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篇一: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写了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修订好《本草》,带着弟子外出察访药材,深入山林错过了客店,在古寺住宿的经历,表现了李时珍为修好《本草》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文章的中心,我反复地研究教材,发现文章的第七节,也就是李时珍夜宿古时所说的一段话,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因此,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紧扣“苦”字,对课文进行有效地整合。通读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文章写李时珍夜宿古寺的原因——白天一直在察访药材,错过了客店;写古寺非常破败;写李时珍在古寺里吃得差;写李时珍在月光下认真地记录,亲自尝试药性,都突出了一个“苦”,体现了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这个中心。这几个部分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因此,我在教学时,首先出示了课文的第七节,让学生朗读体会李时珍所说的苦,再引导他们到课文中去找找描写“苦”的段落或句子,反复朗读感悟。最后,又回到第七节,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种教学,打乱了原来的课文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把重点的、有语文价值的归纳出来讲,其余的不多讲,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学生学起来主动性很高,实现了有效教学。

二、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中的四处内容:1、师徒俩长年累月在外奔波;2、古寺的破败景象;3、李时珍亲自尝草药;4、李时珍的话。这些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不怕危险、一心为民的精神境界。在学习这几部分时,我让学生自己读,大胆地交流各自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加深感悟。例如:抓住“端详、扯下、嚼嚼”让学生先表演再朗读,使感情与之产生共鸣,感悟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惜拿自己作试验的献身精神,以及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三、结合本土特色,有效地设计课后作业。

课后我布置学生去当地名人的感人故事,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阅读名人故事的兴趣,更能让他们了解家乡的名人,增强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篇二:《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李时珍夜宿古寺》记叙了李时珍为修好《本草纲目》住古寺、吃干粮、尝草药的故事,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在备课时我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了课文,确定文章思想的主线是“以苦为乐”,整节课我也以这条主线循序渐进地安排着教学流程。

一、读苦

语文的生命是读出来,没有了读,语文实际上就是不动的文字。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越读越深入。如在读“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一段话时,我紧抓一个“笑”字,进行多角度点拨,学生每读完这段话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感受,随着阅读的深入,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做主角,这样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像这样的品读在教学中有多处,我深深觉得,学生在朗读中的体验逐渐加深,感情变得丰富起来,对人物及情感的把握越来越准确。

二、想苦

在学生体会了喝山泉、啃干粮已经很苦后,练习填空,让学生发挥想像,A、这天忙着赶路,又一次错过了的客店,他们只能在路旁的雨棚里过夜了,他想:……B、满眼寒霜,冷月还在天上,李时珍这时候又起早赶路了,他想:……C、岁月不饶人,50岁了,天天和水啃干粮,李时珍的胃病又犯了,生生的疼,他想:……D、已经在外好几个月了,中秋月明,李时珍不禁思念起深爱的母亲、妻子和儿女,他想:……李时珍的高大形象就在心目中树立起来了。

三、议苦

在第二课时设计中,我紧扣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抓住了三个关键问题展开课文,1、李时珍为什么要投宿在古寺? 2、李时珍夜宿的古寺是怎么样的?3、李时珍在古寺中做了哪些事?在让学生分别寻找问题答案的同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有关词句,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李时珍的生活做了对比,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个崇高的理想。

篇三:《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对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描写,不管是为修好《本草》住破寺,吃干粮,还是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冒着生命危险品尝药草,都是为了表现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那么,如何深入文本抓住一个“苦”字,从“吃、住、行、记录”四方面去体味李时珍的这种一心为民的精神呢?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品文字,结合联想,体会住得苦

