影响平衡的条件——有关物质的活度改变时,反应的平衡条件才会改变,即使得这种水平的平衡线的高度发生变化。当电位高于相应的平衡线时将使电极反应按从还原体向氧化体的方向进行;

②平行于电位轴的平衡线:平衡条件与电位无关,当PH值高于相应的平衡

OH-PH值时,反应将向着产生H+或消耗的方向进行,反之亦然;

③斜线:平衡条件既与电位有关又与溶液的

关,判断反应方向要综合上述两条来判断。 PH值有

电位—PH图的实用价值在于:

预测金属在这一体系中的腐蚀能否发生.

估计腐蚀产物的组成.

预测能减缓腐蚀的环境变化条件等.

但由于这种图是建立在热力学基础上的,所以它只能预示反应能否进行,而不能反应腐蚀的速度问题,不能反应腐蚀进行中各种状态的变化,当介质同时有其它离子(如Cl-,SO2-

4)时,反应就变得复杂起来,

会出现混和电位,形成钝态的条件也要发生改变。所以,实际应用中若能补充一些实验或经验数据,可以提高该图的实用性.

6.钝化

从热力学上讲,绝大多数金属通常在介质中都会自发地被腐蚀,可是金属表面在某些介质环境下会发生一种阳极反应受阻即钝化的现象。钝化大多降低了金属的腐蚀速度,增加了金属的耐蚀性。

如图是一可钝化金属的典型的阳极极化曲线.(点击放大)

开始阶段(ab段),腐蚀

速率随氧化能力(电位)的增

大逐渐增大,该区称为溶化

区;当电位达到一定值(致钝

电位Ecp)时,腐蚀速率急剧

段)中金属下降,此区(bc

表面处于不稳定状态;电位升

高超过钝化电位Ef时,金属

处于钝化状态,此时阳极溶解

电流ip很小,称为维钝电流,

腐蚀速度很小,此区间(cd图3-20可钝化金属的典型的阳极极化曲

线 段)为钝化区间;电位再升高

大于过钝化电位Etr 时,阳极

电流密度又随着电位的增加

而增加.在过钝化区间,金属

电极上又发生了新的电极反

应。

如果想办法使金属的复合电位保持在钝化区,则腐蚀速度将降到很低。我们可以采用几种方法来达到这一目的.

阳极保护:就是通入阳极电流使金属进入钝化区,利用恒电位器保持所需要的电位。

增大氧化剂浓度:随氧化剂浓度上升,则氧化剂还原电位上升(如图中

很低时,线1.2.3.4线)。当氧化剂浓度A点,金属处于活

2线,得到三1与阳极极化曲线交于态,腐蚀速度很大;增大氧化剂浓度至

个总氧化速度和总还原速度相等的交点D、C、B点,B点位于活化区,金属处于溶解状态,D点虽然位于钝态

区,但也是不稳定状态,因为此时两曲线有三个交点,在偶然情况下(例如膜破裂),金属就可能由钝态变为活化态,因此存在危险,C点处于B(活态)和D(钝态)之间,是个不稳定状态;当氧的浓度继续上升至线3时两曲线只有一个交点,且位于钝化区,此时金属完全处于钝态,金属受到保护,腐蚀速度很小,这是最理想的状态;若氧的浓度又急剧上升至线4,两曲线交于过钝化区,金属将发生穿孔或另外新的反应,腐蚀速度又急剧升高。所以这种方法要求氧化剂加入的浓度要合适.

加入能扩大钝化区和减小

维钝电流的合金元素(铬,铝,

硅,镍等):如图为加与不加合

金铬的极化曲线对比,可见加入

铬后使钝化范围变大,维钝电流

图3-21不同元素对钝化区的影响 减小,致钝电位和电流也下降,

使钝化更容易(点击放大)。

7.控制腐蚀的方法:

我们研究金属腐蚀机理和规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和控制腐蚀。根据金属腐蚀原理可知,控制腐蚀的主要途经是:

正确选材:不同材料在不同环境中,腐蚀的自发性和腐蚀速度都可能有很大差别,所以在特定环境中,要选用能满足使用要求,且腐蚀自发性小,腐蚀速度小的材料.