在学生整体把握文本体会到李时珍不怕苦的精神后,引导学生思考:李时珍夜宿古寺苦在哪里?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学生能从这段文字中的“到处灰尘、断垣残壁、长满青苔、厚厚的蜘蛛网”体会到了古寺的破败,从而了解到李时珍住得苦。在这过程中,紧紧抓住“断垣残壁”一词,让学生发挥想像,说说看到“断垣残壁”这个词,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一幅画面?这样的设计调用了学生以往的知识储备,丰富了文本。他们这样描述:我看到古寺的屋顶破了个大洞,风呼呼地吹进寺内;地上很潮湿长了许多青苔,他们只好在上面铺了些稻草作床;那古寺的门已经歪斜,窗户上糊的纸已经不在了,夜晚寒风呼呼,真冷啊!寺内到处是蜘蛛网,神像也倒塌了,可见从来没人住的。……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古寺破败不堪他们已实实在在地看到,他们俩住得苦也从中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

二、抓动词,联系上文,体会吃得苦

李时珍和他的徒弟庞宪吃得苦是学生从“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体会到的。在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一系列动词去体会。学生从“找、生”体会到寻找枯枝杂草生火遇到的困难;从“舀”字体会到连喝碗水也需要走上一段路去寻找;从“坐”想到了在家里是何等舒服;从“啃”字体会到了干粮的硬,干粮的难以下咽。当学生通过这些动词切实体会到了李时珍和徒弟查访途中吃得苦时,再请学生联系前文,告诉学生喝山泉、啃干粮已经很苦了,但即使这样,他们也是有一顿没一顿的。课文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是怎么说的?从而,引导学生从“饥餐渴饮”一词思考:“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个词,却让老师看到了一幅又一幅的画面,你也看到了吗?”这样,一方面学生能进一步体会他们俩的苦,另一方面则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本的方法。

三、读对话,抓细枝末节,体会记录的苦

记录的条件之苦时极其容易体会的,但对于记录过程中李时珍的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的体会有难度。因此,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记录对话:

李时珍把本子摊开,拿起毛笔边忆边写:“忍冬花初开时银白色,两三天后变为金黄色,所以又叫金银花,可以解暑消热。”

“胭脂草捣烂了,可以治虫咬伤。”

“刀豆子烧成渣子吃下去,能治呃逆。”

“鸡肠草……庞宪,你把药包拿来。”李时珍拿过药包,从里面翻出两种草。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别他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从金银花名字由来,胭脂草、刀豆子的使用方法以及末尾的一个省略号体会到的李时珍记录的内容详细且多;从嚼药草体会他记录时认真、仔细,不怕牺牲等,都是学生在品读这段文字过程中所领悟到的,如此,而得出的结论“李时珍是个严谨认真的人”就自然不过了。这样,从多方面深入体会到了李时珍的“苦”,再抓住本文的文眼“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去体会李时珍一心为民的精神就水到渠成了。

课后思考:课堂上如何根据学生的理解层次来删减我们的预设。

在学习记录之苦时,学生已然从他不怕牺牲,咀嚼草药,辨析药性,而体会到了他一心为民的精神,是否可以把在体会到他们的苦后设计的这样一个环节“在我们看来,李时珍和庞宪四处察访药材住破庙,喝泉水,吃干粮,借月光垒砖块当桌子记录无一不苦,那他们觉得苦吗?看看他们俩怎么说的?”去掉?设计时之所以放在里面是因为,生怕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到“虽苦但值”这一层次。但课堂上学生已品悟到了,再继续这样的环节不是显得多余了吗?也有为了设计而设计的嫌疑。课堂上,我把这个环节去掉了,而是直接奔向中心“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确实,正像一些老师说的,这样的“手术”似乎使教学过程缺少了一个阶梯式的过渡,但从学生一头去考虑,他们需要这样的阶梯吗?