钝化:前已说过,金属表面形成钝化膜后,扩散阻力变的很大,腐蚀基本上停止了,所以对可能钝化的金属可采用:

①.提高溶液的氧化能力,加入氧化剂.

②.导入阳极电流,提高溶液电位,即进行阳极保护. ③.合金化:加入Cr,Ni等.

④.表面钝化:如钢铁磷化处理,表面形成的膜,Al经阳极氧化之后形成的膜。另外在表面渗入易钝化的元素(Cr、Al),使表面易钝化.

缓蚀剂:其作用就是在溶液中加入此类物质后能大大降低腐蚀速度.

阴极保护: ①.利用外电流导入 ②.牺牲阳极法

涂料: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防腐手段,它通常由合成树脂,植物油,橡胶,浆液溶剂等配制而成,覆盖在金属面上,干后形成薄层多孔的膜。虽然不能使金属与腐蚀介质完全隔绝,但使介质通过微孔的扩散阻力和溶液电阻大大增加,腐蚀电流下降。

金属镀层:

①.贵金属镀层:镀一层或多层较耐腐蚀的金属(如Cr,Ni等)可以保护底层的Fe,但镀层一定要致密,否

Fe的则将形成大阴极小阳极的腐蚀电池,反而会加速

腐蚀。

②.贱金属保护层:在金属外镀上电位较低的金属(如电镀或热浸镀Zn等),其保护机理是牺牲阳极,所以镀层偶有微孔也无妨.

非金属衬里:如化工设备广泛采用的橡胶、塑料、瓷砖等衬里。

控制腐蚀环境:消除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引起腐蚀的因素,腐蚀就会停止,但这有个前提就是改变环境对于产品、工艺等不能造成有害的影响。

3.3 金属腐蚀原理

3.3.1概述

从腐蚀的定义及分类,我们知道腐蚀主要是化学过程,我们可以把腐蚀过程分为两种可能的主要机理-----化学机理和电化学机理.

化学腐蚀是根据化学的多相反应机理,金属表面的原子直接与反应物(如氧﹑水﹑酸)的分子相互作用。金属的氧化和氧化剂的还原是同时发生的,电子从金属原子直接转移到接受体,而不是在时间或空间上分开独立进行的共轭电化学反应。

金属和不导电的液体(非电解质)或干燥气体相互作用是化学腐蚀的实例。最主要的化学腐蚀形式是气体腐蚀,也就是金属的氧化过程(与氧的化学反应),或者是金属与活性气态介质(如二氧化硫﹑硫化氢﹑卤素﹑蒸汽和二氧化碳等)在高温下的化学作用。

电化学腐蚀是最常见的腐蚀,金属腐蚀中的绝大部分均属于电化学腐蚀。如在自然条件下(如海水、土壤、地下水、潮湿大气、酸雨等)对金属的腐蚀通常是电化学腐蚀。

电化学腐蚀机理与纯化学腐蚀机理的基本区别是:电化学腐蚀时,介质与金属的相互作用被分为两个独立的共轭反应。阳极过程是金属原子直接转移到溶液

图3-11 铁的电化学腐蚀模型

中,形成水合金属离子或溶剂化金属离子;另一个共轭的阴极过

程是留在金属内的过量

电子被溶液中的电子接受体或去极化剂接受而发生还原反应。左图即是铁的电化学腐蚀模型。(点击放大播放

flash)

3.3.2金属腐蚀的电化学概念

1.电极反应及电极

相:由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一致的物质组成的、与系统的其他部分之间有界面隔开的集合叫做相。

电极系统:如果系统由两个相组成,一个相是电子导体(叫电子导体相),另一个相是离子导体(叫离子导体相),且通过它们互相接触的界面上有电荷在这两个相之间转移,这个系统就叫电极系统。

将一块金属(比如铜)浸在清除了氧的硫酸铜水溶液中,就构成了一个电极系统。在两相界面上就会发生下述物质变化:

2+

(sol)

Cu

(M)

→Cu+2e

(M)

这个反应就叫电极反应,也就是说在电极系统中伴随着两个非同类导体相(Cu和

CuSO

4

溶液)之间的电荷

转移而在两相界面上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电极反应。这时将

Cu称为铜电极。

同样我们将一块金属放入某种离子导体相中,也会发生类似的电极反应:

Me→Me

n+

+ne

但是大家注意,在电化学中,电极系统和电极反应这两个术语的意义是很明确的,但电极这个概念的含义却并不很肯定,在多数场合下,仅指组成电极系统的电子导体相或电子导体材料,而在少数场合下指的是某一特定的电极系统或相应的电极反应,而不是仅指电子导体材料。

如一块铂片浸在H

2

气氛下的

HCl溶液中,此时构成电极系统的是电子导体相

Pt和离子导体

相的水溶液,其电极反应是:

+

(sol)

1/2H2→H+e

(M)

图3-12 氢电极示意图

我们称之为氢电极而不是铂

电极。(如左上图,点击放大)

电极反应的特点是:

所有电极反应都是化学反应,因此所有关于化学反应的一些基本定律(如当量定律,质量作用定律)都适用于电极反应,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化学反应;

电极反应必须发生在电极表面上;

两个共轭的氧化还原反应。

2.电极电位

金属作为一个整体是电中性的。当金属与溶液接触时,由于其具有自发腐蚀的倾向,金属就会变成离子进入溶液,留下相应的电子在金属表面上。结果使得金属表面带负电。而与金属表面相接触的溶液带正电。这就使得在电极材料与溶液之间的相界区不同于电极材料或溶液本身,该相界区通常称为双电层。由于双电层的建立,使金属与溶液之间产生了电位差。这种电位差就叫电极电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溶液的离子越来越多,留在表面的电子也越来越多,由于电子对离子的吸引力,金属的离子化倾向愈来愈困难,最后达到平衡。此时就有一个不变的电位量,称为平衡电位。当温度为

25

°

C,金属离子的有效浓度是1克

离子/升,(即活度为位。

1)时的平衡电位叫标准电极电

图3-13 电双层结构示意图

电极电位(金属与溶液的电位差)其绝对值即(E-E

)我们是无法测量出来的.

这个我们从下左图中(点击放大)可以清楚地看到.

我们要测如图中的(E

cu

-E

sol

),

就要将电表连接到此电位的两端,为此必须引入金属我E

sol

Me,所以实际上位

Me

的-E

Me

电是-E

cu

E=(E

cu

sol

)+(E)+(E),也就是

由Cu/水溶液和Me/水溶液两个电

极系统所组成的原电池的电动势。

图3-14 一个电极系统的而这个为了测量而使用的电极系统绝对

(Me/水溶液)叫参考电极(对参考电位无法测量示意图

电极的要求是:电极反应应保持平衡,且与该电极反应有关的各反应物的化学位应保持恒定)。

因此,确切地说我们测得的电极电位应是待测电极系统与参考电极系统组成的原电池的电动势。

在各种参考电极中,有一个电极最重要,这就是标准氢电极:它是镀了铂黑的的成H

+

(sol)

Pt浸在压力为1个大气压

H

2

气氛下的电+e

(pt)

H离子活度为每升统

+

1克离子的溶液中构应

1/2H

2(g)

的系

按化学热力学中规定,该电极的标准电极电位为零。所以用标准氢电极与待测电极系统组成的原电池的电动势即电极电位就可以认为是等同于待测系统的电极电位绝对值。

如果我们采用别的参考电极(用饱和甘汞电极等),那么所测得的电极电位与用标准氢电极所测得的电极电位之间就有一个差值,这个差值只决定于参考电极

系统,而与待测电极系统无关。测定了这些差值后,用不同的参考电极测出的电极电位值之间可以互相换算。故我们指某个电极系统的电极电位时一定要指明所用的参考电极类型。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用一个通式来表示一个电极反应:

(-γγ

m

R

)R+(-γ

1

)S1+(-γ

2

)S2+…… → γ

o

O+γ

l

Sl+

Sm+……+Ze

其中:R-----还原体; O-----氧化体

S-----氧化状态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γ

j

-----第j种物质的化学计量系数

Z-----电极反应中电子e的化学计量系数

这个电极系统其平衡电极电位与温度和浓度的关系可用能思特(Nernst)方程式表明:(以标准氢电极作为参考电极)

°

Ee=E

°

+(RT/ZF)∑γ

j

γj

j

aj

=E+(RT/ZF)㏑(∏a)