当然,学生的理解层次是不同的。课堂上,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引导过程。但重要的是,在备课过程中,预设要充分估计更多学生在各个不同理解层次上的反应,设计应是全面且循序渐进的。在教学过程中,再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作相应的调整,进行删减教学环节,也就是说,我们教学设计与教学都应是灵活多变的。

篇四:《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一篇人物故事,描写的是一个他们察访药材的一个小镜头。从这个小小的镜头体会李时珍为修好《本草》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我主抓三点:一是古寺的破败,二是在古寺和徒弟的谈话,我抓住李时珍夜宿古时所说的一句话“我们编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揭示了文章的中心。三是以身试药。因此,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紧扣“苦”字,对课文进行有效地整合。文章写李时珍夜宿古寺的原因——白天一直在察访药材,错过了客店;写古寺非常破败;写李时珍在古寺里吃得差;充分体会他“衣食住行”之苦,文中没有描写衣之苦,设计了让学生想象会遇到那些苦,然后继续拓展还会有那些苦,体会李时珍生活的艰辛。

二、通过古寺的谈话体会李时珍一心为民的崇高思想,并通过长年累月再次体会他们的辛苦,通过“笑”字体会他们以苦作乐的精神。

三、通过鸡肠草和鹅肠草的学习理解端详,指名表演,感受李时珍严谨认真的精神,并采访学生说说为什么甘愿冒着生命危险以身试药, 答“为了万民得福……”再次升华中心。

本片课文还涉及一个知识点,就是文中穿插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所以一上课我就出示了课文最后一段“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配上西北风的音乐,让学生读一读,说说感觉,谈谈体会。大家都感受到了阴森恐怖。在课文讲完后再次出示这段话,说说为什么在这阴森的环境下,李时珍却心似一轮圆月?体会他为编写本草纲目忘记了害怕,忘记了休息,因心中只有本草纲目,只想着一心为民。再把问题抛给学生:这段话没有写李时珍,去体会到这么多,说说环境描写的好处?总结出:能渲染气氛,更加突出主题。在文中找找还有什么地方用到了环境描写,希望同学们在习作中也能恰当的运用。

这节课把重点的、有语文价值的归纳出来讲,其他的不多讲,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学生学起来主动性很高,实现了有效教学。

本课教学能让我有所长进,有所收获,很感谢广源老师认真、耐心的指导。再次说声谢谢!

篇五: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本课记叙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寺、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塌实作风。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纲目》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塌实作风。  在对于本课的理解上,我们不能孤立在局部,而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注意文中的前后联系。对于第12段的理解,如果不联系6、7段的师徒对话,不走进李时珍的内心世界,学生也许只能停留在对嚼草举动危险性的认识,就不能挖掘到他此举的思想根源是为了“万民得福”,学生也就不能在心中树立起李时珍的高大形象。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根据课题展开学习,学着老师的方法,紧扣课题,理解文章主要写了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和在古寺里干了什么的内容。通过教学,学生学会了根据课题学习,可以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重点。养成这样的教学习惯,会对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周密性很有帮助。  但是老师在课堂上语言的引导不够,对当时人民的生活情况没有提前搜集更多的资料,使学生对当时人们生活的疾苦体会得不够深刻,以至在走进李时珍的内心世界时,不那么水到渠成。以后再上此类课,老师应提前做好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

篇一: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写了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修订好《本草》,带着弟子外出察访药材,深入山林错过了客店,在古寺住宿的经历,表现了李时珍为修好《本草》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文章的中心,我反复地研究教材,发现文章的第七节,也就是李时珍夜宿古时所说的一段话,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因此,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紧扣“苦”字,对课文进行有效地整合。通读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文章写李时珍夜宿古寺的原因——白天一直在察访药材,错过了客店;写古寺非常破败;写李时珍在古寺里吃得差;写李时珍在月光下认真地记录,亲自尝试药性,都突出了一个“苦”,体现了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这个中心。这几个部分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因此,我在教学时,首先出示了课文的第七节,让学生朗读体会李时珍所说的苦,再引导他们到课文中去找找描写“苦”的段落或句子,反复朗读感悟。最后,又回到第七节,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种教学,打乱了原来的课文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把重点的、有语文价值的归纳出来讲,其余的不多讲,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学生学起来主动性很高,实现了有效教学。

二、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中的四处内容:1、师徒俩长年累月在外奔波;2、古寺的破败景象;3、李时珍亲自尝草药;4、李时珍的话。这些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不怕危险、一心为民的精神境界。在学习这几部分时,我让学生自己读,大胆地交流各自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加深感悟。例如:抓住“端详、扯下、嚼嚼”让学生先表演再朗读,使感情与之产生共鸣,感悟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惜拿自己作试验的献身精神,以及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三、结合本土特色,有效地设计课后作业。