其中:Ee-----平衡电极电位,即该电极在不通电时所具有的电极电位

°

°

°j

°j

E-----标准电位:E=(1/ZF)∑γ

j

μ(μ

-----j种物质的标准化学位)

R-----气体常数(8.313焦耳/度)

Z-----参加电极反应的电子数

o

T-----绝对温度(273+t)C

F-----法拉第常数(96500库仑)

a-----金属离子活度

2+

(sol)

如对电极系统:Cu

°

(M)

→ Cu

2+

+2e

(M)

Ee=E+(RT/2F)㏑a

Cu

°

当Cu

2+

的活度等于1时,Ee=E。

将标准电极电位按次序排列的表格叫做电化序(如下表为在水溶液中某些电极的标准电极电位(电化序)。

表3-1 水溶液中某些电极的标准电极电位(电化序)

电化序反映了金属氧化,还原的能力。对于预测金属在一定环境中是否产生腐蚀是很有用的。电位低,表示金属容易离子化(如

Fe,Zn,Mg等金属),电位高,

Cu,Ag,Au等贵金属)。

表示金属不容易离子化(如

3.腐蚀电位与接触腐蚀

我们现在考虑

在一个腐蚀液中放入两块电极电位不同的纯金属

M

1

和M2(如Fe和Cu).如果它们孤立存在

n+1

时,它们会分别达到平衡(M1=M+ne, M2=M

m+2+me),

其电极电位即为平衡电位。但若我们用一根电阻为零的导线将它们连起来,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如图-15所示。(点击放大)

3

假设E

eM2

>E

eM1

,则导通以后就

2

有电流沿导线从是说

M

1

M流向M1,也就

孤立存在时金属表面的

M2,使得

M

1

电子会通过导线流向表面电子减少而多

n+1

M得

2

表面电子增电

从+ne

而使

M1=M失衡,反应向着正反

应 方向进行,也就是导线连通

图3-15 由两种不同金属作为电

极材料的短路原电池示意图

后,在M

1

上有阳极电流(从金属

M

1

流入溶液),金属溶解速度加

M

m+2

2

快,而对于电位较高的则使得电极反应

M2=M

来说,

+me

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也就是

导线连通后,在M

2

上有阴极电流

M

2

(从溶液流入金属),即使得的溶解速度减慢。

若溶液中含有去极化剂且

E

eM1

m+2

Y,其电极反应为Y--e=Y,

eY

eM2

,则在阴极上进行的电极反应为就不是Y-e=Y,即

-

M2=M+me,而是M

2

本身并不参与电极反应。

所以上述的原电池实际上就是一个短路的原电池,我们也称之为腐蚀电池-----即只能导致金属材料破坏而不能对外界作有用功的短路原电池。

由于我们用的是电阻为零的导线将来,所以连通后立存在时

E

eM2

M

1

和M

1

2

连接起和

M

2

M1与

eM1

M2上的电位应相等,M独

>E,故连接后两个电极系统的电极电位

E,电位

E既是

就不再是其平衡电位,而是同一个电位

阳极(M1)反应的非平衡电位,又是阴极(M2)反应的非平衡电位,并且我们可以证明:E于二电极的平衡电位之间。

eM1

eM2

,即E介

以上我们讨论的是两块非常纯的金属M

1

和M

2

分别

放入同一溶液中,然后将它们用导线连接起来的情况。既然导线电阻为零,也就相当于将起,而在

M

1

M

1

和M

2

直接靠在一

和M

2

上分别有阳极电流和阴极电流。如上

Y存在,且M1=M

n+1

所述,如果溶液中有去极化剂时,那么此时的电极反应就是同作为阴极的材料靠在一起的

M

1

E

eM1

eY

emM2

+ne和Y+e=Y-,而

M

2

2

本身没有关系,所以我们可以将

MM

11

和M看作为两块靠在一起,也就是说

相当于一块增大了面积的金属进行的电极反应仍是共轭反应

浸在溶液中,在其上

n+1

M1=M+ne和-Y+e=Y(如

Fe在酸中:Fe=Fe+2e,2H+2e=H2↑),(即如下图

+

所示)。(点击放大)