课后我布置学生去当地名人的感人故事,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阅读名人故事的兴趣,更能让他们了解家乡的名人,增强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篇二:《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李时珍夜宿古寺》记叙了李时珍为修好《本草纲目》住古寺、吃干粮、尝草药的故事,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在备课时我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了课文,确定文章思想的主线是“以苦为乐”,整节课我也以这条主线循序渐进地安排着教学流程。

一、读苦

语文的生命是读出来,没有了读,语文实际上就是不动的文字。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越读越深入。如在读“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一段话时,我紧抓一个“笑”字,进行多角度点拨,学生每读完这段话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感受,随着阅读的深入,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做主角,这样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像这样的品读在教学中有多处,我深深觉得,学生在朗读中的体验逐渐加深,感情变得丰富起来,对人物及情感的把握越来越准确。

二、想苦

在学生体会了喝山泉、啃干粮已经很苦后,练习填空,让学生发挥想像,A、这天忙着赶路,又一次错过了的客店,他们只能在路旁的雨棚里过夜了,他想:……B、满眼寒霜,冷月还在天上,李时珍这时候又起早赶路了,他想:……C、岁月不饶人,50岁了,天天和水啃干粮,李时珍的胃病又犯了,生生的疼,他想:……D、已经在外好几个月了,中秋月明,李时珍不禁思念起深爱的母亲、妻子和儿女,他想:……李时珍的高大形象就在心目中树立起来了。

三、议苦

在第二课时设计中,我紧扣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抓住了三个关键问题展开课文,1、李时珍为什么要投宿在古寺? 2、李时珍夜宿的古寺是怎么样的?3、李时珍在古寺中做了哪些事?在让学生分别寻找问题答案的同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有关词句,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李时珍的生活做了对比,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个崇高的理想。

篇三:《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对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描写,不管是为修好《本草》住破寺,吃干粮,还是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冒着生命危险品尝药草,都是为了表现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那么,如何深入文本抓住一个“苦”字,从“吃、住、行、记录”四方面去体味李时珍的这种一心为民的精神呢?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品文字,结合联想,体会住得苦

在学生整体把握文本体会到李时珍不怕苦的精神后,引导学生思考:李时珍夜宿古寺苦在哪里?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学生能从这段文字中的“到处灰尘、断垣残壁、长满青苔、厚厚的蜘蛛网”体会到了古寺的破败,从而了解到李时珍住得苦。在这过程中,紧紧抓住“断垣残壁”一词,让学生发挥想像,说说看到“断垣残壁”这个词,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一幅画面?这样的设计调用了学生以往的知识储备,丰富了文本。他们这样描述:我看到古寺的屋顶破了个大洞,风呼呼地吹进寺内;地上很潮湿长了许多青苔,他们只好在上面铺了些稻草作床;那古寺的门已经歪斜,窗户上糊的纸已经不在了,夜晚寒风呼呼,真冷啊!寺内到处是蜘蛛网,神像也倒塌了,可见从来没人住的。……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古寺破败不堪他们已实实在在地看到,他们俩住得苦也从中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

二、抓动词,联系上文,体会吃得苦

李时珍和他的徒弟庞宪吃得苦是学生从“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体会到的。在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一系列动词去体会。学生从“找、生”体会到寻找枯枝杂草生火遇到的困难;从“舀”字体会到连喝碗水也需要走上一段路去寻找;从“坐”想到了在家里是何等舒服;从“啃”字体会到了干粮的硬,干粮的难以下咽。当学生通过这些动词切实体会到了李时珍和徒弟查访途中吃得苦时,再请学生联系前文,告诉学生喝山泉、啃干粮已经很苦了,但即使这样,他们也是有一顿没一顿的。课文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是怎么说的?从而,引导学生从“饥餐渴饮”一词思考:“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个词,却让老师看到了一幅又一幅的画面,你也看到了吗?”这样,一方面学生能进一步体会他们俩的苦,另一方面则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本的方法。

三、读对话,抓细枝末节,体会记录的苦

记录的条件之苦时极其容易体会的,但对于记录过程中李时珍的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的体会有难度。因此,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记录对话:

李时珍把本子摊开,拿起毛笔边忆边写:“忍冬花初开时银白色,两三天后变为金黄色,所以又叫金银花,可以解暑消热。”

“胭脂草捣烂了,可以治虫咬伤。”

“刀豆子烧成渣子吃下去,能治呃逆。”

“鸡肠草……庞宪,你把药包拿来。”李时珍拿过药包,从里面翻出两种草。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别他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从金银花名字由来,胭脂草、刀豆子的使用方法以及末尾的一个省略号体会到的李时珍记录的内容详细且多;从嚼药草体会他记录时认真、仔细,不怕牺牲等,都是学生在品读这段文字过程中所领悟到的,如此,而得出的结论“李时珍是个严谨认真的人”就自然不过了。这样,从多方面深入体会到了李时珍的“苦”,再抓住本文的文眼“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去体会李时珍一心为民的精神就水到渠成了。

课后思考:课堂上如何根据学生的理解层次来删减我们的预设。

在学习记录之苦时,学生已然从他不怕牺牲,咀嚼草药,辨析药性,而体会到了他一心为民的精神,是否可以把在体会到他们的苦后设计的这样一个环节“在我们看来,李时珍和庞宪四处察访药材住破庙,喝泉水,吃干粮,借月光垒砖块当桌子记录无一不苦,那他们觉得苦吗?看看他们俩怎么说的?”去掉?设计时之所以放在里面是因为,生怕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到“虽苦但值”这一层次。但课堂上学生已品悟到了,再继续这样的环节不是显得多余了吗?也有为了设计而设计的嫌疑。课堂上,我把这个环节去掉了,而是直接奔向中心“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确实,正像一些老师说的,这样的“手术”似乎使教学过程缺少了一个阶梯式的过渡,但从学生一头去考虑,他们需要这样的阶梯吗?

当然,学生的理解层次是不同的。课堂上,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引导过程。但重要的是,在备课过程中,预设要充分估计更多学生在各个不同理解层次上的反应,设计应是全面且循序渐进的。在教学过程中,再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作相应的调整,进行删减教学环节,也就是说,我们教学设计与教学都应是灵活多变的。

篇四:《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一篇人物故事,描写的是一个他们察访药材的一个小镜头。从这个小小的镜头体会李时珍为修好《本草》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我主抓三点:一是古寺的破败,二是在古寺和徒弟的谈话,我抓住李时珍夜宿古时所说的一句话“我们编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揭示了文章的中心。三是以身试药。因此,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紧扣“苦”字,对课文进行有效地整合。文章写李时珍夜宿古寺的原因——白天一直在察访药材,错过了客店;写古寺非常破败;写李时珍在古寺里吃得差;充分体会他“衣食住行”之苦,文中没有描写衣之苦,设计了让学生想象会遇到那些苦,然后继续拓展还会有那些苦,体会李时珍生活的艰辛。

二、通过古寺的谈话体会李时珍一心为民的崇高思想,并通过长年累月再次体会他们的辛苦,通过“笑”字体会他们以苦作乐的精神。

三、通过鸡肠草和鹅肠草的学习理解端详,指名表演,感受李时珍严谨认真的精神,并采访学生说说为什么甘愿冒着生命危险以身试药, 答“为了万民得福……”再次升华中心。

本片课文还涉及一个知识点,就是文中穿插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所以一上课我就出示了课文最后一段“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配上西北风的音乐,让学生读一读,说说感觉,谈谈体会。大家都感受到了阴森恐怖。在课文讲完后再次出示这段话,说说为什么在这阴森的环境下,李时珍却心似一轮圆月?体会他为编写本草纲目忘记了害怕,忘记了休息,因心中只有本草纲目,只想着一心为民。再把问题抛给学生:这段话没有写李时珍,去体会到这么多,说说环境描写的好处?总结出:能渲染气氛,更加突出主题。在文中找找还有什么地方用到了环境描写,希望同学们在习作中也能恰当的运用。

这节课把重点的、有语文价值的归纳出来讲,其他的不多讲,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学生学起来主动性很高,实现了有效教学。

本课教学能让我有所长进,有所收获,很感谢广源老师认真、耐心的指导。再次说声谢谢!