此时E

eM1

M

1

的电极电位既不是E

eY

,也不是

eY

,而是介于E

em1

与E之间的电位E,这一对耦

合起来的电极反应都在这个非平衡电位极电位

E

E下进行,我们称该电为这一对共轭电极反

应的混合电位。如果共轭电极反

图3-16 由同一种金属作为电极应中,阳极反应是金属M1的溶材料组成的短路原电池与电极反应耦

解反应,则这一对共轭反应进行合系统之关系

的结果就是导致金属M

1

的破坏,

其混合电位又叫做腐蚀电位E

corr

综上所述,金属的腐蚀是由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组成的腐蚀原电池过程。根据阴极与阳极的大小,我们又将腐蚀原电池分为宏观腐蚀电池和微观腐蚀电池.宏观腐蚀电池就是我们能够用肉眼分辨出阴阳极,如一般的电偶腐蚀或双金属腐蚀时,由于两种金属存在电位差,它们连接时就构成宏观腐蚀电池。而微观腐蚀电池则用肉眼分不出阴阳极,如金属中的杂质,不同的相,不同的结构之间的电位不同,从而导致了金属上出现了许多微观上的腐蚀原电池。

实际上,在实际环境中,浓度,温度都偏离标准状态,加上在同一种金属表面上存在腐蚀微电池,我们测出的并不是金属的平衡电极电位,而是混和电位或腐蚀电位。如前述,对于具有不同腐蚀电位E

corr2

E

corr1

的两个金属M

1

和M2,假设在溶液中存在去极化剂

Y,且其腐蚀电位Ecorr1

n+

1M1: 阳极反应, M1--->M+ne ,电流记为

i1ci1a, 阴极反应, Y+e--->Y- 电流记为

m+

2; M2: 阳极反应, M2--->M

-+me ,电流记为i2ci2a, 阴极反应, Y+e--->Y 电流记为;

此时

性. i1a=|i1c|,i2a=|i2c|,即它们分别对外显示电中

而当用导线将它们相接后,由于

时M2Ecorr1

但此时在两个金属M1和M2上,阳极反应电流和阴极反应电流的绝对值就不再相当了,而且,对腐蚀电位较低的

值,即

M1M1,其阳极电流的绝对值大于阴极电流的绝对i21a>|i1c|,而对1M2则i2a

虽然接触腐蚀引起电位较低的M1

的腐蚀速度增加,但从另一个角度考

虑,M1的壮烈牺牲却可以使

M2M2的腐蚀速度减缓,即受到了保护,这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阴极保护效也

图3-17 接触腐蚀效应示意应或称牺牲阳极保护法.如左图。(点图

击放大)

4.电极的极化

极化现象

如上所述,当腐蚀电位为

M

M1Ecorr1与corr2Ecorr2的两块金属与M2互相接触时,若E1corr1n+

E+ne)较单独存在时增大,M2所以其电极电位要比corr1增加,而此时

Ecorr2的阴极电流将比单独时增大,它的电位要从

动,设它们都移动到同一个值

E′往低的方向移E′E′,则-Ecorr1>0而-Ecorr2

M1对值不为零的电流出现,在

在M2上出现阳极性电流,而上出现阴极性电流。

由此我们可以给出定义:

电极极化 :当电流通过电极时,电极电位偏离其平衡电位数值的现象叫电极极化.

阳极极化作用:使阳极的电极电位偏离其平衡电位数值而变得较正的极化作用叫阳极极化。

阴极极化作用:使阴极的电极电位偏离其平衡电位数值而变得较负的极化作用叫阴极极化。

从定义我们可以知道,极化不一定非得两块金属接触才行,给一个电极通以一定的电流也可引起极化,且随着电极上电流密度的增大,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电位的数值也增大,也即极化作用增强。

过电位:某电极在给定的电流密度下的电极电位(E)与其平衡电极电位(Ee)之间的差值叫做该电极在给定电流密度下的过电位(△E),或叫过电势,超电势等,即△E=E-Ee,阳极极化时,E>Ee,△E>0;阴极极化时,E

影响过电位的因素很多,如电流密度,温度,电解溶液的浓度,电极材料及其表面状态等等。在电镀中较大的极化作用有利于形成结晶细致的镀层。

产生极化作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由于电极上的电化学反应速度小于电子运动速度而造成的,由此引起的极化叫电化学极化。另一个是由于溶液中的离子扩散速度小于电子运动速度而造成的,由此引起的极化叫浓差极化。

5.腐蚀速率及电位-PH图

腐蚀速率

金属作为阳极而被腐蚀时,失去的电子愈多即流出的电量越大,金属溶解得也就愈多,溶解量或腐蚀量与电量之间的关系服从法拉第定律,即:

W=Q·A/(F·n)=I·t·A/(F·n)

式中:W-----金属腐蚀量; Q-----流过的电量; F-----法拉第常数; n-----金属的价数; A-----金属原子量; I-----电流强度; t-----时间

金属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所损失的重量,就称为腐蚀速率,

由上式可知腐蚀速率 K=W/S·t=I·A·3600/(S·F·n),

2 式中:s为面积;单位为g/m·h。

腐蚀速率既可用失重法表示,也可用增重法来表示的,当然也可以用腐蚀电流密度

伊文思(Evens)图进行图解。 icorr表示,icorr可用

极化曲线:表示电极电位随电流密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关系曲线叫做极化曲线.(点击放大)

混合控制 阴极控制 阳极控制

图 3-18 极化曲

线的伊文思图解

在Evens图中同时绘有金属阳极氧化和阴极还原的

icorr极化曲线,两曲线的交点对应的电流密度

电流密度,对应的电位即腐蚀电位Ecorr即腐蚀。

从图中可见,交点的位置即电流大小取决于极化曲线的走向。

对腐蚀速度起主要影响作用的是在腐蚀过程中的某一步骤,这一步骤与其它步骤比较阻力最大,最不易进行,这一步骤即为腐蚀的控制因素,在阴极极化严重的情况下,腐蚀过程为阴极控制,若阳级极化起主导作用,则为阳极控制;在阴极极化和阳极极化为同一数量级的场合,则为混合控制(如上图所示)。

电位-PH图

从热力学的观点看,大多数金属与周围的介质接触后,都有被腐蚀的倾向,这是一个自由能减少的过程。基于化学热力学原理,用金属的氧化-还原电位作为纵坐标,溶液的PH值作横坐标,金属与水的电化学反

E-PH图,下左应或化学反应的平衡值作出线图,称为

图是Fe的电位PH图.(点击放大)

在金属的腐蚀过程中,除金属

离子化反应外,还同时涉及两个

重要反应,即氢的逸出和氧的还

原反应,这两个反应是绝大多数

电化学腐蚀过程的阴极反应。因

此,在同一个图上我们把这两个

反应的平衡值也表示出来。就是

图上的两条虚线

图3-19 铁-水系统的电位~PH图

ab线表示: 2H++2e=h2

线表示: 1/2O2+2H++2eab和cd。 cd

=H2O

这两个反应的平衡电位随溶液的

用能斯特公式算出: PH值发生变化,可

pH Ea=0.00-0.0591pH Eb=1.23-0.0591

两虚线之间的区域是水稳定存在的区域,ab线以下区域表示有H2析出,cd线以上区域表示有氧析出。

在Fe-H2O的电位-pH图中,包含了7种平衡反应。按图中标示依次是:

2+①Fe=Fe

2++2e 3+②Fe=Fe+e

③Fe2++3OH=Fe(OH)3+e

+-④Fe3++3H2O=Fe(OH)3+3H

⑤Fe+3H2O=Fe(OH)3+3H++3e

-

2⑥Fe+2H2O=HFeO

-

2+3H++2e ⑦HFeO+H2O=Fe(OH)3+e

在电位—PH图中我们看到有三种形式的平衡线: ①平行于PH轴的平衡线:平衡条件与溶液的PH值无关,只有当影响平衡的条件——有关物质的活度改变时,反应的平衡条件才会改变,即使得这种水平的平衡线的高度发生变化。当电位高于相应的平衡线时将使电极反应按从还原体向氧化体的方向进行;

②平行于电位轴的平衡线:平衡条件与电位无关,当PH值高于相应的平衡

OH-PH值时,反应将向着产生H+或消耗的方向进行,反之亦然;

③斜线:平衡条件既与电位有关又与溶液的

关,判断反应方向要综合上述两条来判断。 PH值有

电位—PH图的实用价值在于:

预测金属在这一体系中的腐蚀能否发生.