篇五: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本课记叙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寺、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塌实作风。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纲目》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塌实作风。  在对于本课的理解上,我们不能孤立在局部,而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注意文中的前后联系。对于第12段的理解,如果不联系6、7段的师徒对话,不走进李时珍的内心世界,学生也许只能停留在对嚼草举动危险性的认识,就不能挖掘到他此举的思想根源是为了“万民得福”,学生也就不能在心中树立起李时珍的高大形象。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根据课题展开学习,学着老师的方法,紧扣课题,理解文章主要写了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和在古寺里干了什么的内容。通过教学,学生学会了根据课题学习,可以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重点。养成这样的教学习惯,会对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周密性很有帮助。  但是老师在课堂上语言的引导不够,对当时人民的生活情况没有提前搜集更多的资料,使学生对当时人们生活的疾苦体会得不够深刻,以至在走进李时珍的内心世界时,不那么水到渠成。以后再上此类课,老师应提前做好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


相关内容

  • 四上[李时珍夜宿古寺]抱犊小学葛萌
  •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16.李时珍夜宿古寺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积累描写夜景的词语,并用这些词语写一段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 大意. 3.在感受的人物形象的同时,学习课文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4.阅读理解课文,结合相关 ...

  • 17.李时珍夜宿古寺
  • 单元和课题名称:第五单元 17 李时珍夜宿古寺 主备人姓名及单位:桃园小学朱坤 教学内容 基础性目标 课时:第一课时 上课教师 朱坤 总课时: 第 1 课时 发展性目标(方法.能力)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 教学目标 字,理解新词. 2.用一至两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培 ...

  •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案
  •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案 一. 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 二. 教材分析: 本课记叙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庙.吃干粮,以及在月光在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三. 学情分析: &q ...

  • 李时珍夜宿古寺说课稿
  • 李时珍夜宿古寺说课稿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教学完本课后,现将谈谈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体会. [基本理念] 1.培养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2.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教材分析] 本课记叙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 ...

  • 16.李时珍夜宿古寺 教案
  •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李时珍为修订<本草>甘愿吃苦.甘冒风险.极端认真负责的可贵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课件.补充阅读材料.认识一些中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到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去察访药材,一路上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十分的辛苦.这天,因 ...

  • 17.李时珍夜宿古寺教案
  • 课题 17.李时珍夜宿古寺 课时数 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在 题号前 2.能运用连接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通过课 用 ,教 文的学习,学习能抓住重点词,展开合理想象来理解课文 学难点用 的方法,学习通过景物描写衬托 ...

  • 李时珍夜宿古寺
  • 16 一.教学目标 : 1.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进行艰苦的调查访问的过程,感受李时珍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一心为病人着想的精神. 2.学习生字词,重点掌握并列式词语的结构特点. 3.学习课文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写法. 二.教学过程 : 第一教时 ...

  • 17李时珍夜宿古寺20111129
  • 17李时珍夜宿古寺 第二课时 孝小 宫晓东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读课题). 2..指名读词语.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断垣残壁 长年累月 若有所悟 本草纲目 万民得福 3.你能选用其中的几个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 4.过渡:李时珍是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他用毕生的 ...

  • 李时珍夜宿古寺课文
  • 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 这天,他们来到湖北西部山区,因为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眼看太阳渐渐下山,飞鸟归林,师徒俩不免焦急起来.这地方前不见村,后不着店,晚上到哪里住宿呢? 忽然,庞宪发现前面的树丛中隐隐约约露出房屋的轮廓,便拉住了 ...