估计腐蚀产物的组成.

预测能减缓腐蚀的环境变化条件等.

但由于这种图是建立在热力学基础上的,所以它只能预示反应能否进行,而不能反应腐蚀的速度问题,不能反应腐蚀进行中各种状态的变化,当介质同时有其它离子(如Cl-,SO2-

4)时,反应就变得复杂起来,

会出现混和电位,形成钝态的条件也要发生改变。所以,实际应用中若能补充一些实验或经验数据,可以提高该图的实用性.

6.钝化

从热力学上讲,绝大多数金属通常在介质中都会自发地被腐蚀,可是金属表面在某些介质环境下会发生一种阳极反应受阻即钝化的现象。钝化大多降低了金属的腐蚀速度,增加了金属的耐蚀性。

如图是一可钝化金属的典型的阳极极化曲线.(点击放大)

开始阶段(ab段),腐蚀

速率随氧化能力(电位)的增

大逐渐增大,该区称为溶化

区;当电位达到一定值(致钝

电位Ecp)时,腐蚀速率急剧

段)中金属下降,此区(bc

表面处于不稳定状态;电位升

高超过钝化电位Ef时,金属

处于钝化状态,此时阳极溶解

电流ip很小,称为维钝电流,

腐蚀速度很小,此区间(cd图3-20可钝化金属的典型的阳极极化曲

线 段)为钝化区间;电位再升高

大于过钝化电位Etr 时,阳极

电流密度又随着电位的增加

而增加.在过钝化区间,金属

电极上又发生了新的电极反

应。

如果想办法使金属的复合电位保持在钝化区,则腐蚀速度将降到很低。我们可以采用几种方法来达到这一目的.

阳极保护:就是通入阳极电流使金属进入钝化区,利用恒电位器保持所需要的电位。

增大氧化剂浓度:随氧化剂浓度上升,则氧化剂还原电位上升(如图中

很低时,线1.2.3.4线)。当氧化剂浓度A点,金属处于活

2线,得到三1与阳极极化曲线交于态,腐蚀速度很大;增大氧化剂浓度至

个总氧化速度和总还原速度相等的交点D、C、B点,B点位于活化区,金属处于溶解状态,D点虽然位于钝态

区,但也是不稳定状态,因为此时两曲线有三个交点,在偶然情况下(例如膜破裂),金属就可能由钝态变为活化态,因此存在危险,C点处于B(活态)和D(钝态)之间,是个不稳定状态;当氧的浓度继续上升至线3时两曲线只有一个交点,且位于钝化区,此时金属完全处于钝态,金属受到保护,腐蚀速度很小,这是最理想的状态;若氧的浓度又急剧上升至线4,两曲线交于过钝化区,金属将发生穿孔或另外新的反应,腐蚀速度又急剧升高。所以这种方法要求氧化剂加入的浓度要合适.

加入能扩大钝化区和减小

维钝电流的合金元素(铬,铝,

硅,镍等):如图为加与不加合

金铬的极化曲线对比,可见加入

铬后使钝化范围变大,维钝电流

图3-21不同元素对钝化区的影响 减小,致钝电位和电流也下降,

使钝化更容易(点击放大)。

7.控制腐蚀的方法:

我们研究金属腐蚀机理和规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和控制腐蚀。根据金属腐蚀原理可知,控制腐蚀的主要途经是:

正确选材:不同材料在不同环境中,腐蚀的自发性和腐蚀速度都可能有很大差别,所以在特定环境中,要选用能满足使用要求,且腐蚀自发性小,腐蚀速度小的材料.

钝化:前已说过,金属表面形成钝化膜后,扩散阻力变的很大,腐蚀基本上停止了,所以对可能钝化的金属可采用:

①.提高溶液的氧化能力,加入氧化剂.

②.导入阳极电流,提高溶液电位,即进行阳极保护. ③.合金化:加入Cr,Ni等.

④.表面钝化:如钢铁磷化处理,表面形成的膜,Al经阳极氧化之后形成的膜。另外在表面渗入易钝化的元素(Cr、Al),使表面易钝化.

缓蚀剂:其作用就是在溶液中加入此类物质后能大大降低腐蚀速度.

阴极保护: ①.利用外电流导入 ②.牺牲阳极法

涂料: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防腐手段,它通常由合成树脂,植物油,橡胶,浆液溶剂等配制而成,覆盖在金属面上,干后形成薄层多孔的膜。虽然不能使金属与腐蚀介质完全隔绝,但使介质通过微孔的扩散阻力和溶液电阻大大增加,腐蚀电流下降。

金属镀层:

①.贵金属镀层:镀一层或多层较耐腐蚀的金属(如Cr,Ni等)可以保护底层的Fe,但镀层一定要致密,否

Fe的则将形成大阴极小阳极的腐蚀电池,反而会加速

腐蚀。

②.贱金属保护层:在金属外镀上电位较低的金属(如电镀或热浸镀Zn等),其保护机理是牺牲阳极,所以镀层偶有微孔也无妨.

非金属衬里:如化工设备广泛采用的橡胶、塑料、瓷砖等衬里。

控制腐蚀环境:消除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引起腐蚀的因素,腐蚀就会停止,但这有个前提就是改变环境对于产品、工艺等不能造成有害的影响。


相关内容

  • 金属的腐蚀及其原理
  • 金属的腐蚀及其原理 [引入]大家如果细心的话就可以发现生活中的金属器皿,使用久了后,就会生锈.例如, 或防盗网.风扇的护栏,或者铜器会出现铜绿(Cu2(OH)2CO3).大家翻倒课本的23页,看看图1-26,可以先想象一下,这辆车刚买时是白白亮亮的,风光无限,现在呢,还风不风光?已经是锈迹斑斑,风光 ...

  • 第四节 钢铁的腐蚀
  • 第四节:钢铁的腐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金属腐蚀的普遍性及危害性 (2)知道金属腐蚀的类型和钢铁腐蚀的原理. (3)掌握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的电化学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学会设计对比实验. (2)从实验探究过程中提高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

  •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知识点总结(苏教版选修4)
  • 第三单元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知能定位 1. 了解金属腐蚀的原因,能辨别金属发生腐蚀的类型. 2. 了解金属电化学腐蚀的原因及反应原理. 3. 了解金属防护的一般方法及金属的电化学防护的原理. 情景切入 铁生锈的现象随处可见,为什么铁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生锈?采取什么措施可以防止铁生锈呢? 自主研习 一 ...

  • 热镀锌原理
  • 金属的腐蚀 金属腐蚀的本质是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被氧化的过程,金属腐蚀一般可分为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 电化学腐蚀是金属的腐蚀中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类型.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所发生的腐蚀是电化学腐蚀的最突出例子.在潮湿的空气中,钢铁表面会吸附一层薄薄的水膜.如果这层水膜呈较强酸性时,H+得电子析出氢气 ...

  • 化学反应原理原电池学案
  • 第3节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第一课时) 编制人:李周平 审核人:王兆敏 [课前回顾] 1.电解池: 2.电解池的构成条件: 3.电解池电极的判断:阴极: 阳极: [学习目标] 1.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正负极判断的规律,能写出简单的 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式.2.了解含有盐桥的原电池的 ...

  • 电化学原理及应用
  • 第4章 电化学原理及应用 5课时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 明确原电池及相关的概念.了解电极的分类,了解电极电势的概念. 2. 能用能斯特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能应用电极电势的数据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及氧化还原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和程度. 3. 了解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与原电池电动势,标准摩尔吉布 ...

  • 化学选修四知识点
  •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 章节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 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 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 符号: △H (2). 单位:kJ/mol 3. 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 ...

  • 化学选修4 电化学基础导学案
  •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 原电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原电池原理: 2. 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3. 理解铜锌原电池的原理与结构,初步学会制作水果电池. 过程与方法: 1.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依据实验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

  • 高中化学 电解质溶液 胶体
  • 第十三章 电解质溶液 胶体 一.考纲要求 1. 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电解质的电离及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 理解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概念,以及电离度的概念. 3. 理解水的电离,溶液PH 值等概念,了解酸碱指示剂(石蕊.酚酞.甲基橙) 在溶液中的变化. 4. 理解盐类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